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病机毒论

2009-04-23 11:43 楼主
====北京中医药大学 姜良铎 教授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多角度、多层次认识人体成为现今人们广泛采纳的一种认识形式和方法。在继承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从“毒”的角度对生理、病理诸方面进行考察、分析,对于治疗疾病和保持健康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毒的含义
在医学中对毒的认识涉及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处方用药等多方面。从病因角度来看,现代毒物 学认为,凡有少量物质进入机体后,能与机体组织发生某些作用,破坏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机体暂时或永久的病理状态,就称该物质为毒物。
中医学中亦有“邪盛谓之毒”的观点,如“邪气者毒也” 。一般认为毒是指有害于人体的外来致病因素。我们认为凡是对机体有不利影响的物质和因素,无论这种物质和因素来源于外界或体内统称为毒。这种观点从病因的角度赋予“毒”另外一种内涵,和以往对“毒”的认识有所不同。
病因的内涵
中医学对病因的认识,多是从病因本身的属性 来考察,如“六淫之邪”、“内伤七情”等等。这些因素作用于人体后,导致机体产生一系列变化,引起阴阳失衡,出现疾病状态。疾病状态与病因属性有直接相关性。从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机体出现阴阳失衡这个过程来看,任何致病因素都有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特性,将这种致病因素以“毒”来概括。
不仅说明了致病因素的特性,即它蕴涵了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后所产生的潜在的或明显的后果,而且从整体角度对病因进行了把握。如《医医琐言》:“万病唯一毒”。因此,从“毒”的角度来认识病因,是根据病因作用于人体后所产生的影响——无论这种病因对整个机体产生怎样的影响,都经高度概括后抽象出一个概念:毒。兹从内、外两个方面认识之。
外来之毒
以人体为界,凡是来源于身体之外的有害于身体健康的物质,均归于外来之毒范畴。如祖国医学中的外感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戾气、杂气等。现代医学中的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大气污染,农药、化肥对食品的污染,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噪声、电磁波、超声波等超高频率对人体的干扰等,均是外来之毒。
“环境毒”的概念
环境污染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所排出的有害物质,使环境的组成成分或状态发生变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影响正常的生活条件,可对人群或生物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危害的情况,称为环境污染。进入环境并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针对环境污染所引起对健康的损害甚至导致疾病的程度越来越严重,我们用“环境毒”的概念来描述。
“环境毒”的来源及特点
现代工业生产所形成的各种废物及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各种农药造成空气、水、土壤甚至各种农作物、畜产品等饮食的“毒”聚和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浊、秽物等是“环境毒”产生的重要来源。
“环境毒”种类多而不同的“环境毒”又具有不同的特点。一般而言,有以下共同特点:
致病广泛;作用时间长;复杂性;多样性。
“环境毒”的分类
气毒: 主要是指通过鼻吸入,存在于空气 中的各种毒性物质。
水毒: 主要是指通过口入,存在于水中的各种环境毒素。
土毒: 主要是指存在于土壤中,间接地通过饮食进入人体的毒。
声毒: 是指发生在周围环境中对人的生活和工作有不良影响的各种喧闹声音。
“环境毒”侵及人体途径
