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灵枢》的神秘历史面纱(四)

2011-03-17 20:44 楼主
《汉书•艺文志》记录的《史记》是这样的:“《太史公》百三十篇。十篇有录无书。”《汉书》编者告诉我们:他们收录的《史记》为一百三十篇,即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若按皇甫谧《甲乙经 •序》的逻辑推论,那么该有一百二十多篇《史记》大作亡失了。因为自《隋书•经籍志》里《史记》有一百三十卷的记载开始,之后的史书都以一百三十卷为准,并一直到今天,《史记》仍为一百三十卷。
这表明(1)《汉书•艺文志》中的《太史公》百三十篇就是《隋书•经籍志》“《史记》一百三十卷。”(2)《汉书•艺文志》中《史记》的“篇”等同于《隋书•经籍志》中《史记》的“卷”。(3)表明《汉书》时代的卷篇属于“卷篇一级计量概念”,对于写在简帛上的文章也可称篇,也可称卷。就如清•朱俊声《说文通训定声》:“篇,谓书于简册可编者也,其书于帛可卷者谓之卷”而我进一步认为:狭义上讲,于简册写成的文章未尝不可称卷,因为简册也是可以卷的。从广义上讲,《说文通训定声》完全正确。这里我们是用前后史籍推演排比,也就是垂直的旁推法。
而拿《汉书•艺文志》本身记载也可以旁推:“《太史公》百三十篇,”就是我们现在版本《史记》的一百三十卷,内容应该不算小。按《针经》九卷八十一篇与其比,《太史公》较《针经》仅仅多四十九篇,那么可以想象当年的《针经》规模非常之大。如此之大,它都能记载些什么呢?这些内容都亡失了?突然在世上蒸发?包括众多我们没有见过的一些阴阳五行经络藏象等之外的医学理论?从上世纪到现在出土的秦汉古代文献(包括医学文献)来看,并没有发现《内经》之外的医学理论体系的存在,而从马王堆、张家山、云梦睡虎地、武威等地出土的秦汉之际的简帛来看,内容都要比《针经》古朴、原始的多,规模与体裁均很短小,也从未发现《内经》之外的古医学理论体系的存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些,就是旁推法的方法和原理。由此我们大概地旁推出:“卷篇二级计量概念”的起始点,起码在《汉书•艺文志》之后的某个历史时期。
皇甫谧在中国历史上贡献巨大,很多历史文献有他的参与,业绩不可磨灭。尤其他对中国医学的成就为世人瞩目而辉煌。然而对于“卷篇”的历史变演过程估计不足,有所疏忽。另外对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为之经纪…先立《针经》”一段未能深入考究。当然,我们不能用现代的眼光去要求他。受当时的历史环境、条件、信息流与物流不发达诸多因素限制,很多事情往往不可能做的很完美。再者,他可能根本没有想到后世医家会皆拾《甲乙经•序》之说来考证《黄帝内经》,更不会料到在自己肩上挑的是一副什么样的学术上的历史重担。
归结上述系列讨论求证出:《甲乙经•序》“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是错误的。
自“《收遗征秘,重方轻理—论晋唐医学的模式与瑕玼》”(《上海中医药杂志》1991.)发端,及“《黄帝内经》与《灵枢》《素问》关系考析”中提出“为之经纪,异其章…先立《针经》”(《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3)之发表已二十年矣。二十年立一论:“医经合纂论”,是皇甫谧的“二九十八论”之外的又一个论点。“医经合纂论”主要依据二个要点(1)《灵枢•九针十二原》:“为之经纪,异其章…先立《针经》“段经文的涵义。(2)卷篇计量概念的历史变演。当然我也期望更多的学者能开拓出更多的论点。
之所以我在近十几年间未在国内期刊上发表论文,主要是付费的尴尬,而且不断看涨。按我的这种进展,而且要把一些理由说清楚,是非常费纸墨的。
大凡现在的博客解决了这个问题,我又重返论坛,将我的看法示于广众,来对《内经》作些探讨,与同道进行网上交流,应该是有益的。
我的立论到这里基本算是收尾阶段,以后陆续进行《黄帝内经》《外经》《扁鹊内经》《外经》的考证,这比立论更繁琐与艰难。但我相信借助网络的巨大信息流可以和广大的医者和学者交流并得到帮助,把这件事情可能会办的更好。
写于 仁和居2011.3.17.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读书与临证————《徐小圃经验谈》手抄本选存(二) 老茶馆 风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