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儿科医生缺口逾20万 15年仅增加5000人

2011-02-17 16:35 楼主
儿童医疗困局探因

"儿科有疾——北京儿童医疗困局探因"系列报道,今天将从全市乃至全国层面全面探寻儿童医疗困境肇因。政府部门决策和规划的失当与缺位,难辞其咎。

两大儿童医疗机构负重不堪,二级医院"儿科恢复令"执行不畅,各级妇幼保健院儿科偏废,这些并发为本市儿童医疗"全身不遂"症。

究其"病灶",是政府部门决策和规划的失当与缺位。

数据显示,我国儿科医生在15年内仅增加了5000人,儿科医生缺口逾20万人,儿科医院仅占医院总数的0.52%。全国如此,北京同样如此。失衡的数字背后,凸显儿科医务人才短缺、政府投入不足、相关规划缺位"三宗罪"。

■人才短缺

儿医全国缺口逾20万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会长朱宗涵指出,2008年,全国共有儿科医生6.17万人,但0至14岁的儿童却有2.3亿,比例约为0.2598个儿科医生/千儿童。参照美国1.4558个儿科医生/千儿童的比例,我国至少还缺二十余万儿科医师,"即使将目标数量减半,未来10年每年需要增加1万名左右的儿科医师"。

朱宗涵说,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是,15年来,全国的儿科医生仅增加了5000名,近几年来,儿科医生的增加更是处于停滞状态,"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建立儿科医生培养机制,不然老医生们退休后,谁来接班?"

由于儿童大多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病理特征,比成人脆弱,所以儿科俗称"哑科",因此存在较高的医疗风险,需要医生技术水平更为精湛。

儿科医师来源被切断

"现在儿科医生缺乏来源,几乎没有改善的希望,儿科不是谈发展,而是怎么维持",朱宗涵称,1998年,教育部为了拓宽专业面,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中,将儿科专业作为调整专业于1999年起停止招生,事实上切断了儿科医师的稳定来源。

这意味着,12年来,我国新型儿科医生培养机制一片空白。

朱宗涵说,目前,儿科医师的来源,一是各级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二是攻读儿科学专业的研究生,三是其他二级学科或三级学科研究生,出于各种原因选择儿科就业者。前者在本专科阶段的儿科学教学安排远远少于原儿科学专业,只具备最初级的儿科知识,而后二者人数仅占很小比例,他们仅在儿科学的某个四级学科中(如儿科学、儿内科、消化专业)或其他二级学科(内科、外科、眼科、皮肤科等)学习了很狭窄的专业知识。

这就是说,如果想从事儿科的医学毕业生,只有在念完5年的基础医学后方,方可再选择到儿科培训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专业学习,"这就是说,近乎十年的时间才能培养出一名儿科医生,这显然不能满足现在儿科医生的需求"。

全国年培训不足两千

朱宗涵介绍,目前,全国共有包括北京儿童医院在内的60余家儿童专科医院承担着培养儿科医生的功能,但因本身已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因此每年每个医院仅能培养儿科医生30名左右,"全国每年仅能培养出1800名左右的儿科医生,尚不够满足本院的人才缺口,何谈为综合医院输出力量?"

友谊医院儿科主任崔红表示,虽然医院有扩建儿科的计划,却很难找到有经验的儿科医生,"要是招应届毕业生的话,至少2年用不上"。崔红建议,如果在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下,把儿科发展较好的综合医院也作为培训基地的话,不仅可以缓解专科医院的压力,也方便毕业生尽快熟悉综合医院的环境和特点,上手也更快。

朱宗涵认为,在我国儿科专科培训制度和体系均不完善的情况下,要培养成为合格的儿科医师难度相当大。

■投入不足

2公里高速路=1所医院

朱宗涵表示,就全国来说,建一所儿科医院的平均费用是2个亿,相当于建设2公里高速公路。建200公里高速公路的费用,就可以在全国再建100所儿科医院。

如果与目前部分城市大力发展的轨道交通建设相比,加上地价高等因素,修一公里地铁的费用相当于建一所儿童医院。几年前,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修建一公里地铁的费用约为7亿元,而北京、上海地价较贵,新建一所儿科医院的费用与修建一公里地铁的费用基本持平。

