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脈之法

2009-03-12 11:18 楼主
習脈之法
習脈之法

脈診是中醫重要的診斷方法,而且不只是重要而已,更是決定治療方向的根據,所以中醫必須認真學習脈診,以及脈診的相關原理。但是(胸中了了、指下難明)這句話嚇退千年以來的大部分人,其實脈診並不難,循序漸進終有成功之日。以脈測病測症雖為部份醫師所不取,但是這終究並非不可為,或是不可能到達的天方夜譚。就好像早年中醫必定要能診妊娠脈的技巧,這是必須要會的,不然要安胎或是催經,方屬兩端,沒有掌握這樣技巧就行醫,難免會有人命之失。而這要吃過苦頭才知道,但是現在驗孕方便了,中醫這項技術也退化了,是很可惜的,也很不應該的。

診脈測症測病只是學習脈診的一個附帶產物,當脈診技巧和對脈理的認識到達一定的程度時,那就變成輕而易舉的事。就好像修行者即使具有神通,但也是附帶產物而已,神通並非修行的終極目的。但是只要踏進中醫這一門,脈理的研究是絕不能停止的,所以會流傳這樣一句話(脈書不厭千回讀),所以即使通達脈理了,可是人體生理、病理的奧妙還是研究不完的。況且專門的脈書不多,篇幅也短,即使精讀也花不了太多時間,所以以投資報酬率來講是最高的,不過還要看各種大部頭書中講脈理的,如景岳全書的脈神章。

況且中醫歷代臨床大家莫不精通脈診,而這些忙碌的名家即使沒有寫下著作,多多少少也都有醫案被保留下來,而醫案中的關鍵大多是脈診,是以脈診來作為對病情判定的依據,不然大同小異的問題怎麼會有天差地別的治療方案,所以學習脈診也才能夠順暢的與古人對話,解開醫案內的謎團。

學習脈理是有一定的程序,首先28脈要能記熟,如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等等,至少體狀詩、相類詩都要記熟。明朝之前脈學的主流是高陽生的脈訣,後來脈訣雖被罵個臭頭,但是因為包括了基本的病理,所以算是很不錯的中醫入門捷徑。其中也有不少至理存在,而且當時名醫都是以註解脈訣來表達自己的脈診經驗,又是以經注訣,雖然是以深注淺,但也包括不少獨到的經驗。到了瀕湖脈學出現,脈訣才慢慢失勢,現有的脈書都以瀕湖脈學為基調,想背哪一本脈學都可以,個人是以四診抉微的切診為主。近代以周學海脈學為最佳,是集當代大成的代表作,張山雷也要參考,然後才能再閱讀近人所寫的脈書,不然會不知所云、或是被帶錯方向。

學脈先要把脈形記熟了,對照臨床就能慢慢體會、慢慢進步,而且不要不好意思,隨時能找到機會就診脈。最好的練習對象就是家人,有女性家人的就練習月經前後的脈象,有人懷孕那就更好,可以練習妊娠脈,或是檢驗男胎或是女胎,若是有親朋好友住院那就更不可錯失良機,但要帶盒水果也要哀矜勿喜,尤其是查真臟脈的時候。所以除了努力在臨床上細心體會,隨時隨地也是都有機會的,至少自己的脈象就要沒事就把看看。現在脈書上都沒有把自己的脈象的方法,其實就是手心放到手臂下方,手指頭往上勾就是,食指、中指、無名指剛好符合寸關尺,好像彈吉他時左手按弦的姿勢,也就是脈訣所說的(要自看時仰手認)。

把脈的時候不可以馬虎,都要嚴肅對待,平心靜氣的,如果有宗教信仰的可以默念佛號或是阿門,慎重的把病人的生命當作自己的生命一樣。記錄脈案的時候也要詳盡,左右的寸關尺、浮中沈都要盡量比較,五十動是最基本的要求,胡亂把個幾秒鐘,那是把生命當作兒戲。把脈下指的指法亦有講究,我的習慣先把左脈再右脈,一方風土一時氛圍所以先血後氣,下指關部定位後,三指三部一起舉、按、尋,再來寸關尺個別偵測,重按之後須停數秒等脈氣復原,心中個別默記並依配合望診思考脈理。診治開始是先把脈然後再看舌象,最後才是問診,不可以先問診再把脈,或是一邊把脈一邊問診。到了問診的時候其實並非直問病人哪裡不舒服,而是告訴病人我們估計大約有什麼證候、症狀,先講過去再講現在,然後再請病人補述症狀,據此斟酌損益,再問幾個問題,最後總結所有問題再預測未來。如此脈、症、證核對,才能逼迫自己成長識脈、推脈的功力,雖然比較花時間但是是值得的。當然如果初期還不能完全掌握脈診,若有疑問可在問診後再重新把脈,這是必要的艱澀期,不要害怕病人的質疑。

下指指法師門傳授會略有不同,一般都是中指在高骨定關位,然後食指、無名指入寸、尺,先總按再單按。但較奇特的有兩手同診同時比較,如(圓運動的古中醫學),但個人以為六指同下,一心多用不容易。也有單指診脈,如陳士鐸的《脈訣闡微》是先單指再總按,若是只有單指三點是不能總按的比較浮沈,此法以宋太醫劉開最為有名,診脈單用食指而被稱為劉三點,劉開是崔嘉彥的學生,也是(濟生方)嚴用和的老師,明代以下的脈書引用其文章時都寫作劉三點,未引書名或本名,其著作為(脈訣理玄祕要)又名(劉三點脈訣),在(海外回歸中醫善本古籍叢書)的第一冊。但是被引用的芤脈、腰痛都是張道中(崔氏脈訣)的內容,張道中是崔嘉彥的三傳弟子。所以連世醫得效方、雜病廣要、證治匯補、目經大成、瀕湖脈學、診家正眼、四診抉微、脈訣彙辨、診宗三昧、玉機微義、醫經小學這些赫赫有名的都引用錯誤,可見著書之難。

診脈的層次是無窮盡的,基本上28脈雖然夠用也可以說不夠用,有些脈象是28脈之外的,不過那要研習許久才能體會得到的,不過一般28脈的複合脈幾乎都可以概括所有脈理。而趙紹琴教授把浮中沉再分一層,那要更高的靈敏度,但還有更犀利的能把出副脈,是周華青先生所倡導的,寫在(圖像診脈法)一書,1991年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例如胃潰瘍可以在胃脈左側下部出現三角形的副脈,研究出副脈有140種新脈象,用來診斷疾病。周先生是以西醫診斷結果然後再去偵測出特殊點的副脈,蒐集其規律性,簡直可以把診脈當檢查儀器用。可是我認為脫離中醫脈理的由證得症得病的規律,以及中醫以證治症治病的方法,所以知病並無法完全指導中醫處方用藥,但也佩服其認真突破的努力,能把脈到這樣境界,真是自嘆弗如,華佗再世亦不能。

中醫治病有其一套嚴格的規律,脈診也是不能超出其外,脈診的技巧雖然列為四診之末,但卻像是西醫剛開始發明聽診器一樣,是一種建立權威,隔離民眾的一種方法。聽診器是西醫第一個民眾無法操作的醫療工具,脈診也是一樣,聽到什麼聲音,把到什麼脈,都是諱莫如深只能一面倒的聽醫師的話。所以病人以脈試醫,甚至有人會認為是【困醫】,其實不然,這也是測驗中醫的一個方法,不過就是病人想要醫生給個說法而已,如果我是病人我想也會這樣做的。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名家脈診經驗整理 老茶馆 陳士鐸與傅青主之學術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