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医祝由术

2011-03-19 21:14 楼主
这是一个很神奇的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因几千年来,基本上都是通过代代口口相传。
由于现在所掌握这个方法的人,基本上都是一些散见于民间的一些老人。拿不出所谓的“合理的,科学的”证据,所以一直是备受歧视和排斥。
但民间一直有利用祝由术治愈一些利用最科学最先进的医疗方法所解决不了的疾病。
有人说,这是无稽之谈。
有人却又非常相信。
大家来投个票吧。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3-19 22:23 2楼
听说过,也曾有位先生给我说过此,未曾实践过,相信应该有效
2012-06-24 20:35 3楼
苏州市相城区 有老人擅长用祝由术治疗带状疱疹,方法很简单,用菜刀斩断青竹一根,口中有咒语,
2012-08-12 07:09 4楼
就冲治病有效这一点,祝由术还真的是值得研究研究。
2012-08-13 22:26 5楼
【原创】祸祟邪气病因与治疗探讨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062450)

【摘要】 祸祟邪气是病因之一,中医经典《内经》及历代医籍多有记载与论述。祸祟邪气即“鬼神”邪气、中恶、客忤者等。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心神虚弱,或精神不全、心志多恐,或情志不当、所愿不遂,每因吊死问丧、入庙登冢等而罹患,属于以神志异常为表现的情志病。与西医的神经障碍性疾病相同,如癔症、急性焦虑症、特定恐惧症、抑郁症等。由于怕遭致封建迷信舆论的诋毁或恐误导,故现代中医工具书及高校教材等多避而未载,但确实存在。对其治疗,民间多采用道教医学之巫术-祝由术,间或有效。
【关键词】 祸祟邪气;病因与治疗;祝由术

病因,指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云:“病因种类繁多,诸如六气异常、疠气传染、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持重怒伤、跌仆金刃、外伤及虫兽所伤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1] 笔者认为尚缺“祸祟邪气”之病因。因“祸祟邪气”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故诸多教材或恐误导而不录。

1 祸祟邪气概念

祸祟,《现代汉语词典》:“迷信的人指鬼神带给人的灾祸。”[2]何谓鬼神?鬼神者乃迷信之人的称谓。鬼者,人死后之灵魂也。神者,所崇拜之人死后其精灵也。祸祟,乃祸祟邪气之简称,又名邪祟,即鬼神邪气[3]。人世间从未有鬼神,相信科学的人绝不承认有鬼神之说,何来鬼神邪气致病说?

2 祸祟邪气源流略考

“鬼神”致病说,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遗篇•刺法论》:“人虚即神游失守位,使鬼神外干,是致夭亡。”《本病论》:“人气不足……人神失守,神光不聚,邪鬼干人,致有夭亡。”《灵枢•贼风》:“黄帝曰……猝然而病者,其故何也?惟有因鬼神之事乎?歧伯曰:……志有所恶,及有所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未闻,故似鬼神。黄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歧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其治法采用道教医学之巫术—祝由术。明•张介宾《类经•疾病类》:“祝者,巫祝之属,即祝由也。”[4]和《类经•论治类》:“祝,咒同……祝由者,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谓非鬼神而何?”[4]