"建一公里地铁和建一所儿童医院相比哪个更重要?虽然这没有什么可比性,但至少建设儿科医院应该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眼见近年来综合医院不断通过新建门诊楼、病房楼、开建分院的方式快速发展,而整体收益较低的儿科医院尚未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朱宗涵表达了自己不平。

科研项目难获经费支持

"不仅儿童疾病很少会被列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而且在公共卫生领域中,对儿童健康的关注度也很低,以中国医师协会接连几年开展了对全国儿童生长发育的监测为例,截至目前都是由协会自己筹资进行,得不到国家科研经费的支持",在朱宗涵看来,政府投入不足已阻碍了儿科的发展。

他建议,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中,应将儿科的发展建设列入医疗卫生发展中,在积极建立儿童专科医院的同时,恢复综合医院内的儿科功能,"儿科始终是被忽视的,不论是医学教育,还是医疗机构建设等方面都是被忽视的。希望通过我们和媒体的多方呼吁,儿科的事业发展能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刘新民也认为,扶持三级医院儿科的恢复和建设,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让医院从如何提高经济效益的焦虑中解脱出来,在有足够经费保障的情况下,专注于专心为病人看病,及提高诊疗水平,从而恢复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也能使儿科得到可持续发展。

■规划缺位

儿科医院仅占总数0.52%

朱宗涵表示,儿科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专科,而是0至14岁儿童医学的综合学科,涉及到儿童诊疗的所有方面,因此综合医院里的成人影像科、麻醉科、监护室等科室中,不仅没有小儿专用检查设备,而且人员也未受过儿科方面的训练,不适宜大力发展儿科。

"详尽的检查和治疗只有专科医院才有能力承担,因此应下大力气建设儿科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的儿科只是专科医院的补充",朱宗涵介绍,目前,全国共有儿童医院68家(其中政府办48家),为1.3万家医院总数0.52%,就床位而言,全国儿科床位数是258224张,仅占全国总床位数的6.4%。

朱宗涵表示,尽管目前儿科医疗资源已是捉襟见肘,但目前我国尚无儿科发展的总体规划和远期目标。今年,中华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将对全国儿科医疗资源的缺口进行调研,"看究竟需要多少儿科医院、多少儿科医生"。

医疗资源应该"跟着人走"

市卫生局妇幼和精神卫生处处长吕璠表示,在目前儿科医疗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合理有效的调控和布局,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最大化的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以妇幼保健机构为例,其是否设置儿科应根据区域医疗资源的总体规划确定,"如西城区和朝阳区已经有了两所儿童专科医院,完全可以满足区域内患儿的就诊需求,那么其辖区内的妇幼保健机构就无需设置儿科,儿科医生也可相应补充到有需求的地方。反之亦然。"

本市相关医改人士表示,随着城市核心区人口的外迁,周边新城的发展和人口密集程度的提高,现有的城市医疗服务的布局已经不能满足居民的就医需求。

该人士称,医疗资源是为人提供服务的,理应"跟着人走",在目前人口外迁的情况下,理应根据需求,在人口密集的地区增加相应的医疗服务。对此,铁营医院院长孙培云也表示,在符合条件的区县建立实力较强的区域儿科诊疗中心,或可缓解两所专科医院的压力。

相关新闻:北京两大儿科医院陷入超负荷运转状态

看病似打仗、挂号如春运、输液像是流水线这是京城两大儿科医院看病的真实写照。

作为全国优势儿科资源较集中的两家医院,儿童医院和儿研所的门诊量已经超出预计承载能力的一倍多。多家医院的儿科也均已过劳,处于超负荷运转的状态。

家长喊难,挂号难、住院难、看专家难;医生也喊难,不停加号、24小时门急诊、双休日也要连轴转,但仍有看不完的病人。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几家医院的儿科如此负重不堪?在医疗机构百舸争流的局面下,多数医院的儿科为何却又急流勇退、日益萎缩?儿童的看病权利是否将得到保障?

