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老人特点浅析(转载)

2011-04-01 11:24 楼主
1 祖代多有长寿史,本人以第一、二胎出生的比例大
中国高龄老人长寿调查亦显示:第一、二胎出生的比例随年龄组序而上升,越高寿者出生于第一、二胎的比例越大〔7〕。第一、二胎占有长寿优势,可能与其出生时父母正处于生命力旺盛时期,有较好的遗传素质以及后天辅养条件较好有关。

2 个儿矮、体重轻、弱体质多,耳较长
长寿老人体型各地报道都偏向矮小消瘦。一项研究显示:男性身高小于155 cm、体重小于45 kg,女性身高小于145 cm、体重小于35 kg者超过一半,城市、山区长寿老人消瘦体型分别占88.1%和85.5%,弱体质分别占88.4%和78.8%〔8〕。这与增龄衰退(老缩)有关。研究证实:老年人按60~、70~、80~及≥90岁4组,平均身高每年依次下降0.17、0.25、0.35及0.46 cm,体重平均每年依次下降0、0.2、0.3和0.5 kg〔9〕。随增龄衰退结果,青壮年期本属中等体型者,到高龄阶段变为矮瘦,这是长寿体型形成的主要原因。其次,根据流行病学资料:长寿老人幼年阶段有营养不良,发育不良而致身材矮小,这与Mc Cay实验“限食延长了寿命的动物个体较小”结论吻合〔1〕。再次,部分长寿老人其父母也较矮小,表明身材与遗传有关,根据Hayflick寿命极限学说表明:这种体型可能有利于长寿〔1,12〕。
经检测:外耳长度男、女性均随增龄而增加,例如男性耳长均值,60~69、90~99及≥100岁组依次为6.93、7.13及7.19 cm,女性依次为6.50、6.89及 7.26 cm〔10〕。与民间传说一致。耳部下端由脂肪和结缔组织构成,老年人体内脂肪聚集相对增加,结缔组织也较松驰,故外耳相应增长

3 各项血液生理值基本在正常范围;血清白蛋白和胆固醇值偏正常值上限者,进入百岁的机遇较大。
曾先后对4批长寿老人和老年人进行9项血液生理值的检测,其中400例作过长期纵向研究〔1,11〕,发现长寿老人各项血液生理值虽较年轻对照组为低,但基本在正常范围,表明其器官功能衰退较缓慢。100例长寿老人纵向研究发现〔12〕:基线测定血清白蛋白均值为38.4 g/L,9年后仅剩下4例的白蛋白均值为42.7 g/L,其后4例均进入100岁;同时发现未进入100岁的89例胆固醇均值为4.6 mmol/L,进入100岁的11例胆固醇均值为5.4 mmol/L,两值均以100岁组偏高〔11〕。344例长寿老人5年纵向观察,发现16例进入100岁者血清白蛋白均值为41.6g/L,胆固醇均值为5.03 mmol/L,均明显高于未进入100岁者〔13〕。血清白蛋白由肝脏合成,是体内组织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其值偏高,说明肝脏功能尚好,修补组织的蛋白质尚能满足供应;胆固醇在体内参与细胞膜性结构的组成,有重要生理作用。偏正常值上限,就不存在高、低胆固醇血症的弊端,还说明体内高密度脂蛋白维持在较高水平,全身营养状况较好。两者均有助于活过100岁。

4 血压偏高者多,且随继续增龄而下降
通过对444例90~109岁长寿者血压测定及部分纵向观察:发现412例有高血压,患病率达74.1%,其中100岁者27例,高血压(23例)患病率达85.2%;两组均以纯收缩期高血压为主,分别占65.3%和80.8%〔1〕。长寿老人高血压发病年龄推迟(70岁后),病程进展缓慢,有随继续增龄而呈缓慢下降趋势,且其平均终年常高于正常血压组,临床多无症状〔1,12~15〕。高血压的高患病率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高龄者主动脉和中小动脉的弹力层发生钙质沉着,弹力纤维逐渐变得僵硬、脆弱、断裂,使血管弹性减弱,硬度增加,血管内膜增厚,加上长年累月的类脂质在内膜上沉积,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接近或已达到最高寿限,普遍会有动脉硬化是自然规律,因此,高血压患病率高,既是病理性也是生理性老化的必然结果。高龄高血压逐渐随增龄下降,与增龄所致血容量相对减少、心脏收缩力减弱、心搏出量下降等因素相关。

