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探索公立中医医院改革

2011-02-11 08:58 楼主
唐长冬山东省济宁市卫生局中医药管理科

2011年是医改攻坚之年,公立医院医改也是今年的重点和难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发布《关于做好公立中医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使公立中医院的改革体现中医医院特点、保持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发挥,也为各地开展公立中医医院改革试点吹响了前进的号角。笔者结合济宁市中医药发展实际和中医医院特点,就开展中医医院改革试点有关思路进行探讨。

客观评价中医医院与综合医院发展的差异性

不可否认与我市同级综合医院相比较,中医医院存在许多客观和历史性遗留问题。

一是中医医院普遍存在规模较小、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由于中医医院起步晚,建院时间短,加之政府投入较少,中医医院医疗用房相对简陋、设施较为陈旧等情况仍然存在,部分县级中医医院甚至不如乡镇卫生院规模大。随着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新的医疗服务价格政策的实施,所形成的政策性亏损,有逐步扩大并加重的趋势。

据调查统计,济宁市13家公立中医医院2009年负债占年收入的44.1%,全市中医医院固定资产增长率较综合医院低15.1%,设备总价值只相当于综合医院的7.5%。总体上说,在补偿机制没有到位的情况下,中医医院将继续面临收支结余减少、亏损、积累薄弱等困难。而中医药服务与群众的需求仍有较大的差距,中医药学科优势不明显、人才结构不合理、专科建设重点不够突出、传统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性难以充分体现;特别是中药配制时间长、煎煮麻烦、携带不便、口感不佳等问题,成为影响群众接受中医药服务的一个“瓶颈”。

二是中医医院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近年来,全市医疗机构不断增多,特别是同在城区的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等几家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明显强于其他医疗机构。而县级综合医院规模、技术水平、服务特色、诊疗环境等方面随着医改进展都有了很大发展,使群众就医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级中医医院能否站稳脚跟,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取得市场的认可,特别是市级中医医院在竞争中能否占有一席之地并取得进步,“十二五”将是事关生存发展的关键时期。

积极预测中医医院发展的前景和趋势

随着《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市贯彻意见的出台,我市在医保、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等政策中对中医药服务提高了报销比例,并制定了“将中医医院的综合评价考核结果作为年度财政预算指标之一”等扶持政策为中医医院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通过医疗保障机制的发展,有效释放了群众的中医药需求。如我市医保中对中医诊疗技术、中药饮片和药监部门批准的治疗性医院中药制剂不设自付比例等政策,使县级以上中医医院就诊率和中医药使用率均大幅增长。据统计,2010年中医医院中医药服务使用率同期增加26.2%,且使群众自付中医药费用比例下降55.6%。

二是中医药资源的利用与产出效益较好,门诊服务尤为突出。从我市中医药资源与它所产出的服务量来看,中医医院每万元固定资产的诊疗人次为33.5人、出院人数2.1人,每万元固定资产的业务收入是12019.5元,每百万元固定资产所产生的病床使用率为39.1%。全市中医医院医生全年人均承担的门急诊服务诊疗人次数约为792.7人次,其中市级中医医院承担的人次数为1055.6人次,而各级中医医院门急诊人次均占总治疗人数的90%以上。

这些都反映出中医医院门急诊服务具有稳定的需求市场。而根据新农合单病种限价改革政策测算,全市中医医院在26种限价病种中的医疗费用平均低于同级综合医院29%,住院床位费较同级综合医院低25%以上、日平均住院费用较同级综合医院低63%以上。

三是中医医院发展后劲足,部分县级中医医院已经接近同级综合医院业务收入。自从我市确立了中医医院“以学科带动、优势推动、差异化拉动、中西医联动”的发展思路后,据初步统计,2010年各级财政对中医医院投入总计2226.3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1.8%。从医疗机构净资产变化来看,全市中医医院净资产增长率与综合医院之比为2:1,其中县级中医医院净资产增长率为43.3%,比同级综合医院高28.2%。

不难看出,在党和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和促进下,各级中医医院均能很好地调整发展思路,借助医改政策难得契机,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发展后劲。

科学定位中医医院改革的思路和发展战略

自2009年以来,我市对市县级中医医院多元化投入进行立项研究。通过调查发现,加强中医医院发展,除了加大政府扶持和投入力度、在基础建设等方面给予中医医院最大限度支持、对离退休人员费用及政策性亏损予以全额补助、对大型仪器设备配备采用多元化投融资、着力提高中医医院中医药服务水平等手段外,抓住公立中医医院改革试点出台改革政策,对全市中医药服务体系进行科学定位、科学发展也是重要因素。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建体制,抓梯队,健全各级中医药组织机构及纵向管理职权关系。通过2010年中医现状普查数据来看,虽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均为卫生部所属单位,人员编制、规格等基本相同,但是各级组织机构及纵向的职权关系却不尽相同。以山东省为例,省级以上药监、中医药部门同国家设置基本一致,但市级药监部门同卫生部门均为政府序列工作部门,而中医药管理部门却为卫生部门内设机构,以至于县级药监部门仍然为政府序列工作部门,而绝大多数县级中医药工作连组织机构都不存在。而且市县级中医医院多数较同级综合医院行政级别低一级,在各级政府决策层的话语权较少。

因此,除加强基层领导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视外,建议中医药管理部门能参照药监部门配置,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和纵向的职权关系,形成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与中医医院协同配合,便于下情上达、政令畅通,提高中医药工作效率及执行力。

二是强市保县,抓乡带村,建立畅通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市级中医医院对发展全市中医药事业的“龙头”辐射作用不言而喻。市县两级中医院是基层中医工作的“主阵地”,是中医药服务辐射基层群众的重要载体,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建议应从国家层面对全国地市一级中医医院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加大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力度,切实起到对县、乡中医医疗机构的业务指导辐射作用。

而对中医特色突出的部分县级中医医院进行专项投入扶持,巩固加强中医药事业的“主阵地”。充分利用好中医医院这个平台,辐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形成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三级”网络,再利用这个网络将中医药传统医学发扬光大。解决现实中,市县级中医医院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上,而在中医特色优势的发挥、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都缺乏经济基础的问题。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农村中医执业环境喜忧参半 老茶馆 四川成都社区中医门诊受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