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乡英才辈出 中药之库硕果累累

2009-03-23 23:27 楼主
——四川中医药改革发展三十年成就巡礼

“天府之国”四川,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里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医药名家,积淀了浓厚的中医文化,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
四川省自古名医辈出,从公元前206年到1911年,医史记载的四川著名医家就达1000余人。建国后,四川名中医冉雪峰、蒲辅周、杜自明、李重人、沈重圭、叶心清、王朴诚、王伯岳、龚志贤、任应秋、方药中等四川名医奉调进京,组建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绩斐然。此外,四川中医学家李斯帜,中药学家凌一揆,伤寒专家邓绍贤,妇科专家卓雨农,针灸专家薛鉴明、蒲湘澄,儿科专家胡安伯,痔漏专家黄济川,内经专家吴棹仙等无不各有精专,建树卓越。
四川省有“中药之库”美誉。目前,全省共有中药材资源品种5000余种,人工种植中药材面积达140万亩,另有种植三木(杜仲、厚仆、黄柏)中药材300多万亩。植物药产(藏)量在100万吨以上,动物药1万余吨,矿物药100亿吨,居全国第一位。有49种川产道地药材包括川芎、川贝母、川附子、川麦冬等,产地明确、品质纯正、疗效好、产量大,在国内外久负盛名。中医药界有 “无川药不成方” 的说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四川中医药事业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四川中医药焕发出新的生机,得到较快发展。2008年,全省有省、市(州)级中医院26个,县级中医院149个,病床21874张,全省中医药人员近10万人。全省4469个乡镇卫生院中设立中医科(室)的有3671个,占乡镇卫生院总数的82.1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科289个占93.23%;51620个村卫生站中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村卫生站有41179个,占总数的79.77%。48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中有89.48%的站能提供中医药服务;乡镇卫生院中有中医药人员20864人,占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30.17%;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专业人技术人员15829名中有中医药人员3427名占21.56%;村卫生室人员80745人中有中医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53808人,占村卫生站人员总数的66.64%。全省社区中医药服务量占社区卫生服务总量的38.89%,农村中医服务量达38.54%,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都中医药大学等6所省内高校举办了中医、中西医结合、中药学等高等教育专业。拥有博士授位点16个,硕士授位点30多个,拥有博士后流动站2个,博士后工作站3个。四川中医药工作在全国中医药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全国中医药事业发展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和积极的促进作用。
30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四川中医药事业取得了重大进展。
——强有力的政策和法律保障、完善的管理体系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支撑
四川省委、省政府重视和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制定出台了“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政策法规,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1984年2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振兴中医工作大会,并作出了《关于振兴四川中医事业的决定》,从政策、机构、经费等方面给中医药发展以保障,率先在全国开展了振兴中医工作,为此,国家卫生部授予四川省“振兴中医事业的先声”称号。四川省先后颁布实施了《四川省中医条例》和《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办法》,各市(州) 全部建立了中医药管理局。2006年10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四川省中医药发展大会,并下发了《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决定》,组建了由19个省级相关厅局作为成员单位的全省中医药工作厅际协调小组。确定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宏伟目标。2007年省政府相继召开了“四川省农村中医工作现场会”和全省民族医药工作会议,并出台了相关政策性文件,推进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转变,为中医药事业加快发展构建了良好的协调保障机制。
——中医机构规模不断扩大,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四川省现有县及县以上中医机构达208所,其中中医医疗机构182所,床位2万多张,位居全国前列。现在,四川省拥有国家级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1个、全国重点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单位11所,三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12所,二级甲等中医院33所,二级乙等中医院75所,达省标藏医院12所。组建了由16家医、教、研和企业组成的省中医药科教集团,建成了一批国家中药GCP中心、GLP中心、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国家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究开发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
——城乡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促进中医药惠及基层群众
四川省以县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站为基础,不断加强和完善农村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在具体工作中,把县级中医医院建设作为突破口,将其建成农村中医药工作的业务指导中心。2007年,四川省启动了120所县级中医医院改造建设项目,省级财政投入2.4亿元,市、县配套资金6.5亿元,力争在2010年全部完成建设任务。目前,第一批47所、第二批31所县中医院已启动建设,省级建设经费10800万元已拨付到位。各地将中医事业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明确要求按一定的幅度逐年增加。县、乡财政按每年人均0.30~0.50元作为农村中医工作专项经费划拨;省、市按人均5元投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于中医服务基础设施改善和中医人才培养等。
多层次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在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182所县以上中医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服务基本覆盖了全省21个市州及其县(市、区),据统计,近五年的年平均门诊量达1500多万人次。四川省在乡镇卫生院的建设中,明确规定100%乡镇卫生院要设置中医科室,使之具备向农村居民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功能。村卫生站配备中医药人员或中西医结合乡村医生,能够开展中医药服务。农村中医服务量达38.54%。
