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性艾滋病”引医学界之争 是否感染仍无定论

2011-04-11 13:26 楼主
从2009年底开始,陆续有媒体报道,有一群有过高危性行为的人怀疑自己感染了某种“未知病毒”,起初怀疑感染艾滋病(专题 访谈 咨询)病毒,但多次艾滋病病毒检测均为阴性。有人称他们是“恐艾症”,但这群人并不认同。不过,专家认为,称他们为“自述未知病毒感染者”更适合。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正常人不会认为自己有病,而且即使有病也可能讳疾忌医。所以,专家们对此情况极为重视,对这群人多次检测、检查并把样本送到美国检测,还是得出了他们没有艾滋病的诊断结论。为了慎重起见,研究人员还对他们进行了异嗜性鼠白血病病毒相关病毒的检测,因为这类病毒导致的慢性疲劳综合征与他们所述和表现出来的症状相似,但是,59名调查对象无一人感染该病毒。

于是,诊治的思维和分析便转向另一个方向。现实生活中有一类人声称自己有病是因为心理出现了问题,例如疑病症或心因性疾病。前者是有人担心或相信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且自诉有许多躯体症状,反复就医。但经过反复医学检查都没有问题,而且医生的解释也不能打消病人的顾虑,这些人常伴有焦虑或抑郁;而后者是指由精神或心理因素引起的临床上表现为神经或神经系统为主的一组症候群,患者最大的特点是检查不出器质性变化,主观症状与客观体征不符,只有自觉症状而无阳性体征。

因此,专家又对这群人进行了心理测评,结果是,此类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一般人群,38人采取不成熟防御方式和中间型防御方式,面对疑似HIV感染带来的巨大压力没有采取升华和幽默的成熟防御方式。

面对这样的结果,“自述未知病毒感染者”还是不认同。他们提出,不是因为恐惧艾滋病才出现症状,而是出现了症状才怀疑自己有病。同时,他们这些人出现了相同或相似的症状,例如,淋巴肿大肿痛、乏力、皮疹、关节变形后发响、牙齿腐烂、全身疼痛。

即便如此,艾滋病专家也认为,他们的症状是非特异性临床症状,也就是说,即使有症状,也不可能只是由艾滋病才能引起这些症状,其他情况也可能引起这些症状或表现。

应当说,专家和研究人员对这一群体的检查和研究是严谨的,是在目前的科学水准之下得出的科学结论,没有临床、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证据支持该人群患有某种传染性疾病。

那么,“自述未知病毒感染者”坚持他们有病除了可能有心理上的问题外,是否有别的原因呢?例如,艾滋病的空窗期(感染艾滋病病毒后,要经过一段时间血液才会产生艾滋病病毒抗体,在感染后的早期可能因抗体尚未产生而使检验结果呈阴性,称为空窗期)。但是,这组人群早就超过了6周-6个月的空窗期。

因此,现在剩下的就有两种可能了。一种是真的有所谓的检测不出艾滋病病毒的“阴性艾滋病”,另一种是这群人可能为人类尚不知晓的病毒或细菌感染。但是,这两种说法都需要科学证据来支持。对于前者,证据几乎是空白,似乎在目前还不值得考虑。但是,对于后者,已有研究人员提出了证据。例如,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病毒研究所医学事务主管莫筱卫博士对5名上海的自述病人进行了抽血检测,发现了同一种病毒。

但是,问题也接踵而至。这种病毒与这5人表现出来的症状有无必然联系,尚无定论。而且,病毒如何传播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弄清。现在的情况是,如果放弃,那么就只能说在目前的科学水准之下不能诊断“自述未知病毒感染者”有病。但是,如果不放弃,则可以对这些人进行长期观察和研究。因为,科学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类目前无论是对艾滋病还是对其他疾病的认识也并非是完善的和深入的,因此不应当放弃每一种可能,包括对这群人自述疾病的认识和诊断。

因此,需要有法布尔的认知观。人类的认知如同秉持蜡烛在探索,光亮的周围总是挡着黑色的栅栏,被深不可测的未知领域所包围。具有求知欲的探索者应当在烛光的引导下,一点一点地观察、发现,也许有一天这零碎的散片,会被拼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绍兴一制药厂毒气泄漏 数十人住院4人伤势较重 老茶馆 碘铯辐尘已覆内地 但不会对公众健康造成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