后世医家或多认同“鬼神”致病说者。如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卒得鬼击方》云:“今巫实见人忽有被鬼神摆拂者,或犯其行伍,或遇相触突,或身神散弱,或愆负所贻。”[5]该书乃“周流华夏九州之中,收拾奇异,捃拾遗逸,选而集之。”[5]其“备急方”多是从民间“捃拾”,其名词称谓亦源于民间,可见民间确有“鬼神”说,而对其治疗亦多采用道教医学之“巫”祝耳!隋•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证候学专著,该书有“鬼邪”、“鬼魅”候。在《鬼邪候》云:“凡邪气鬼物所为病也,其状不同。或言语错谬,或啼哭惊走,或癫狂惛乱,或喜怒悲笑,或大怖惧如人来逐,或歌谣咏啸,或不肯语。”及《鬼魅候》中云:“凡人有为鬼物所魅,则好悲而心自动,或心乱如醉,狂言惊怖,向壁悲啼,梦寤喜魇,或与鬼神交通。病苦乍寒乍热,心腹满、短气,不能饮食,此魅之所持也。”[6] 根据症状描述,多是神志异常的表现。而对其病因,宋•陈言则认为是“精神不全,心志多恐”,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疰忤中恶证治》中云:“由人精神不全,心志多恐,遂为邪鬼所击,或复附着,沉沉默默,寝言谵语,诽谤骂詈,讦露人事,不避讥嫌,口中好言未然祸福……或悲泣呻吟,不欲见人,其状万端,如醉如狂,不可概举。此皆鬼神及诸精魅附着惑人,或复触犯忌讳,土地神灵,为其所作。”[5]元•朱震亨则认为乃冒犯“不正之气”,吊死问丧、入庙登冢者多患之,如《丹溪心法•厥》云:“尸厥、飞尸、卒厥,此即中恶之候,因冒犯不正之气,忽然手足逆冷,肌肤粟起,头面青黑,精神不守,或错言妄语,牙紧口噤,或昏不知人,头旋晕倒,此是卒厥、客忤、飞尸、鬼击。吊死问丧、入庙登冢,多有此疾。”[5]上述临床表现,皆是神志异常之症状,与癔病(症)性昏迷、木僵、情感爆发、痴呆、精神病等似同。而清•莫枚士则直言“鬼神”致病病因学说,其在《研经言•原因》中云:“百病之因有八:……三鬼神,……鬼神之属,有冲击,有丧尸,有精魅,有祸祟。”[7]清•徐大椿则认为“神气虚则受鬼”,其在《医学源流论•病有鬼神论》中云:“人之受邪也,必有受之之处……凡疾病有为鬼神所凭者,其愚鲁者,以为鬼神实能祸人;其明理者,以为病情如此必无鬼神。二者皆非也。夫鬼神犹风寒暑湿之邪耳。卫气虚则受寒,荣气虚则受热,神气虚则受鬼。盖人之神属阳,阳衰则鬼凭之。《内经》有‘五脏之病,则现五色之鬼’,《难经》云:‘阳脱者见鬼’……若神气有亏,则鬼神得而凭之……治鬼者,充气神而已……其外更有触犯鬼神之病,则祈祷可愈。”[5]

据上所述,历代医籍确有“鬼神”致病说,即祸祟邪气病因学说。中医是实践、经验医学,其理论来自实践,源于民间。故历代医籍中所记载的“鬼神”致病说,亦即民间之“鬼神”之说。

3 祸祟邪气乃中恶、客忤、中客者

中恶、客忤者等,首见于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该书有《救卒中恶死方》、《救卒客忤死方》等记载。在《救卒客忤死方》云:“客忤者,中恶之类也,多于道门门外得之……所谓中恶者,与卒死鬼击亦相类……客者,客也;忤者,犯也,谓客气犯人也。此盖恶气……虽是气来鬼魅毒厉之气,忽逢触之气衰歇,故不能如自然恶气治之。”[5]《诸病源候论•中恶候》:“中恶者,是人精神衰弱,为鬼神之气卒中之也。”及《卒忤候》:“卒忤者,亦名客忤,谓邪客之气卒犯忤人精神也。此是鬼厉之毒气,中恶之类。人有魂魄衰弱者,则为鬼气所犯忤。喜于道间门外得之。”[6]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客忤》:“客忤病者,是外人来气息忤之,一名中人,是为客忤也。虽是家人,或别房异户,虽是乳母及父母,或从外还衣服、经履,鬼神粗恶暴气,或牛马之气,皆为忤也……中客为病者,无时不有此病也”[8]此等皆秽祟邪气也。

中客,即撞客[9] ,或名祟病。 撞者,中(zhong 音众)也、遇见也。客者,客气也,即恶气、邪气(指祸祟邪气、鬼神邪气、秽毒邪气,非四时不正之气的六淫、疠气)。所谓撞客者,民间称“中邪”了。“撞客”一词,见于《红楼梦》第25回:“若有善男信女虔心供奉者,可以永保儿孙康宁,再无撞客邪祟之灾。”第102回:“前日母亲往西府去,回来是穿着园子里走过来的,一到了家就身上发烧,别是撞客着了吧。”撞客者,指撞见死人之灵魂或祸祟邪气、秽毒邪气等而突发昏迷、神志不清、言语错乱、悲喜无常、狂言惊恐、乍寒乍热或以死人的语气说话等神志异常之情志病[3]。

