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冯世纶序的一点感言

2011-06-20 12:48 楼主
看完了《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中的第一篇序言,我想我暂时是没有办法把这个书拿了起来了。第一个写序的人是冯世纶老,为了强调“方证相对”的最高级,把辩“证”论治中的辩“证”,等同于方证相对的“症状”,然后论治处方,故可以简化为“证和方”,所以不管你的辩不辨证,最后都是“方证相对”。而传统中医的“辩证”,是为了寻找病因病机,通过病因病机寻找适当的处方,这个病因病机可以直接指导处方用药,甚至针灸、按摩,和其他一些传统医疗手段。所以在我们日常的病案中“同一症状”,却用不同处方的案子,比比皆是,根本没有必要举例。而冯老如此混淆是非,偷换概念,不知是因为学术上的无知,还是别有用心。

其次,人为的割断伤寒和内经、难经的联系。从陶弘景的《辅行诀》中,我们可以看出《汤液经法》的影子,特别是其中的四神兽一类的命名,这些名词都是在战国的时候才出现,很明显受了当时五行学说的影响,虽然五行学说也是胡老和冯世纶老也很反对,但是历史是无法改变的。而且从《辅行诀》里一点看不出来,六经辩证的影子,这该如何解释?伤寒论的六经辩证中的名词,特别是厥阴和阳明为内经独有,因此六经辩证来自内经的气化学说,这该是无可质疑的。

第三,胡老和冯世纶老所提倡的以八纲统伤寒,成型于张景岳,张景岳在总结内经的基础上,为了适应元明才出现的五脏辩证,而提出了八纲辨证,饮水思源,胡老和冯老批判一切后世医家,这是否是唯我独尊的心态呢?而六经辩证本身是十二经络和脏腑为依托,以脏腑气化为运用,他包含了六经病的生理、病理,和疾病的进程,这些都不是八纲所能概括的,即如热邪袭肺,以至上焦不通,而小便淋漓或癃闭,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治,启上以开下。从六经来说,无非太阳经气化不利,开太阳皮表,则腑气自通,没有这样的认识,会有这样的结果吗?

最后,冯世纶老自认自己也学过后世方,但是因为用的不得力,就否定了后世大家的杰作,而独崇经方,这该是以自己现在的成功来否定失败的过去。而不幸的是,张仲景以后的许多大家,都是因为学习了经方而因临床不利,所以才说时世不同,运气不合,古方不能合今病而造新方的,其新方也是被后世屡用有效的,那么,是否就可以借此否定张仲景呢?

中医急需发展,失去平和和求实的心态,不能以临床疗效为标准,多方求索,最终会被封存在对偶像的回忆中,这该是任何中医人不愿意看到的,希望与大家共勉。


《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购买地址
http://union.dangdang.com/transfer/transfer.aspx?from=P-247695&backurl=http://search.dangdang.com/search_pub.php?key=%BB%C6%CA%CB%C5%E6%BE%AD%B7%BD%D2%E0%B2%BD%D2%E0%C7%F7%C2%BC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6-20 20:30 2楼
此帖很好。对比一下陈潮祖的学术。方证对应学说是不是也当思考一下。
2011-06-20 20:51 3楼
若不明病机,善辩体质,明个人差异。
拘泥于一方一药,难免画地为牢。
伤寒一书,示人以法,光一个桂枝汤的变化就很多了。
2011-06-20 22:46 4楼
薛东庆 说:
若不明病机,善辩体质,明个人差异。
拘泥于一方一药,难免画地为牢。
伤寒一书,示人以法,光一个桂枝汤

因为这几年流行方证相对,所以让我对近代方证相对之源头,日本的汉方医没有兴趣,可是偶然翻看了矢数道明《汉方诊疗三十年》和矢数道明的《汉方临床治验精粹》,我才了解日本的汉方医所说的“方证相对”,和我们国内的“方证相对”并不一样。主要表现在三点,第一,他们对于年龄和身体胖瘦,肌肉是否结实或者柔软,都有着详细的记录。从这里看的出,日本的汉方医,对体质重视的程度;其次,详细的脉象记录,和症状记录,碰到脉证的不符的情况,他们会反复的对比和推敲,甚至从脉不从证;第三,小剂量,长时间服用,

