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每天一习俗——文化就是文化~~~

2011-01-30 21:39 楼主
腊月歌
老北京关于春节的一首童谣:
腊月二十三,糖瓜粘;
腊月二十四,扫房子;
腊月二十五,炸豆腐
腊月二十六,煮白肉;
腊月二十七,杀公鸡;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
腊月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腊月二十三——糖瓜粘
腊月二十三——糖瓜粘
华丽的前奏:吃了祭灶的糖瓜,拜了灶老爷,就要热火朝天地投入新年的忙碌了。祭灶之物可以很丰富,比如宋代范成大所云:“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也可以很简朴,比如鲁迅少时:“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祭品只有一只鸡、一碟关东糖、一把线香而已。黏住灶神爷爷的嘴——糖瓜
“民以食为天”的中华文化,灶占据了一个家庭中非常重要的位置。灶神不仅管着锅里的饭菜,更管辖着家庭成员的命运,在宋代,灶神就被称为“司命”。
所以一年的最后,怎么能不好好答谢谢一下这一年来守护家宅安宁的灶神?更况且民间传说:到了祭灶这一天,灶神要上天庭去,面奏玉皇,将这家人一年来的善恶细细汇报。家中来年的祸福,就全看这一场汇报工作了。
所以祭灶礼仪是肃穆的:只有家庭中的男性成员可以参加—虽然平日里围着锅台转的多是家中的女性—摆齐祭品后,由家长率着一干男丁罗拜灶神,献酒焚香,将灶上贴了一年的灶神像小心焚化,默送灶神在一缕青烟中升天而去。
祭灶的礼仪又有点荒谬:人们似乎总是想糊弄这一位灶神老爷,宋代祭灶时用酒糟涂抹灶门,企图把他老人家灌醉。后来人们觉得糖更有效,“吃人家的嘴短”,何况吃的是又甜又黏的糖,灶神见玉帝时,嘴巴被黏住,说不出坏话,要说,也是甜甜蜜蜜的好话啦。明代北方地区用小糖饼,清代和近代用得最多的是被称为“关东糖”的糖瓜。由东北贩入关内的麦芽糖,加热后反复拉出长条,然后快刀截成一个个圆鼓鼓的糖块,形如甜瓜。祭灶的糖瓜最后当然是由家里的小孩子享用了。 20110130_c07369fae43b4f0528f3WninBIiqioV1.jpg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1-30 21:39 2楼
腊月二十四——扫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有趣的是,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却有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太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杀绝。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 ,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2011-01-30 21:40 3楼
腊月二十五——磨豆腐
在过去,豆腐是过年时的必备食品。到了腊月二十五这天,人们将浸泡过的黄豆,用石磨磨碎,“揉沫过箩去渣,煮沸点浆成块”,豆腐做成后切小块放入加盐的清水里保存,供春节期间食用。这也就有了“二十五,磨豆腐”的说法。按老理儿,大年三十儿和初一都不能动刀,初二开始又有人来串门儿,所以从腊月二十五开始要做出年后四五天所有的吃食。
豆腐的腐和富裕的富协音,就是利用这种吉祥文化的协音, 就是我们二十五磨了豆腐,年要过得富富余余,来年的生活也会过得富富余余。
人们希望通过吉利的协音,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同时,腊月二十五还有另外一个传说。这一天家家户户做豆腐,源自清代百姓对奸臣和珅的抗争。
因为那个年代老百姓特别恨腐败,怎么办,就想跟腐败做斗争,于是就在这一天要做豆腐 春节要吃豆腐(斗腐) 豆腐就是跟腐败做斗争。如今,这种习俗传承下来,到腊月二十五,豆腐就成了备受青睐的食品
2011-01-30 21:40 4楼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2010年2月9日是农历腊月二十六。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杀猪,当然是杀自家养的猪;割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
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从腊月二十六开始,丰盛的年夜饭就要陆续“出锅”了。人们上街置办着过年的货物,干鲜果品、大鱼大肉,都是人们集中采购的目标。炖锅肉,对于旧时的穷苦人来说绝对是一种奢侈的愿望,但是在过年的时候愿望终于实现了。
炖大肉,昔日香飘一条胡同,如今香飘整栋楼房。闻着诱人的香味,就算是肚里不缺油水的人,也准能掉下一串哈喇子,挑块儿瘦的就酒,拣块儿肥的解馋,一锅炖肉便是人们心中最朴实的年夜饭,与山珍海味比起来更过瘾、更实惠,吃来吃去也没有腻的感觉。
您可真别小瞧这一锅香喷喷的大肉,年前吃它解馋,年中吃它方便,年后吃它依然下饭。人们炖出一锅大肉放着,心里就是踏实,透着一股精打细算的实在劲儿。也许有人曾感慨:“如今的炖肉怎么不香了?”但是,“二十六,炖大肉”的传统却始终没变。
2011-01-30 21:41 5楼
腊月二十七——宰公鸡
年谣称:“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是说这天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上店赶集、集中采购。春节期间的“上店赶集”虽然也有与往日集市贸易、购缺卖余的内容,但更多的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神马、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总之,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因此这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
2011-01-30 21:42 6楼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准备主食了, 发面 ,普通面它不容易搁, 发面不爱坏, 于是二十八这天就发面 ,准备正月初一到十五的主食也有二十七人家把面发出来了,人家二十八这天开始蒸枣花就是蒸带枣的,这些带馅的。 南方要打年糕。
按着老理儿说,从初一开始到初五不能动火蒸馒头和炒菜。谐音听起来像争争吵吵似的,为了一年的幸福和美,人们就在年前把年后几天吃的食物提前准备好,到时只要熘熘就可以吃了。在过去没有速效发教粉,于大家都选择在二十八这天发面。现如今,超市里馒头的种类很多也不贵,所以平时在家发面蒸馒头的人已经不多了。虽说平时不做,但每到年关,很多人还是会按着老辈传下来习惯,在这天发点面蒸点馒头。
人们祈盼在新的一年里家庭和和美美,顺顺利利,于是就刻意将那些听起来谐音不和谐的事给一一避开。虽说这发面蒸馒头的事有点麻烦,但是还有不少人仍然愿意坚守这老辈传下来的年文化。
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神码。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
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
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2011-01-30 21:42 7楼
腊月二十九——蒸馒头
按着民俗讲,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九蒸馒头。在这一天,家家户户比着做面食。因为邻里乡亲之间,还有互相交换的习惯,于是这外观、口味上自然就有不少讲究。
因为大年初一到初五忌动火炒菜,所以今天要蒸出近半个月的馒头来。由于过去没有冰箱和冰柜,这馒头的储存也是有讲究的。
过去腊月二十九除了人们自己蒸馒头忙活外,还有一个地儿最为忙活,那就是卖馒头的商铺,因为有的居民家人丁兴旺,自己蒸不出那么多,于是便纷纷找个馒头铺子买点馒头回家救急。
正值腊月二十九,不打算自己蒸馒头的人不妨去商场买点带回家,即省心省力,还能讨个吉利
2011-01-30 21:49 8楼
记忆最深的是小时候~
那时候回老家过年,河北衡水
老家的肉都是一块块和砖头样的肉,先上笼屉蒸,然后切大片和白菜、松菇、指头宽的粉条子一块炖,那个香啊~~~
2011-01-30 22:31 9楼
儿歌~~
2011-01-30 22:34 10楼
南方好像没有上述的这些风俗,至少体现得很不明显
2011-01-31 00:10 11楼
今天就把馒头买回来了。
⬅ 心脏如何听诊 老茶馆 1979年时期的中药计量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