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大夫中医漫谈系列1----中医入门

2011-07-06 00:30 楼主
清风大夫中医漫谈系列1——中医入门

本文根据清风大夫(大千)在民间中医讲堂及德明中医讲堂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在此感谢以下网友的辛勤劳动。紫蔓菁、春野闲步、如岳、庄云峰、如烟、大头、道可道、自然、知易为医、弘毅生、天南星、拎壶葱、气聚、美目、康宣、善从之、抱一、页书、唐伯狼、琴棋书画、apple、rebek、媛、坐看云起、晴暖初、万里天、红袖、小桥流水、道法自然、心情、大漠冰心、观月、心情。

大千老师感言:感谢各位整理我的讲课录音,当时由于工作繁忙,没有什么准备的时间,基本都是边讲边发挥,里面有很多不当的地方,我至今还有些不忍,担心误了听众。现在提醒大家听时知其大的方向即可,不必执于细节。我之所以以气之角度给大家讲中医、内经,重要因素即希望大家了解气界,我们现在的人见的是形,听的是声,触的是物,如果没有人说出气化成形的道理,那么大家可能真就囿于形界,不能跳出形的思维,我国文化之所以可贵,也即知道形上的世界,气与神。中医亦是神气文化的一脉,若不解神与气,尤其是气,则内经,伤寒,本草是不可以解释清楚的。希望大家能关注气的规律,努力从这方面理解中医经典,中国文化,想必会有思维的一个飞跃,对临床也是大有益处的。中医要想复兴,神气文化必须回归。临床疗效必须上来。不然也是虚火,不能长久。



中医是气的医学

四部经典(《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都是前人在清楚理解气机的基础上写出来的,看得很明白很透彻,后人如果读不懂就越来越读不懂。后世对经典的注解汗牛充栋,且越解越偏,道理即源于此,因为他们没有很好的观察到气之所舍,以及运行规律,抛开了气而从形的层次来讲四部经典就不切题,也就不可能入室。

看黄帝内经,所有的五脏六腑的后缀都用气来结束,比如心气、肺气、肾气、小肠气、肝胆之气、三焦之气。唐宋以前还不断的把气字附之于书,而明清之后对气字的记录显然就越来越少了,包括在教材里,五脏六腑几乎不谈气了,气最终缩短到与气血的血相对应的这个气。在这里正一下名,我与很多朋友交流过,他们问气道为什么只谈气不谈血呢,当时告诉他我们谈的气是广义的气,不是气血的气。《内经》上有 “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内经》上只说肺气、肝气、心气,从来不说肺血、肝血、心血、肾血,可见对气的描述是广义的大气,而不是狭义的气血的小气,这是两个概念,我们气道中医谈的是广义的大气而非狭义的小气。大气包括气血津液和一切形态,气道中医把人和其他一切事物,不管活的、死的都理解是一团气,气包括一切万象,大到宇宙小到一个细胞。人身水火一团气,气就是一个太极,但是太极太抽象了,而气容易理解,就像蒸笼蒸出的气,天上的云气,水中蒸腾的水蒸气,气球中的气,这些都可以让我们对气有一个形象的认识。为什么气字一直很微妙玄通呢,气界于两个层次,向上通于玄而又玄的生命存在,往下接于有形的物质,气在中间是一个媒介。也就是说气道中医分三个层次:神、气、形。西医走的是形,从解剖开始做,血脉细胞组织包括分子都是形的层面;中医则建立在气道而非形道层次,所以中医自古不重视解剖,因为形道是形而下之。上医守气下医守形,中医立足点远远高于形的层次,或者说指导着形的层次。形气是同一的,气依附于形,形受气的指挥,气化而成形,任何东西有气才会成形,不然就是死尸,当然死尸也有死尸之气,人活着就是因为里面有一个神气在,神气去则人身亡,气是主人,主人在,则人能动能言能笑,主人去则生机断。但气并不是最高的层次,因为医是世间学,所以只有用气的层次来指导中医,指导人们养生治病,再往上是神的层次,神统气,气化形;神依气,气托形,这是三者之间的关系。

《难经》、《内经》、《伤寒》所用的言辞都是从气机而非形体的角度出发,有时候会比较抽象,背后都是对气机的描述,不要把这些话落实到形体这个实在的东西上,否则就失去了中医的韵味。就像画画一样,不能和西方的油画相比,西方油画强调的是形上的逼真,而中国强调的是神上也就是气上的逼真。中医也一样,是神气的医学而不是形体的医学,古代文字也同样是神气而非形体的文字。有人说象形文字是糟粕,阻碍文明的发展,其实恰恰相反,象形文字尤其中国的方块字可以无限的组合,可以很好的模拟整个气场的特点与状态。而英文字母只有那么多个,可以不断的组合,就落实在了,因为只有这么多个,定死了,所以就没有太多的生命力。但是汉字可以不断的组合,可以龙飞凤舞,草书、行书都好,得其天然。当然东西方文明各有其灿烂的地方,不能偏颇。




用气来理解伤寒论

这样来说大概比较抽象,大家可以结合伤寒来理解。我把伤寒的太阳病简单串一下,大家就可以很好的理解了,就会明白气道的观点在伤寒的太阳病中是怎么发挥作用的。想象有一团生机勃勃的气,里面充满了生机和变化,所谓一气之流行,一气之赢缩,这团气不是死的,而是和外面的气相互交通,同时里面的气也是相交通的。“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六微旨大论》)这句话很好的解释了气的生生不息,流演无穷,内外交通和上下相应。比如一个人过来,我们首先看到的不是这个人,就是一团气,一团运动的气,这个人不断的呼吸吐纳,气就不断的盈缩变化:心肾之气相交,肝气上腾,肺气下降,心气布于表,肾气至于里,脾胃为中转流运之气;下面的气重浊,重浊和轻浊之气二者相交,这就是气道中医整个的理解方式。




张仲景写《伤寒论》时天气很冷,人们穿的也少,容易得伤寒(大寒),现在得伤寒的很少,因为人们没有触寒的机会。人得伤寒是因为穿的衣服单薄,为寒风所吹拂,这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人有一定的适应外在环境的能力,但是外在环境的突然改变会使这种能力消减,当没有能力适应外在环境的时候人就会得病,整团气就会失调。

《伤寒论》开篇就讲人伤于寒,伤于风,一个是伤寒,一个是中风,古人理解就是伤于寒邪,中了风邪。现代人解释这些词语都不是直译,其实它们都是可以直译的,古人从气的角度来理解就这样直说了。伤寒的寒不是风,不是寒冷,而是寒气糊上人身之后,人的皮毛毛孔本能收缩(因为要保护体内所有的热气不能散失掉),所有的毛窍突然紧闭,或者没有来得及紧闭,被风冷之气闭住了,如果寒气去,那么所有的毛孔可以很快打开,但由于中寒严重或者久久中寒(因为人不可能中轻微的寒就得伤寒,很重的寒气袭于身人才会得伤寒),毛窍都闭住了,而且不能及时打开,为寒气所侵蚀,失去了控制,打不开了,这时会产生一种什么变化呢?人的体温内外相交通,原来三十七度,外面温度低,人体通过毛窍不断地向外辐射热量和生气,如果所有的毛孔突然闭住了,热气无从散失,那么就会聚在里面发热,正像《素问·热论》上所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就像一个屋子一样,突然门窗紧闭,里面点一个火炉子,温度马上就升上来了,这时候人就会发烧,这就是发烧的最原始解释理论:毛窍为寒邪所闭,郁里发热。无汗是麻黄汤证,麻黄有解表的功效,喝了麻黄汤人发汗,通过麻黄汤的药力冲开体表郁闭的寒邪,使毛窍重新打开,通过汗液的方式把体内郁热排出去,同时解了肌表的寒邪,人就豁然而解了。这就是伤寒者麻黄汤,无汗麻黄有汗桂枝。(下面马上讲桂枝的道理)




现在很多病,人一发烧就退热,就吃清热的药,这肯定是错的,这要看情况。如果是寒邪在表,郁者发热,当然是发汗,就是《内经》上说的撤衣解惑,就像人一下脱了衣服一样凉快了,如果不解表热邪就无从散失。中风为什么一般都说有汗呢?其实中风都是中风寒的风不是风热的风,和伤寒很相似,只不过没有毛孔闭合,风邪大于寒邪,风邪吹的肌表之气丧失了调节能力,毛孔来不及闭,那(人体之气)就不会严重郁闭住,所以无汗是高热,有汗一般热度不会很高。只是风寒邪气把体表的机能一下瓦解了,人处于失控的状态,就出现了不自主地有汗。为什么用桂枝汤而不用麻黄汤来解(表邪)呢?麻黄汤也可以解,只不过有汗,人是体虚的,用麻黄汤担心身体消耗过大,没有必要用麻黄汤,毕竟麻黄汤有伤正的嫌疑。桂枝汤很简单,桂枝辛甘而热,行经脉之中。桂枝汤又叫做复脉汤、阳旦汤,行于十二经脉(走一圈),带着人身的正气和药气走一圈之后把全身所有不适的地方全都恢复正常。让卫气不共营气,营气不共卫气,营卫不和的局面消失,用桂枝汤打了一圈,营卫一下就通了。就像两个人不和,有人做一个和事佬一调和,两人相视一笑,这事好了。桂枝汤与和事佬的道理是一样的,喝桂枝汤还要啜热粥,热粥是食气,饮食之气,药食之气,包括人身的正气被桂枝汤带着温暖一圈,凡是不适的地方都适了,所有的毛窍恢复正常,正气恢复了邪气就散掉了。这就是有表邪的两个典型汤证:桂枝汤、麻黄汤。




如果邪气没有解或者出现其他情况,假如闭得很厉害,使人身极度郁闭,马上就高热起来了,出现了烦躁等症状,这就是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和麻黄汤就是程度的问题,普通的表闭用麻黄汤一解就开了,闭的很严重麻黄汤解不开就必须用大青龙汤去解,大青龙汤都有危症了嘛,人都出现了意识上的问题。但是现在这种寒邪袭击人身,几乎把所有的毛窍都闭住了,并且里面迅速化热的情况现在极少见。还有小青龙汤证,里面还有寒邪引动,内外寒邪都要去所以用小青龙汤。




邪气袭击人表无非是袭击的深浅,进不进去,如果一旦进去了那马上就到太阳篇的中篇了,就是陷胸汤证了。什么叫陷胸呢?就是邪气陷于胸中,邪气结于胸中就叫结胸,水饮互结、水热互结都是后人加的,不是直接的理解。大小陷胸汤证呢,就是寒气袭击于表,从表进去之后,首先面临的是肺、胸廓,邪气在胸中结住了,就是结胸;如果结不住,结得不是很硬就是痞证;结得稍微硬就是小陷胸汤证;结得很硬就是大陷胸汤证,结得不硬而是很软就是气证,就是痞,就是泻心汤证,泻心泻在心下;如果邪气结得很高那是吐证,瓜蒂散可以吐出去;如果结得不是气痞,是散漫的,就是栀子豉汤证,心中懊恼反复颠倒,邪气很散漫的结在胸中,用栀子豉汤吐一下;如果邪气进去后入里化热,邪气散漫开来了,不仅局限在了胸中,那就是白虎汤证;如果并不是很散漫,而是有一种郁闭,有向血分走的趋势,那是茵陈蒿证,发黄;如果这时经血时来,结在血分了,结得轻是大承气汤证,结的很厉害就是抵挡汤证,整个太阳篇从气道角度就是这样来理解的。




柴胡证、阳明证道理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是走了少阳经和阳明经。其实气的形态就这几种:第一,邪气入的深浅,是表是里,还是半表半里;第二,进去之后存在的程度,是散漫的,还是结成实了、聚集了。如果是聚集那就是从痞到小陷胸到大陷胸,如果是阳明经那就是小承气大承气;如果邪气进入后是散漫的,一般的散漫不得郁闭的那可能发黄,如果很散漫一下化热了,那就是?还有一点是化热化寒,这很好理解,为什么邪气进去能化热,就是邪气进去与正气相争,正气不弱,打得热闹,这就是化热了---气之所聚则变热,气聚则热,气散则寒;如果邪气进去后正气很弱,不能进行正面的交锋,那就很容易化寒。对于正气弱化寒《伤寒论》主张加附子,所有加附子的都是寒,加一些补气血的药恢复正气,顶一下寒邪,《伤寒论》的举例子就说这些。里面每一个经都可以直译的,并没有曲解、穿凿附会的

意思。

什么是气道中医

气道学者认为世界有三个层次:一是形道,物的层次;二是气道,气的层次;还有一个是神道,神的层次。神、气、形三者构成了整个的世界存在。

气道中医从气道这个中间层次出发来解释万事万象,包括整个身体的奥秘,所以说气道是一个总体的认识方法或者说是一种世界观,如果应用于中医就是气道中医。《周易》里有句话:“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研究中医就是近取诸身,研究其他身外之物就是远取诸物。所以今天只和大家谈气道在人身上的应用,但也会涉及到一些基本的气道的立意和认识观点。下面就介绍下气道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一;气道中医包括气道学者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气组成的。组成气的包括事和物,所谓物指有形的存在,比如大到山河大地,小到细胞组织、一草一木,任何看得到的、摸得着的或者说能够感知到的叫做物;另一个叫事,就是整个事情的发展经历,不管是气还是物都是由气组成的。举个简单的例子:人是由一团气组成的,这是有生命的;花草树木也是由气组成的,这是植物;还有包括土石泥沙、河流山川也是由气组成的,这当然是非生物了。在事上比如一件事情的发生、发展到结束,这也是由气组成的,还有包括一个王朝或者一段个人经历同样是气。大家可以集思广益,大可以无穷大,小可以无穷小,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嘛!所有万事万象都是由气组成的,这是气道中医的第一条原则,必须用这个认识观点来认识世上的一切万事万物。




第二;所有的气都有生老病死。不管是生物还是非生物,有机物还是无机物,所有的事和物都有它的生命历程,从生到死。这个不用所说,大家都可以很好的理解。佛教上讲“成住坏空”也是这个道理,只要存在就会灭亡,这也是气道中医的一个概念。




第三;任何气都是可分的。比如人身之气可以分为头气、胸腹之气、四肢之气;头上的气又可以分为眼气、鼻气、嘴气、口气。物质的层面可分,气道的层面也可分,比如一个历史事件的开始之气、中间之气、结束之气,这些都非常好理解,但是大家都必须牢固地树立这种观念。




第四;所有的气都是融合的。可分是气的外在表现,融合是其内在本质。这里大家一定要注意,所有的万事万物都是内在联系的嘛!气道上讲所有的气都是融合的,只不过呈现的外观、形态、性状有所区别罢了。比如人身是一个整体,头和胸腹是融合的,胸腹和四肢是融合的,眼气鼻气是融合的。这也就像一条河流一样,我们人为分成上游、中游、下游,但河流其实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大家以后要经常用融合这种观念来理解气的有机结合。再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水,烧开了变水蒸气,凝结成冰,这三种形态是融合的,本身都是水,都具有水的某些性质,但由于处在某个状态和进程当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如果没有仔细研究过可能会惑于它们的形态而误以为是三样不同的东西,只有经过不断的训练、锻炼,我们用气道的融合的观点来理解,任何的事物都是融合的,所以避免了单独割裂的弊病。




第五;所有气都是吐故纳新的。气有新陈代谢谢,在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点上都在吐故纳新。所有的生物都有呼吸,呼吸本身就是吐故纳新,新陈代谢谢比如吃东西、排泄,这在生物上表现得很明白,而在非生物上大家可能有些迷惑,但实际上所有的事物都在吐故纳新,没有吐故纳新就没有了发展的进程,也就没有了生老病死,这是一脉相承的,这是一点。今天这些暂不展开来讲,接下来会以《难经》为基础带大家把气道串一下。




第六;所有气内部都是运动的。既然吐故纳新那就要运动,运动的实质就是升降开合,这里面没有沉浮也没有其他。所有气可升可降,在升降的过程中体现开和合,这以后是所有建模的基础,我们就是这样来理解人身。《内经》上讲“肝升于左,肺降于右,心开于表,肾至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是”,这说的就是升降开合的具体表现。




第七;所有气都是有感受的。这一点对于生物好说,植物可能就不好说了,当然现代医学在不断的发展进步,大家也看到了很多植物也是有感受的。推而广之,所有生物和非生物,所有事和所有物也都是有感受的(大家不明白以后可以找时间给大家讲一讲)。比如一个历史事件本身就是有感受的,可以说它是有生命的嘛,有生命就有感受、有感知。




第八;气之间都是有感应的。大到山河大地,小到细胞组织,事件与事件之间,物与物之间,不管是大是小是隐是显,所有气之间都是有感应的。




以上八点就是气道中医对于气道的基本观点和立足点。大家可以有不同意见,现在我只是把气道中医的观点陈述一下,然后我们看一下在实践中如何具体运用。




《庄子》中有一个经典的典故,大致就是鱼游在水里而不知水,那么我们人就是游在道里而不知道,游在气里而不知气,习以为常反而不见。今天借此机会,以以上八个观点带大家重新认识我们身边(周围)处处存在着气这个道理。




气道中医和传统中医有什么不同

中医的特点是什么?有人说中医的特点是辨证论治,整体施治,三因治宜,四诊合参,有经络,有中药,是天然的,这些东西从气道中医角度来讲都不是中医的本质,因为西医也有整体论治,也是辨证,也不可能完全是辨病,摸一下肚子痛绝对不会说是觉得完全是头上的问题,也会去辨证同时有了辨病的体系,难道化验不是症状的反映吗?西医也在整体施治,也是科学的,这些都不能作为中医的根本特点而存在。气道中医认为中医的根本特点是发现了气这个层次,前面讲过任何事物都分三个层次:形的层次就是我们的肉体,物质;气的层次是中间的;上面的层次是神的层次,也可以理解为精神的层次。精神的层次和物质的层次或者说神的层次和形的层次中间夹了一个气的层次,中医就是发现了这个层次才得以写出这么多的经书并且能有那么好的临床。

这个气道中医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中国传统经典著作,但是不是一码回事,这我不好说,因为可能是层次各方面还有所不同吧。但是确实以一贯之着解释,什么叫以一贯之?就是用一个理论概念,去把通篇都解释出来,不是杂七杂八到随文演义,后边太多的随文演义了,东一句用一个理论,西一句用一个理论,那导致抓耳挠腮也读不懂里边的什么意思,这就不对。




如何学好中医

有人问怎么才能学好中医。这里多说两句,中医是祖国的瑰宝,是中国东方文明的一个体现,所以说学好中医必须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里面精髓的思想,如果单纯学中医的话可能眼界要窄很多,也不可能触类旁通。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嘛!如果把中医比作庐山,那希望大家跳出庐山来看中医,万事万理皆通嘛!我们并不只是在给别人看病的过程中才能学中医,在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包括吃喝玩乐中希望大家都可以体会中医的道理。上次打过这样的比喻,就像鱼在水中一样水就是气道,因为人都在气道之中所以不识气道,就像鱼在水中不识水一样。通过给大家讲解气道中医让大家可以看到气道在我们周围是如何产生影响,我们又是如何沉潜在气道之中的,

学经典必然有一个枯燥的过程,不可能像看电视剧一样容易理解,所以希望大家做好这个准备,就像学中医一样要有坐二十年冷板凳的决心,枯燥是必须要经历的,从枯燥当中你才能体会到快乐,就像我讲这些东西基本是脱稿讲,必须有一个融会贯通的过程。当时老师跟我说,如果说很简单,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进来。结合实际,我尽量结合咱们身边的一些事情,讲临床那是另外一回事,那还不如拿一个病例让大家讨论,讨论来讨论去,《内经》不读你还是不行,光看一个热闹,这个病例老师说的很明白,换一个人,你还是不明白,脚底没有根基嘛,就像练武术一样,你如果不从扎马步练起,练花架子,最终还是一事无成。




你看现在我们讲气道中医,气道中医有他的理论基础,必须从整个哲学高度或气道高度去理解,你看前面这些病,你用这个理论解释很好解释,并没有很复杂的阴阳五行理论混在里面,首先咱们可以从我们的一些生理现象去琢磨这些事情,如果连生理都搞不明白,就不要去搞病理了,前面说的流鼻涕,为什么会流鼻涕?有人问善恐欠是什么意思?其实这些东西,我们身边的很多现象你可以从气道的角度去理解,久而久之你就融会贯通了,不希望大家只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大夫,或者像上次所说的看肝炎走到西医理解的物质层面。

跟大家说一下,学习中医方法很重要,尤其中医是性命之学,治病的这个专业很特殊,所以必须懂得整个生命和自然万物的规律才有可能治病,因为它是夺造化之先的东西,因为从阎王手里抢人哪是那么容易的东西,有时候说良医三代无后,也不是没有道理,该死了不让他死,通过自己的能力把他治好了,本身在某种程度上是逆造化而动,如果没有点功力、胆识还有计略,那么当医生很困难。我以前说过当医生不要把治病或者是救人当成是务必要做的事情,可能有很多人不同意这个观点。因为在人世当中,很多事很无奈,老子明确告诉我们,“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什么原因呢,就是人太爱生而怕死,作为一个真正的大医,首先要对生死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对自己和病人都应该这样要求,该死则死,该生则生,这是万事的规律,不能执著和强求,不能一味的让他活,就像西医讲的一年生存率、两年生存率,有的虽然生存那么长时间,你看一下还是个人样吗?如果拿自然的灵物去易一个人之身,延长他的性命,这本身就是逆天地而动,再说现在天下的宝物越来越少,见也见不到,采也采不到,即使见到也没有机缘采到,这个说得有点玄乎,但是这里面的道理可以仔细玩味。




想学中医的话,一定要学中医的道理,学气机的道理,学精气神,学神气的道理,这个道理不仅用于治病救人,也用于整个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和提升,如果想学好中医,可以学气道中医,如果以前没有学过,没有接触到更高的理论基础,学到一定程度可以根本改变自己的人生观,让自己重新审视这个是世界,因为这个世界是如此丰富多彩,完全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如果画一个圆,圆外的都是自己不知道的,不管这个圆画多大。中国文明几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孕育和激荡了很多供我们学习的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感谢古人。

所以说中医如果你没有一定的身体素质和一定的内心体会的话,学中医只是学到了皮毛,没有学到精髓,所有外在的,比如开方子、针灸、推拿、按摩包括其他一些民间的手段只是形的一方面,而内在的一方面大家应该努力认识,而不应该止步,就像很多人,不知这里有没有学占卦的,有没有知道梅花易数的,梅花易数是邵康节所做,是一本流传很广的占卦的书,如果仅看梅花易数并且照之而学,很难学通,这里就有一个未传的“窍”,如果认识到这一点,你就能够悟进去,梅花易数是在托周易讲数理,并且有一定的应用,这个应用不仅是我们所说的算卦,他里面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跟大家说一点,梅花易数只是形的一方面流传下来了,神的一方面隐而流行,并没有公开于世,故学者众而知者少,说这个主要想打个比喻,告诉大家学中医也一样,很多好的推拿师傅、针灸师傅,他们都有自己的气场,非常充分,从而能感染病人,鼓舞正气,而并非只局限于手上扎的针或按摩的穴位。




所以今天跟大家说这个气道中医的含义,就在于希望大家在下面勤学内功,在日常生活不断的体证,多看古代哲学的典籍才能有所证悟,不然到老学中医一场空,中医没有学成,可能身体还要毁了,对自己或对病人都没有过多的帮助,这就走到了中医“形”方面的一个死胡同,因为《黄帝内经》一再讲,上医守气,下医守形,形可以说是形体的形,也可以说是形式的形,总之形是变化万端的,因为中医的书汉牛充栋,不胜枚举,学一本你觉得还很有道理,再学你就发现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下手,就像狮子遇到一群角马群无从下嘴,整个草原奔跑的都是角马看花眼了,如果陷入这样的理论的海洋,大家有多大的精力都无济于事,所以说一定要执一道,就像皇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你只要把那个最简单的核心,知道在哪,并且能勤而行之,熟练应用,慢慢的就可以化而成之,可以不断的推广,这些也都是孔子写《周易》说的一些话,“易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没有思考没有作为,寂寂然没有任何动作,但是感而遂通天下,一定要强调一个感,这个非常重要,感不是思维出来的,不是想象的,也不是苦思冥想的,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于是通晓了天下的故,故当道理讲,这是孔子对《周易》的理解已经达到了非常高深的地步,孔子晚而喜易,韦编三绝,可以这样说,可以真正代表孔子的最高成就是他写的这个易传,又叫十翼,是对《易经》的解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把《周易》所有的显学方面的道理融汇贯通,用非常波澜壮阔的文字表达出来,留给了后人,他是孔子最高的学问成就,而并非是《论语》或《春秋》,如果有人有志于易学显学方面钻研的,可以努力来看《易传》,并且能够背诵,《易传》的《系辞》通篇都是至理名言,经典的话不断被后人引用,从我来讲,我非常崇拜孔子对《周易》显学方面的理解。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7-06 00:31 2楼
必须转变思维才能学好中医

因为当初我不是从中医开始学起的,可以说是从阴阳五行、气机这块开始学起的,然后转向开始学习中医,所以对我个人来说,对这方面没有障碍就是顺理成章的,中医就是应该这样来学,后来接触了一些学中医的同仁就发现观点、思维方式有很大的不一样,所以说在这里面跟大家交流也是我比较忐忑不安的,因为有时候自认为理所当然的可能对于别人来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可能是一个交流或者说是一个思维方式出发点的一个问题。




就像很多西藏的或者偏远地区的一些人走到城市里面,就发现整个观念之间是互相冲突的,也是不知所措。比如说很多西藏下来的,他们本身就认为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是理所当然的、是天经地义的、而且是既成事实,但下来之后发现中土的人们现在不这样认为了。同理发达地区的人们到偏远地区也会发现观念是不一样的,这个咱们不先说谁对谁错,本身就是思维方式和观念几乎可以决定人的一生吧,包括他的学识,所以说从哪一点入手,你信哪一块儿,怎么来信,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信者道听,只有信你才能入,如果连信都没有,不可能跨越这个门槛,尤其是中国传统的这些养身的道理也好或者说哲学也好或者说一些功法也好,包括些宗教都是从信而立的,那么收徒弟、传承都是从这方面开始起步,如果说徒弟一旦怀疑,可能所有的气机全都变了。说这个什么意思呢?我倒是没有想让大家完全相信气道中医、气道中医的思维方式,但是从我这方面来说我是非常相信的,所以说沿着这条路我能跟着老师走下去,并且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包括几乎所有的思维方式都是沿着这一套思路来走,可以这样说做梦都能进入自己的梦境。这个从我感觉来说,可以说是融入到生活生命的方方面面。好像有句话说:学到如痴如狂、如颠如疯才有可能有很大的进展,所以说我也想做到更上一层楼,其实这是一个境界的问题,你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到这种境界,你才能领悟这个境界的玄妙,才能不断地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圣境,如果说是只是粗皮潦草地浅尝辄止,那么不可能入到中医或其他的一些中国传统学科的深处,这是我个人的一个体会。










如何看经典

经文上的东西大家不要过于死板的来解释,只要能够一气贯通就可以,读一篇文章,看经典著作都要一气贯之,从始至终,不能说这一段以这种方法来解释,那一段用那种方法来解释,随文演绎讲来讲去都是割裂的,串不到一起去,这就不是一个整体,也就不符合气道的道理。不管是解释《难经》、《本草》、《伤寒》、《金匮要略》以及其他经典都以一个道理从上到下来解释,解释不通的就是两方面,第一,反思理论有没有问题;第二,如果理论站得住脚那就考虑是不是文字有问题,双方面来着眼,不可能完全附着于文字上的东西。我们不能说文字不高明,但古人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同时几千年的传承也可能出现问题,有可能抄来抄去就抄错了,所以一气以贯之嘛!文字是形,里面的意是气,只要知道了意就得了气,不要着于文字而只是守形,这是读经的方式方法。














在日常体会气机




想象有一个气团,里面有两股气在不断的升降开合,从而产生了沉浮,你沉我浮,这就是整个的阴阳气机变化的道理和表现形式。大家可以体会一下气开于表,人吸气的时候气怎么运动?大家吸一口气看气作什么运动,是不是感觉气往上提?我们平常会说提提气,精神精神,这就是吸一口气,一下气提起来了,明显气机是升的运动;垂头丧气、哀叹一声,气就沉下去了。很简单的道理:人高兴气在表,不高兴气往下沉,像我们日常生活中说的看你弯腰塌背、垂头丧气的,一点精神打不起来,气都去哪了?都沉下去了。所以说气由人的情致和呼吸、运动所调节,一高兴、一运动、一吸气马上就提上来了,腹肌一收,胸脯一下就鼓起来了,这时人就感觉很舒服。这是升降,开闭也很好理解,举个例子:喝一碗热面汤之后很快出汗,什么是出汗呢?人所有的毛窍都开开了,汗液往外排,如果是冬天,那一团蒸气往外蒸腾,连额头上都浸出汗珠,头发都湿了,头发中的热气往上蒸发,这就可以说气开了;气正开着呢,为风寒之气所击,所有毛窍为抵御外寒的侵蚀迅速关闭,汗一下就止住了,浑身鸡皮疙瘩起来了,只打冷战,汗也不出了,毛窍也不开了,人缩成一团了,这叫气闭。气闭是主动防御,如果防御不及时为寒气所击,寒气藏于腠理,那这时的闭就是病理上的关闭了,气闭在表,里面蒸蒸然发热,这就是人感冒发烧的病机所在。人气开合升降、吐故纳新,里气为寒气所闭出不来所以化热,人的体温马上就升上来了,对治之法就是“气闭者开之,气开者收之”。人的气开合有度、升降有节,人才会四气调和、百病不生,如果气机的一处环节出现问题,人就马上得病。比如大小便失禁或者腹泻,这就是下部的气开而不闭,人二阴一般情况下是闭的,排泄的时候要开,开合不利就导致气机错乱,下面闭不起来,腹中的气就升不上来,也就是俗话说的“好汉架不住三泡稀”,拉了三泡稀后,下面的气开得很敞都漏了,哪还有气升上来呢?气升不上来就开不了,开不了人就没有办法做事,气升上来再开开才会肌肉精神都有劲,事情才可以做。下面气泄了,升不上来,就无气可开,人就四肢乏力,精神困倦,什么事也做不了了。同理,下面气闭上了也不行,比如承气汤证,阳明腑实腹中有燥屎,解不下大便,气要开合有度,升降有节,如果气闭而不开,那该降的气降不下来,该收的气收不回来,里面气闭住了,要开开之后才能再闭,无开则无闭,要闭的气闭不上,人就寻衣摸床弃衣而走,狂妄谵语,出现了一些精神上的问题,有阳明燥屎在里嘛!