专题动机

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是普天之下再明晰不过的共识。但在卫生服务领域,儿童医疗正陷入尴尬苦境——优质儿童医疗资源极度匮乏,无数家庭心急如焚却无号可挂无医可求。

此种局面,概因北京医疗资源失衡的积弊,也因医院重医疗轻保健的现实惯性,同时还有卫生部门监督乏力,医疗机构未尽公共之义。

本报今起连续推出"儿科有疾——北京儿童医疗困局探因"专题报道,全方位呈现目前北京儿童医疗面临的严峻现实,调查、揭示其历史及现实成因,并寻求解决之道。

■问题

过劳症候一

门诊人次超标逾一倍

"什么?上午的专家号都没了,这刚几点啊""这专家号也太少了吧",上周五早晨7点半,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和泌尿外科的专家号就全部告罄,一时间,抱怨声四起,众多前来挂号的家长只得垂头丧气地离开,盘算着改天早点来排队。

8岁的笑笑已经是第二次从洛阳来北京看病了,她患了脊柱侧弯,上个月,为了能挂到专家号,她愣是跟爸爸妈妈在医院连睡了3天地铺,这次来是为了住院做手术。尝到了看病难的苦头,笑笑爸爸特地带来两个亲戚当帮手,"挂号、排队、交费手续太复杂了,4个大人明确分工,才能保证孩子顺利看病"。

与笑笑一样,每天还有无数从全国各地慕名来到儿童医院看病的患儿和家长,多则七八千,少则四五千。院方统计数字显示,其日均就诊人次中,70%是外地患儿。

排队挂号的家长从医院门诊大厅一直排到了二环路边,近百米长的队伍蜿蜒了几道弯。每年夏季是儿童医院的就诊高峰。为了防止踩踏等事故,每天早晨,门诊大厅内外都有40多名保安专门维持秩序。

儿童医院副院长张建表示,目前,原本设计日接诊4000患儿的门诊楼,每天都有7000多患病的孩子来看病,最高峰时超过一万人次。

与此同时,北京另一大儿科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日子也不好过",去年全年累计接诊人次近170万。2003年时,这个数字仅为80万,10年内翻了一番,而且正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

过劳症候二

患儿云集急诊变慢诊

"孩子烧一直不退,但都快3个小时了,还没轮上打针,我能不急吗?"来自河北邯郸的顾先生在首都儿研所内,经历了排队、看病、等待的近3个小时后,孩子还是没能输上液,他这一声怒吼把正在哭闹的孩子们都吓得噤了声。

顾先生的急诊变慢诊的情况是京城几大医院儿科的缩影。除儿童医院、儿研所两所专科医院外,友谊医院、北大妇产医院、协和医院等综合医院的儿科也处于人满为患的状态。就夜间急诊而言,仅一般腹泻、发烧等常见病的患儿,从排队挂号到看到专家,这些医院的平均耗时约两个小时左右,在顾先生在内的众多家长们看来,儿童急诊"一点都不急"。
严重超标的就诊人次不仅造成了看病难、挂号难,而且寻得一张床位更是难上加难。

儿童医院的1000张床位全年处于饱和状态,每天仍有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患儿亟待入院治疗。儿童医院负责人表示,在秋冬流感高发期,医院每日8000的就诊人群中,约有4000左右是看呼吸科的患儿,因儿童病情变化比较快,为方便救治,需要入院治疗的病情较重的患儿数量约在400人次左右,但因呼吸科仅有一个34张床位的病区,医院只得通过"内部扩容"和"请求外援"的方式,增加病床数量,"即使这样,全院多个科室和急救中心、新生儿病房都动员起来,增加的床位也不过百儿八十张"。

这意味着,4名需要入院治疗的肺炎患儿中,仅有一人能顺利入院。

过劳症候三

常见病患者舍近求远

上周五上午9点半,儿童医院急救中心的二楼输液室,大大小小的患儿在家长的怀里排队等候打点滴,电子提示器上显示已叫到213号。见6个输液室已全部满员,家长和患儿们只得"鸠占鹊巢"坐在输液候诊区内,连摆放着"禁止输液"标牌的过道上,或坐或站的也全是输液的病人。

