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医要“三需三戒三敢”

2011-05-18 11:04 楼主
当今病种纷繁,医生的职责自然重大。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所谓医界的规矩,除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外,应该还有无形的医德医风。前不久,在编辑金淑琴教授的《叶天士传奇》时,对书中的“三需”“三戒”“三敢”之说颇有感触,愿与同道分享。
略览书中情节,一代中医大家叶天士幼承庭训,少年失怙,纵有大师兄朱桂祥精心授业督学,然终不免些许遗憾。这样的人生经历,促使他懂事早,学医勤。所以,到叶天士36岁开门收徒时,已感悟良多。他提出的“三需三戒”,虽言简意赅,但意味深长。
“三需”包括:
仁。医者父母心,学医首先要有一份菩萨心肠。为医者倘无悲天悯人之心,恐难以做好治病救人的工作。
勤。学医要终身不怠,眼勤,手勤,口勤,多看,多做,多问。这一点,医学生最需要,也相对容易做到。难的是终身不怠。特别是一些已功成名就的专家教授,或是疲于应对各种事务的中年医生,往往疏于学习。已故当代名医岳美中先生在这方面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岳老晚年勤于医疗、医政,但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每年都系统地温习一遍。同时结合自身在一个时期的研究专题,有计划地温习若干相关著作。所谓医道日进者,舍此其谁!
文。医者虽诊务繁忙,但不可荒废国学,要努力学习文化,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医术,而且可以将自己的经验传承下去。近两年中医界对国学日益重视,既是学术传承之需,也是全国范围内“国学热”的大气候使然,值得我辈发扬。
“三戒”包括:
贪。不可贪图病家的钱财、美貌。古今为医者几无大富之人,若抵不得诸般诱惑,不如不为医。正如孙思邈先生在《大医精诚》中所言,“如此可做苍生大医,反之,则是含灵钜贼”。
闭。要广纳真知灼见,不能囿于门户之见,故步自封。综观历代中医学术繁荣时期的背后,学派交流无疑是学术提高的必由之路。书中叶天士多方拜师的经历,除了反映其年轻好学外,与师父朱桂祥的鼓励和开明也是密不可分的。否则,秉承叶家儿科特色,天士或许也可享誉一方,但也就不会有流芳后世的一代名医了。
傲。医生既不可对病家傲,也不可对同行傲,须知病家乃我辈之衣食父母,同行乃我辈之良师益友。其分析独到、全面,对处理医患关系、医生关系均有借鉴意义。书中“虚怀心若谷,冤家两释然”一章,生动再现了叶天士与薛生白的“斗争”,可谓医患、医医关系的一段佳话。
当今论及叶天士,多以“温病大家”称之,其实,叶氏的医学成就,远非温病所能涵盖。个中精彩,可从其医案及该书中窥见一斑。
至于叶天士的个人经历,如其婚恋、收徒等情节,因无相关史料,该书在虚构时,尽量与人物性格特点相匹配。另外,对学界有争议的内容,如华岫云是否叶天士的嫡传弟子等,也依据一定的背景,进行了扩展。
中年以后的叶天士,可谓后继有人,但其人生也并非一帆风顺。慈母仙逝、重病难医、徒弟病故、巧愈帝疮等情节,无一不折射出一代大医的至情至性。而在经历了各种悲欢之后,年届花甲的叶天士又有了新的感悟。在六十寿宴上,他又补充了“三敢”。
一要敢疑。其实,我们学医之初就在诵读的《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先贤著作就完全是金科玉律吗?《金匮真言论》谓心开窍于耳,肾开窍于二阴,而《阴阳应象大论》则说心在窍为舌,肾在窍为耳,那心和肾到底开窍于哪儿呢?敢疑才能深思,才会有所创见。尽信书不如无书也。
二要敢干。自己的诊断是否正确,治疗能否有效,都需要亲自检验,但千万不能蛮干!医生治病需要胆量,更需要谋略,有勇无谋的蛮干,甚至是要死人的。
三要敢当。关于这一点,叶天士颇为感慨地说:“想我叶家三代坐堂,有些人看着眼红,其实有时倒不如摇铃串巷的郎中啊。他们出了问题可以一跑了之,可我没处跑啊。这敢当不能光等着吃官司,还要下笔有依据,禁得起推敲才是!”
当今为名家著书立传者不鲜,然而,为中医立传者却很少。究其原因,一是为医者思维严谨,不善于从文学角度大胆发挥,二是为文者纵不乏文采,终难以驾驭精专的中医知识,而这又是为医家立传不可规避的内容。
《叶天士传奇》将一代大医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同时又为当代医者树立了榜样。一代名医大半生的实践感悟,归结成简要的六个字——“三需三戒三敢”,的确是有感而发,实在值得深思和借鉴。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5-18 11:25 2楼
所言甚是呀!前些天还看了个《医痴叶天士》
2011-06-04 16:49 3楼
学习一下.不断学习中
⬅ 内经——中医之祖 老茶馆 我国古代医生的别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