所以说开合要有度,升降要有节,大家临床治病的时候不要见虚就补,见实就泄,一定要认清升降开合四气哪出了问题,然后引而调之。比如气闭在里,下之则闭气开,之后气才能收摄回来,升降开合四气才能周转运行;如果是泄那要收,当然首先要明白泄的原因,是有邪客之还是本身有寒或者里虚。看病第一点要认清整个气团的状态和里面升降开合四气的不调是哪出了问题,然后引而治之,这就是气道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




关于气的升降开合、沉浮下面再举个例子,比如气升得太快太猛,使人薄厥就是昏倒:儿子没考上大学,还在外面交上了黑社会,老爹一生气,气直接顶到脑门子上了,脸色涨得通红,脑溢血一病不起,这就是气升而不降,升得过于急速,所有气蒸腾向上,径直的就顶出脑溢血了;所以说该降的气要降,该升的气要升,而很多愁苦烦闷的人气升不起来,都降下去了,胸中无气,说话说不了,唱歌唱不动。




有朋友问:《内经》里的升降出入和气道中医的升降开合有什么关系?前面八条其中有两条:升降开合、吐故纳新,《内经》是把这两条合在一起讲了:吐故纳新简称吐纳,吐纳就是出入;升降开合就是升降,升的极致就是开了,不可能永远往上升,升到一定程度就开,就像树木生长一样,长到一定程度就要开花结果。人身是一团气,也不能一味的往下降,降到极点就合了,闭合住了,就像种子一样,结的果实去降,里面的种子掉到地上去合,重新开始一个新的生命。所以《内经》讲的升降出入就是这里讲的升降开合加上吐纳,出就是吐,入就是纳。我们要把整个的关系捋顺了,加上所有气都是融合的、感应的,我们可以说升降开合吐纳都是一体的。










如何看五行

我始终没有引入五行的道理,五行也是在说气机,但从气团的升降开合来讲要比五行学说来的直接,只要气机了解了,五行就能运用纯熟。说金克木,但什么是金克木呢?后人如果不知道气机那就无法解释金克木,金就是降气,木就是升气,金克木就是降气大于升气了。




不止一个五运六气的形态存在于宇宙之中(或者说地球系统当中),单凭五运六气治不了病,五运六气只是告诉我们世间有这个现象,就像影响我们的不只是电磁波,各种频段的波都会对我们产生影响,而且几千年来五运六气没有发生过变化吗?五运六气也是对气机的解释,就像经脉一样,表皮有动脉静脉循环系统,再精微的有神经、淋巴,再往里有经脉,再往里就没有吗?一样是有的。人身的奥秘可以让人无穷尽的探索下去,不断的探索就会有更精微的发现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其实向外求索和向内求索是一个道理,为什么有外丹和内丹呢?外丹和内丹都是有的,都可以让人达到修炼的一个很高的层次。单凭讲五运六气就和单凭讲子午流注、灵龟八法是一样的,如果对气机没有深刻的认识,那很难去捕捉气,而如果见气了,那五运六气、灵龟八法就都可以抛弃了,就像指月,指的不是月亮,指的方向才是月亮,所以我直接从气机的角度来讲。一我不讲五行,二初期很少讲经脉,因为经脉是气机所化,就像肌肉骨骼一样都是气机所化,只不过经脉的气机所化比肌肉骨骼来得更靠近气机或者层次更深,但大家千万不要把经脉看实了。




前面我们提到了这个中医从气道的角度来讲,中医是站在气道的基础上来解释和运用中医的,也就是可以这样来说,中医是气道的医学,它不是物质的医学,这是第一.。第二五行是解释气的,气是存在,五行不是存在,然后接着刚才那个问题,接着说这个五行它只是一个代词,它后面指示的我们可以理解成是一团气,也可以理解成其他的一些东西,但是五行本身不是存在,也就是不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所以说肯定这个中医它是来源于气,所以说你说谁更重要啊?你可以说是气更重要,而不是五行,因为五行这个东西你摸不着看不见,譬如说金是什么?你首先要知道金背后的是什么?它肯定不是金属,木它不是木头,土它不是土壤,那这里面呢我就多说两句,关于金木水火土,它只不过是在代表这个气团不同的各个阶段或者不同的性格,那所说的这个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无非是想在说这个气团流转的规律,或者说你把五行看成这个五行五种元素,这样就很不中的了,所谓中的就是说没有中到靶心吧。




人们现在不太了解这个气道的规律,所以说你如果说脱离了气道的规律你如果去谈五行,那这个五行确实是空谈.,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你用什么五行法五行理论去解释人生的变化是捕风捉影,你不可能接触到实际的,古人创立五行无非是想通过五行这样一个方便的方法把气道流传下来,让人们知道气道的规律,我们说气开啊、气合、气闭,气机流通有时你解释起来很费笔墨的,那古人说金克木,那么古人知道这个金气是下降的气,或者是开破的气,这种气战胜了生长的气,这个就叫做金克木,如果说这样来解释就要用很多文字来表述,那不如就通过金克木这种方式来代表,古人说一说金克木对方马上就理解了,是由一种开畅下降的气代替了生长聚合的一种气,所以叫做金克木,同理水克火也是啊,因为所谓的水克火无非是夏天的闭合的气,或者是滋长二阴的气凌驾了这个心气,这个太阳蓬勃的这个气,这种气衰弱,由下降的气阴气上凌向上凌越了导致心悸心慌啊、气短,所以说大家可以尽量地从气道的角度来理解中医,那么你再套五行包括套十二经脉或者包括套其他的一些形式上的一些东西就更能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用气机理解人体运化

大家学气机一定要加个气字,不要说阳气不升,就是气不升,没有阳气阴气,前面提到所有气都是融合的,如果上来就分阳气阴气就是在割裂气机了。想想看阳气升阴气就不升了吗?阴气一样升,阴阳相和谐的嘛!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俱升,所以不要说阳气升阴气升,直接就说气升。就像大军开拔,炮兵、装甲兵,后勤补给都要往前进;自然界中单元素的物质很少,所有东西基本都是复合的。所以我们要直接说气升气降,因为有气升,所以把升上来的气叫阳气,降下去的气叫阴气。气不升有两种原因:一,气受阻而不升;二,气不足而不升,就像军队前行一样,前面遇到了阻碍,过不去了所以升不了了,或者说部队太少,疲于奔命没有力气了走不动了。大家想象一下,一团气要升腾变化没劲就升不上来,就像一壶要烧开的水一样,火力不足水不开;把壶嘴堵上气喷不出来,气受阻而不升。大家这样来理解临床疾病就会觉得很简单了。气只分四种状态:升、降、(升降开合)吐、纳,(浮沉可以不必考虑)没有更多的,不要上来就想脏腑,也不要想气血、阴阳,就理解成气的四种状态就可以了。




人高兴气在上面,气高在上;《伤寒》里邪气居于胸中就是指邪气高, “其高者,因而越之” 邪气高要直接吐之,一呕吐邪气就随人体气机喷涌而出,人胸中之邪就解了;“其下者,引而竭之”一些邪气在下的疾病,比如结肠炎或者一些腹部疾病就可以直接用下法。这些是急症的治疗原则,慢性病就不能用汗吐下三法了,因为慢性病邪气和正气结聚在一起,缠绕不散,如油入面,二者浑合敌我不分,所以不能上来就用汗吐下三法。张从正的攻法对于现代人来说是要考虑的,除非一些急性病。




上面八点原则大家可以反复思考玩味,暂时抛去脏腑、阴阳、气血这些或者抽象或者具体的概念,初期也不要引入十二经脉,因为十二经脉是气机的体现,气机了解清楚了,自然就知道十二经脉是怎么回事了。《内经》中关于十二经脉的循行也没有讲清楚,不是那么简单的,不是有很多练过气功的朋友所说的十二经脉循行和《内经》有所出入吗?《内经》所反映的也只是其认识的层次,并不一定是实像的层次,但是已经是站在很高的理论层次来俯视人体生理和疾病了。




气是有感知的,有感知就有性情,任何一团气都有,包括一个细胞,人兴奋细胞就兴奋,所有细胞都兴奋了人就兴奋,一定要把气理解为活物,这样才能灵活运用,不然又陷于机械理论中去了。世界是由生命组成的,气抑郁了人就抑郁了,气都沉下去了人也消沉了。肝脏脾脏…这都是气机外化出来的,《周易》里有句话: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星星、太阳、月亮、地上的河流、山川都是气机所化。

希望学过中医的朋友也从气道角度来考虑问题,尽量不要有一些明象和以前所学中医知识的羁绊,这样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气道中医,气道中医是圆融并通、简单直接的,像《易经》(《周易·系辞下》)里说的“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我们也可以说“气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当然我们还不能说气就是整个天下的道理,只能说气是流行于天下的存在。因为上面还有存在。

药物之气

既然任何事情是一团气,那么石膏也是一团气,石膏有石膏的气,麻黄有麻黄的气,我们怎么认识这团气呢?只有认识这团气才知道互相对治。关于中药治病有几点,并不是说升气升不上来就用升气的药,降气降不下去就用降气的药,用药其实是在调整气机,并不是在补泻,补泻是很简单的层次,只要气能升上来,气机打通了就可以了。人有一个自行的运行系统,而且能够自我修复,该升自然会升,该降自然会降,一般都是堵住了,把堵住的地方的气开开,那气自然该升的就升该降的就降。




所以说用药涉及到几法,就是调气机的升降开合,以麻黄汤为例,麻黄这味药喝下去之后有明显的兴奋和解表的作用,有人出汗有人不出汗,这是由于体质的原因。上次讲过感冒发烧的机理,就是寒气郁闭于表表气不开,产生气闭于内郁而发热的症状,解决方法就是把毛窍打开,邪气解散,郁气得解则热气得散,病就好了。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用清热的药,反而越清越热,热势绵绵总也降不下来,表闭无汗嘛!这和现在的病毒性感冒还是有出入的,现在纯伤寒的很少,这里只是举这个模型来说明这个道理。凡是可以让人汗出蒸蒸而解的方子都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灌热水就行了,八九十度的热水不断的喝,热势在身体里不断的抑郁蒸腾,到一定程度邪气不胜这种蒸腾之气的时候,表窍自然打开,这是一瞬间的事情,这就是《内经》上所说的“撤衣”。外寒袭击于人使人毛窍闭塞就像给人加了一层棉衣一样,使人热势不解,汗无从排出,只要用外力或本身气血之力加上热水的蒸腾热气一起鼓动外邪,使毛窍复开,人的病就好了。有时候光喝热水药力不够,蒸腾流溢宣散之气不够,所以就要加上能够使表阳外出,人气加速蒸腾的药,首选就是麻黄、荆芥、桂枝,还有羌活、独活,这些药都可以起到这个作用,大家闻闻羌活的味,雄壮有散。其实加一些辣椒都可以,只要能够起到这个作用就行。随着人们不断地总结,发现具有宣散之性的药自然界里有很多,但不能提供很合适的宣散,正好达到效果,所以产生了配伍,配伍就是让各种药调和在一起,让各种药气配合最后产生符合宣散畅达之气的药气,所以药物的冷服热服、浓煎稀煎都会有明显的差别,因为直接表现出的药气就不一样:浓煎则气聚,稀煎则气散;总煎和散煎也是不一样的,比如鸡整炖和切碎了炖只炖脑袋气肯定不一样,理论层面是这样说,实际运用还需要后人不断地总结和体验。




总结一下刚才所说的:所有的药都有药气,这一点毋庸置疑,就是根据第一条原则:任何事和物都是气团;还有气都有性情,有感知则有性情,有性情则有喜好,比如很多药喜水,生活在水边,所以走水道;很多药善窜善爬,比如蝼蛄,蚯蚓还有一些藤类药,根据气气相感的原则,人服下去之后就会有相应的性情在人体内的反应。

动物界上气的代表是鸟,下气的代表可以说是龟鱼水族,人气的代表是野兽、是走族。鸟族、兽族和水族正好是把整个生物圈从上下的范围分成三等分,所以说这些动物或者植物气偏上的,你吃到肚子里它就往上走,偏下的就往下边,偏中间的往中间走,这就是本草当时立意的一个根据。动物爱动,比如蚯蚓善钻,那么这股气是善钻之气,人吃了之后通过消化转出,它仍然会有善钻的特性,所以蚯蚓有通经脉的作用。那么同理,这个鲤鱼属水族,吃到肚子里它有行水道的趋向。




还有比如说根茎叶花,一般中药都是草药,草药按其部位不同,入口之后所走的趋势也不同。很多的医家也都谈论过,根者气藏它往下走,茎着气达,它通于人身的经脉,枝叶通于络脉。花通于肤表和开敞的地方,同于浮脉。果实还有结的这个籽,有时候你可以这样来理解,它结实有破气的力量,或者是通于肾脉。那比如说女贞子、桑葚、五味子啊,带子的它都通于肾,而有时候会主精。精嘛男精女血,这个是从本草上面气道来给大家稍微讲一下,以后可以说很系统的来讲。




中空的它有通达之气,比如说芦根中空,还有苇茎。你看桂枝它是用的枝条,所以他能通经,走经络。丝瓜络都是络,它直接走人的络脉更好一些。你这样来理解,不是简单的取类比象,或是简单的望象生意,而是察其气道,知道气的习性。就像麻黄是中空的,尽管很多东西是中空的,但是它有表面的形体和内在的形体两种区分,比如说它的气是钝气,但表现的有可能违背它的钝气。麻黄中空,所以说麻黄开肺嘛,会往上走。而且也有一种草,它也是中空的,但是它没有麻黄的性体,大家尝一下麻黄就知道心跳加快并有出汗的感觉。但是不一定完全是这样,有时候它会给我们一个假的信号。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体察它的真实形态来反映它里面的气态,比如说红颜色的一般是血分了,但是它自然的红,并且是由里到外的这种红,它一般是会入血分的,比如红花啊、鸡血藤啊之类的。气很钝,有一股锐利之气,比如说刺蒺藜锐利之气,它能破气,但是它的破气不是非常好。




从气道上来说气要含混的才好,还有从气味来理解中草药,有的气正,有的气邪。比如说同是苦味,黄连的苦是正苦,而苦参的苦是邪苦。你看蜈蚣蝎子都是毒药,能不用尽量不用,他能治好一些病,但是它终将和正气是不协调的,应该用一些正人君子的药。古人本草上讲这个药分上品中品和下品,上品养人,中品疗疾,下品攻毒或者叫做去毒。有很多药的气味很不正,对人身体有很大的损害,所以说不建议用。当归这味药闻起来味道就很不错,桂枝这药甜中带辣,也很不错,生地很甜,而且色正,色正黑,熟地的色正黑,生品是色正黄,这些药都是非常不错的药。用药讲究宁用正,勿用邪。药中也有邪正之分。




我们通过天地人整个的自然圈,就可以体会整个气在自然圈或者是生物圈当中的运行的势态。大家如果学过地理就知道大气环流,太阳带来了生命,普照在大地,使水蒸气上蒸,蒸上去之后由风的推动,使这个蒸汽向上形成云气,由风的推动使云气输布到四方;云气不断的聚积、凝结,遇到冷风后就下降而成雨;再由太阳的热气向上蒸腾,这样就循环起来,就和我们人身之气的循环一个道理,这就叫做别无二致嘛,万物一理,天地一心,所以古人察天地之理而喻人事,用在内可以疗疾,用在外可以治国。我们按这个寸关尺啊,察这个五脏六腑之气之有无,同时可以知道胸中之气,腹中之气,和脐下少腹之气的整体的状态。






《本经》罗列了三百六十味药,分上中下三品,上品养性,中品疗疾,下品制毒,这个分类非常好,不了解性情、正邪优劣就无法用药,比如现在妇女的产后风,本身是虚证,而见到风湿内侵的症状就用蜈蚣、全蝎,蛇类药去攻冲,有的还加附子、马钱子,这就完全违背了气机的基本原则,犯了虚虚实实的大忌。很多得产后风的妇女,生了孩子后气虚,气陷于内,(气的动作和表现层次非常多,不仅是一个升降开合,升降开合只是最基本的四个原则)气馁于内而表气虚,表现出怕风、怕寒、怕冷、肢体麻木的症状,这时如果用通经络通散的下品疗毒药去攻冲就会适得其反。还有一点,现在很多慢性病不是仅药食可以治疗的,也不是针灸可以的,很多病不是一经之病,而是整个气团很多经脉的病,不是扎几个穴位就可以好的,尤其城市里的人。




刚才讲了很多理论,大家先有一个方向,路首先走对了,往东往西往南往北走,路确定了,细节的东西太多了,所以说一年有感觉,三年有小成,十年有大成嘛!没有十年的功夫不可能把所有的物象、气机研究透的,因为所有的气团都需要去亲身体验,气与气之间的相互碰撞、相互感应都得去学习,基本的配套原则都知道后还需要不断的实践,这样才能在做菜过程中做出美味来。如果基本配套原则都不了解那就不可能做出好菜了。另外大家不要满足于只要一技在身,能扎几个穴位治疗几个病,而不对整个的气机进行探索,好多病不是那么简单的,也就是人的精神状态决定疾病的特点。



中医的形象思维

“浮者阳也,沉者阴也”这句话非常有深味,大家要形象理解,不能只是看表面文字意思。浊者下沉,清者上蒸(蒸发的蒸),因为有清浊所以产生了变化,清气轻浊气重,由于惯性产生了上下的对待,在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的过程中产生了上下的交流,这就是四象。在脏腑就是心肾肝肺,在四季就是春夏秋冬,春天清气上蒸;夏天清气直接蒸腾而上,万物华实,阳气在上就产生了夏天;万物不可以终极嘛!到了秋天蒸气将尽,肃杀之气开始盛行,草木悲秋,落叶纷纷就产生了降;降而不已沉而下坠最终就产生了沉,沉潜之意,这就是万物收藏的冬天,草木黄落,只剩下枝干,看不到一点生意,候鸟南飞,四季分明。所以说浮沉阴阳要放到自然环境中在整个大环境运化规律中去体现。浮沉于生长之门,或浮或沉,从而产生了所有的变化,这里大家可以去细细体味自己的生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举个简单例子,比如每个人的职业都有浮有沉,没有一辈子完全风顺的,同样没有一辈子完全逆境的,总是顺逆相交替,这几年比较顺,那几年比较逆,产生了人生的际遇,这在人生就是浮沉的表现。顺境的时候属阳,逆境的时候属阴,是不是浮就好沉就不好呢?当然是对待的来看,手伸出来一个手心一个手背,主要看怎么来看了。顺境使人做事,但使人松懈和骄傲,必然会转向逆境,逆境使人反思奋起或者精神上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能抗的过来都能化不利为有利,所以说整个的顺逆都是对待的,这也是古代处世哲学的总体思想。有得有失,失得互用嘛!大家在现实生活中可以不断体验,尽量不要让自己产生过多的执着上的烦恼。浮沉大矣!可以说概念很大,浮浮沉沉用在各个方面都是能够说的通的,它代表阴阳的总化,因为有了浮沉就有了变化。




《难经》、《内经》、《伤寒》所用的言辞都是从气机而非形体的角度出发,有时候会比较抽象,背后都是对气机的描述,不要把这些话落实到形体这个实在的东西上,否则就失去了中医的韵味。就像画画一样,不能和西方的油画相比,西方油画强调的是形上的逼真,而中国强调的是神上也就是气上的逼真。中医也一样,是神气的医学而不是形体的医学,古代文字也同样是神气而非形体的文字。有人说象形文字是糟粕,阻碍文明的发展,其实恰恰相反,象形文字尤其中国的方块字可以无限的组合,可以很好的模拟整个气场的特点与状态。而英文字母只有那么多个,可以不断的组合,就落实在了,因为只有这么多个,定死了,所以就没有太多的生命力。但是汉字可以不断的组合,可以龙飞凤舞,草书、行书都好,得其天然。当然东西方文明各有其灿烂的地方,不能偏颇。








如何理解脏腑

脏腑,也即脏象,这个是中医里面一个重要的核心理论,那么藏象经络啊这个都是中医里面特有的,比如说我们老百姓说脾虚了,肾虚,肝脾不调,那么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话,都包括在这个我们的脏腑理论里。

藏精而不泄者是脏,运化而不停者是腑;脏是体,腑是用;脏藏精,精是精微之气,精微之气都藏在脏腑,气分五,心肝脾肺肾,五种气的状态化而为精藏于五腑,气无形不托嘛!形是依于气的,气是托于形的,形气是不能分离的,没有了形气就容易散失,形体一毁灭气马上就散掉了,必须有结结实实的形在那,就像有房子人才能住进去,没了房子人就走了。同样,形体要靠气来充养,就像房子没人住就很容易坏,人在里面修修补补形体才能存在。我们讲气道,但绝对不鄙视形体,没有形体气无以立啊!物质和精神(或者说气)是相互关联的。同样脏腑也一样,五脏之精藏于五脏,运化之精化为六腑去运化,运化什么呢,吐纳嘛,吃了吐吐了吃,我们可以把二便的排泄叫吐。所以说腑外在一些,脏更在里面一些,腑就是工厂,脏就是办公室,工厂很热闹,气血充沛,必须要做呀,所以说“数”,“数”就是气血运行加快,不断地运化,让气机旺起来,阳明脉很容易变数。用脑子去思考的却主宰着腑的运化所以说脉是“迟”,藏精藏在那里。理解迟数的关系就好说,搭脉感觉出五脏的脉是迟,六腑的脉是数很困难啊,这里只是讲这么一个关系,生机旺,表面旺就是数,就是腑;生机藏在里表面静就是脏,脏者藏也。




中医的针扎什么




讲一下“针”,所谓用针之法呀绝对不是西医打针的针,“针以决死生”,扎针其实就是扎气机,根本不是扎人的形体。通过解剖学来找穴位,那样找就像《内经》上说的如游空巷,只是伤到了皮肤骨骼组织却没有找到气机的根本。举个例子:比如飞机从空中向下扫射,如果要消灭的是敌人有生力量那就不要关心敌人的大厦,看到汽车在跑那其实是里面的人在开,找到了人就找到了根本,炸多少建筑物但只要人还在就没有解决根本问题。用针之道贵在能够得气,迎随补泻呀,以经调之都是在调气机,而不是在扎某一个部位,那就失去针道的意义了。进针怎么进,出针怎么出,怎么补气,怎么泄气都从气机上来考虑。









跳出中医学中医

只讲中医可能大家会被局限住了,很多东西都可以用气道来解释。大家小的时候学过看云识天气吗?看到什么云彩就知道会有什么天气,“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句话其实很好理解:早晨太阳初升是少阳之气,长上来之后如果有霞也就是云把朝阳之气给挡住了,也就是朝阳之气被遏了浮不起来了,阳气不足那就容易下雨;晚上霞光万丈,证明阳气很足,到了快落山的时候还很足,阳气足当然就不下雨了。很多古代的谚语都有帮助于我们理解气道,不仅人身中有气道,整个大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整个宇宙都有气道。




古代有望气学,就是看云彩的变化,白天主要看云还有特殊的光气,晚上看星星然后就能看出大的气场有什么变动。大家有机会也可以看看《麻衣神相》。

只有知道养生才能懂得治病。我常常和别人说也和自己说,走路都是左脚迈出了再迈右脚,讲讲《难经》再讲讲其他的,然后再回来讲《难经》,大家就可以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光讲理论不讲故事很枯燥,光讲故事不讲理论又失去了方向,阴阳循环嘛!阴完了阳,阳完了阴,不断的圈的循环,大圈套小圈,大圈外面还有更大的圈,小圈里面还有更小的圈,不断地去突破一层一层的。不管《难经》、《内经》都不建议从头到尾地毯式讲一遍,《难经》上篇很枯燥的,几千年的东西了,其实大家只要知道气道的道理就行,学习经典不用随文解字的,点到为止。




大家要理解气道那脑子里首先要有一团气,这一点至关重要,没有这团气那就失去了理解的根本。想象的中医嘛!不能揣摸到,但能想象到这团气发生什么变化,就像炼丹炉一样,怎么炼丹呢?不是按水火立极吗?所以脑子里要有一团气,生气的时候气会怎么样,悲伤的时候怎么样,外面的邪气赶到了这团气里会怎么样,这团气热会呈现什么像,冷会呈现什么像,其实就和炼丹一样。




这就是所说的观象,《系辞》下里说:“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大家对整个的像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后,以后学习《周易》就会知道《周易》也是用气道来解释的。有像才有卦辞,没有像就没有了卦辞,同样没有像也就没有了经文,像可以叫做气象,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像之中,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气之中,养我浩然之气嘛!




《黄庭经》里有一句话:“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乃成真”,什么意思呢?就是什么事情都要付出代价的,无用而用,积精累气最后成了一个真人,而如果把这些东西都娱乐了、消耗了、放纵了,那就不会成为仙人,一个真人,也不会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只有把这些东西保存下来慢慢的去酝酿,去化就能化成一个很不错的身体,再往上就能化出很多精微的东西。这就是“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乃成真”。




所有的事物都是一团气,就看怎么把握。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又想有身体上的娱乐,又想拥有好的身体这是没有可能的。整天忙于工作疲于奔命就不可能有好身体,想有好身体就不应涸泽而渔,拼了命的尔虞我诈。所以就要看大家的取和舍,没有兼得的,世界不存在兼得的东西,一个手伸出来手心朝上,手背就在下面,同理,手背朝上,手心就在下面。养生大亦!




孔子在《周易》中说:“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首先,熄灭自己身体不和谐的东西,第二,制止自己欲望的膨胀,这样才能使阴阳之气和谐,在周身形成比较和畅的气场,这样人才能泰然处之,寿终正寝。但现在有多少人真能寡欲呢?这寡欲不能遏,而是自然而然的,最终的无为而无不为嘛!老子《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首先名利要淡泊,少思寡欲,绝学无忧嘛!这都是古圣先贤说烂了的一些话,我们不能只是说而是要实际做,只有真正来做才能达到健康的身体,身心两安嘛!养生无非就是讲的养心,心不养身无以养。
2011-07-06 00:36 3楼
现在人们得病是这么回事呢?

