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经典不能遗漏《神农本草经》

2009-03-15 15:47 楼主
毛进军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

对于什么是“四大经典”,中医界尚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从媒体上广为宣传的“四大经典”来看,基本上都是指《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主要是指清·吴鞠通《温病条辨》)。而真正的四大经典应当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神农本草经》。这“四大经典”是卫生部在1955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第一届西学中班”教学计划中确立的,该计划中指出:“学习中医,必须要系统学习“四大经典”,即《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四部著作”,这对于当时学习中医理论和临床知识,起到了非常好的规范和指导作用。而现在却以《温病条辨》替代了《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其总结了战国时期的许多用药经验,经秦汉医家不断地抄录增补,成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都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本经》都是中医师的的必读书,书中对于药性、功能主治及如何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描述的十分准确、精当,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的精髓。其中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直到今天,仍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
《本经》的问世,对我国中医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几部本草,如《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都渊源于《本经》。更重要的是,要想学明白、理解透彻《伤寒论》、《金匮要略》的遣方用药法则,也必须读懂《本经》。
综上所述,建议目前“四大经典”内涵,应定位为《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神农本草经》,如果加上《温病条辨》,那就是“五大经典”。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03-15 22:02 2楼
神农本草经,不好懂呀.
2009-03-16 01:04 3楼
就是,不必限“四”!
2009-03-16 19:05 4楼
赞成,干吗非得"四"呀.
2009-06-24 14:24 5楼
四大经典应当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神农本草经》。——慧眼
2009-06-24 16:59 6楼
中国人喜欢排列“四大”。
我看不如把四大经典列为《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和《温病条辨》好了,面面俱到
2010-08-29 22:15 7楼


[原创] 我对中医经典的认识和看法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目前国学流行,儒家之《经》学复兴。国粹中医,民间呐喊之声亦如火如荼,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方兴未艾。相关法律日渐出台,逐渐萎缩、被边缘化的国医,在国人、政府及相关学者的大力关注下,振兴在即。此乃百姓之幸事、国家之幸事!因有确切疗效,相信是不能被消灭的,也不可能被消灭。

国粹中医的兴盛与传承,与中医经典著作的传承作用是分不开的。那么,在浩如烟海的古典医籍中,又有哪些医籍被作为经典著作而重点传承呢?下面谈谈自己对中医经典的认识和看法。

经典概念

何谓经典?所谓经典,是指具有权威性的、历来被尊奉为典范的著作。如儒家的经典著作十三经:《诗经》、《书经》、《易经》、《周礼》、《礼记》、《仪礼》、《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以上称为九经)、《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为我国古代图书目录四部(经、史、子、集)分类法中“经”部的主要内容。

自汉代始,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在文化领域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举措。自此以后,儒学及儒家的经典著作便是历代帝王教育子民的很好专用书籍,成为了官方的教育工具、成为了主流。后至隋代,实行科举制度,而儒家的经典著作便又是科举制度、开科取仕、选拔人才、官吏的主要考试书籍,是我国封建社会众多子民、莘莘学子的必读书籍。所以古人多奉行遵照之。

由于时代在发展,历史在进步,过去是经典的东西,若干年后可能会发生变化,如时人又有多少去奉行之、遵照之?

中医经典概念

中医经典原称医经,其命名和解说,较早见于《汉书•艺文志》,云:“汉兴……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有《方技略》:《黄帝内经》十八卷……右医经七家。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述汉代以前“医经”等医书书名、数量和解说“医经”等的基本概念。即中医药方面权威性的著作和可作为“法,训,准则”的“重要的文献、简册、书籍”。至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家类》在汇辑医药古籍,分类编排时,沿用《方技略》“医经”概念,首列“医经”,收编《黄帝内经》及《难经》二书的各家注本41种,计432卷。[1]

中医经典著作,历来有四部经典、九大经典和十三经等之称谓。流行比较广泛有四部经典之说,而四部经典还有各种说法、好几个版本。如《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一向有四部经典之称,这是最早的一种说法,也称早四经。目前四部经典说法比较一致和公认的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温病条辨》,这是新四经。中医的四部经典,永远是中医的精髓,历代著名医家无不熟读经典,奉为圭臬,至今仍是学习中医的必读教材。如目前所使用的中医高校教材以及中医的各种学术著作,有哪一本没有经典的内容?有哪一本不使用经典的知识?如果没有这些经典内容和知识,中医怎样去临床?又怎样去说理?

