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砸楼板随手就打人 精神病患者监管成难题

2011-02-19 15:30 楼主
白晓娟)"我们楼上有一个精神病人,在家经常狠劲砸楼板,弄得地动山摇,很可怕。说他几句,他就打人。许多街坊邻居都挨过他的打,弄得人心惶惶,这日子可怎么过啊?"昨天

,记者在毓璜顶街道南洪街社区采访,居民刘女士向记者大倒苦水。据了解,这并不是个别现象,几乎每个街道办事处总会有两三名有肇事倾向的精神病人。精神病患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对他们的治疗和管理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而且直接关系到其他公民的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目前精神病人的治疗、日常管控主要以家庭为主,而这种管理却存在许多问题。

有肇事倾向的精神病人,让街坊邻居担惊受怕

南洪街社区居民赵某今年56岁,是一名部队复员兵,原先在一企业当电工,由于谈恋爱受挫患上精神病,在单位因为违反劳动纪律被解除劳动合同。由于家人缺乏心理学知识,一开始没有引起注意,没有及时就医,导致病情加重。后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二级残。他没有成家,与年迈的老母亲住在一起。

赵某经常殴打楼上的老年人,夜间砸楼板,向楼下扔酒瓶子,曾将楼上居民的手指打断,被起诉赔偿1万元。街道和社区从邻里纠纷入手,找到其监护人履行职责,动员家人准备送他去芝罘区福利院,但是家人表示,每月1000元的费用负担不起。他现在仍然经常扰民,还经常向他楼下的北大西街派出所院中扔酒瓶子,派出所也拿他没办法。目前没有相关政策可以强制把他收入福利院。但他居住在家,却搅得四邻不安,让大家没有安全感,担心他不知啥时会做出什么极端的事情来。

大多家庭无力医治,只好放人其"为非作歹"

患者赵某的家庭很贫穷,只有一位老母亲,靠低微的退休金过日子。老母亲无钱送患精神病的儿子入院治疗,因为费用相当高,每月8000元左右,根本负担不起。

据了解,每个街道办事处都有这么两三名有肇事倾向的精神病人,有的精神病人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在公路中间乱跑,阻碍交通;有的骂人打人,甚至残害邻里和亲人,一个社区、一个村如果有一个精神病人,尤其是重症精神病人,整个社区和村子的居民都会感到恐惧。

精神病患者一般没有单位,没有劳动能力,家中负担不起治疗费用,残联每年有政策给予400-500元的药物补贴,也是杯水车薪。有的家庭成员年老多病,根本没有能力实施有效的监护。精神病人经常脱离掌控,这些人就像"炸弹",存在严重的隐患。一旦出现问题,就是非死即伤的结局,去年4月外地出现的精神病人伤害学生案件就是例证。

市民呼吁:政府建立专项基金,对精神病人进行治疗监控

这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如何解决?采访中,市民纷纷呼吁:政府建立专项基金。政府出钱将他们安排到市区福利院生活,解除社会的后顾之忧。

在居委会工作的刘先生说,这些精神病人每人每年的费用需一万元左右,这笔钱对政府来说,也许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总比出了事再由政府买单损失小。解决问题要防患于未然,政府应高度重视并给予解决,为这部分人及家人办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

市民王女士说,全市到底存在多少有肇事倾向的精神病人?政府部门应对此类人员有动态统计,掌握他们的具体情况,因为有病人员一般忌讳和排斥治疗,所以请市区卫生部门派专门的医生每季度到街道和社区义务巡诊,送医送药做心理辅导。建议政府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及时发现心理异常人员并及时就医。

市民张先生建议:将精神病人全部纳入低保范围。放宽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将精神病人纳入社保和医保范围内,使其基本生活和治疗得到保障。对于康复期病人,社区医疗卫生室免费提供精神科药物,保证康复期病人坚持服药,控制病情。医疗卫生部门应加强对家庭监护人精神卫生科学知识传授及医疗监护能力培养,创造条件帮助精神病人尽快康复,走向社会。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28岁医生开一毛钱治好病 网友赞其“最美医生” 老茶馆 儿童退烧药尼美舒利陷致命争议 被指本身没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