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中醫與台灣中醫有何不同

2009-03-12 09:54 楼主
大陸中醫與台灣中醫有何不同
大陸中醫與台灣中醫有何不同

會有這樣的命題,實在有不少朋友問過我,所以乾脆就寫一篇算是總的回復。

用藥:
其實只要是運用中醫的理論和觀念來使用中藥,就可以稱之為中醫,所以無所謂台灣與大陸中醫的不同。若有什麼不同之處,頂多就是兩地資源不同,加上為了適應各地方的特殊問題或是環境,各地的中醫會發展出不同的治療方式,或是只能說是每位中醫各自有所側重,這也是中醫靈活性的表現。在大陸北方與南方因為氣候、體質、性情的不同,就會有略微的差異,例如北方人體質強健,用藥猛烈一點沒關係,或是飲食的愛好,又例如某幾個省分吃辣的習慣。

名老中醫:
而台灣因為長期官方的漠視中醫,所以中醫的發展與中醫師的養成相對不足,加上一點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缺少一言九頂的名老中醫。在大陸國府年代,因為廢除中醫的政策,有廢醫存藥的想法,所以當國民黨來到台灣的時候,跟隨而來的中醫師寥寥可數,名老等級的幾乎是沒有,清末民初赫赫有名而能影響一方的中醫師幾乎不見於台灣,即使後來成名的馬光亞先生,在其自傳中提到也是來台後自學而成的。

台灣健保與大陸公費醫療:
而台灣中醫的另一妨礙,可以說是健保政策,因為健保給付的限制,引導和扭曲中醫發展,其中關鍵一點在於中藥給付限於濃縮中藥,就是大家熟知的科學中藥粉末,稱之為科學中藥那是太抬舉了。濃縮中藥是將中藥材熬煮濃汁,再加澱粉吸收,然後乾燥而成。姑且不論其中藥物主要有效成份多寡,以病人一天所需的藥效總量根本不夠,在大陸類似的中藥製劑改革也曾花大力氣的做過,可是療效不彰,遭到老中醫的一致反對,所以仍以中藥材的煎劑為主。

煎劑不只是可以靈活變化,而且可以讓醫師確實掌握中藥的有效強度。雖然中醫傳統上有膏、丸、丹、散、湯等等劑型,那也都是為了適應不同特殊問題才有的,無法全部的改為散劑給藥。因為濃縮中藥價格便宜,健保給付一天三十元左右的藥費,如果這樣的費用那只夠抓幾錢的黃耆、當歸罷了。所以中醫的養成也只學到開立濃縮中藥的能力,因為一般大型醫院的中醫門診只有健保,只有準備濃縮中藥粉末,所以即使想要開水劑煎藥也沒辦法,這樣根本無法掌握煎劑的功效,那麼就無法體會中醫的神奇魅力。

況且臺灣的中醫師桌上必有一台電腦,滑鼠動一動的選好病種,軟體就會羅列出不同的處方可以選擇,所以見過一位中醫師背不出天王補心丹的組成有哪幾個中藥,畢業越久退化的越厲害,這些問題廟堂之上掌握權勢的中醫看不到嗎?門診帶教的老師看不到嗎?而且常見到中醫師開濃縮中藥處方都是好幾個方劑加在一起,如果詳列其中中藥名稱的話,那超過三、四十味藥材,真是見了鬼的辯證論治。

所以勞健保之後的中醫養成就出現很大的問題。倒不如乾脆看診一次健保給付一定的費用,一百、兩百都可以,開立煎劑、或是藥粉悉聽尊便,多出來的就民眾自費,那麼我想中醫師的診治療效會提高很多,經驗也會快速累積,病人也會少掉很多痛苦,病痛減少健保醫療支出就會降低。

大陸中醫師看病就顯得艱困很多,一定要自己動手寫病歷、處方,而且最恐怖的是病歷以及處方是給病人自己保管。這樣病人給哪位醫師看過都一清二楚,醫師的水平高低一下就被看穿,真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不然一個疏忽在同業之間就會鬧出大笑話了。

大陸這十年有醫療改革,因為我不在期間所以不清楚。但是我在就學時了解的是民眾有公費醫療,中藥給付除了高貴藥材之外,如人參不給付,其他都是可以給付的,給付的比例看工作單位狀況不同,有的營收比較好,就給付高到百分之九十,沒賺錢的單位就較低,而農民好像不包括在公費醫療裡面,看病都要自費。不過大陸的中藥比西藥的價格高出很多,所以一般是西醫治不好才會轉看中醫,而中醫師都是可以開立煎劑處方。

中醫的養成:
兩岸都是一樣的有中醫學院,正規的學校教育大陸較多元化,我想這是避免有遺珠之憾。

因為我也發現台灣民間還有不少醫術高明的中醫,雖然沒有政府認定的醫師執照,可是獲得民眾的認可,不過無法公開行醫,只能看看熟識的朋友,無可奈何又能如何呢?有的人是家傳中醫,沒有機會進入中醫學院,而也考不過中醫特考,可是中醫世家耳濡目染的傳承,也是有一定水準的功力。曾認識一位歐吉桑,家傳幾代中醫,他的祖父甚至在他們小時候就聘請老師教授中醫經典,現在他經營一家中藥房以優質的中藥和適宜的價格著稱,生意相當好。也聽中藥大盤說過一位先生,一個月可以用掉十斤的附子,附子作用強烈,沒有相當的必要性不會用到,一個月可以用十斤那是值得學習研究了,可是沒有熟識的人介紹他是不看的,我想是療效顯著,樹大招風,引人忌妒,這樣是消極的保護自己,以免觸法,實在是可惜了一身的工夫。有人以財富招忌,他卻以仁醫仁術而招妒,真是民眾的損失。

