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尘不偶老师讲《四圣心源》

2011-07-07 18:18 楼主
根尘不偶老师讲《四圣心源》一

从今天开始,跟大家一起学习《四圣心源》。前段时间,随着《四圣心源》两个版本陆续出版,中医药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两本《四圣心源》,都上市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吧,可能会有不少朋友陆陆续续都看到了这本书,开始学习黄元御先生的一些学术思想。慢慢的有一些朋友经常跟我咨询,说《四圣心源》这本书,看了之后感觉很好,但是呢,似乎不能够学以致用,感觉书很好,但是却不知道怎么去用。希望能够把这本《四圣心源》再讲一讲,讲得能够学以致用,不能光看着好看呀。实实在在的讲,我觉得我个人的水平,还不够资格来给大家讲《四圣心源》。这是经典著作,水平比我们的水平要高得多呀。所以想来想去,还是接受大家的邀请。我也不敢说给大家讲,咱就是一起再来学习一遍,互通有无,共同进步。以我个人的学习体会,作为一个主要的交流内容,向大家汇报一下,讲得不对的地方呢大家也多批评,多指正。

因为《四圣心源》这本书,它这个理论很圆融,讲的比较完美一些,所以,有些东西可能跟具体的、实际的临床,我们遇到的情况呢有一些距离,它相当于是理论化,或者是,稍微有点抽象化了。实际上,黄元御先生是把核心的东西给我们抽出来了,总结出来了,所以,当我们在临床上碰到一个具体的疾病的时候,往往抓不住重点。不知道该怎么用《四圣心源》这个理论指导来处理,还不能做到很好地学以致用,初学者大部分会遇到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这一次咱们大家一块把《四圣心源》再学习一遍,目的是能够把黄元御先生的心血,这么好的《四圣心源》,把它这套理论具体化、形象化。跟我们的临床具体的一些病症能够结合起来,能够让我们用《四圣心源》这个理论指导我们的临床,达到学以致用。如果学得好的话,还可以举一反三,灵活贯通。

那么,黄元御先生《四圣心源》这本书,内容其实并不多,我讲的跟大家一块学习,咱们怎么去学。我就先把我讲的思路跟大家汇报一下。我也没打算照着这本书逐句逐句的去讲,因为这样也就有点形象化,有点走形式了,没有多大的意思。黄元御写书是一个形式,它的精髓是来阐述中医的核心理论,所以我想,咱们还是在原书内容的基础上按照黄元御写书的顺序,讲它的主要精髓,它讲的什么意思,它讲的这个意思我们在临床上怎么去用。大概是想用按这个方式跟大家学习沟通,不会去讲这句话什么意思,这个字什么意思,这种形式可能会比较少,尽量不会用这种形式来跟大家讲。如果大家看书的时候有一些不理解的字句,那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黄元御医学全书》,是麻瑞亭老师和孙洽熙老师,两位老前辈,精心校对出版的。里面对一些常见的字句、疑难的字句、里面的引文、一些比较难懂的地方,都做了比较详细的注解、阐述,都很好。大家可以去看一看,查一查。就是在这个字词的层面上,遇到一些困难呢,去看中医药出版社全书里面的注解就可以,基本上就可以解决问题,咱们不是领着单纯的念书,我们主要的目的还是学以致用,所以,咱们主要是一起来学习《四圣心源》的理论精神,学习怎么去运用这个东西。

今天正好有点事,时间也晚了点,所以,咱们今天就讲一个概说,本来是想讲《天人解》,后来我想先把《四圣心源》总体的情况,沟通一下,便于我们更好的掌握全书的内容,这样可能更好一些,所以咱们今天不是讲书的哪一部分的具体内容,就是把整本书做一个概述,简单的沟通一下。

那么,今晚上我大概想跟大家交流三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就是黄元御先生的生平简介,我们看黄元御先生的书,要对黄元御先生的生平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尊师重道,这是起码的礼貌;其次,我们了解一下黄元御这本书是如何写成,写成之后版本沿革是怎么流传下来的,我们也了解一下。今晚的重点内容是讲《四圣心源》的结构体系,它的理论结构是什么样子的。黄元御把核心理念都放到《四圣心源》这本书里面来讲,它说的什么意思。那么今晚上把这三方面的内容作为主要的交流的内容来互相学习一下。

首先,讲一下黄元御先生的生平,黄元御先生他老家是山东的,山东潍坊昌邑人,说起来和我是老乡,我也是潍坊人。那么黄元御先生他的家庭在当地也算是一个名门望族,是一个家境比较好的这么一家,而且他祖上一直有当官的,既是书香门第,又是达官贵人这种家庭。他的祖上有一位老先生叫黄福的,他这位老祖宗是明朝的一品官员,在明朝他从一个小官最后做到一品大员,做到太子少保,就是辅佐太子的老师,做到户部尚书,明朝户部尚书。户部是掌管财政、税收,这种有实权的大官,像现在国务院掌管经济的副总理一样,很高级的官员。黄元御的家族有一个比较好的条件,给他传承,一个很好的生长、学习的环境,相对比较优越一些。因为黄福老先生为官很清正,为国家尽心尽力,是明初的一个官员,辅佐了五任皇帝,历任五代皇帝。一个很有才能、又非常鞠躬尽瘁这么一个官员,他的这种为人做事的风气在他的家族一直流传下来,所以黄氏家族出了不少官员,那么到了黄元御这一代呢,黄元御是兄弟三人,弟兄三个。黄元御排行老三,老小,所以他的两个哥哥,家里取的名都是希望他们品德高尚,两个哥哥一个叫德淳,一个叫德润。黄元御的名字,实际上元御是他的字,他的名叫黄玉路,玉是玉石的玉,路是马路的路。黄家的家族,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德、品质和晶莹透亮的玉一样;品德柔润、为人清正,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这样的一些气质,所以给自己的孩子取名的时候有这方面的意思,他的名字是他爷爷给取的。房间广播里面,黄元御名玉璐,带个王字旁是错的,他没有王字旁,就是马路的路,就是原名。

黄元御在这么一个家庭里面面,有这个很好的书香门第的门风,他有很多书可以看,从小接受了比较好的教育,那么这个号呢?是他自己取的号了,黄元御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为什么叫号研农?就是研天为农,就是希望自己在笔墨文章里去耕耘,是这个意思。就是实际还是文人报国啊,文化人的一些抱负,代表了他的胸怀。黄元御他很聪明,在他这个《昌邑县志》里面说黄元御“少有奇才,世推为国器”,就是大家觉得这个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很有才华,过目不忘,聪颖过人,说这孩子以后可以成为国家栋梁,所以黄元御自己很有抱负,他也希望自己以后长大了可以报效国家,干出一番事业,就是也很有想法,希望走仕途。

但是很不幸的是一件小事改变了他的一生,黄元御是1705年出生,到1734年他虚岁30,三十而立,这一年是改变黄元御一生方向的最关键的一年,这一年他不小心染上了眼疾,眼睛生病了,有眼病,这就找大夫看,结果正好碰上了几个用他的话说就是庸医,庸医误人,眼睛不但没有治好,治瞎了,最后的结果导致左目失明,那么关于他这一段生病、治病,最后庸医误治导致失明的这段经历,他是痛心疾苦,他在他的著作里面是经常可以看到,他是耿耿于怀,对这段经历是耿耿于怀,在他的第一本著作《素灵微蕴》里面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大家可以去看一看。对于这个眼病误治导致他这个左目失明而且整个身体,因为用了很多寒凉药,身体中土的阳气也受到了比较重的打击,所以体质也远远不如以前,这样的话,他即使再想去走仕途这条路也没有这个精力,也没有这个资格,五官不端正难以为官,仕途走不通,所以他这也是没办法,后来就放弃仕途转向医学,考究灵兰之秘,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所以黄元御他这一生的事业是从他30岁左目失明开始的,真正的开始走向医学,是从这一年。我们很多人学医的时候、接受中医的时候是在30岁以前,比黄元御要早,黄元御是30岁才被迫转向医学,都能有这么大的成就,我记得当年孙思邈学医的时候好像也是从30岁开始学的,也是成为一代大医,所以这个学医有时候不在早晚,而在于你是不是用心去学,是不是学对了,找对了方向。

黄元御刚开始学医的时候啊,他有一个堂哥也是一个当大夫的,就指点他说你可以先看看《伤寒论》,先看《伤寒》,所以他这个学医是从《伤寒》开始看起的,因为黄元御他本身的文化基础很好,诸子百家啊尤其这个历史,史书他看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很深厚,所以咱们有一句话说:传统文化基础好的话学医这个小菜一碟,很容易。所以他学习《伤寒论》很有心得,很快就能找出感觉来,他看了好多伤寒各家注释,感觉都说的辞不达意或者没有说透,没有说到这个真正的问题上,那么后来他就自己去悟这个伤寒到底说的什么意思,那么看了三年之后,他把这个《伤寒》历代注家啊也看的差不多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他都不满意,觉得都没有把伤寒讲透,那么他自己去琢磨,这有一天晚上呢静夜沉思的时候想着想着就睡着了然后做了一个梦,一下子把伤寒给想通了,恍然解矣,一下子就理解了,通透了。所以他讲“三年忧思,一朝而解”,学了三年《伤寒论》才明白《伤寒》到底说什么,说的什么意思,才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

但是黄元御他这个人做学问很认真,他没有说浅尝辄止,一有小得就沾沾自喜,他没有这样,他觉得自己已经理解了《伤寒论》,已经领悟透了,但是他觉得这还不是根源,他觉得张仲景写出《伤寒论》来必然有他自己的学术根源,所以他就追本溯源,又往上找,看这个《伤寒》是根据什么写出来的,源头在哪里?源头就是《内经》《素问》《灵枢》,《难经》这些,所以从伤寒呢,学了三年《伤寒》之后他又开始往源头学习,又去学习《内经》,学习《素问》、《灵枢》、《难经》,他又去研究这个源头,从一个更高的层次去来学习中医,实际上也是自己对《伤寒》的这个理解这种领悟,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呢,他实际上是从源头去找一种认可,那么通过《内经》、通过《难经》这些经典著作的这个学习,最后他觉得可以对自己的领悟做一个肯定的这个评价了,那这个时候他才敢去著书留世。

你看黄元御30岁开始学中医,学了三年,33岁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小有所成,已经把《伤寒》给学透了,他都没敢去著书立说啊而是继续学习,直到36岁的时候,到了他本命年,他又把这个《内经》、《难经》这些中医经典又学了三年,对自己的这个学习心得有了一个肯定的评价,这个时候他才敢著书立说。这时候他写的第一本书,他一生当中的第一本书是什么呢,就是《素灵微蕴》,咱们在这个《黄元御医书十一种》当中有这个《素灵微蕴》这本书,这本书也是一本小书,前面主要讲一些这个医学理论,后面是一些医案。这是黄元御的第一本著作,小试牛刀,把自己这个一些心得体会都和自己的案例,先简单的总结了一下。那么他这个《素灵微蕴》一成稿之后,流传出去引起很大的争议,有些人认为这个不得了,这一代大家出世了,评价很高;也有些人认为这是无所事事,现在这个写书有什么用啊,还不如出去开个药铺挣点钱去。黄元御针对这个种种传言,他没有动摇,而是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杝元》赋,记载这件事情,表明自己的立场说我啊不会去做这些沽名钓誉的事,我只是做学问,不会为名利所动。

大家想想,黄元御这一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成就,这个与他这个最初的发心,跟他的初衷是密切相关的。假设他学医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当然他也不需要靠行医养家糊口。如果他靠行医来牟利来发财,那么我想他可能不会有这么大的成就,正因为最初的发心就是不为名利,只为学术,只是为了中医学术的传承,所以他把自己一生的心血全部都放在了对中医的体悟研究上。全部都放在了著书写作上,他这一生呕心沥血。

刚才讲到黄元御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成就,就是因为他发心很好,不为名利所动,所以他这短短一生能有这么多的著作留世。那么黄元御在他的第一本书《素灵微蕴》成书之后,他就继续学习,继续去学习张仲景的《金匮》,学完了《伤寒》学《金匮》——《金匮要略》,然后在随后的几年时间,他是一边到江南到南方去游历,跟游学一样,去了很多地方;另一方面,也是借这个机会,进一步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这几年的游学啊,黄元御自己研究《伤寒》,研究《金匮》,心得越来越成体系的时候,对中医这些经典著作,《内经》这些也有了比较好的领悟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可以去注解《伤寒》和《金匮》了,他认为《伤寒》流传千载,没有人能够很好的理解和很好的注解,所以他想这个事情我应该把它讲清楚,流传下去,不能再一直这么稀里糊涂的传下去,所以他这个时候,从三十岁开始学医,三十六岁有了自己的第一本著作,一直到四十四岁十几年的时间,他才开始写他的第二本医学著作,那么第二本他写的是《伤寒悬解》。

