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不知易不足以为太医”

2009-05-21 14:14 楼主
也谈“不知易不足以为太医”
马桢伟谈中医
㈠古代学易知易是为了明理,为了构建辩证系统
读书为了明理,明理为了构建系统

读书为了明理众所周知,而明理是为了构建自己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系统,能真正理解实现者恐怕不多。传统中医认为:带着质疑求索之精神,博览群书、比较认识万法之理,“博极而通,通而精,精而返约(简)。”“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成致其约”【医学集成】是中医成才必由之路。其实此所谓‘通’就是明理,‘精’(专业)就是构建特色系统,《内经》云:“秋毫在目,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知其要者即明理,明白治疗方法的背后一条主线,即“明白症候产生的动机,澈悟症候发生的原理,则邪正分明,顺逆之势,昭然若揭。”这就是祝味菊先生旨在提高自然疗能的一贯之道,也是他认为的“中医精髓之所寄”。有了特色系统自能提纲挈领、以简驭繁(大道至简-约)。‘博’之目的为了‘通’-明理,明理之目的为了‘精’-系统,有了系统控制模型,自能约(简)。故“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成致其约”。

⑵古代学医、易明理构建系统之途径
为了明理,古代中医要求学医者,不仅要学习《内》《难》《本草》《伤寒》及张刘李朱……各种中医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求博览群书、融会今古,通过学习大量医学以外的知识而明理,方能有所成。明代李烻(健斋)《医学入门》有“习医规格”要求学医者:“志既立矣,可商量用工:每早对先天图(易卦)静坐,玩读《孝经》《论语》《小学》;大有资(智)力者次及全部四书、古易白文及《书经》《洪范》《无逸》《尧典》(理会大意,不必强记)。盖医出于儒,非读书明理,终是庸俗昏昧,(没有系统)不能疏通变化。……纵有小方捷法,终不是大家数,慎不可为其诬惑。”又清代名医叶天士医名最盛,临殁戒其子曰:“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

为了明理,为了构建医者阴阳划分多少之系统,古代秦汉《黄帝内经》时期,医家“不知易不足以为工(医)。”(不懂易经的道理,不能当一个好医生);唐宋以降,医生须通晓五运六气,如宋徽宗亲自为国家医学大全《圣济总录》写序,规定全国中医必须经过国家五运六气考试,当时医界有“不读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之谚语传诵;元明时期,国家规定学医必须学习四书五经,如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规定学医必须精通四书,并定程式为考试之法,凡不精熟本科经书,禁止不得行医;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依旧例(考四书)设立(医)科举试,三年一次,第一甲充太医,二甲副提举,三甲教授;明永乐中,诏太医院选名医子弟读书(四书五经)备用;嘉靖中,国家考校医士(医官),也皆需考四书五经。直至清代中叶,西洋医学传入,洋务运动兴起,才风气大变,学医者开始纷纷向西学靠拢,逐渐从西学系统中吸取养料,构建中西汇通之系统。时至今日,学医者知‘易’者鲜,精熟本科经书四书五经者绝,五运六气更是成了实际上的‘食而无味,弃之可惜,束之高搁’之摆设。而今天的环境,不懂西医者恐怕寸步难行,(至少难以取得行医许可)。

上世纪初中西汇通派思想者、实践家-祝味菊的明理构建系统主张
上世纪上半叶,中西汇通派出了一个特立独行的思想者和实践家-祝味菊,他的临床疗效惊世骇俗、医界公认,他的中医思想-对于明理而用术(学识和经验之关系)构建系统法(“汇百川而纳诸海,执一贯之旨以御繁复之机。”(祝味菊《伤寒质疑》),)曾经如日中天,医界为此憾动。但也许是其不盲从古人,不追逐潮流,不迎合世俗的主张太过前卫,今天似乎有被人故意遗忘之嫌,然其曾在中医学星空中划出的一道亮丽光芒,其精神、其智慧、其探索,时至今日,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医理论和实践发展依然应该仍有莫大启示。今此特节录一小段与有缘者共勉之:
“夫学识经验,相辅为用。学以明理,明理故能应变;验以致用,用熟故能生巧。……治学明理,以备临时之实用;反复经验,以证所学之不虚;所谓相得益彰也。彼时俗之流,承袭师傅,以经验自炫,不知探索真理,只求应付,不问根源,是故其治有应有不应。其应也,以为独得千古之秘;其不因也,束手技穷,委之天命。此徒有治病之经验,而乏应变之学问也。……药物之性能,方剂之功效,反应若何,预后若何,此惟经验者知之。区别病之阴阳虚实,何者为生理。何者为病理,何药为有当,何药为合理,药之何以有效,何以无效,探索真理,以求其是,此有赖于学问也。经验由实习而来,虽可生巧,未能应变,原理未明也。若能明理,相互印证,则尽善尽美矣。”(祝味菊《伤寒质疑》)

