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军谈脉学系列之二:中医脉诊的基本原理

2009-05-17 18:18 楼主
赵红军

如前面所言, 今人脉诊临床之所以出现两个极端:要么极端地轻视脉诊,要么极端地神话脉诊,都是基于对于脉诊的起源、脉诊原理认识不清的缘故。因此研习脉诊,必须从其源头开始,如此才能正本清源, 使脉诊在临床中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脉诊最初起源于中医的经络学说,立足于中医的脏腑气血理论,是在阴阳、五行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指导下而日趋完善的。脉象不论如何千变万化,脉诊不论如何发展,都不能离开这个基本的规律,如果离开了这个立论基础,脉诊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会走向谬误。

1、寸口脉法的创立

古代医家曾经创立了多种诊脉方法,我们今天临床所用的寸口诊脉法是滥觞于《难经》、而创立于王叔和,之后被历代医家确认并传承至今的主要诊脉方法。

《内经》虽然没有直接明确提出寸口脉法,但是《难经》对于这种脉法的认识以及理论依据仍然源于《内经》。 《素问· 五脏别论》:“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无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难经》寸口脉法的理论依据实在于此。

由此可见,寸口脉法的原理就是中医的经络理论,只不过《内经》以遍身诊法为主,而《难经》则独取寸口分主脏腑。经络学说认为寸口脉是“脉之大会”,是“五脏六腑之所终始”, 隶属于手太阴肺经。“肺朝百脉”,全身气血通过十二经皆流注于肺而遍见于寸口,疾病发生的时候,寸口脉相应地就会发生变化。故《难经》第一难即首先论述了这个问题:“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生死吉凶,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 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医者正是通过诊寸口脉的细微变化来洞察全身病情,其实质是通过经络诊察脏腑气血的运行情况。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病”、“症”、“证”是三个不同的概念,诊脉的目的主要在于把握全身的气血运行,并以此辨别出疾病的本质所在,也就是“证侯”,而同一种证侯则完全可以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症状;因此症状并非脉诊的主要目的,至于通过脉来确定西医的“病名”这就更不符合传统的脉诊理论了。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05-17 18:19 2楼
2、“五部”、“三关”理论

要深入领会脉诊原理 ,必须认真学习《难经》的“五部”、“三关”理论。所谓“五部”是指在寸口脉的位置从肌表到“按之至骨”的深度,把整体脉象由浅至深分为肺、心、脾、肝、肾五个层次。所谓“三关”是指将寸口脉以掌后高骨为界分为寸、关、尺三个部分,合称“三关”,然后分别以五脏六腑、十二经脉进行匹配,从而分别探查诊各个脏腑的气血运行情况。五部指“纵”的方面而言,三关指“横”的方面而言。在诊脉时二者既有合,又有分,是相互融合来应用的,并不能截然分开。

《难经》第五难对于“五部”是这样来论述的:“脉有轻重,何谓也?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到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

从以上脉位深浅各个层次与五脏相配的规律可以清楚地看出,其所应用的理论仍然是中医藏象学说五脏生理功能的基本理论,如“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等等;其由浅至深、从肺心依次到脾,最后到肝肾的次序变化,也显示了肺心为上焦,脾主中州,肝肾为下焦的有关中医藏象学说脏腑部位的基本理论。

所谓“三关”, 简言之就是“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其具体的对应关系为:左手寸为心部,关为肝部,尺为肾部;右手寸为肺部,关为脾部,尺为三焦。对于尺部后世是有争议的,但是一般认为,左尺为肾和膀胱(为水),右尺为命门和三焦(为火)。《难经》十八难说:“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胸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上以侯上,中以侯中,下以侯下”是一种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

《脉经》对于寸、关、尺三部与五脏六腑、十二经络的具体相配论述得比较详细:“心部在左手关前寸口是也,即手少阴经也,与手太阳为表里,以小肠合为腑,合于上焦……”下面依次论述肝、肾、肺、脾、三焦等等。之所以这样来对应,《难经》十八难进行了论述:“手太阴阳明金也,足少阴太阳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足厥阴少阳木也,生手太阴少阴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为上部,手心主少阳火,生足太阴阳明土,土主中宫,故在中部也,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

人体是分阴阳的,脉象体现的是脏腑气血的运行规律,要符合“阴阳之道”。“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左为血分,心主血脉,肝藏血、主疏泄,其体为阴,其用为阳,因此是体阴而用阳,左主上升;右为气分,肺主气、司呼吸,脾主运化气血津液,其体为阳,其用为阴,因此是体阳而用阴,右主下降。从左至右从肝(左关木)→心(左寸火)→命门(右尺火)→脾(右关土)→肺(右寸金)→肾阴(左尺水),体现了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相生关系。

脉象部位与脏腑的对应关系,除阴阳五行外,《五行大义》引河图说有这么一段论述:“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后世医籍对于此中道理论述颇多,此不赘述。
2009-05-17 18:22 3楼
小结:从以上五部三关理论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医脉诊不论是纵的“五部”还是横的“三关”与五脏六腑、十二经络部位的对应关系,既体现了“上附上、下附下”的原则,又顺应了人体气血运行的生理功能这个规律。需要强调的是,“五部”、“三关”理论和现代所谓的全息理论也是有所区别的,这是建立在中医藏象经络理论基础之上的一种动态的全息,并不是某种简单的机械对应关系,它更着重于体现脏腑气血的运行规律和以经络表里关系为基础的人体全身生理机能的内在联系。

初学脉诊掌握中医脉诊的基本原理,就不至于再对它持怀疑和轻视的态度了,也不至于走进专以诊脉确定西医病名的误区。掌握了“五部”、“三关”理论,还可以进一步为识别常脉与病脉打好基础,更好地为中医临床服务。
2009-05-17 22:42 4楼
掌握了“五部”、“三关”理论,为识别常脉与病脉打好基础,多实践临床,诊脉自能心领神会
2009-05-17 23:11 5楼
脉学 学好了自己更有信心 病人来了以把脉 便知十之八九
2009-05-21 09:31 6楼
学习了,谢谢赵老师!
2009-05-21 15:17 7楼
不要客气 啊,互相学习。
⬅ 癌症应早发现早治疗!!! 老茶馆 从治癌“秘方”说中医的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