“环境毒”侵及人体主要通过口、鼻、耳、皮肤等。通过口入体内的主要是水毒、土毒为主;通过鼻进入人体主要是气毒;有的气毒和土毒亦可由皮肤直接进入体内;声毒则主要由耳入。毒物从口、鼻、耳或皮肤等进入机体后,各自侵袭不同的脏腑,而不同类别的毒其亲染性也不同。
“环境毒”致病特点及病机
“环境毒”的产生造成对环境破坏的同时,也就造成了对人的损伤,因此“环境毒”的致病隐袭,对人体损伤强烈,人体正气不虚也可触染而受病,即只要是“环境毒”就能引起人体阴阳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
“环境毒”致病特点及病机
“环境毒”进入体内后,直接消耗正气,降低正气抗邪能力。若正气较强,毒虽伤正而正仍能抗毒,则毒可被排于体外;若毒与人体正气交争,正不胜毒则致正伤毒留,阴阳失衡,或气机不畅,或血运失调,或损及脏腑,甚至又可与人体内生之毒(人体代谢谢产生的有害于健康物质的统称)相合,双毒胶粘致瘀浊内生,痰浊阻滞而更易耗损正气。即正气存内,毒气存外,毒耗正气,邪正相争,其体必损。
内生之毒
凡是来源于体内的人体不需要的,乃至于有害于健康的物质统归于内生之毒的范畴。其来源主要有三方面。
指机体在代谢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代谢谢废物,由于其在生命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产生,因此,它是内生之毒的主要来源,也是机体排毒系统功能紊乱时存留体内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
指那些本为人体正常所需的生理物质,由于代谢谢障碍超出其生理需要量也可转化为致病物质形成毒,如血糖、血脂过高。
指本为生理性物质由于改变了它所应存在的部位也成为一种毒,如胃液是人体正常的消化液,当进入腹腔引起腹膜炎时,也归于内生之毒。
通则不病 病则不通
《素问•举痛论》说:“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内经知要)注释“大抵营卫脏府之间,得热则行,遇冷则凝。故痛皆因于寒也,此条独言热痛,却由下便闭不通,故痛仍非火之自为痛也。故曰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因此“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是中医学基本的原理之一。我们引申其义,认为不仅是对疼痛,也不仅是对经络和血脉而言,而是身体所有的生物管道的“通”与“不通”,对整个机体的生理和病理而言,通是生理的,不通是病理的。如《金匮要略》:“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指出了“通”所具有的生理意义。因此我们提出“通则不病,病则不通”的学术观点,在养生保健上,认为“通则寿,畅则康,通畅寿而康,欠通欠畅欠健康”。
通则不病——毒与生理
人体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有一套动态的、立体的、完善的排毒系统。这套排毒系统主要由脏腑、排毒管道和气血组成。
其中脏腑器官本身的功能完善和彼此之间的功能协调,是产生内生之毒和排出内存之毒的物质基础之一。即我们认为脏腑功能之一是排出毒素。 如脾胃系统,既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又通过脾升胃降推动肠腑将糟粕之毒排出体外。
排毒管道包括五官九窍、腠理毛孔、经络血脉等体内所有管道系统。在管道通畅时,内生之毒可以通过自身的排毒系统将体内之毒排出体外,不致毒存体内损害脏腑器官。只有当毒过强过盛或排毒系统功能发生紊乱时,管道欠通畅或不通畅,毒才会留而不去,导致疾病的发生。
病则不通——毒与病理
人体生理病理可划分为四大类:
一是健康状态:是指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完全安宁的状态,不仅仅指没有疾病或体质的衰弱。
二是亚健康状态:是指没有达到身心与社会上完全安宁的状态。
三是疾病的前驱状态:是向疾病状态发展的前奏。
四是疾病状态。
亚健康状态和疾病的前驱状态是两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处在健康与疾病状态之间刚偏离于健康,具有可逆性。
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毒”在体内存在与否有直接关系。毒存体内对人体的危害,就是打破人体的健康状态,使之向着疾病状态转变。根据存于体内之毒的性质、数量以及机体功能状态决定了疾病的轻重缓急。因此,探讨疾病不能不首先分析毒存体内的情况。从生理角度分析,对于正常机体“毒”不会存于体内,并不仅仅在于外来之毒不接触人体或内生之毒不产生,而更在于排毒系统的功能状态,尤其是排毒管道的通畅与否。因为排毒管道是排毒系统主要组成部分,排毒管道通畅,人体每天产生的代谢谢废物及各种存于体内有损于健康的物质,都可以通过排毒管道排出体外,不会“毒存体内”损害脏腑器官。从这 一角度看,“不通则病”是所有不同性质的疾病产生的共同病机。这种观点为辨证论治打下了基础。
