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客家名医邓旒

2011-03-24 14:39 楼主
天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自远古以来就肆虐着人类。仅欧洲在十八世纪百年间,惨死于天花的人数就多达六千万,不论男女老幼都可能遭天花的袭击,一些天花劫后的幸存者,重则双目失明,轻则疤痕满面。长期以来,面对天花病魔的威胁,人类几乎是束手无策。而防止天花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接种牛痘。
2004年6月24日的的《天津青年报》发表了该报记者黄卫采写的“天津保赤堂,最早种牛痘”一文。
天津市的民俗专家张仲在采访中指出:天津卫风俗:种牛痘的孩子出门时都在袖子上系一个三寸长的红布条,上写“小心牛痘”!
道光三十年,(1850年),天津成立了第一所专门为儿童免费接种预防天花的机构——— 保赤堂牛痘公局。最早疾病预防中心保赤堂牛痘公局虽然名为“公局”,但它却是由个人出资兴办的私人性质的一座慈善机构,它也是天津最早的疾病预防中心。
天津保赤堂的牛痘接种方法要得益于福建人邓旒的《保赤指南车》与广东人邱熹的《引痘略》。
最近我们有幸在闽北一个藏友处看到了清代著名儿科中医,邓旒的《保赤指南车》一书手稿本。该手稿本系藏友家祖传之物,现在把它介绍给广大读者。该书系残本,封面,封底已经失去。现存242页。18x11厘米,使用竹纸,毛笔书写,该书稿现保存五卷。(注:全书应当共有十卷)卷一:有麻科忌药,经验麻症治法,麻科首尾分治,论轻重辩症;卷二:麻科八十一款治法;卷三:治麻科问答捷方,麻科捷诀,治麻诸方,邓氏经验医案;卷四:痘科,痘房禁忌,看痘童子,辩耳真诀,辩色,歌日,免痘丹,面部穴图,面部八卦图,面穴图,身内图,身外图,五经图,三朝发热辩症,朝出齐辩症,起痘诸方,贼痘辩,痘疔辩,又辩,取痘疔歌日,挑痘疗法,煮针法,填入疔内妙法,黑痘辩,总结种恶痘丹方,五陷通治,痘后余毒方;卷五:种三乐痘丹方,(并注明:天花亦可借用),牛痘来源,牛痘乳图,牛病丹方,种洋痘认穴歌诀,取穴认穴歌诀,男左图,女右图,西江月二十八首,逐月放针妙诀,逐月种痘吉日。
“赤”是赤子,初生的婴儿。书里的“赤”,泛指婴幼儿。“保赤”就是保护婴幼儿的意思。
《保赤指南车》的作者邓旒,字乐天,福建邵武人,诞辰于清代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卒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享年六十九岁。邓旒的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早于南宋末年迁闽,居住在邵武北乡六都书坛,即今天的邵武市屯上乡胡书村。家族中有人行医而名扬一方者。邓旒从小聪明超人,就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汉书》,《史记》,《古文观止》,而且记忆力特强,往往读后不忘。受家族中中医之人的影响,有时,也读一些《伤寒杂病论》,《本草备要》,《药性赋》,《汤头歌》,《医学心悟》等一些古代的中医药书籍,因此,略懂一些歧黄之术。
邓旒的妻子张氏,艳冠群芳,丽质天生,银盘大脸,圆如满月,眉如远山横黛,目似秋水盈盈,唇若点丹,齿如川贝,体态轻盈,如细柳迎风,软语娇笑,似黄莺出谷,多情而不放汤,温柔而不轻佻,是当时闻名邵武的美女。邓旒夫妻情深意笃,十分恩爱。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邓旒27岁那年,爱妻张氏突然莫名其妙地患急性疾病而逝。痛失爱妻,邓旒伤心不已。失去爱妻,激发了邓旒的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之志。因此,他博览群书,积极探求良方,治病救人。他的足迹踏遍了八闽大地,还到过江西,浙江,台湾一带。在探求良方,行医过程中,目睹了许多穷困老百姓的孩子无钱治病,儿童因患天花而过早去逝,或是留下疤痕,双目失明,饱尝疾病的折磨,给亲人和他人带来的痛苦等,为此,他决心以儿科为重点,兼内科,外科,妇产科。嘉庆年间(大约1805年),邓旒听到西洋的牛痘术初传广东,便和黄梅园,同往广东,再与两粤的邱熹,汪崇德,一起来到广东,学习琴纳的牛痘接种技术。学完后回到福建推广琴纳的牛痘接种术,对福建人民防治天花疾病,保障人民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
