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说“循经感传” 针灸推拿

2011-03-09 19:28 楼主
假说“循经感传”

(041600)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针灸科蔡晓刚

在我国古典医籍中早就有激发经气感传,促进气至病所是提高针灸疗效的一种积极手段的记载。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这里所说的“气至”(得气)实际就是循经感传现象。循经感传是指采用针刺、艾灸等外力方法刺激人体的经穴时,受试者所产生的一种以酸、麻、胀、热、冷、重、困、痛、抽动、流水样、虫爬蚁走样等一种或多种并存的特殊感觉或出现红线、白线、湿疹样线、皮丘、汗毛树立、汗腺扩大等从刺激的穴位处开始沿着一定的途径(经脉)缓慢地向一定方向循行而言。很多研究已证明循经感传现象真实存在,且对于循经感传现象已有了神经论、能量论、体液论等多种假说,不论哪种假说均有各自的理论依据和不同观点,这里我们不去讨论这些假设的孰是孰非。既然循经感传有酸、麻、胀、热、冷、重、困、痛、抽动、流水样、虫爬蚁走样等一种或多种并存的特殊感觉或出现红线、白线、湿疹样线、皮丘、汗毛树立、汗腺扩大等这些表现,那么这些诸多不同的感觉和表现是怎么一回事?笔者认为这与结缔组织和机体粒子的不同振动状态及振动状态的变化的有着直接的关系。

感觉是脑对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也是认识过程的开端,还是一切较高级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更是感觉分析器活动的结果。冷热感觉、痛觉、触压觉是生物最基本的、无须经验的感觉,对冷、热的感知是神经系统固有的功能,无须专门的感受器担当角色。许多复杂的感觉都是冷热感觉、痛觉、触压这三种感觉以不同强弱、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比例混合的结果。人体痛觉(感觉的一种表现形式)、温热觉感受的是机体粒子的振动,机体粒子的不同振动状态及振动状态的变化与不同的感觉相对应。也就是说,感觉传导就是特定状态的电磁波(能够被感觉到的电磁波)在人体这个复杂系统中产生及传播而形成的一种“觉得感觉在传导”的感觉。电磁波又能够辐射、传播;能够被反射、折射、透射;能够被吸收(即会衰减);还会有共振。如此复杂的电磁波特性加上人体这个更复杂精密的系统,就会在针刺、艾灸等外力方法刺激人体的经穴时,受试者产生特殊感觉或特殊表现。我们在学习物理学时知道:在复杂系统中,只能在“通路”中两个方向辐射传导,其他方向则被反射、折射或吸收。在这个“通路”中“感觉起点”(接受到针刺、艾灸等外力方法刺激人体的经穴)的能量强弱,决定从“感觉起点”开始向“感觉到达点”传递能量量的大小,传导速度的快慢、距离的远近。由感觉及感觉传导的特点可以确定,任何人只要刺激强度足够大,刺激时间足够长,都能出现感传现象。并且,最强的感觉传导会是痛觉传导,这些循经感传的特点没有一种与机体粒子的不同振动状态及振动状态的变化无关。在针灸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当采取小幅度快速提插捻转手法(震颤手法)或快速进针用补法手法时出现循经感传的几率要比单纯采取大幅度提插或捻转或泻法大得多,前者施术时间大于1分钟者出现循经感传成功率最高。笔者随机选择面瘫、胁痛、阳痿、落枕诸病1869例应用传统手法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临床观察。具体操作方法:自始至终采用传统手法捻转、提插、震颤相结合,在留针时则令患者按压针柄。术者激发经气的时间以5分钟为限,患者按压针柄的时间则以具体病症来决定。施捻转、提插、震颤法时,针尖微指向所需传导的方向,当提插、捻转出现针感、且针感向所需方向传导时,再用震颤法令其气至病所。采用本法共激发3855次穴位,经气出现传导率为96.81%,气至病所率为65.4%。当出现气至病所表现后,术者将患者中指、无名指放在针柄下,食指放在针柄上,将针柄扳倒到与气传相反的方向,压力以受针者敏感程度而定。采用本法共激发2165次穴位,经气传导出现率为89%,气至病所率为51.6%。观察结果:合谷穴1693人次,成功者1141人次,占67.3%(刺激后面部发热、发红);关元穴169人次,成功325人次占69.29%(有热流感传至阴茎部);后溪穴941人 次,成功581人次,占67.74%(酸胀麻感传到颈项部,患处活动自如);内关1321人次,成功1121人次,占91.67%(胁痛立止)。通过笔者运用传统手法对循经感传现象的可激性和可控性的实践与探讨证明气至病所是可以运用手法达到的、是客观存在的。针刺手法的正确与否是控制和激发循经感传的重要外在条件,个体差异是影响循经感传的内在因素。(发表于《针刺研究》1996年,第21卷,第2期,66页)。由此得出:循经感传的出现就是机体粒子的不同振动状态及振动状态的变化的表现形式。有了这个结论,现已发现的通过机械压迫、注射药物、冷冻穴位外加磁场均可阻滞感传现象;循经感传可绕过疤痕组织及通过局部麻醉区、可趋向病灶、可出现回流和乏感传;循经感传的路线上有时出现血管扩张、轻度水肿并可测出肌电发放等等这些循经感传现象也就有了较为圆满的解释了。

