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贺氏医学流派创始人———贺季衡

2009-04-19 15:14 楼主
清末民初,丹阳孟河派中医开始崛起,先后涌现出贺季衡等一批名家,极大地充实和壮大了丹阳的中医队伍。可以说,丹阳中医就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堪称空前绝后。

然贺季衡当属引领者。他医术精湛、论治精当,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前后声名鹊起,民国初年医名大振。来自大江南北的就诊者络绎不绝,致使“船只塞河、旅店爆满”;慕名前来拜师者纷至沓来,以致“门墙桃李、蔚然成林”。贺季衡以治脾胃及疑难杂症著称,其医学临床经验广为流传,培养出许多卓有成就的中医人才,开创了孟河马派之支干,形成丹阳贺氏医学流派。这是丹阳中医史上首创的学术流派。

2004年5月29日,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和镇江市、丹阳市卫生局联合主办,丹阳市人民医院承办的江苏省“丹阳贺氏医学流派学术研讨会”在我市隆重举行。来自上海、南京及丹阳的中医专家就一代名医贺季衡的学术思想、临床成就进行了热烈的研讨,众多贺氏再传弟子出席了该会,并举行了大型义诊活动。

丹阳贺氏学派及其名中医,不仅在我省中医界享有声誉,而且在全国亦具有影响,这与贺季衡毕生的努力和奋斗分不开。值此贺季衡诞辰一百四十周年之际,特写此文,纪念这位一代宗师。

一、崭露头角
贺季衡,原名贺钧,字季衡、寄痕,晚号指禅老人,清同治五年(1866)生于丹阳城内南桥河沿贺家弄。
贺钧天资聪颖,六岁读私塾,所授之书,过目不忘,深受其父宠爱。
七岁时,他不幸患上肠■,卧床近一年,痊愈后,右足还落下微屈。父母见他行走不便,心疼难忍,便请孟河派名中医马培之诊疗,不久,他的右足奇迹般恢复了正常。
马培之妙手回春的医术,令少年贺钧肃然起敬,在他心目中,马培之成了拯救人间苦难的活神仙。因此,长大也要学医的志向和信念,在他的心灵深处油然而生。
贺钧排行老三,其兄铁余、霞衫早年皆受业于马培之,学成后在丹阳城内行医,颇具名气,后相继早夭。十岁时,贺钧寄宿霞衫诊所,“遂取仲兄书尽读之”,开始接触起《内经》、《本草纲目》等中医典籍。
光绪五年(1879),年仅十四岁的贺钧,只身来到与丹阳东乡交界的武进孟河镇,正式拜于恩人马培之门下。
马培之,又名马文植,是江南孟河医派第六代传人,他与费伯雄、巢沛三并称为当时孟河派三大名医。孟河医派由费尚有创立,历二百余载,名家辈出,时清廷御医许多出自孟河派。马培之精内、外、喉三科,也曾应诏为慈禧治疾,被列为“征君”。他著有《医略存真》一书,对辨证论治有独特见解,各地求诊者专舟而至,声名远播大江南北。
贺钧学医专心致志,勤奋不懈,且悟性极高,从而博得恩师赏识。马培之常以珍方秘笈授之,悉心为他开小灶,还不时感慨道:“今得贺钧,吾道于丹阳又得一传人矣。”贺钧得之真传,显然受益匪浅,学业大有长进。
光绪十一年(1885),受业六年的贺钧将学成而归。辞别恩师时,马培之深情地拉着他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吾门衣钵在子矣。”可见他对爱徒寄托着莫大的期望。
贺钧回到丹阳,他继承兄业,在南桥河沿邱家祠堂内原霞衫诊所为民治疾,后移至贺家弄扩建后的住宅。他初入医道又因年少,且处方又与众不同,一时并不为他人所识。然而,数年之间,贺钧不负恩师教诲,连连医好许多疑难杂症。于是,声名乍起,一时间就诊者络绎不绝。
从此,南桥河沿一改往昔的冷清,求诊者蜂拥而至,城河里不时停满来自省内外待诊者的船只,南桥河沿各家旅店为之爆满,街坊商家纷纷增设旅店及饭馆、杂货铺等,以满足应诊者与日俱增的需求。南桥河沿成了清末民初丹阳城内又一繁华的闹区。
他医术精湛,治学严谨。每每诊治患者,必先详询病情,细微末节,不厌其烦;切脉之后,则静心思考,才从容开方,并审视三番,再授方抓药。如此这般,每天日诊量多达百余号,且经他医治者,无不奏效。
贺钧医德高尚,视病人如亲人,遇贫苦者来求诊,常免收诊费并以药施之。除日诊外,贺钧每天晚上都要出诊。他心系患者,急病人之所急,随叫随到,从不怠慢。无论是盛暑寒冬,还是疾风暴雨,概不间断;每晚求诊者往往踵趾相接,甚至一夜出诊十多次,因而时常天明才归。
贺钧以医济世的坚定信念,救治苦难的良苦用心,令人倍加赞赏。他所题的“季衡”字,其喻意亦足以表明了自己的心迹,季衡也成了他后来的大名被叫响。
随着贺季衡医术及其声望的提高,慕名前来拜师者亦接踵而至,其门生先后达三十六人,包括其子卓人、胞侄展如、堂侄了公。这盛况竟与当年马培之不相上下。其再传弟子张继泽(张泽生之子)曾撰文称:“贺季衡大师为孟河医派之中流砥柱。”昔日马培之衣钵相传的期盼终于如愿以偿。



