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中医院校没有培养出真正的中医,

2009-06-18 17:53 楼主
几十年来,中医院校没有培养出真正的中医(焦树德•邓铁涛).


看到你们这么年轻的一代人关心中医,我们非常高兴。你们这一代人能看到这个问题,能开始抓,中医就有希望了。现在我们参加确定高等中医教材改革主编人选的会议。在今天上午的会议上,我们这些老中医把问题反应得很露骨:为什么****总书记三月四日的讲话在这次会议中体现不出来?


二十一世纪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中医?二十世纪应该学习什么样的教材?我们这些老中医认为:应该贯彻江总书记三月四日的讲话精神,应该把这种精神贯彻到讲义编写、教材编写中去。在上午的会议中,有些人还在讲“成绩是主要的,虽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还是可以克服的”。我们对这种看法很有意见。因为在五月三十日下午,一位高层领导到我们医院去看焦老(焦树德先生)祝贺生日,另外邀请了几位老中医来谈一谈中医的事,除了我们,还有任老(任继学先生)、王永炎等。在这次会议上基本取得了这样一个共识:不要再说成绩是主要的,问题克服克服就完了。这话不要这么说了。可以说几十年来没有培养出真正的中医来,还有什么成绩可言。中医药大学没有培养出中医来,还说什么成绩是主要的。大家都同意这种看法:几十年来,没有培养出能用中医的思路、方法看病的中医。所以,中医教育如在现在还不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再过几十年,恐怕能用老中医们那种传统的方法治病的中医就没有了。中医有没有?挂着中医牌子的还有,但就会象一家报纸所说:“用中药的医生不少,但用中药的医生并不等于中医。”西医也用中药,他们是什么药治什么病这种方式用中药,但是中医不是这么回事。

我们这些老中医认为:江总书记三月四日的发言是对中医工作没有批评的批评。虽然没有明说批评二字,但实际上是批评。江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然说要“正确处理好”,也就是说过去“不正确”。要是过去是“正确”的,还加“正确”二字干吗?

现在中医药院校的学生毕业后,按照西医院校的框框,就要先做住院大夫,五年以后升主治医师。升的时候有个考试,要进行选择,但测试内容西医占很大的比例。为了应付五年后的考试,学生一毕业就抓紧攻读西医。本来在学校里中医学得就不多,到医院这五年又使劲学西医,到五年之后,主治医师考上了,中医也忘光了。

现在学院里的很多老师会讲课,ABC……,一、二、三、四……,1、2、3、4……层次讲得很分明,黑板上说得挺清楚,可一临床诊断就不行了。有些学生,自己有亲戚朋友生病好不了,就在老师出门诊时请老师诊断,可是老治不好,所以学生觉得也不带劲。现在博士不少,硕士不少,都会在实验中为老鼠治病,却不会给人治病。

把中医药学习改成学校的形式,这应该承认是一个进步,可怎么改?按照西医的模式改,还是按照中医自身的文化传统改,这是不一样的。但是现在,咱们的中医药院校改是改了,但却是按照西医院校的模式改的。所以在七十年代,一位德国教授在西苑医院讲课时说:“为什么你们用一个二百年不足的、尚未成型、自己还没有自己定论的东西去破坏这样一个有五千年经验的、成熟的、已有定论的、已有了自己规律的这样一个东西?你们为什么把一个炮舰带来的文化当宝贝。”

我们现在的中医单位就是这样:硬把我们具有五千年经验的中医往只有二百年经验的西医中去塞。中医和西医各有其内在的规律。但是现在,我们已经违背了中医自身固有的规律,用西医的框架来宰割中医。我们应该改,但中医已经有五千年的经验,这不能丢。中医应该“卓然自立”。
焦树德•邓铁涛二老为中医泰斗

国嘉中医评论:
焦老和邓老这篇文章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医衰败的原因,我们看焦老邓老写的是客气了,更准确地说中医院校几十年来没有培养出一个合格的中医,院校里出来的中医如果是好中医一定是去重新拜师学来的。老百姓骂中医无用,与国家的政策压制中医,将博大的中医硬塞入西医的框框是分不开的,培养出的中医是阴阳人,不西不中。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06-18 19:23 2楼
是谁培养的??
2009-06-18 19:49 3楼
现在中医药院校的学生毕业后,按照西医院校的框框,就要先做住院大夫,五年以后升主治医师。升的时候有个考试,要进行选择,但测试内容西医占很大的比例。为了应付五年后的考试,学生一毕业就抓紧攻读西医。本来在学校里中医学得就不多,到医院这五年又使劲学西医,到五年之后,主治医师考上了,中医也忘光了。
这才是问题所在,学校只能教给学生基本功,关键在于个人。
2009-06-18 20:16 4楼
“国嘉中医评论”中‘阴阳人’字眼用得有点别扭。我记得中医前辈‘用两种思考方式,一种治疗办法’更切合实际,一方面为中医的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为中医的治疗效果寻求客观论证。
2009-06-18 22:13 5楼
不能以偏概全,从中医的发展历程来看,向来分为理论家和临床家,理论家往往能系统地总结中医发展的最新成果,让 后来人学习中医时能够,接触到中医的轮廓,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所以,理论家往往有大部头的中医综合性书籍问世 ,另一类是临床家,天天忙于诊务,临床经验较多,对问题认识深刻,而且对某些疾病往往有独到的见解,但,著述立说的时间少,所以所著之书一般比较"薄". 理论家和临床家都不断地推动着中医的发展.
2009-06-18 23:03 6楼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你自己把学到的丢掉,不能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只能说体制上有问题,以前的好多老中医多是学历不高,但医德高尚,创造了很多的奇迹,为后人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更何况我们有着高等学历,优越的环境,有什么理由说不呢?现如今经济大潮冲击下,主关上还得多学习多应用多探索,使中医发扬光大!有感而发,鄙人拙见,与同仁共勉!
2009-06-19 09:22 7楼
以我有限的所见,至少我知道成都这边学院派的中医名家,还是代代都有,估计水平不会比那些名气很大的差,以前学校有很多薄薄的小册子医案,都是前辈们留下的,甚至有些书被借了就没归还.而现在学校和附属医院的名家多忙于诊务,他们的经验可能只有等后人整理了.
学校和教材只能给人提供一些基础的知识,个人因为兴趣或生活的原因,放弃中医走向西医,可能与这个社会对两种医学价值的认定及制度有关.临床常见有些病人,用教材上典型的方法就能取效,而医生开的处方不知所云.这到底是学校和教材的过错还是本人的原因?
西医传入中国,我认为是推动了中医的发展的,至少扩大了中医认识人体和疾病的广度和深度,事实证明,对有些中医四诊都收集不到症状的病例,还死抱中医传统的方法,显然是可笑的.而现在有些中医院校或科研机构里的人矫枉过正,完全投靠西医,显然也是不对的.
⬅ “利小便以实大便”理方药初探 老茶馆 甲型流感中医防治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