城里人的一些疾病首先是人的生机不旺,就是说这团气不旺,为什么不旺啊?因为有很多原因造成的。首先从小不注意锻炼,第二为七情所伤,因为现在人的情致非常重,我一定要怎么样,如果说办不到怎么样啊,这个情志非常重,受到伤害;名利心也强,追求爱情或者说追求各种情感使这个五脏颠倒反复、生机内耗,使这个生机不旺,并且又不注意锻炼,气血弱、气脉不通、气道不利就导致整个气机不旺。

你看这人来了,他整个的气团之气就很衰微,表气也不足,里气也空虚,而且如果到了青春期以后,结婚啊或者是有朋友之后,房事也不节制;起居不常,白天黑夜颠倒,早晨不起,阳气长不起来,到了晚上不睡,阴气又不能得到有效的滋养,这样的阴阳颠倒、气血逆乱导致整个生机旺不起来,这种情况中医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本身这个气机不旺就容易受到外来环境这个不常之邪的侵扰,稍微一吹风就感冒了。现在很多人跟我说经常容易感冒,别人还没感冒自己先都感冒了,感冒还迟迟不愈,抗生素啊吃一些中药汤药啊不能断根,一感冒上嗓子,上呼吸道或浑身酸楚不适,饮食也没有胃口。所以说现在城里人尤其是大城市里人生机普遍不旺。你可以从面色上、从说话的声音上、从步态上、从整个气象上都可以判断整个的气机不旺。

所以说现在人得外邪之病、外感之病内虚占很大成分,因此人必须健壮自己的身体才有能力去抵御外邪,不然的话舍本逐末,象温室中的花朵或说整个的人就腐败了,那么真气不存,如果真气在体内不够充足的话这个人就会受到很多外界的干扰,所以说气道中医讲,首先要存真气、护元气。五脏之真、元真通利嘛,这个是《黄帝内经》上讲的,五脏六腑里面的真气能够安稳不互相攻侵、互相挞伐能够互相流通、共同搞好整个气团的升降开合,那么这个人他整个生机越来越旺,神采各方面也好,记忆力也好,精力也足,身体也康健,这个言语、谈话也非常流畅饱满,这样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生命体、生命形态,这种生命形态可以干很多事情,因为首先有一个很好的身体我们才有可能不断地去学习、提高,比如做一些更深层次的奋斗或是整个的修行,如果身体都搞不好的话,整天浑浑噩噩整个的生机不旺,这样我们不可能有一个很好的状态,做什么都很麻烦。现在越来越多的这样健康的书籍出版,其实从一个反方面表现出来,人们是多么需要一个好的身体啊!现在整个工作、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说我们不能把这个身体调养好,这以后很多事情就难说了。我们一直向外观察,一直在看我们的整个的世界,跟我们的亲戚朋友不断地打交道,试问大家一句,有多少去向内体察我们身体的变化的?

刚才有人也谈了古人多外感,今人多内伤,这个确实是一个事实,因为大家可以看一下《伤寒论》上的方子,一般都是很刚性的药。比如说麻黄啊、桂枝劲儿不小。但是随着慢慢的人体衰弱了,如果说用麻黄很多对人肯定是一个伤害。因为人身体越来越弱了,所以说慢慢到了明清人们发现用一些很猛烈的药,如《伤寒论》上的大小陷胸汤,现在基本没人来使了,包括抵挡丸很少来使,这样的实证没有虚只有实,这样的症状随着人们的气机越来越衰弱,而且生活条件不断地改观,这样的大实证越来越少,反而是虚实夹杂以虚为主,时气搏之这样的病越来越多。

养生与养病—中风

上次对如何养生说了几点。第一,人得病之后非一朝一夕可好,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和锻炼,而且必须靠自身的能力去重新获得健康。现在看了很多病人,主要说一下慢性病,急症不作为这次养生的主要探讨,因为急症来势突然,只要辨证准确,药量相当,治病可以立见成效。比如急腹症,就是着寒了,胃中寒气攻冲(攻击和左冲右突)导致胃疼痛难忍,这时候只要大剂的热药和甘剂(甘温之剂)投下去或者大量的喝一些热汤,腹中鸣叫,寒气乃解,一下子立竿见影。今天就不讨论急症,主要讨论慢性病。古人说“得病如山倒,祛病如抽丝”,形象地说出了两点:第一,“得病如山倒”,病不是一天得的,但是发病有可能是突然发病,长期处于亚健康或量变的过程,最终一下质变了,人一下放倒。就像一个房子,折了一根梁倒不了,两根梁倒不了,到了一定程度可能突然一下房子就会倒。可以用柱子来比喻,一根两根三根这样的柱子,但是想再把房子搭起来就要重新费脑筋了,在未倒之前加以修复可以勉强支撑,如果一旦倒了再想恢复可以说非常困难。像中风病人一样,现在的中风一般都不是外中风,而是内中风。长期(可能二三十年)的失于养生导致气血空虚,气机逆乱,整团气长期在那支撑着,一直没有倒,突然哪天一个诱因发作,或者在晚上气脉一下不行了,突然中风。中风的发病机理也很简单,就是内脉(人的经脉分内脉外脉),原先是外脉慢慢有问题,慢慢的往里面感染,内脉也有问题,感染到一定程度,内脉支撑不住了,他的代偿能力不够了,突然内脉紧缩,就相当于丧失国土一样,一下子偏于一侧或者偏瘫。

如果从气道角度就很容易理解中风,最一开始人的气机可以周遍整个全身,到后来气机越来越弱出问题了,不能周遍全身了,但也没有到完全散失的程度,只能暂布一边(一下子气到了一边),另一边就是完全空虚,控制力就完全的没有了,这就是气道角度上中风的机理。这时候再想收复失地难上加难,像很多人头发白一样,为什么会白呢?气血向头顶输送,输送到一定程度接济不上了,慢慢的有一个代偿,头发也一样,不愿意白,会想尽一切办法护住黑色,如果实在护不住就完全放弃了,阵地就不守了,直接退回去了,马上头发就开始白,再想恢复就难上加难,阵地已经失守了,只能人气血完全充沛的情况下才能重新夺回阵地。不是什么首乌、霸王洗发液护法液之类的在头上梳两下就能完全解决的,是一个内在气机的问题。如果阵地还有一个人,只要有阵地,那再输送兵员或者是营养那起码有人接续,如果阵地撤掉了,再想恢复回来是非常困难的。很多疾病也是这样,一旦得了而且有明显症状,想恢复原先非常困难。可以这样说,十年以上的慢性病没有三年到五年恢复基本不可能完全恢复,只能是变相恢复。

现在人们的压力很大,都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轨迹中生存,如果身体出现问题可能是长期的,比如长期工作劳碌,长期情感折磨或者长期生活饮食方式不当,这就会积累一定的慢性病。很多人生下来气机就是不健全的,往往会有这个那个的缺陷,以后得病就是从这方面来得。比如病人有过肾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嘛!以后肯定往肾的方面发展。有人肠胃薄,吃点东西就拉,完谷不化或者受凉就腹痛,如果没有根本转变那可能一辈子都会向这方面来引导。吃了几剂药可能当时缓解了但是以后这个部位还会发病,所以说病有可能是终生的。比如说人心脏不好,心气开阔,不能收紧,为情感所困,明显感觉心大,《内经》上有言心大心小心正心斜,心大而软有可能会从心脏方面得病,诸如此类。首先人有先天之不足,后天又失于生养,往往会从不足的方面发病,很可能就是一辈子。所以说人的病与生俱来,只是或隐或显,如果想从根本调治疾病只能从气机和精神状态、生活方式来调养,这是一辈子的事情。

很多慢性病有急性发作期,发作期可以用治标的方法来缓解。举个例子,一个人尤其男性长年瘀滞,容易得肝上的疾病,因为现在生活压力大,整团气机很不畅通不畅快(喜欢喝闷酒),不畅快代表什么呢?就是气机流转不顺。肝是生机的代表,如果人长期不畅快那么生机不旺,生机被遏(阻遏),慢慢的会导致肝硬化。气贵柔而调,柔和而条达,不能僵硬而枯槁。老子有句话“人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草木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就是草木小的时候柔软而翠绿,死的时候枯黄易折;“人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小孩柔软而弱小,但是这是一团和气,会望气的一看便知,虽然柔弱但这是和畅之气。“其死也坚强”死的时候“坚强”不是意志的坚强,是坚硬强直,是一团死气的代表,生机没有了,没有流转了。所以说肝硬化其实很简单,就是气机不流转升不起来转不动了,慢慢的积在那就硬了,这就是肝硬化在气机上的实质。

对治长期抑郁不顺或者紧张状态的病人得了肝硬化怎么来治呢?有人说活血化淤(现在可能主要是活血化淤吧)和破气理气舒解肝气,这不能说不对,但从气机来考虑应该怎么治呢?素灵说舒畅气机,这就很到位,尤其“畅”直接体现了对治之法,所谓的有来有去,既有其来就有其去,既然知道如何来就应该知道如何去。很多人说肝硬化很难复原,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就像得了癌症就一下判死刑,说几年成活率,这样就是过于迷信了,任何事物有来就有去,既然知道其成因那就按照成因去分析就有对治的办法。有说是升阳有说是升肝气,这样来分析,由于此人经常郁闷,工作婚姻郁闷至极,又没有出路,其实肝气就是这样的代表。所谓“意领气”,意念带领着气,意念是什么状态气就是什么状态,意念在长期压抑的状态下气也就处是在长期压抑的状态下。所以如果要解决肝硬化的问题首先要从病人的意念上来下功夫,其次才是用药上。如果这人想不开不能很开朗舒畅那么他的肝硬化不会根本好转,吃破气破血活血化淤的药只能暂时缓解,通而复堵,生一次闷气马上又堵上了,所以说肝硬化难治是难治在情志上而不是用药上。有人得了肝硬化之后一旦知道几乎就到了不可逆的程度(现在谈癌色变,肝硬化再进化就到了肝癌,肝腹水),所以说治疗的出发点就是让其人高兴,这是一个大的前提。如果其人不高兴那么病没治,很多人知道自己得了这个病很坚强去面对,但是潜意识还是很压抑,这种压力足以压垮一个人。所以从这方面考虑使他情志舒畅是很困难的,所以现代医学认为肝硬化是不可逆的,原因在此,但如果可以心情舒畅那么就是可逆,而且这个舒畅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很长时间要舒畅,因为憋闷十年了,想一天两天舒畅使结构发生改变是不可能的。硬化就证明气是长期如次积累然后纤维化,那么想从物质层面化成调柔的状态需要长期气机的积累,这种气机的积累又是需要一种调达舒畅的状态下作为一种保障(这种病人接触的不多,这一块多说两句)。
作为一个医生第一要明理,明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明,而不是从单一的一个方面来明;第二,医生不是万能的,不是什么病都可以治的,如果什么病都可以治那么即便是一个神医,那么会是一种什么现象大家可想而知;第三,病人的业力是非常强大的,尤其是整个社会的共业,不是靠高明的医术就可以解决的。很多事情非常凑巧,可能病人会听你的,也可能不会听你的,可能一个阶段会听,一个阶段不会听你的。所以医生有几不医,其中就有无缘不医,不信不医。还有一点,治病救人是医生的本职,但是不是医生的目的,很多人可能会产生疑问了,如果治病救人不是目的,那医生的目的是什么,何以为医生呢?我从两点来解释,如果是医生身份,那么职业是医生,但是还有更多是左右不了的。上一讲谈到过,老子讲为什么人多死以其生生之厚,如果过度看重生不去面对死亡,那可能不是一个高明的人,因为有生有死,生死相续,如果都生没有死那何以为生?所以有句话说“治了病治不了命”,但是现在很多病与命都是相关的,所以说很多病医生能治也不能治。这是第一;第二,现在很多病和医生自己整个的精神意念和精神状态是密切相关的,所以说必须在自身条件具足的情况下(不仅是能力,还有自身环境条件具足的情况下)才能去治疗某些疾病,如果强行治疗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

刚才谈得第一点慢性病的治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并不是说中医一定比西医强多少),我们要首先明白慢性病的定义或者病的定义,病与人身的关系,与命的关系,这个大前提了解了,我们才能正视慢性疾病。学中医的朋友决不是知道某一个验方或者得老师一个真传就可以治疗某一类大型疾病,比如白血病、糖尿病、中风啊,守一方,守一病而成为一个名医,希望大家不要打这样的主意。如果想治病,西医也不是傻子,那么多高智商的人在研究这么多疾病,不可能中医一付草药或者几根针灸就可以完全解决,不是不能解决,有些所谓的慢性病可能是某个气机点上有问题,通过汤药或者针灸是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的。但是大部分慢性病已经和人身的气机合二为一了,就像朱丹溪说的如油入面,再想分开难上加难,比如中风、糖尿病、心脏和肝上的问题,这些入脏的疾病绝不是几味草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解决的,但是中医是有方法的,也能告诉人们如何对治此类疾病。

接下来讲一下治病的其他原则。把慢性病治好第一不是短时间的,第二不是医生自己的事情,需要医患双方的配合,并且患者和医生都有一定的能力,起码是智慧上一些能力。刚才说肝硬化病人的时候已经引入了一些原因,在中医讲有内伤、外感、刀伤之灾,内伤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嘛!外感是寒暑燥湿风火。这里面病人得的是内伤的疾病,内伤难调,外感易去,得了内伤的病如果不从情致以及生活方式方面去着手解决,是很难通过草木之药治愈的。刚才讲的肝硬化一般是由于忧郁导致的,现在国家加快了整个社会的转型,生活各方面压力突然增加,使很多人经受不住,想挣得钱挣不到,想要的工作也得不到,房子买不起,老要有所养,孩子要上学,还要规划未来,如此这般导致现在抑郁的病人越来越多。气机不调畅,很多农村唱山歌,为什么要唱山歌呢?就是有一个调畅气机的机会。人一发声气机就要外达,震动整个的胸腔腹腔乃至四肢百骸,通过唱山歌这种辽阔和畅的唱法,使人的气机产生共鸣,对气脉可以起到通畅的作用。还有西藏的喇嘛每天要诵经,诵经有诵经的方式,大家可以听一些录音带,非常浑厚而且底气十足的,这样长期的诵和唱可以使人的气机气脉通畅,不失为一种养生的妙法。
2011-07-06 00:37 4楼
痞症

释经文一定要按照经文的原字原意去解释,不要掺杂后人或者是现在术语的解释。所以说解经既容易也难,如果说走对了正途,解经可以云开雾散,很多经文上下可以汇通,如果说走错了路,解经终将是一头雾水。其实古人写书并不是一定要难倒后人,没有牵强附会的来写这些咬文嚼字的生僻的词句,它们都是根据一种理念,来一贯行文。我们所说的这个心下牢和心下痞是否是一个病?你看心下牢和心下痞只差一个字,一个是牢一个是痞。什么叫做痞呢?痞是痞闷,周易上有一个“天地否”卦,天地否,天气在上,地气在下,天地之气不相交,所以说否。但是这个否加一个病字旁就是痞闷的痞,所谓的痞闷也就是说上面的气跟下面的气不想交,痞在中间,满闷不化。就像大雾一样,所谓的雨下了之后这是天地相交,天地不想交,就是处在一种昏蒙的状态。该上的气不上,该下的气不下,或者是气聚在心下而做痞,痞住了是上下割据不通,这是痞的意思。那么牢呢,牢是牢坚不化的意思,心下牢,《伤寒论》上说“但气痞耳”,脉是浮脉,浮滑脉,未结聚成实,不是心下硬满痛的大小陷胸汤证。这个气它克在胸中,使胸中反复颠倒,心中懊恼,这是栀子豉汤证,它是热气散漫在胸中。那么由于你吐下,邪气入里,微结在心下,使上下之气不通,形成心下痞闷的症状,这就是心下痞的泻心汤证。如果正气愈加衰微,吐泻过渡,使邪气迅速在里结聚成实,原先还只是微微结在心下做痞,这会进一步结聚,聚成一个石头一样了,使心下硬、满、痛,心下硬满,心下痛,心下结,这个就是大小陷胸汤证,必须用更猛烈的药去攻下邪实之气。那么所说的心下牢,牢是坚牢不化,很像大小陷胸汤证,所以说心下牢和心下痞不是一个气机状态。可以说心下牢比心下要痞严重。这个我不知道这样讲可不可以,大家不要看这个症状所表现的病名,一定要看症状本身去推断他的气机的状态。古人用很多简练的语言来表示气机的状态,其实牢你从外面从症状上不能很好的体察,但是古人从气道的角度来理解,那团气牢坚在里,所以说心下牢。今天我们讲这个心下硬满大小陷胸汤证,没有人用结痛这个词来理解,来表述我心下结痛,其实这正好是气机结在里而作痛,他是把气机的这个状态用简练的文字表述出来。




五脏

这个肾气闭,我们上面讲过肾主闭藏,气闭在下,心主运化开在上,心开心只有开通过不断地搏动,把这个气血输布到全身,是一个发动机,是一个发条,这就是一个开的状态,它开不是整个开开,是处在动的状态,可以说是动,健运不息嘛,心脏一旦停跳,这个生命就没有保证了。那么介于两者之间的肝就是从闭到开,所以说体是闭,用是开,所以它主怒,怒是从孕育而爆发,从闭藏而爆发,它的爆发力非常好。所以肝气好的人爆发力好,肝气弱的人爆发力差,肝郁气滞的人不敢怒,肝阳上亢的人善怒,这个都是体质的问题。那么肺就是由开放的状态又回归于闭藏的状态,皮毛主收,若肺气不好的话他的皮毛过于开散,这个人容易招外邪,肺气主皮毛,把所有的气敷布于全身,又通过皮毛约束回来,它敷布于全身并且要通调水道的时候,它是开的状态,当他敷布到全身之后,通过皮肤收紧向下输布,那么它是闭的状态,最终从开的状态走向闭的状态,与肾气相合。这是四脏的开合法则,那么可以说肝体闭而用阳,体闭而用开,也可以这样来说,肝肾都是位置在下,心肺位置在上,但是肝呢气徐徐向上而走,像个烟囱一样,或是像个蒸笼一样,气氤氲向上,肝气直上达于脑目,头脑和眼睛。可以说是肝在下位而趋上,这也是体阴用阳的代号,肝气这么理解。肺气是相反的来理解,它位居上位而其势在下,所以说肺主肃降,所谓肃是肃杀之意,降是宣降之意,所以说主肃降,肺气要向下,他不能向上,如果说肝气、胃火、心气向上蒸腾,使肺气不能肃降,那么形成了肺中焦满,《内经》里讲的肺气焦,什么叫做焦啊,他应该向下,像雨露一样滋润全身,这时候由于下面的火气上腾,克制住它的肃降之气,使肺气反而上逆,产生了焦糊,烧焦了的感觉,肺中作咳或呕吐脓血,或咯中带血,肺痨肺结核,或者是阴虚性的,肺阴虚的病症叫做肺气焦,肺中之气不能向下肃降而被下面的火气上来而烤焦,叫做肺气焦。




所有的病症和一些生理现象,用气道来理解,活泼而生动,就用一个道理始终贯穿于整个的知识体系,这样让大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又本于内经、本草、伤寒。




上热下寒与龙骨牡蛎救逆汤

我们讲过肾气是闭气,闭而开是肝气,肝木上达而输布给心气,心气完全开张在上,所以说是肝气去生火气,也就是木气生火气。那么下面是手心主少阴火生足阳明土,其实就是一个心生脾的一个过程,也就是火生土,就是五行循环的理论,此为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矣,其实这样理解,是用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的道理来解释气道在内部的流运不息和流转运化。




大家明白这个意思了吗?它是一个密闭的循环体系。五气输布流运在体内,才使我们能够有这生生不息的生命,如果五气流运当中,只要有些地方堵住,使气机流运失常,人就会得病。它告诉我们肾生肝,肝生心,心生脾胃,脾胃生肺,肺下降生肾。




我见过有的病人,心气过于浮越在外,下部虚了而气浮越在上,表现上热而下寒的症状,这种我们见过《伤寒论》上有上热下寒的表述,像这种病人一般是阳气浮越在外,而下部见于虚了。治法应该是怎么样呢?这是典型的心衰而不生土的症状,开气过盛而闭气不足,阳气不能蓄积在下而温煦脾土,也就是一个浮阳在外的这个症状,这样的病人很多,耗散于外。你看相对应的这个病症,它相对的病就是闭气太盛开气不足抑郁症,中气下陷,大气不举,四逆散证四肢厥逆。我们考虑气道,他有一偏就有另外一头的一偏,总是相对应的。所以古代出对联,对联的道理就是有独角兽必然有比目鱼。气会去左边,同样他也会去右边。气会过于开,那么它就会过于收。气在下,就会在上,气在里,就会在外,这是一个对待观。




气机运化游遍万端,我们只要掌握了气道的对待观和气的流行运化,我们就把握住了疾病变化的规律。你看《内经》讲气在上则凝而下之,气在表则发之,在里则下之。《伤寒论》上汗、吐、下三法说是对待邪气的方法。邪气攻在上则吐之,邪气在下则引而竭之,通过泄的办法,邪在表则发之,邪在里则按而拿之。一下抓住它知道其从何径而来,而从何径而治。那么我们对开气过盛而闭气不足的,我们就用调和的办法,收其开气而实其闭气,闭气不足就要实,这样的病人一般表现肝肾阴虚,心火浮越,或者是心气虚浮,那么首选的方子可以说应该是肾气丸。有些虚性哮喘表现的是心气无力,肺气运化失常,水液积聚,这个肺中积满水液不能排出而见张口息肩的危证。去年我见过一个老太太就是这种症状,七十多岁了突然被当地诊断为肺癌,没有半年就去世了。见过她一次,她就是典型的肾气不纳肾气虚,一下子心阳肺阳不能收纳了,所以说这样的病人要实其下而收其上。




有的病人它现这种症状之后,大家说用龙骨牡蛎管事不管事啊?桂枝龙骨牡蛎汤收其阳气?我来说一下,龙骨牡蛎不能管用的。《伤寒论》上所讲亡阳用桂枝龙骨牡蛎救逆汤,是在突然亡阳的情况下用龙骨牡蛎之气把阳气收回来,如果说是长时间的开气过盛闭气不足龙骨牡蛎不能取效。龙骨牡蛎之气它是有气无质,它有收涩之气而没有实质的聚合之气的特质,它像一溜烟一样,它是取其气而非取其质,所以说龙骨牡蛎还不如生地山萸肉,所以说同时是收大家一定要理解什么是实际的收,什么是虚幻的收,或者是虚质的收和实质的收。比如说木香这味药,它就是一股气,你让它通气它一下子能通,就像这个麝香、苏合香之类的香气。比如心梗啊,你用香气一捣马上通了,但是不解决根本问题,旋即又通,只能取效于一时,它象一溜烟一样,香气一窜好了,它只是窜了表皮而没有至实里,所以说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2011-07-06 00:37 5楼
十二生肖的意义




今天给大家讲一下十二生肖,主要从气道中医这一方面来谈一下十二生肖的意义,我们知道十二生肖是中国很独特的一种纪年的方式,或者说是与十二地支相匹配的一种(纪年)方式,所谓十二生肖就是用十二种我们熟悉的动物与祖国独特的十二地支相匹配循环不已,大家知道这个甲子纪年法是从很远古的时候就开始的,据说黄帝的时候当时就有这个甲子纪年,然后代代相传,60年一花甲不断地循环往复。甲子是有天干地支来表示的,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是十位,地支是十二位,天干的十位和地支的十二位相互交错,互相匹配就形成了六十甲子。当然了这个甲子第一个从甲子开始,然后甲往下推一位是乙,子往前推一位是丑,第二年就是乙丑年,以此类推,60年一重复,自古有之,一直延承下来几千年,现在仍然沿袭不变,就是阴历。关于天干地支甲子纪年法,今天我们在这里不想过多论述,主要是今天跟大家讨论一下天干地支当中的地支,十二地支与十二属相相排的道理和规律。




刚才我上网查了一下,大概有几种说法。关于这个十二生肖的来历,大家对十二生肖可能都非常熟悉,咱们可以这样来数,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这个历来关于它的来历,做考据工作的一般可以考查到春秋汉代这个时候已经有明确的十二生肖的表述了,所以可以说十二生肖是中国原产的,并不是象郭沫若等一些学者认为的是从西域或者是其他外国引进的,关于十二生肖有很多解释说法,一会儿我给大家一个网页大家可以大概了解一下,这个是一个百度百科的一个链接,大家可以看一下,大概这个世俗的对十二生肖的解释在上面说得很全面。有一种故事民间传说吧,主要是说十二生肖排座次吧,大家可以看看这个百科里面有对它的介绍,当然这种说法呀,只是一个美好的传说,和事实不一定相符。我这里面对于咱们常见的说法我不想过多的解释,主要是从气道中医的角度给大家讲一下,从气道角度是如何理解十二生肖和十二地支相配的规律和道理。



这里面可能有一些新来的伙伴,我想大概说一下,它就是有别于物质界也有别于精神界,一般这个物质界就是我们所见的山川草木,所有的我们所见可以感知可以测量这样的一些实际存在,那么还有精神界,这当然是我们的思想、心念都属于精神界的范畴,一直以来在很多哲学理论上一直在探讨精神和物质,我们所说的气道是属于介于物质界和精神界之间的气界,气界充斥在整个宇宙山川大地之中无所不包,无所不化,我们这个气道的理论是这样来解释这个气界的:气界它的原始是由精神界所化的,也就是我们把精神界放在第一界来考虑,也就是放在神的位置来考虑,神所化者是气,首先化出来的是气而不是说是物质,然后由气化成物质,这中间有一个转接的一个过程,也就是气界游离在物质界和精神界之间,充斥于宇宙大地,这种气界它变换莫测而又上下承接,上面承神界,下面承物质界,为我们祖先所认识和运用,几千年来一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一直是一脉相传下来,包括中医整个基础理论从我这方面认为是由气界的层次衍生出来的,也就是说如果不能从气界的层次来解释中医,中医就不好做更多的解释。




从四部经典呢可以看得出来里面无处不在充满了气和气的理论,大家可以搜集一下关于《黄帝内经》里面有多少关于气的描述,包括《伤寒论》,包括《本草》,还有这个汉唐以前很多理论性的著作,所以气字充满了运用,所以说我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气道中医,主要是想恢复前人对中医的理解层次,所以想尽量在气道的层次上给大家解释中医,在民间中医有这样一个机会给大家一起来交流,并且这段时间内跟大家一起来探讨《难经》,因为《难经》行文古奥,而且又是来源于对《内经》的阐释和发挥,但是过于零碎,不成系统所以讲起来难于跟大家沟通,如果大家能够细致地来学习《内经》,在气道《内经》的基础上来解释《难经》就比较方便了,所以正好今天利用这个机会,辞旧迎新嘛,给大家讲一下十二生肖,气道的理解,那么下面咱们转入正题。





所谓气道你必须从哪一个角度来理解呢?就是从把任何事务看成一团气,这团气可大可小,可卷可舒,可以卷起来,可以舒展开来,它里面是活动的是有生命的。可以把一个人,从远远地走过来你可以把他看成一团气;可以把一个事务看成一团气,它有头有尾有中间,有里面的核心,有外面的外延。那么这样呢我们可以把十二生肖十二种动物也理解成一团气,这样呢我们进入气的世界来体会十二生肖和十二地支的配属关系。




在这之前我首先跟大家讲一下这个十二地支的来历,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它讲的是个什么呢?其实就是一个气的从生到死的一个过程。因为气是所有事物的包含,任何事物它只要存在它就有生和灭,其中生灭就是整个中间的过程的生长壮老已,春夏秋冬四季有生死,昼夜有生死,四季的生死就是春夏秋冬万物的繁盛和凋落,昼夜的生死就是白天和黑夜的交替,而人的生死就是人的生老病死,即便一块石头都有它的生死,它的生成和破碎消亡。这样可以笼统地用十二地支来表示,所以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就是表示任何事物把他理解成一团气这个气的生老病死。




这个我们看一下子时这个子是万物生长的根基,子中生万物嘛,就是种子的子一样,里面蕴含着生机,含苞待放或者种子沉潜没有发芽,这个种子啊就像咱们妇女怀孕,古代就叫子。《周易》里面有一句话叫十年不子,就是十年还没有怀孕。大家看一下这个孕字,上面一个“乃”,底下一个“子”,种子这些东西都代表生命在其中孕育,而生命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就是没有开出来。所谓的开就是它有一个生长的过程,种子没有发芽嘛,氤氲化醇嘛,所有的事物都在氤氲当中,就像怀胎一样,这个就叫子。给大家讲的过程当中随时大家可以提出疑问,这样有的放矢嘛,我讲的也可以更加灵活一些。那对于一团气来说,这团气在子时的时候可以说它是无形象的一种状态,你可以说它是一种混沌太极的一种状态叫做子。你看咱们说天开于子,天地在生成的时候是从子时开始的有了天地,先开天后开地,或者说天地同时而开嘛。如果说是星云呢,一个星云它在没有形成星系时就是一团云,这个就是子时的状态。那么到了丑时这团气它是扭结,丑者扭也纽扣啊。




问:子代表胆气吗?