由此三点我见识日本汉方医的严谨,同时也激发了我学习日本汉方的兴趣。因为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医学从明代以后的医家对日本的影响就变的很小。而唐宋的方证思想和金元四大家医学宗旨,对日本医学的形成有直接影响。从日本现在流行的小剂量用药,这无疑是和宋元流行服用散剂或煮散剂有关,而其重视方证与体质、脉证,则和受唐宋的方术的影响有关。

因此,学习日本的汉方,无疑是给学习唐宋医学打开一扇门,由此而出,则可直追汉唐,而千金和外台之秘可解,不亦幸甚!
2011-06-22 11:26 5楼
董红昌 说:
因为这几年流行方证相对,所以让我对近代方证相对之源头,日本的汉方医没有兴趣,可是偶然翻看了矢数道明

不知楼主临床经验几何,是否潜心研究过胡希恕的伤寒和金匮讲座?居然就在这大言不惭的诋毁一代名家胡老的思想,不知道你是为了炒作自己还是学问浅薄?

读伤寒我喜欢看胡老的讲座,读温病我喜欢看赵绍琴的讲座和书籍,对比二老的学术传承发现,胡老只留下两篇讲座,他的思想主要由他的弟子冯世纶出书传播,而赵老不仅有讲座还有自己的著作阐述自己的思想。这就如仲景之伤寒,有许多注家每个人的看法不同;而吴鞠通自己注释自己的书,让人无法可说。

冯老虽是胡老的学生,但他到底继承了多少胡老的衣钵,就很难讲了,但他创办的复兴中医论坛,传播胡老经方和中医思想,这就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试问现在还有哪位名家弟子能这样不计名利网上授课,传授中医?

我个人认为胡老最大的贡献就是将伤寒和金匮统一到六经辨证体系了,许多名家将伤寒和金匮割裂开来,比如讲痰饮就从痰饮说起,而胡老则可以从六经来认识这个,你可以翻翻其他名家有这样的讲解吗?当然,胡老的学术思想可能是受了日本汉方名家的影响,但在中国这样做的还是第一人。

他将究的方证对应,如何方证对应,试问你我又懂得多少?连陈慎吾的高堂病重不敢开方,特请胡老开方处置,从而在医坛传为佳话,由此可见他的临床经验和水平。

当然胡老也不是完人,他拒绝温病学派,把温病条辨批得七零八落,也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你我后生辈应对这些名家思想常怀敬意,好生研究,成一代方家,方有发言权,而不是现在坐而论道,激昂文字,粪土当年名家.
2011-06-22 11:43 6楼
xgx_ren_ren 说:
不知楼主临床经验几何,是否潜心研究过胡希恕的伤寒和金匮讲座?居然就在这大言不惭的诋毁一代名家胡老的

我的临床水平,欢迎来考察,呵呵。有理说理,希望我们谈的不是个人的是非,而是就此问题展开的学术讨论。把伤寒和金匮放在一起读的人,我想从金匮要略真正流行起来后,大多数名家都是如此。而关于痰饮的治法,我最推崇四川大家陈潮祖老,和江西大家姚荷生老,您查看一下,他们对于痰饮的解释,是否讲的更有道理。特别是江西姚荷生老,将大陷胸汤证和小陷胸汤证都归为少阳三焦不利,这可以说是真是启人慧思了。
2011-06-22 11:54 7楼
董红昌 说:
我的临床水平,欢迎来考察,呵呵。