祟病者,徐大椿《洄溪医案》有载,云:“祟病:同里朱翁元亮,侨居郡城,岁初其媳往郡拜贺其舅,舟过娄门,见城上蛇王庙,俗云烧香能免生疮肿,因往谒焉。归即狂言昏冒,舌动如蛇,称蛇王使二女一男仆来迎……此亦客忤之类也,非金石及通灵之药,不能奏效。”[10]此以神怪即蛇王形式出现,亦系撞客发作时的一种类型。

4 祸祟邪气非“鬼神” 乃神志衰弱之情志病

人世间从未有鬼神,何来“鬼神”致病说呢?这是因为吊死问丧、入庙登冢,此等多与死人有关,而人死后之灵魂曰鬼。“鬼神”为何能致病,主要是人体“正气不足,神虚则受鬼”的缘故。如《素问•刺法论》:“正气不足,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刺法论》:“人虚即神游失守,邪鬼外干。”、“中恶者,是人精神衰弱。”、“精神不全,心志多恐。”、“神气虚则受鬼”等。若人体正气不足、心神虚弱,或精神不全、心志多恐,或情志不当、所愿不遂,此时出门吊死问丧、入庙登冢最易遇“鬼”或“鬼”附邪气而入则正不胜邪,致祸祟邪气或鬼神亡灵附体。祸祟邪气扰心则心神失守,神不归位,人体就会精神不定、魂魄游离、志意不存,或神昏魂荡、心中烦闷,或神志恍惚、迷蒙、痛痒不知,或痴癫发狂,或以死人的身份如语言进行日常活动等似“鬼神”缠身,莫可名状,甚至神散精竭而亡。

《素问•遗篇》、《灵枢•贼风》等之“鬼神”,似是而实非,故名之曰“似鬼神”,非“鬼神”。张介宾曰:“夫曰似鬼神,言似是而实非也。曰所恶所慕者,言鬼生于心也。曰知其胜、知其所从生,可祝而已者,言求其致病之由,而释去其心中之鬼也。何也?凡人之七情生于好恶,好恶偏用则气有偏并,有偏并则有胜负而神志易乱,神志既有所偏而邪复居之,则鬼生于心,故有素恶之者则恶者见,素慕之者则慕者见,素疑之者则疑者见,素畏忌之者则畏忌者见,不惟疾病,梦寐亦然,是所谓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故似鬼神也……心有所注,则神有所依,依而不正,则邪鬼生矣,是所谓知其病所从生也……鬼从心生,而实非鬼神所为,故曰似鬼神也。然鬼既在心,则诚有难以药石凑效,而非祝由不可者也……巫祝之用,虽先王大圣未始或废,盖借以宣诚悃,通鬼神而消灾害,实亦先巫祝由之意也。故其法至今流传,如……邪祟、神志等疾,间或取效。然必其轻浅小疾,乃可用之。设果内有虚邪,外有实邪,苟舍正大之法而崇尚虚无,鲜不误事!”[4] “张介宾从形与神、情志与脏腑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入手,精辟的分析了祝由治病的心理医疗机制。张介宾认为,祝由治病主要是针对‘邪祟神志’这类情志疾病有效……运用祝由法治病,首先要查明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的加以疏导排解,解除病人心理上的疑虑……消除了导致生理疾病的不正常心理因素,就可以愈疾。”[11]

5 情志病概念及治疗

5.1 情志病概念 “情志病,病名首见于明•张介宾《类经》,系指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症。”[1]而“情志是中医学对情绪的特有称谓,即是对现代心理学中情绪的中医命名……是对包括七情在内的所有情志特征与属性的抽象和概括……除七情之外,爱与恨、自豪与羞涩、尊严与蔑视等,也是人类基本的情志表现。”[1] 由神志衰弱导致的情志病,主要以“神志异常”为表现,此等与西医的神经症性障碍性疾病相同,如癔症、急性焦虑症、特定恐惧症、抑郁症等,皆属心理障碍性疾病。经仪器检查,未发现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属于功能性神经症。

5.2 情志病治疗-祝由术 民间百姓认为,此等疾病属“虚病”,正规医院很难治愈,从而多是求助于“香门”医治,即道教医学之巫术---祝由术,间或有效。诚如《素问•移精变气论》所云:“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只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正此之谓也。纵观古今学者对祝由的理解,祝由之法有两说。