不能这样说。因为那个十二经啊它所循行的时辰变换跟我们讲的这个气团的生老病死是不在一条线上的,它是另一种循行的规律。前两天我也看了关于养生十二时辰说,曲黎敏老师讲的。她所说的是十二经循行的一个规律,并不是生老病死。如果说子时开于胆气看在哪个层面来讲了。




这样跟大家说一下,因为人生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这系统里面有很多的循环规律,有大的循环小的循环,有经脉的循环,脏腑的循环,或者它整个气机内外的循环,所以说胆开于子,是《伤寒论》上的那种循环,是经脉的循环,不是我们讲的气机的循环,如果是这样很多道理都讲不通了,所以大家不要执着于一种道理,要认识到很多循环在同时起作用,就像我们有这个血液的循环,有淋巴的循环,这个道理是一样的,肝胆是木性的,如果说你说脏腑从子时开始有时候是说不通的。




这个接着跟大家来讲,这个丑时啊,这个子时一点萌动之气,这个后天的真阳可以这样来理解,它已经不是先天的真气了,后天的真阳在里面要萌动,开始要发越但是受到丑时之气的扭结,也可以说是“固化”,使这个萌动之气不能发育,也就是不可能长成,从种子发芽,受到一股气势的压制,这就是丑气。丑者扭结不通,象征孩子在腹中,欲出而不得出,你可以说是母亲临盆前的一个试胎的过程。




那么接着往下来讲,这个气到了寅时,寅时是一个决定性的时辰,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见于寅,这个古人是这样来说的,我们可以用一个更形象的说法,就是寅时草木开始发芽破土而出,种子它的子叶顶破了它的外皮,从土壤中蓬勃地生长起来,这个就是寅时,人建于寅嘛,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正月。寅什么意思呢,隐隐然,这个植物就开始长起来了,它这个寅时长需要一种冲破力,象小鸡破壳一样,如果它的喙不能把这个壳啄开,那么小鸡就会死在里面,那小鸡必须用它的喙把壳啄开,小鸡就破口而出。你想这个天光乍现,小鸡一下看见了这个外面的景象,种子一下子冲破了土壤的束缚挺出土地,见到了阳光和外面的世界,所以说这个是寅时,寅时是一个决定的力量,它使整个气冲破而出。




那么好了寅时之后就是卯时,卯时这个草木从地中蓬勃而出之后开始迅速地生长,因为见到了阳光和雨露嘛,所以说主一个调达舒畅之气,指万物可以不断地生长发越,这个时候就象小孩一样,它开始长身体,这个身高不断地开始变高,这个就是卯时的气机的变化。




那它到了辰时,辰时代表什么呢?辰时之气代表它这股气又受到了一股阻滞,因为万物不可能都能顺利地生长壮大,其中必然受到某股力量的阻挠,这个就是辰时之气的代表,辰者又是水库,在十二时当中,就是说整个的子时在五行当中属水,这个水气到达辰时开始入库,不再发挥作用,所以阳气在辰时不断地积蓄力量之后,终于冲破这种阻挠,来到巳时。




巳时整个太阳已经日立中天,整个阳气的势力达到了一个顶点,万物开始纯阳,因为巳时是纯阳之气,这股气达到了,如果说是王朝的话就达到了一个开元盛世的局面,阳气完全为用,阴气退居二线不再起阻挠的作用,这就是巳时之气。




接下去从巳时到午时,那么阳气继续象前挺进,达到了整个这个上面的气机一派繁盛,但是就在这个鼎盛的时候阴气来复,从下面一条阴气就孕育当中。周易里面有一个卦叫做姤卦,所谓姤卦是阴阳相遇的卦,说白了也就是姤者,遇也,是阳气在达到了极点之后遇到了阴气,那么我们可以看一下子、丑、寅、卯、辰、巳、午到午的时候整个是阳气生长的过程,那么到了午阳气到了极盛而阴气从底下开始复苏,姤者遇也,在周易里面有这样的一句话,那么接下去之后,就是阳气不再状盛生长,而是开始走向了衰弱,象一个人一样达到了他的生理的整个人生的一个顶点之后开始下滑。




到了未时这个阳气开始衰弱,但是这个衰弱之气没有完全表现出来,只是事态有向衰弱之气下滑的这个趋势,这个时候阴气自下而上开始缓慢生长,阴开始销阳,这个是未时。




从未时到了申时那么阴气从下面开始健壮,是《内经》上说的吧三十还是四十阴气自半嘛,就是阴气慢慢地开始从下面袭了上来,阳气居在高位而不化,阴气在下位而凝重,你可以说给它理解成一个否卦的意思,周易里面有一个否卦,天地否,否塞不通,阳气仍然占据它的主导地位,但是下面所有的根基为阴气所销蚀,什么叫做销蚀?它不断地蚕食你,就像一个苹果一样,它已经被虫所打洞了,核心已经被这虫子掏得差不多了,这叫申时。




那么从申时到酉时这个阳气继续被消亡,同时阴气不断地从下面蒸腾向上,这叫做阴销阳的一个过程,这个阳销阴呢是泰卦,地天泰,到了酉时就完全是一个否卦的一个过程,周易里面是这样来说的,这个否卦,大亡而小来,什么是大啊?古代一直认为阳气为大,阴气为小,所谓大亡小来就是阳气走了,阴气来了,这叫大亡小来,在人事上来说是君子退而小人进,正直的人慢慢地退居二线,而小人不断地从下面顶了上来,但是这个时候把持其位的仍然是君子而不是小人,但小人对君子形成了合围之势,下面一些中层的一些重要的位置被小人所把持,这个是酉时的一个状态。





从气道上来讲从酉时到戌时这个是一个阳气最后反抗的一个过程,因为阳气越来越少嘛,阴气浓重,阴气完全包围了阳气,阳气可以说是最后的一个根据地,在戌时体现出来,戌有戍边的意思,是抵抗的意思,这时配这个戌时就是阳气做最后的抵抗。




那我们接着往下走从戌时到亥时,由于天时的规律啊,阳气最终要灭亡,为阴气所蚕掉就是吃掉,那最后一个据点就是戍边的最后一个据点被阴气拔掉,也就是最重要的一个位置啊,终于退位于小人,君子失政小人得政,天地一片昏暗,这个就是亥时。




那么万物不可以终绝,这个阳气不可能完全消亡,因为阳气如果完全消亡为阴气所食那么事物没有发展前进的种子和基因了,阳气从上面呢掉到了下面,藏于民间再重新孕育下一个机会,那么这就是又回到了子时,这个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所以说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个十二个时辰它所讲的无非是一阳消长的一个过程,也就是气道的一个过程,从生到死它体现了阳气,主要是体现阳气运化的一个规律,可以这样说,阳气孕于子,扭结不通于丑,开于寅,长于卯,壮于巳,而盛于午,这个是整个子、丑、寅、卯、辰、巳、午这个阳气变化的规律。那么接着是从午时阳气衰,阳气开始退于未时,衰于申时,破于酉时,战于戌时,有人如果读过《周易》的话就会知道了,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这个战在哪儿啊就战在戌时,西北乾地,战于戌时做最后的抵抗,然后灭于亥时,变不可终灭就回到子时,这个一个循环往复就不断地这样的进行。




你看我们拿一天来举例,这个子时啊太阳在我们的脚底下,虽然大地一片漆黑,但是阳光在我们的地下孕育,到于丑时整个的太阳开始偏转,朝着我们有利的方向前进,到了寅时3-5点,如果夏天会有这个太阳就会有亮光了,卯时太阳真正地出来,万物开始复苏成长,到了辰时这个天光完全放亮,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巳时气温开始升高,到了午时日立中天,未时太阳开始西垂,申时酉时太阳没落,最终到了亥时完全不见日光,也就是亥子丑三时是不见日光的。日光开于寅时,大家记住虽然阳气孕育在子时,但是阳气是开于寅时的,我们就是说拿太阳来做这样的比喻,阳气开于寅时,盛于寅时,灭于戌时,在戌时做最后的抵抗奋战,戌时阳气马上就要绝灭了,到亥时是完全绝灭,我不知道大家理解不理解这个意思。






复卦肯定是子时卦,复卦它有一句话说的是:复见天地之薪,复卦是上边五个爻都是阴爻,最下面一个爻是阳爻,这一个阳爻代表整个天地万物的种子,也就是天地万物之薪,这个薪就是阳气,一阳来复嘛,从下面腾上来,升腾上来一股阳气,这个阳气以后要长成壮大最终居于君子之位,居在五爻,那么现在它还在初爻,所以说不远复。易经上有个不远复,不要走得太远,太弱小走得太远容易被阴气所吞噬,这个告诉我们在种子的时候,如果环境不具足这个种子不要发芽。比方说倒春寒的时候这个种子一旦发芽之后,来了倒春寒这个种子一下被寒气所袭,这个种子就完了,那这个种子混沌的时候不发芽的时候,它能经历几百年上千年,但是如果一旦要发芽,那么你必须有适合的环境,如果没有这个环境这个种子长出来这个芽,马上就被摧掉了,所以说子时是勿用之时。




我想给大家讲一下十二生肖和气道的生长壮老已的关系,大家看一下这个十二生肖的动物跟家畜有关系的有牛马羊有猪狗,还有其他的一些,除了龙感觉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其他的都是一些很切实生活的一些动物,这里面说一下我们怎么说呢?大家有没有一个体会,如果说是从气道气机运化的规律来讲这个生肖,所以说大家可以讨论一下,为什么子时是老鼠呢?咱们说一下子时为什么是老鼠?这样吧我开一个头,我说几个然后下面大家跟着说了,老鼠在晚上出来活动,肯定这是老鼠的一个特性,有人说老鼠在子时出动?还有吗?有人说了阳气小不壮大,还有说胆小的,是这样啊,首先跟大家说一下,并不是只有十二生肖这几种动物可以代表气机运化的规律,譬如长颈鹿啊、大象啊、斑马啦、蚊子、苍蝇其实都可以过来代表,但第一就是说典型的代表就选了这个十二生肖,第二就是说这十二生肖跟人们生活最切近,有人说子时代表一阳初生,你看这个大家说的都很不错嘛,其实就是这几点嘛,第一是老鼠很小,滋溜滋溜地跑来跑去,所有动物都是阳气的化生,如果没有阳气不可能引领这些动物跑来跑去,阳气小不壮大,这个说得很不错,最小嘛就这么一丁点儿,象种子一样,万物生长嘛,它最初都是来源于种子,种子很小,很多树的种子很小很小,但是你不要小看这一点种子,但它可以生长成参天大树,同理我们也不要小瞧这一点阳气,阳气以后会有很大的作用,也就是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嘛,还有一个就是说老鼠是夜间活动的,很多动物不是这样的,我不知道蚯蚓是这么回事,蚯蚓白天它肯定也是在钻嘛,但是老鼠都是夜晚来活动,尤其是越晚上活动的频率越高,而且这个老鼠是鼠头鼠脑的嘛,见人就躲,老鼠是打洞,打洞下面是阴气嘛,这个一点阳气聚在阴气之下,这不正好是阴气包藏阳气,孕育待生的一种指向嘛,猫头鹰是飞的呀,老鼠在下边,所以这个猫头鹰不应该作为阳气,阳气这个一点种子不可能是在天上飞来飞去啊,很小的一个地方,一点阳气萌动,这个就是子时孕育之阳的形象的代表就是老鼠,你看大家都说出来了嘛,蚊子也是嘛,蚊子飞来飞去的,你也不能说蚊子是阳气的代表,凡是飞行的动物或者是跟人们关系不太密切的动物我们都不列入十二生肖的代表,你可以说这个猫头鹰也好蝙蝠也好这个夜行动物,你可以说它是偏阴性的,但是不能作为代表来存在,代表必须同时具备几个特性,因为很小在洞里生活,半夜出来,燕子又叫玄鸟嘛,玄是黑色嘛,但是阳气燕子这种候鸟赶阳气而生,它飞来飞去有一个迁徙的习性,所有飞行的动物我们都不列入亥子丑这样的阳气沉潜的时候的代表,大家记住凡是阳气沉潜的时候这个动物是要打洞的,并且这个阳气或者很沉蓄稳重,那好了我们就把老鼠先讨论到这里。我们把十二个属相走一圈之后回头大家就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因为你还不知道其他的配属的关系和为什么如此配属,那么走完了之后大家回头可以细心去思考,下次咱们可以拿过来一起来讨论。





那么接下去咱们说这个丑牛,我们前面讲过了阳气孕育于子,扭结不化于丑,它出不来被阻止住了,就象黄牛皮一样坚硬阻止了阳气的萌发,那么这时候用丑牛这个牛来代表,牛是一个什么动物?大家可以理解持重远行,它能驮很重的东西,古人用来持重嘛,牛车拉车,它不善于健走,但慢悠悠的能拉很多东西,有一个持久力,僵持力很强,你跟它僵持,这种力量很强,同时牛脾气很倔,代表一种固执,又很厚重,所以这时候用牛气,牛这种厚重固执之气放在了丑位来阻止阳气的奋迅、蒸腾,这是最合适不过的,你看十二生肖其他的动物都没有象牛这样持重和固执,而且牛行驰很缓慢,这个阳气当出来的时候非常滑利,气势滑利人才能精神强健,这个牛没有这个特性,所以说牛在这个地方代表一种持重一种固执的一种象征,使你这个子气是不可能冲破这个阻碍破土而出,这是一个蓄积之象,所以说八卦艮放在这个位置上,艮又是主牛,阻止、止、停止,因为天寒地冻二月,这个种子不可能发芽,这个时候你一定要不要做事,要知止嘛,要保护好这一点阳气待时而动,等到了时机成熟的时候你才能出来去做事,也就是说我们在事业当中或者在其他的一些生活当中遇到不顺时的情况下就是说时机不成熟的时候一定要知止,不要莽然出动如果说你贸然的一下子出去的时候很鲁莽的话,可能产生一些不可预期的后果。





那好咱接着来讲这到了寅时啊,那么大家可以回答了,为什么寅时配虎?我觉得应该很多人可以回答出来。大家说一下寅时为什么配虎,有人说老虎下山是在3-5点,有人说是力量的象征,有人说虎主生气,是阳的发生,有人说是三阳开泰,你看其实大家已经把虎为什么配在寅时说出很多来了,还有就是我们一定从阴阳二气和气机的角度来理解十二生肖相配的规律,那我们前面说过了这个寅时是种子破土而出的过程,是小鸡通过自己的喙啄破蛋壳而出的过程,也就是说你淘到第一桶金的过程(对做买卖来说),那么需要很大的力量去做这件事情,并且有一种怎么说呢是一种彪悍的劲,也就是《周易》所说的地出乎震,必须破土而出,所以说配虎啊,用虎这个力量彪悍勇猛放在这个寅位来代表这股气是如何破土而出的,所说的老虎下山是在3-5点这个有可能是老虎下山的时间,但是说必须从气道的规律来理解,其他的只是附会,古人知道寅这个万物太阳蓬勃升起,小苗破土而出,那么这个时候用什么动物来表现这种气象呢?想来想去想到了老虎,因为虎啸生风嘛,老虎在自己吼叫的时候显示了强大的魄力,这种力量足以破土而出,虎又是百兽之王,这种王者之气从寅时而出是最合适不过的了,而且老虎啊龙虎嘛龙和虎这个虎是地中之王,龙是天上之王,你可以这样来理解,它从下面往上面砸,需要虎的力量去激发,就像乾卦三爻,龙越于渊啊,一下蒸腾而出,或越在渊啊,或者跳上去了,或者掉下来了,是处在一种关键期,这时如果说做成了那你就破土而出,如果没有成功那就直接死在蛋壳当中,或者直接就是种子没有长出来,所以说非常关键,这个时候必须有决绝的勇气和力量去做这件事情,那你也可以说寅是代表松柏这样的树木,非常刚性,寅主刚嘛,性格非常刚强,只有性格刚强的人才能把事情做好,这个《周易》里面有很多卦都是表示这种阴阳二气交转的这种特性。譬如这个寅时在卦中是配《周易》的第三卦是屯卦,万物难生就是从这个难生当中你能够生长出来需要有虎的魄力。你看有人打出来了象四爻一样,或越在渊,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个时候啊就是阳气在创业期,付出多么大的艰辛和劳苦,终日乾乾,这个乾乾代表健运不息啊,整天工作而且是每天担惊受怕殚精竭虑,生怕出了点问题,这个整个的事业就摧毁掉了,最终是无咎,是没有危险,你只要这样做,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最终是无咎,这样你才能有可能够有质等到飞跃,或越,或者是掉回去,在渊,所以说寅时配虎啊,这样的威猛之兽是有他决定的意义,而且寅时配的是泰卦嘛,三阳满于内整个阳气啊,三阳满了之后整个阳气的乾道始见,一下出现了这种乾道了,乾嘛三阳为乾,然后这个寅时配虎的解释是这样来解释的。




那么到了卯很有意思,阳气开始不断地生长调达向上的时候,事业步入了正轨,这个孩子也加快了生长的速度而这个时候却配了一个兔子,大家说说为什么配兔呢?希望大家也是用气机或者阴阳的道理来解释为什么配兔子,你看其实大家已经把这个说得差不多了,你看这样咱们总结一下:首先是跑得块,二是到了卯木啊是柔木了,不是那么刚性了,再有就是快主调达,动如脱兔,其实这个已经活脱脱地把阳气特性表现出来了,跑得快的很多啊,为什么要配兔子?就像雨后春笋不断地加快它的生长的速度,从地底下油然一个一个地冒出来,象兔子从洞中一个一个出来在田野中不断地奔跑,因为兔子的繁殖力是非常强的,你可以说很多动物可以灭绝,但是兔子它不会灭绝,它不断地一窝一窝地下崽,正好代表阳气加快它的繁殖速度,很多动物的繁殖能力是没有办法和兔子相比的,从洞中一窝一窝地繁殖不断地在田地里跑来跑去而且跳跃式地前进,正好形象地说明阳气整个全面地开花发展,兔子善越嘛,很多人的生长也是分阶段的,一增长几厘米,一增再长几厘米,有人说老鼠比兔子的繁殖能力更强,你可以这样来说但都是啮齿类动物嘛,具体谁繁殖能力强你可以说老鼠,但是老鼠它已经配了子时,不能再让老鼠放在这儿了,而且老鼠打洞,晚上活动嘛,它从整体形象来说不可能代替那个兔子,白天在整个原野上不断地奔跑,而且兔子是充满生机的嘛,你这个不断要想象不要执着于它某一点的意义,还有黑兔子呢,黑兔子是阴气的代表,你能这样说吗?就不能这样来讲了,你只能是全体地来看,从大的方面来把握它怎么象这么一团气不断蓬勃地生长,通过虎这个威猛把气破开,然后通过兔子的繁殖能力加快阳气整个的输布,不要执着于一点的象,要综合的象,你不能说兔子红眼睛,红代表离那它还是整个离卦的象征,这不能这样来讲,那兔子还是月中精呢,那是阴气的代表,这样来解释就不全面了,你可以说是雷天大壮卦,不是大壮卦这还是泰卦呢,寅卯都是泰卦,大壮是巳,到巳蛇才是真正的大壮,这个泰卦啊,万物交泰啊,整个的这个生命蓬勃地孕育,这个就是兔子跑满了原野一样,你这个十二辟卦你可以这样来理解,这个卯可以配大壮卦,十二辟卦这样来配卦啊,其实寅和卯它就是代表整个的阳气生长的过程,从泰到大壮的一个过程,是大壮卦,这个雷天大壮,所谓大壮卦,什么叫大?就是阳气大壮,因为大壮卦,下面是乾爻,上面是震爻,震是动卦,下面乾是健卦,健而又动,就是一个大壮的代表。





然后咱们接着来说下面到了辰时,辰时配龙这个解释可能有些不好解释,看看大家解释一下吧,为什么辰时配龙?需要解释为什么辰时配龙吗?你看大家解释得都非常不错啊,解释得几乎都非常不错,有说是帝王之相,九五之位,阳气的生发要靠阴气来养,大地需要雷电的鼓荡和春雨的润泽就是升腾之相,这些说得都非常不错,你看到了辰时可以这么说辰时是最充满变化的一个时候,辰时又是天罡嘛,天罡之气,辰时又是整个的水库同时又是接续的开始,到寅时破土而出,革命事业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到了卯时整个地加速生长和发越,但到了辰时肯定又是一个阶段性时刻,这时候所有的变化和造化都从辰时中而出,就像《周易》里面:云行雨施,品物流行,所有的事情阴阳交泰,因为里面有阴气有阳气互相蒸腾鼓荡,这里面你需要进一步使自己的事业达到顶峰,必须经历过辰时这个充满变化的这个阶段,这个十二消息卦到了辰时就到了怪卦,整个的气机走到了五爻,五爻就是九五至尊嘛拿下,拿不下就在这辰时可以见到分晓,所以这个辰时是充满变化的,本身龙有帝王之相,有蒸腾之相,又是充满变化之相的代表,所以说这是一个决定性的时刻,所以说一定要配上龙,也就是两个时辰,一个是寅时需要老虎的威力使你的事业有所突破,到了辰时是决定性的,你是否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就是看辰时是否能够把握完全,大家说的都非常不错,有时候我可能是语言这方面不是很擅长嘛,所以说大家需要集思广益把这个事情能够通过言语的形式来表述清楚,前面这个网友说的也很不错,阳气的生发要靠阴气来养,大地需要雷电的鼓荡和春雨的润泽。辰本身就是水库嘛,它里面就像水库一样,它是一个蓄水嘛,龙虽然是一个阳气的代表,但是它能够施雨,是一个阴阳既济的过程,所以说这里面虽然是阳气行进的路线但是无时无刻阴气也是在里面发挥作用的,也就是阳唱而阴和,男唱而女和,孤阳不长孤阴不生,生长都是互相配合的,分阴分阳,叠用柔刚,有阳的地方一定要有阴,有阴的地方一定要有阳,互相为用,互相既济,这样的事业才能够生长发展,所以说辰时是变化之位是决定之位,所以说是配以龙,应该是大家没有太大的问题。






那么好我们说下一个是蛇,巳时为什么配蛇?也由大家来说一说吧,大家说一说为什么巳时配蛇,巳时应该是一个接近纯阳的一个时辰,是十二消息卦的乾卦,你看把乾卦给了蛇呀,好像有些不妥,你看有人说阳气没有达到顶点需要曲求,蛇形而曲嘛,有的说蛇是虚大不实的一种动物,有的说是阴柔,有的说是阳多必反,还有说的蛇爬行于地,蛇是纯阳,亢龙有悔之相,还有说因为蛇要暖,它是变温动物,大家这样解释都可以,这里面土我提出我的一些看法,有可能对有可能不对,因为这个蛇这方面我没有想得过于充分,大家想从这个虎破土而出到兔加快繁殖,再到辰充满了变化,辰龙充满了变化,最终达到了巳这个极盛之时却配了蛇这种冷血的动物,其实大家可以从这一点来理解,把蛇放在这里肯定不是比喻蛇的阴性的一面,肯定是表示它的纯阳的一面,因为到了蛇这个纯阳之体啊它没有发展到戊马的时候一阴来复,阳气完全占领了这个位置,纯阳不杂而配蛇,其实蛇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进化到了没有手足,非常完完全全的就是一个身子,这可能是蛇最有灵异的一个特点非常纯粹,如果不从这方面理解,我找不到更好的理解的办法,有人说了蛇需要阳,它需要一个冬眠嘛,有人说物极必反,所以求曲,动中求曲,有这个可能,物极必反嘛,物不可以终阳,代之以曲,可以这样来理解,但是不是古人所理解的最重要的一个特性呢?还需要大家互相交流探讨,这样吧确实蛇这一块没有完全想好。就像凝结成地藏之气就行了没有必要一定要找出金怎么生出水来,这个金属放在那儿冷却,然后下面生出水,或者说金属溶解了化成了铁水,这样解释就简直驴唇不对马嘴,理解蛇是这个接近纯阳或者已经纯阳气的象征就可以了,这样大家掌握好了就可以,前面解释的好像也是对的,纯阳物极必反嘛,这个纯阳必须用曲曲之态去表示,象火极似水一样,这样解释是通的,大家只要能够理解背后这个气机的这个状态就可以,不在乎前面它所实际表现的形式。





那么咱们接着向下讨论关于这个午马的问题,这个应该是很好解释吧,有人说了马比较烈快是阳气的象征,有人说的是阳光四散,其实马在中国传统上都代表健运不息嘛,这个《周易》中尤其强调马代表阳气的象征,有人说头也是马,射人先射马,其实这些都是尊贵的象征,象汗血宝马这个都对,阳气代表尊贵代表运动,代表阳光,因为到了午的时候这个阳气终于达到了它的人生的顶点,坐在了最终的宝座上,用马来代表最合适不过,马健运不息啊,这个周易上说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就是阳气,天是不断地健运不息的,所以是通过马的不断地奔跑来代表天气的健运不息和阳气的生生不息,同时周易里面有很多爻辞,譬如说乘马般如,泣血涟如,诸如此类的乘马都是乘的阳气,所以说所有地方指的马都是阳气的代表,关于它有没有收敛之相啊这个不好说,因为各家经典强调的马都是强调的它的健运之性,没有指一阴从下面侵蚀的特性,没有表现出来。




大家这样来说十二时主要是讲阳气的生长壮老已,没有多少谈及阴气,谈及阴气也是想说明阳气是如何战胜阴气,或者是阴气如何来袭阳气的,以阳气为主导来谈十二时,如果说以阴气来谈这个时候一阴来复,他就不应该用马来表示,譬如说周易里面有一个卦叫姤卦,刚才讲了用猪来表示阴气的来复,你看这个姤卦初爻说的嘛,“羸豕,孚,踟蹰。” 就是说那个小猪很瘦弱的小猪跑来了踟蹰或前或退、或进或退,不断地往前蹭,就那个小猪不断地往前蹭,代表阴气从下面侵袭而上慢慢地往上蹭,你看有网友说了嘛,姤卦,女壮,勿用取女,说的就是这个女子她会不断地健壮,不要娶这样的女子,也就是说对阳气衰微的一个警示。




问:告诉我们女人不象太阳刚吗?要温柔吗?




