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在《内经》中具有本原和规律两重涵义

2011-02-04 17:06 楼主
阴阳在《内经》中具有本原和规律两重涵义
主题词:阴阳 涵义 本源 本原 规律
长期以来,在中医教材和理论文章中,气一直被说成是世界本原,阴阳则被看成仅仅是指规律。这既与史实不符,同时也造成了理论的混乱,为中医理论的现代研究和诠释平添了障碍和困难。
世界万物的构成和本原,是古代哲学家冥思苦想的古老课题。中国古代哲学家曾经“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之,以成百物”(《国语•郑语》),而古希腊哲学家认为是水、火、或空气构成万物。众所周知的常识,把水、火、气等看着是世界的本原,不可能是科学的。而且这种以具有固定形态的东西解释世界万物的本原,在理论上存在着难以越逾的鸿沟。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用理想的物质“道”解释世界万物的本原,克服了用某种具有固定形态的东西解释世界本原带来的困难。根据老子的描写,道是一种极其细微的物质。老子用一个“虚”字概括它的特性。所谓虚,指“无形”,肉眼不能看见,和“抟之不得”,触觉不能感知。老子认为,正是这种“虚”的特性,是道得以生成万物的条件和原因(《老子•四章》“道冲而用之”》)。根据老子对道的论说,今天我们尽可以把老子的道,理解、诠释为微粒子或基本粒子。
毫无疑问,老子的道,是对世界本原的天才的科学的猜测。但老子缺乏对道生成万物机理的清晰阐释。虽然老子认识到了道是运动不息的(《老子•二十五章》说:道“周行而不怠”),但未能说清其动力的源泉。这是把道分析成是非物质的精神实体的根本原因。道也就成了“古代唯心主义者所谓的宇宙精神的本原”。我认为,这一结论是错误的;对老子的评价也因此有失公允。《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段话,尽管多解难有定论,但其论说的是道生成万物的机理或程序与阴阳和谐或万物和谐的机制。这一总的看法,应该是没有疑义的。我的看法是:道生一,这里的生一,即道本身;一生二,即道生阴阳;二生三,即阴阳各衍化为三,生成了三阴三阳六气;三生万物,即三阴三阳六气的交变生成了万物。(三阴三阳指阴阳气,这在前贤的著述中有说明。清•高世轼、张隐庵《伤寒论集注》说“三阴三阳,谓之六气。天有此六气,人亦有此六气。无病则六气运行,上合于天。”)以此解释,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老子认为道生阴阳,阴阳的相互作用,生成了三阴三阳六气,六气的阴阳交变,生成了天地万物。所谓的阴阳衍化为三,其实就是阴阳的相互作用,产生了阴阳含量比例不同的阴、阳气。由此可见,阴阳是物质;阴阳的相互作用,就是事物变化的动力。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不能追溯到比对这个相互作用的认识更远的地方,因为正是在它背后没有什么要认识的了。”从《庄子•天运》记载孔子向老子请教阴阳数度的事迹一事看,老子对阴阳范畴的发展是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我认为,把阴阳看成物质,认为阴阳的相互作用(阴阳的衍化)生成万物,应该是老子最重要的贡献。我们今天根据阴阳的动静特性和阴阳消长、阴阳转换规律的认识,完全有理由把作为物质的阴阳释为质能。
老子认为阴阳是道衍化出来的,而道衍化为阴阳的动力又来自那里呢?这是老子无法回答的问题。《易传》的作者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在道和阴阳的关系上进行了改造,明确了“一阴一阳之谓道”,即道就是阴阳。解决了道在动力来源上无法回避的理论问题。那么,《内经》中的阴阳,是否全面继承了老子道的涵义,即世界本原和规律两个涵义呢?答案是肯定的。阴阳在《内经》中除了规律的涵义以外,还具有世界本原的涵义,这有大量的条文可以证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从《内经》的这段原文可以看出,《内经》与《周易》是一脉相承,坚持阴阳即道的观点。《内经》的这段话,论说了对阴阳的总的认识,表达了阴阳是世界本源的观点。阴阳既是万物生成的本源,也是万物变化的本源。文中的“生杀之本始”与“变化之父母”不是互文,各有其不同涵义。生之本就是生成的根本,或者说本原。万物的本源不包括万物生成的本原是说不过去的。这段话中的神明一词,在教材中多解释为“指自然万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阴阳是“神明之府也”,解释为阴阳是万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之处所未尝不可,但我认为,“神明”一词,与《内经》对人体内的“神明”一词的涵义不要分离为妥。今天,我们认识到了中医所说的神,其本质是信息和信息控制。其实,神在中国,从古以来就有信息的这一涵义。对信息的客观存在,古人有所认识,但认为难以解释和说明,因此用“阴阳难测谓之神”来定义它。《内经》把阴阳看成是神的居住之所,即神依附在阴阳上,解决了神的本源这一重要的认识问题,为医学中人体内“神”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我们认识到世界是物质、能量、信息三元的。物质和能量之间可以转换,而信息则必须依附在物质和能量上。《内经》对神与阴阳关系的认识,与今天对信息与质能关系的认识相暗合。
《内经》在论说了阴阳是万物的本源这一总的认识之后,紧接这段话说到的“阳化气,阴成形”,是论说的气、形的成因。阴阳如果没有物质的涵义,是很难解释通这句话的。即使把这句话看成是论说气形转换的动力和机理,但阴阳没有物质的涵义,气形转换过程中的阴阳消长和阴阳转换失去了物质基础,也不能圆满说明气形转换的动力和机理。
仅就以上所述,就足以说明阴阳在《内经》中,具有世界本原和规律的两个涵义。而把气看成世界本原,我认为是对史实的误释和歪曲。其一:老子认为道生气,黄老之学并无道即是气的说法。所谓黄老之学将气道同一,在史料中纯属乌有。而阴阳即道,在《易传》和《内经》中有明确的说法。其二:阴阳是万物的本源在《内经》中有明确的阐释;而《内经》中并无气是万物本源的说法。气既非万物本源,把它说成万物本原——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就值得怀疑。其三:《内经》中对气的命名有八十多种,从其中的水谷之气、风热湿燥寒气等的命名就可以证明,气只是古人以有形和无形划分物质存在形式为两大类中的一个大类。大千世界,以有形状态存在的物质千姿百态,以无形状态存在的物质——实际上指肉眼难见之物——同样是千姿百态。在没有显微镜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和方法认识“无形之物”——肉眼难见之物的古代,中医充分利用哲学研究成果,进行理性思维,将感性具体的“浑沌表象”,经过天才的演绎,省略了严格意义上的思维抽象,上升为“理性具体”(思维具体)。从而能深入到对“无形世界”的探索中去。《内经》中对气的分类和命名,一方面说明了《内经》对“无形之物”的认识成果,另一方面也证明了道非气。显然,把气说成是构成万物的原始物质,既无法解释《内经》对气的分类和命名,也妨碍了对中医论说的各种不同名称的气的现代研究和诠释。
综上所述,我认为:把气说成是世界本原,既非史实,也不科学。而阴阳具有本原和规律两个涵义,既是史实,也能用今天的认识予以科学的阐释。我们不能为了概念的纯洁而牺牲对史实的尊重。这种牺牲所带给我们的,实际上是认识的混乱。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2-04 19:03 2楼
老子认为阴阳是道衍化出来的,而道衍化为阴阳的动力又来自那里呢?这是老子无法回答的问题。《易传》的作者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在道和阴阳的关系上进行了改造,明确了“一阴一阳之谓道”,即道就是阴阳。解决了道在动力来源上无法回避的理论问题。那么,《内经》