5 静以养性,纯朴开朗,情绪乐观,B型性格多
长寿老人倾向于少私寡欲,无多愁善感和奢求妄想,易随遇而安,讲究忠厚善良,仁以待人,助人为乐。综合我国百岁人的性格特点,积极开朗者占48.5%,安静温和者占44.7%〔3〕。曾对600例长寿老人和老年进行问卷测量,发现长寿者具有情绪稳定,外向型个性及B型性格多的特点〔16〕。性格外向者乐观自信、爱社交、友好、助人,适应能力强。B型性格则宁静、从容、随和,不争强好胜,易于满足,这种类型有利于长寿。各地大量长寿调查表明:情绪稳定乐观为长寿第一要素。

6 生命不息,活动不止
生命在于运动,长期坚持适量脑、体力劳动或体育锻炼,被认为是长寿第二要素。长寿老人中体力劳动者占95%,自幼养成了热爱劳动习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已形成生活定型。年逾九旬,尚有62.4%每天坚持轻体力劳动或体育锻炼2 h以上,其中28.7%超过3 h,14.2%超过6 h。5%的脑力劳动者也笔耕终生并辅以体育运动。长期坚持体力活动,能保持代谢谢平衡,推迟动脉老化年龄,减少疾病发生,延缓运动系统衰退,保持高龄期仍有独立生活能力〔1,17,18〕。

7 胃口好,不择食,营养平衡,饥饱适中
长寿老人多与家人共餐,不同地区、不同住户的饮食习惯千差万别,不可能有统一模式,不存在长寿食谱。但在长期观察中发现:长寿者普遍胃口好,从来不择食,每日食量均衡,讲究八成饱。我国古代即以“节食”和“老饕”(老来胃口好)作为寿征。居城市者主食米、面,副食荤素搭配,素多荤少;居山区者主食粗而杂(玉米、红暑、豆类……),副食野而鲜(蔬菜加野菜),荤食极少,但多种粮、菜混食,亦能发挥蛋白质互补作用;山区、城市都能达到营养平衡,满足生理需要,避免肥胖、心、脑血管等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流行〔1,3,17~19〕。

8 生活讲规律,凡事求适度
人类的生理活动是很有规律性的。顺应生物钟的生理活动节律性运转,加强生理活动节律性的培养,就会建立最正确合理的生活方式,从而有益于健康长寿。长寿老人在漫长的生涯中,培养成规律的生活;其中82.8%饮食有节,86.3%劳动适度,82.0%起居有常、90.0%坚持体力活动……。凡事都有节制,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把“中庸之道”贯彻于养生过程,使人体内外环境在规律运转下,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宇宙平衡相适应,达到健康和谐状态〔1,3,18〕。

9 一生无大病,与药无缘
从病史分析:长寿者人身体强弱不一,但一生多无大病,主要脏器健全,多数一辈子未住过医院;有病服点单方草药,看中医即治愈。中药进补只是个别现象。这与他们先天遗传素质较好,后天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从而杜绝、推迟了致死致残疾病的发生或延缓其病程进展有关。长寿老人死亡原因,首位是肺部感染,第二、三位分别是心、脑血管疾病,主要由于免疫功能衰减和动脉粥样硬化,是病理因素和生理老化的共同结果〔1,12,14,18〕。

10 长寿经验多平凡,核心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关键在于一辈子坚持不懈
通过对1 061例长寿老人多次横向调查及5~20年的长期纵向观察,结合古今中外诸多千差万别的长寿报道及养生论术,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即:健康长寿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核心是遵循良好的生活方式,中心内容可归纳为“坚持活动,处世乐观,生活规律,营养适中,戒烟少酒,讲究卫生”24字,成功的决窍在于一辈子坚持不解〔1,18,20〕。由于其太平凡而常被忽视,可能就是多数人达不到最高自然寿限的重要原因。

人处在世间,不得不食人间烟火,争名夺利在所难免,
但又如何以不损害健康和寿命为代价呢?
要想健康,要想长寿,
必是善者,定是仁者。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吴鞠通医案》肺痈 老茶馆 求 药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