可以这样来理解,因为女人天生禀赋的就是阴柔之气,男人禀赋的阳刚之气,但是也会发生错乱,阴阳错乱,有的女人生出来了某一部分禀赋的是阴柔之气,另一部分禀赋的是阳刚之气嘛,男刚女柔是正配,所以说你看八卦它讲,男为坎,女为离,也就是说男中实,而女中虚,男子中间是实的,女子中间是虚的,这个是生理结构所决定的,大家可以仔细来理解其中的道理,男子气是顺行的,女子气是逆行的,这是生理决定的,所以说咱们说一些迷信八字它的起运啊,男子逢阳年则顺,逢阴年则逆,女子刚好相反,所以说代表男子和女子的气机是完全相反的,前面我们谈过,这个男子气机在上,所以说他整个的任脉,冲任二脉气机一直能冲达向上,它不在中间停留,所以来说冲在咽喉上它形成了喉结,继续向上冲,冲到嘴唇周围成为胡须,一直可以冲到巅顶。女子不是,因为女子月事以时下,她有月经嘛,气血先天不足,所以说它冲不上来,冲到乳头即散,所以说散到胸中就变成了乳房,这个气不会继续向上冲,当然也会有一些继续冲上去,相比较而言,所以说女子不会形成喉结也不会长胡须,所以说这个是生理的规律,有没有相反的,也有相反的,这个女人啊由于阳气在外阴气守内,这个离卦嘛所以她赋有灵性,接触事物快,但是后继力量不足,男子正好相反,他阴气居外而阳气居内其中实,所以说后劲足。





那么直接说猪了其实猪很好理解,其实大家都能想象得出来,在古代猪是配坎卦的代表水畜嘛,这个也是为人所公认的,中药当中这个猪也是寒性的,什么原因呢?大家说一下猪为什么属水啊?是水畜啊?说得非常不错,猪最懒最静的,黑刹是猪,有人说的体形肥胖阴成行,说得都非常到位,有人说是坎水为肾,各方面都表明猪代表阳气入里,只有里面有些阳气外面一派水寒之气的一种相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因为猪不善跑嘛懒懒的猪很肥嘛都是肥膘,肥膘是主阴气,猪是又戏于泥途,喜欢在污泥当中玩耍,猪耳朵很大,耳朵通肾嘛,这种阴性的体质表现得很充足,眼睛很小,有人说猪肉是养心肾的为水。

这个十二生肖配十二地支主要是反映气道的整个的生命的历程,所谓的气道就是一团气,从生到灭我们要有一个很好的把握。这个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时气生,所谓的气生主要指的是阳气,其实阴气阳气都可以说,阳气很小弱生于子,然后在丑位被丑位扭结、阻挡住,使这个子不能生发,种子不能生发也说明环境不成熟,到了寅位,气开于寅,这阳气开于寅,在寅位得到了突破,就是小草长出来了。在前面这个子时是说主潜藏的阳气所以配老鼠,老鼠小而且夜间出来主幽暗,到了丑这个牛的固执之力啊扭结使阳气扭结而不出,到了寅时用老虎的威慑力和勇猛魄力使这个阳气由寅位开冲出土壤,开于寅嘛,然后长于卯,这个气像兔子一样不断的繁殖蹦蹦跳跳,在卯位不断的生长、繁衍,然后战于辰,这个辰是阳气不断壮大,与阴气做最后的决断战于辰,所以用龙来显示其中的变化和阳气的勇猛奋迅。之后阳气取得绝对的胜利,而盛于巳,所以说盛就是完全纯粹嘛,这时候配蛇,你也可以理解蛇的纯粹进化,后者理解阳气极刚之后变成了曲曲的蛇形蜿蜒的状态,这样解释都可以通。然后这个阳气极于午,午时这个阳气配于马,象征着这个马健行不息,古代历来把马比作阳气的代表,这时候这个阳气极盛于午,这时候阴气从底下来袭,午时是阳气极盛于上而阴气就从底下出现了,阳极必阴吗,然后接下去阴气开始向上长而受到了阳气的阻挠而配于未,这时候这属相是羊,羊比马个头要小,所以说阳气开始衰弱,但是阳气有一个阻扰阴气的继续发展,(羊是指山羊),这时候还是阳气的天下,虽然阳气有稍微的衰弱,然后是整个气机的继续旋转,到达了申位,申位阴气取得了突破,开始快速的生长,阳气被排挤到表象,失去了根基,这时候配于猴,所以猴在树上蹦蹦跳跳,基本不用这个腿跑,腿的能力被削弱,所以不能象马一样奔跑,下面是根基,这马他能奔跑,兔能跳跃,这都是根基不失的表现,猴子已经失去了根基,只能挂在树上荡来荡去,就是说浮阳已经在外了,阴气虚于里。然后接下去阴气继续生长,阳气继续衰微,完全被排挤在外边了,核心被阴气所占,这时候配以鸡,所谓的鸡它就是阳气的退化,因为鸡是从鸟变来的嘛,鸟是会飞翔的,所以代表阳气之用,在天空上自由的飞翔,代表阳气为用,但她退化成鸡,变成鸡之后它只有华丽的外表而没有飞翔的能力,所以配酉。




有人说象者像也,你看这样就好嘛,大家都能从气象的角度来体察十二生肖,并且能够推演出去体察四部经典,再往外推演体察万事万物,古人就是通过这种思维方式来写出很多经书来的,没有什么玄而又玄的,这样我们拿这个十二生肖形成的思维模式去读《内经〉去读《伤寒》去读《本草》读《周易》这样就有一个直接的方式了,所以说今天给大家讲这个十二生肖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说完全的探讨这个属相配这个,完全是这个道理,因为古人几千年下来了没有留下明显的文字证据,我们也不好说一定是这样来配来解释,但是总之我们通过这一层次今天跟大家互动的交流让大家建立这种气道的意思,象也着像就是呈了一个象,八八六十四卦无非是呈了六十四个像,这六十四个像代表六十四种气道的状态,每一个相有分六种位置,每一个位置用一个爻来代表,这个整个的它就像过电影一样配的胶片,这个事物从开始到结束,你拍成六十四张照片胶片,每一张胶片拿出来是静止的,其实是动态的,所以说周易里面讲:周流六虚,变动不拘,周流六虚就是整个周流变化在六种位置当中,变动不拘不断地变动来变动去,升降沉浮在里面互相绞杂、交流,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说今天给大家讲的十二生肖这个目的就是引领大家进入气道的层次,通过气道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古人的言语交谈,古人整个的创造的文字也是一样,像者象也,象形的文字去理解后面的相,再通过这个相理解文字背后的意思,古人说话不是一个词一个词的说,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说,每个字都代表一个相,你把一个成语连接起来它就是一个新的相,在这种思维方式下完成了文字的创作以及以后经典的写作,所以说我们如果理会到古人这个气道层次的文化的话那么我们读其他的古人流传下来的经书就能和古人的思想相接,那么我们中华传统的文化就能传承下来,现在正好是有一个很好的环境,国家这方面大力支持传统文化的弘扬,那我们能不能真正的弘扬下来?如果说继承还谈不到那么弘扬就是放在后面来考虑,所以说我们关键是继承而非弘扬,你看我们现在有这么一个断代的一个历史阶段,我希望我和大家一起尽力把这个断代弥补上能够接续上。这个西方文明尤其现在的西方文明是建立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的,那我们祖先是建立在一个可以说是精神文明或者气道文明的基础上的,另外就我所了解,周易是建立在气道基础上的,内经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作为我个人来说我的理解有时候会不到位,或者说是有很多的缺陷,但是从我师父那边既然教授我了一些东西,并且告诉我了有气道这么一个思维方式,那么用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理解一些中医经典,包括中医以外的,那我希望跟大家做这种交流,这也是一个机缘巧合,这种交流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气道,因为明明白白地通过这个方式你就可以解释中医范围内的几部最重要的经书。




现在我只能告诉大家气道中医这是道门的,其他的目前无可奉告,因为这个道门他不在于发扬而在于传承,薪火不绝就可以了,如果说再说到一些譬如说气道以内的一些更深层次的这些知识,我在这不便跟大家公开透露,因为大家知道很多东西为什么秘传呢?道理就担心是所传非人,或者不容易被大家理解而容易被大家病垢,如果说你不理解反而去攻击他会影响整个道学的传承,并且如果传与非人这个后果是非常可怕的。还有就是跟大家说一下这些知识希望大家如果说想进一步来学习的话,首先可以能够读一些经典,不明白的可以咱们在讲堂上互相沟通交流,有一点一定切记,一定站在气道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前面我们讲了有几讲,如果说不站在这个角度来考虑问题你其他的解释都是走的不是气道这条路了,当然也可能有其他的传承它也可能达到一个一定的高度,但是气道它可以说是直接感应的,直接感受,它是一个简单的一以贯之的理论基础,其实我就是学员之一,跟大家说白了,但是得看缘分了。
2011-07-06 00:38 6楼
经典与气道

那么《伤寒论》、《金匮要略》上面的方子慢慢的有些会不适用今人,这个确实是一个事实。但从这点说,伤寒金匮它只是把这个理讲在这儿,这个理是指导我们几千年整个中医的临床。我们不能刻舟求剑,有时候不能用古人的方子,原封不动的治我们今人的病,这一点还要跟大家强调一下。现代人的病,他不是一剂麻黄汤、一剂桂枝汤,就可以把很多外感病治愈的。因为当时人壮实,都下地干活,生活条件不好,客于寒气,整个的大环境气候又非常的寒冷,所以说都是内无虚证而外有实邪,这样一剂麻黄汤汗出而解。现在的人他邪气流连,正气虚弱,虚邪之气稍微有一点就能客到人身上,化为胶着不化的、虚实夹杂的病症,不可能是一剂麻黄汤就能治愈的。所以说一定要变方、变法、但是理是不变的。都是那个理嘛!咱们这里插了一句。




大家可以读一下《伤寒论》还有《金匮要略》,然后用气道的理论去体会里面的道理,好像我第一次来这里讲课就说过《伤寒论》的上篇――太阳篇,太阳篇是主要的篇章嘛,它详详细细的讲解了邪气如何客人,并且向里传变的,客于表的,散漫的。上次我讲过邪气很严重的一下客于表,使表气闭,那么这就是麻黄汤。如果闭的严重了就是大青龙汤,即完全闭在里面而化热就是大青龙汤,必须马上去把闭的气团开开,使邪气解散,就像脱衣服一样,一下子解开,这个邪气得散,正气得复,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嘛。这个像小风邪似的,没有直接击中人,但不断地骚扰你的表气,使表气开合不利,汗出而恶寒嘛,这个就是所说的中风,中于邪风的桂枝汤证,使这个营卫之气不调,但是不能说一个中于卫,一个中于营,不要这样理解,它就是说把这个表气搞糊涂了,使它的开合不利而呈现了不断地漏汗那种情况。不断地出虚汗,你可以说是表阳虚,但是从一个气团来讲,就是营卫之气失调了,就用桂枝汤证来解。邪气往里客,客于这个气团的中间,正邪之气不断地相争,就是往里,不是说正气盛还是邪气盛,只是不断的在里面拉锯,这里面的气忽聚忽散,忽里忽外,这就是一个半表半里的症状,所以说寒热往来,表示邪正相争不定的一种状态。




然后这个邪气继续往里搏,如果说不能及时控制的话,那么搏到一定程度成了心下痞的症状,即泻心汤的症状(什么叫痞啊,就是痞气嘛,上次我们讲过痞气和这个牢嘛,什么叫痞什么叫牢。痞气就是气结在心下了。你也不要理解心下就一定是胃脘,就是心以下。你看古人说话非常直接的,心下鸠尾这一块儿,这一块感到痞闷不舒,不要理解成胃脘。如果说胃脘,人就觉得这个病是胃病了。那么结在心下,心下痞满。什么叫做痞,痞塞不通,气不流通了,你感觉痞闷。如果说大家有过肠胃不适的,有时候就能感觉心下是痞闷不舒的。满、气满在这个心下,导至满闷,这个是泻心汤证)。所谓泻心,泻心下满逆之气。如果邪气往里客的很严重,一下子结住了,这就是大小陷胸汤证,心下因硬嘛,就硬在那儿了,结在那儿了。它比痞更进一步,痞只不过是稍稍的客在心下;这个直接是搏在心下,或者搏在胸中,为什么叫做陷胸啊?就是陷“胸中”的邪气。你也不要理解成什么水热互解,那个都是结在心下之后所反映出来的一种表象,一定要用气道的理论来理解,就是一团邪气贴在人身上了,然后不断的往里面走,因其所虚而客之。这个人或汗、或下、或吐导致里气虚,邪气一下子就攻进去了,里面没兵了,这邪气因其虚而客之。客的轻在胸中就是一个痞证,客的重就是一个结胸证,结胸就是结在胸中,它有阳结有阴结,阴结结在脏,阳结结在表,就是说深浅不同,所谓结胸就是邪气结在胸中,这个治法当然是结在心下的,稍微荡一下,小陷胸汤直接用半夏黄连,小陷胸汤就是脉滑的一个症状,所谓的脉滑就是整个气机还没有完全结住,还现滑的一个主要的一个脉证,它有一个硬嘛,心下因硬嘛。




今天主要是通过这个大致说一下《伤寒》,大家读《伤寒》也是用这个气道来理解,什么叫做硬?什么叫做满?什么叫做痞?直接用气道来理解,你没有必要用其他的方式去委曲的解,大陷胸汤水热互结,他只是一个气结在那儿之后往下你去拿药去推的一个水热互结嘛!你不能那样来解释的,那样水热互结不符合整个的气机的变化。如果说下之后这团气弥漫在胸中不散,他没有结住,那么就是一个栀子豉汤证嘛,心中懊恼反复颠倒嘛!这个邪气散漫在胸中不散,也不结,也不散开,它就是客在胸中,那么你拿栀子豉汤去吐它,把这个气吐出来。还有一个发黄,有的说是结于胆汁了、走这个血分了发黄,其实这个所说的发黄,它就是结于整个的人身体当中,这团气它既没有完全氤氲的散开,也没有结住,而是郁住了,郁而发黄嘛,所以黄是中色又是湿气的代表嘛,这个以后如果有机会讲伤寒再跟大家说。




如果是女子来月经那直接结于血室,也就是说气虚在哪儿它就往哪儿跑,这个是一定的道理,往那跑之后它结的状态有几种,第一个是结不结实,是不是邪气聚集,就像是你带兵打仗一样,到了一定时候你的士兵是否集结了,那么集结就是实,实就硬,人就会疼痛。你比如抵挡汤证,整个的少腹硬满,疼的厉害。桃核承气汤只有一个满,没有硬嘛。所以一个证的轻重,直接靠症来推气结的状态,要不散漫,要不微结,要不结甚,就是结的很严重,这就看整个气的状态。第二个就是看它结在哪个部位,是结在水分,结在血分,结在气分,或者是进一步结在阴分。判断水分,如果有水道不利的症状,比如小便不利或者口渴啊,那是结在水分。如果说有下血、破血的症状,或者吐、衄、下血,就是结在血分,这个很好判别。还有结在脏、结在腑、结在表、结在半表半里,大家直接用气机来理解,不要添枝加叶。那么这样看看大家还有没有问题,如果没有问题咱们把上次,就我这方面认为《内经》中很重要的核心跟大家说一下。



咱们打一个比喻,如果大家能够看到气团的话,那么你读《伤寒论》也好,读什么也好,你直接到医院,直接看看病人,你直接用这个气的角度或是感知气的角度整个扫描一下病人。有的练气功的不是说:这个病人,感觉肝区有团黑气不散,或者肺气中这团气怎么这么空虚啊,手一摸或者眼睛一扫他就能发现。他确实有这种能力,他是站在气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他一摸这个督脉,哎呀这个人好不通啊,里面整个的管道都闭塞了。所以说现在很多的内虚证,你这个扎针灸啊,怎么说呢,现在已经不单纯是某一经脉的问题了,你看扎某经、某穴这个效果不是特别的突出,因为他整个的脏腑气机都紊乱了,必须通过长时间的调养和补充,整个的气机才能通畅,元真才能通利,这很困难哪。所以说现在很多慢性病不是投草药、扎针灸那么简单的事情,必须这个人首先建立自己的信心,持之以恒的,通过正确的调养疗法来治疗,这个病才可能好,所以说我们现在当医生的或者是患者对于整个的慢性病,必须有一个打持久战的准备,不是投几剂草药就好的。你想那草木无情之品,你投几剂,即便有些血肉有情之品投上几剂,那怎么可能马上去治愈呢?缓解是可以的,那好多阴虚的症状,阳虚的症状,投了药就缓解,一剂药就缓解,但是他反复的很厉害,不断地反复,必须让病人建立正确的养生观,这个问题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这样的病已经不是一经一脉的问题了,这是五脏的气争,即《内经》上讲的“五脏气争”,争是争夺的争。什么叫五脏气争啊,五脏之间都打起架来了,就像一个家庭内乱了一样,你想想那种内耗这个人是受不了的。



跟大家说一下,《黄帝内经》把这个整团气用脏腑的方式、五脏的方式分成五份,每一份的气道的机理和状态是不一样的,因为整个的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的世界嘛,那么整个多样性的世界就产生了一个平衡,这个平衡就是一个中道。但是如果完全中道了,使任何事物没有发展没有变化了,它就死掉了。所以说分成五个部分,产生了五种变化,也是五种状态。这五种状态相生相克,就形成了我们生机盎然的整个的气机,它也可以分成四部分、八部分、十部分都可以,就像那个太玄里面它分成九部分,八卦分成八部分,五行分成五部分。因为人的脏腑是天机所化成的五脏,那我们就用五个部分先来理解。这就是《黄帝内经》建立基础的核心的一个段落,所以我希望跟大家认真的来探讨。因为很多注解也讲过,但是公开讲没有讲的非常深入的,但是这个是核心当中的核心嘛,如果说没有这个五种状态去指导我们脏腑辩证,用五种状态指导我们临床,我们很难迈出关键性的一步。

继承好中医

跟大家说一下,对一个未知的领域不要轻易说是或者否,一定要深入进去读懂读通,并且能够印证,你才有资格去评价它。你看我们现在谈的气道中医,我没有过多的去抨击西医,因为西医有它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并且有它的文明所在,如果说这个西医完全一无是处那不可能存在至今,并且不断的发展壮大。一个文明有一个文明的特点,这个是文明的多样性嘛!但有一点,因为从气道中医啊我们知道了气和神还有形,但是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这个西医啊主要的功夫作用在形上,而没有作用在气和神上。现在西医也慢慢的认识到一些精神因素对人类的影响,对人身的影响,这也是一种进步。我希望在下面各位学中医的能够真真正正的把中医能够学懂,并且能够应用到临床。这古书还是要读的!不要说是畏难而去读一些边边角角的后人写的一些中医书籍,这样越学越糊涂,最终成了中医的掘墓人了。现在很多的中医院校的中医学子,学来学去骂中医骂的最狠,这样下去这个中医的环境越来越严重,老一代的人慢慢的都去世了,中间有了一个断层,非常危险。所以我们的当务之急不是呼吁中医去,去复兴中医去,而是继承中医,踏踏实实的,搞这个中医理论研究啊临床啊,20年30年然后才能谈到大家对中医的贡献。如果现在一味的呼喊,可能你自己连中医是什么都不知道,别人拿来一些理论你跟着对方走,你自己的根基没了,最终搞的自己云山雾罩的,自己都把自己否定了。我还是希望大家包括我在内,把中医这个东西啊真正的搞通搞懂,应用于临床并且有疗效。




我们要成为怎样的医生

首先是关于现在中医的现状吧,可以这样来说,中医内部都知道,中医应该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几千年来可以说是到了这样生死攸关的时候,这也是我出来给大家讲的一个原因吧,我也没想有什么很好的效果,只是想把这么多年的所学、老师教的,跟大家交流一下。中医之所以衰微如此,几个原因吧,一个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有生有死嘛,中医几千年来不可能是生生不息,有高潮就有低谷,高高低低的,才演化了整个事物,也符合气机的道理,开阖盈缩嘛,现在到了危亡的时候,也是时运使然。我们讲过任何事物,事和物,事当然是现象了,物就是物体,它都是一团气,现在的中医之气简直是衰微到了极点了,不包括现在市面上的商业炒作,现在可能还都知道中医,可能到哪天连中医都不知道了都有可能,有生有灭嘛,这个是第一点,事物生死轮回的规律。



从微观来讲呢,从西学东渐以来,东方文明的衰微和西方文明的昌盛是对中医巨大的冲击,首先冲击的就是一些最传统的一些东西,最精华的东西首先面临着危险,民国时期还是群星璀璨的,从那个时候开始,很多中西贯通的大家,他们当时在学术界引发了一场风暴,这些人可能没有完全继承祖先留下的精华,进而把整个学术界引导到另一面,这个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比如胡适、康有为之流,有一定的学术影响。



还有一个就是中医教育的失败,在这百年的大环境里中医教育的严重失败导致硕果仅存的老中医、老专家们百年之后完全没有继承人,或者继承的一塌糊涂,导致现在出现断代的危险,基本断代了,现在完全青黄不接。但是现在中医院校还是不断在出人,有句话说中医院校出来的都是中医的掘墓人,这话一点也不假,你看看现在学院里有多少相信中医的你就知道的,出来之后打着中医的外衣来批判中医。中医的这个传统文化氛围严重失水,导致很多人现在要把中医复兴,要把中医学起来,但是环境不允许,也没有这个能力,长养中医的土地已经严重改变了,盐碱地种不出麦子来,所以说学中医是逆势而为,不是顺势,而且要遇明师,我记得张锡纯说了一句话,“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一个盲人引着更多的盲人,大家一起往火坑里跳,热情是可嘉的,方法是不对的,我跟很多人说过,学中医一定在中医之外,而不在中医本身,如果一门心思扎在中医书堆里不放的话,很难有高层次的领悟,中医来自于传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如果颠倒了世界观的话中医很难学,越学就越知道,它是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对事物理解的必由之路。




如果大家只想成为一名医生的话,我奉劝大家不要学医,古时候庄子有句话,“医门多疾”,医生的作为使疾病更多了,不是更少了,现在有本书就叫“别让医生杀死”,就是说当医生干的事往往适得其反,不是使病向愈,而是使病加重,越治越坏,这就是方法不得当了,你治十个病人,八个方法不得当,你想想效果会好吗?中医是性命之学,性命要学不好的话当不了医生。如果你没有学到家,你就开两个方子,一个是四君子汤,一个是四物汤,量不要大,都是十克八克的,当安慰剂吃,这个效果往往比学得不深的人开方治病治愈率要高得多,这个不是跟大家开玩笑,如果大家没有从性命上很好地理解中医,就是这两个方子,连桂枝汤都不用。大家想想你学理科,物理化学什么的,都要学八年十年,才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现在在老师匮乏,环境不具备的情况下,性命之学啊,研究这个生命的结构,生命的由来,没有二十年,三十年的功力,当个大夫是不可能的,这个不是颓废,不是今天要给大家泼瓢冷水,是希望大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怎么说呢,现在医院里,尤其这个西医没法再讲下去了,大家可能了解很多事情,越感觉大势所趋,螳臂当车,现在业内如此嘛,我也不是想用这样的话来打击大家的心情,只是想让大家来扎扎实实的学习,因为在阴气盛阳气虚的情况下,我们唯一的方法是缩在一起,扎扎实实的学习基本功,没有别的办法,你要是想发扬中医、振兴中医没有能力。吴仪是中医的一个坚定的支持者嘛,表面的中医的环境还不错,物极必反嘛,但是真正的中医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这是一个现实情况。你看三七生,他那个文字非常激烈,我很钦佩他敢于呼喊的勇气和能力,他为什么言辞那么激烈呢,有人说了,作人要心气平和一些,尽量雍容大度,但是三七生看到了一个严峻的现实,所以他能爆发出那样的声音,写出那么多的文章。



还有一点,我直接跟大家说吧,大势所趋,不可阻挡,比如说这个西化潮流,对物质的追求和精神的丧失,对气机的迷失、生命的迷茫,大势所趋,不可遏止,如果没有大的动乱或变动的话,基本就是这么发展下去,这个就像成住坏空一样,很多根本的道理越来越被人们忽视,驰竞浮华,张仲景不是说了嘛,大家都去追求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去了,没有人再去关心底层的现象和道理,老子说的非常好,“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昭昭,我独昏昏。”大家每个人都觉得自己非常聪明,作为一个为道之人,在中医之路上求索的人,只能大智若愚一样的生活,这是没有办法的。如果说让中医的文化、精气神直接恢复,这个很难,表面的都可以恢复,这个我不反对,表面的中医的春天马上就来了嘛,但是你让教材上写上精气神这个不太可能,正确精气神的含义不太现实。



第二个跟大家说一下火神派。可以说这几年火神派独树一帜,从三七生开始,到刘力红,李可,鲜明地打出了寒凉害人,要用附子干姜的这面旗帜,其情可嘉,其用可叹。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既然你打出火神了,咱们中医讲究阴阳平衡,阴平阳秘,讲究一阴一阳之谓道,那么这里面有问题。寒凉固然伤人,但完全强调火神也有其偏颇之处,这就像朱丹溪一样,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简直是滑稽可笑。如果说你纠正当时的时弊倒是可以,但是作为理论的基础,这个就非常有问题,一阴一阳之谓道,那你把这句话放到哪儿了呢,而且丹溪拿出了很多《内经》的话来解释,那这是道之贼,把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作为理论,本身这个理论基础就是不牢固的,所以说遭到后人的诟病。所以说火神论说人有大寒而要用大热药加之,也犯了这个问题,以郑钦安为首的嘛,火神派,不能说他不高明、说他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这样来立论也会遭到后世的诟病,而且现在附子这么样用,如果说那天真有西医反唇相讥,或者中医内部反唇相讥,这个附子大毒啊,之所以现在用这个附子治病啊,没有这么大的危险,那是因为炮制太过,附子之毒尽去,百分之九十九的附子的毒都去了,也就是张飞断臂,断了臂的张飞能有它的疗效吗?偶用可以,矫枉过正,如果从理论、从体系上让所有的学生去学,这个就有问题了,所以说成一派,成一家一定是中正平和、真正参透阴阳之理,而不能是用其一头而救时偏,这就是朱丹溪的错误。言论可以偏激,但是理论要正直。



为什么今天要把这个挑出来,也就是告诉大家一点,学理论要扎扎实实学理论,不要人云亦云,要懂得气机的道理,什么叫阴阳,什么叫五运生成,什么叫流转变换,而不是把握了一个火神,把握了一个滋阴,一个温补,你就是一事而天下毕了。



有人说火神之名是别人外加的,我只说一点,因为前几天读了郑钦安的“医理真传”这本书,非常有感触,开篇就说了一句话,附子硫磺填真阳,附子是什么药,在《本经》中附子是毒药,什么是真阳呢,真阳是整个人的生命之机,它能用热和寒来代表吗?真阳是无形无象的,你用附子这个毒药来填真阳,我不知道这个用意何在?应该说附子回阳救逆,这个都信,我原先也是附子的崇拜者,我买的基本都是生附子,回家自己爆,爆完切,切完煮,煮完喝,附子通经驱寒第一,这个没人能比,这个寒当然是实寒了,但是说附子填真阳这个万万不可,真阳是生命之机,附子这个毒药能填这个生命之机吗?很少有药能填到这个生命之机上,基本没有药能填到生命之机上,附子通经,现在有寒凉者阻塞经脉,用附子去通经,我大大地赞赏,你要说是填真阳,你这是偷梁换柱,首先要把什么是真阳理解清楚。生姜、附子我不是反对大家用,用的时候不要把这个调门拔得太高,大家以后说这个附子回阳救逆,附子通阳都可以,要说附子填真阳,把附子提个上纲,这个万万不可取。而且这个生命之机并非是一个寒热层次这么简单,《黄帝内经》里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好,有机会给大家讲讲生命之机的几个层次。前些日子我看见一个病人,明明是一个产后虚,浑身怕冷,拿几百克的附子往上加,用了一个月身体都受不了了,就回来了。这个火神它有纠时弊的成效,它也会产生弊端。



扎扎实实学《内经》,《内经》里从来没有说是阳有余阴不足,也没有说是阴有余阳不足,你看看《内经》是怎么说的,核心是抓住《内经》的的理论基础,其它的只要做一个参考就可以了。



有人说“我吃280克附子,290克干姜,300克甘草。”请问一下你吃280克附子是什么反应?如果可能,你可以和我联系,我可以寄一些附子过去,你吃黄豆那么一点,你看有什么反应,别说280克附子了,北方有些地方能买一些真附子。现在兴中医的是附子,灭中医的也是附子,哪天附子吃出问题,国家卫生部门把附子查封了,我看以后还用什么药,也就是需要通经的病人可以用附子,虚证的人忌用附子。本草经一再强调,上品养命,中品疗疾,下品解毒,清楚地说出来了,那么这么样倡导地用附子趋于何为呀,附子是大毒者,只能通关,不能养命,而且现在人得的病都是气机之弱的病,经络不通之病、阻滞不通、凝滞不化不是附子可以开通的,附子可以比作张飞,如果一个军中重用张飞,成也张飞,败也张飞。



对于中医振兴,我不是反对中医振兴,中医振兴要讲方法,自己没有基础何谈振兴,如果说大家现在初学中医,或者学了几年,大家有这个能力振兴中医,估计是四十年之后了,或者二三十年之后了,而不是现在,潜龙勿用嘛,今天就讲到这儿吧。






上次有一个人问我关于临床的问题,为什么不多讲些临床?实打实的拿出几个直接对某一疾病进行分析和治疗,这样给大家说一下,因为这个疾病它变化万千,不可琢磨,而且这个病它是一个疾,什么叫疾呀?就是行迹呀、痕迹,就像一个人在雪地上走路一样,这个人是活的,但走了一圈留下的的足迹是死的,就是古人所说如果不明其理,徒用其方,或者说是以一方治一病,这样下去,皓首无功,头发白了你可能也不太知道道理。




现在很多少人,古人基本上也都讲过,挟一技而成名的也很多,觉得他就会治某一病,某一种病中的某一类,就会治这种病,治得也不错,但是我们是不是要成为这样的医生呢?首先我在这里说可能很多人愿意成为这种医生。因为首先,生计问题解决了,名声也能出去,但是我在这里面给大家讲的气道中医不是让大家成为这种医生,咱们可以把这种医生叫做医匠,匠就是匠人的匠,这里面倒不是说贬低匠人,而是不停的重复干一件事,却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何在,那这样的医生他不可能对所有的病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那辨证施治也可能谈不上,因为没有在理的基础上做事情,很多事情没法再谈,所以说当务之急不是临床。