道或一二先天一气本身就是运动的场类物质,其有能量质量,本身的相互混凝就可以生成阴阳或原子所以你不必去找什么能量来源的。
2011-02-04 19:05 3楼
仅就以上所述,就足以说明阴阳在《内经》中,具有世界本原和规律的两个涵义。而把气看成世界本原,我认为是对史实的误释和歪曲。其一:老子认为道生气,黄老之学并无道即是气的说法。所谓黄老之学将气道同一,在史料中纯属乌有。而阴阳即道,在《易传》和《内经》中有明确的说法。其二:阴阳是万物的本源在《内经》中有明确的阐释;而《内经》中并无气是万物本源的说法。气既非万物本源,把它说成万物本原——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


你只看见老子说一二三,阴阳,沒看到老子还说了,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的气是什么就是指的道或一二的,也就是道生一二生一气,气又生二生三,气就是场,场可以生量子生万物,但这个气是先天气不是后天的气体一类。
2011-02-04 19:22 4楼
。我的看法是:道生一,这里的生一,即道本身;一生二,即道生阴阳;二生三,即阴阳各衍化为三,生成了三阴三阳六气;三生万物,即三阴三阳六气的交变生成了万物。(三阴三阳指阴阳气,这

这属于你个人改动和附会三阴三阳,宇宙中根本就沒有三阴三阳之气。
⬅ 治疗神经性耳聋有什么办法 老茶馆 初一遇疼案(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