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桂成:风疹饮子

2009-03-27 19:44 楼主
虽然风疹这种病证并不多见,但逐有上升趋势

【方名】 风疹饮子,是治疗风疹的一张方子,因为本方对风疹疾患有着良好的效果。因而名之。饮者,有两重含义,其一是冷而饮之,常谓冷饮,其二是频服,即多次分服谓之频饮,说明在服用本方时,宜稍凉后频服之。

【组成】 细熟地黄、炒丹皮、赤白芍、稀莶草、海桐皮、地肤子、白鲜皮各10克,茅根(去心)12克,薏苡仁15克,浮萍6克,荆芥6克。

【服法】 每日1剂,稍凉分多次服。

【功用】 凉血消风,清热利湿,止痒。

【适应证】 治疗血热夹风夹湿的风疹块病证,可见风疹,或风疹块较多,瘙痒不已,入晚尤为明显,伴有烦热口干,胸闷腹胀,入夜难寐,大便偏干,小便黄少,舌质偏红,或红绛,苔黄腻,脉象弦细带数,或有某些饮食、药品的过敏病史。

【方解】 本方的药物组成,主要分三个部分。其一是凉血清热,是本方最为主要的部分,故用熟地黄、丹皮、芍药等凉血药物。其次是疏风止痒,也是本方较为主要的部分,方中所用浮萍、稀莶草、海桐皮等,甚则需要加荆芥、蝉衣,疏风止痒功更强;再次是清利湿热,湿热也是重要的致痒因素,因此本方加入地肤子、白鲜皮、茅根、薏苡仁、茯苓等清利之品。因为风疹疾患是由血分所透发,所以本方用熟地黄丹皮赤白芍等血分药为主,就将疏风清利诸药,引入血分达到凉血清热,疏风利湿,控制瘙痒的目的。

【临床运用】 本方不仅适用于一般的风疹疾患,而且在经行风疹中也为常用,同时对一些免疫亢进的不孕不育也有一定疗效。
1.经行风疹 即风疹疾患是周期发作的,且与月经周期有关,绝大部分在经前经期发作,经净后即愈,月经周期亦大多先期,经量偏多,色红质黏稠,有小血块,经前胸闷烦躁,口干口苦,头昏头痛,大便艰,小便黄少,脉象弦细带数,舌质偏红,苔黄腻。用本方治疗时,还应加入地榆10克,炒蒲黄(包煎)6克,大、小蓟各12克;若经行量偏少,色紫红有血块,小腹作痛者,需加入炒当归、泽兰叶各10克,益母草15克,红花6克。
2.阴虚火旺夹湿型免疫性不孕不育证 结婚多年不孕育,月经尚正常,常伴烦热口干、便艰尿黄、头昏头痛等证,经妇科检查,发现抗体呈阳性者,亦可运用本方,但需加入白蒺藜10克,炒黄柏9克,苎麻根15克。经后期服用,经期停。

【按语】 风疹疾患一般属于过敏性疾患,以往属于外科皮肤疾病,但近年来,我们观察到与妇科亦有着重要的关系,因为一些周期性发作的风疹疾患,就常与内分泌功能失常有关。中医学认为本病虽为风热湿三者致病,但风热湿三者又必然要在血之中,才能形成此种病患。女子以血为主,所以从血分发生的病证,在一定程度上就与妇科有关。首先从血分的“风”论之。风有实风、虚风两种。实风者,其原因也有两者:一为血热甚生风,即火热过甚,或过亢,必然化风,所以在治疗上要凉血清热熄风,一般风疹疾患均用此法者,理在于此,如本方中的生地黄、丹皮等;二为血瘀生风,即血瘀内阻,脉络不畅,血液流注不及,出现一种类似风证的疾患;或者由于血液瘀阻,血内毒邪滞留致风证,所以《金匮》用红兰花酒,可治六十二种风证,后人提出了“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疗原则,本方中的赤芍、丹皮、海桐皮等都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其意义亦在于此。虚风者,其原因亦有两者:一为血虚生风,即营血大耗,经络失养,肢体麻木,出现类似风证,故后人王春山有云:“治风先治血,血充风自灭。”提出了养血熄风的治疗原则,风疹疾患的久治不愈,身虚弱者,要考虑应用此法;二为虚热生风,亦即是肝肾阴血大虚,虚火上炎,亦能化风,或者阴虚水亏,肝阳上亢化风,常需滋阴潜阳,平肝熄风,故在《温病条辨》中有大小定风珠者,就是治疗此类风证的。虽然这一类风证与此风疹疾患关系不大,但是风疹患者久治不愈,体质虚弱者,有时亦需考虑这方面的因素。运用这方面的药物治疗,或者兼服之,亦可能获得较好的疗效。至于湿热因素,因为女性疾患的特点,而且所发生的皮肤痒疹,所以亦要多加考虑,故本方清利湿热而又能止痒的药物较多,原因亦在于此。本方原为我院外科许履和老先生的验方。原方尚有皂角针10克,苍耳子10克,赤茯苓12克。我们的验方中去此三药,加荆芥6克。风疹饮子中的熟地黄、浮萍为本方要药,当予分析之。
生地黄:味甘、苦,性寒,入心、肝、肾、小肠四经,具有清热凉血,滋阴生津的作用,可治疗伤寒高热性疾病中的斑疹、咽喉掀肿、血热津枯、吐衄、下血、血崩等病证。李元素认为本药凉血、生血,补肾水真阴,除皮肤燥,去诸湿热。《别录》认为:“大寒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绝伤身,胎动下血,胎不落,堕坠腕折,瘀血留血,鼻衄吐血,皆捣饮。前人在论述地黄时,常与干地黄并论,但均认为生地黄偏于清热凉血,是治疗失血的常用药物。然而失血的病因很多,必须辨别清楚,血热者用此,血瘀者忌此,妇科出血尤多血瘀,更宜慎用此药。此药因寒黏腻,能泥腹妨胃,用时当遵李时珍所说“姜汁浸则不泥腹,酒制则不妨胃”,故用时以姜或酒制之,可免此弊。
浮萍:味辛,性寒,入肺经,具有发汗祛风,行水消肿等功用,可治疗外感表证、风疹丹毒、水肿等病证。《神农本草经》认为:“暴热身痒,下水气,胜酒……止消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主风湿麻痹,脚气,打仆伤损,目赤翳膜,口舌生疮,吐血,衄血,癜风丹毒。”为治疗风热感冒、皮肤痒疹的常用药物,在风疹早期,能透发风疹,使风热湿邪,从外而解,同时与荆芥蛇、蜕蝉衣等食之有较好的止痒作用。

【加减】 风疹痒甚者,加入蝉衣、蛇蜕各3克:若风疹色红、烦热口渴明显,入夜热痒者,需加入炒黄芩10克,白蒺藜10克,炒栀于9克;若脾胃失和,腹胀腹痛,大便溏泄者,上方去熟地黄,加入广木香9克,炒防风6克,炒白术10克;若大便秘结,口苦,苔色黄腻者,加枳实10克,大黄6克。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12-26 09:56 2楼
翻贴子,学习
⬅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及临床研究进展. 老茶馆 医生多点执业或将合法 港医将可进入内地行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