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温病汗的分类

2009-05-05 15:02 楼主
汗之有无:在治疗温病过程中,随时注意汗之有无,泄汗多少,有无气味,以及汗出时身体反应如何等,对辨别证候,判断病情,预测转归都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应汗而无汗,不应汗而汗泄过多,均为一种病态。
(1)无汗:指应汗而不汗。常见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寒邪束表,表寒里热,此为里有伏温,复感外邪所致。因肺卫之气被遏、腠理闭塞而无汗。症见发热无汗、微恶风寒、口渴、咳逆、气短、咽痛、苔黄白相兼、脉数,治宜清热宣肺,麻杏石甘汤主之;另一种情况是邪热入营,高烧不退,烦躁不眠,灼热耗伤阴津过多,以至不能作汗,症见浑身高烧似火,舌绛而干,口不甚渴,脉细,治宜清营透热,以清营汤主之。
(2)微汗:周身汗出,但量甚少,邪郁肺卫,其病在表,病邪有外驱之势,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或不恶风寒、咳嗽、口渴、头痛、苔薄白而干或微黄,舌边尖红,脉数。风温初起常有此候,治宜辛凉解表,以驱邪外出,咳重热轻者以宣肺为主,用桑菊饮;热重咳轻者以清热为主,用银翘散。
(3)大汗:指汗出淋漓不止。暑热内蒸,迫津外泄,故汗出过多。温病中期,正气未虚,邪气尚实,正邪相搏,汗出淋漓不止,汗出愈多,津气愈伤,正气愈伤,汗出愈多。证见高烧壮热、烦渴、气喘,舌质红、苔黄干燥,脉虚大无力,重证还伴有神昏不语,治宜清暑益气,生津养阴,白虎汤加味主之。
(4)臭汗:汗出气味酸臭,为湿热之邪恋于气分,缠绵不解,蒸郁肌表。虽有汗出,但邪不去,湿热有外透之势而未得宣扬,故证见热势起伏不定,汗出缠绵不断,但流不畅,气味酸臭,胸闷、恶心及大便溏薄,伴见白,形如小水晶疱,布于颈、胸、腹各部,苔黄白而腻,脉濡涩,此系湿热温病的一种类型。治宜清透气分湿热,薏苡竹叶散主之;若湿热熏蒸肝胆,胆汁随汗外渍,发热,汗出酸臭色黄,口渴不思饮,肢体浮肿,苔黄腻,脉沉滑,治宜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散主之。
(5)粘汗:汗出量多,粘而似油,常见于温热病之后期,正气大伤,阳不敛阴,阴阳两脱,精气将尽,系危重之证。一般伴有四肢厥冷,气短息微,精神疲乏不支,舌卷少津,脉微欲绝或大而无力等候,治宜益气回阳,固脱急救,生脉散加味。
(6)战汗:指发热时,身先战栗,而后出汗。温邪侵入气分,正气抗邪外出,故战栗而后有汗。临床见证为发热、烦渴、躁扰不宁,突然全身战栗,而后汗出,苔薄黄,脉浮数。遇见战汗,应视具体情况,分别处理,如汗出病退,脉静身凉,烦渴顿除者,为正气胜于邪气,病渐转愈,属佳象,可不必治疗,或饮热米汤,以调养胃气。如战汗之后,热势不退,烦躁加重,脉见躁动,此为正气虚弱,不能胜邪,而热复内陷,属危象,病情严重,应根据病情轻重给予适当处理。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鸟飞式——治遗精 老茶馆 议吴鞠通用桂枝汤治温病初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