《伤寒悬解》他三个月写成。《伤寒悬解》一本书很厚,大概有二十几万字,那个时候你想他既没有电脑,也没有钢笔圆珠笔,全是毛笔写,用买笔写字,三个月写二十几万字,大家想想,这个工作量非常大,所以这就是呕心沥血,披肝沥胆,你这么来形容都不过分!这么一部巨著,几个月时间把它写成,如果没有前面十几年的沉淀啊,不可能一下子写成。所以黄元御讲自己写《伤寒悬解》序言,原文我既不清了,意思是“十年忧思,三月而定”,就说我学习体会领悟了十几年,我三个月的时间就把它写出来了,把它总结表达出来。写完《伤寒悬解》,接着就写《金匮要略》。这两本都是巨著,大部头的书,都是在这一年写成。这就是厚积薄发,在把这个《伤寒悬解》和《金匮悬解》悬解完毕,什么叫做悬解,悬解就是很独特的见解,或者说他这个见解,认为他自己的这个解释非常的高明,可以说是超出前人的水平,说到了问题的实质,就是这个解释,所以他的很多著作都是悬解,悬解就是把所有的疑问都去掉,把问题的实质给讲出来,讲得很透彻,所以从这个书名上咱们可以看出,黄元御是很自负的。他不是说自大、自夸,他是有这个坚实的根基的,是有功力的,有本钱来自负的,那么黄元御把《伤寒》、《金匮》,注解完毕之后,他感觉得医学的源头实际上是很圆融的、很完美的,单纯对《伤寒》和《金匮》的注解,不能很好的表达他领悟的这些东西,照着这个就像照猫画虎一样,还是解说前人的东西。要受到《伤寒》、《金匮》的文字形式的约束,还是不能按照他的心意把医学理论很好地表达出来,第二年他四十五岁那年开始着手写《四圣心源》,目的是他想把自己领悟到的中医理论体系,这个源头,医学的源头是什么?他的核心是什么?是个什么结构?实质是什么?尽管《内经》、《伤寒》、《金匮》都已经做了很好的说明解释,但是文字都是解释的工具,它不是中医的实质。他认为这个还是不够简洁完美,他想用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描述一下,这就是他写《四圣心源》的动机,是他的一个方向。所以大家看,张琦在《四圣心源》后序里,称赞黄元御这个《四圣心源》是诸书之汇集,就是说《四圣心源》这本书在黄元御所有的著作里面是功力最高的、水平最高的一本书,这不是夸夸其谈,这是一个很中肯的评价。

我们从黄元御写书的顺序也能体会出来,他先写《素灵微蕴》。《素灵微蕴》是他对医学一个初步的体会,是初稿,一些东西已经成型了,但是表达的还不是很完美。《伤寒悬解》和《金匮悬解》,只是在经典著作的基础上讲述他自己的见解,这种表达方式仍然不符合黄元御的心意,没有更直观更直接的表述出来。所以这个时候,他才打算写《四圣心源》,所以我们说《四圣心源》这本书不是黄元御自己拍拍脑袋自己想了想就写出来了,他不是这样的,他是黄元御在对这个经典中医理论有了十几年的深刻体会,有了自己非常真切的体悟,并且他认为对经典中医理论的核心体系,如何去表述、如何去表达,他认为目前还没有一个最简洁、最完美的理论体,连《伤寒论》、《金匮》甚至《内经》,他认为都过于繁琐,所以他想把这些经典的东西,把他的核心简化、抽出来,用他自己的话讲,他想自己做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没有人做这件事情,他是不得已而已,那么《四圣心源》这本书的著作这本著作不象《伤寒悬解》、《金匮悬解》那样一气呵成,它很坎坷,好几年才写完。

刚开始写了个头,写了一个框架,后来有事就辍笔了,停写了,出去江南巡视了,跟着乾隆皇帝回驾侍医,所以耽误了很多时间,直到最后等他48岁的时候,已经三四年过去了,那么他把《四圣心源》杂病的部分都写完了,其他部分也都写得差不多了,觉得还不是很完美,最后写成了《天人解》这本书才算正式写完。所以我们看《四圣心源》的写书过程,我们看书的时候看的第一章是《天人解》,实际上他写书的时候《天人解》是最后写成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黄元御感觉怎样才能把医学理论核心更好地表达出来,单纯靠一个一个的疾病来解释,还是流于泛泛,所以最后他把所有的东西又重新概括了一下,都概括在《天人解》中,就是把最基础的核心理论,总结成《天人解》,放在《四圣心源》的第一章。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黄元御本人对《天人解》这一章的重视,它是最后写成的,而放在书的第一部第一章,正中之正,这就是基础中的基础。

那么我们前面把黄元御本人的生平,以及他著作的简要情况做了一个介绍。黄元御写完《四圣心源》之后后面还有一些书,后面的书其实有点勉为其难,因为他年龄慢慢也大了,精力也慢慢差了,以后有些书都是他学生帮着他写的。他口述,学生代写,象他后面写的《道德悬解》、对《灵枢》、《素问》的《悬解》、《周易悬解》,还有他最后的两本药解——《长沙药解》、《玉楸药解》,这些都是为了求全,他希望自己的医学体系能够非常全面地传承下来,核心其实还是《四圣心源》。等他写他最后一本《玉楸堂稿》,《玉楸堂稿》主要是记述他的一些日常的文稿,包括医案,比较杂的一本书,现在没有正式流传、出版。《昌邑本记》据说现在还有一些零零散散的流传版本,还不是很清楚。所以我们看到,黄元御他是中年之后才开始他主要著作的写作。他是有比较深的沉淀、有比较好的积累。黄元御他自己对《四圣心源》这本书也颇为得意,所以我们看《四圣心源》的时候,经常看到他,不说指点江山,对历代名医都是指指点点,很不客气,没把他们放在眼里。确实,以他的高度和水平,他觉得所谓的很多名医实际上还是有很多的缺陷,当然也不是一无是处。可能黄元御因为受庸医误治而有些偏激,用词是有些偏激,但是至少他敢这么说,在书里敢这么很不客气地指点前人的错误,说明他是有底气,有相当的资格,有这个功力,要不然你没有资格说。

那么下面咱们把《四圣心源》这本书主要的理论体系,也是我们今天晚上交流的一个重点,大概地讲一下。刚才说了,《四圣心源》这本书是黄元御所有著作中水平最高的一本,代表了他的顶峰之作,是他所有的医学体悟、理论体系的一个汇总,集大成者。那么《四圣心源》这本书,它的理论体系简单地讲就是一气周流。如果详细一点来说,就是黄元御一直强调本气为病,他在写《伤寒悬解》的时候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写《伤寒悬解》、《伤寒说意》,他就认为外邪和自身的正气这是相对而言,对于疾病来讲,真正引起疾病的还是自身正气、本气为主,外邪是助缘、诱因而已。《内经》里面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就是他的理论基础,就是他立论的根源。所以他讲所有的疾病,他阐述对疾病的认识,他的立方,他的方意,全都是站在本气为病的根基上,所有的论点都是从自身正气,本气为病的角度来论述的,这是他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么本气,就是自身的正气,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构模式呢?我们经常讲的一气周流,土枢四象。中气为枢纽,左升右降一转,转起来了,成为一气,这就是理论体系。那么他这个理论体系结构模型实际上来源于《内经》里面“天人合一”的这种观念。所以他为什么在《四圣心源》的第一章讲的是《天人解》,我们知道《天人解》是黄元御好几年之后最后写成的,为什么他放在第一章,就是来讲明白讲清楚《四圣心源》这本书的理论体系是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来阐述的。那么人主要是人自身的正气,所以他讲病、论病、治病都是从自身正气的角度出发,而对外在邪气的阐述相对少一些,不是没有,不以这个为重点。所以他所有的用药、观点都是偏于温阳,反对苦寒,所以也有人认为黄元御属于目前所讲的“火神派”,实际上是不一样的。黄元御本身他是一个很圆融的大家,他即不是推崇温阳,也不是推崇温病派的苦寒伤阳,他是讲究运转中土,流通一气,他是从这个角度讲的,只不过人体的一气只要在流通就是一股阳气,所以一定要保护好这股阳气,不能过用苦寒。在保护好这股阳气的基础上,这股阳气是有升有降的,所以他既有温通的药,也有凉降的药,滋阴助阳是并重的,并不单纯偏向哪一方面。所以他这个理论非常地圆融,或者你说他中庸也好,很完美,没有偏颇。

很多人反映,说用《四圣心源》的方子治病,有时候效果还不错,有时候没有效果,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实际上是因为我们对《四圣心源》这个理论体系了解地还不够透彻。因为黄元御主要是从本气为病、从自身正气这个角度来写的这本书,所以他的方子主要是调节自身正气的。但是有时候有一些急性病,或者有一些郁结比较重的病,邪气比较重,需要我们去邪气的时候,你单纯去扶正气,有时候病确实好得比较慢,或者你甚至看不到效果。这并不是说黄元御讲错了,而是我们对黄元御的东西没有理解透。所以有些疾病我们临床上需要先去邪气,但是去邪气的同时我们也始终要知道,他自身的正气还是在按黄元御的这个体系运转着,你时刻要保护好它。去邪气的前提是在正气能够支撑的基础上去邪气,一旦邪气去得差不多了,马上就要转过来辅助正气,一旦辅助正气,那就是黄元御这一套东西,效果非常地好,立竿见影。

讲到这里我顺便讲一个小案例。有一个老人,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她一直便秘,这个老太太一直没有其他的病,就是年龄大了,经常是一个多星期排不出大便来,很痛苦。去医院检查,医院说你这个宿便,都在肠子里面,自己下不来了,说如果再不处理就成肠梗阻了,建议还是手术治疗比较好。因为这个老太太的子女都很孝顺,说八十多岁的老人了,再做手术的话,为这么个事做手术,很不值得呀,能不能下来手术台还不一定,太受罪了。所以呢,碰巧她这个儿子,买了我这个《临证辨象》这本书,他看到书里有一个小方子,就是我在讲中土为病的时候有一个调理中焦的一个小方子,是鲜姜、白寇、甘草,很简单的三味药。她儿子认为老太太就是年龄大了中土运转无力,这就是根源,所以无力排便,就说先试试,就用这个扶助正气的小方子先试试,结果买了几包药,因为药量很小,就只有两三味药,总共只花了几块钱。买回来就给老太太煮了让她慢慢喝,一天喝一付,量很小。这样喝了几天呢,这个老太太感觉这个肚子慢慢的动起来了,最后说是到厕所去,很快就拉出来了,就跟石头掉下来一样,声音很大呀,而且从此之后,这个老太太慢慢的便秘这个毛病就好转了,不再有那么严重的便秘了。讲这个小案例,大家可以想一想,我在给大家讲《证症辨象》的时候,也没说这个小方子还能治便秘,我也不知道,读者自己灵活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就从临床的一个角度,一件小事,一个小小的案例,再一次证明了黄元御先生的本气为病,从自身正气的角度来阐述病机阐述医学理论是很高明的,直接讲述的是问题的根源。

所以我们临床治病,无非就是虚实正邪这两端。我们要知道,我们用的任何药物,不管是扶正的药物还是驱邪的药物,实际它取效的根本就在于你本身还有正气,如果本身正气不行了,用上扶正的药也吸收不了,用驱邪的药邪气也排不出来;只不过就是我们在正气尚可的情况下,本身正气还可以,这个时候我们选择是先驱邪还是先扶正,这是有技巧的,我们临床的很多疗效,感觉疗效不好的时候,要去思考,是我们驱邪的药物选的不对还是次序搞错了?有的需要先驱邪,有的可能需要先扶正,可能次序不对,用的方向不对,但是任何时候都离不开黄元御老先生他讲的本气为病这个基础,这是根本。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连这个根本都把握不住,所以我们说包括用驱邪药物的时候,一定要顺着一气周流的方向找一个最佳的契入点,用这个驱邪的药物才能达到一个最好的效果。这样咱们在临床上才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今天晚上事情耽误的比较多,只跟大家算是闲聊一样,先把《四圣心源》概论性的东西跟大家先交流一遍,主要是讲了讲《四圣心源》的理论体系、它的特点,特点主要是从本气为病的角度来讲来论述的,这是生命的根本也是我们治疗的一个根本。他的结构体系就是中土枢轴着升降运转,演化为左升的木气和右降的金气,左升右降回旋一周,形成一气周流。这是他的结构体系,简单的讲就是这样。那么我们在这个结构的基础上,根据病人正气的虚实,或者先扶正或者先驱邪,都是围绕着这个体系结构来运用、来治疗。那么,所有的问题,基本上都会找到解决的办法。当然,医学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为有很多问题实际上是医学之外的问题,不是中医自身单纯就可以解决的。但是至少在医学这个范围之内的问题,黄元御先生的一气周流,《四圣心源》讲的这个理论体系,应该会解决绝大部分问题,都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时间差不多了,今天晚上就跟大家交流这么多。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再沟通一下。我就先讲这么多。 刚才问的这个问题呢,可能是大家最关心或是普遍感受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说既然黄元御先生这个理论这么完美,应该什么病都可以治好呀,为什么《四圣心源》中的一些方子有时候用起来一点效果也没有?我觉得我的辨症没有什么大的差错呀?这甚至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不像经方,有时候看准了用上马上就好了立竿见影,很多人有这个疑问。所以,很多人这就算是一个门槛一样,一直没有迈过去。那我刚才跟大家交流的时候讲了,说黄元御写书的时候,主要是从自身正气的角度来阐述这个理论模型,讲天人合一这个体系。他对临床具体疾病的论述主要也是从自身正气的角度去讲的。

打个比方说,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受凉感冒咱们知道张仲景常用的方子——麻黄汤。外感伤寒,麻黄汤解表发汗就好了,但是从黄元御的角度来讲,他认为外感伤寒是有根基的呀,如果你本身正气足够强,可能不会得这个伤寒,正因为你中阳比较虚,土气比较虚,正气比较弱,所以你才受凉了没有抵抗住寒气,得了风寒感冒。所以黄元御觉得治疗风寒感冒用他的理论来讲啊,他就认为不要忘了健中土,要把这个中土运转开,中土土气强了,自己能升发了,自己就好了,他是这个意思。那么要是按照他这个思路,外感风寒感冒不用麻黄汤治疗,用理中汤,用黄芽汤来治疗,有没有效果呢,从临床上去验证,应该是没有效果,是不是黄元御说的就是错的呢?不是这样的。打个比方说,如果是一个体质很弱的人,一旦受了风寒感冒,阳气很虚,直接用麻黄汤的话,可能把很虚的阳气全都散掉了,可能会引起阳脱,可能会出现阳脱危症,是治不好的。这个时候,黄元御讲的这一点,他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这个时候你必须要顾及到他的中土。这时候你要运转中焦的药,把中土守住,慢慢转起来,这个感冒慢慢就好了。这种情况比较少,这样的案例大家可能碰到的比较少,但是一旦真的碰到一个了,你就知道黄元御观点的重要性了。我们平常在治病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忽视了这么一个最基本的基础,就是我们用药的基础就是病人的这个正气,中焦这个土气,还能转得动。没有这个作为基础,什么药都是白搭。就像在石头上用药一样,没有任何用处。所以当我们看到经方一剂已,一剂见效,经方奇效如神的时候,不要去迷信经方。要去想想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效果,并不单纯是这个药、这个经方好,而是病人本身这个体质还能够耐受这个经方的药力,他还能够支持经方在这里发挥作用,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而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个问题。想当然的认为任何一个病人来了之后,他的正气就能够支撑我的任何药物,病越重,我用的药就应该越多,这是错误的。我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例子。

