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医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2011-03-24 03:15 楼主
发展中医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曹 洪 欣
(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100700)
通讯方式:caohx@mail.cintcm.ac.cn,(010)64014411转2201
[作者简介]曹洪欣,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首席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传承人.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世界记忆工程专家组组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
[摘 要] 在分析中医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中医学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阐述了中医学的科学内涵与中医文化的核心内容:认为中华文化对中医理论形成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医学有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优秀文化底蕴.蕴含着中华民族在从传统走向现代过程中追求健康的智慧,中华民族对中医学知识与文化的广泛认同是中医学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提出加强中医学知识的推广普及、繁荣发展中医文化与推进中医药国际发展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 中医学;中医文化;中医理论;中华优秀文化
文化的概念内涵十分丰富。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内容,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由人来传承发展,有了人类社会必然形成相应文化。
中医学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中医学起源和发展于中国,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重要载体,是人文与生命科学有机结合形成的系统整体的医学知识体系。
1 中医文化与中华文化
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医学蕴含了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文化精华,形成了中医文化特色,体现在哲学、人文与生命科学的有机结合。中医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的精神财富和思想基础,也是发展中医学的灵魂和动力。
如何探刻认识中医文化,提高中医文化的认同感,理清繁荣发展中医文化的思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学术界围绕着中医文化的核心内涵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基本形成了共识。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在全国政协第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我们提交了《发展中医,繁荣中华文化》的提案,建议通过中医服务民众健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2 中医学的科学内涵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命健康与疾病防治的医学科学,其科学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有效地吸取哲学、人文、天文、地理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成就,形成系统完整的生命科学知识体系。几千年来,不断丰富发展的理论有效地指导着人们的养生保健与医疗实践,形成理、法、方、药有机统一的中医理论体系。②强调天人相应、阴阳平衡、脏腑协调、形神统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注重人体内部整体恒动以及与自然,社会和环境的和谐生存状态.是人类健康追求的方向。⑦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收集人体的外在信息,通过综合、分析、判断人体的整体状态(证候),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这种辨证论治的理论与实践既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个体化诊疗模式,又能够有效实现早期于预的医学“战略前移”的目标。①中医药、针灸、推拿等丰富的诊疗手段和方法,注重人体功能的整体调节,激发人体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一方面疗效可靠、毒副作用小.另一方面能有效解决健康需求不断增加、诊疗技术飞速发展与医疗保健费用不断增高等矛盾。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3-24 03:16 2楼
3 中医文化的核心内容
中医学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和人文精神,是中华优秀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3.1 中医学的哲学思维
以天人合一、形神统一为核心,强调人体内部、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的生、长、壮、老,已的动态生命观,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以阴阳平衡为理论基础的人体动态平衡观,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疾病的发生是阴阳“不和”所致,强调“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
3.2 中医学的诊疗理念
强调“治末病”的早期干预养生保健思想;运用司外揣内、以象测内的逻辑思维与悟性思维相结合的辩证逻辑为主的诊断思维模式;平衡阴阳、协调脏腑、扶正祛邪的治疗观念。
l 3 中医学的道德伦理观
医乃仁术的价值取向,大医精诚的医德医术是中医不懈追求的理想信念。治病救人是医生的道德底线,医德修养是衡量医生素质的基本要求,大医精诚是医生医德医术的至高追求。
4 中华文化对中医理论形成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萌生,成长的土壤。中医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医文化来源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阴阳五行作为生命和自然界的基本属性,以取类比象的方法来认识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是一种生命文化,是有关生命与疾病的认知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既是中医理论形成的基础,又是发展中医理论的动力。《周易》、《河图洛书》等形成的哲学观、宇宙现、整体观.变易观.是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黄帝内经》把中华文化应用于认识健康领域,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的许多理念和《周易》相通,并逐步地融入儒,释,道的文化精神,吸收了自然科学成果,逐渐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学关于养生的方法、技术和丸散膏丹的制备与道家文化密切相关,如道家“道法自然”。“恬淡虚无”与重视“精,气,神”的练气、保精、存神的养生方法以及倡导内丹(静功)、导引(动功)等大大促进了中医养生理论的发展。有关医德的观念,渗透了中国传统道德理念,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如“主中庸、倡中和”,“仁者寿”的主张.促进形成中医道德养生的理念、佛教传人中国以后,中医养生吸收了许多佛学理念。如“修掸”、“安神”、“养心”修炼等,使中医更加重视养心宁神的养生与治疗方法。
《伤寒论杂病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其诊治疾病体现了丰富的整体思维、辩(辨)证思维与中和思维。如“千般灾难,不越三条”的病因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整体治疗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治疗观等。可以说,历代中医名著的问世与中医重要理论的形成,既汲取了中华文化的先进理念,又促进了中医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和发展。
中医学具有广泛和深厚的民众基础和社会基础,之所以历经几十年的历史而不断发展,并日益为世界所重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一方面是由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先进性所决定,集中表现在一直有效地指导者人们的养生保健、防病治病;另一方面,中医学有着丰富深厚的中华优秀文化底蕴,蕴含着中华民族在从传统走向现代过程中追求健康的智慧,得到中华民族的广泛认同。
5 发展中医.传播中华文化
正确认识中医,应当高度重视中医学在服务人类键康中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忽视中医文化的深刻内涵及其作用,二是过分夸大中医文化而忽视中医学的医学科学本质。因此,首先我们必须自立自强,坚持中医学主体发展,使中医药在维护人类健康、繁荣中华文化中发挥更大作用:第二要立足提高能力,坚持自主创新,有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拓宽服务领域;第三要深刻认识中医学理论的文化底蕴以及在维护健康和弘扬中华文化中的作用,不断丰富完善中医理论体系,积极创造中医发展的和谐宽松环境,使中华民族创造的这一宝贵财富得到发扬光大。
5.1 加强中医学知识的推广普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保健意识的增强,中医不仅能治疗“已病”,更要发挥“治未病”优势,有效实现服务关口前移,采取群众看得懂、听得懂,喜闻乐见的形式,在社会广泛营造运用中医药的良好氛围,提高民众对中医药的认知度,使中医药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家庭,让群众了解中医药,享受中医药,如冬病夏治的机理,煎药的流程,理疗的途径、针灸推拿的作用、中药膏方的服用方法、中医养生方法与技术等,促进中医药在医疗保健服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5.2 繁荣发展中医文化
将中医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加强中医药文物、古迹保护,大力推进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加大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力度,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创造良好传承条件。加强中医文化基地(中心)建设,大力推进中医知识与文化的普及传播,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积极营造全社会尊重、保护中医学知识与文化,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5.3 推进中医药国际发展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借助报纸、期刊及各类媒体以及学术会议等途径与手段,加强中医药科普知识的广泛宣传;完成一批用于中医药国际医疗、教育和科普宣传的教材、中医经典医籍的翻译和编撰;建立激励机制,加大对中医药学术期刊国际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中医药期刊走向世界;加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世界记忆工程中医药项目的保护,积极拓宽中医文化走向世界的途径和渠道,全面展示中医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科学性、实用性及其与西医药的互补性,使中医学与中医文化获得更广泛的民众认知和认同,造福于民众健康。
中医学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中医学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中医学理论思想体现了中华优秀文化的核心内涵,中医学理论体系和丰富的诊疗手段在当今社会人类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方面体现出巨大的优势。充分认识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的先进性,发扬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必将为人类健康与繁荣中华优秀文化做出更大贡献!
⬅ 股骨头坏死新疗法惠及百姓 老茶馆 从整体关系探讨中医证的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