手足口病属中医浸淫疮

2009-03-05 12:42 楼主
陈国权 湖北中医学院

手足口病由多种肠道病毒所引起,好发于5岁以内儿童,发病急,流行强度大,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初期发热,而后口腔黏膜及手足出现疱疹、溃疡,有的尚具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甚至疼痛等症。严重的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个别者还会导致死亡。湖北中医学院李今庸教授认为,该病属于中医的浸淫疮范畴。
《内经》中的相关论述
《素问·玉机真脏论》:“夏脉……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素问·气交变大论》:“岁火太过……甚则……身热骨(骨当为膚,因声近而误——李今庸注)痛而为浸淫”;《灵枢·痈疽》:“发于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状大痈,急治之,百日死”。从以上所论可知,《内经》认为浸淫疮主要关乎心,病在四肢,有发热、身痛、皮肤溃烂等症,病情危重,应急治之,否则百日左右即可夺命。
《金匮要略》论浸淫疮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篇:“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浸淫疮,黄连粉主之。”浸者,浸渍之意;淫者,蔓延之谓。显然,仲景认为该疮既可呈现由内达外的轻证,也可呈现由外达内的重证,既有“可治”者又有“不可治”者,稍有别于《内经》,但具有传染性则与《内经》同,且出具了治疗方剂。
历代医家论浸淫疮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浸淫疮候》:“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初生甚小,先痒后痛而成疮。汁出浸溃肌肉,浸淫渐阔乃遍体。其疮若从口出,流散四肢则轻;若从四肢生,然后入口者则重。以其渐渐增长,因名浸淫也。”巢氏所论,同样责之心。在外因上有热尚有风,除痛症外,尚有痒症。谭日强在《金匮要略浅述》:“浸淫疮,即湿热成疮之浸润蔓延者,与今之湿疹相似,小儿患者较多。”《简明中医辞典》也有相同的解释:“由心火脾湿,凝滞不散,复感风邪,郁于肌肤而致。初起形如粟米,瘙痒不止,搔破流黄水,蔓延迅速,浸淫成片,甚则身热。即急行湿疹(包括传染性湿疹样皮炎)”。谭氏及《简明中医辞典》所说的“小儿”与手足口病暴发时的发病年龄均相近,但湿疹偏于湿,而浸淫疮则偏于热即心火,故主以黄连粉。但后者在病变脏腑上点明了“脾”,在病因上点明了“风”,在症状上点明了“搔破流黄水”、“身热”,这与治手足口病的实践也是相吻合的。
中医对手足口病的治疗
该病流行期间,中医对其治疗的基本方是:金银花、板蓝根、连翘、黄连。若疼痛重、牙龈红肿则改用或配用板蓝根、黄芩、白藓皮、金银花、竹叶、薄荷等煎水漱口;若手足红肿明显则用黄芩、黄连、丹皮、红花煎水漱口;若患部瘙痒则用生地、板蓝根、白藓皮、地肤子、忍冬藤、红花煎水清洗患部。从上述4方所用13味药看,归肺经者7味,归胃、肝经者各8味,归心经者居多,有9味。而《金匮要略》的浸淫疮系湿热兼毒所致,病在心,主方是清心火的黄连粉,与现今治手足口病的实践相吻合。从病变部位及证状看,本病尚责之胃、肝及肺,根据现有的《金匮要略》所载看,这可视为对《金匮要略》论浸淫疮的发展。
因此,李今庸教授把手足口病归之《金匮要略》浸淫疮范畴,再恰当不过。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03-05 20:18 2楼

比老前辈想当然更可怕的:是有人跟着捧臭脚。
2013-07-12 13:30 3楼
gqdxk 说:
比老前辈想当然更可怕的:是有人跟着捧臭脚。

请问,您怎么看手足口病的中医辨证?
2013-07-13 22:37 4楼
昊天 说:
请问,您怎么看手足口病的中医辨证?

手足口病没见过,谈不上什么具体治疗学观点。
2013-08-11 09:28 5楼
人病中的手足口病,兽类中的口蹄疫,禽类病中的病毒性肠炎都是一个症状,病源体感染部位都是胃肠道,引发淋巴系统病变。
也就是中医中的脾胃病,脾主四肢,故而手足变现病变症候,脾开窍于唇,故而口病变出现,如此简单的辩证不明白,胡乱猜测,瞎编概念名词,越来越乱。
2013-08-11 09:29 6楼
金银花、板蓝根、连翘、黄连
---这叫中医组方吗?
2013-08-15 07:02 7楼
手足口病我家孩子刚得过.应该是从邻居小孩那里传染过来的,潜伏期大约是3-4天,先是发烧,然后烧退,出现口腔溃疡,和手脚掌面指头出现小的红水泡,不太痒.比较难过得是口腔溃疡.西医讲是肠病毒接触传染,3-7天自愈 ,所以西医就是对症处理.比较容易出现并发症的是5岁以下孩子.我给用过的方法:刮后背退烧---效好;刮肘窝国外侧---效果可以但没治愈;豆粥---一般;栀子黄连黄芩银花连翘-有一定效果但孩子不爱喝;核黄素口服-没用.
最后管大用的是吴茱萸粉敷涌泉穴,一天左右好.我感觉手足口病不是浸淫疮.是长夏初起,心气减弱,肾水泛滥.因为脾主四肢和口舌,故泛于是处.吴茱萸性热,贴于涌泉,我以前学的功效是引热下行,现在我认为是引热四达所以平衡阴阳而愈.因为我四岁小儿在贴吴茱萸后头上大汗淋漓,我自己也贴了一是感觉脚底很热,二就是嗓子开始痛,赶紧把给孩子们做的栀子黄连汤喝下才好.
2013-08-15 08:36 8楼
文子医生 说:
手足口病我家孩子刚得过.应该是从邻居小孩那里传染过来的,潜伏期大约是3-4天,先是发烧,然后烧退,出现口腔溃

栀子黄连汤喝下才好

这就对了,仔细研究一下这个配方的方理也就明白了此病的病理机制
2013-08-15 09:27 9楼
李茂春 说:
栀子黄连汤喝下才好

这就对了,仔细研究一下这个配方的方理也就明白了此病的病理机制

谢谢老师指点!
2013-08-15 09:45 10楼
李茂春 说:
栀子黄连汤喝下才好

这就对了,仔细研究一下这个配方的方理也就明白了此病的病理机制

中药的理解是湿热浸淫,从吴茱萸贴的角度我想是冲脉布阳不力,或者说心阳不足。有点晕。
2013-08-15 10:00 11楼
李茂春 说:
栀子黄连汤喝下才好

这就对了,仔细研究一下这个配方的方理也就明白了此病的病理机制

有点明白了:本质是阳气不通。所以两法都可。栀子黄连汤清利,从小便解。刚看一句“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就是这个道理吧。
⬅ 临床中应多用汤药 老茶馆 反思中医证候本质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