5.2.1 符咒禁禳之法 《类经•论治类》:“祝,咒同。由,病所从生也……祝由者,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巫祝之用,虽先王大圣未始或废,盖借以宣诚悃,通鬼神而消灾害,实亦先巫祝由之意也。故其法至今流传,如……邪祟、神志等疾,间或有效。”[4]明•马莳云:“祝由,以祝禁祓除邪魅之为疠者。”[12] 张介宾和马莳都是明代大医学家,当时太医院就设“祝由科”,故对祝由即符咒禁禳之法皆认同。时贤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也云:“祝由,用符咒和语言祈祷除疾驱病的方法。”[13]因有《素问•五脏别论》所云“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及《史记•扁鹊》“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的论述和怕遭致封建迷信思想舆论的诋毁或恐误导,此法虽未登大雅之堂,高校教材亦不载录,但民间确有此法实行,而且间或有效。何也?主要是道教符咒治病术中暗含有很深的医药学底蕴[11]。符咒,是道教符箓和咒语的合称。

符是指用朱笔或墨笔画的一种图形或线条,以屈曲笔画为主,点线合用,字画相兼。而道符在制作过程中及所用的原材料多是中药。道符又称桃符,即用桃木制成,具有消毒防疾之功、避邪之效。而道符书写的颜料常用的是朱砂,具有镇心安神、清热解毒之功效。道符书写的黄纸是专用姜黄染色制成的专用符纸。制作时还经常加入一些名贵中药如虎骨、珍珠、麝香等。因符纸中包含有多种中药成分,用于治病自然就很灵验了。另外再送符过程中,多是用药汤送符[11]。如《肘后备急方•就卒客忤死方第三》:“扁鹊治忤有救卒符并服盐汤法。”[5]等记载

咒是指口中诵念的带有一定节律的口诀,即咒语、咒词。巫医(师)的咒词亦称祝,故云“祝,咒同。”主要是用祈祷、尊敬、祭祀、诅咒、鞭挞、驱赶等法术,以祈求先祖的庇佑、鬼神的宽恕,或将蛊毒排除体外。

5.2.2 祝说病由—心理疗法 祝由之法,即后世的心理疗法,指通过语言疏导解释、解说病情等方法来改变消除、缓解调整病人的情绪和心理障碍。如道教医家唐•王冰注云:“祝说病由,不劳针石而已。”[14]《医学源流论•祝由科论》云:“祝由之法亦不过因其病情之所有,而宣意导气,以释疑而解惑……此亦必病之轻者,或有感应之理……近所传符咒之术,间有小效。”[6]丹波元简《灵枢识•卷五》:“介按:吴鞠通曰……祝,告也。由,病之所从出也。……祝由,详告以病之所有来,使病人知之,而不敢再犯。又必细体变风变雅,曲察劳人思妇之隐情,婉言以开导之,庄严以振惊之,危言以悚惧之,必使之心悦诚服,尔后可以奏效入神。”[15]盖建民云:“祝由治病带有心理疗法的医学底蕴,即通过祝说病由来‘移精变气’。‘移谓移易,变谓变改。皆使邪不伤正,精神复强而内守也。’其中包含有心理治疗的机制,即‘移易精神,变化藏心,导引营卫,归之平调而已’。”[11]又云:“道教医家在为人治病时,其‘祝说病由,不劳针石’的心理医疗的手段及其实际医疗作用通常被淹没在道教祁神上章、斋醮祈禳、画符念咒的宗教活动气围之中,不易为世人所觉察。”[11]

6 结语

综上所述,祸祟邪气是中医病因之一,中医经典《内经》及历代医家多有论述,由于怕遭致封建迷信舆论的诋毁或恐误导,故现代中医工具书及高校教材等多避而未载,但并未遏制祸祟邪气即“鬼神”致病说之存在。对其治疗,民间多采用“祝由术”之法,间或有效。