有一个肾病的患者,病情比较重,所以有个朋友给他治疗,给他用的药刚开始量还比较小,发现效果不明显,慢慢的把药量加大,药量越大,他得用这个化痰、利湿、温通,按说路子也是对的,药量越大最后发现效果越差。后来我跟他讲,我说久病体虚这个患者身体比较差,你把所有的药量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再慢慢用,方子不变,结果这个人这个病慢慢就好了,慢慢就好转起来了。所以我们说黄元御这套理论体系,它的重要性,在于他看到了问题的根本。生命的根本在于一气还在周流。治病的根本在于一气它在周流的时候还能够接受药物的引导,还能够承受药物的作用。所以黄元御讲的时候主要是讲了正气,从正气的角度来讲,他没有讲过多的讲驱邪这一块,他主要是从扶正的角度讲的。要是从临床的效果来讲,《四圣心源》本身的原方,确实效果不好。

我基本上不用《四圣心源》的原方,这是很客观的事情。但并不是说原方用了效果不好,他就是胡说八道,就没有意义,不是这样的,他是讲出了问题的关键。我们用经方的同时,要注重温其根本。所以,就像我刚才讲的麻黄汤,麻黄汤里面的麻黄、杏仁、桂枝、甘草,甘草这一味药算是固中焦的,按黄元御的理论来讲,这是固中焦的一味药。那么这一味药,如果碰到体质很壮的小伙子,风寒外感很重,这味甘草可以不用,他中土很盛,完全可以不用,直接麻黄、杏仁、桂枝可能也就好了。相反碰到一个体质比较弱的,那么麻黄的量就不能超过甘草的量,甘草必须得用。体质比较好的可用麻黄的量多一些,甘草的量少一些;体质再弱一些的,老弱病残的,麻黄都不能用了,麻黄可能改成苏叶,改成薄荷,改成荆介,甚至,中土可能光用甘草还不行,还需要加点人参,这就变了,千变万化,经方并不是说不能变,经方也不是说拿到哪里都合适,经方也有它的适用范围。那么它的适用范围在哪里呢?在正气这里,你的正气是强是弱,那么它的适用范围就在那里。就这个问题,我可能罗嗦的比较多,就是跟大家讲,不要因为黄元御《四圣心源》里面这个方子好像用着没效果,不如经方的效果好,就有所怀疑,不要这么去想。当我们把黄元御讲的这一套理论理解透了的时候,把这个正气的重要性理解透了,再去用经方,用《伤寒论》的经方,用张仲景的经方,你就会更加的圆融,所有的经方都可以灵活的变通,而不仅仅是机械的加减。我这样的解释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的了,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7-07 18:19 2楼
根尘老 师讲《四圣心源》二