⑷今天为了明理构建系统的中西汇通派响亮学术口号
今天中西汇通派响亮学术口号,医界公认的中医成才之路,仍然是“发皇古义、博采众方、融会新知、独辟蹊径。”
发皇古义【明理】-学习《内》《难》《本草》《伤寒》及张刘李朱……各家中医专业知识和理论以及易经、四书五经等传统经典,是为了明理、构建系统。

博采众方【术数】-学习各家技术方法(包括秘方、秘技、秘笈),是为了明理、构建系统。
融会新知【新理、术】-学习近代、现代西医知识以及当代各种前卫科技手段和理论欲求融会,目的还是为了明理、构建系统。

独辟蹊径【定法】-在明理的基础上,构建自己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蹊径)控制模型(系统),这才是真正目的。
即发皇古义、博采众方、融会新知是手段,独辟蹊径构建自己系统才是目的。上海针灸研究所陈汉平教授把中医改革创新的思考归纳为“结合、组合、融合”,结合是观念、理论(偏于理1学和术相区别2生命高度思考),组合是手段、方法(偏于术1民间经验是源头活水2中医特色和时代气息),而融合才是目标(构建系统控制模型1与国际接轨2保持领先地位)。

㈡医家知易、贯易三原则,贵在简约
⑴离开了简单,前车之鉴就足以让人警觉和清醒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反之,离开了简单,离开了术有专攻、技有擅胜,片面追求大而全的统一标准化,仅回顾历史的经验教训,前车之鉴就足以让人警觉和清醒:

①中医五运、六气、子午流注学问本应是不同的理,可用于不同的术。唐代王冰为了博将它们糅合成运气七篇增补于【黄帝内经】之中,因其深奥更显其高贵,后世历代名家竞相为之注释立说,宋代更是将其作为考核医生的门槛,结果有多少医家为此研究奋斗了一生,到了还是因博而不通抱恨于胶柱鼓瑟、刻舟求剑,成了今天实际上‘食而无味,弃之可惜,束之高搁’的学问。(注:实质上是混淆了中医一二三级概念的使用范围,离开了一级概念的定义坐标系、适用范围,真理自然成了谬误)。反是后世聪明之人,虚其博、简其法,将运气学说简化于九种时病,将子午流注简化为针灸灵龟八法、伤科分时走穴(部位),虽然有些牵强附会之意,到也简单实用。

②唐朝孙思邈《千金方》和王焘《外台秘要》皆内容浩大,方剂众多“上自炎昊,迄于盛唐,括囊遗阙,籍考隐秘”。历数十年之久编辑之书,虽功不可泯,但失其简,仅数万方剂就足以让后辈无所适从,离神髓稍远,其边缘化已成不争之事实。

③宋《太平惠民和局方剂》此书曾被誉为“官府化大力守之以为法,医门传之以为业,病者恃之以立命,世人习之以为俗。”的巨作。只因以病套方,失去的中医之神髓,自招后世各家各派群起而攻之或实质上的边缘化。宋徽宗亲自为医药大全书《圣济总录》写序,此书集二百卷,逐病分门,门各有方,方近二万,颁之全国学校。“虽名方亦颇多,但流于太杂,又失核心构建,故遭后世金元四大家反对而晦于南宋。”

④因为“不知易不足以为工(医)。”历代都有人用《易经》八卦解释中医理论,虽旁引博证,但用比中医理论更加晦涩难懂的易经八卦解释中医理论,其结果往往只能是越来越繁,即使有所创意,失去简约的系统方法也只能束之高阁,难以进入临床实践。

注:值得庆幸的是:笔者近来参加全国健康产业工作委员会举办的首届《道医天乙神针》学习班,有幸见识了天乙神针掌门人张维杰老师把千百年来晦涩难懂的太极河图洛书针法、灵龟八法、飞腾八法、奇门通玄、术数神针、先后天灵穴……变成了简单明白的直接。第一次揭示了千年道家不传之秘在于其简约之系统,此举对于抢救正在因晦涩繁琐逐渐异化成为“名存实亡、束之高阁”的传统针灸精髓,无疑掷地有声、功德无量。