从我这方面来考虑,如果你不把自己放在整个几千年传承文化当中去体会或发挥中医的话,那么可能你临床一辈子,很多道理你也不可能入门,治一千个病人不可能总结出一个道理。因为大家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如果说没有传承的话,那你和原始人有什么区别。有些人中医如果没有根基,没有理论的根基,那么都靠西医,都往西医那条路上走,就好像一个民族它没有本民族的语言,那么她的文明也会慢慢地衰亡,语言是承载文明的工具,所以说我们当务之急还是在理上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因为这个是根子,是着眼点,失去这个理,那么谈中医就没什么意义了。




这些年不是一直有废医存药的这种说法,所以说中药不是中医的特有,那这些药,很多生物制剂呀现在西医也在研究呀,很多天然的,那么中药如果失去中医理论的指导,那它就不是中药,那它变成了西药,西医体系下所用的治病的工具。那么同理阿司匹林这些如果从中医的道理来施治,那么这些药也变成了中医指导的中药,或者说这个关键在于理的继承,文化的继承,而不是上来反反复复讲临床。不过在这里呀给大家说一下,古人讲这个辩证最难,方药次之,如果说再守一病,那很多事情就僵死了,没法再继续讲下去了。
2011-07-06 00:39 7楼
炉子和暖气

再讲一个咱们生活起居上问到遇到的问题吧,再次启发下大家。咱就说说炉子吧,你看古代对炉子很重视,并且把这个炉子叫灶,灶有灶神灶王爷,要拜灶王爷。那为什么对炉子这么重视呢?那大家说一下,炉子在一个人的家庭当中或房子当中它代表什么呢?我们前面说过这个气道有八个原则,其中有一个原则就是万物皆是气,事物皆是气,所有的事是气,物也是气,那如果说把一个房子比作一团气,中间有一个炉子,那这个炉子是什么呢?你可以拟人来作比喻都可以,你可以根据一条原则嘛,任何气都是有感知的,都是有灵性的,对呀,大家说的都挺好,炉子是火,代表火源,解决吃饭问题,点燃能量的机关,是心,是一家人的生气,食色性也,吃饭最重要,当然炉子最重要了,炉子的本原是后天,是中土,还有要说的吗?是阳气,是阳气的中心,你看大家把这个炉子整个的概念基本上说的差不多了,还有人说是生气,大家尽可以的去比喻,去想象,去拟人,也可以直接从气道的角度来讲,或者套《黄帝内经》的一些五脏六腑的都可以来说嘛,其实大家已经基本上把炉子在一个家庭中的重要性给说出来了。




其实炉子它就是这么一个东西,它是生气、是生机,是整个阳气的中心,是心,这个说的很不错。你也可以说它是炉灶,你可以说它上面做的饭是脾胃,但是炉子不是脾胃.有人说炉子是后天,是中土啊,它不是中土,它是肾气,你可以说是心气嘛,因为炉子点着了,上面能够生火做饭是心气,那下面因为燃烧嘛,你也可以代表肾中动力,是生机,总之是阳气总的代表,就好像太阳一样,所以整个炉子它照耀着整个家庭、整个房间,可想这个炉子它重要到何种程度。




那么咱们看一下整个炉子的发展史,最早是一锅一灶,底下烧柴禾,慢慢的这个炉子也烧煤,一直是明火存在,尤其是北方嘛,它这个炉子一年四季都要有,都要烧着火不灭,到下次做饭时再开开换煤。八十年代前一般都是这样吧,但是慢慢的随着人们起居生活环境的改变,液化气引入了家庭,先是带罐的,后来慢慢发展成管道,这个有一个本质的不同了,就是这火呀,开则有不开则没有。然后接下去之后呀,现在发展到有的用了电磁炉、微波炉、电饭锅,炒菜做饭看不到火,这由明火变成了暗火,又由从煤气又进一步进化到用电、用磁,那么走的是这么一个过程。




那么大家说一说这其中的利和弊吧,既然大家前面都说了炉子的重要性是太阳,是生气,是心或者是肾或者是脾胃,总之是非常重要,但是随着整个生活方式改变,现在炉子它的重要性它越来越只是做饭。我来起个头吧,在炉子的整个演化过程中使人们越来越关注它的一眼能够看到的功用,而慢慢的忽视它潜在的功能,我记得老子说过这么一句话:“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总之是什么意思呢?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车轮要三十支径木插入中间的轴心这个车轮才有作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一个屋子凿了一块儿下来当窗户使嘛,你看着它是一个空的没有用,但是对于整个屋子来说它是透光透亮和通风来用,我们放在这个地方来理解炉子,那么你就很好理解了,首先大家强调一点儿,炉子只是做饭的用处呀,而且这个炉子呀从大变小,从厚变薄,从经常用到只是做饭时用,炉子可以取暖嘛。




我记得从我的心情来讲,我非常怀念蜂窝煤的那个炉子,天气很寒冷的时候,外面都很冷,围在炉子边,烤烤手或者即便不烤手,也想让蜂窝煤整个的热幅射来熏一熏脸,感觉非常舒服,到现在也非常怀念。但是目前住在楼房里面,很少有机会能够体会拥炉夜谈或拥炉而坐这种感觉了。你看现在取暖是暖气而不是炉子大家可以想像,暖气和炉子同样都能达到30度的情况下,大家觉得它们的功用是不是一样呢?可以用前面咱们讲得白炽灯和节能灯,大家可以参考一下这个暖气和炉子的区别。




大家一定要开动脑筋想背后的东西,不要想表面东西,这是学气道必须要掌握的,气道就注重无的层面,而不注重有的层面,因为有的层面,现在整个的物质文明已经研究的很精深了,研究到量子、粒子,已经开始从有趋无了。有人说了炉子是阳火,暖气是阴火。还有人要说吗?炉子是阳气足,炉子是真阳之火,你看这样咱们就慢慢的能把大家理到气道这个层次来讲问题了。因为气道它不仅仅是中医,生活的方面面都涉及到气道,如果说气道你学好了,对你整个的生活工作、各各方面都会帮助都会很大,你一下子就能判别好还是不好,把握背后是一股什么气。




你看咱这个炉子和暖气,暖气是热水产生的热,而炉子它是火而产生的热,这有本质的区别,咱们可以说,如果说讲幅射来讲,炉子的幅射它潜在的幅射它不同层面的幅射,它都体现阳性的性质,象太阳一样,而暖气它只是一个热水,它是一个简单的幅射它的后劲和炉子可以说完全没有办法来比,而且暖气里面是暧水嘛,暧水最高是100度。你想炉子里面的温度是多少度?它虽然说造成的室温比如说是25度,暖气也是25度,但后面背景幅射可完全不一样啊,炉子是拿上千度的温度去作背景幅射的,你这个暖气撑死了是100度作背景幅射的,那能一样嘛。所以说和那白炽灯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说你用暖气来取暖呀,你感觉不出炉子的感觉来,所以说炉子是阳气,而暧气它只是热,不是阳气,你也可以管它叫阴火吧,并且都属水嘛。那么回头我们接着再说这个炉子,大家说说炉子的功效吧,除了吃饭取暖外,它的功效是什么?因为暧,你能感觉到的暧只是25度或者30度,那么暖气可以代替,吃饭电磁炉之类的东西可以代替,有人说炉子的热比较集中。




那么我来说一下吧,第一个炉子提供了一个阳气强大的背景幅射,这种幅射可以幅射到整个房间,它可以穿透墙壁,幅射到整个房间,因为它穿透墙壁并不是一个温度的问题,它整个气由远幅近呀,但它这个炉子呀它是有一个界限的,所以炉子啊你放在哪特别重要,古代讲安灶啊,灶安在哪个地方?冲着哪儿边开是非常有讲究的,安灶就相当于安心、安肾,把这个肾心你得安好了,或者可以叫作脾胃,炉子你看从哪方面来讲了,按功用来讲是心,它里面的火是无形的是肾,那么它炒出的菜,整个烧开的水那就是脾胃了。




第二阳气炉子避邪气,如果大家生活在城里人,现代人可能对这个邪气啊可能理解不深,农村啊可能要深些。因为咱们讲过任何事物都是气,气都是有不同层次的,气有有感知的、有灵性的,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嘛,不仅是人类这么一种生命形式,或者说我们理解的很多生命形式,有我们能看见的,也有我们看不到的,有有形的,有无形的,总之这个世界比我们想像的要大的多,而且不是在其它的星系去找去,就在我们地球上应该到处都是,只不过你这个视而不见罢了。所以说有一个炉子它可以有避邪气的功效,这个邪气大家不要讲虚了,不是鬼神之类的那种东西。




第三是炉子啊是一个能量场的聚集地,就像安了一个心脏一样,它是有主的,要是没炉子它就没有主了这房子里,大家理解吗?炉子按在那儿,你那个整个屋子的气呢都是向心的,都是向炉子靠拢的,所以古人讲灶神,所以说这个炉子,这个灶在整个房间里的整个家庭里的位置非常重要,相当于你的另一口人一样。炉子在北方,南方我不太了解,因为我是北方人,用蜂窝煤炉子的时候,炉子吃完饭是不熄灭的,它一直烧,可以24小时炉火不断,这样就提供了一个不间断的能量场,这种场向外辐射,它可以说是照耀或者说温煦着你整个家庭,这个温煦它不是在温度上的温煦,而是在阳气上、气道上的气的层面的温煦,有炉子的家庭感到温暖,没炉子的家庭感到寒冷。你就有暖气,也不是那种感觉,这个我们讲了一下炉子,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理解,现代人用电磁炉子,人们都把炉子理解成做饭的东西了,这个是大错特错。很多寒性的疾病,如果有炉子它不会很严重的,或者说有衰弱的症状,在有炉子也不会衰弱的很快,没有炉子你就象没有心一样,在一个没有心的一个房子里生活,你想想生气不足啊,你在这个场中生活,你要是身体不强的话房子不会给你助益,不会给你带来太大的帮助,所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被一个气场包围当中,那么你是否能很好的了解周围的气场,对你的整个人生,人的生存至关重要,那么就涉及到风水的问题,因为这里面讲中医,我不想多说风水,风水就是一团气,气之周形变化。
2011-07-06 00:40 8楼
南方生热




南方生热,什么叫热呢?就是生机旺盛叫热嘛,生机衰退不叫热。从气道上讲就是气聚就热,气散就寒,你这样来理解,不要认为这热就是温度上的热,最热的一个体会嘛,就是分子、原子活动力强嘛,互相碰撞,那个热闹那劲产生出来了,你就觉得热。热它是一个相对的,没有生命迹象就是冷,有生命迹象就是热,所以说这些理论它都是一个很深层次的理论,不要浅层次的理解就是南方生热,到三亚就很热的不得了,这样理解就片面了,容易遭到西医的垢弊。




那么好了,我们接下来说热生火,据说的热呀,这个热腾起来,发为用,这个就是火,你看地热而产生上面的火,你可以这样来理解,地热你可以说是,这个是基础嘛,先有热,热才能生火嘛,你不热,它打不着火,摩擦起热,摩摩就生出火,这火是用,热是体,一个是基础,一个是用,叫热生火,你看古人这每一个词,遣词造句都是非常用心的,没有随便说说这种事情出现,基本没有,那么生火,就是生机之用。




那为什么火生苦?苦生心呢?其实你可以直接说火生心嘛,中间加一个苦,它的意思啊,用要变成体嘛,火是无形的,要变成体,要怎么变呢?火聚而生苦,什么意思呢,你看火散了,它煮出东西都是焦糊味的,这个只是浅层次的理解,那么深层次的理解,它把体给煅用成味是苦的,所以说苦味又是体,那么看一下,热是体,火是用,那么火用又来生这个体,体是苦嘛,因味是体,气是用,那我们中医基础都讲过啊,味道嘛,五味为体,五味你得拿舌头来尝,它是藏在药材或食物里面的味道,味道是需要尝的,先闻那么它是发散的,闻的那个味是发散的,你尝的那个味道是藏在里面的叫作体,这个奠定了火生苦啊苦生心,这个奠定整个五味的基础,所以说我给大家说,这几段非常重要,至关重要,对大家奠定整个中医观有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这块搞不明白,几乎中医没法学,那最终你就是守一方治一病,你到老了有什么用呀,到老了还是守一方治一病,那就理上你不明白呀,你浑浑噩噩,那还不如你有一个计算机呢,那计算机直接一方一病都给抄进来,那病人来了,你拿计算机一敲,你是什么病一输,出来一方子给病人了,病人好了,那这永远是外在的,这名色财利都是身外之物嘛,不是自己的,不能化成自己的智慧,这东西最好不要用。





好我们接着来讲,热是基础的基础,有了生机,才会有热,有了热能够生出火来,这火为用,火用向上蒸,它把一些体物化成一些物质,把火气藏到这些物质里,变成苦味,什么叫作苦味?苦味是我们口感上的一个感觉,大家可以感觉一下你的舌头触苦之后的那种感觉,苦者破也,古人说苦以破之,苦以发之,什么叫发呀?苦它本身藏了火之用,火用藏在苦味当中,是苦发、苦破。那黄连它是苦的,它可以燥湿,其实它是一个发性,苦发苦破嘛。你看大黄,所有的能够通关或者清热的药都是苦味的。辛散,辛是散的,苦是发的苦是破的,大家这样来理解味苦的药,一般都有去热的作用,为什么能去热呢?它把这个破开、散开,所以说有去热的作用。




那么苦生心就好理解了,因为心是能量的聚集,象炉子一样,有聚集之物才能生出这种生命整个运化之机的关键。那么这里面用这个苦发,什么叫发?就是发条一样它不停地在运动,那么心脏就是符合这个特点。我们前面讲过这人体气机有四种升降开合嘛,这个心它是一个泵,不断的输送能量,是从肾上不断的输送能量,一条线是心肾相交的,另一条线呢?是从肾上泵到肝,肝再输给心,那么这两条线保证了心脏能量的足够运化。那么它运化就是不断的往外发,就好像运钞机一样,所以说大家关键掌握发的一个特点,那么你就可以理解什么叫作热?什么叫火?什么叫苦?什么叫心了?它只是一个气道的不同层次的表现形式,万事万物一气之流行嘛。心是光明的,心是涌动的,它哪来的涌动的劲?它向哪涌运?它不断的向周身涌动,这不是一个发是什么呢,所以说用这种苦味来生这种心气,并不是苦味去生心气,那黄连苦它是散心火的嘛,它也不生心气,大家不要说把这个表面的意思去障碍了你的整个思维形式,要用气道苦是发的,所以说心也是发的,两者相对,所以你也可以理解是苦生心。那好这一段很关键,因为直接涉及到下一段的讲解。那么这样大家对这一段有什么不理解的,我不知道大家有多少读经典的基础,或者说有多少有中医的基础,我这个讲的一般是对有中医基础来讲的,对有一定的五行观、脏腑观来讲的,如果说大家对这一段有什么疑问咱们可以交流讨论,因为这个直接是角度,你从哪个角度进就决定了你能够理解到什么程度。

心要发用嘛,肝气是聚的,用是散的,通过筋这个肝又主动,通过筋的整个的散布于四肢,让整个的生机动起来,这就是肝的作用,那么肝气它要流转到心系嘛,最终变成开气,这种开气通过血脉,把这种开气推动到全身,这个你也可以理解一个简单的控制论,只是借用控制论这个名字,其实控制论还在表面形的层面上来理解事情,没到更深层,所以心生血,心是体,血是用,推动到整个的全身了。

接下去血生脾,为什么血生脾呢?大家还是要看前面肝那一章,是筋生心,这里面是血生脾,是不是血归于脾而生了脾呢?这肯定不是这样,那么这样解释是表浅的解释,永远解释不通。《黄帝内经》的这段原文到底在说什么?这样我给大家说一下啊,大家跟着我的思维来走,心是体,生了一个用是血,是由体而用,那么用后,物不可以终极,就是说用完了之后干什么呢?它正好是螺旋式的上升,它又进入了下一个阶段,那么用又会化为体,化为什么体呢,它不是化为原先心这个体,而是化为心气继续往前走的那个体,像人走路一样,左脚右脚、左脚右脚,那么不会在原地踏步。有人说这个整个的阴阳、五行它是画圆圈,在原地画圆圈,是一个闭合的圆,那就大错特错了。它每画一个圆圈回来的时候它都不是在原来的那个点上了,就像我们黑天白天这个不断的交替,难道黑天白天都是简单的重复吗?这个大家一定要理解透了,它不是简单的重复,它已经到了下一个圆圈的下一个阶段了,这个一个大圆圈套小圆圈嘛,随着昼夜的交替,月亮在不断的周(期变化),今天一个昼夜是初一,明天一个昼夜就是初二了,那么它也是这样的,一个体用完成之后,下一个体用就是下一个整个的循环,体用是一个小循环,就五脏生成是一个大循环,所以说是螺旋上升的嘛,你也可以说是螺旋下降的嘛,本身它是生生不已嘛,《周易》讲生生之谓易嘛,生而又生,不断的向前生,永不止步,永没有停留下来的时候,这样你才不至于死,大易流行嘛,这个流传了几千年了,到现在不断的发生变化。那我们中医也是啊,不断的获得新生,生而死,死而生,理论不断的翻新,但是你还是抱着原先的东西,语言文字啊,那么这个已经不时代了,但是不断的生生不已中间的这道线那是存在的,依稀存在的,如缕不绝呀,这道线是无形的,不是有形的,你只有说是靠不断的勤奋、用功、精思你才能慢慢地看到那东西。




那好我们接着讲,他讲的这个心生血,体而用,用而体,体用是一个循环,那么这个血是用,是功用嘛,那么它回来生这个体是哪个体啊?这个气它已经是变化了,不是原先的那个心气了,已经变为和缓的脾气,而这种气聚在脾中,产生了和缓的脾气,斡旋于中焦的脾气,那么这样气机才会流行,不然的话,心气是心气,肝气是肝气,各不相干,几个部门谁都不交流,那么这个工作怎么开展呢?就没有办法开展了,心肝脾肺肾是体,筋、脉、皮、肉、骨这个是用,五体五用之间,五体是靠五用相连接的,并不是夜卧则血归肝,白天血归脾,脾为贮血之器,这东西解释都是不符合古人的思维定势和真实意义。我不知道大家理解了没有,一定要理解体而用,用而体,每一个体用循环之后都是走到下一步的这个气的状态上,大家可以这样理解,肝是生心的,肝是生心气的,心气是生脾气的,脾气是生肺气的,肺气是生肾气的,你把这个五脏相生理解成是四季,那么体用循环理解成是一个季,那么每一个体用循环都是向下一个季度来走,那气机就是在这体而用,用而体的变化当中不断的在五脏当中周流的,气机不会停留在某一个部分,某一个脏腑,但这个气机又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经脉流行之气,而是内在的深层次的气机转换,我不知道大家理解不理解,下面都这样来解释,它的目的这个整个生命意志的目的无非是让你能够更合谐而更富于变化。有人讲周易管理学、中医管理学,中医在管理学方面的贡献,诸如此类也都是从这方面来讲的,相生相克嘛,那不可以一直生,也不可以一直克,有生有克你才能构成合谐的一个生命个体。




那咱们接着来讲,这又不同了,心主舌,那大家说说为什么心主舌呀?五窍嘛,开五窍,怎么开五窍?肝是开窍于目嘛,那么刚才咱讲了五体和五用,那么这个它又讲了一个五窍,大家说说为什么心主舌?上次咱们说了肝主目的道理,今天来说下心主舌,比如说舌者,心之苗,心开窍于舌,为什么呢?大家说一下吧,心气通于舌,舌能知五味,那为什么心气通于舌呢?心的经脉络于舌,火、火苗,舌头像火苗,舌与心有密切关系,舌功能正常,有赖于心功能的正常。要从气的层次来考虑,不要从形的层次来考虑,也不要从西医的解剖来推心主舌,那样是永远推不来的,心气通于舌,舌是心的窗户,心藏神,语言是人的灵魂,语言在舌,其实大家说了这么多,舌只有一条,不是空窍,已经把心开窍于舌的道理说出来了。




你看咱们总结一下,我觉得说的非常到位的:舌头像火苗,心的外延,舌是心的窗户,心藏神,语言是人的灵魂,语言在舌,其它还很多,我就不一一念了,这样的解释是非常不错的,而且是走感觉之路的,什么是感觉之路呢?就是你就看着那个气态是否能相融这条路,你看这个舌头,千万不要从结构上去理解这个舌头,因为都是神志之气的发用,这个心主动,它有一个冥灵的动性,这种动性它在体是心脏,在外来找,找来找去,这个舌头非常灵活、善动,那么这个里面舌头一定是被灌输了通灵动性之气才能为舌所用,就像一个人,一个生命体,一个意志一样,它也要有舌头,那舌头作什么用啊?去做这个语言也好啊,知味也好呀,居在口腔中央呀,它必须用心气的这种灵活善动机巧的这种气去填充舌,是这么回事才让舌赋于这种功能,而且通过舌头人类能够语言嘛,因为人有心机嘛,玲珑七窍嘛,这个用古人的话说嘛,咱不管它几个窍,这种机心、这种聪慧附着在语言上通过舌头实现,小猫、小狗它不会说话,因为它心不行,所以说它舌头不会有通灵的这种功能,那么人不是,人的心脏很通灵,它能够在舌头上做出很多技巧,是气之所注,就像很多西藏的藏医,大家有机会可以读一读,都是通过这条来讲的,包括西方一些原始的经验医学,但它那个层次很浅,咱们中医啊是成系统的,而且有著作,都是从神机这一块,这就涉及到时神界的事情了,谁来把握?把什么气放在什么位置最合适?比如说咱们手,手要有握力是吧,它就把握气、聚气放手上,所以手能握,脚也是,就把那个强健的气放在脚底板上去,你才能跑起来,不然的话,如果说柔弱的气放在脚底板上,你跑,人连站都站不起来,如果说把机巧灵活之气放在舌头上为人所用。





大家说说吧,有人说苦是降的怎么讲?你看啊,《黄帝内经》从来没有说苦是降的,都是苦是发的,苦不是降的,如果心是降的就很难理解了。现代人苦降辛开,就说苦是降的,苦不是降的,关于苦生坚我们下面来讲,其它的一些问题,苦不会来生坚的。咱们先理解整个的心的特点,苦的特点,热的特点,火的特点,你串在一起你就知道这个整个气机是一个什么特点。还有给大家说一下,大家如果学过中医的话,希望大家一定抛弃一些中医教材的或者说近代的一些人对中医基础的理解。你看看《黄帝内经》是怎么说的,大家可以都搜一下,尽量让古人的言语或古人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古人的事,这样你才能打开这扇门,这气界的门嘛。




我们讲过这界分形界、气界和神界,我们讲的是中间这个界,也就是中医的本质的特点所在。如果说人家问你了中医什么特点呀?中医有什么优势呢?那么以后如果说我们觉得投缘的话,我们可以说中医立意在气界上,世界分三界,整个的存在分三界,气界、形界和神界。这个物质文明呀,现在探讨的主要是形界而没有涉及到气界。大家知道量子力学,现在学到量子已经开始慢慢的认识到气界,物极必反嘛,你这个形界学到一定程度肯定要了解到气界是怎么回事。那我们的祖先直接就认识到了气界,并且中医就是从气界过来的,因为人生的时光短暂,这佛教来讲得人身又难,只有人他才能聪慧的明理,所以希望大家能共同来研究人生的或者是整个世界的道理,这样对整个的身心都是终生适用的。
2011-07-06 00:40 9楼
五音和气化

关于五音因为我们马上也要讲到,所有的都是从五这块来理解,因为一气嘛它只要静止,它是不动的,它只要一运化,那么它就会产生变化,那么这个变化在一个机体内啊,如果说分五块啊,那么它就是五种变化,这五种变化各代表某一种状态,然后通过这五种变化,这就是五音嘛,就是五种音的五种状态,就是五音,就好像一个蛋糕一样,切蛋糕你切五块就是五块, 切四块就是四块, 切三块就是三块,这个正好对上咱们的阴阳、五行、八卦,那么去理解这团变化,这个就是河图洛书它的用意所在,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在讲太极是怎么生出两仪的,太极生两仪,两仪其实已经生出四象,任何东西它只要是一生,它就出现了变化,因为我们一个人,它面向南背就对着北,五音古人也是这样来做的,把世界整个的音,音气你可以理解成音气,音是声音的音,这种音气是最典型的五种状态,不同的五种状态,那么你去理解宫、商、角、徵、羽它的含义,我对音律不是特别的精通,但是《黄帝内经》所讲的五音就是这么来配属的。因为我们首先要来先讲这五种气态,最主要的那五种气态,然后我们一个一个的配属你就了解了整个的气机是怎么一回事。




先从“肝应角”开始,肝气是蓬勃向上之气,应呼以长,长竿就是肝脉之末梢,我们说过摸脉就是摸气的特点,肝气是弦脉,弦脉是长竿之末梢,条达柔顺而又蓬勃生长,正好应了呼以长,呼声之气,就像擂动的战鼓,是肝气的怒发之象,闻鼓则进,鼓声是从下面向上面发越而起,声波频率是长的,所以说有生命力和穿透力。“心应徵,其声雄以明”,雄是阳气的代表,心气开了,是心藏的代表,雄壮而有力,明就是不在暗处而在显处,在上面跳动搏动使气血达于四肢百骸,所以说“其声雄以明”。“肾应羽,其声沉以细”,沉沉细细,低低切切的那种声音,肾脉是沉细的,心脉的浮的,毛的,所谓毛就是表,一搭手就能感觉到。毛脉是肺脉,“肺应商,其声促以清”,促就是短促,衰落了,清就是气清达,下面气浊,上面气清,调气要缓,所以说皮肤缓,慢慢渺渺的,而有缓和条达就是调气,心脉是钩脉,肺脉是毛脉,所谓钩脉就是来而有力,去而小钩,有一个回旋的力量,不像毛脉完全浮于表。我以前在《难经》上给大家讲过经脉和脉象,再强调一下,不管是望闻问切,直接目的都是在体察气机的运化的规律和状态,摸脉就是摸脉象。





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是气化的产物,叫做脏器都是由气所充而成的,气化而成形嘛。那这个气是什么气呢?太极是一团气,人不可能是静止不动是一团太极。那么人是生命,有生有死,它要完成这个历程,有这个历程就有功用,就有流转变化,那么这一个太极一下子分成五份,它一转嘛,其实不是五,可以是千千万万,但是你可以理解成五份,它正好拿出五脏相匹配,五脏无非是五种气生成的,这五种气是哪五种气呢?无非就是我们讲的升降开合,再加中焦脾胃运化的那种斡旋之气,就是黄婆嘛,这五种气散布在人身构成了五脏。任何一个事物,它只要一立太极,一动马上出现气机的变化。那么你一分,可以分成五份,可以分成八份,八就八卦嘛,五就是五行嘛,分成三就是三才嘛,它就是用这个来化成了有形的东西,我们讲了嘛。







五味

我们强调一下五味,比如苦味,任何事物都是由体和用构成一团气,苦体是聚,苦用就是苦发出来,苦主破,黄连和黄柏是苦的,所有的苦味都有破的意思,破的意思是由火、热能凝聚产生的这种味,这种味本身就有火性,在合适的时机恰当的时候就出发出火气的这种苦味来,苦体入到人们心中,它并不是具体的苦味,这都是气机上的概念,也可以理解这种气凝聚产生了心,心就是动能的代表,像发电机一样,不断地泵血到外,把气血输布到肺,由肺布散全身,所谓的心生血,就是心为体而血为用,心通过搏动能力把血输送到全身,是生命旺盛的一个体现,所以说心生血,就是五脏整体循环的一个环节,心是体,血是用,由体而生出用,那么用复归于体,再归于体,归的不是心体,而是心下面的一个体,这个正好形成体用互用,五脏循环的一个理论基础,那也就是整个气机的运化规律,就是前面讲的“周流六虚,变动不居”,阴而阳,阳而阴,就到了第二爻,再阴而阳,阳而阴,就到了第三爻,不断地这样上升,也就是《易经》上所说的“分阴分阳,别用柔刚”。任何事物都是阴气和阳气组成的,须臾不可分,阴气和阳气分离就孤绝了,那么孤阳不长,孤阴不消,别用柔刚,是一刚一柔的向前推进,这个就是从《易经》角度讲气道运化的规律,这里就是心而血,血而脾,脾是肉,肉而肺,就是这样,不断地体而用,用而体,五脏循环,大家要仔细体会。在这之前讲过十二生肖和十二时,一定要仔细理解十二时整个升降开合,阴阳二气流转的规律。这个是学习中医的基础,如果没有气道和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中医是空中楼阁,皓首无功,学到头发白了也是一无建树。



