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肠道息肉患者解开五大困惑

2011-02-15 22:12 楼主
随着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和结肠镜检查的普遍开展,肠道息肉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当被告知患有肠道息肉以后,患者大多非常紧张,不知如何是好。现就患者最关心的5个问题作详细解答,希望能帮助广大患者走出困惑。
困惑一:肠道息肉会癌变吗?
专家观点:并非所有肠道息肉都会癌变。
肠道息肉按病理类型可分为:增生**肉,炎**肉,腺瘤,错构瘤和其他类型的息肉。其中,腺瘤又可分为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和混合型腺瘤。一般地说,增生**肉、炎**肉以及错构瘤基本上不会发生恶变,医学上将其统称为非肿瘤**肉;腺瘤发生恶变的可能性为10%~20%,被称为肿瘤**肉。特别是绒毛状腺瘤,恶变率是管状腺瘤的数倍至数十倍。肿瘤**肉和非肿瘤**肉一般较难单纯凭肉眼来鉴别,虽然现在有染色内镜和窄带成像技术可用于内镜下肿瘤性和非肿瘤**肉的鉴别,但病理结果还是判断息肉性质的唯一标准。
困惑二:治疗肠道息肉需要开刀吗?
专家观点:根据息肉性质决定治疗方法。
在内镜下治疗技术诞生以前,治疗肠道息肉并没有很好的方法。直肠息肉可选择经肛门的息肉摘除术,乙状结肠以上的息肉只有通过外科手术切除部分肠段才能达到摘除息肉的目的。随着内镜下息肉摘除技术的诞生,医生可在普通的肠镜检查时,通过电圈套将结肠息肉摘除,大大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恢复时间。
由于增生**肉、炎**肉和错构瘤很少发生恶变,尤其是
通常,治疗肠道小息肉主要采用氩离子激光烧灼或高频电圈套切除法,创面较小,很少引起出血、腹痛等并发症,患者只需在治疗后一周内食用少纤维、少渣食物,减少粪便对肠道创面的刺激即可。治疗体积较大或范围较广的息肉,常需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黏膜下剥离术(ESD)。这些治疗一般创面较大、较深,有发生出血或穿孔的可能性,需住院治疗,治疗后观察1~2天,即可出院。
困惑三:肠道息肉治疗后,会不会复发?
专家观点:肠道息肉摘除后,有一定的复发可能性。
研究数据显示,肿瘤**肉摘除1年及3年后的复发率分别为28%及42%,因此,有肠道息肉病史的患者在治疗后应定期复查肠镜。国内专家建议:小的增生**肉应视为正常现象,第一次复查可在治疗后2~3年进行;有1~2个直径小于1厘米的腺瘤者,应在治疗后2年内复查肠镜;有3个或3个以上腺瘤,或腺瘤直径大于1厘米,抑或病理检查显示有绒毛状结构或伴不典型增生者,治疗后每年都需复查肠镜;若在一次检查中发现10个以上息肉者,应在治疗后半年内复查肠镜;接受粉碎性切除无蒂息肉的患者,应在治疗后2~6个月内复查,随后视复查结果,制订个体化随访方案。
困惑四:能预防息肉复发吗?
专家观点:目前尚无确切手段能预防复发。
结肠息肉的发病原因现在尚未明确,影响因素包括遗传、环境、饮食以及生活习惯等。通过改变饮食及生活习惯无法预防息肉复发,且目前也没有明确有效的药物可以加以控制。因此,对肠道息肉患者而言,定期复查,争取早发现、早治疗是最佳选择。一般地说,非肿瘤**肉可暂时不处理,每2年左右复查一次;肿瘤**肉应尽可能摘除,半年到一年复查一次。
困惑五:肠道息肉会不会遗传?
专家分析:肠道息肉的发生和遗传有一定关联。
目前认为,家属中有结肠肿瘤患者的人,发生肠道息肉和肿瘤的危险性较正常人高。此外,家族**肉病、炎症性肠病等与遗传有明确关系的疾病也与肠道息肉的发生有密切联系。
需要提醒的是,肠道息肉患者大多没有腹痛、腹泻、大便不成形等不适症状,对正常生活没有太大影响,部分患者因息肉出血而见黑便或血便,仅少数患者可能会因息肉较大造成肠腔狭窄甚至梗阻而出现大便变细、腹痛等不适。因此,家族中有肠道肿瘤、家族**肉病及炎症性肠病的人,应定期做大便隐血及结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并治疗肠道息肉,降低发生肠道肿瘤的风险。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急诊专家教你辨识怎样的胸痛才是心脏病 老茶馆 节后糖友应测空腹、三餐及睡前全套血糖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