⑤当今黄泰康、祝世讷的《中医系统论与系统工程学》祝世讷的《系统中医学》把系统论正式与中医理论相结合并部分纳入中医教材;内蒙古高德、高亮著《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现代中医生理学和中药药理学》《秩序论-象数学及中医哲学理论实质》两书,一百多万字的宏篇巨作收集了现代中外大量生理学、病理学、中医、西医、中西结合实验资料、临床报道,用系统信息控制思想将中医阴阳、八纲同现代生理、病理串联起来,用秩序论将信息控制与中医象数类比,把以系统论(新旧三论)为主导的中西理论结合学说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阳春白雪本就和者少寡,高处不胜寒,大量现代西医实验资料、哲学、现代科学新概念反而让临床中医感到太远,大有步中医五运六气学说之后尘被边缘化之倾向。

⑵中医流派方法之高下,并不在于深晦和高科技

所谓得系统者得疗效,失系统者失疗效,其实中医流派方法之高下,并不在于人们想象中的深晦和高科技,关键在于如何恰到好处的体现混沌系统的相似等价性。而变、不变、简/易经三原则无疑应该是体现混沌系统相似等价性的最为合拍图解坐标系。有人说,中医辨证方法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高下之分。笔者以为:没有高下之分,只有适宜不适宜。适宜‘位当’才是易经之灵魂、辨证施治之宗旨,混沌系统相似等价性之体现。

以道统医贯医,曲高和寡、亢龙有悔

⑴以道统医、贯医目标虽好,恐怕不切实际
虽然“医易相通在传统中医文化中是个不争的事实!易道也相通!医易道相通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中!,《道医学》站在道德修身的基础上论医治病,是一个大的视野!”也是《黄帝内经》神仙道之首要,但是正如楼上所言“道家内证功夫与中医相融合,此方向,本当是"大中医"的终极目标,可惜,不易实践.。”纵观古人,还看今朝,千百年来能真正得道成“仙”者能有几人?要求以此学医贯医,即使是当今“道医”精英高手,离开真正‘圣胎内结、阳神远游,外其身之法身、真身修为’,恐怕也尚有距离。上世纪90年代气功热,有人考证历史上诸多卓有成就的道家丹道人物,以全真一派为例,平均年龄也不过五十来岁,著名丹道大家尚且难以成就此身外之身的神仙道,倘若以此方向要求每个中医,岂非痴人说梦?恐怕不切实际!

相反,还看当今,因为没有准备好,没有找到当世之备(融入点),还不能被现代社会理解,有多少急于追求古人形而上‘特异功能’者,一旦有所‘成就’,小天窗开、‘鬼神附体’,将之宣扬并对待寻常社会事务,焉能不被社会、百姓乃至亲人认定为‘神经病’‘妖魔鬼怪’!笔者常常将之戏说:“伟大宝库在我们自己手中,因缺乏当世之备(现代科技解说),只能是妖魔鬼怪、江湖游魂;到了老外手中,因有了当世之备(现代科技解说),常常就是伟大发现。”


不能生存谈何发展?遭否定、被替代则是其必然!此古人言:“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是以圣人论世之事为之备。”意思是,干事业、治理国家不能完全寄希望于遵循古制和沿用旧法、惯例,必须与时俱进、因时因地制宜找到当世之备(融入点),构建新的系统管理方法。否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韩非子·五蠹》)。《周易·乾·文言》说得更明确:“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顺应时代的要求去“进德修业”,乃是继承和发扬中医学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同理,当今国家和政府倡导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其目的也就是为了希望重建一个有利于适宜传统文化这条‘鱼’生存的社会和百姓‘水’环境,从另一侧面为传统文化、中医文化构建当世之备(融入点),为谋求一个优秀传统文化、中医之‘道’和谐融入现代社会的新体系而开辟道路。赖有此我们今天才能得以在此网上中医论坛大讨论,试想倘若缺乏当世之备,在那将中华传统文化当作封建迷信的年代,道医即使本领再高,又何以泽被天下苍生?