但中医的经典著作,在古代经学大师、文人骚客和政客的眼里,可以说是不入《经》的著作,在四库全书总目中被列为诸子百家之“子库”,所以古代那些经学大师是不屑一顾的,很少有人问津,至清代始有研究者。因为清代汉(国)学复兴,文字、音韵、训诂及考据之学鼎盛,医家之外,清儒们在从事经史校勘考证之余,或从事于医经的文字考订。

由于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而历史更在进步,过去是经典的东西,若干年后可能会发生变化,有些内容或不合时宜。

如近代中医名家恽铁樵先生,在对经典特别是《内经》的认识及取舍方面,有非常可观、合理的评说。在其著名著作《群经见智录•内经读法第三》中曾说过:“当以怀疑的眼光读《内经》”。如云:“吾僚今日读《内经》,当以怀疑的眼光读之,不当盲无别择,一味信仰。遇不可解之处,曲为之所。甚且原文不误,注释反误。”并说:“用《内经》学理以诊病,须知书与病恒不相谋,往往有读书虽多,临病榻则茫然无措者。以故人之病,病病多;医之病,病方少。盖书有定而病无定。以有定之书,应无定之病,其道必穷。”即“可以实地应用”去阅读、去学习。

所以中医经典著作,若不合时宜,应择其善而从之,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不能抱守残缺。

医界同仁,众所周知,“中医理论历经数千年而不衰,正是基于其不断的理论变革和创新。从金元四大家到明清以及现代,各代医家虽有尊经崇古的传统,但也绝非一味因循古人、划地自限,批判和创新的风气也令人欣喜。《黄帝内经》的贡献在于其吸收阴阳五行以及变易思想,为后世医学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虽也有临床观察描述,但绝非思想主流;东汉医家张仲景著的《伤寒论》与《黄帝内经》不同,更多地重视临床和实践,确立了中医学的‘辨证施治’的基本思维路线。金元四大家更是不拘泥传统,针对北宋官家推行的依据张仲景《伤寒论》标准药方,滥用温燥药方医治瘟病的弊端,大胆提出治疗瘟疫的药方和治则,开创了温病新学科;明清时期,革新创新的风气依然不辍,《伤寒论》继续受到质疑,医家继续探索瘟病的诊治法则,终于形成了完整的温病学理论体系和有效的临床经验,并在医学界产生了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争的局面。”[2]
但经典之文字,终究古奥难懂,特别是《内经》,学习起来非常费劲,系统庞杂,不易掌握和理解。所以拙见以为还是应该首读中医高校教材为最佳。因为教材比较系统而全面,相对来说比较客观、公正而合理,是规范的版本、登堂入室的敲门砖、理想的学习工具,不至于走偏。但教材并非尽善尽美,也有许多缺陷和不足,所以有每5年一个轮回的教材重新编写。

读了教材,对中医理论有一个粗浅的了解后,若感兴趣的话,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特长和文化功底再读经典和或医史文献。

附:中医经典著作演变名录

1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四经)

1.1 早四经
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一向有《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称。《黄帝内经》、《难经》,阐发医理,为我国现存的两部权威理论医著;《伤寒杂病论》论述内伤外感各证的辨证施治及处方用药,肇启我国临床医学之端;《神农本草经》则载录药物性味功用,被后世奉为中药本草的祖书。这是最早的一种说法,也称为早四经。

1.2 晚四经
196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由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南京五所中医学院联合编著的“中医学院试用教材”:《内经讲义》、《中药学讲义》、《伤寒论讲义》、《中医内科学讲义》……等十七种中医教材(前言)指出:“本教材取材于四部古典医籍——《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历代名著的基本内容,并密切结合各个学院的教学和临证的实际经验,用现代语言尽可能全面和系统地介绍了中医药学知识。”言明“四部古典医籍”的书名和在高等中医教育“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和方法。[1]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之所以被尊称为经典著作,根本上在于它们的著作内容,是中医药学“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和可作为“法、训、遵守的准则”的典范书籍。相对于早四经而言,则谓之晚四经。

1.3 新四经
目前,四部经典说法比较一致和公认的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温病条辨》,相对于上述两种说法而言,则称为新四经。

2 中医四小经典

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一向有四大经典之说,虽然是研习中医学术必读的“四大经典”,但因其文字古奥,寓理深邃,初学者实难以问津;即使是学过一些中医基本理论的人,对如何进一步学习、钻研这“四大经典”,也感棘手。所以有些中医学者认为,首先必须从《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学》这四部医籍入手。因为这四部医籍,医理浅显易懂,容易掌握和理解,是初学中医最方便、实用的教材,相对于四大经典而言,故有四小经典之称谓。