参考文献
[1] 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16,228,224—225.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第3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78.
[3] 金栋.撞客乃祸祟邪气致病说探讨[J].医学信息•下旬刊,2009,1(11):134
[4] 张介宾.类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480,352,352—355,352.
[5] 何清湖主编.传世藏书•子库•医部[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3780,3771,7550,7977—7978,7102,3778—3779,3779,7125.
[6] 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4:12—13,126.
[7] 莫枚士.研经言[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
[8] 孙思邈.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7:82.
[9] 金栋.撞客考识[J].甘肃中医,2010,23(3):69-70
[10] 叶天士.临症指南医案•洄溪医案[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828
[11] 盖建民.道教医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328—329,283,302,23,329.
[12] 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37.
[13] 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383.
[14] 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96.
[15] 日本•丹波元简.灵枢识•卷五[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46.
2012-08-13 22:29 6楼
百度百科中医词条编辑录:巫祝-觋、毉、祝由

一、巫祝

巫,《说文•巫部》:“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

祝,《说文•礻部》:“祝,祭主赞词者。从示,从人、口。一曰从兑省。《易》曰:‘兑,为口、为巫。’”《玉篇•礻部》:“祝,祭词也。”《尚书•洛诰》:“王命作册,逸祝册。”孔颖达疏:“读策告神谓之祝。”

由此可见,“祝”有三义:⑴祭主赞词者:祭祀时司祭礼的人,即男巫,亦名觋(音席xi)。⑵祭词:祭神的祝祷词。⑶读祭词者,即用言语向鬼神祈祷求福的人。

祝通鬼神。《礼记•曾子问》:“祫祭于祖,则祝迎四庙之主。”郑玄注:“祝,接神者也。”

祝,乃与巫同类职业者,故《易》曰“为巫”,而有巫祝之称。

巫祝者,皆乃上古时期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晓天文、懂地理、知人事,而且最重要的是能与鬼神相通,故有“神职官员”之称。
《周礼•春官•大祝》:“大祝掌六祝之辞,以事鬼神祇(示),祈福祥,求永贞。一曰顺祝,二曰年祝,三曰吉祝,四曰化祝,五曰瑞祝,六曰筴祝。”郑司农云:“筴祝,远罪疾。”

《周礼•春官•小祝》:“小祝掌小祭祀,将事侯禳祷祠之祝号,以祈福祥,顺丰年,逆时雨,宁风旱,弥灾兵,远罪疾。”郑玄注:“禳,禳却凶咎,宁风旱之属。”贾公彦疏:“宁风旱、弥灾兵、远罪疾,三者即是禳……云‘禳,禳却凶咎,宁风旱之属’者,‘之属’中兼有弥灾兵、远罪疾,三者是凶咎之事,故设祷祠禳却之。”

《易•巽》:“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吉,无咎。”孔颖达疏:“史谓祝史,巫谓巫觋,并是接事鬼神之人也。”

巫分男女,女巫称巫,男巫称巫与觋。《周礼•春官•神仕》:“凡以神仕者,掌三辰之法,以犹鬼神示之居。”贾公彦疏:“按:《外传》云:‘在男曰觋,在女曰巫。’使制神之地位次主之度与此文合,故知此神仕是巫……言‘在男曰觋,在女曰巫’者,男子阳,有两称,名巫、名觋。女子阴,不变,直名巫,无觋称。”

据《周礼•春官》记载,巫祝之多,有“大祝、小祝、丧祝、甸祝、诅祝、司巫、男巫、女巫、神仕”者等,他们有明确的分工,其中祝的“神职官位”比巫高。凡王、后、贵人等之丧礼祭祀、国家之祈福安灾、自然灾害、外交战争及王、后、贵人之草药沐浴、身体康健者等,皆由巫祝掌管。

巫祝有知医者,通晓医术,具有“远罪疾”之祷祠及医术,“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可愈疾活人。
2012-08-13 22:29 7楼
二、觋(音席xi)

又,巫分男女,女巫称巫,男巫称巫与觋。

《周礼•春官•神仕》:“凡以神仕者,掌三辰之法,以犹鬼神示之居。”贾公彦疏:“按:《外传》云:‘在男曰觋,在女曰巫。’使制神之地位次主之度与此文合,故知此神仕是巫……言‘在男曰觋,在女曰巫’者,男子阳,有两称,名巫、名觋。女子阴,不变,直名巫,无觋称。”
2012-08-13 22:30 8楼
三、毉

醫乃医之简化字。《说文•酉部》:“醫,治病工也……古者巫彭初作醫。”

毉,同醫。《集韵•之韵》:“醫,《说文》:‘治病工也……或从巫。’”