内证功夫与中医相融合曲高和寡、亢龙有悔
《易辞》有言“易之为书也,不可远!”意思是:《易经》这部书,它不仅是讲玄妙的大道理,是一部经典,更是人们身边近处的一切变化所在。故“刚柔相济,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并非高不可攀,而恰恰却是人们怀着一颗平常心,做平常事的为人处事、随机应变经常行为准则。故《易辞》又言:“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周文王在忧患中作《易经》,孔子说:“人生在痛苦中才懂得《易经》的应变道理”。中医事业本是关系到几乎所有老百姓的全民事业,论坛前楼杨大师说得好“中医的真谛在于‘返璞归真’”,即所用无非寻常百姓平凡手段,(中医所用大多寻常食物、植物或简单工具,比之西医化学指向靶器官、高科技手段简之又简。要取得疗效,必然对于使用者和客观使用环境要求更高。)其所以时有惊世骇俗之效,全在于明理得道功力之体现(宏观整体系统控制管理、战略高度把握机先)和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度势)“师古而不泥古”圆机活法的巧妙运用。倘若事事处处都追求‘先知先觉的内家高功夫’,中医还能是全民事业吗?只有少数内家高功夫可以作为的事业,岂非离《黄帝内经》倡导的“循生生之具,谋天人合德。”(寻找各种道理,使用各种方法,谋取系统内外和谐。)远矣?用老子《道德经》话说:“不沿贤……,不贵难得之货……。”意思是不要把老百姓的好东西搞稀罕了,反使老百姓失去了它。

今之道医用道家内证功夫与中医相融合,作为一种目标体系(追求《黄帝内经》的神仙道)养生方法值得提倡,而且还蕴含着前科学、潜科学的许多内容;作为一种出世法也难为可贵,但作为一种入世法,一种服务于民众的医学推广,将此解决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需要,统领中医药全局,恐怕还需值得商榷!因为即使也许真的能够有所建树,那么也顶多只是中医的一家或几家流派而已,少数人的阳春白雪,缺乏广大民众基础的高高在上,不仅曲高和寡,而且还将难免‘亢龙有悔’!

㈣中医核心本质在于启动人体自和、自愈能力
中医之所以伟大,其核心本质在于遵循自然、返归本来、启动人体原有自和、自愈能力。《黄帝内经》追求的“阴平阳秘”并非外力填平补齐,清代名医程国彭(八纲辨证创始人)将此中医“自组演化系统和谐”神髓形象地比喻为“人身之大宝”,并在其著作的开首第一章即用“吕洞宾卖药”故事来感叹“世上本无神医,世人旦知百计寻求灵丹妙药,却不知真正的灵丹妙药即人自身之大宝。”当代日本著名医学家桥光正《现代医学概论》强调:“治疗学的第一原则是自然痊愈力的利用。”自古到今、无论中西、历代医家和先哲无一例外,《黄帝内经》如此说:“病为本,工为标。”(病患自己体质调整是根本-主要方面,医生治疗方法是协助-次要方面);古代西方医学之父苏波克拉底如此说……;中世纪解剖之父盖伦如此说……;今天洪绍光教授“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时间”、中里巴人“求医不如求己”还是如此说……。此也就是当今国内外前卫医学理论正在掀起的自然稳态医学新概念。


如何调动和发挥人体自身的自然痊愈能力(类似于现代系统信息控制理论中系统的自组织能力),这才是人体自身真正意义上至高无上、无所不为的‘上帝’,本我自我的‘佛觉’(佛在心中),赖有此,方能得到传统文化迥然区别于‘现代医学’对抗疗法的好处。而要启动这一‘上帝’的神力(立地成佛)有个基本前提条件,那就是斩断心魔。何为心魔?心魔者欲望、希望、学识之所现也,即人类主观意志-欲望追求在大脑皮层的表现,控制干扰了人体内在自发的自组织能力(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自愈能力)。何为本我自我?本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系统自组织的自我调节能力,故《金刚经》偈言:“若以色(欲望)见我,以音声(主观意志要求)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不尊重客观规律)。”此道家讲“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释家讲“空而妙有、明心见性”,儒家讲“克己复礼、修身养性”……皆此“斩断心魔、立地成佛”发挥系统自组织能力的必要条件。

然而,现代人接受现代西式教育惯性深重,凡事常常线性思维,强调用主观意志追求功利、直奔主题,例如面对复杂性、系统性疑难疾病,总寄希望于发明一劳永逸的“灵丹妙药”,老是以为只要“科学”发展便可随心所欲(夸大主观意志-学识的作用),从孩提开始人们接受的教育就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科学就是力量”、“科学家谈二十一世纪”或“名人伟业”“神功秘术”……如此等等,钻进了知识学术海洋,忽视了文化本质,缺乏对客观规律、社会道德制约物质文明的认识,狭隘知识、学识让希望、欲望膨胀,鲜有觉悟尊重大自然“上帝”的‘绿色’‘自然’系统自组织‘意志’,结果让欲望、希望、学识堵住、代替了‘上帝’的意志,又何以近乎‘大道’,实现正等正觉之‘佛性’?“一切佛法本是指明无我(斩断主观意志-心魔)之道”,“断灭执着心魔本是产生正等正觉之正途”,《道德经》言:“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现代人常常反其道而行之,诸事讲究竞争,满脑子的“科学”或“神功秘术”改造世界,总希望用“科学”或“神功秘术”发展实现‘人定胜天’,结果欲望熏心,心魔代替佛觉,妄想改变世界,遭到客观规律的无情惩罚常常是其必然。

