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面临多重尴尬 中医药“远征”有枪更需子弹

2011-03-22 19:03 楼主
发展中医药(包括民族药)面临着很多尴尬,它的发展如同远征,是长期的过程,目前国家发展的方向是应用、保护、国际化与现代化研究。其中,合理科学运用的基础是相关人员及立法的配套;对传统最好的保护在于持续创新;国际化方面不能让中医药成为“针灸、按摩”的代名词;现代化研究则应符合整体性、动态性、最优化的原则,全面揭示和把握中医药学关于人体和疾病本质、规律和联系的研究。

年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2010年中医药十大新闻评选结果,包括中医药积极参与新医改、针灸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中医药技术委员会在上海成立、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国中医基本现状调查完成、“经方现代应用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等5个中医药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如果说评选十大新闻的目的是盘点过去,进一步推动2011年相关工作的开展,那么,评选出的十大新闻可以明显地看出国家发展中医药(包括民族药)的侧重点和方向——应用、保护、国际化、现代化研究。

科学应用:基础是人员及立法的配备

近年来,国家对保障中医药(包括民族药)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应有作用的发挥给予高度重视,并对其在危、重、急等疾病治疗中的研究与应用持鼓励态度。

笔者以为,鼓励基层广泛使用的目的是要发挥中医药“简、便、廉”的特点,以及“治未病”的优势,保障基本医疗服务并实现对有限医疗卫生资源的节约。但需要注意一点,中医药治疗疾病有其独特之处,需要有专业中医药师辩证组方。而就目前全国执业中医师的数量来看,平均每万人口仅有不到2名中医师,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中医师数量更是少之又少,因此也出现了一家医院大部分的中成药处方开具西医师之手的现象。

数量只是一方面,即便有了足够的中医药师,目前国内还缺少对于中医药师专门的执业立法,执业范围和要求也比较模糊,值得各方关注。希望《执业中医师法》和《执业中药师法》能早日出台,基层中医药执业技术人员质量及数量能在一段时间内有较大程度的改善,保证广泛科学合理应用中医药(包括民族药)的基础。

保护:持续创新保护传统

首次全国中医基本现状调查的完成,摸清了中医家底和针灸等申遗工作,这是对中医药这一传统医学体系的保护。针灸申遗成功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反响,其中也包括将中医改为韩医申遗,并自认为李时珍是韩国“国籍”的韩国人的反对,暂且不论他们的态度如何,就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珍视的意识这一点上,还是值得国人学习的。

这里也有一点值得注意:申遗是对传统文化所有权的认可,不等于完全意义上的保护,最好的保护应该是传承与发扬光大,持续的创新才是对传统最好的保护。

现在业内最为担心的是由于国内的创新与传承意识不够,导致中国瑰宝一件件地被别国侵占,中医药在别国“发扬光大”。中药的经方和验方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中药配方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免费大餐”,一些国家无偿获取中药古方,并衍生出许多从属专利(依存专利),获得知识产权保护后在国际市场上大行其道,并返销中国。

笔者现在所在的澳大利亚,几乎在每年一度的传统医学展示会上,都能看到国际上对中医药传统医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包括针灸、太极、气功、按摩等的最新技术改进,或最新拓展出的应用领域的展示。希望未来国内能有更多的中医药创新研究成果面世,这是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命脉。

国际化:改变尴尬的局限地位

在入选的十大新闻中,关于墨尔本第二所中医孔子学院成立,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中医药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在上海成立,标志着中医药在走向世界道路上的努力,中医药需要有更多的平台展示自己。而中医药国际化的前提是整体的医药学体系能被世人所接受,而不仅仅是针灸、按摩等医疗技术。

笔者在国际传统医药展示会上有一个明显的感受,那就是针灸、按摩成了中医药的代名词。这也难怪,因为在国外的中医诊所,一般只能提供针灸和按摩等基本医疗技术,这使笔者不得不有些担忧,印度传统医学阿育吠陀(Ayurveda)是全世界有记载的最古老的医学系统,但按照当代的学科概念却被解释和理解为仅仅是一种“技艺体系”,没有人按照整体的医疗体系去关心和发展它的理论基础,与目前中医散布于各个美容院、足疗馆的境遇很相似。

另外,关于中药与中医的分离。国际上接受了中医的针灸和其他一些诊疗技术,但没有接受中药。2004年3月31日,欧盟通过了《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DIRECTIVE2004/24/EC),允许采用传统草药简化申请途径来获取药品的合法地位,并设置了7年过渡期,允许以食品、植物药原料或农副土特产品等各种身份在欧盟国家销售的草药产品销售至2011年3月31日。

但大限将至,我国中药企业仍未有一家在欧盟成功注册。也就是说,在国际主流发达国家,中医药师将继续面临“有枪无子弹”的尴尬局面。希望借着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中医药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落户上海这一契机,中国能把握好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的主导权,制订出符合中医药特色的中医、中药、针灸、中西医结合、民族医药等方面的国际化标准,这是决定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前途和命运的关键。

现代化研究:保持优势和特质

2000年至今,历年(除2008年外)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中都有3~5项中医药科研项目获奖,这是在国家各项基金给予大力支持下的研究成果。近20年来,国家对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给予了不遗余力的支持,然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着实难度很大,尤其是中医的现代化研究。当然,一个非常好的倾向是,中医现代化研究已经由原来的证实性研究(如穴位的实质是什么、相表里依据是什么等)转向应用性研究(抑郁症中医证候学规律的研究、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的研究及其应用、补血方药对血虚证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等),从怀疑性的验证转向科学运用的研究。

中医学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学科体系,包含了自然和社会科学两重属性。中医学的发展是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利用具有深厚传统积淀的社会科学(尤其是哲学思维),对不断发展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人体生命科学)加以审视、加工、升华的动态过程。

现代社会,中医学必须与现代科学相融合。老中医姜春华教授在《近代中西医论争史》中谈到:“任何学科都不能处于时代科学之外,学术是没有世外桃源的。”但这种融合是对中医学如何科学地运用的研究,而不是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中医学是否科学的研究,因为中医药传统方法论与现代科学技术之间因截然不同的方法论而存在鸿沟,所以,当中医进入实验室时,在理论上、方法以及目的、目标、要求上,暂时还找不到能够真正体现自身特色的研究方案。

鉴于此,笔者以为,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基本要符合系统科学的整体性、动态性、最优化的原则,全面揭示和把握中医药学关于人体和疾病本质、规律和联系的研究。要在中医药学发展道路上保持自身优势和特质,结合现代系统科学的成果,补充传统认识方法的不足,科学运用中医药学建构的规律和方法,这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必由之路。

(作者系沈阳药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田婆婆洗灸堂遭央视3·15曝光 代理商讨加盟费 老茶馆 走出“瘦肉精”危机: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