《广雅•释诂四》:“醫,巫也。”王念孙疏证:“巫与醫皆所以除疾,故醫字或从巫作毉。”

清•俞樾《群经平议•孟子一》:“是巫、醫古得通称,盖醫之先亦巫也。”、“巫、醫对文则别,散文则通。”

医,上古时期或本源于巫,有“古者巫彭初作醫”之说,故“医”字,古作毉。《山海经•海内西经•开明东有诸巫疗窫窳》:“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山海经•大荒西经•灵山十巫》:“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李今庸《读古医书研究•略论‘巫’的起源和《黄帝内经》中的巫祝治病》:“巫之为人治疗疾病,由来已久,《太平御览•方术部二•医一》引《世本》说:‘巫咸,尧臣也,以鸿术为帝尧之医’,《吕氏春秋•审分览•勿躬》说:‘巫彭作医’,《韩诗外传》卷十第九说:‘吾闻上古有茅父。矛父之为医也,以菅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舆而来者皆平复如故。’《吕氏春秋•先识览•知接》载齐桓公说:‘常之巫审于生死,能去苛病’。是医在战国以前,被操之于巫觋之手,医、巫不分,巫就是医,医就是巫,故‘医’字从‘巫’而作‘毉’者,又恒以‘巫医’为称。……是巫本掌握有医药知识,并常采药以用,特以舞姿降神的形态祈福消灾,为人治病。……巫祝治病,在古代,并不完全是消极,在某种情况下,也可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楚国风俗志•巫觋篇•巫觋的医疗活动》说:‘以巫术为手段治疗,并非没有积极作用和效果。问明病由后,巫师向鬼神祝祷,并对病人施以催眠、暗示和激发等手段,使病人相信自己的病是由于特定的鬼神作祟,在巫师象征性地祈求某神的原谅或驱使某鬼遁逃的过程中,病人内在的防御机能便被充分的诱发出来,这也就是《素问》所谓‘移精变气’,与此同时,因生病而产生的忧郁、恐惧心理也在不知不觉间得到了排解。对于心理障碍性疾病和一些小病症,巫术疗法往往比较灵验,但对于大疾病和沉疴,巫术疗法则难以见效。’”
春秋战国时期则巫、医有别,有“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史记•扁鹊传》)及“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素问•五脏别论》)的教导。
2012-08-13 22:31 9楼
四、祝由

祝由一词,见于《内经》。如《素问•移精变气论》:“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灵枢•贼风》:“黄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矣。”及《灵枢•官能》:“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痈咒病。”

祝由之“”,《说文•礻部》:“祝,祭主赞词者。从示,从人、口。一曰从兑省。《易》曰:‘兑,为口、为巫。’”《玉篇•礻部》:“祝,祭词也。”《尚书•洛诰》:“王命作册,逸祝册。”孔颖达疏:“读策告神谓之祝。”

由此可见,“祝”有三义:⑴祭主赞词者:祭祀时司祭礼的人,即男巫,亦名觋(音席xi)。⑵祭词:祭神的祝祷词。⑶读祭词者,即用言语向鬼神祈祷求福的人。

祝通鬼神。《礼记•曾子问》:“祫祭于祖,则祝迎四庙之主。”郑玄注:“祝,接神者也。”

巫,《说文•巫部》:“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祝,乃与巫同类职业者,故《易》曰“为巫”,而有巫祝之称。巫祝者,皆乃上古时期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晓天文、懂地理、知人事,而且最重要的是能与鬼神相通,故有“神职官员”之称。
巫祝有知医者,通晓医术,具有“远罪疾”之祷祠及医术,“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可愈疾活人。

医,上古时期或本源于巫,有“古者巫彭初作醫”之说,故“医”字,古作毉。《山海经•海内西经•开明东有诸巫疗窫窳》:“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山海经•大荒西经•灵山十巫》:“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毉,同醫。《集韵•之韵》:“醫,《说文》:‘治病工也……或从巫。’”

醫乃医之简化字。《说文•酉部》:“醫,治病工也……古者巫彭初作醫。”

《广雅•释诂四》:“醫,巫也。”王念孙疏证:“巫与醫皆所以除疾,故醫字或从巫作毉。”

清•俞樾《群经平议•孟子一》:“是巫、醫古得通称,盖醫之先亦巫也。”、“巫、醫对文则别,散文则通。”