二、实至名归
民国元年(1912),正当贺季衡医道如日中天之时,其子卓人却不幸患咯血而卒。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贺季衡处于无比悲痛之中,他万念俱灰,竟将“逐日笔录”及“诊余墨市”毁以一炬,闭门谢谢诊。在万般痛楚中煎熬的贺季衡,苦苦冥思,又为自己题了“寄痕”二字。
顿失良医之苦的丹阳父老乡亲和社会各界名流,联名央求他恢复诊业,并代为排定诊号,每天限诊数人,间隔几日一休。贺季衡盛情难却,遂勉为应诊。
后来,江苏都督程雪楼抱病来丹求诊,经贺季衡医治而愈后,程雪楼力劝他以救治苦难为重。于是,贺季衡重归于“白天门诊、晚上出诊”的繁忙之中。他又率领得意门生张泽生、颜亦鲁等,在双井巷闹市创设“仁寿堂”中药店,聘请著名中药师周秉钧任经理。药店自制丸散膏丹,著名中成药有贺氏中风牛黄丸、喉症秘药、玉枢丹、辟瘟丹、行军散、姜桂丸、牛黄七宝丸等。这些中成药均由贺季衡亲自开方配制,也是他常用之药,疗效极其显著。
仁寿堂不图名利,选药精良,货真价实,生意兴隆,致使外地购药者亦纷至沓来。由此也招来一些药店老板的嫉妒,民国十年(1921),有一家姓薛的药店老板处心积虑地想搞垮仁寿堂。他利用一知半解的药物知识,怂恿曾经贺季衡医治的病人家属闹事,并出面煽动说:“身为名医还不知‘丁香与郁金配’用药忌讳,这可是用错了药,要死人的呀!”
贺季衡镇定自若,不与其争执,只是和他约定时日在贤桥脚下的一家茶馆尝药论理,且许诺由嫡孙贺桐孙到场尝药。消息传出,一时轰动了丹阳城。
第二天下午两点,茶馆里坐满了闻讯而来的市民,时年十一岁的贺桐孙在师叔们的带领下,也准时来到茶馆。“丁香与郁金配”由薛老板当场煎好,贺桐孙一口气将一碗“丁香郁金汤”喝完。数小时过后,其孙面不改变,毫无异常迹象。其真相不言自明,茶馆里顿时一片哗然,人们纷纷指责薛老板无端玷污名医。在众目睽睽下自取其辱的薛老板,无地自容,便悄悄地溜走了。
隔日,病人家属特地到贺家弄向贺季衡道歉。这时,贺季衡袒露道:“薛老板只知‘十九畏’中的‘丁香莫与郁金配’的旧说,而不知丁香配郁金有舒肝理气之效果。”
在贺季衡的行医生涯中,还有许多令人叹服的花絮,如丹阳民间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真假药方治危症”,“一句话平息一场官司”等。当时,就曾流传这样的说法:“出嫁女儿生病,若不经贺季衡诊治而死,娘家人不依”;“不经贺季衡医治,死了都冤枉。”由此可见,人们对一代名医的信赖程度有多高。
民国时,贺季衡被推任中央国医馆名誉理事,以及江苏省国医馆董事,曾为不少国民政府要员看过病。其曾孙女贺王月 在《丹阳日报》的《文化周刊·老档案》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就有国民党四大家族中的陈立夫请贺季衡看病的一段生动描述:
一次,一列从上海到南京的火车在丹阳站停下不开了。旅客们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等了半个小时后方看见有两人拿着出诊箱上了车。这时,他们才知道火车是在等丹阳名医贺季衡去南京为陈立夫看病。殊不料贺季衡收到请柬时,正忙着为几位从乡下赶来的重病人看病。他说:“药王曾云:‘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女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高官农夫都是病人,我救的是病苦,救的是生命。”一直坚持看完病,他才跟随来人出发。于是就出现了上面的一幕。