纵观目前的各种实验和无数次的解剖证实,循经感传所在的组织与周围组织之间本质上并没有明显区别。祝总镶等人发现经络对应的机体组织内部富集血管、神经末梢、肥大细胞、结缔组织束等。史学义等通过实验进一步得出皮肤、皮下结缔组织是穴位普遍的形态学基础,而不同穴位的组织结构成分及其数量的差异、相互组合方式的不同,及与其邻近组织结构进而与整个机体的结构功能联系的不同决定不同穴位特殊性的结论。谢谢浩然等认为经络是存在于四肢的间隔和躯干的筋膜间隙等部位的间隙结构,由疏松结缔组织连接搭桥而形成的路线,这种理论强调了疏松结缔组织的重要性。无独有偶,陈尔输等发现穴位区钙元素浓度比经络线上非穴位区高4倍以上。党瑞山等为探讨经络穴位与结缔组织结构的关系,在3具成人尸体上留针于穴位局部后再解剖观察了手太阴肺经全部穴位与相关结缔组织结构的关系。结果显示,11个肺经穴位中与骨膜相关者9个、与神经鞘膜和动脉壁相关者各1个,X线、CT观察验证了尸体解剖观察结果。这一结果为进一步探讨经络与结缔组织的关系和经络的物质基础提供了形态学依据。有人认为,经络是机体在进化过程中出现较早、分化较低的传导组织,而结缔组织也是出现较早、分化较低的组织。这些均为循经感传现象与疏松结缔组织有着密切的关系提供了解剖学依据。综合分析笔者推测:由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的结缔组织其细胞间质所包括的基质、细丝状的纤维和不断循环更新的组织液,在循经感传中发挥着重要功能。细胞散居于细胞间质内,分布无极性。广义的结缔组织包括液状的血液、淋巴,松软的固有结缔组织和较坚固的软骨与骨。结缔组织在体内广泛分布,具有连接、支持、营养、保护等多种功能。当针刺、艾灸等外力方法刺激人体的经穴时含有丰富血管、神经的结缔组织富集部机体粒子进入不同振动状态,产生较强的物理量能信息,同时外界刺激作用又增加了相关组织的经络功能及经络递质的相对浓度,物理量能信息的导传能力提高,这就在针刺部位形成了一个新的人为的物理量能信息发射体刺激神经系统通过反射机制使细胞组织出现痉挛现象来阻碍外来物的进入(这是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生理现象),同时通过神经冲动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使人感到酸、麻、胀、热等感觉(得气)并传导,这个过程随着针刺、艾灸等外力方法刺激的时间和强弱而沿经络线周而复始地变化发展这就是循经感传。在这个循经变化的过程中,神经末梢的感受器有足够的敏感度则会出现显性循经感传,如果敏感度不够则会出现隐性循经感传。

当然,这仅仅还是假说、探讨,还需要有大量临床实践和动物实验的支持与验证。

2011-1-9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孕妇饮食结构不良会增加后代患糖尿病风险 老茶馆 浅释经络的定义 针灸推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