上一次讲课有一部分内容没有讲全,今天做一个补充。就是《四圣心源》的流传及演革,今天在这里说一说。上次讲的是对黄元御先生的生平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知道黄元御先生写《四圣心源》这本书费了很大的心血,是学医学了十几年以后,30岁开始学医,45岁开始写《四圣心源》,一直到四十八九岁才最后成稿成书,写得非常亲苦、非常慎重,所以说是倾尽自己的心血写出了这么一本书。抛弃了自己所有的名利,只为了把医学传承下来,这是上次讲的黄元御先生他写这本书的一个大概的过程,以及他当时的这个心态。另一方面我们也谈了《四圣心源》这本书,它的主要的学术特点和理论体系,它主要是从本气为病,人体自身的正气。相当于从现在医学上来讲,这是从生理的角度来写的,从本气为病的角度来讲,他的理论结构模式就是一气周流,他讲的土枢四象这么一个结构体系。关于《四圣心源》这个版本演革这个补上。
我们知道黄元御先生本身寿命不是很长,五十多岁就已经去世了,不是说他不会调理自己的身体,而是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全部用来写书了。在他36岁,写第一本书《素灵微蕴》 开始,一直到44岁,这么长的时间,八、九年他一直在把自己对中医的理解、对中医的思考,一直在默默的去构思、去深化、去完善他的这个结构体系。当他觉得差不多的时候,他一年之内,他写《伤寒悬解》《金匮悬解》,都是几个月就写出来了,长篇巨著。如果不是已经有了很长时间的深思熟虑,也不可能会一蹴而就。《伤寒悬解》、《金匮悬解》都写完之后,然后才开始着手把这个传承的、经典的东西完变成自己的语言、变成自己的体会,以《四圣心源》这本书写出来。从《四圣心源》成书时间来看,这本书在黄元御45岁到49见之间这段时间写出来的。黄元御这一生当中著作很多,后面有药解,有《长沙药解》、《玉揪药解》,对《内经》的《素问》、《灵枢》的悬解,对《难经》的悬解,还有《周易》 、《道德经》,他都有自己的著作,还有他平时的《玉揪堂稿》,其它的书都是在人生的最后几年里写完的。大家想一想,几年的时间写成这么多大部头型的著作,那时是用毛笔小楷在纸上写,这个工作量比起我们现在电脑上打字要辛苦得多。所以说他人生的最后几年,他的精力都是放在写作上,把自己的东西,把对中医的认识、理解全部流传下来。可以这么说,他不光是忘我地写作,他是不要命地写作,这也就是为什么黄元御先生为什么这么早早的过世,并不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仅仅是受了一场惊吓,然后大病不起。实际上是他把自己的生命都融进他的著作当中去了。
所以有时候看黄元御先生的序,他的很多著作,后人给他书作的序,我们能感受大家对黄元御先生的敬重。拿《四圣心源》来讲,黄元御先生在他48岁的时候才把最后《天人解》这一篇写完,《四圣心源》算是成书了。当然他的序写得更晚,49岁才写的序,49岁这年是1754年。他这个书写完之后,都是他的手稿,没有正式印刷出版,只能是他的学生,或者喜欢的人传抄一下。随着时间的流逝,几年之后,黄元御就过世了,《四圣心源》这本书,他的手稿,传抄的人越来越少,就接近失传了。好在有一位对《四圣心源》功不可没一位先生,他的名字就叫阳湖张琦。阳湖是哪里,没有具体的考证,大致查了一下,大概就是在江苏省常州一带(没有具体的考证)因为黄元御先生写书的时候,写《四圣心源》的时候几次南下,所以他的书稿留在南方应该是很正常的。张琦先生感慨:学医的人古往今来,这么多,真正能够明彻医理,能够把经典中医的精髓领悟传承下来的,他认为只有黄元御一人而已。他对黄元御先生的评价非常高,所以他认为黄元御先生的著作不能失传了,必须要好好刻印流通,帮助黄元御先生把他这个学术发扬光大。张琦先生就认真地校对,校刻了他所能够收藏、见到的黄元御先生的所有著作,他刻了好几本。像《伤寒》、《金匮》全都刻了下来,包括《素灵微蕴》,《素灵微蕴》 是他第一本著作,《伤寒悬解》、《长沙药解》,没有《金匮》。《四圣心源》呢,张琦认为黄元御先生《四圣心源》,有一句是这样评价的:长沙而后,一火薪传,非自尊也。张仲景之后,唯一的传人,能够能解经典中医能够理解《伤寒》精髓思想的,只有黄元御一个人。虽然说得可能是有点过誉,因为后代医家,经典中医学得很好的也有很多,但是像黄元御先生这样高屋建瓴,从源头,从一个很高的理论高度,来理解得非常明彻,阐述得非常清晰,确实也不多。
黄元御确实也很清高,认为自己前无古人,张琦说黄元御不是自尊,人家确实有这个水平,确实是难得的医学著作。尤其是《四圣心源》,是诸书之汇集,黄元御几本书里面,《四圣心源》是学术顶峰,最好的一本,是极大成者。所以张琦把《四圣心源》用木板雕刻了下来,应该是本板雕刻,木板印刷,很辛苦的,这也是《四圣心源》第一次流通。目前存世的版本,我们目前能见到的版本,张琦用木板刻的《四圣心源》已经失传了。只有他这个序在后人翻刻的这个版本里留了下来,我们才知道是张琦先生第一次把黄元御先生的《四圣心源》刻录、流通,这是在《四圣心源》传播流通中的第一位功臣——阳湖张琦。阳湖张琦是什么时候刻的呢?他是1832年,黄元御这本书成本时间是1754年。大家想想这中间隔了将近80年时间,快一个世纪了。隔了这么多年,如果再不刻的话,真的有可能就失传了,所以如果没有张琦先生的刻录流通,我们今天就有可能看不到《四圣心源》了。
所以张琦的这一次刻印,是非常重要的一次刻印流通,对黄元御先生学术思想的保留、流传,功德太大了。张琦刻印的《四圣心源》流通之后,看得人就多了,其中有兄弟两人,丹徒人赵克宣、赵克宜,赵家兄弟俩是怎么看到这本书的呢?是因为他们的老父亲年龄大了,突然病情加重,群医束手,没有办法了,后来一朋友送一本书,一看就是黄元御先生的《四圣心源》。认为《四圣心源》讲得这个医理非常通透、圆融。如果按照黄元御的中医理论来给他老爸治病的话,应该还有一线希望,所以这兄弟两人是现学现卖,抓紧时间,一边看着《四圣心源》,一边按着黄元御书中的方法,按照黄元御先生的理论给他老爸治病。但还是晚了一步,这本书来得还是晚了一步,来得太晚了,老父亲没有来得及治愈就去世了。这件事情对这两个兄弟的打击非常大,赵家兄弟都很孝顺,至孝之子。所以,为人子女,对父母不但是要养老,父母有疾病要能为父母解决问题,为父母诊疾去痛,结果自己没有做好,所以这兄弟俩很后悔自己没有把中医学好。这兄弟俩感概到,知道黄元御先生的《四圣心源》这本书是济世良书,如果这本书翻版、刻印、流通,传播得更广一些,那么就有可能让天下更多的父母可能是免遭失去治疗机会这样的痛苦。他们是从一个子女孝敬父母的角度,给黄元御先生的《四圣心源》一个非常肯定非常高的评价,兄弟两人决定把《四圣心源》再次刻印流通。这是张琦刻印《四圣心源》10年之后了,是1842年。张琦先生的书一刻出来,马上就流传开了,有了比较好的效果。赵克宣赵克宜议兄弟俩再次翻版,那么,这一次呢,翻板的量,印的量可能就比较多了。
目前,我们能看到《四圣心源》最早的版本,就是丹徒赵克宜和赵克宣兄弟俩刻的这个《四圣心源》的版本。那么丹徒是哪呢?丹徒是江苏晋江,一个地区。刚才我们知道张琦是江苏阳湖常州一带,都在江苏省内,常州和镇江离得不是很远。所以,赵克宜和赵克宣呢,有可能很方便地拿到张琦最初刻印的《四圣心源》的版本。我们知道《四圣心源》的流传,从黄元御手稿的完成,过了80年,然后张琦第一次刻印流通,从此开始《四圣心源》慢慢地传播开。目前我们能够见到的最好的版本,流传在世的就是康熙之后十年赵克宜和赵克宣兄弟俩,他们刻的叫赵本,《四圣心源》最好的版本就是赵本。我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书,它的底本就是赵本;我们人民军医出版社、我们民间中医网友自己校对的呢,我们没有赵本,赵本太珍稀,珍贵了,我们没有这个赵本,所以我们是拿着清末的一个集成本做的校对,以赵本,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四圣心源》做了一个校对的版本做了一个认真的校对。那从赵本之后,赵克宜和赵克宣之后呢,《四圣心源》慢慢地就流通开了,量很大。以后陆陆续续就有很多的版本。今天的《四圣心源》,大家一看都很喜欢。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很直接,又非常的有效。所以翻印,流通的版式很多,有很多的版本。在清末的时候就有《黄氏医书八种》,黄元御先生的书大家收集得就越来越全了。康乾的时候只收集了四本,后来清末较流通的就有八本,就是《黄氏医书八本》。石印本,石印的话,流通量就更广了。
我们到九十年代,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西安的麻瑞亭老先生、孙洽熙老先生,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一个统一的古籍整理的课题,就是把比较有价值的古代医书整理出来。这个时候就有机会接触到很多比较好的版本,原版。加上比较认真的校对,做了很多大量的工作,我们才把黄元御先生的书,目前能够找到的书,一共11种全部集中在一块出版,就是我们能够买到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黄元御医书大全》一共十一种。一开始是在人民卫生出版社按《黄元御医书十一种》名字出的繁体竖排版本,后来中医药出版社又出了简体横排的版本。流通就更广了,所以黄元御先生从版本传承来看呢,应该不会再失传了。因为这个大部头,全书个头太大。大家学习黄元御的热情提高,大家都希望有单行本,我们现在也能买到两本单行本,都是2010年出版的。一个是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四圣心源》单行本,是孙洽熙老师主校的;另一个是人民军医出版社的《四圣心源》,是我和民间中医的很多网友一块集体校对。我们也是做了很多认真校对的工作,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个方便学习的底本。
当然,现在我们军医的这部《四圣心源》还是有一些错误,其中有一个比较明显的错误。在《四圣心源》序言里面,黄元御先生的自序,其中有一句话是黄元御先生自序里面第一段里面其中最后一句,前半部分其中有一句话是“五月删定《伤寒》,七月笔削《金匮》,八月修瘟疫痘疹,成于九月十七”。有这么一句话,是黄元御先生在《四圣心源》自序里面的一句话“八月修瘟疫痘疹”,瘟疫的“瘟”,我们校对的时候是我疏忽了,目前印刷的这个字是错的。这个瘟疫的“瘟”这个字是病字旁,里面是温暖的温一半,这个字是错的,正确的字就是温暖的“温“,三点水的“温”,而不是病字旁的“瘟”。温疫痘疹四种病的一种,温病、疫病,痘病,疹病。当时,正文我校对的比较认真,校对了好几遍。序呢,就看了两遍,就疏忽了,就没有校对出来,所以现在这个字是错的,其他的还没有发现明显的错误。如果大家买的是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四圣心源》,就把《四圣心源》自序里面前半部分的一句话“八月修瘟疫痘疹”的“瘟”改成温暖的“温”就对了。这是一个错误,跟大家说一下。
那我们今天把《四圣心源》的传承说了一下,我们能看到《四圣心源》也是很不容易。包括我们的书,百分之百没有错误也是很难。我们当时校对《四圣心源》的时候。老实跟大家讲,我校对《四圣心源》,我校对了大概十遍左右吧,实际不止十遍,有记载的应该是十遍。即使这样也还是有一些小的错误。中医药出版社里面,他刚开始的版本也是有一些细细碎碎的错误,后来他也是重新改版,又重新印的。后来我就没再细看,大家现在看到的两本《四圣心源》单行本,错误应该不多了,校书是个很累人的一件事情。就说我们光看到书,只是一个最基础的资料、最原始的资料,关键是我们要去学,学书的内容,要去学以致用。大家如果都把书学好了,这本书就可以不要,不需要再去看书了。
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正式讲《四圣心源》这本书的内容,前面是把传承讲了一下。
今天讲《四圣心源•卷一》,第一部分《天人解》。从我们讲《四圣心源》的成书写作过程的时候就说过了,黄元御当时写《四圣心源》呢,是先写的《杂病》,写内外百病。最后才写的《天人解》。大家如果有《四圣心源》这本书,不管你是买的书,还是电子版的书,可以先打到目录这部分,看下目录。看目录的话,《四圣心源》一共分十卷,这十卷其中,前四卷就是属于基础理论的部分。后六卷,属于具体的疾病:其中,五六七卷这三卷是杂病;上中下,他分成了三部分;从第八卷呢,它讲的是七窍,五官;第九卷讲的是中医外科,疮疡;第十卷《妇人解》,女性的经、带、胎、产讲这个,基本上是讲内外妇科,以内科杂病为主。
前面的四卷理论部分是什么呢?第一卷是《天人解》,是最重要的,全书的精华、理论,是基础的基础。第二卷是《六气解》,讲五运六气的。第三卷是《脉法解》,讲脉法,临床诊病,第四卷讲的是《劳伤解》,《劳伤解》实际上就是所有疾病的病理基础。如果《天人解》是生理基础的话,《劳伤解》就是病理基础,都是基础性的东西。所以《四圣心源》整体的内容结构是这样的。那么当年黄元御把杂病,包括后面的七窍,疮疡,妇人,这些内外妇科的疾病都解释完了,都写完了;然后又把运气、脉法、劳伤等基础性的东西也写完了。他觉得还意犹未尽,这本书还没有完工。所以最后又加了一个《天人解》,以成全书,他认为现在这本书终于可以成书了,算是写完了。所以他最后写成的《天人解》放到书的最前面,作为一本书的统领,这本书的灵魂就在《天人解》这里。
所以我们今天学习的《天人解》,可以这么讲,你把《天人解》领会透了,再把《劳伤解》领会透了。《天人解》相当于讲生理,是从天人合一的角度讲一气周流,《劳伤解》是从人体自身的小的范围里讲一气周流,范围小,或者说一个生理,一个病理,把这两件如果能完全理解透了的话,后面的具体疾病的讲解,你不看都没有问题。我们讲解的重点我想也都放在《天人解》和《劳伤解》,后面具体的杂病我们讲的可能相对粗略一些。学医,咱们读书、做学问主要是学他的精髓,不是单纯的研究他的文字,那只是一方面。如果大家看《四圣心源》这本书,关于文字上面的注解,文字上的一些问题呢,今天我不去讲这些的问题。因为我们的前辈麻瑞亭老师、孙洽熙老师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全书里面都已经做了一些必要的也比较详细的注解。需要大家去查阅的东西他都提前给你查好了,都给你注解出来了。大家如果手头有这本书,只要你碰见不理解的字词,一般他都有注解,看一下就可以。基础的文字方面的东西,就不作为重点来讲。主要是讲医理和学术思想。
黄元御写《四圣心源》,他每一卷之前都有一个简短的引文或者小小的序也好。打个比方说,《天人解》,打开书看到,《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刚开始他有一段,不是正文,有段引文。他讲,我是什么原因,为什么要写,写这一点有什么意义。这么一段小小说明性的文字,咱暂且把它叫做引文吧,正文前面一段小小的引文,那么《四圣心源•天人解》的引文,大家可以看一下前面这几句:“昔在黄帝,咨于岐伯,作《内经》以究天人之奥。其言曰: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然则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天矣。天人一也,未识天道,焉知人理!”那么你看,通过这简短的引文啊,咱就知道,黄元御先生《天人解》的主体,主要想说个什么问题呢,就是讲天人合一,通过这一篇,让大家来学习天人合一的精髓,所以这一篇是从天讲到人,天人合一,他的模式,他怎么合的啊,合在一起是什么形的啊,什么结构啊?