邓旒毕生精力勤究歧黄之术,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以救死扶伤为己任。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贫民百姓,治疗疾病时,一律一视同仁。遇到实在是穷困,无钱购药的患者,他则免收一切费用,还赠给自己采集的草药给予治疗。因此,深受人们群众的欢迎和好评,门庭若市,名噪一时。1834年著成《保赤指南车》一书,共十卷,十余万字。该书以儿科为主,兼顾内科,外科,妇产科。书中医理深奥,病案记载详细,图文并茂,中医方,单方草药,针灸练丹,无所不包。书中几乎是其自己的经验之总结。黄梅园,邓旟,以及邓旒的儿子邓熀参与校订。福建连城四堡坊刻曾经印刷出版有“祖述堂藏版,务本堂增补的”《保赤指南车》一书。该书出版以后,流传到上海,天津,福州等地,并成为天津最早的疾病预防中心——“保赤堂牛痘公局”的医生的临床用书,从而使当年无数的天津人们受益。当年邓旒有感于痘毒传染迅速,为殃最烈,可怕,对西洋以牛痘接种预防天花法推崇备至。「痘毒为殃最可伤,儿童传染害非常」,认为「保赤之计,是为上策。」专门设有痘房,清洁暖和,禁忌尤详。由于能认真按照规程施术,他给人接种痘苗,也是“屡试屡验,万发万中”。邓旒强调「学种牛痘,全仗心明」,制作痘苗,论述详细。即「将牛乳房上疮痂,取来细研末,用乳汁调匀即是天花之苗。收贮宜慎,莫与日晒,最怕烘熏。若无种期,务将痘苗种于牛身,生生不已,不失其苗,以待接种。」具体步骤是「消烁,清冷,渊三穴,务须识记认真。轻轻剔破,略见血红,苗浆放在三穴,俟干即可。」这些种痘部位都在上臂三角肌附近,与现代方法相近。对于接种的气候、时间,他也有详细论述。总体上说,是「四季苗放一样针,春冬种痘少惊心,夏前秋后多变症,精神先治要谋深。」这种根据天花流行情况,注重气候、时间和小儿身体状况来种痘的方法是可取的。邓旒经过长期和大量的施种实践,对种痘观察精详,提出护理大法是「切怕风邪凝滞,饮食毋庸太过,酸辣休得奉养。衣衫亦要适时,还宜清滞无瑕。」对于种痘后之诸证则应辩证而施治。如「初种一日二日,黄浆破烂,是脾经毒甚,血热违和,可用洗红妙柳、甘草银花同佐。」而「先期发热最宜详,切莫从旁观望。风寒外感,发表为良,干枯血热,柴芩四物。」
等。
在鸦片战争后,各地中医还是能把牛痘同帝国主义区分开来,把牛痘同鸦片分别看待。他们既反对「西洋巧诈,鸦片毒害中华」,又积极传播、推广西洋牛痘术为民造福。在他们的著述立说中尊称纳琴为「师」,有的在牛痘房里安放「纳琴师真」的牌位以示敬意。邓旒在《牛痘来源》中还高度称颂纳琴是「彼国之廉士,平生无谄无骄,不贪不吝」,甚至要求「儿童长大成家计,应该仪币谢谢西洋」。由此可见,纳琴的牛痘术,有别于祸人子孙的鸦片,是让中国百姓深深缅怀的。
今天,世界上已经消灭了天花,我国医药界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邓旒作为一个十九世纪的客家著名中医,却能够面对不同的文化差异,采取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医术行为方式的差异,能够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态度,善于虚心学习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优点,长处,一分为二地学习外国的先进医术,又能够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把古代的中医理论和个人的临床经验结合起来,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事。在推广牛痘术中,强调护理和辨症论治正是邓旒《保赤指南车》的最大特色。
参考资料:

1:中医辞典,

2:郑益民,“邓旒治麻疹之特色”,《福建中医药》1986年第2期。

3:陈贻庭,“清代闽北儿科名医邓旒和《保赤指南车》”,《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14卷4期。

4:师义,邓旒及其《保赤指南车》,《福建中医药》1963年06期。

5:杨家茂,“邓旒和生痘接种法《中华医史杂志》”. 1986年第4期 。

6:张玥,“保赤堂 津童护身符”《城市快报》(天津),2009年4月22日。

7:黄卫,天津保赤堂,最早晨种牛痘,《天津青年报》2003年7月11日。


(福建省光泽县217路384号兰福森,兰玺彬,354100。本文作者为国家一级医学会会员。)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处方定药要自己立法(彭子益) 老茶馆 经方方证运用体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