在经历了早晨6点至8点的挂号高峰后,此时,医院又迎来了每天的第二个就诊高峰——输液高峰。护理人员平均每天要给2500名患儿输液,超出规定的1000人次的1.5倍。

记者从儿研所、友谊医院儿科等多家医院获悉,在其庞大的门诊人群中,多数是感冒、发热、腹泻等常见病,这个比例占到了近七成,而仅有三成左右是真正需要专家诊断的疑难杂症。"我们无权干涉患者的就医权利,而且患儿的病情变化快,需要认真诊治,但看腹泻、发热,大型综合医院的医生们都没有问题。"友谊医院儿科主任崔红表示,患儿的扎堆就诊不仅会影响医疗资源的分布,而且可能造成院内感染。

过劳症候四

医生疲于应付难专注

"因为不能拒绝任何患者的就医权利,也无权进行分流和资源调控,只得不断挖掘自身潜力,但人员的能动性已到了极限,每天都看100个患儿,哪个医生也吃不消。"儿童医院一位负责人说。

在友谊医院,医生们都要轮流值夜班,但门诊、病房加上夜间急诊,使得许多新手都感到吃不消,"不到两年时间,3个大夫一个护士,都是第一胎胎停育,随后流产,刚30岁的人,高血压、心律不齐等很常见。"而在儿童医院,有一年的体检中,仅急诊护士出现心律失常的就占了一半。

儿研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儿童专科医院就诊人数增多,医务人员不堪重负,疲于应对普通病人,必然对新技术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太少,这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医生就诊的专注程度,也影响其提高业务水平。

友谊医院儿科主任崔红则表示,医生们都发憷上夜班,工作热情也受到影响,"如果不增加人员分担压力,光靠责任感和使命感支撑的话,谈何可持续发展"。

■探因

儿科成三级医院"针头线脑"

与两大专科儿童医院相比,部分综合医院的儿科门庭冷落。

市卫生局统计的103家设有儿科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1月20日共接诊患儿22619人次,北京儿童医院接诊5947人次,儿研所接诊4624人次,这两家医院的接诊人次约占儿科总接诊人次的47%。

记者对北京多家三级综合医院儿科了解发现,多数综合医院儿科就诊力量和条件参差不齐,大多只设有儿内科,且多没有儿科诊疗器械,未开设24小时急诊,未开设儿科病房,诊疗病种有限制等。

如作为南城较大的三级医院——博爱医院,既无儿科病房,也无儿科门诊;复兴医院仅有两名儿科医生,因此无法安排儿科急诊,周日亦无门诊;北京中医医院儿科急诊只到晚上10点

多家三级医院均表示,其儿科发展难是由儿科特点决定的,相比于用药量大的内科、可开展手术项目多样化的外科、各类检查科室,儿科不仅赚钱少,而且最易产生医患纠纷,因此很多综合医院不愿意发展儿科。"如果将内外科等比作卖彩电冰箱的,那么儿科就是卖针头线脑的,哪个医院会放着利润高的科室不扶持,而把钱投到不盈利的儿科啊。"某三级医院相关负责人如此比喻。

■前景

新建儿科医院尚无实质进展

为缓解城北和城南患儿的看病难问题,目前,卫生部门已经确定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为本市首批中医儿科诊疗中心,两家医院需提供24小时儿科急诊和全年无假日门诊,床位数20张,年门诊量计划达到10万人。

虽然此"缓兵之计"起到了一定的分流作用,但因其均为中医医院,孩子有了急重症时,家长还是会直奔更高水平的综合医院。

作为大城市的通病,儿科看病难在各地情况相似。

在本市,这个老大难问题也早已引起政府部门的关注。去年年初,市卫生局局长方来英曾表示,将在南城规划一所以诊疗儿科疾病为主的综合医院;同时,儿童医院搁浅了多年的血液肿瘤中心的建设也在加紧协调。但一年过去了,两项工作均无实质性进展的消息发布。

今年年初,本市十二五规划再度把新建儿科医院列入了议事日程。但新医院何时选址开建,何时能投入使用,相关负责人表示不得而知。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沪三家医院招募:医院选才重“医患沟通”技巧 老茶馆 医疗质量检查禁止大处方:“药不对症”难治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