主要是讲这个,这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这也是《四圣心源》这本书他的灵魂所在,我们知道《内经》里面它讲究天人合一。所以黄元御他这《四圣心源》并不是说自己杜撰的一个理论,他在写第一本书:《素灵微蕴》的时候,其实已经有《四圣心源》的影子在里面,只是没有《四圣心源》里面写的这么详细,结构体系这么清晰、这么有条理,已经有这个意思了。当时他读《伤寒》,三年就悟透了,当时为什么没有写《四圣心源》呢。他就是想,我虽然悟透了,但到底符合不符合天道,符不符合古圣经典,所以他要去求证。拿出那么多年的时间来去学习《内经》,学习这些经典,去到源头上去求证,最后发现自己的理解跟古人,跟经典是完全一样的,是合于天道的。所以他才敢著书留说,所以说《四圣心源》,《天人解》他这个高度是很高的,跟中医的经典:《内经》,《伤寒》,《难经》是完全一致的。所以为什么叫《四圣心源》啊,四圣就是黄帝、岐伯、越人、仲景四位先圣。《四圣心源》就是把他们的心血继承流传下来了,我这《四圣心源》就是源于古圣先贤啊,不是我自己闭门造车自己创造出来的,黄元御他讲了自己理论的源头,是有传承的,不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只不过他变了一个说法,把非常深奥不容易理解的医学理论,用一个更清晰,更容易被大家理解的形式给表达出来,这一点,黄元御应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件事。可以看到,他在书里,不仅在《四圣心源》,以及《伤寒》、《金匮》这几本书里面经常看到他对历代中医指指点点,甚至有的是,点名大骂,所以说他这个理论高度在这儿,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自负,确实有他的真东西在这儿。
那我们看《天人解》前面的引文呢,除了讲他对每一卷主要内容做一些介绍性的内容以外,有很多是黄元御写书时的心情表达,表达一些当时写书时的情怀。像下面这一段,我就不念了,就是说经典著作,后人都理解不了,理解都是错误的,没人能够很好地学习继承,为老百姓解决病痛,他很痛心,所以他才写出《天人解》来,希望能够解救老百姓于病痛的深渊,能够让医学传承兴旺。这是他的初衷,里面有他的愿望,也有他的很多悲天悯人或者说无奈的心情吧。因为他自己也是因为受到庸医的误治导致左目的失明,所以他一直对此耿耿于怀。很多引文里面对自己这种心情的表达比较多,所以以后我们对引文不做重点来讲,大家自己看一下就行了。有人可能觉得看得不习惯,没准觉得黄元御在发牢骚,实际上也可以这么讲,是在发牢骚。但是呢,人都是有感情的,黄元御尽管是一代大家,他也有思想的人,有感触的人。牢骚多一点就多一点吧,咱主要是学习他的医学理论。至于他其他方面的东西,了解一下就可以,自己看一下就可以。
主要是看下面的正文。那么他首先讲的是什么呢,一小节一小节的,第一小节讲的是阴阳变化,我们《四圣心源》怎么讲呢。我也一直在想,这个怎么样跟大家把这个东西学习的,一个是学习的比较轻松,不要把学习搞得很累。再一个是把里面精神学起来,所以咱不是照着一句话一句话去讲,我就想一小节,每一小节整体内容的理解跟大家交流一下,这样大家学起来有所帮助的话,也就达到我们一起学习的目的了。
那么《天人解》的第一小节《阴阳变化》,咱们看这一节,这一节讲了什么呢,这一节讲了《四圣心源》这一本书这个的理论模型——土枢四象。讲了这个理论模型,这一小节,就是画龙点睛的一节,全书最重要的一节。那么他讲这个阴阳,这一小节的题目叫《阴阳变化》,实际上他讲的是一气周流,看这一节的中间这一部分有一句话,叫做: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所以他讲的是一气的变化规律,天人合一是从一个什么层次上合一?天就是天,人就是人,天和人合为一体了。有些人就不理解,天在上面,我人站在地上,它怎么跟天合在一块,这么说的话,天人合一确实也合不了,所以我们要理解,它是在不同的层次上,什么层次上可以达到天人合一呢?是在气的层次上,是在无形之气,不是在咱们身体这个层次。身体这个层次它是分开的,所以他首先讲了阴阳变化的时候,他讲阴阳未判,一气混茫,那么这一句话,就是讲了我们天人合一,是从一个什么层面,是从一气的层面,一起就是无形之气,天地之间无形之气。《内经》里面讲: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这是讲的阴阳升降的问题,他是从这个大的天象来讲,说这一气它是有升降的。那么这个一气升降的规律是什么呢,就是轻则浮升,浊则沉降,这实际上是《内经》里面讲的,《内经》里面的原文,应该是: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跟黄元御讲的“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这个意思是一样的。黄元御他讲的这每一句话,一方面他是源于经典,源于中医的源头;另一方面他是符合天地之道的,是客观评述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那么天地之间的一股气,它在升降沉浮之间,就会产生阴阳变化。什么叫阴,什么叫阳,升则为阳,降则为阴。接着黄元御就提出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解释了,我们不要把阴阳理解成两个相对的东西,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物质。有人说阳气就是热的,阴气就是凉的,这么说也不能完全错,这么就理解的有点死板了。我们要知道这天地,天为阳,地为阴,天地之间这股气,它始终是在动的,是在变化的。用黄元御的理论来讲它是在周流的,所以所有的阴和阳都是动态的,都是时刻都在变化的,所以从这个动态的角度来讲,最准确的描述就是升则为阳,降则为阴。概括来讲,凡是偏升的、偏散的,就是阳;凡是偏降的、偏收的,这就是阴。所以阴阳它是两种态势,是两种运动的趋势,我往上走,往外散就是阳,阳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不是一个不变的状态,不是一个不变的东西,这一点是很重要的。阴也是这样的,什么叫阴啊,阴就是往下走,往里收,这种趋势,这叫阴。它也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它们不是两个不变的状态,两个不变的东西。
那么这阴和阳,是两种变化的状态。是什么在变化,一气的变化,天地之间的一气在变化,人体的一气也在变化。那么,这一气它在不停的升降浮沉,在不停的演变,一会儿称为阴,一会儿成为阳,都是这一股气。就像一个人一样,白天醒了出来上班去了,晚上回家睡觉,还是你这个人,白天你就是活动的,晚上睡着不动了,就是这个意思。不管它是阴还是阳,它都是这一气,都是人体的一气,都是天地间的一气。那么这一气,源头在哪里,这一气,一气从哪里来的呢? 清浊之间是为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这就是土生万物,我们把这股气,阴阳升降不停变化,不停地升降浮沉,这股气的源头在哪里,在中间啊,这就是土气,我们都讲土生万物嘛。你看地球上的土地养育了万物,这个道理是一样的,那么人体也是这样的。
人体对应脾胃,人体每天都要吃喝啊,脾胃是中土。一天不吃饿得慌啊,中土这股气是中气,在里面循环,升降浮沉,循环往复,就形成了一体自身的一气周流。所以这个中气,只是从位置上来讲它属于中气,还是这一气,还是人体这一气,只不过说呢,一气的源头在中间,是在脾胃这一块对人体来讲。那么这股气,中土这股气,它往上升就成了生发之气,往下降就成了敛降之气。我们根据它升降的不同,它在变化,根据它变化的不同,给它取了几个名字。中土这一股气,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气温,升而不已,积温成热,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这就是讲,这股气,它在升降周流,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往上升,这股气慢慢地就成了一股阳热之气,慢慢地上去就成了一股火气,由中气——平和之气变成了火热之气。如果往下降,就由这股平和的中气变成寒凉之气。
把他升降的过程再细分一下,往上升,升了一半还没升上去给它取个名字叫木气。木气是生发之气,它生发的力度很大,很有劲,就像一个小伙子,生发之气很强盛,但木气是偏温的,还不热,有股生气。到了火气,已经大热,像到了夏天一样。木气呢,像春天。化火之后,再慢慢往上升,越来越热,成了热气,名字就叫火气。然后这股火热之气慢慢降下来,慢慢又变凉,变凉这股气就叫金气。这股金气慢慢继续往下降就变成了寒凉一股气,就叫水气。这就是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实际上还是这股气,它只不过是升上去就成为一股温热之气,降下来就成为寒凉之气,它在变化的。它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状态,所以有不同的名字。实际上还是这一股气在变化,所以黄元御先生接下来就解释水火金木这四象,不过就是阴阳的升降,阴阳升降不过就是中间这一股气的浮沉。分开而言就是水火金木四象,合起来说不过就是阴阳,再合起来说不过就是中气,一股气而已。那么这个模型就是中医或者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所有的理念,你都可以按这个模型去解释,这就像中国传统的五行理论似的。
那么这个理论呢,它是符合于天象,符合于事理,也符合于人情,都是这个规律。下面黄元御就从一年四季的角度把这个四象阐述了一下,在一年四季这个层面上,讲了一下这个四象是怎么变的。一年春天时,万物生发,气温慢慢回暖,这就是木气生发。而夏天时,天气炎热,慢慢的这股火热之气升极而收,慢慢的就变成秋天了;到了秋天,这股气就凉爽下来了,慢慢的万物开始藏起来了,这就是秋天的金气;到了冬天万物收藏,天寒地冻,收藏之气就成了水气。这股气是中土之气,它是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有土气。如果从这个四运之时,那么在六月,阳历来讲就是七月,相当于是夏秋之交,湿气,相当于我们说这个桑拿天,湿气最重的时候,那是中气。土枢四象,四运五行,这就是黄远御先生从他理解的土枢四象的角度来讲的五行。我们学中医都想学这个五行,木火土金水,实际上它不是平起平坐的四个名词,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土位于中间,土气斡旋,升降变化出这个木火金水。它是一个整体,所以说这个五行非得说是五条路,不是这样的,它是一个整体。所以这一节黄元御先生主要是从他个人的理解,从他理解的高度跟我们讲的这个中医,五行理论。
它是一个什么模型呢,就是我们所说的土枢四像,中间是土,是中土,是中土的一气;然后中土这一气,升降变化,就会表现出不同的寒,热,温,凉,就会表现出不同的四象,取个名字叫木,火,金,土。这个模型,这个理论结构我们在这个军医版的《四圣心源》里面,封面,扉页,还有这个封底都有一个图,上面就是黄元御先生讲的土枢四像的模式图。中间是己土戊土中土,己土上升变为木火之气,戊土右转变为金水之气,整个一气不停的周流,有这么一个图大家可以看一下。我给加上两句话,左边那句话是“阴升为阳”,右边那句话是“阳降为阴”。这两句话很多人念的时候不会念,左边那句话要从下往上念,按着它周流的那个方向去念,右边那句话是从上往下念,有些人不会念以为这两句话写错了,这两句话没写错。这个模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模式图,它是用一个非常简洁,统一的模式来阐释中医理论这个核心,就是天人合一、一气周流这个概念。它更多地是讲中气的升降盈缩,一气周流这么一个过程,那么这个过程,它从天人合一这么个角度,它是在很多层次上都存在的。
在人体来讲合于人体的五脏,脾胃在中土,肝气属木,心气属火,肺气属金,肾气属水,它就和五脏联系在一块了,这是从人体的角度来讲。后面我们会经常提到关于人体这个土枢四象这个模式,是我们用的比较多的这么一个层面。其他层面呢,黄元御先生在这个一年四季这个层面讲了土枢四像这个模型,包括后代包括彭子益先生,他学习了黄元御先生的《四圣心源》之后,写了这个《圆运动的古中医》里。他也讲,也是在一年四季,结合二十四个节气讲得更细一些,也是讲土枢四象。四象论,土枢四象,从一年,年周期的层面讲了讲他这个结构,跟这个是一样的。那么其他的结构呢,还有没有其他的层次,也有。你比方说我们如果从一个历史的角度来看,个个朝代的中气,兴衰中气,它也是有这个规律的。当然我不是很懂历史,大家熟悉历史的可以自己去研究,看我这句话说的对不对,他都是符合这个规律的。另外从运气的角度来讲,运气呢,运气的周期是六十年一甲子,六十年一个轮回,它这个是更大的一周期,也是按照土枢四象这个规律来讲的,从这个比较大的角度来讲。如果从一个小的角度,从一个植物的生长,到它的衰老,也是有这么一个土枢四象有这么一个过程。各种动物也有,小到一个细胞,如果学西医的,学细胞的生理,如果去研究一下,你会发现细胞的生理也是符合这个土枢四象,斡旋周流,它也有这个变化规律。只不过西医,他没有这种意识,它可能是更多地从这个电解质、质子泵,从这个角度来讲的,实际上研究它的一些规律。你要是把这些资料概括一下,我以前也做过一些初步的学习,了解了一下,也确实符合这个黄元御讲的土枢四象这个规律。
《阴阳变化》这一节讲了全书的理论结构模式,主要是讲这个东西。它是根据《内经》天人合一的角度,从天人合一的层面来阐述整个天地这一气,它的自然客观的运动规律。所有的这一气,不管它是天地之间的一气,还是人体的一气,还是某一个阶段,一个过程的一气,它的变化规律都是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循环往复,变化不已,都是这个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我们以后治病,用药,理论根源就在这儿。所以这个模式一定要牢牢的记住,要深刻的去体会、去理解它的真实含义。怎么用我说一下,我们这里讲的是土枢四象,是五行。实际上这个一气的变化,它是连续的,它并不是像四个台阶一样,一下从水到了木,从木一下到了火,火一下到了金,金一下就到了水。它不是这样的,它是慢慢的变化,是一个的连续的过程,所以给它取名叫金木水火,实际上是便于描述、理解。实际上没有水火金木,也没有中土,都是一气,浑然一体的一气在连续周流不已。只不过在不同的地方状态不太一样,就是说一气周流这个变化,你看我在书上画图的时候,画的是这个圆啊,没有画成一步步的,圆就是这样连续的很均匀地在变化,所以我们把他分成四步,我们叫它四象,分成五十步我们叫他五十象,分成一百步就是一百象,都可以,它分的很细很细。