同理,倘若怀着此种崂山道士心态宣传道医、理解道医,自然最有可能的途径就是‘神话道医’而追求道家‘神功秘术’,及此虽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也最有希望获得商业利益和大量初涉中医、不明道家真谛的粉丝们的追捧,但终究离‘道’、离‘道医’、离发扬‘中医国粹’之初衷远矣!回眸一看,历代正统丹道家批评的‘房中采阴补阳’、‘男女双修’、‘美人脱衣’‘咒语聚财’等邪道秘术,今天似乎大有卷土重来之征兆,这难道不值得引起诸‘道家精英’‘道医粉丝’们的警惕吗?

㈤使用内证功夫‘神’层面疗法、应该防止另一种倾向
倘若不明中医理论的三级信息控制系统实质,不懂得‘高级运动状态包涵着低级运动状态,高级物态(固态、液态、气态)包涵着低级物态(光态、超光态),高级物质序态包涵着低级物质序态,高级信息控制系统也包涵着低级信息控制系统,低级物质序态是高级物质序态生存的大前提,高级信息控制系统是低级信息控制系统的进化态。那么就易被‘神’层面的疗效蒙住眼睛,(因解释不清)常常会忽视‘神’心理层面疗法取得疗效的适应范围和前提条件,割裂‘精气神’有机联系,片面夸大和推崇单一神疗方法(内证功夫)的疗效,进而走向盲目依赖神疗的迷信。

《黄帝内经》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病以祝由已。”(物质结构、功能都没有问题,只需宏观信息调控即可);“中古之人,从八方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病以导引、按跷已。”(物质结构没有问题,调整功能而已)“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作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病必五谷汤液醪醴、针砭何奈?”(物质结构、功能都有问题,必“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物质结构、功能并调)又言:“圣人杂合以治,……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一个好医生必须学会审时度势,综合使用上述方法,不可偏执)。推广到现在,千百年来的实践大多已证明:祝由…‘神’层面疗法用于婴幼儿无名之疾、成人心因性疾患较好,配合治疗慢性病、系统性、复杂性疾患亦可(调信息调功能影响物质),但单一‘神’层面疗法用于成人器质性疾患或面对强有力的物质层面干涉手段,如手术、放化疗、合成药物等却常常罔效,(硬件、软件问题,仅靠改善操作多徒劳无功)。割裂‘精气神’有机联系,将治‘神’活动孤立于‘精、气’之外,过分吹嘘‘神’层面的特异疗效或夸大某一单一层面疗法的作用,这实在是不明中医本是把握‘神’(宏观整体信息调控)、立足‘气’(信息反馈功能调控)、作用于‘精’(精微物质结构调控)三元统一、‘混而为一’,虚体与实体、抽象与具体(具象)统一的医疗方法,某种意义上讲,只有“精、气、神”三元辩证统一、宏观整体调控人体信息控制系统被真正认识,才能真正发挥中医的‘整体性’‘辩证性’‘综合性’特色,真正意义上地发挥‘神’的调整治疗作用,从而取得中医应该取得的治疗作用。(一般而言,大凡进入免疫异常的严重疾患,如癌症、红斑狼疮、强直性脊髓炎等皆需精气神并调),倘若只知有‘神’不知‘精、气’又岂是一个真正中医所为?横向回眸一看,就连最强调、‘心’神层面疗法的‘佛法’也在强调运用物质层面的手段‘医方明’济世救人,难道本就强调精气神统一的中医事业还有理由单打一吗?

小提一下,有个在佛道方面都颇有造诣的朋友告诉我,当今之世,由于人们对物质欲望过分追求、杀生太多,已使冥界(残留信息体--冤情债主、附体灵魂)信息病毒泛滥,且好像也大都学会了变异生存。以妇女乳房小叶增生为例,以前其只需手到、意到、气到,大多自能有所减小,立竿见影;现在此项概率大大降低,大多需另番一些周折,需配合一些其它中医手段,方能有所疗效。神层面疗法在下识浅,所说是否属实,还得恭请内家丹道高手斧正。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04-22 08:57 2楼
是祝味菊的《伤寒质难》吧。
⬅ 产妇生产后第一次喝什么汤 老茶馆 当今科学概念是否灌水太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