四川省还大力开展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活动,探索农村中医药工作的思路和方法。目前,全省已建成国家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16个、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58个。
四川省积极开展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全省93.2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9.48%社区卫生提供中医药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服务量占38.89%,机构规模和服务量均处于全国最好水平。目前,四川已建成南充市顺庆区、成都市青羊区两个“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成都市进一步在全市范围内推广青羊区经验,加快了中医药进社区工作的步伐。
2007年,四川省在民族地区启动实施了中医药民族医药惠民工程,重点推进中医药、民族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三进”试点,全省在57个民族地区县,设立了500万元的药材周转金,按照封闭运行、无偿使用、滚动发展、良性循环、多方受益的使用原则,专项用于民族县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站配置中成药和藏药院内制剂,让四川最困难的民族地区的广大农牧民都能享受到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
——不断完善的学科建设、成效显著的科技成果促进了中医药学术发展
目前,四川省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4个、国家级重点专科25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专病)125个,其中不少学科在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基本形成了科研创新体系。四川省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承担了多项国家支撑计划、973项目、以及一大批部、省级中医药科研项目,并在学术技术上取得一定突破,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先后获得中医药科技进步奖励504项,其中国家及部(局)级33项,省级199项。
——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保障了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
四川省着力从建立人才筛选和培养机制入手,大力实施名医战略。2006年,开展了首届“四川省十大名中医”的评选活动,全省将每5年开展一次评选,市、县同时开展名中医评选活动。目前全省已评出中医药学术和技术带头人70人,省级名中医209人,确定了省级名中医工作室26个、名中医诊疗室24个。同时,以重点学科和名医工作室为载体,大力开展名医继承培养工作,造就一支名中医梯队。
目前,四川省中医药从业人员达10万余人(不含中药制造业),居全国第一位。其中具有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者61161人,中医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有6000多人。
四川省重视中医药基层人才培养工作,从2003年开始实施“乡村医生中医学专业学历教育项目”已招生6届,毕业11000余人,毕业的医生均回到本地基层工作,解决了一大批基层无学历中医药人员的出路问题。2005年,全省启动实施了“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骨干培训项目”,已为乡镇卫生院培养了5019名中医临床骨干,为基层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基层中医药人员。
——中药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药产业已成为四川省工业化建设的七大重点优势产业之一。国家七部委和四川省共同定期举办的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和全国中医药博览会已经成为中医药著名国际品牌。四川省启动实施了中药名企战略,培育发展一批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能带动行业快速发展的大企业大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整体竞争力,拉动中药产业全面提升。通过实施名企战略,全省中药产值快速增长,2007年全省中药产值达到150亿元,其中中药饮片产值28亿元,居全国第一位,中药产值已占全省医药工业产值的50%以上,形成了地奥、迪康、康弘等20多个生产规模上亿元的制药企业,产生了省医药集团、科伦医贸、西部药业等10余户销售收入过亿元的药品经营企业,涌现出地奥心血康、三勒浆等10多个单品种销售上亿元的品种,超500万的产品已达140多个。
——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特色,全力以赴抗震救灾
2008年5月,面对汶川县发生的特大地震灾害,全省中医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全力投入医疗应急救援和卫生防疫工作,为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
紧急部署,全力抢救生命。地震发生后,全省中医行业有120多家中医医疗单位,8879名中医药人员(县以上中医药人员)直接参加了抗震救灾战斗,全省中医系统共向灾区派出392支医疗救援小分队,出动救护车12252台次,7571名中医机构医护人员赶赴灾区参加救援。全省中医医疗机构门、急诊和现场救治地震伤员133114人,收治住院地震伤员11872人,其中危急重病人1641人,为地震伤员手术4806台次。全省中医系统广泛运用中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等中医技术抢救伤员。
大灾之后防大疫,中医药“未病先防”的特色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设立中药预防大锅汤发放点2941个,共为灾区172万灾民、10余万抢险部队官兵提供了中药“大锅汤”。组织了262支中医巡回医疗小分队,深入灾区居民安置点,深入兵营,巡回医疗,发放中药预防药物,形成了“见伤就救,见病就治,见疫就防”的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网络。
组织中医药专家深入一线为抗震救灾抢险官兵服务。组织协调解放军总医院都江堰野战医院、四川省中医医院、四川省骨科医院中医药专家针对烂裆、蚊虫叮咬、皮肤瘙痒等情况,研制了中药外用喷剂“都江堰1号”和“都江堰2号”及防暑降温处方。组织紧急生产中药外用制剂,熬制中药汤剂。向抗震救灾部队提供适合救灾官兵野外使用的中药制剂“都江堰1号”134014支,“都江堰2号”38248支。有效解决了解放军官兵“烂裆”和蚊虫叮咬等皮肤疾患问题,深受前线官兵欢迎。
全力做好地震伤病员医疗康复工作。确定四川省骨科医院为省级地震伤员康复中心,德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绵阳市中医医院、广元市中医医院为市级地震伤员康复分中心,积极运用中医药技术和现代康复医学技术为伤病员服务,四所中医医疗机构康复病员累计1162人。
全力推进中医系统灾后重建工作。按照四川省委“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的灾后恢复重建总体目标要求,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全面启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要求各单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积极自救,积极争取建设项目;配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筹备组织全国中医药系统支援地震灾区“中华中医药心连心”主题活动,在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中,落实中医医疗机构恢复重建的有关规划和工作;加强与各援建省市卫生部门联系,使重灾区中医医院恢复重建项目和资金落到实处;全省非灾区中医单位伸出援助之手,积极帮助重灾区中医医院职工安全过冬。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中医中药中国行将入巴山蜀水 老茶馆 瓜——翠蔓绵绵香远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