3 中医五大经典著作(五经)

世人有仿儒学之五经,遂创中医五经之说,即将清•吴鞠通《温病条辨》纳入经典范围。为什么?
明清时代,温病学进入成熟阶段。而这个时期温病最具代表性的著作,首推明末•吴又可《瘟疫论》、清•叶天士《温热论》和清•吴鞠通《温病条辨》,它们皆为研究温病的专著。
吴又可《瘟疫论》,系温病第一部专著,创造性地提出了瘟疫病的病原并非六气,而是一种特殊的“疫气”所致,感染途径为自口鼻而入,治以疏利透邪为主。这在当时确为一大创见。对温病学科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叶天士《温热论》(又名《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为治温诸家成就最著者,首创“卫气营血”之温病辨证施治体系。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⑴. 阐明了温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指出了温病的病因、感邪途径,并明确了温病与伤寒的区别。
⑵. 创立了“卫气营血”学说作为温病辩证施治的理论依据,明确了温病的证治规律。
⑶. 丰富和发展了温病的诊断内容,如辨舌、验齿、辨斑疹白赔(非此字,只取其音)等。
⑷. 论述了妇人温病的诊治特点。
所以后世医家奉为圭臬,直到现在仍是研究温病学说的重要文献。
吴鞠通《温病条辨》,继叶氏之后,吴鞠通总结了以前温病学家之说,撰著《温病条辨》为另一部系统论述温病辨治的专著,创“三焦”之温病辨证施治理论,以之羽翼“卫气营血”辨治理论,从而温病辨证论治的完整体系便已形成。
实际上,该书是以三焦学说为经,以叶氏卫气营血学说为纬,进一步完善了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与叶氏共同奠定了温病辨证论治体系。
《温病条辨》全书内容丰富,条理明晰,乃集明清温病学理论和临床之大成,所以被诸多医家推崇为与叶氏《温热论》相并列的温病学经典之著。
此书对后世温病学影响很大,其创制的众多治温名方,如桑菊饮、银翘散、清营汤、清络饮以及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等,一直为后世临床所习用。
综上所述,如果“现在四大经典包括温病学”的话,当指温病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如《温病条辨》,而不是指温病学。所以时人将《温病条辨》也纳入经典范围,这就是中医五经之说。即《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与《温病条辨》。

4 中医九大经典著作(九经)与中医十大经典著作(十经)

世人有仿儒学之九经者,遂有中医九经之称谓。如在《任应秋论医集》中,著名中医教育家任应秋先生认为,中医经典仅有九部,即《内经》、《本草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藏经》、《脉经》、《甲乙经》、《太素》。主要是唐以前的重要医学典籍。

而选入十大经典书目的是“据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泰斗任应秋教授的论断,中医经典著作共有10部,即《素问》、《灵枢》、《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藏经》、《脉经》、《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素问》与《灵枢》合称《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难经》对人体生理作了重要阐释;《神农本草经》开本草学先端;《伤寒论》、《金匮要略》创立辨证论治,历来被目为医门之圣书;《中藏经》托名华佗所作,发展了脏腑学说;《脉经》出而立中医脉学;《针灸甲乙经》为首部针灸学专著;《黄帝内经太素》是第一部系统整理《黄帝内经》的著作,亦为医门重典。这十部经典,是中国医药学的理论基础,自古至今,对中医临床、教学、研究都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3]即上述之九经,将《内经》拆开分为两部,即《素问》与《灵枢》。

5 中医十三经

世人有仿儒学十三经者,遂创十三经之说。将中医经典汇总为十三部,即上述“九大经典”与“四小经典”。这十三部中医经典,包括了从基础到临床,从入门、普及到提高、深造等具体、全面、系统、深化的内容和特点[4]。与儒学十三经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文献。
[1] 陈金龙,顾继昌.中医经典著作由来[N],中国中医药报,2008-08-20
[2] 周然,李俊. 全面把握中医本质 实现中医创新发展[N]. 中国中医药报,2010-3-29
[3] 学苑出版社医药卫生编辑室.中医十大经典•出版者的话[M].学苑出版社,2008:首页
[4] 张宾.中医十三经[M].
⬅ 气功疗效实录--气功健身资料1-60篇 老茶馆 中医最爱讲的故事------博大精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