辨证新思路
中医的辨证离不开对病理过程的认识。换言之,是对人体当时所处的生理、病理状态的认识。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辨证方法,如八纲辨证、 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这些辨证方法从不同角度认识了疾病的病理状态,指导临床治疗。每种辨证方法均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本文通过上述病因、生理、病理的分析,将“管道不通”补充为辨证的另一种思路。外来之毒或内生之毒如果不能存于体内是不具有致病性的。因此,需要从两个层次上深化对病因的认识。毒存体外时只具有致病的潜在性和危险性,毒存体内则成为致病因素。因此,任何致病因素都要经过“毒存体内”的过程,都是在“管道不通”或“管道欠通”的状态下实现的。即毒存体内的前提是管道不通或欠通。所以将“管道不通”补充为辨证的另一种思路,对从整体出发把握疾病有重要意义。在这种思路指导下,进一步探讨具体是哪一种管道不通畅导致了何种病理状态的出现。因为不同的“排毒管道”具有不同的排毒能力和排毒特性;不同的“排毒管道”的阻塞会影响到不同性质的“毒”排出体外;不同性质的毒存于体内会影响到不同的脏腑器官,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其中,排毒管道阻塞程度的大小和范围是影响病情轻重的主要因素。所以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分析,可以推断“管道不通”的状况,这不仅是审证求因,而且是审证求理,并对临床治疗起到指导作用。
排毒解毒调补法
中医治病是在辨明疾病病理状态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手段改善或纠正病理状态的过程。治疗原则的确立与辨证方法密切相关。如以五脏辨证方法认识病理状态,则以纠正五脏功能失衡为治疗原则。同样,以“管道不通”为辨证总纲时,则以“打通管道”作为总的治疗原则。具体到临床,则制定了“排毒解毒调补”的方法。所谓“排毒”就是打通管道,排出毒素,截断毒对人体的损害,恢复排毒系统的功能状态。这种“毒”是人体所不需要的物质,故而以排出为主。“解毒”是化解转化“毒素”。这种“毒”本为人体有用的物质,由于不为人体所用成为致病因素。这时以转化其“毒性”为主,使之继续为人体所用。“调”是调和、协调的意思,即指调理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等,恢复排毒系统的功能。“补”是扑益的意思。因为毒存体内必然损伤正气,排毒解毒过程中必然耗伤人体正气,所以适当进补,既有利于排毒又有利于排毒系统功能恢复。这种治疗的思想观点,充分体现了“打通管道”的治疗思路,是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指导性治疗法则。临床上根据“管道不通”、“毒存体内”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具体治疗方法和选择相应的药物。
毒与方药
中医药学中,对药物性质的认识体现了对生理病理的认识。中医学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及归经等方面来认识中药的性质和功用,探求对人体生理、病理的作用。我们认为中药的作用及组方原则与“通畅管道、排出毒素”等理论密切相关,因此需要从这个角度来认识中药的药性以及方剂组成和功能。关于这一点将在今后进一步探讨。
从通从毒(排泄浊毒)治疗痛风
痛风病属于中医学的“白虎历节”,以关节肿大变形以至僵硬不得屈伸为特点,其发病主要因于以下几点:或禀赋不足,或调摄不慎,嗜欲无节,过食膏粱厚味,导致脾胃功能紊乱,积湿生热生毒,滞留血中,不得泄利。初期未甚,可不发病,然积渐日久,愈滞愈甚,或偶逢外邪,气血闭阻,突发骨节剧痛,或痰瘀胶结,渍浸关节以致僵肿畸形,或有湿浊蕴热,流注下焦,可见石淋、尿血;浊毒久稽,中焦失司,下焦失化,上焦失宣而成关格。凡此种种,皆浊毒瘀滞为殃,故治疗上当以排泄浊毒,打通人体的排毒管道为法。治疗本病时针对其发病的病因病机,采用萆薢、蚕砂、猪苓、茯苓为主药清化湿热、浊毒,辅以虎杖清热解毒,乳香、没药活血化瘀止痛,路路通以开闭通络。
从毒论治糖尿病