祝由之“”,据《说文》段玉裁注即“礻由”、“礻留”。祝由,即祝礻由、祝礻留。《说文•礻部》:“礻留,祝礻留也。”可见,祝由即祝也。

清•俞樾《内经辨言》:“樾谨按:《说文•礻部》:‘礻留,祝礻留也。’是由字本作礻留。《玉篇》曰:‘礻由,耻留切。古文礻留。’是由字又作礻由。此作由者,即礻由之省也。王注曰:‘无假毒药,祝说病由。’此固望文生训。《新校正》引全注云:‘祝由,南方神。’则以由为融之假字,由、融双声。证以《昭五年•左传》:蹶由,韩子《说林》做蹶融,则古字本通。然祝融而已,文不成义,若然,则以本草治病即谓之神农乎,全说亦非。”

日本•丹波元坚《素问绍识》“杨曰:‘上古之时有疾,但以祝为去病所由,其病即已。’又王次注曰:‘是以有病以祝为由,移精变气去之,无假于针药也。’坚按:上说即王所据。方以智《通雅》曰:‘由,《内经》有祝由说。’又衤留,祝衤留也,即祝。段玉裁《说文》注曰:‘惠氏士奇曰:《素问》黄帝曰:古之治病,可祝由而已。祝由,即祝礻留也。已,止也。玉裁按:《玉篇》曰:古文作礻由。’(按:惠言出《礼》说。)此说似是。然据《贼风篇》则旧注为当。又《格致余论•虚病痰病有似邪祟论》曰:‘或曰:《外台秘要》有禁咒一科,庸可废乎?予曰:移精变气乃小术耳,可治小病。若内有虚邪,外有实邪,当用正大之法,自有成式,昭然可考。’按:《外台秘要》无禁咒科,《千金翼方》、《圣济总录》等有之。盖古祝由之法不传,故朱氏有斯言。”

日本•森立之《素问考注》“《圣济总录》:‘上古有祝由之法,移精变气,推其病由而祝之,则病无不愈。’案:‘祝由’者,即祝之缓言。祝,古谓之祝由,犹巫谓之苗父,俞谓之俞附之例耳。《说文》作‘祝礻留。’礻留是祝由之字,为俗篆。《素问》作‘祝由’,尚存古字也。……[眉]案:祝由、祝礻留、祝礻由皆同义,而异言异音,即方言之别也。亦奚疑乎?且《广韵》‘祝,音咒,职救切。又音粥。’可知右件三名并叠韵熟言,先哲以祝由多为祝其病由,亦误。”

李今庸《读古医书研究•祝由》:“《释名•释言语》说:‘祝,属也,以善恶之词相属著也。诅,阻也,使之行事,阻限于言也。’若斯,则‘祝’之为义,乃以‘善恶之词’而‘咒诅’也。至于此文‘由’者,《说文•言部》说:‘讠由,讠州也,从言,由声’,《玉篇•言部》说‘讠由,丈又切,祝也’。是‘讠由’得‘由’声,故‘由’、‘讠由’二字例得通假。此文‘由’为‘讠由’之借。字又作‘礻由’、作‘礻留’……其义训为‘祝’。祝由,叠韵字。……是此文‘祝由’即‘祝礻留’,为具有‘疾毒言语轻人’专长者以‘善恶之词’之‘咒诅’方法为人治病,即《灵枢经•官能第七十三》所谓‘唾痈咒病’也。”
2012-11-15 09:51 10楼
亦似心理疗法………
2013-04-04 16:10 11楼
祝由术,在我的家乡上杭,民间称之为是“熟惊”。主要是用于治疗小孩子受惊吓而引起的朝热。小时候,我曾经因为受惊,母亲使用本法给我治愈。所以,其方法与口诀都被我记住了。20多年前,我的孩子一次发热,在医院住院,医生使用抗菌素等治疗了一个星期,”治好了“,办理了出院手续,回到家里,没有想到,第二天又是发热,我看孩子的高热一般都是从下午开始的,到了下半夜以后,慢慢自然退下。我就想到了我自己小时候受惊的情况,就决定自己使用祝由术给孩子试一试。果然非常的灵验,只使用了一次,就没有再发热了。就这样痊愈了。
⬅ 消失了的民间奇验治疗绝技 老茶馆 最安全的穴位统治 针灸推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