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取内关治血证 针灸推拿

2011-02-27 12:30 楼主
内关穴,是针灸学的常用穴位,因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又是手厥阴之络与阴维脉之会,别走少阳。其在腕上二寸,两筋之间。著名的《中医学大辞典》讲其主治的疾病十分广泛,如心痛、惊悸、胃痛、呕吐、呃逆、健忘、失眠、胸胁痛、疟疾、肘臂挛痛。唯独没有讲治血证。查过多种针灸教科书亦少有内关主治血证的记述。著名的《玉龙赋》、《席弘赋》、《拦江赋》、《百证赋》亦未提及内关穴治血证。再查近年文献,从 1981至 1998年的有关论文 214篇中,亦未见论及。唯独元代·王国瑞的《扁鹊神通针灸玉龙经》载:“治……肠风下血。”明代《针灸大成》:“主治……便血不止。”1937年焦会元《古法新解会元针法》:“主治……呛咳吐血。;妇人……下漏,男子……血淋”。

本人从医三十余年,以内关治血证虽例数不多,计有上消化道出血、痔血、崩漏及胎漏等数例,疗效显著,初步验证内关穴确有止血之作用,所治血证与古籍所载基本相符,而泌尿、呼吸系统的血证尚缺病例,有待进一步验证探讨。今不揣冒味,特录其中三例列下。

[例一]痔疮出血案

肖××,女,44岁,医生,患内痔合并脱肛多年,经环切术后创口未愈,自动出院,留下永久性损伤,长期反复大便后出血,曾先后用过各种止血药,如维生素K3,安络血,止血敏、6--氨基己酸、紫珠草、仙鹤草针剂,口服中药阿胶、旱莲草、云南白药、田七等,还用过“挑痔疗法”,均可获得止血之效。 1976年秋,因过度劳累,痔血又发,经用上述诸中西药物,历十天,仍未止血。请我试用针刺治之。当时见其面色苍黄,舌淡红,苔少,脉弱。且复发于劳倦之后,证属心脾两虚,脾不摄血。考《八脉交会八穴歌》:“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的提示,脾与阴维通于内关,阴维维系诸阴。《灵枢·百病始生篇》早就有教:“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故取右内关穴,于晚上 8时 30分(戌时)刺之,候得谷气至,补而导之,令血归于胞络。其感觉有热气沿心胞经和阴维脉达于胃部、心区与胸中,温暖舒服,且面部微热如饮酒样。知气已至病所,出针,急闭其孔。当晚血止,观察三天,未再出现便血。

[例二]上消化道出血案

林××,男,28岁,职工,患出血性胃炎多年, 1986年 9月,因第三次上消化道出血,准备住院治疗。因上两次均由我为其治愈,因此,邀我出诊,及到其家,见急性病容,形体胖盛,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略数而弱,两关弦,寸口小于人迎一倍而躁,尺肤微热,舌淡红中纵浅裂,苔薄白而干,腋下体温37℃,大便溏黑,柏油样,日四五行,估计出血量 200至 300毫升。据《灵枢·经脉篇》云:“心胞手心主之脉……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反小于人迎也。”今其脉寸口小一倍于人迎而躁,当取手厥阴心胞经。《灵枢·百病始生篇》有云:“阴络伤则血内溢。”阴维维系诸阴,内关乃阴维与手厥阴之交会穴,故取左内关刺之,候得谷气至而补之,导之,令心下温温,其汗渐止,面色亦转红润,神情爽朗,“明乎若见苍天”。再处以中药归脾汤加减一剂。次日复诊,自云大便已成形,青黑色,无油柏样。知血已止,再补、导内关,并再服中药,不需住院。

[例三]月经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案

赖××,女,45岁,教师。 1990年夏来诊。急性失血病容,面色萎黄,不能坐位,自诉月经量特多,每日需用卫生纸 1--2包(正常妇女月经来潮只需一包左右),今已旬余,血色淡红,夹有瘀块,倘一坐下,即血透衣物而污染坐椅,日常生活十分为难。经某医院妇科检查,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虽用各种中西止血药而未能奏效。来诊时,见其面色苍白,神倦声怯,舌质淡白,苔白润,脉细数无力,每分钟 102次,寸口小一倍于人迎而躁。此心脾两虚之候,证属崩漏。若但知止血,而不知补气可以摄血,则欲止而不能,贻误病机。即取站位刺左内关穴,候得“徐而和”的谷气而补之导之,凡三往,即自觉心胸温暖舒展,原有翳满,荡然无存,面色微红,略似饮酒样感觉,若有所得,下腹部有收缩感,经血猝然似止,遂从站位安然转为坐位,继续候取谷气再至,补而导之,心悸减,脉搏已降至每分钟 90次。出针后予以大剂胶艾四物汤加人参、益母草、田七内服。次日复诊,经血已止,继用归脾汤及食疗善后。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仔细研究并亲自尝过多少味药 老茶馆 一针治耳塞感 针灸推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