但是这个大象,有代表意义的,有转折点的就只有这四象。比方说这个中土它要升了,刚刚升起的时候是水气,水中之火,这个水气升到什么时候成为木气。这个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它是一个慢慢的过程。如果从一天的角度来讲,半夜子时,子时阳动,这就是水气开始动了,开始升了。到了清晨七八点钟的时候,这个时候太阳升起来了,天气就开始转暖了啊,这就是成了木气啊,这是从一天的角度。你说从半夜一点是水气,到早上八点是木气,这中间三、四点是什么气,它是连续的。大家要知道这四象就跟拐点一样,到木气的时候可能天就亮了,木气之前可能天还没亮,它是一个拐点。但是,它的变化是连续的。假设从温度的角度来讲,半夜零下十度,中午零上十度,秋天太阳出来的时候零度,它是一度一度在上升,连续变化。对于一气周流的模式,一方面我们要知道,它是有一些大的象,很明显不一样的状态,有四象。实际上我们也知道实际这四象是连在一块的,不是截然分开的,连续变化,不管是四象还是一象都是一气周流变化而已,这个变化是连续均匀的,很圆融地存在在,那么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后来给大家讲脉法的时候,就会给大家讲到连续性对学习脉象有多么重要。如果你机械地认为只有这么四象,中间是土,外面是水火金木四象,只有五个东西,你看这中医也就可能学到死胡同去了,不是这样的。这只是大概讲了这么一个模式,用土枢四象这个模型来概括、来描述这个变化的过程。而真正的变化过程就是一气在不停的周流,很圆融地在周流,不停的变化。阴升为阳,阳降为阴,中土斡旋,是这么一个过程,并没有截然不同的水火金木这么四块,它不能叫四块东西连在一起,它是一个整体,这一点要和大家交流清楚。这样的话有一个什么好处呢,我们对这个模型、对这个一气周流就会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我们在摸脉的时候,我们在用药的时候,我们在诊断疾病的时候,直接看到的是这一气,不是看的土枢四象,不是看的五个东西,看的是一个东西。
打个比方,就像一辆车在路上跑,你就看到一辆车,一会儿跑的快,一会儿跑的慢,不管跑到哪里你都能看到他,路上如果有十辆车在跑,你一会儿就看花眼了。我们讲的这个五行,土枢四象就相当于五象了啊,它不是五个东西在跑,它就是一气在转,是一个东西,只是转到不同的地方他叫不同的名字而已。那么有了这么一个概念,有了这么一个模式,我们在去下一步学习的时候,就简单很多,就轻松很多。你就想着我就站在一个高高的立交桥上,看马路上跑的汽车,我就只看到一辆车,愿意看宝马看宝马、愿意看奔驰看奔驰,一看就一辆车,不管它跑到哪里你都盯着它,这样它就跑不了了,它在哪你都能看的很准,你知道该怎么处理它。所以这一点,是《四圣心源》这一本书最重要的一点,它讲了天地之间阴阳变化的规律,清升浊降。
那么这个清升浊降这个过程,黄元御先生把它总结成土枢四象这个模式。这一股气由中土出发,升则为木火降则为金水,中土作为它作为一气的相当于是后天的来源,斡旋不已,不停地升降,维持着这一气的周流,这是他讲的一气周流这个模式。讲得一气周流这个模式呢,它是连续、圆融、浑然一体的这么个模式,不是分成五块。并且这个模式适用于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所有的这个变化的东西事物都适用这个规律。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事物,都可以去验证一下,看有没有这个规律。大家学的时候要学灵活,学以致用,你现在就可以拿着这个理论去用,去判断。一个人一生的运程,他也是有这个规律的。更多的我讲是要从气的这层次去判断,不要从有形的这个形体去判断。气这个层次就是一个无形的变化规律相当于是,这个气对人体而言是正气,对天地而言是天地正气。所以,我说《天人解》主要是从生理的角度来讲一些基础理论,因为《四圣心源》这本书的理论核心就是这个一气周流,所以《阴阳变化》这一小节主要是讲了这个模型。我们今天就主要讲这个理论模型,讲这一小节,别的不讲。
那么强调的重点就是,一个就是一气周流这个规律存在的层次是在气的层次,不是其他的层次。无形之气,所有事情的本质实际上就是气,气聚而有形,是《内经》讲的。我们看到所谓有形的东西,都是无形之气演变而来的。所以内因决定变化的规律,现在科学研究很多东西,他研究的原子、电子、分子、基因,他们也在找这个源头。但是他还是没有找到这个真正的源头,真正的源头是什么,是看不见的一气,你就是研究到电子、研究到原子,它还是这个有形的东西。所以现在科学的有些东西,看着貌似很高深,实际上他离事物的源头还差得远。中国的传统文化直接从无形之气这个高度,这个高度已经远远超过目前一般科学的高度了,所以它对很多事物概况出来的规律,应该说是层面更高一些,更科学一些。
所以我们学得这个一气周流,它是研究事物包括疾病还有身体的变化规律,它是从这个气,从无形之气,从一气的这个层面来研究的。我们知道他这个理论的高度在哪,在一气这个高度,在一气这个层面上,这是第一,要学习的第一点,这个要搞清楚。第二点就是,一气周流模型是中土的一气——中气,升降周流,升则化火,降则化水,升降往复,不停变化,从而形成一气周流,它的变化规律、变化模式就是这样的。用土枢四象,用五种象五个状态来简单概括这种变化规律,但同时我们也要知道它并不是分成截然不同的四个阶段,本质还是一体的,是一个连续的浑然一体的周流变化。
在各个层次上都存在,在一年的层面上,一天的层面上,在一个人的层面上,在历史的层面上,什么时候都是存在这种规律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用佛法的角度来讲,三千大千世界,它也是有这种成住坏空的这个规律,这个规律实际上也是土枢四象的模式,也是这个规律,是一样的。所以,黄元御提出的一气周流的模式,他是从中医的经典理论里面提炼出来的,用自己的体会把它很精练很通俗地表达出来,便于我们这后人来学习,但它适用的范围并不仅仅是医学是中医,它适用于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适用于天地之道。大家知道,如果我们学了《四圣心源》这个一气周流学了半天,只知道用它来看病,那就是说你领会的还不够好,不是最好,这个《四圣心源》学好了应该什么都可以学好。只要你有这个能力,你是这块人才,什么都可以做的很好。今天晚上就交流这么多,剩下还有一点时间大家如果还有什么问题我们互相探讨一下。
看到有些朋友提出了一些问题,咱们一起再讨论一下,看一下。光生朋友提了几个问题,提得很好,很有深度。她是对黄元御讲这个《阴阳变化》这一节,对阴阳的定义提出了一些质疑。那么接触过周易的都知道,易有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不动就既没有阴也没有阳,一动同时就有静,一动就阴阳同时出来了,不是说动的话只有阳没有阴,一动的话阴阳同时就出来了,因为有动必然就相对有静,是相对的。她问的是为什么一气含阴阳,气含阴阳是什么,没有说清楚,问了这么个问题。
这个一气跟周易中讲的太极有点像啊,气含阴阳,刚才我讲阴阳是两种变化,它不是两个东西。那么气含阴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从中气变化、一气周流的角度来讲呢,气含阴阳实际上指一气的变化,它包含了阴和阳这两种变化趋势,可以这么理解。那为什么一气会内含阴阳,就是它还说没有动的时候,还是一气的时候,为什么说含着阴阳呢,为什么有阴阳这个东西?刚开始说阴阳未判,一气混茫,这实际上就是太极的状态。这个东西,如果大家有自己的静坐的经验的话,有时候能体会到这个状态,太极的状态,太极的状态这个一气相当于停止运转,不周流了。我们知道这个生命,它是一气周流的一个过程,一气周流一旦停止,生命就终止了。但正因为一气有一个周流有一个变化,所以它就有这个生老病死,不可能长生不老。所以古人,尤其是道家,他想求长生,怎么办?他就要逆天而行,因为天地之道是阴升为阳,阳降为阴,是在周流往复,循环而动,有变化就有生长化收藏,就有生老病死,就没有永恒。要想永恒,要想长生不老,只有达到一个状态没有变化了,没有生化就没有破坏,就没有生死,就可以永恒了。
所以在《内经》的第一篇,大家可以去看,《上古天真论》里面,讲上古有真人、上古至人、上古圣人、上古贤人。不同层次的古代先贤,他们修行的境界在不同的层次,他们有不同的自己的境界。其中有个真人的层次,可以寿同天地,无有绝时。一个人的寿命能同天地一样长久了,那么肯定和我们普通人不一样了。他只有达到一种先天太极的那种状态,没有生化,所以道家的修炼讲究什么呢?讲究炼气化精,炼精还神,炼神还虚,我凭记忆讲一下,也不知道准不准。我研究得也不是很深,就是说他把我们外在的气血精气,慢慢地通过静坐这样的或是一些练功的方式,把人外在的精气神循环往复变化的东西慢慢地收敛,往回收,让他不动,慢慢的化成无形的元神,最后可能就是回复到太极的状态。这个人他就可以没有生死,长生不老,是这个意思。
那么这里讲的阴阳未判,一气混茫。这里讲的一气呢,应该是讲的从太极的这个状态,这个一气应该是太极状态的那个一气。我们如果从这个先天后天的角度来讲,太极之上是先天,太极之下就是后天了,从佛法的角度来讲,可能就是人的心念一动,心念不动,如如不动,如一的时候,也是没有阴阳。一气混茫,实际就是浑然一体,是这个意思。一旦心念一动,一旦一气开始周流,阴阳自然跟着就出来了。那么这个阴阳就是一气它动的两个不同的趋势,阴阳实际上是一气的从后天角度来讲一气的这种变化。所以光生说中阴阳产生了升降浮沉,这句话本身是错的,不是阴阳产生了升降浮沉,而是说升降浮沉,一气的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过程,我们给他起了个名字叫阴阳,是这个意思。阴阳本身它不会产生升降浮沉,本来也没有阴阳这两个东西,我们在学黄元御这个《四圣心源》的时候,千万不要死于句架,不要执着于字面的意思,应该去理解他讲的真正的含义。光生提的这个问题,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提出来也非常好,咱们正好一块讨论一下,把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深化一下。因为黄元御写书很讲究对称,很讲究文字的优美,往往把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说的反而比较啰嗦,难免有些朋友可能会在这方面有些被误导,这是有可能的。所以咱们去读书的时候,“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也是很对的,一定要去好好理解他的真正的含义。不要去较真这个字面意思,那样可能就出不来了,学中医还是要灵活一些。这个问题就是一气和阴阳的关系,先说到这里。
猫熊这个朋友说一气周流的原始动力是什么,是什么让他动起来的?这个问题问得也很好。这个,我们简单来讲,这可能牵扯到火神派所谓的“元阳”了,下焦元阳肾中的那个元阳,这是一气周流的原始动力。一气周流不是始于中焦吗?中土斡旋、升降了产生了这一气,那么他的原动力为什么在下焦?为什么是下焦元阳?因为咱们讲,一气周流从本质上讲属于后天的东西,是太极状态之后,心念一动,一气就开始周流,也出现了阴阳的变化。而太极之前呢,这所有的一切,这些变化都是藏起来的,相当于凝固不动。那都属于先天的东西,先天不动,什么都没有,但是,它却包含着后天所有的一切,后天所有的变化,都是来源于先天。所以我们讲下焦这个元阳相当于是先天向后天输送能力、输送信息的一个通道一样,一个源头一样。没有先天这种源头,后天的变化也没有了根源。为什么火神派治疗很多疾病,效果很好呢?他是从源头来治病。所以很多情况是适用的,但是用的不好呢,也会有很大的弊端。这个下焦元阳严格来讲还是属于后天的一些东西,只不过从后天的角度来讲他已经很接近太极之前真正的先天了。所以我们把下焦元阳称作先天,中土脾胃称作后天,这也是相对而言的。相对来讲,中土脾胃是后天,下焦肾中元阳是先天,实际严格来说他都是后天的东西。真正先天的东西是太极之前的了,太极状态,那是先天。正因为肾中元阳很接近太极,因为他主收藏,藏而不动,所以把它叫做根源,它的原动力就在这里。火神派就是因为看重了这一点,所以这就是有时候一招灵,这一招也可以治好多病,而且以后我们也会讲到火神派的一些东西,跟《四圣心源》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我们如何去用?火神派的理论也很好,我们不是完全否定他,但是要合理的运用,不是说跟救命稻草一样,哪个地方都用这一招,那也不行。正在比较完整的结构体系,还是《四圣心源》讲的这个一气周流。所以说一气周流的源头在下焦元阳,就在这儿。这个问题说到这里,看看还有什么问题。
还有一些比较零碎的问题,就不一一解答了,好吧,时间也差不多了,我们因为以后,还有很多机会可以交流,其他的问题,今天主要讲一气周流的模式,而主要回答跟一气周流相关的一些问题,其他的问题暂时先不回答了好不好?流金河又提了一个问题说是左右具体怎么理解,是自身的左右还是看过去的左右?左右的参照物是什么?
这个左右跟一气周流的它的层面不同,也有不同的表现。我们刚才讲一气周流的模式,它在很多层面都存在,有不同的存在形式。从一年的角度来说它的存在形式是春夏秋冬,从一天的角度来讲它的存在形式是早中晚夜,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人体上面可能就是脾胃、肝肺、心肾,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所以你看左右它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层面就有不同的左右。那么左右在人体上来讲是什么,人体也有很多不同的层面啊。从大的器官来讲,从大的身体来讲,那左边自身子左边为左,自身的右边为右,这个也是对的。你要从经络巡行来讲,肝经就是左边,肺经就是右边,那肝经左右都有,肺经也是左右都有,这样讲的话就是所谓的左路。一气周流讲到的左右我们用左路和右路来表示,这个左路就是既在你的身体左边也在在你的身体右边,他只要是肝经就属于左路,那肝经对称的左右都有啊;只要是肺经都属于右路,左右也都有啊,不是单纯在左边,不是单纯在右边。要是从一个细胞的角度来讲,一个细胞也有升降,那身体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左右了,所以这个左右大家不要理解得太机械。左右就像刚才讲的阴阳一样,它只是一种运动趋势。它不是讲的具体某个地方,这个左右这个阴阳这个升降,讲的是趋势,是一种运动的方向,是一种态势。这个态势随着它在不同的层次上,它表现在不同的地方,它不是固定的在哪个地方就是左,哪个地方就是右。 它不是一个地方,是两种不同的趋势。在不同的层面上,可能会表现在不同的地方,是这个意思,这个大家要搞清楚,我们这个问题就也回答完了。今天大家提的问题都非常好,因为不提问题我有时候也不知道该讲什么,这样跟大家一交流,就会有些东西能讲的稍微多一些。爱读中医问了我一个私人问题,问我今年有多少岁了。今年是我的本命年,我三十六岁,可能跟大家很多朋友可能差不了太多吧,中医爱好者很多都是二三十岁的,可能比一部分朋友大一些,也可能比一部分朋友小一些。时间也不早了,咱就都下课吧,早点休息。
2011-07-07 18:20 3楼