三、青山永伴
晚年,因操劳过度,贺季衡体质渐衰,逢冬令时常咳嗽气喘。为竭尽所能诊治病人,他开始执指禅坐,修身养性,积蓄精力。故命其斋“指禅室”,自号“指禅老人”。
民国二十三年(1936)十二月二十四日,贺季衡终因积劳成疾,溘然长逝。国民政府有关方面相继来电、来函,或敬献挽联表示沉痛悼念。我邑清末举人张素撰《祭文》,丹阳各界举城哀悼,万人空巷送别一代名医。
关于贺季衡的下葬之处还有一则动人的故事:有一位外地患者久病不愈,他四处投医,仍不见效。后慕名来丹求医,经贺季衡诊治而愈,他不胜感激,时时不忘报恩。贺季衡谢谢世后,他匆匆赶到丹阳,应诺为贺季衡置买墓地,以报救命之恩。他和风水先生奔波于我邑四乡十二区寻觅最佳墓地,当他们来到离城约二十五里的北乡十一区时,风水先生指着眼前的夏家山,突然惊呼道:“就在这里……这是极佳的风水宝地。”于是,贺季衡墓便在夏家山山腰处开始建造,又选定邻近的王庄村村民为守墓主。
2005年4月16日,《丹阳日报》记者金文江报道,在埤城镇泰山水库王庄村发现贺季衡墓中的牌坊条石构件,证实了该墓所在的方位。
其墓依山傍水,布局缜密,规模宏伟,气派非凡,卧踞于青山苍翠之中,尤显得庄严肃穆。大墓及周围护墙用砖石砌筑而成,呈莲花状。墓前有宽敞的墓道,不远处耸立着一座气势恢宏的牌坊,由花岗岩构筑,最长的条石组件有三米多。牌坊前也有一段宽敞墓道,墓道中轴线上铺有青石板,穿过牌坊一直通向大墓。
抗日战争爆发后,该墓屡遇劫难,墓穴多次被盗,牌坊遭拆卸。幸好,当时王庄村村民追回了几块条石。1958年10月兴建泰山水库时大墓被夷平。
贺季衡一生以医济世,矢志不渝,救治病人无数。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他不断探索,积累经验,重视实效,论治精当。尤为可贵的是,立法处方师古而不泥古,医治病人善据实立断,用药配伍随机应变,胆大心细,恰到好处,其宝贵的治学精神、医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造就了丹阳贺氏医学流派,开创了丹阳中医流派之先河。
丹阳人民不会忘记贺季衡的功绩,丹阳的青山永与他的忠魂合伴。近日,我市文管部门负责人偕同贺季衡后人亲临原墓址勘察,积极准备尽快恢复贺季衡陵墓,修复后将列入丹阳市文物保护单位。贺季衡生前用过的出诊箱、“贺季衡处方笺”木刻印版等遗物,已被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医史陈列馆”征集收藏。
《指禅医案》手稿,精选了他生前所诊治的疑难杂症病例,是贺季衡留下的珍贵医学财富。他在《自序》中写道:“我无他长,惟症值危疑,必辨明负责,天幸果十起八九,世有知我者,庶于医案中得之。”1984年,该稿由弟子张泽生作序,其孙贺桐孙加按,许济群、王新华教授共同整理,改名《贺季衡医案》正式出版,成为贺氏学派不可多得的传世之作。
贺季衡医学流派影响之大,还在于他精心哺育了一批出类拔萃的学生。他常勉励门生:“学无止境,医学精微深奥,非浅者所易窥”;“医术微奥,系人生死,不可不慎”。其门徒大都成了各地医界之佼佼者,如曾享誉我省的名中医张泽生和颜亦鲁,还有一直贻福丹阳百姓的嫡孙贺桐孙等等,都是贺氏学派中举足轻重的中坚人物。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王俊槐运用四逆散复方经验 老茶馆 味腥情真的鱼腥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