當然民間醫生是良莠不齊的,一般是差勁的多,虎爛的更多,添加西藥到藥粉、藥丸裡面更多。如果剝開藥丸裡面有白色點狀的,不必檢驗也可以知道是加了類固醇,還可以加水溶解西藥讓藥材吸收。最近聽到一位藥師說,某某中醫師跟他大量調藥,但是就只要兩種,普拿疼跟類固醇,這是西藥的兩大法寶,確實可以處理一般常見的問題,可是連中醫師也這樣亂來,即使他有中西醫兩張執照,也真是可笑又可悲。

因為中醫的養成不易,傳授更是困難,不過隱身民間的還是很多,有的幾乎是可以國寶視之,棘手的癌症也能消失無形,那其他問題的解決更不在話下了。又傳說某位先生可以診脈測知腫瘤大小,那真是神乎其技、心嚮往之。因為我也只能診知部份腫瘤的有無,或是未來是否會產生腫瘤,而腫瘤大小卻毫無頭緒。所以只因為沒有政府認定的執照,一方面民眾的健康不能賴以救助,一方面他們的醫術無法公開和傳承,這樣的損失是很巨大的。

中醫的進展在歷史上都是跳躍式的,都是由極少部份有極端著聰明才智的人所推動的,例如清代葉天士所推動的溫病治療,解決明代以來國外通商引進的傳染病,如猩紅熱、腸傷寒等等。現今癌症高居國民死因首位,也花費健保極大比例的支出,如能由國家力量組織大家的經驗,我不認為癌症會有什麼多大的可怕。在古代皇室成員生病,當御醫束手無策時,常有貼黃榜徵求民間醫生,甚至草藥郎中,只要能解決問題就好,直到清末,某位江南陳姓名醫還被徵召去給慈禧太后診治,禮失求諸野,中醫也是一樣。

所以就我所知,大陸醫療教育不只是大學系統,還有醫校、醫專等等,類似我們的高職和五專,當然醫校、醫專層次較低,行醫區域較多侷限,我想其目的可能是補充鄉村的醫療不足,聽說台灣在日治時代也有【限地醫】的設置。這在中醫的養成系統上,有助於世代家傳的中醫卻又難以考入大學中醫系的一種可行管道。現在台灣的特考亦即將走入歷史,雖然特考不限學歷,但是弊端甚多,也只好加強正規教育了。

中醫傳授自古以來並沒有發展成學校組織,只有個別傳授,或是各自學派的形成。因為中醫診治有其一貫的體系和認知,雖然不可能每位醫師都能熟悉各種經典,或是各個細分科,學校的基礎教育的是有其必要,可是最後的定向教育那就有必要的師徒制。傳統上師徒制是有其必要性,因為中醫診治是很強烈的思惟操作,一方面書上寫的很難直接應用於臨床,中醫不像西醫,西醫頭痛就是普拿疼,中醫的頭痛方藥那是多如牛毛,西醫困難於診斷,中醫是診斷、用藥都困難。

有位朋友想找台中知名的山中名醫診治,可惜老先生的看診時間很奇怪,知此道者當悉知,不再明言。這位朋友喬不出時間,最後找到號稱是老先生的大徒弟,給了他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診斷,西醫的慢性鼻竇炎是中醫的太少兩感,或許是我的傷寒論學的不好,無法領略其中精妙,不能參悟玄機所在,不過最後還是沒有解決問題,中醫真的有那麼難嗎?

中醫最奇妙的是強烈的靈活姓,除了基本理論要弄清楚、理通順之外,唯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思惟模式,才能妥善的解決問題,所以長時間的跟診就很需要,這也就是台灣家族式的中醫傳承還有一定的機會,是中醫院校的教育所達不到的。另一方面學校教授的臨床經驗足夠嗎?也就是會看病嗎?這是很現實的問題,因為中醫唯有通過實際臨床,才能確實反應中醫的正確與不正確,才能集中正確又有效的內容傳授,不然照書搬講是不可能有用的。

所以學習中醫困難的是在於經驗的傳授,有人會教嗎?有人肯教嗎?不管是大陸的中醫學院學生,或是台灣的中醫學院學生,面臨的都是一樣,學校教的不足以應付臨床,而臨床實習時能夠碰到好的老師,那真是祖上有德、托天之幸,只是在大陸傳統上老師的資源較多,名老中醫較多,尤其是對台灣過去學習的學生較為青睞,一方面台灣學生還保有較多的尊師重道,另一方面遠赴他鄉求學的積極性較強。

最後無可諱言的,有志於醫,是要能夠解決問題,若是每天都被問題打敗,那勉力工作又有什麼興致可言,因為最後連最重要的自己家人健康都會束手無策,都無法維護,那花一輩子的精力去投入中醫,豈不證明古人所說的:學書廢紙,學醫廢人。所以經常有人問我,去大陸學中醫好不好,我想這問題太複雜了,就看你追求的是什麼吧。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中西醫的差異 老茶馆 肝炎的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