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三

大家晚上好,声音还可以,是吧。咱们今天呢,有书的把书打开,打开到《卷一•天人解》。讲的这个第一小节——阴阳变化,主要是讲了《四圣心源》的理论体系,讲了它的基本结构——中土斡旋,土枢四象,一气周流,就是这个结构体系。黄元御先生主要是从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这个季节周流变化的角度,从这个层次,给我们讲解了一气周流的这个简洁的结构模式。
我们知道,《四圣心源》整个理论的核心,就在第一卷《天人解》这里面,他这个理论模型,就是黄元御先生在这个《阴阳变化》这一小节里面讲的这个土枢四象这样一个模型。中医讲究天人和一,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的模式。这种结构体系,它在整个天地间都是存在的,是一种普遍的规律,人作为天地的一员,人本身的这五脏六腑也是一气,这一气必然也符合这种一气周流的模式。《四圣心源》主要就是讲医术,讲这个治病,所以黄元御先生接下来又从人与天地相参的角度,人体本身脏腑气血的角度,继续来阐述一气周流这个模式在人体上的具体表现,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来反复阐述这个问题。所以咱们说《天人解》这第一卷,实际上就讲了一个问题,就是讲了一气周流的结构——中土斡旋、土枢四象、一气周流,就这么样一个结构。那么这个结构,它是天地人,整个天地间普遍存在的一种运动规律。在任何一个层面都存在,在人体上,它也分很多层次,从不同的角度,它都是存在的这个规律。在后面黄元御先生就是在从不同的层面来反复给我们阐述这个问题,阐述一气周流的结构体系,阐述这个模型,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反复理解建立这这么一个立体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后面这些东西,咱们在讲解学习的过程当中,可能会觉得有些重复的,反过来复过去,就说这么一个事,黄元御先生也是煞费苦心,希望为我们讲得更透彻,更圆融一些。所以咱今天呢,可能讲的内容会相对多一些。
那么往下看第二小节,《五行生克》这一节。什么叫五行呢?在第一节,黄元御先生已经说了,中土斡旋,土枢四象,这个中土升降斡旋演变成水、木、火、金四象。四象轮旋,一年而周,从一年的角度给阐述了土合四象,这就是五行。中土,还有这个四象轮旋,合起来,这就是五行。所以咱们《内经》讲的这个五行,中医讲的传统的这个五行,实际上呢,它并不是天然的五块,它实际上也是一个整体,也是一气的不同的变化,叫它一行也可以,实际上它就是一行,就是一气。
后面的五行生克,实际上是,黄元御先生从五行的角度,来阐述这一气周流与五行生克是什么关系呢?五行相生,由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你看这一圈,这一圈实际上就是这个气,从升到降,由降到升,转了一圈。肾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心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肾水。所以这五行相生,实际上就是一气,按正常的次序,正常的周流,它在不停的变化,慢慢的是由内向外,由下向上,由阴出阳。然后反过来再由阳入阴,由上向下,由外向内,是一个动态的周流变化、动态盈缩的这么一个过程。
再就是相生,一个发展成另一个,春夏秋冬就跟个这季节交替是一样的,它是慢慢变化的,这就是相生的过程。那什么是相克?黄元御自己说,咱们这个学过五行嘛,学过中医基础的这五行相克都知道,我也不再念。我说一下我个人的理解,跟大家交流一下,我说的也不一定对,供大家参考。这个相生呢,大家好理解。这一气呢,它本身就像一股生气一样,它本身就是生发的,它就是流动的,它自然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它就是天然有这个周流转动的这个趋势,它只要在周流,五行就一直在相生,跟接力一样,就跟那个接力赛一样,一个接一个的它就转起来了,这就是相生。
那相克呢?相克实际上是,这木气不能升得太过,升得太过就降不下来了,所以它要金克木要降下来。为什么金能克木?都知道金克木,这为什么金会克木,这个道理在哪里?那我个人理解,这就要从这个一气周流的模式上来理解,这个一气周流,它是这股气来源于中土,中土之气它本身是斡旋升降的,中土的土气,本身它就在升降、在转,在转动升降的这个过程当中,慢慢的由中焦向外周,向外边的脏腑流通,它慢慢的就演变成外面的四象,演变成外面的这个金、木、水、火,这四象。
所以大家知道一个,在外面四象的根源,它在中土,这个一气从后天的角度来讲,从后天一气的角度来讲,这股气它的根源在哪儿呢?在中土。中气足,一个人中气足的时候,说话很有力量,道理是一样的。只要你这个中气一气足,很充足的时候,外面这个四象它周流得也很通畅。打个比方说,像一个人放风筝一样,只要这根线它是在我的手里,这个风筝不管往哪飘,不管往哪飞,它跑不了,它始终是围着我飞,围着我转,跑不了。所以这一股气,往上升,升到一定的程度,还能降下来,木气升发,变为火气,火气那就到顶了,不能往上升了呀,就是开始往下降,慢慢变演变成金气,往下敛降。为什么能降下来呢?就在于这个中土之气,在那收着呢,这一圈呀四象的这股气,木火金水这四象之气,实际上它的根都在中土这儿。中土不散,这个气它跑不出去的,这下你可以理解它这个四象。这股气就好比风筝,中土就是放风筝的人,气血经络就是放风筝那根线,所以这四象,这气,它不管是升也罢,降也罢,它始终离不开那个土气,围着中土这股气在转,所以,所谓的相生相克,它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这个气机的这股升降。这个气,由升到降,顺序相生,四气周流这个角度来讲相生,从这个气不会摆脱中土这个核心,一直围绕着中土在运行,所以它肯定是升上去也会降下来,放出去还会收进来,肯定有相对的两个方面,因为他是围着一个中心在转。从这个角度来讲,它就有相克的一方面,而且这个相克讲的是气机的这个升降,相对的,相反的,有升就有降。
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个相克,它的根源其实还是在中土,没有中土的这个根基,没有中土这个基地来坐镇的话,无从谈上生、克,也就没有所谓的升降。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个升降、相克的根源在中土,但是具体它这个实现是在外周脏腑。比方如肺气,主降,如果没有肺气,没有肺这个器官,没有肺经这股气,它也降不下来。你看很多在临床上很多抽烟的人,肺部患病的人,他往往都肾虚,气短,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这一股气,他在经气这一块,不能直行,一气沿上的功能,如果中土这块,这是枢纽,要求你要给我降下来,但是它自己执行不了,没有这个执行能力呀,所以它也降不下来,这就是标和本的问题。大家知道这个相克,不管是相生还是相克,它的根基,是中土这股气,但是具体的实现这个一气周流,实现这个功能的,它还是要靠四象,靠五脏各自的功能来顺序实现这些功能,这就是相辅相成,互不可缺。
那我们在治病的时候,会遇到不升的时候,也会遇到不降的时候,有时候我们不能单纯去升,单纯去降,要考虑到中土的虚实,要考虑到斡旋中土,否则的话单纯升降有时候可能是没有效果的。根源在哪里呢,就在这里。升降,它的基础是中土,黄元御这个理论,好在什么地方呢?他把问题的核心给我们讲透了。万一在临床上我们遇到问题,能看得很清楚,知道该怎么处理,尽管这个《四圣心源》,他的方子,有时候你直接照搬的话,不一定有很好的效果,这并不是说,这个方子就没用,或者说只是花拳绣腿,只是好看,他不是这样。他就是给我们一个方法,就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教给我们是治病的方法,全都是这些东西,而不是具体的这个头痛怎么治,脚痛怎么治。这个后面会有疾病的治疗,他大部分还是从方法论这个角度去讲的。
很多朋友,说到这里我多说几句,这个《四圣心源》原方,有时用上效果也不是很好,学它有什么用,学了我还是治不了病。这说明,咱们对《四圣心源》的理解还不够透彻,运用还不够圆融。打个比方说,有人说张仲景的《伤寒》、《金匮》,经方效果很好,只要用对了,一剂而愈,覆杯而愈,其效如神,这个好。实际上经方,它的适用范围也是很严格的,要碰上正好是经方这个症,它用上是很好。如果你碰上不是经方这个症,不完全吻合的话,你用上照样没有效果。不能说,感冒了,风寒感冒,我用上那个麻黄汤没有效果,这是经方肯定没效了,经方是假的,没有用的,不能这么理解。实际上经方,它的适用范围很窄,必须是非常确切的这个症用法才是效果非常好,才会是效如桴鼓;一旦不符合经方的那个症,用上可能一点效果都没有。大家如果在临床上,用过这个经方的就会有这个体会,经方并不是说所有的病没有问题,都可以通治,也不是,有时也需要灵活运用,灵活化裁的。那么《四圣心源》里面的方子也是这样的,更多的是从调治正气,就是调节一气周流,人生的正气的角度来治疗所有的疾病,就是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正确的方向。你就走这条路,就没有问题,但是针对具体的疾病,你还是要灵活的去区别对待,这个方子还是要灵活化裁的。
当然如果说,单纯的虚症,没有很多的郁结的话,《四圣心源》的原方,它也必然是有效的。比如说,效果也会常好,跟经方一样也是其效如神,也有,不是说,他所有的方子都没有效,所有的方子都是有效的,只不过就是,完全对症的情况比较少。因为临床上的病症非常复杂,并不是像书上讲的,这个症就用这个方子,这种情况比较少。一旦碰见这样的情况,《四圣心源》上面的方子也都是经方,也都会效果非常完美,非常的理想的,都是这样的。所以我说《四圣心源》的方子,效果在临床上用着,有时候不是很理想,并不是说这个方子没有用。《四圣心源》这个方子对这个病症,只是某一方面的症,他跟临床上真实的病情不完全一一对应,所以你要是单纯照搬的话,有时候效果是差一些。你如果会灵活运用的话,那么他的方子都是经方,都是效果非常好的。这是多说了几句,那么黄元御呢,从五行生克的这个角度,又把这个一气周流讲了一遍。这样的话,咱们就把这个中医的传统的五行理论跟一气周流的模式完全结合在一块了,成了一体了。大家后面这几节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讲一气周流这个模式,《天人解》这第一卷里面每一小节都是从一个层面来讲,把这所有的层面实际上都是这同一个模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给你不停的讲、反复讲,最后你把这所有的层面都能够给它融合到一块去,成为一个框架成为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就算是把《四圣心源》这个理论体系基本上掌握了,从理论的角度我们应该是理解得就不错了,能达到这样一个效果就很好了。
所以这一卷讲了这么多,这么多小节,他不是讲了很多东西,他讲了一个问题,只不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反复讲而已,这一点大家如果能够理解就达到目的了。这是讲五行生克,也是一气周流。后面下一小节是《脏腑生成》,因为这个五行生克呢,还是从一个抽象的概念的角度来讲,还是从天地、四季的角度来讲,而到了脏腑生成,那么就是从人体的角度来讲了,直接进入到人体了,人体这五脏,中土脾胃,然后呢,其他的四脏:肝木、心火、肺金、肾水,那就是人体的这个五行。人体这五行,跟咱刚才讲的这个天地之间的五行生克是完全一样的,它也是肾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然后心火生中土,中土生肺金,肺金生肾水。那么其中这个中土,它处在中间的位置,实际上呢?它这个真正的周流模式,它是中土这股气,脾土,就是己土,胃土就是戊土,己土左转,戊土右降;中土就一气在中焦这么一斡旋一升降,那么气血就随着在一身周流开来。水生木,木生火,火气在中土的这个收引、潜藏下,中土就像中枢一样,它是对这一切,整个周流的这一气都是有一个无形的引力一样,转到心火这个位置,火气它就开始往下降了,就变成金气,金气往下降,降到下面,再往里收,就成了肾气。所以这个所谓的木火之气往上升,实际上就是脾土的气往上升。外在的表现,从中焦周流出来,就是木火之气,同时戊土,戊土这股气它往下降,它实际上表现出来就是肺金和肾水这股收藏之气,那么这是从人体五脏的角度阐述人体这一气。
这股周流、运行的模式,还是咱们前面讲的天地之间一气周流的这种模式,这是直接从人体五脏的角度来讲的。那么当然还要强调一点就是,所有的讲的这个模型,运转规律为什么都一样呢?因为他都是从气的这个层面来讲的,就是从这个无形之气,天地有天地之气,万物都有自己的气。人本身也有自己的气,天地万物为什么能相互沟通,能够天人合一,不光是天人合一,天地和万物都是合一的。之所以能够相互沟通,就在于这股气是想通的,无形之气是相通的。你看这个人和人之间,不同国家的人讲话都不一样,语言不一样,需要翻译,但是我们说,一个人哭和笑的时候都不需要翻译,我们都能懂,这就是层面不一样,哭和笑是人类共同的一些东西,所以不需要翻译,你都能懂。无形之气就是天地万物之间相通的东西,在这个层面上,天地万物都是相通的。所谓的合一,天人合一,就是说这股气是相通的,可以按共同的规律在周流,在这个运行规律上是一致的,就跟一个整体一样,这是天人合一的意思,并不是说人和天真的成了一个东西了,至少从这个形体的角度来说,人还是人,天还是天,你就是你,我就是我,还是有区别的,但是从气的角度来讲,它确实是融会贯通,是可以像一个整体那样,符合相同的规律,在那共同运行的。
从人体的内部讲一气周流结构体系、这个规律的时候,大家也知道,它主要是从气的这个层面来讲的。有时候是从神的层面,神就是比气的层面更高一些,就是从无形的角度来讲,它不是从有形的角度。有形的角度你说这个肝脏和肺脏从西医来讲具体的器官它各自有各自的组织结构,不可能成为一个整体,那是不一样的,但是整个这个生理之气,它是融会贯通的,是可以成为一个整体的。所以咱们理解的时候一定要从这个气的角度,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这个气,会意一样,讲究这个神气,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讲了这个人的脏腑,脏腑的功能,脏腑的规律,它这个脏腑之气的运行规律,也是一气周流的时候。
下一个小节《气血本源》,越讲越细,还是讲的这个一气周流在人体之内的这个规律、模式。他讲这个气和血,血为阴,气为阳,阴升为阳,所以血是温升的;气是凉降的。肝主血,肺主气,气血也都是从中焦化生而来。后天的饮食,中焦消磨,化为气血,这就是说为什么中焦是一气的根基、来源呀?后天的一气、气血都是我们每天的吃饭、饮食,都是从脾胃来的,从这儿来的,所以它是一个中枢。首先讲这个气血它也是相对而言,气血也都是一气的不同形式。这一气呢,由阴出阳的时候就是由血变成气,由阳入阴的时候它就会由气变成血,气血也不是截然分开的。在中医里面气血也是相关联的,可以相互化生的,也是一气的不同形式。所以讲肝血就是往上升的,由下往上,往上升;肺气就是往下降。血升为阳变成气,气降为阴变为血,它们都是来源于中土的化生,中土脾胃化生气血。脾土主升,所以它就主生血,胃土主降,所以它主生气。这么讲的这个道理,实际只是为了说明一气周流的模式,实际上一个人血虚的时候,你给他补血的同时要温运中土,加强左路升的这个力量,就是说血虚的人左脉都是偏细、偏虚的,你要给他养血养阴的时候,还是要从中土的角度来给他运中土,通过中土的化原来补。同样的道理,一个人气虚的时候,他右脉,特别是右寸脉肺脉都是偏虚的,摸着比较软。那么你给他补气的时候也要注意给他运中土,中土运转有力,可以消磨水谷,化生气血的时候,他这个气血自己就补上来了,所以补中益气汤是很好的方子,它为什么能够有比较好的效果呢?其中有一个道理,就是它有这个运中焦的药。我们要知道气血呢,咱们要知道从这个脏腑的角度来讲,肺主气,肝藏血,但是它的源头还是在中土。那么这一小节就是从气血化生,气血由中土化生,气血本源的角度来阐述人体一气周流,它在各个脏腑之间存在的这种模式,实际上还是讲了人体五脏本身这个一气周流的模式,还是中土斡旋,肝升肺降,心散肾藏,还是这个模式,他不过是从不同的层面来反复给你讲,就是这个道理。