接着说心主舌,有人说“心灵手巧,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其实是这样理解的,上次大家关于“心主舌”总结的很好,舌是心之苗,居于口腔之中,又奇巧变化,很调柔,充满了动能,这一切都是心中开气的代表,开气在里,藏精在心,而发窍于舌,这个舌又是语言的工具,这一切都表现了心脏的动态,你看舌头非常柔软而有弹性,而又动感十足,上次已经说过。




那么“心灵手巧,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眼睛也开窍于心,大家怎么解释?我希望大家向气道这方面来靠,来理解我们所探讨的经文,尽量抛弃僵硬的或者是似是而非的条文和我们一些固有的概念,有人说“火于无形不常见,虚之则有,不用则隐,如舌在口内,开口即见,闭口则藏”,这个说的不错,可以这样来理解。总之从气道的角度来讲,观象而知气,一看舌象红红的,卷来卷去的,直接就是开动之气的代表,开动之气的总代表在心,而窍上就是舌,那么眼睛呢?《内经》为什么没有把眼睛归于心啊?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中藏神,心中也藏神,为什么给了舌,没有给眼睛啊?大家可以说一下。



有人说“神处心,神足则眼睛亮”。我给大家说一下,《黄帝内经》所写所著都是从气道的角度来讲的,其实除了气道之外还有一个神道,所谓神者就是意识思维,这个不多讲,只是涉及一下。因为在这里说舌头是开气的代表,主要是从气这个层次来理解,并没有从神的层次来理解,所以说舌头是开气的代表,不能说眼睛是开气的的代表,眼睛是神气所游行之所,人一张开眼睛,魂和神就游之于目,这是从神道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所以不把眼睛从气道的层次归于心,如果从神道的层次要把心神归于眼,那么这种归其实也是人为的一种归法,为什么五脏配五官啊?这里面有一定巧合的成分,也有一定人为的规定。气机就是这样来安排的,不然怎么用五行去理解整个的事物呢?花朵有五瓣的和六瓣的,那六瓣的怎样用五行去理解啊?也就是说,尽量让相近的气属于一个行,眼睛的神是属于心的,眼睛的开动之气属于肝。关于为什么,前面已经说过,必须有一个络属。




再给大家说一点,张介宾说过“五脏中还有五脏”,就是肝脏中有心肝脾肺肾,就是每一个脏中还有五个脏,它说的这个没有错,但是表达有些矫揉造作,直接用普通的话就是分阴分阳。我记得有人说“无非就是二分之法”,不断地分,所有的气机都不是相同的,但都是融合的。清者在上,浊者在下,心肺在上是清者,肝肾在下是浊者,那么心肺在上的清者又分清浊,肺者为清,心者为浊,那么肺中又分清浊,肺之上者为清,下者为浊,无限可分。五脏也是这样,肺中有五脏,心中亦有五脏,无非气机是一团气,只要是一团气就有升降开合。以至于一个细胞中也有升降开合,舌中有五脏,眼睛中亦有五脏,只是程度多少的问题。这样就把五脏生成和藏象理论理解活了,理解成一团气就可以了,任何一部分都是一团气,但是心气不独积于心中,但又两股气,有本藏之气和流动之气,本藏之气相当于留守部队一样,就在心脏这里舍房,这叫藏之积秘,藏于藏中,还有藏之清者,留于藏中,藏之浊者,流于藏外,要往外走做交通交流,要流到肺藏中,去填充肺藏,带给营养和信息,肺藏再推动这个气去交流,这样就推出了另一个流动和留守之气,就是经脉,每一条经脉都有本部之气和流动之气,流动之气就是营卫,本部之气就是本身的脉气。这个就是“井荣输经合”,出流注行入,就是《内经》上讲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那个就是讲本身脉气和脉中流动之气,还有阴阳错行,都是来讲这块的,只有把整个气机流转,气机升降开合的特点,这些理解清楚了才能研究经脉,不然把经脉有当成物质的,扎个穴管哪个病,经脉到底在哪怎么走,又陷入到迹学上。西方是形学,“上工守气,下工守形”,不要守这些迹和形,应该守神气所流行出入,经脉和关节都是神气所流行出入,要看这些东西,不要只看外表形成的这些事物。“气化形”,经脉也是由气的流动而产生,经脉也是可以由气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一定要把气机搞明白搞懂,首先要理解升降开合再加一个调气在我们中医上的应用和生理上的表现。



我们接着讲,心主舌就过去了。“在天为热,在地为火”,这个好理解,因为天地是一对阴阳,阴阳之间每个阴阳又有五气,天地相同性质的五气又是相感相生的,这是为什么要强调在天在地的原因。就像天干是十个,地支是十二个地支,十个天干分五行,甲乙属木,丙丁属火,以此类推。十二地支也是五行,亥子属水,寅卯属木,正好这里面天干和地支相交错而运行,不是一一对应的,但是对应的是相互感应的,以后有机会详细跟大家谈这些。“在体为脉”,就是我们强调的,脉者就是血的河床。“在藏为心,在色为赤”,所谓五色,大家可以理解成就是升降开合四气的外化表现,如果是自然之色的话,赤色入血,这是有一定道理的,青黑白黄分别入肝肾肺脾,因为是自然所化,我们讲过物物相应,气气相应,赤色是开气所化,所以入心入血,自然成立。“在音为徵”,上次有人问过五音怎么理解,其实是这样理解的,“脾应宫,其声漫而缓;肺应商,其声促以清;肝应角,其声呼以长;心应徵,其声雄以明;肾应羽,其声沉以细”,这五声正好是升降开合调在声音方面的代表,又象金木水火土,古人无时无刻不是在用这五种气来理解世界的万事万物,不仅是理解,它不是方法论,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能感知感应。




如何通过舌苔看健康

看舌也是一样,不要拿书上很多的舌象舌苔去套,这个都是隔靴搔痒,都是间接的不是直接的,所谓直接的就是瞅舌头和舌头上的苔去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气团,这样就有心领神会的可能。不然的话永远只是机械的隔靴搔痒,去对舌象,越对越对不上,直接导致辩证的直接失误。咱们说所有的气机都是相通的,人身的气机也是相通的,脉象直接反应气象,舌苔也直接反应气象,都是一样的。阴虚的证和实证在舌象上完全体现的不一样,比如说舌尖红,直接理解成整个舌头是你,舌尖是上部心肺,红就是开气过大,里面有热象,热气蒸腾而上,催动舌尖变红,就是整个舌尖细胞充血,气机冲在那里,导致舌尖发红。红的多热就多,红的少热就少,红在左边就是左边有热,红在右边就是右边有热,就是这么来理解。




你看风寒感冒的人,舌苔周围一圈尤其是前面,直接蚕食掉了,没有苔了,不能说是剥苔,舌在表面有一层苔,邪气侵入导致气机不能外达,使整个舌头外面一周没有气化的现象出现,直接就是寒证。这个周边往里侵入的越深、范围越大,寒气侵入的越严重。如果中间现白苔,那么整个人身的气机郁在里面了,气郁现白苔,这个郁不是肝郁的的郁,应该是气滞的意思。整个人身之气在正常的情况下是和身体之外的气是相互交换的,不断地出汗散失体温向外辐射。如果寒气凝阻在体表,使里面的气不能外达,外面的气被寒气所罩,舌头外面就没有苔,里面有清晰的界限,可以看到白苔,这是寒气薄的厉害,如果薄的不厉害,只是没有外面的一周,可以说是感了风寒,或者说是不调了,邪气不严重。如果白苔慢慢泛黄了,就是这团气郁久开始化热了,如果中间出现裂纹了,其实就是里面的气裂开了,就是由于整个气机郁在里面使其周旋变化而不得而产生了错列的成分,所以直接观舌苔之薄厚,整个舌质之性状,就可以体察整个身体气机的变化。比如说有的人舌苔前面无苔,后面舌根苔厚,用我们气机的理论来理解就是气郁在少府,肝肾之精不化,尤其有些妇女得的经症都会出现这种情况,或者有的化热变黄,有的不黄。所有的中医都是直接去感受,不要去加过多的思维的成分,当然初期要做一些思维,但随后都是感受。




周易与象

我记得《周易》上有句话叫“象者像也”,咱们知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大业”。所谓的“两仪生四象,象者像也”什么意思呢?前一个字“象”“象者”就是说“四象的象”、“卦象”,包括八卦也是卦象,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它这是一个个卦象,“离”外边实中间虚,“坎”是中间阳外边虚,这个叫做卦象。“象者像也”也就是“卦象者像也”,就是这个意思。第二个像什么意思呢?就是体现,或者叫做意象形象就立着一个像,它就是把这个地方照相了,把这个拍下来了,然后拿来让你看,都是静态的照片,其实是一个动态的象的心魂,就是一个故事从开始到结尾发生,它的经历截取八块,开头和中间结尾,包括中间再不断分,分成八块,分成四块就是四象,分成八块就是八卦。几个卦象它是成了一个像,就是照片,这个最好理解了。就是一个人百米,起跑、加速、冲刺这个就是,它是一个动态的,但是你拍照拍下来之后就是静态的。那么现在你不要理解它是静态的,象者像也,你这个照片是反映后面的那个人从开始起跑到冲刺的整个过程。




所以说《周易》讲“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嘛,说的是《周易》是不断变化的,象是不断变化的,那么我们整个的气机也是不断变化的,写《黄帝内经》这本书的人就把这个变化分成五,东方一个变化,南方一个变化,中间一个变化,西边一个变化,北方一个变化,也可以理解为四方都有一个变化,中间这个变化是调和四方变化,它起一个稳定一个作用,没有中间,就没有四方的交通,所以说咱们脉要有胃气嘛,有胃气则生,没胃气则死,他说的就是中间的土气你有没有,就是一个和缓之气,就是四个方向,东西南北都不能过急,就是中庸嘛。




孔子讲:“适中”。什么叫“适中”呢?就是不能说是绝对的中,没有绝对的中,什么东西都在不断变化当中的,但是你不能过极,不能过于极左也不能极右,不能极东不能极西,不能极南极北,在极东的时候你要有中间的气拉着你,叫居中而偏左,居中而偏右,所以说这个就是胃气的特征,胃气是缓和之气大家理解一下,就是气者缓也,和和缓缓,居中而邻照四围,所以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如果脉全浮,一点和缓的气没有了,那这个是气浮越于表嘛,都散出去了。那如果说完全沉,像一个石头一样沉到水底了,那么气机沉,没有任何生机可言,脾胃也都坏了。那如果说脉气流动如滑珠,像滚珠一样,一点和缓的气没有,动得很厉害,那么这个心气浮荡。那同理如果说这个脉很弦,象弓弦一样,噔噔噔噔特别硬,噔,噔,噔,就这样,里面一点和缓之气没有,那肝气绝了。《黄帝内经》不是说了吗如循长杆之末梢,什么叫长杆之末梢呢?末梢就悬劲很弱了,它有一个调柔劲儿,那个调柔劲儿就是脾气的劲儿,脾气劲儿加肝气的悬劲儿二气合在一起,相合而不相离,它这个就是一个中和之气,所以说这个人就能很好地活着。
2011-07-06 00:41 10楼
如何开方

有人跟我说过,如果说只讲这个空头的理论,没有临床的话,或者说没有开药,那就是讲了也没有什么意思,这个分两点来说啊,第一个你没有基础的话,你往下面关于开药啊、临床啊,你就没法来听了,站得角度不一样,理解也不一样。那我如果说是大家没有一点气道的认识,关于讲到开药这一块儿,这方面很难来讲,这个是一方面。另一个方面,这个理论也并不是说枯燥无味了,我记得是哪个老师说的一句话吧,中医一部分来源于临床,另一部分来源于体悟,这个话就说得非常好了,因为学中医不仅是学中医,而是根据你整个的生活观念和整个对生命的理解,那不仅仅是一个临床,西医如果说来源于临床,那西医临床一百年也不可能说是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所以说不简单的是一定要临床才叫真中医,一定上来要讲临床,临床就很高级,这个不能这样看,希望大家不要这样来想问题,临床固然重要,因为它是最终的,是治病的根本吧,但是你对整个的生命的理解,要出于平时的体悟和对师长的继承,因为这个一代代传下来,就像老子的《道德经》一样,你说它能治病来源临床吗?估计是进入了某种境界之后的体会流传下来了,你再用这指导临床,收效就非常好。很多大夫治了一辈子病,他可能最终也没弄明白一个简单的伤寒是怎么回事,或者说一个简单的肠病、肠胃疾病是应该如何来下手来治疗。




现在很多人开方子失去了经典理论的指导和自身的体悟,简直驴唇不对马嘴,开个方子贻笑大方了。其实很多疾病,你要知道了理,你这个法只要稍微学一下就会融会贯通。和炒菜一样,你知道了炒菜配伍的原理,炒起菜来,你才融会贯通嘛。比如说一个韭菜炒鸡蛋,这个是咱们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如果说让你去临床去配去,我估计你很难能配出韭菜炒鸡蛋这样经典的菜来。就像包饺子,西方人,化了那么多年他也没研究出包饺子来啊。所以说不是说临床越多越好,两条腿走路嘛,第一条腿一定要迈出去,就是启程和体会。那你光知道吃饺子,不会包饺子也不成,这一点这之前我再和大家说一下吧。




药食是同源的嘛,那么如何理解药食同源呢?很多书上都说,药有的是从食物中来的,食物是从药中来的,药是偏性的,食物是平性的,所以能被人常吃。那么如果说仅理解到这个程度,我觉得远远还不够。所谓药食同源,就是说整个的做饭和你熬药汤的道理是一样的。这一点如果大家对药的配伍,麻黄汤啊、桂枝汤啊、小青龙啊、白虎啊、枣仁汤啊,还什么炙甘草汤啊,像《伤寒》里这样的方子,你如果说想好好体会的话,我建议大家多学学做饭,做饭炒菜之间的配伍就是药的配伍,这个是药食同源的另一方面,你只有配出好吃的饭菜来,你才能有可能对汤药开方有一个真切的体会,因为汤药你不是老喝的嘛,你都给病人开,那么你常吃的就是饭菜嘛,你熬汤咱们说很简单,你要加盐,你要加味精,你要加一些佐料,比如鸡蛋汤,你要有鸡蛋,你要有油,你熬这个汤或是熬油腻了还是清淡了,这个东西它和方子是一模一样的。




比如一个上火的人呢,他愿意吃什么呢?比如说口气很重的人,你如果说给他来一个白糖拌心里美,我觉得他应该很爱吃的,心里美的萝卜嘛它里面是红萝卜嘛,红的,切成条,拌上白糖,不能拌红糖,道理大家应该能够理解吧,然后在那腌一会,吸出汁儿来,吃得爽脆,甜美的萝卜条,最后还得加醋,加白醋加食醋都是不一样,酸甜口的拌的萝卜条,那你吃这个爽脆的萝卜条,最后再把酸甜汁喝了,大家想想大家现在味蕾就应该是有反映了,那么对于一些口渴、有火气的你说它会有什么一个效果?这个《内经》上不讲了吗,酸甘化阴么,那你去体会去,他怎么个酸甘化阴。如果加红糖味道就不一样了,那只能加白糖,说加冰糖也好。还有就是说这个糖和醋的比例,你加白醋加食醋,你想一想有什么区别?放在一起,过酸了也不行,酸口儿,过甜了也不行,酸了就不好吃了,那酸甜的比例是几比几,然后再加上萝卜条,他们三个的比例是几比几,那萝卜条在中医里又是什么东西呢?这个大家想一想。




比如说你开一个方子,你看如果说吃了这个治什么病呢?我跟你说啊,如果说是火气重,肝气不调,胃胀满饱闷,你吃这个就好使。首先萝卜是化气的,为什么是化气?萝卜为什么能顺气?大家想一想,一会儿啊我说完这个大家做一个答,给大家出几个问题啊。萝卜是顺气的,为什么,第一个;第二个,白糖和红糖,为什么能加白糖,不能加红糖?第三个,三者的比例我们应该是如何来掌握;第四个问题,如果让你开一个方子,你照这个糖醋萝卜条你开一个方子去治痞闷和胃中有火气的病的患者,你会开一个什么样的方子?其实这个就是运用了很简单的一个药食同源和气机的一个理论来让大家能够贴近实际来琢磨这个方子,那行那咱们先把这个问题先讲一下吧,然后再讲那个《黄帝内经》的关于南方生热那一块吧。




首先咱们第一个问题:萝卜为什么会顺气?




大家可以踊跃发言嘛,说一下,是红色的心里美,不是白萝卜,大家可以用气道中医的理论来解释,因为如果说年前听过讲的,应该是对气道有一定的认识了,这里面怎么应用,我记得有一个人说过什么呢?人生呐是升降开合四个气,那药是什么气?是不是里面也有升降开合啊?或者说也有其他的名词来代替了这个升降开合,那么大家可以开动脑筋想一想,萝卜为什么能顺气,如果说用取类比象啊,你要搞不好这个取类比象就非常滑稽。你只有在气机的基础上,你才能准确地去取类比象,你不能瞎取类比象,那让西医笑话,最后搞的又是中医又是封建迷信。




那我说一下大家的理解,有人说是生在地下,降气,金气肃降,生在地下的多了。萝卜秋天种冬天收,萝卜收获于秋天,即潜降之气。萝卜为什么能顺气,有的说什么什么收敛之气,引气下行。你看有点就提出不同意见了,生在地下的多了,人参也生在地下,降气吗?




首先如果说是不能从一个根本的一贯的理论来指导我们来取类比象,或者来指导着我们对药性的理解,那么我们只能会是互相打架,前后矛盾了,步行不一致。稍微学点中医的,学了西医他就会觉得很可笑,因为你不能自圆其说呀。你这个一段话用一个理论来解释,另一段话用另一个理论来解释,两段话放在一起,自相矛盾了,为什么这样呢?我们就没有抓住事物的根本去考虑问题,取类比象只能留于空谈,这样的取类比象我们还是不要,如果说能有西医的一点诚实的实验精神更好。




白色入肺,这刚才跟大家说了,是心里美的萝卜是红萝卜,不是白萝卜。白萝卜顺气,红萝卜一样顺气,你就说白色入肺,肺主肃降,那这就不对了。还有,我刚才说了,这萝卜啊,我没有说萝卜降气,而只是说萝卜顺气。就像很多人说,辛开苦降。大家可以到《黄帝内经》搜一搜,苦味儿什么时候按成了苦是降,苦者发也,从来就没有说是苦是降。《黄帝内经》一直经典的对辛和苦的理解是辛者散也,苦者发也,酸者收也,你可以查一下,甘者缓也,咸者坚也(是苦者坚也吧?),都是这样来形容,不知道后来从什么时候开始辛开苦降什么之类的一些名词喧宾夺主,所以大家一想苦就是降,这个是不对的。如果说是辛开苦降,那你那个栀子呢?你不能说栀子是降气的,你可以说是黄连,大黄是降气的,但是它那个降不是因为苦而降,是因为它本性沉而降。黄连不太沉,大黄主要是。




有人说是萝卜是根,有升发气的特性,升气而开,开而顺气,多了也损气。还有说的,红色入心,这个关于红颜色呀,如果说是本质的红,一般入心血,但是一个草药会拥有多种属性,那主要看哪种属性居主,其他属性居辅了,所以说这里面红心萝卜啊,比如说西红柿啊红心萝卜,这我们就不能说他的主要特性入血脉入心,你不能说西红柿是活血脉、通心脏,这个都不能这样来说的。你看这个说萝卜是根有升发之效,那很多植物太多的药材是根了,那难道都有升发的特性吗?你都可以这样来说吗?这个也不能自圆其说。




你看这个问题,如果说一涉及到临床,大家如果说没有一个一贯的原则做指导,中医几乎没有办法交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人一个理论,中医就没有办法继承了,那何谈发展?所以一个基本的萝卜为什么能顺气如果你搞不明白,那其他的药几乎你没有办法再去尝试,所以说开出的方子稀奇古怪。




有人说了萝卜味微辣入肺,酸的入肝,甜的入脾,这个就是说得比较靠谱了,那么我们在《黄帝内经》上,上次我跟大家说了,关于那个五段话里面有很经典的确立了五味入五脏的味道的理论体系,为什么我也跟大家讲了,而且五脏所喜的五味,肝喜酸啦,肺喜辛,脾喜甘,怎么说来着,五味所喜五味所忌,大家可以看一下是怎么说的,关于五味《黄帝内经》上面论得非常清楚,上次好像有个老师不也讲了吗,这五味并不仅只是一个味道,但味道占一个主要的成分。比如说附子属辛,你尝这个附子他也不辣,但你吃那附子他有辛通的作用,所以说都归为辛、辛味。所以说如果说从气道的角度就更好理解了,散者为辛,那么附子主散,很多辣的东西都主散,但也有些不辣的东西也是散,所以说所有散的都归辛,这个气道就好理解了。




还有说萝卜性凉味辛甘,入肺胃经。你拿很多味辛、凉的,但为什么萝卜顺气?理脾气、顺肝气、调胃气效果非常好,这个就涉及到根子问题了。你看这样如果说我们没有读过,就是说没有跟大家讲过气道,《内经》也没给大家讲,那么这里边我很难跟大家讲清楚“象者像也”大家怎么理解这句话,我曾经跟大家说过,摸脉就是摸气象,你搭上去之后,去感觉是什么气象,脉象跳的快,这个气象波动的快;脉跳的慢,气象就波动的慢;脉沉这个气象就沉;脉浮气象浮。观面相也是啊,面色晦啊,他整个的气机就很不好;面色红润,气机就好;面色过红,红脸关公,那阳气亢盛,气机太旺,所以说“象者像也”,道理就在这里。所以说现在会摸脉的人越来越少,病人来了,搭一下,那叫做中医,他也仅此而已,你看他能说出卯酉来?这个脉象怎么回事,他估计也是茫然如有所失啊,他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失去了根本。




那行这样,那既然有人提出来了,萝卜到底为啥能够顺气,我给大家说一下。首先,这个萝卜是辣的,尤其是萝卜皮,萝卜皮辣,他就代表整个的萝卜他的性质是微辣的,萝卜是辣的所以说辛者散也,所以顺气,什么叫顺气呢?顺畅瘀滞之气,什么东西能顺畅瘀滞之气呢?那只有辛者散也,你把这瘀滞之气散开,那他就可以达到这个散气的作用了,顺气的作用了,从来没有说这个是降气。为什么会降气啊?因为你顺了,胃气以上为逆,以下为顺,对于胃气来说啊,他一顺开了,胃气一降,这个降是连带的,而不是萝卜有降气的作用,萝卜给他通开了,自然气就降下去了,这个是第一。




但还有很多辣的东西他不顺气,那我们来说第二,大家咬这个萝卜的时候会有什么感觉?是软绵绵的呀还是怎么样?这个是象者像也,我们直接体会萝卜,给我们的整个的眼耳鼻舌身意的感受,你要咬这个萝卜是嘎吱嘎吱脆的,萝卜是挺立的,它不塌的。你要是吃块大年糕,敷在这胃上,你看他能不能顺气。即便把年糕里面掺上胡椒面儿,它也顺不了气,所以说这个是萝卜第二顺气的主要特征,萝卜很脆,而且很硬,它又不像锅巴似的一咬,嘎嘣碎了,散开了,到嘴里都是面糊,你吃到肚子里,萝卜这个脆劲仍然保存着,很脆很硬而不韧,不坚韧,像甘蔗一样,大家理解一下,这个东西他能通,你看那个萝卜,你仔细瞧,它有一个一个的小孔呢,你把萝卜横截面切开你发现,他有点藕中间那个眼一样,只不过非常密实,它靠这个输送水道上下的,这个吃下去就说,它在肚子里一走,他就能把这个瘀滞的东西给松开,所以说萝卜有疏的作用,疏当疏散讲,这个是萝卜的两大特性,导致能顺气,一定大家要体会清楚啊。这象者像也,摸脉是直接体会到的,这萝卜也是直接体会到的一个从它的味上,一个从它的质上,决定了它有良好的顺气,而且还不伤人,它不辣,不像辣椒那样辣,也不硬,而且也好消化,所以说萝卜作为一个食物,冬吃萝卜夏吃姜嘛,萝卜顺气,凡是肝郁气滞的人或者说脾胃有泛酸这方面的,你就是尽量地吃萝卜,第一吃炖萝卜,喝萝卜汤,第二吃生萝卜你不管是白萝卜也好,红心萝卜也好,你就尽情地吃。肠胃不好,肠道不好的有便秘的,萝卜是非常好的一个食物。吃惯了大鱼大肉的油腻的东西,到饭店点一盘小萝卜,大家吃来很舒服。而且萝卜微甜,它是甜的,它不伤脾胃,你要是过苦过辣,他伤脾胃。




这跟大家说清楚,如果说学气道的话一定要把这个观点纠正下来,你直接对某一个药品进行体会,就是神农氏尝百草,他尝到萝卜是脆的、微辣的、微甜的,他才记述下来,有顺气的功能,而不是到那去推萝卜是朝上的朝下的,是怎么来的,北方的南方的,这样去推的,也不是经过大量的临床,看到很多人吃了萝卜就顺气了,他就推出萝卜顺气,感通天下嘛,老子讲寂然不动,感而隧通天下。他坐在这吃了口萝卜,他深深地一体会,他就发现了萝卜可能有通气的效果,并且应用到临床效果不错,那么他就把这个记录下来了,咱这个说不是一个人而是很多人做这个工作。你不尝萝卜,你要没见过萝卜,萝卜顺气这个特性你很难去体会。芹菜也顺气,对大便啊、肠道都特别好,它刮肠的嘛。为什么芹菜有啊?芹菜比萝卜不如在哪?第一芹菜啊,它也是直挺挺的,但是它没有萝卜这样坚脆,到肚里打弯了,这是第一。第二它没有辛的作用,它不辛通,所以说萝卜顺气的能量要比芹菜大,甘蔗也有,大家别以为甘蔗没有,藕也有,只是相对来说很弱,它们三个都有疏通的作用,由于它们的体质是那样的,水道在里面由下而上就灌上来了,疏通河道特别好,芹菜可以疏通水道,甘蔗可以益胃阴,同时走得不凝滞,这都是非常不错的一味药,大家知道了吧。




所以说你从这个思路去理解实物也好,理解开的方子也好,这是一条捷径。虽然你不可能百分之百把所有的都体会到,因为很多很微妙的你体会不到,那只能是靠前人的告诉,但还有一部分你是能够准确的体会到的,比如说丹皮、香附像这些,你尝一下你就会有一个终身难忘的对药材的理解,包括五味子,包括细辛。上次我去安国嘛,好细辛不好的细辛,你一尝就尝出来了,那个贩子他做不了假,他做什么假都能做,这个药材上做不了假,这个味道上呐,拿起来一尝,细辛非常辣的,这味儿正的,这肯定是好细辛,尝起来没有辣味了或没有辛味了,而且味不正了,都不是好细辛,你直接这一尝你就知道了,几乎所有贩子你都骗不了。




问,萝卜煮过后不再辛辣照样顺气,煮过以后,不再硬脆照样顺气?