糖尿病的发生与外来之毒的侵袭和机体的遗传易感性及机体清除内外之毒的能力下降有关。2型糖尿病的发生则较为复杂,多为内外合毒,杂而为病。其发生的原因虽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但环境因素则是糖尿病发生的主要诱因。环境因素包括不良的饮食习惯,高热量、高营养摄入过盛(外来之毒),再加之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引起的肥胖、精神紧张,以及增龄等均可使机体的各个脏器功能下降,清除内生之毒和防御外来之毒的能力也下降,进而引起胰岛素的分泌减少和/或胰岛素抵抗导致葡萄糖代谢谢障碍,使本为人体正常所需的生理物质超出了其生理需要量而成为内生之毒——“糖毒”。
内生之“糖毒”,可耗伤阴津,内生燥热;进而阴伤及气,致气阴两虚;日久不得纠正,最终将出现阴阳两虚的糖尿病(消渴)诸证。此外,“糖毒”又可以引发“痰毒”和“瘀毒”,三毒互为因果,成为导致慢性合并症的共同致病因素。其病机为:“糖毒”一方面可炼液成痰,又可因阳气亏虚,水津不化,聚而成痰,还可与易生痰湿的肥甘厚味内外相合而生“痰”。“糖毒”致“瘀”则是由于气虚推动无力,血行不畅;阳虚则寒,寒凝血滞;阴虚内热,灼炼阴血,血涩难行而成。“痰”和“瘀”均为机体在代谢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谢废物,是对机体有不利影响的因素,故称之为“痰毒”、“瘀毒”。
外来之毒或内生之毒如果不能存于体内是不具有致病性的。毒存体外时只具有致病的潜在性和危险性,毒存体内则成为致病因素。因此任何致病因素都要经过毒存体内的过程。都是在管道不通或管道欠通的状态下实现的,即毒存体内的前提是管道不通或欠通。在管道通畅时,内生之毒可以通过自身的排毒系统将体内之毒排出体外,不致毒存体内损害脏腑器官。只有当糖毒过盛过强或排毒系统功能发生紊乱时,管道欠通畅或不通畅,糖毒才会留而不去,导致糖尿病及其合并症的发生、进展。
病案
刘某,男,53岁,已婚。
初诊:2003年9月12日。
主诉、症状及病史:四肢关节间断疼痛14年,加重4天。患者于89年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腕关节红肿疼痛,查血尿酸增高,经诊为痛风,服用痛风利仙,别嘌呤醇后症状有所缓解。其间间断发作,近4天出现双足踝关节肿痛。既往十二指肠溃疡、高血压、高血脂,慢性咽炎史。
诊查:双足踝关节肿痛,右足第一跖趾关节肿痛,左腕以下关节疼痛,双足不能行走,触痛,局部皮肤发热,肤色暗红,疼痛夜甚,影响睡眠,无周身关节痛,轻咳无痰,无发热,纳差,二便可。舌暗红,舌下瘀点,苔黄腻,脉弦。查血尿酸:9.59mg/dl,TG:232 mg/dl。2000年双足位相:双足第一跖趾关节可见痛风性关节炎改变。
辨证:风湿热痹,瘀毒阻络。
治法:清利湿热通痹,活血解毒通络。
处方:萆薢15克蚕砂包15克 制乳没各6克 白芷10克 元胡10克姜黄10克 猪苓30克赤芍12克 桑枝30克路路通10克忍冬藤30克丹皮10克 水牛角30克生地20克土茯苓30克白蔻6克 苡米15克 六剂,水煎服,日一剂。
外洗:苦参30克芒硝30克苏木15克红花15克 制乳没各20克 细辛10克羌独活各20克 六剂,水煎外洗,日一剂。
二诊:9月19日。患者药后痛止,双足踝以下关节肿痛、右足第一跖趾关节肿痛及腕以下关节疼痛均消失,无发烧,无咳嗽咯痰,查体未见阳性体征。继用前法,汤药方去桑枝,加生黄芪6克,四剂。外洗方如前续用。
加减化裁,
调治旬余,竟而收功。关节肿痛消失,查血尿酸正常。
按语
痛风属中医学“痹证”、“白虎历节”范畴。痛风所表现的痹证,虽表现与湿热痹证类似,但病因病机却多有不同。痛风的病因病机为禀赋不耐,复因饮食不节而致湿热毒瘀之邪内生,阻滞四肢经络而发病。本病邪自内生为主,与传统痹证“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明显不同。急性痛风的重要病机为络中湿热毒瘀阻滞,故治疗的关键在于化湿利浊的同时,突出解毒通络。
本例患者除表现为湿、热外,湿热毒入血分,络脉热毒瘀滞明显,故以萆薢、蚕砂、猪苓、土茯苓、苡米清化湿浊的同时,重点以犀角(水牛角代)地黄汤伍桑枝、路路通、忍冬藤、姜黄,重在清解通利络中湿热瘀毒,再加以制乳没、元胡以活血定痛以治标。二诊症情明显缓解,稍佐生黄芪以益气扶正利水,益气药与凉血药并用,兵分多路以标本兼顾而综合调理状态,但须注意黄芪量当从小量开始,以防生热。本病发作常以特定关节多见,配合外洗方,起到局部消肿止痛、通络排毒的作用,使整体疗效更为可观。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04-23 20:26 2楼
这种新造的理论,我还是持谨慎态度。
2009-04-23 22:15 3楼
这叫做西医的认识变成中医的说法.
⬅ 俺向来反感争论中医厉害还是西医厉害 老茶馆 陕西获5096万元中医建设资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