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蒲公英(罗大伦)

2011-03-09 15:59 楼主
蒲公英是我治疗感冒出现了咽痛、痰黄、鼻子出热气、发热等症状的时候常用的药物,一般和连翘、金银花、地丁配合使用(嗓子疼痛加上射干九克、僵蚕九克),各用九克左右,熬水服用,在水熬开锅的时候再放入六克的苏叶,效果非常的好。一般很快可以控制感冒。

有一次,我到家门口的药店去逛逛——习惯,别的人喜欢逛商场,我喜欢逛药店,进去以后,我就开始看看各个柜台的药物,这个时候,药店的老板,一位中年妇女和我打招呼,结果我一听她说话,吓了一跳,原来鼻子的声音严重失常,神色憔悴,一问,原来患了严重的流感,已经打了几天的抗生素了,我实在是觉得奇怪,就问她,你自己这里有这么多的草药,怎么不用呢?原来,她的药师实在是搞不懂她是患的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这都是教材编写错误导致的恶果,结果一直不敢下药,于是我就对她说,风寒和风热只是感冒的不同阶段,不是存在着两个感冒品种,我说:“我就直接给你抓药了。”于是,我就走进柜台,拉开一个个药斗子,直接用手给她抓药,这是我在家乡的时候习惯了的,那时候我如果是给熟悉的人抓药,几乎不用秤杆来量,手一抓,基本多少分量就都知道了。这个时候,就给她抓了双花、公英等药,然后告诉她熬药最后的时候再下一点的苏叶。

结果,过了几天我再去逛,就看到了老板的笑脸,她说:“您抓的药还真管事儿,第二天就基本好了。”“真管事儿”是老北京对中医效果好的习惯说法,每次我听到这个“真管事儿”的时候,都会觉得这是对我们中医的肯定。

其实,中药自己就在那里摆着,即使是药店老板和它那么近,如果不知道怎么用,它就不管事儿,如果我们知道怎么用了,它就“真管事儿”。

引用一个关于蒲公英名字来历的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十六岁的大姑娘患了乳痈,乳房又红又肿,疼痛难忍。但她羞于开口,只好强忍着。这事被她母亲知道了。当时是封建社会,她母亲又缺乏知识,从未听说过大姑娘会患乳痈,以为女儿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姑娘见母亲怀疑自己的贞节,又羞又气,更无脸见人,便横下一条心,在夜晚偷偷逃出家园投河自尽。事有凑巧,当时河边有一渔船,上有一个蒲姓老公和女儿小英正在月光下撒网捕鱼。他们救起了姑娘,问清了投河的根由。第二天,小英按照父亲的指点,从山上挖了一种好草,翠绿的披针形叶,上被白色丝状毛,边缘呈锯齿状,顶端长着一个松散的白绒球。风一吹,就分离开来,飘浮空中,活象一个个降落伞。小英采回了这种小草,洗净后捣烂成泥,敷在姑娘的乳痈上,不几天就霍然而愈。以后,姑娘将这草带回家园栽种。为了纪念渔家父女,便叫这种野草为蒲公英,简称公英。”

其实,中药的名字的来历确实是很难考证的,往往都是老百姓这么叫,时间长了,就固定了下来,到底有没有这样的故事,谁都说不清楚。蒲公英开始时的名字还有“凫公英《千金方》”、“仆公英《千金翼方》”、“蒲公草《唐本草》”等,这说明在唐朝的时候,它的名字还在变化,而民间直到今天为止,它的名字还是多的难以计数。

那么,蒲公英到底是治疗什么的呢?

原来,蒲公英是性味苦甘,寒,入肝、胃经,能够清热解毒,利尿散结。是一味属于阴的药物。

我在治疗感冒属于里热证的时候,经常把金银花、地丁、连翘和蒲公英一起用,解毒清热的效果非常之好。



《本草新编》对蒲公英的评价很高,它说:“蒲公英,至贱而有大功,借世人不知用之。阳明之火,每至燎原,用白虎汤以泻火,未免太伤胃气。盖胃中之火盛,由于胃中土衰也,泻火而土愈衰矣。故用白虎汤以泻胃火,乃一时之权益,而不可恃之为经久也。蒲公英亦泻胃火之药,但其气甚平,既能泻火,又不损土,可以长服久服而无碍。凡系阳明之火起者,俱可大剂服之,火退而胃气自生。但其泻火之力甚微,必须多用,一两,少亦五、六钱,始可散邪辅正耳。或问,蒲公英泻火,止泻阳明之火,不识各经之火,亦可尽消之乎?曰,火之最烈者,无过阳明之焰,阳明之火降,而各经余火无不尽消。蒲公英虽非各经之药,而各经之火,见蒲公英而尽伏,即谓蒲公英能消各经之火,亦无不可也。或问,蒲公英与金银花,同是消痈化疡之物,二物毕竟孰胜?夫蒲公英止入阳明、太阴二经,而金银花则无经不入,蒲公英不可与金银花同于功用也。然金银花得蒲公英而其功更大。”

这段论述,是对蒲公英的功用的最好的总结,其实在苦寒的药物中,我的体会,最令人放心的,就是蒲公英了,有很多药物,多服用一点,脾胃虚弱的人,就会感觉受不了,而蒲公英则比较安全,只要适当服用,不会导致胃肠的虚寒。

所以在遇到脾胃虚弱的人的时候,如果需要清热,我会降低其他解毒药物的比例,适当的多加一点蒲公英,这样就比较安全了。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痔疮的治疗方法(罗大伦) 老茶馆 脚心贴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