不好意思,有点激动了,因为我确实很喜欢胡老的思想,感觉他的思想更接近仲景思想本质,更利于中医的传播,希望你多多海涵,以后有机会多切磋!
2011-06-22 12:09 8楼
xgx_ren_ren 说:
不好意思,有点激动了,因为我确实很喜欢胡老的思想,感觉他的思想更接近仲景思想本质,更利于中医的传播

我并不反对方证,而且认为这个是我们临床的基本功,没有对每一味药的细心推敲,就不可能达到临床上对每一味药加减变化,皆不逾规矩的从心所欲。但是在学术面前,我希望我们都能保持一点理性,来反省每一种学术的发生历史和成长环境。即如阳明病者,胃家实是也,简单的几个字,就包含阳明经的生理和病理,没有阳明经的生理环境,这个胃家实从何谈起?又如,众所周知,六经的排列顺序是阳气的强弱为次序的,所以他也就包含者疾病发生过程当中的愈后和转归,从阳明入太阴为病重,从太阴出阳明为病减,从少阳转阳明,为正气盛可攻,从阳明入少阳为正衰而当和,这些都不是八纲所能概括的。

所以我认为以八纲解六经是捷径,但并非最极真理,因为八纲包含不了六经病的生理,和以此为基础的病理,这点是我们必须清晰认识到的。一点看法,当与不当,我们继续推敲。
2011-06-22 12:44 9楼
理解你的意思,但是各位名家无不都是深入研究一点而达融汇贯通,就如叶天士讲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讲三焦辨证;孰优孰劣?只能说他们研究的路径不一样,一个讲横向,一个讲纵向,无疑都不错,你弄懂了横向,纵向我想也就不难体会吧?

所以,我说应该常怀敬畏心理,常思己之不足然后发现问题。

伤寒到现在六经实质还争论不已,看你接受哪个?接受哪个你就深入研究下去,总有一天你可以打通任督二脉,达到一个新境界。
2011-06-22 13:23 10楼
xgx_ren_ren 说:
理解你的意思,但是各位名家无不都是深入研究一点而达融汇贯通,就如叶天士讲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讲

中医学术有继承有发展,这很正常。即如卫气营血,原本出自伤寒,叶天士说“若论卫气营血,则与伤寒同”,叶天士正是基于对张仲景的理解,然后才有了温病学的经典《温热论》。而《温病条辨》按吴鞠通的说法,本来就是羽翼伤寒,他本来就是建立在对伤寒法则认知和认同的基础上才创立的。历代的医学大家基本上对伤寒都是很推崇的,他们很多学说也是建立在伤寒的基础上的,就如当我们赞扬叶天士、吴鞠通建立温病学的成就时候,也不要忘记他们运用经方的独到经验。相反的,而有些发展是否正确则需考量,如胡希恕老不承认伤寒从皮毛入,而归于太阳,认为“伤寒皆因病菌,必自口鼻而入”(见《胡希恕讲温病条辨拾遗》)。现在回过头看,上一代医家因为普遍抱着中西汇通的心愿,故引入西医以解释中医,这是时代烙印,我们不能对此求全责备,但是我们也当知道人无完人。
2011-06-30 03:38 11楼
其次,人为的割断伤寒和内经、难经的联系。从陶弘景的《辅行诀》中,我们可以看出《汤液经法》的影子,特别是其中的四神兽一类的命名,这些名词都是在战国的时候才出现,很明显受了当时五行学说的影响,虽然五行学说也是胡老和冯世纶老也很反对,但是历史是无法改变的。而且从《辅行诀》里一点看不出来,六经辩证的影子,这该如何解释?伤寒论的六经辩证中的名词,特别是厥阴和阳明为内经独有,因此六经辩证来自内经的气化学说,这该是无可质疑的。

"从陶弘景的《辅行诀》中,我们可以看出《汤液经法》的影子"
你的论据主要是依《辅行诀》为根据,但是,你能肯定《辅行诀》真是陶弘景著的吗?!
我看你根本无法证明
⬅ 朱良春老墨宝 老茶馆 灵魂出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