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经方治疗儿科疾病三则

2011-03-27 21:05 楼主
李遂卷(河南省新密市第一人民医院) 郑合社(新密市妇幼保健所) 张保玲(濮阳市第二人民医院)(452300)

原载于《河南中医药学刊》1994年第6期

笔者根据多年来的临床经验,以中医的理法方药为导向,治疗沉痼之疾,揣思经方,确生灵验,余收益非浅。现举病例如下。

案1 颤症

高某,男,12岁。患者摇头,嘴唇、喉部频频抽动,喉中响音如呃逆声7个月。省人民医院诊为多动证,屡药不效,来我院治疗。自诉头嘴唇及喉部颤抖日发连连,眩晕目胀,心悸,体倦乏力,纳差。望其精神疲惫,舌淡红苔薄,脉弦细无力。治以缓肝之法。处方:白芍30g,炙甘草15g,水煎服6剂。药后摇头、颤抖、喉中响声大减;继服6剂,诸症若失。随访半年,一切正常。

按:颤症病机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所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中掉眩相似,因肝风动于上,肝气亢急而所致。头为诸阳之会,肝阳偏亢,阳盛化风,风阳内动,筋脉失濡,故病人眩晕、摇动;风扰肝窍则目胀;足厥阴肝经之脉循喉咙,肝气上逆,喉咙挛急,故发出响音。取“急者缓之”的方法。用仲师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白芍苦酸入肝泻肝气以缓里急,养营和血以熄肝风;甘草补益缓急,两药合用,使阴复风阳熄而颤止。

案2 黄疸

姚某,男,75天。郑州市某医院诊断为“胆汁郁积综合征”、“胆管阻塞”已50多天,建议手术,全家恐后果不佳,友人推荐前来治疗。患儿面目、身肤发黄,溲黄,呕吐腹胀,大便色白日益加剧。化验:黄疽指数40u,一分钟胆红质1.62mg,凡登白定量2.2mg,定性:直接反应及间接阳性。详察患儿面色黄而褐,舌暗尖边赤,苔薄黄。辨为湿热瘀阻胆道。治以清热利湿化瘀法。处方:茵陈15g,栀子6g,大黄6g;水煎服9剂。复诊:望面目身肤黄而褐若失,舌质暗尖边赤转为正常。现患儿大便稀白,干呕,治以疏肝培中化湿法。处方:柴胡6g,党参6g,白术5g,茯苓6g,陈皮5g,藿香1g;水煎服,4剂善后。

按:新生儿黄疸多与胎孕因素有关,故《幼科铁镜》曰:“胎黄由妊母感受湿热,传于胞胎,故儿生下,面目通身皆如黄金色。壮热,便秘,溺赤者是也”。所以本病系母体湿热传于胎儿,内阻中焦,郁而不达,则呕吐腹胀,湿热蕴积于胆,胆气阻而血瘀,胆汁外溢,浸渍肌肤,故面目、身肤色黄而褐。根据证情治以清热活血化湿,用茵陈蒿汤,取茵陈苦寒清热利湿,并有疏肝利肝胆,推陈致新之功;栀子苦寒清利三焦通调水道,大黄活血化瘀,导湿热下行。后以疏肝健脾,仅服中药13剂病告终。

案3 新生儿硬肿症

王某,男,7个月早产。生后Z个月始吐乳,夜啼不安,小腿及大腿内侧皮肤肿胀,扪之冷硬,色紫暗,睾丸及阴囊肿硬。辨为硬肿症及睾丸鞘膜积液。证属寒袭营血,气阳失化,肌肤凝滞;治以温通活血,调气行水法。处方:当归6g,桂枝6g,白芍6g,细辛3g,炙甘草4g,通草3g,乌药5g,川牛膝9g,红花3g;水煎服9剂。10日后复诊,阴囊肿硬明显好转,大腿内侧皮肤冷硬减二分有一,色紫暗不显,上方加黑附子3g,继服18剂。诸症皆除。

按:新生儿硬肿症是新生儿出生时间不长,局部或至全身皮肤或皮下脂肪变硬发冷,临床多伴有水肿,体温偏低,活动能力差,严重者多威胁患儿生命,此病易发于寒冷季节。查祖国医学对该病无明确的记载,根据临床症情与古医籍中初生诸疾的“胎寒”、“五硬”类似。发病机理多由先天禀赋不充,气血虚弱,元阳不振;或者气候寒冷,导致气血寒凝而不畅,则发此病,故以当归四逆汤加味,化气行血壮阳,使病体安康。 (李遂卷)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糯稻根须煎剂沐浴治疗小儿虚汗 老茶馆 鼻子吃中药感冒可愈疼痛快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