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智慧:执着与超越

2011-02-18 13:33 楼主
摘要

不少朋友看过杂技表演,在连连惊叹与掌声中,演员在空中叠罗汉,走钢丝,手上转盘还旋个不停。他们不靠道具,不用魔术师那种障眼法,而是全凭手脚操练的真实功夫。


不少朋友看过杂技表演,在连连惊叹与掌声中,演员在空中叠罗汉,走钢丝,手上转盘还旋个不停。他们不靠道具,不用魔术师那种障眼法,而是全凭手脚操练的真实功夫。子夏是孔子的学生,他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论语·子张》)意思是说,就是一般的技艺,也必定有它值得欣赏的地方;不过,长期专注于此,恐怕会陷于执着的困境,所以君子不去碰它。这可以代表儒家的立场。

然而,庄子却不这么认为。他偏偏让孔子成为他书里的人物,去赞叹一位技巧高超的粘蝉老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1.承蜩(tiáo)丈人

这是《庄子·达生》里的故事:

孔子到楚国去,经过一片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在粘蝉,容易得像捡东西一样。

孔子说:“您的技巧真高明啊,有什么诀窍吗?”

老人说:“我有诀窍。我在竹竿上放两颗弹丸,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不会掉下来,这样去粘蝉就很少失手了;如果练到放三个弹丸也掉不下来,那么粘蝉失误的概率也就是十分之一了;如果再继续练习到放五个弹丸也掉不下来,粘蝉就好像捡东西一样了。我站稳身体,好像直立的枯树干;我举起手臂,如同枯树上的枯枝。天地虽大,万物虽多,我所察觉的只有蝉翼。我不会想东想西,连万物都不能用来交换蝉翼,这样怎么会粘不到蝉呢?”

孔子回头对弟子说:“用心专一而不分散,表现出来有如神明的作为。说的就是这位驼背老人啊!”

孔子经常出现在庄子的笔下,这是庄子的“重言”手法,即借重古人来说话,让人们读起来更感到兴味盎然。这个故事是庄子虚构的,但是其中的孔子不改好学本色,希望知道粘蝉的老人有何诀窍。

老人的回答分为两段。首先他得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这代表下功夫的阶段。这种功夫不太容易理解。我小时候住在乡下,每逢暑假常常约了同学去粘蝉。蝉的叫声有如“知了”,树林中到处都是蝉鸣,道尽了夏天的热闹与喧嚣。我们使用的工具是长竹竿,一天能捉上十几只就不错了。假如我那时就看过庄子的这则寓言,很可能也会依法练习呢!

但是,竹竿上怎么放上弹丸呢?还从两颗、三颗,到五颗?我想或许是将弹丸放进小袋子中,再把小袋子系在竹竿顶端,让竹竿由于重量而摇晃不已,增加了保持稳定的困难度。若非十分困难,又何必练习五六个月?这段期间,技术逐渐内化为本能,手臂与手掌该如何搭配使劲,也成了本能反应了。

光靠技术还不够。身体训练好了之后,还需心思专注。“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当你眼中只有蝉翼的时候,蝉翼不是成为无限大了吗?这位老人粘蝉就像捡东西一样轻松容易,其故在此。

孔子听了这番话,立即用来开导跟在身后的学生们。“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一语所描写的,是人类普遍拥有的潜能及其可观的表现。学习任何技艺都需要用心专一,否则很难有成就。长期如此努力之后,你在专业技艺方面的表现,在平常人看来,就是“乃凝于神”.在这里,“凝”字通“疑”与“拟”,为“疑似”之意。

《知北游》篇中,有一则类似的寓言。

大司马家中有一个做腰带带钩的人,已经八十岁了,他所做的带钩没有丝毫差错。大司马问他:“你是有技巧呢?还是有道术?”他说:“我有持守的原则。我二十岁就喜欢做带钩,对别的东西根本不看,不是带钩就不仔细观察。我用心于此,是因为我不用心于别的东西,才能专于此用,何况是无所不用心的人呢?万物怎能不助成他呢?”

这位“捶钩者”的秘诀是十个字:“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这与承蜩丈人的做法如出一辙。一位只见蝉翼,一位只察带钩,结果都成了庄子笔下的明星人物,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技艺。

庄子所肯定的与其说是技艺,不如说是化解执着。要精通一门技艺,必须专注到忽视其他万物的程度。但是,“捶钩者”最后提及“无所不用心的人”(亦即无所用心的人),就是要提醒我们对自己专长的技艺也须一并忽视、化解,如果依然有所执,则难以达到逍遥的境界。庄子寓言的深意应在这里。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庄子智慧:如何看待我们的潜能 老茶馆 同庄子学做人:做人不可过于贪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