这个大家说一下,这个是为什么呢?这个大家谁能回答啊?看看大家有没有能回答这个问题的,这个问题问得很不错,也是涉及到另一个关键点。前面有人说淡养胃阴,那如果说是淡养胃阴这个你讲不通了,淡养胃阴那怎么不用其他的药淡养胃阴呢?那何苦萝卜去淡养胃阴呢?煮了它也顺气,吃还顺气,顺气的特性怎么保存下来?那你不能说是淡养胃阴呐。这个又是前后不一致,咱们前面说了,由于它的两性,一个是味,一个是质导致它能顺气,那么这你来个淡养胃阴又是不能接上了。有说的,煮过以后取其味,那你取味儿,你取的什么味呀?煮之前吃的不取味吗?难道煮前和煮后取得都不一样吗?这个也要好好考虑考虑。我们不管学哪部经典,都要一条原则,至始至终的来解释这个问题。那么这样你才能找到中医中药的精髓在哪里。其实毛扁说对了,去其味存其性,那这个话你这样说出来呀,还要解释清楚,怎么存的性怎么去的味儿,其实去味就是水火相煅。




这个跟大家说一下啊,凡是经过水火煅的东西,它的本性啊都被调顺,都被驯化,所以说生品和熟品是有很大的区别,但是,是不是调顺之后,他的性就没了呢?你看几个关键点啊跟大家说一下,第一个,它的性萝卜性质生的时候是通过它的味道和它的特质表现出来,那么是不是它的特质和它的味道就是它的性呢?这个大家要想清楚啊,那么我跟大家说啊,不是它的味道和它的特质是它的性,是它的原先就有这个性,通过它的质和它的味道这方面表现出来,你通过水火一煅,它的味儿和它的质发生了改变,但它的性还在。一个人张牙舞爪,他拿手张牙舞爪,又说又笑,这是他一个活泼的表现。通过水火一煅呐,他的手脚和嘴软都化下来了,但是他的活泼的性呐还没有变,也就是我们讲烧灰存性的道理就在里头,这是拿水火煅,在水里煮、火烧他,这存了性了,它还是这个性,性没有发生改变,但是性也会发生改变,因为它顺从了,这个性不那么躁烈而趋调和,但是你不可能把他的所有的性都煅掉,就是这个顺气的性都给煅掉,这是不可能的,这是第一。第二很多东西它拿火一烧,我们常见的是吧,爆姜啊鲤鱼头烧灰啊,只是煅而存性,你烧完了东西,它的味儿也没了,质也没了,那怎么它还能存那个性呢?有的会发生改变,但是还有的会保留下来,我们并没有说它的性完全没变,但是性并没有完全消失。那么这个我们拿气道中医的理论就很好来解释了,因为这个形式就相当于肉体一样,它里面是包含气体的,肉体没了这个气机还在,这个存性存的就是气机之性。就像石膏一样,你在水里煮,煮的半天你烧出来啥?它首先不溶于水,你说它能出来啥?烧了半天能出来什么?它能游离出些钙离子?这个咱们强调几点啊,第一像附子一样,它是辛的有散性,但是它没有通过它的味道表现出来,而是通过吃下去对身体的反映表现出来了。那么巴豆,巴豆是没有味道的,那你能说这个巴豆不猛烈吗?它没有通过味道,非常苦来表现巴豆的勇猛,但是吃了巴豆你试试,首先这个药性是它的内涵,有时候可以通过它的味道和形式来体会到,有时候它隐藏地很深,你体会不到,这是第一。第二,生品性猛,是吧?水火煅性柔,那么这里虽然把质和辛味儿去掉了,但它的性还在,所以说炖出汤的萝卜还是顺气的,而且你闻闻萝卜汤有种骚的味道嘛,很多人不愿意去喝萝卜汤,就在这,把它那个性的另一方面表现出来,有一股味儿,有萝卜味儿,这个大家仔细去体会去,这个可能不是说是一时半会你可以完全想透,但是这个思路大家要有。




那行,咱这个第一个问题,咱就到这儿,那大家还有没有问题啊?其实这些啊都是很根本的问题,你要说什么烧灰存性啊,这些东西你要不理解的话,包括五味是怎么体现出来,你要不理解的话,你下面的中医重要没法学,就是学一辈子,你也如坠雾中,那是大雾啊而且不见方向,不知南北,人也晕晕的。




那下一个我们说第二个问题吧,为什么加白糖不加红糖这个好理解吧?




有人说了,请老师细讲到底从哪里入手,研究药物的本性。我怎么说呢,你只能说从心里理解,从世界观开始着手理解,这是最根本的办法。关于看什么书,你看古代的书就可以了,四部经典,宋朝以前的书,经典的中医书也好啊,或者其他的一些讲天文地理物候包括风水之类的书你都可以看,你就知道什么叫做本性了,什么叫做阴阳本性。如果说仍然从西医的逻辑学开始研究,永远不可能研究到位的。给大家一建议,大家可以看那本书啊,可以看好像是《月令》,是《礼记》吧,《礼记》里面的《月令》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非常不错。刚才一直讲的不就是萝卜的药性吗?到时候你要是有录音你可以回去听录音。




那如果说没人回答,有人说了,白敛,肺降,红扬,血升。白糖是寒性的,红糖是温性的。第二个说的对啊,第一个说得不对。白怎么是敛呢?有一点希望大家不要上来不假思索的就用一些现代的中医上的名词,你还没到明白什么叫白敛呢,你上来用白敛,什么红扬,什么叫红扬,讲不通啊,这不符合《黄帝内经》经典著作的理论原则。这萝卜不从物候学上来讲,有的药它从物候可以推出它的药性,有的药不要这样来推。萝卜最本质的特性就是一个微辣和一个它的咬起来很脆,这个脆劲儿到胃里都不丧失的,从这方面推出它的本性,不要从物候来推,物候推不出来,有的物候可以推有的物候推不出来。夏枯草啦、什么这个女贞子啦这个从物候能推,包括秋梨啊,什么夏天的杏啊这个能推,别的不要那样来推。直接你咬一口还不知道它的性格啥样的啊?你就是把所有的拟人来比喻就可以啦。




我们前面讲过任何事物都气团组成的,所有气团都有它的自然的属性,这种属性升降开合调,包括自己的本质和味道嘛如果用在中药上,你直接拿这个去体会就可以了。比如一个人过来,他是生猛的人呐,还是温和的人呐,怯懦的人是勇敢的人?交往一下马上就知道,这样来推,你不要说推他家几代,没有意义。本身这个就是气化嘛,萝卜就是气化而来的嘛,你还是上哪找其他别的气化,这样就叫气,气硬而微散,气疏硬而微散,这就是萝卜的特性,与生活环境没有关系,没有太大关系,它可能是长在疏松土壤长得更好,应该是,我对它的生活习性不是特别了解,有可能是,沙性土壤或者疏松的土壤,那我就不太清楚了,有的有关系,有的没有关系,咱现在先不要讨论这个,这个你先多看些古典的书籍然后再讨论,这不是这样讨论的,那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




这样咱说一下,白糖寒性,红糖温性,应该是从这方面来,红糖入血温嘛,白糖是寒的嘛,白糖、冰糖、砂糖、白砂糖都是寒的,包括蔗糖,甘蔗里面挤出的那个糖水都是寒的,喝一些能够益胃阴嘛,红糖暖胃。所以在这里面,咱这一个火气重的,他是肝不调的,胃又不适的,这样的就应该用白糖,不应该用红糖,你不要认为这个是碳水化合物,如果说你从西医物质角度,你永远不可能理解中医的,事物不是那么简单的,这个发明了蛋白质,脂肪再加上微量元素,他仍然没有澄清物质这一块的东西,还会层出不穷的,不能那样看,不能分化看,都割裂了。




然后咱们接着说第三个问题吧,那直接这样来说吧,不要说配伍了。大家拌一下,拌一盘萝卜就知道应该是几比几的配伍了,配伍就是汤药的配伍,这跟大家说清楚啊。你不要说天天算计,多少多少配伍啊,自己试试就知道什么配伍了,也就是说绝知此事须躬行,不是说整天拿那个脑子看几本书你就能开方用药了,没有下边千百次的实验,去调去,你这不可能开出很妥当的方子。韭菜抄鸡蛋,拌萝卜条,酸甘萝卜条,你到时不试一试,加几勺糖,加多少醋,加多少萝卜,调匀了,你吃一吃,口感如何,汤药你也开不好。




咱们开一个方子,仿照这个萝卜、酸甜萝卜条,去开一个治有胃火、肝脾不调、胃涨不适,实症的患者,不是虚症啊,实症的患者,仿照这个菜,你开一个方子,希望大家下去能开一个方子然后我看一下。你看今天给大家讲一下关于开方、食疗这一块儿,我从这方面下手,我觉得应该是很形象的啊。上面大家说的这么多,交流了这么多,如果说没有一个理论作为基础,几乎是天马行空,人云亦云,所以说大家应该知道理论和理论方法看问题的角度有多么重要,一个正确的观念多么重要,那你一二三四年级没走过来,你要走五年级去实习去,这个万万不可能的。




这些都是碳水化合物,但由于这个形态和制作方法最终导致了它一个是温的一个是寒的,里面有结构啊,各个方面的啊,组合不一样,虽然成分一样,组合不一样达到效果也不一样。这样说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杯水,100℃,你晾到50℃,和从0℃升到50℃,两杯水都是50℃,能一样吗?我就问大家这么一个问题,大家可以仔细的思考一下。从100℃降到50℃和从0℃升到50℃,同样的两杯水,性质一样不一样?这你就知道了,这里面的气机是不一样的。同样,红糖白糖的气机是不一样的,所以说咱们立意在气道中医就是希望大家不要只着眼于物质层面,而且要看到物质层面后面的气道层面,这个气道也是存在物,物质存在物是阳性的,气道是介于中性的存在物。那么我跟大家说过,什么是中医呀?中医本质的特点就是认识发现了气道,发现了气机,并从这个气机的高度出发,去指导临床,并且创立理论。




有人说啊,为什么用白糖而不用红糖啊?这我们前面不说了吗?他肝郁,胃不适,并且有点胃火的,如果说你胃寒,当然加红糖,再加醋,白糖加醋就是酸甘化阴,你治这个阴虚,胃阴虚,肝脾不调,肝气不足,效果非常好,是治胃阴虚,胃有火,肝脾不调的患者,可以仿照这个萝卜,哪位药代替萝卜,哪位药代替醋,哪位药代替糖就可以了,不需要大家开太大的方子,也不要理太大的谱,这个意到则可,没有必要完全准确,你知道这个意思了就可以了,我跟大家就是说想让大家通过食疗,咱们今天举这么个例子,希望大家一下子转入到开方上,那么就知道这个方子应该怎么开了,这个是开方迈出的第一课,这一课迈出去了,很多方子你就看懂了,你潜移默化的慢慢的不断的实践,你就知道应该怎么开方子了,如果说这一步迈不出去,你这开方子基本就是盲开,都胡乱瞎开方。




你看这个就是一个方子嘛,萝卜条100克,白糖20克,醋10毫升,拌匀,饭前服,一日三剂。你看这个不就是一个方子吗?这个就是一个方子,至于这个方怎么开出来的?刚才我们所说的并且加入了自己的实践。有没有想开方子的?咱可以试着开一下,这个你能对上号就可以,没有必要完全的对症,没有必要。现在已经有三个方子出来了,还有谁要开方吗?你看那三个方子是这样的啊,半夏白芍甘草,对应大家应该能看出来了。山楂、粳米、鸡内金;莱菔子,山楂,甘草;郁金,柴胡,玄参。还有人开方吗?这个我对这方子,大致说一下,白术,柴胡,人参;白芍,枳实。




其实我觉得大家应该是,大部分都是理解了,我不知道大家原先是不是这样来开方的,如果说不是,那么现在大家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这样开方,通过甘酸化阴,并且配以辛散,这个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这个开方的一个原则,寒淫于内,热淫于内,什么这个淫于内,那个淫于内的时候应该怎么做。你看咱们可以这样来说,甘以缓之加白糖,辛以散之加萝卜,酸以敛之或者酸以收之加醋,这古人说的,辛以散之,甘以缓之,酸以敛之,这个就是一个开方的基本原则嘛,这是我们刚才说的这种疾病,那么同理,我们通过这个来运用到我们的拿中药来开方子。




你看比如第一个方子,半夏,白芍,甘草。半夏,以半夏之辛以散之,白芍敛之,甘草缓之,这个我们《伤寒里》有呢,白芍甘草汤嘛,先是桂枝甘草以升之,通经脉,然后白芍甘草以养阴,甘草白芍嘛,那边有一个伤寒方子啊,开篇的,没有几页就有的,这个方子就很不错了,半夏以散结,前面不是说心下有瘀结嘛,半夏以散之,那散不能散过头了,用白芍以收之,益胃阴,甘草以缓之,这个就是一个很不错的一个方子,甘草又制了半夏的毒,那么如果半夏,因为它有毒嘛,现在我们用制半夏,无所谓了,如果说,古代的生半夏,那配以姜汁,那变成了半夏姜汁芍药甘草,那这就是一个很不错的一个方子,那这个大家就有了一个指导原则,通过《黄帝内经》的辛以散之,甘以缓之,酸以收之这个原则去为我们开方做一个理论指导,方子应该是这样开出来的。那这里面因为我们这个肝脾不调,又有痞闷又有郁热,那他这个半夏白芍甘草,这里面比如说有热,再加3克黄连,这样这方子就很完整了,再加生姜和黄连那就很完整了,那我们下面说一下,下面这个方子啊,因为第一方子确实很不错。




第二个山楂粳米和鸡内金,那咱们现在治这个病呐,只是仿照上面的萝卜白糖醋来做的,并没有说让大家去任意去发挥去,我能看出的是,粳米应该是白糖,粳米缓嘛,山楂是酸的,那是醋,那鸡内金是萝卜,这也可以这样理解,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大家说一下,看看大家能不能说出来这个方子有问题,有点问题,问题在哪?山楂粳米鸡内金,这个方子多少有点问题,但是思路还是对的嘛。鸡内金来代替萝卜,增强它的顺气的作用,理胃的作用,粳米和白糖可以相对的,这个没错,像白虎汤里面要有粳米一样,山楂配醋,都是酸的也说得过去,但是这个方子是有问题,这不是治疗胃食啊,这不对,这肝脾不调,稍微有点火,有点伤阴,胃部不适,治这种症,不是胃食。这个我直接跟大家说吧,你看这个方子,散力不足,没有散力,萝卜辛散的劲儿没有,这个鸡内金它不是散药,它是磨食的药,它虽然能够消食,但是它散力不足。萝卜顺气能到肝上,但鸡内金绝散不到肝上,理气的作用不强,如果说你把鸡内金换成陈皮都好,这一点去,换成橘皮,这些你都可以换一下,就说那些理气的药嘛,佛手啊这些都可以换,但是这不能用鸡内金,因为没有散嘛,辛以散之这个力量没有,这是第一。第二这个山楂它是消化食物的,尤其是肉质的食物,但是它对这个益肝阴呐,益胃阴呐,酸甘化阴,它效果不好,比如山楂跟粳米相配煮出来之后,酸甘化阴的效果远远不如白芍,哪怕你加乌梅都要比山楂要强,加酸梅什么的都要好,山楂它这个酸性啊对益肝阴效果不好,这跟大家说下啊,但是山楂粳米这样配是对的,唯一不足佐这个鸡内金这个散性不足。




下面我说下这个,郁金、柴胡、玄参,这个我有点儿,看不太明白啊,这个郁金你仿的是谁呢?是萝卜?柴胡又是谁呢?柴胡就没有了,那柴胡也是萝卜呀?玄参你不能说完全是甘的呀,玄参为咸呐,这个不对。这郁金柴胡玄参不对,甘缓之性不足,又没有酸性的收敛,这个对治肝脾不调效果不是很好,治肝脾不调脾虚有酸味儿啊,跟大家说,酸者肝之体嘛,你没有酸你怎么去补充肝体的不足呢?




下面我们看这个啊,炒白术、柴胡、人参。你看这个白术当什么呢?当萝卜?这个也不对这也不对,你这没有酸甘化阴的味道了,咱们说过你那个喝上去之后这种感觉没有,必须酸甘化阴。所以说跟大家说一下,很多治肝硬化的,肝脾不调的,必须酸甘化阴,甘草白芍首选,你加麦冬、玉竹、黄精都可以,白芍是首选啊,跟大家说而且人参它是补气的,它那个不滋阴,它只有跟那个阴药配合它滋阴,你跟阳药配合,它这个益阳,但是单用它,尤其是跟白术柴胡只是益气,它没有这酸甘的劲儿了。柴胡也不对,柴胡白术这块就不对,在咱们上面来说,那醋劲儿都没有,糖劲儿都没有这里面,糖不能是人参啊,跟大家说一下,这个糖它偏阴性的,你还不如糖是麦冬更好一些,辛甘发散为阳,酸甘,敛为阴,这两个是区别的。




白芍枳实是对的,这枳实是萝卜,白芍萝卜,你这个病人吃了,如果说量稍微大一些,有便溏的可能,你这个没留在中焦,还缺一味中焦甘缓的药,这跟大家说。下面有了,加白术,加白术你酸甘化不了阴,白术属阳,白术跟白芍相配化不了阴,你哪怕白芍枳实加麦冬甘草都好,玉竹、黄精哪怕加山药都可以啊。跟大家说一下,这白芍枳实加白术不对。




下一个方子,白芍甘草桂枝,你这个桂枝它是通阳,你不能散呐,没有理气的作用。白芍、甘草,加枳实可以,加陈皮、佛手、香附、荔枝壳都可以。




下一个芍药甘草石膏,这石膏,石膏清胃火,这个可以用,后面你可以有甘草,石膏配粳米也好一些,没有散的药,加一味散的药,加陈皮3克,可以理一下气,芍药甘草石膏都收在一起了,你必须理一下气。




这跟大家说一下啊,开药的时候体用都要注意,把体要补上去,用要发开来,你不能一味的去走一点,治病都是阴阳两头,体用两头一体来治。你看你这个白术柴胡人参,明显没有体,白术不是体,柴胡不是体,人参也不是体,这都在用上,大家体会下,萝卜是用,芍药甘草是体,大家一定记住,开药一定要体用结合,不能开一头去,你这开一头了。醋柴胡也不行,醋柴胡虽然拿柴胡这个味儿,就那么一点儿嘛,量不够,现在醋柴胡你看看,哪有正经的醋柴胡,醋都不是正经的醋,醋柴胡更不是正经的醋柴胡了,你还不如加柴胡白芍呢,治肝经的药,白芍必不可少,白芍的味儿是正酸味儿,入肝经补肝脾,非常好,缺一不可,不可或缺。加薄荷可以,加薄荷再散一下可以,陈皮理下气,薄荷再散一下可以。




还有桑葚、麦冬、甘草,这个不对,这个没有散了,萝卜呢?桑葚不是萝卜,麦冬不是萝卜,甘草也不是萝卜呀。一个治养胃阴可以,这个桑葚麦冬甘草养胃阴好,但是你这个只养胃阴呐,开方呐,不能有阴无阳,你必须加点调和运化的药,哪怕你再加白术都可以。桑葚麦冬甘草,加陈皮,加薄荷都可以。




我总结一下,今天咱们学了气道之后,你拿到这种思维方式,你再回头看《伤寒论》的方子你就知道了。不是用五味来开方,不是用其他的,其实用五味开方,就是用五性开方,用后面的性格去开方。咱们说的味不是味道的味,这点一定要强调清楚,但是主要以味道为主,同时体用在方里都会有体现,这个就是今天咱这个开方临床的第一课。大家知道开方子,你再回去读读古代的一些方剂啊,都是这样子来,《金匮要略》你也可以读了,你拿这条思路去读书就可以。你看这跟行兵打仗一样,后边是粮草,前边是部队,部队中又有大将又有什么。那哪个是大将呢?哪个是裨将,哪个能当君王,那个只能当佐使,这个都是性格使然,这样我们都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随便就能开出一个方子来。




你看有一个开的是乌梅、杏仁、甘草,这个杏仁不走胃经啊,这个方子,你要治咳嗽可以,杏仁、甘草,这个杏仁啊开肺,开不到皮毛,你要用麻黄来接着往外开,开到皮毛,所以说麻黄杏仁要相配,然后呢,由于不能过开嘛,所以要用乌梅、五味子之类的收一下,芍药收一下,甘草调一下嘛,缓一下,不要太急,不然你这个麻黄的毒性就发出来了。




有人说:饴糖、白芍、佛手,这个可以,这个饴糖白芍佛手可以,但是有个问题,这个饴糖啊,它可能过粘,这个饴糖的量要小,要稀。佛手的量要稍微大一些,你不能说是否粘住了,这个饴糖过于补,你看这样我们就知道了,三味药三材嘛,一个为用,一个是调和的,一个是为体,白芍为体,佛手为用,饴糖调和。这个就是三个人互相配伍就去打仗去了。饴糖后边是什么呢,是运粮官和事佬,这个白芍是紧着是造兵器也好,或是干啥的,佛手冲在前面打仗,就是这么一个意思,走路一左一右,再加上中间的一个立身。大家可以说,考虑考虑这个以后就开三味药,锻炼一下自己,不治病你也是能够开拓你的思路,理顺你开方的,提高你的能力,方子都是这样开出来的,两味药也可以开,但是三味药更好一些,因为这个阴阳之为道,还需要一个三来调和嘛,三生万物嘛。




大家有什么问题吗?上面这些方子,都可以说一下。其实开方啊,不是很困难,他是直接的一个过程,现在人学起中医来太困难了,就是因为路走错了。你看比如说治一个咳嗽,很简单,大家也开出方子来。首先,辛以散之,甘以缓之,酸以收之,就这三条,你能开出治咳嗽的方子。然后希望大家能够体会,多多把这个观念转变过来,这样你就能很快地接受中医的操作。
2011-07-06 00:42 11楼
当归。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尝过当归,也就是跟大家说一点,凡是大家想了解的药,我劝大家都要尝一下,每味药必定有它的特异性,那么通过尝其味,闻其气味,可以有助于你对这味药的了解,那么微温、辛甘,那么当归一闻就有一股特异的芳香味,这个就是当归的一个主要功用,既然芳香,芳香就散,而且当归油润,那么这个就能补,当归能补血,能行血,行血配以川穹,补血配以生地、熟地,能达到好的效果,所以说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芍、川穹,各有特点,各有侧重,地黄补,川穹散,白芍敛,而当归通,那么如果排一下座次的话,你可以这样来排,最左边排白芍,最右边川穹,中间靠左你放熟地,靠右放当归,熟地纯补,川穹纯散,白芍纯敛,敛中带滋,当归既有补性,又有通性,放在熟地和川穹之间,所以说当归是一味不错的药,但当归补而不滞,散而又带补。




白芍




白芍是一味非常好的药,可以这样跟大家说,滋阴药中白芍是不可或缺的,因为白芍禀酸味之正,酸者能敛,白芍本身性格又能滋,这个大家尝尝白芍就知道了,肝病中必用白芍,白芍有典型的柔肝的作用,禀肝木之正,少有其他药物可以代替的,而白芍不滞。比如说乌梅,这味药业是酸的,但酸而有滞,五味子收敛太过,白芍敛而不滞,这味药是上品之药。所以桂枝汤用桂枝、白芍,这个大家可以仔细体会一下,而且禀酸之正味,




真正的白芍是不酸的?




这个不好说了吧,有没有做过这样的考证,现在咱们所用的白芍滋肝阴呢,这个用它酸味去条畅阴阳,白芍这味药是正宗之品,比如很多人肝阴虚,肾阴虚啊,再加熟地,山萸肉啊,或者在山药的基础上大家一定要加白芍这味药。《伤寒论》上不是说了么,用桂枝、甘草通其阳,用白芍甘草和其阴,白芍肯定一味阴柔之药,阴而不柔,不能绝对,玉竹、黄精柔,但不能说白芍柔,但白芍又不刚,非常平和,处在中间的这么一个状态,酸而能敛,但又不滋腻,敛了又不过头,微酸,微苦,性平,有点寒又不很寒,所以说白芍这味药非常好,“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这个指的不是白芍,是其他的赤芍,其他的药,因为本经上是这样写,但我们实际应用中没有用白芍除血痹,破坚积寒热,也就是说咱们现在谈的白芍,药店用的也是白芍,所以说我们不能刻舟求剑,一定要把要用的白芍拿过来尝一尝,你就知道现在白芍对于滋肝阴,和气血的效果非常好,咱先不管本经上说的这个,有可能它说的是赤芍或者其他芍药,你看它有破坚积寒热,凡是在本草当中提到破坚积寒热,症瘕积聚,破积药不是苦味就是辛味的,要么它的质地就很坚硬的,气很强悍,还有类似的特点,白芍没有破积聚的作用,这个跟大家说一下。




白芍阳气虚能不能用?




问的这个问题,我跟大家说一下,白芍阳气虚也能适量用,你只要阳药大于白芍所起的作用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用呢?因为阳气虚必然累积阴气虚,没有纯阳虚阴气不虚的,也没有纯阴虚而阳气不虚的,阴阳相随,如环无端,阴阳总是在一块的,为什么一定要把阴气放一块、阳气放一块呢?这样割裂呢?也就像任何一个家庭都是有男有女的。没有说这边一些家庭都是男的,那边家庭都是女的,阴阳相随,所以我劝大家不要说这人阳气虚了,那人阴气虚了,其实都是一个气机虚,只不过表现在或阴或阳的表面上,不要把阴阳割裂开来,所以说古人用方都是阴药、阳药、寒药、热药相和而用,没有说这个方子都是阳药,那个方子都是阴药,桂枝汤通经脉,和气血达百脉,桂枝加白芍么,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嘛。开方用药切忌一种药一股脑都是在一块,就像不能光炒鸡蛋吧,不搁黄瓜片么?都是搭配用的,一定要会搭配。但是治病时,脑子里马上浮现出阴药、阳药,最多三味药,然后才是其他的为了配合这两三味药才加的其他的药,这跟大家说一下,这个是开方的一个基本原则。




小建中汤没有说白芍破血痹?




你这个怎么说呢?因为白芍很硬,它可能有通血脉的作用,但你不能用白芍这个作用破聚,而且小建中汤明显治的是虚劳,少腹里急,典型虚劳的一个症,那么小建中汤最最重要的一味药就是饴糖。用桂枝白芍通一下,你不能在这儿说白芍起的是破血痹的作用,它有通血脉的作用,但绝不是破血痹的作用,你尝一尝就知道了,你煮出一碗白芍汤喝一喝,感觉一下,大家不要局限于白芍是酸啊苦的,大家熬出一碗来喝了,下次来讲的时候你拿出来,哎呀,老师,我喝了,药是什么味,那么这个就很好啊,就要有理有据有节,你真正有根据了,你不要凭空去思考,那麻黄大家煮出来尝尝,黄芩、黄连、生姜、干姜、川穹、高良姜,你可以都煮出一碗去喝,然后掺在一起然后再喝,体会对你舌头、鼻子的感觉,会让你产生什么样的感觉,然后你再过来跟我讨论每味药的作用。比如说香附、木香,作用有哪些不同,那么我先请你回去先熬碗木香汤喝,再熬一碗香附汤,或者闻一闻木香,再闻一闻香附,把香附那个小粒掰开,在嘴里嚼一嚼,回头你再跟我讨论木香、香附的区别,这是我建议大家的。不要只钻在书里面,不是说了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要老当一个书虫,而要从书虫的状态中跳出来,实实在在认药、识药,认病识病,要多看多接触,你要在城里要去农村问一些药农,即便不是问药农,问一下农村的,地里面、山坡上、丘陵上都有哪些草药,能不能带去看一看,对大家认识药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行,这个就先说到这儿吧。时间不早了,看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没有?我跟大家说千万不要掩耳盗铃,不要钻在书堆里出不来,也不要不敢面对中医的现实情况,走出来嘛,走出来海阔天空,尝一味药,识一味药,找到一味药,真真正正是自己的。下周再讲几段《内经》里边的话吧,至于什么话我还没想好。就是《内经》里是如何教大家真真切切体会气机道理的,通篇都是对气机的描述,只不过大家视而不见罢了,我这儿所说的也只是秉承《内经》的原旨,并没有借题发挥,也不是说旁门左道,如果大家愿意听我讲,我建议大家,春暖花开了嘛,每周到野外找几种草药回来跟大家共赏,共同欣赏,你说一下你找的草药的体会,因为各地的草药都不一样嘛,同样一个柴胡,各地抓的柴胡都不一样,你抓的柴胡是什么样的柴胡,如果大家走出不去,那么我建议大家去药店抓一些常用的一些药,然后咱在这里面咱们来对,你抓的柴胡带毛刺还是不带毛刺的,青的还是黑的,他抓的当归发白还是发黄啊,大片还是小片的,抓的归尾还是什么,抓的山萸是带皮带核一起的还是只带皮的,是暗色的还是红色的,五味子大家抓来是黑五味子还是深红色的五味子,尝尝酸口是很酸还是发苦,如果大家想真真正正学中医,我下周我可以讲一下《内经》的一些道理,同时给大家充足的时间把大家从药店抓的药和从野外采的药在这里面能够说一下,这样的教我觉得是一种真正的教,不要陷在书本里面,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书本里所说的道理是道理,但大家要学到真道理。如果大家还是陷在书本里,我可能也没有多少继续讲下去的动力,道理都说了,说的差不多了,大家如果依然故我,那没有必要再讲下去了。
⬅ 中医的精髓就是五个字 老茶馆 清风大夫中医漫谈系列2——养生起居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