下一节这个《精神化生》也是,那么这个从气血的角度来讲呢,精神化生呢,就是从神气的角度了,神气发于心。黄元御讲,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肾藏精。肾精之气,它来源于肺的阴魄,这是从这个人的精神层面来讲。肾精上升,下焦发动演变成肝木的阳魂,由阴出阳,就是魂,魂魄的魂;再往上升,就演变成心神,心神在中土,中土是脾藏意,在中土的吸引斡旋下,它会演变成肺的这个阴魄,肺藏魄;继续往下降,它就演变成这个肾藏精,肾的精。这是从精神的层面来讲,精神呢,我个人理解这个就是说人体的一气,它是周流五脏六腑,既执行全身一气周流的路线,同时它在五脏六腑就相当于周流不同的路径,又体现了五脏六腑不同的功能,也体现了这个一气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部位,它相应的一些特点。为什么叫肝木,因为它在这一块的时候,它生发之气强,生发之力旺盛,由阴出阳往上走,所以叫肝木。肝木呢,它在精神层面就是这个魂的这个层面,就是说这一气周流在不同的脏腑的时候,它会在相应的脏腑的这个精神层面也有相应的表现。这个,实际上是从一个外在表象,因为人的这个精神、精神面貌、神情,我们可以感觉得到,可以看得出来的。它这个不同的变化,它的根基,它的根源实际还是来源于一气周流。所以为什么给我们讲的这么细,从不同的层面来讲,就是方便我们来判断这个病情,了解这个理论体系。它的这个更细致的在各个层面的这个相通的规律,让我们了解的更细致,让我们去在临床上诊断疾病的时候,来了一个病人,他某一方面的神智不一样,我们通过望诊,我们就知道他的一气周流,哪个地方出了问题,主要起这么一个作用。
我们要知道神志也是一气,它的周流变化在神志方面体现出来的,人的精神这种变化,不同的精神面貌实际上它也是一种连续的变化,也是一气周流的体现。所以我们学习《四圣心源》,黄元御为了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一方面煞费苦心,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反复给我们讲。另一方面因为这个结构体系很圆融、很对称、很完美,所以他用词的时候,遣词用句都很对称、很有美感。念他的文章念他写的这个书很有节奏、很压韵、很对称,看这样的书,你看着看着就会有这种感觉。书只是一种形式,真正的理论结构、天地之间这种天然存在的这个规律,它是真实存在的,我们通过看书、念书、看文字,通过这种外在的象,表象也可以间接地体会到这种意境。黄元御先生为什么用这种方式来写,他是有他的深意在里面的。他希望大家通过看书就能体会到这种意境,体会这种结构,从形式到内容到内涵,他实际上都是统一的。从不同的层面上来讲,也是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各个层面它这个理论体系都是存在的,都是统一的,这是气血流通在各个五脏、在不同的脏器演变成脏器的功能。脏都藏神啊,演变成人体的神气的时候,它依然也是符合一气周流这个规律,所以这一节《精神化生》讲了这么个问题。
那么《形体结聚》呢,讲得就更具体了,讲得就更细了。前面讲五脏,然后讲了五脏的神气,现在继续讲五脏跟人体各部位很细微的东西,爪甲毛窍具体的组织结构,这都是《内经》的东西。《内经》讲:肝主筋,其容爪,其色青,其味酸等等,五脏各有所主,实际上这些都是一气周流、土枢四象这个体系在一些非常具体的脏腑器官层面的一些体现。那么,前面我们讲了,一气周流它只是在无形之气的角度存在,它为什么在这个有形的器官上它依然存在呢?这不是矛盾吗?这就牵扯到一个气聚而成形的理念。《内经》讲:气聚而有形,人体之气聚在一起它就成形了,聚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聚的方式,可能会有不同的形。木气它聚结在内脏这个层面,它就是肝;聚结在外周爪甲它就是手指甲、身上的筋,就是这样。它还是这股木气,只不过这个木气它在周流、在人体生成的过程当中,在演变的过程当中,它就会慢慢的由无形之气演变成有形之体。在演变的过程当中它保留了一气周流的这个特点和规律,所以它有这个具体的五脏,五脏是有形的,但它的功能还是由无形的一气来流通串联在一块的。外在的指节毛窍,外在的爪甲毛发它是内外相应的,也都是分成五大块一样,它实际上也是一气周流在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脏器、不同细节上的一些体现,所以它虽然外观不一样,指甲、毛发它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但是,它实际上也是一气在不同脏器、外在的小节上的相应体现。
所以,我们看一个人的指甲,可以看到一个人的肝气的好坏,看一个人的头发能看到一个人的肾气的好坏,一看这个人的白头发,肯定是肾气不足。所以这个气它是由内到外,由内在的脏腑到外在的器官爪窍,它都是相应的,《形体结聚》这一节讲了这个问题,讲了这个人体具体的组织器官跟五脏也是相应的。同样的道理,它跟一气周流也是相应的,也具备一气周流、土枢四象、四象轮旋,这也具有这个相同的规律。讲这么多,也是便于我们在临床上灵活运用。一看,假设我不能感受到一气周流,那你就靠看靠望诊,看这个人的外在表现,外在表现跟内在的脏腑是相对应的:头发反应肾气的问题,体表的毛发反应肺气的问题,身体肌肉的厚薄反映了中土的问题等等,所以这个一气,在任何时候,都是在人体的不同的器官上、不同的内外组织上,这个规律都是同时存在的。黄元御反反复复来讲,就是告诉我们这些,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来体会这个规律。
再下一节《五官开窍》,前面讲的外在官窍,这节主要是讲开窍的。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它也是五脏的精气外融,向外伸打,舒达于外,产生五窍精气的来源。黄元御讲官窍者,神气之门户也,耳鼻目口舌它的功能来源于五脏,精气还是是来源于五脏,五脏的精气疏散于外,会产生官器的功能,所以我们治疗五官这方面的疾病时,你还是要从五脏的角度。不能单纯的像鼻炎,现在很多孩子都有鼻炎,单纯治鼻炎有时可能效果不好,你要知道它这个鼻炎它的根源还是在五脏,不但是肺脏。不同的小孩它有不同的类型,有的可能是单纯的肺虚,有的可能是中土虚,有的可能是木气郁滞,有的可能是肾虚,它是不一样的,根据不同的情况来治疗效果就很好,比单纯治鼻炎效果要好得多。
讲五窍,讲五窍的功能,它也是有阴有阳有升有降,主要是清气清阳之气来荣养着五窍。所以精气不足的时候,浊气在上面瘀滞的时候,五窍都会出问题,治疗的时候就要从补益五脏、祛除瘀滞、流通五窍,从这些思路来治。它的根基还是人体本身这个一气周流,人体本身这个一气周流的基础是以五脏为基础的,内养五脏嘛。五脏就是根是人体的根本,中土澣旋,四象,就是外在的四脏——心、肺、肝、肾,四象轮旋,形成这个一气周流,这是人体一气周流大的基础,大的模式。那么具体到某一个层面,官窍、形体、精神、气味都是一些不同的细微的层次,一气周流的规律它是怎么体现的,主要从这个角度来讲。
那么再下一节呢,《五气分主》,肝属木,其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声呼,其液泣等等,这是《内经》里的东西,你看我们学《内经》,学阴阳五行的时候,这是最基本的常识,至于它为什么会这样?黄元御是从一气周流的角度来给我们讲,颜色的变化、气味的变化、味道的变化、声音的变化、体液的不同;不同的状态,代表了一气在不同脏腑的功能。打个比方说,脾土,其味甘、其嗅香,甘甜、香甜,人饮食靠脾胃,我们都喜欢吃甜的,小孩都喜欢吃糖,吃饭我们要吃色香味俱全,甜甜的,中土它就是这个特点。如果我们觉得不香了,吃什么都没味了,这首先第一条肯定是中土出现了问题了,要想办法去运中土。
正常情况下,一气周流圆融的时候,感觉不到这个一气的存在,相当于合而为一了,土枢四象、这个五行啊、很圆融的成为一行,感觉不到五行,五象也成了一象了。一旦生病的时候,我们就感觉到这也有问题,那也有问题,这就是一气周流不圆融了分裂开了。所以正常情况下,嘴里是没味的,感觉不到异味,当你觉得有不对的味道,总觉得有酸味,有的觉得嘴里是咸味,有的觉得嘴里是火辣辣的,这都是相应的脏器出了问题。打个比方说,心脏不好的人,心阳虚,这样的人,尤其是年纪比较大的,很多人会觉得舌头好象抹了辣椒一样,这股火气怎么都下不去,这是一个比较危险的信号,这就是心阳虚比较重的才会出现这个问题。我们一看到这个火气大的时候,舌头又辣又苦,出现这种问题的时候呢,所以我们就要温养心阳,温通心阳,大剂量,剂量少了可能纠正不过来。这些东西都是供我们临床辨证用的,碰到什么症状,我们知道它是哪一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从一气周流的角度来讲,它在哪个位置,这就是讲生理。
给我们讲在正常的情况下,一气周流来流通、来轮旋,一旦生病了,它可能就表现出来啦,所以就他知道哪儿病了,所以一气周流的体系,相当于定位,它定的是那个位置。在不同的层面它都存在这个规律,疾病它在不同的层面表现出来,就说明第一疾病是在这个层面上,比方说是在官窍这个层面,还是在体液这个层面,还是在气味的层面,会到不同的层面。然后它具体的定位,在四象中土的角度讲它是在中土?还是在周围的四象?在哪一个部位,你也就知道了。一个是一气周流的哪个环节?大的部位一定,然后具体根据疾病症状的表现,它是在那个层面上也就知道了,那么就会有这针对性地去用药,首先从一气周流的角度去疏通,是升还是降?然后针对它这个疾病,在不同的层面我会用一些相对应的药,比方说在肌表的时候,那我可能用些走表的药,在脏腑的时候我会用些入里的药。但是呢,可能同时升,感冒了往上升不上去,我可能会用麻黄,如果内脏升不上去我可能会用黄芪会用升麻,不一样,但是治疗的走向是确定的。所以你看《四圣心源》这个理论体系,它是一个很精确的治病定位的一个东西,很准确的,不光能能将疾病定位到一气周流这一圈的哪个位置,还能定位到你这个具体疾病的哪一个层次,你这个疾病表现在哪方面,它就在哪个层次。当然治疗的时候,很多时候,还是因为脏腑是根本是基础,大部分时候我们还是要从脏腑这个角度来入手来治疗。
相应地根据不同的疾病层次,也会相应地用一些不同层次的药物,不同的药,它入的层次是不太一样的。所以临床你用药如果用得比较熟练的时候,可能也不难,很灵活的一件事。一看这个病,在哪个层面你就该知道用哪个药,因为每个药,它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它是偏走表、偏于走里,还是半表半里,它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不同的药物它可能都是往某一个方向,疏通的方向是一致的,只是作用的层次不一样。治疗不同的病时它就有不同的效果。把最符合的药用到最恰当的病上,那就会有一个最好的效果。所以《四圣心源》它本身的方子,大部分都是从脏腑的层面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方向性的处方,我们不能所有的情况都照搬呀,你用上肯定有时也有效果,但有时候如果疾病的层面不一样的话,你照搬这个方子有时效果就差一些。就要灵活变化一些,是这个意思。
后面的这几个小节,《五味根源》,还有这个《五情缘起》,《精华滋生》啊,后面这几节,我就不细讲了。跟大家讲一下,都是一个道理,从味道的角度来讲,它也是一气周流的表现,也符合这个规律;从人的这个五情,从人的情志,喜怒悲忧恐,从这个来讲,它同样反映了一气周流的这个规律;从《精华滋生》它还是和那个《气血本源》是一样的。在《精华滋生》这个节里,其中有一句,“五谷香甘,颐养脾胃”,最后这一段,“土气充盈,分输四子”,这句话你看,大家把这个理解了。人吃五谷杂粮,香甜入脾土,养脾胃呀,养中土,那么中土这股气,土气充盈,很充足的时候化生气血,那么它就是升降斡旋,周流、流通出来了,分输四子。四子就是四脏、四象,肝、心、肺、肾啊、木、火、金、水啊!所以你看,从人体五脏这个层面来讲,一气周流,脏腑层面来讲就是基础。中土脾胃,作为一个气血化生的来源,它升降斡旋,化生气血,气血周流,输送到五脏,输送到外面的四脏,然后完成这个一气周流。那么在这个基础上,每个五脏所对应的这个气血呀、精神呀、形体呀、官窍呀、神志呀,等等,只要是它们相对应的这些东西,全部它的基础是一气周流这个根源,都是从这儿化生过来的。
所以不管我们从那一个层面,只要见到属于一气周流那一个阶段的问题,我们就知道它是出现是升不上去还是降不下来,我们就有一个准确的判断。然后再根据它不同的层面,疾病表现的不同的层面,那么它会有一些相对来说不太一样的药物,来去调整它。好比都是往东走,我是在一楼,或者在二楼,或者在三楼,它是不一样的。一、二、三楼用的药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层面用的药有一些区别,但是方向是一样的。所以一气周流大的模式首先是有一个大的定位,然后在不同的层面上是一个比较精确的定位,这就很详细地把疾病给你精确地标注出来了,和全球定位系统是一样的。定出来之后你就知道该用什么药,来帮助它流通,让一气恢复圆融呀!恢复圆融就是把这一气合二为一,五象变成一象,五行变成一行,这个时候就是正常的状态,疾病也就治好了。
所以你看它这个理论体系,它很简单,又很圆融,又很完美。没有任何的偏颇,既不偏阴也不偏阳,升为阳降为阴,我是阴阳并重的,而且独重中气。中气也是后天的根源呀,所以再后面就是讲了这个什么奇经部次,营气运行呀,卫气出入呀,这就从经脉、营卫的角度来讲这个,包括还有这个经脉的起止,包括传导,后面我就不说了。大家自己看一下,总而言之,这也是讲人体所有的生理功能的,全部都是符合一气周流这个规律的,就讲了这么一件事。
大家回过头来看这个《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黄元御先生不辞劳苦,不嫌罗索,反反复复从不同的层面,来讲这一个问题,讲一气周流这个体系,讲这个规律,为什么?就是希望我们理解他的用心,理解他的意思,一气周流这个规律不光在天地之间存在,在人体本身也存在。在人体来讲,那么它这个流通的基础就是五脏,以五脏为基础,五脏的一气周流作为一个根本。然后它会在不同的层面,人体的这个五官百骸、指甲毛窍,在各个方面,包括精神层面呀,气血、味道呀,通通这一些,全都有这相同的这个规律,都符合一气周流这个变化规律,就是讲了这么一个意思。
所以我们知道《天人解》,黄元御先生把这个《四圣心源》写完了,一直迟迟没有把这个书做一个终结,他觉得这个一定要把《天人解》写完之后才认为把这本书写完了。后面讲这个内、外杂病的时候,早就写完了呀,为什么一直要把这个《天人解》写完才觉得我算是把《四圣心源》这本书算是写明白了,因为他要把这个规律讲清楚,就是希望我们能够理解得更细致,更透彻一些。
咱们学习卷一《天人解》,主要就是学习《四圣心源》一气周流的这个精髓,这个结构体系,它是一个什么样的体系?主要就是中土斡旋、升降流通、一气周流。这一个体系,在人体任何一个层面都存在,以五脏为基础,任何一个层面都存在,是这么一个结构体系。整个这一卷,全都讲了这一个问题,不同的层面反复讲,我们只要把这个理解透了,后面的所有问题都好理解,都好学了。所以卷一《天人解》是《四圣心源》这个精华中的精华,精髓、灵魂。
卷二是《六气解》,你《六气解》看不懂都没有关系,甚至你不看也不影响你对整本书的学习,但是这个《天人解》一定要理解透彻。《天人解》要是理解好了,后面如果你要是悟性好,后面的你不学都没有问题,你读这本书你就算是学会了。所以我们今天,把这个卷一《天人解》就算简单地学完了。大家看一下,如果有什么问题,咱再提出来再互相交流一下,我稍微歇一下,过几分钟咱们再接着讨论。
课后互动
主持人:大家好!老师先休息一会儿!大家如果对第一章第一节有什么问题,可以先提出来,当然可以抢麦,也可以打字问。对了,大家现在尽量问第一章的各小节的问题。毕竟好多人都是从头开始学的。所以说如果讲第一章以外的问题,有好多同学可能都听不明白。
问题一:“大道至简”老师问了这么一个问题,说是为什么是己土左旋而不是戊土?我们知道己土左旋而升,戊土右转而降,为什么不是相反?
这个问题怎么讲呢?实际上,己土、戊土,就是脾胃这股气,它本身、本质上也是一股气。就跟咱们刚开始讲到太极的时候,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这股气最开始的时候圆融不动,一旦为人,升华为人这一股气,它就已经是后天了,就已经有动静了,一动就有阴阳,就有升降。所以升起来的这股气,我们就给起了个名字叫己土,就是脾土;降的这股气,它往下降的时候,我们给起了个名字就叫戊土。所以为什么己土左旋而戊土右转,这个就是最开始的时候就是这么命名的。就像你生下来时你爸妈给你取了个名字,你就叫这个名字。至于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就给你取了个这么个名,你可不就叫这个名字。为什么己土左旋而戊土右转这个样子,我们可以理解成人为约定成俗这么一个称呼。
但它的本质是来源于一气,从中土,一气混茫、未分阴阳的状态而来的,本质上它并不是截然分为两股气。它本质上也是一股气,只不过它从最原始的那个,相当于太极的那个状态,一旦动起来的时候,它自然的就会变成升降两种情况,自然就产生脾胃这两个不同的升降方向,并且我们人为地给它赋予不同的名字,是这么一个道理。叫什么名不重要,假设最开始我们讲了就是戊土左旋,己土右转,那我们今天就可以反过来讲,这个名字不重要。我们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它是一气混蒙未分、未分阴阳的时候,演化而来的,一动就产生阴阳,产生升降,它的来源是一样的。来源是一股气,是一个状态,这一点搞清楚就可以了。
问题二:然后还有一位老师问这个,是“雨夜独行”老师,说木郁从火化还是从寒化?这个程度有限定吗?
这个木郁,黄元御讲,说凡病则郁,只要是疾病,必然是气郁。这一气可以分成木火土金水,可以分成五种气,可以分成五种情况。木气、木郁大部分是从火化的,木郁从寒化的比较少,但是如果肾水之气它郁的话,有从寒化的,有从热化的。就是每一个气它都有寒化,都有热化。为什么呢?这取决于你本身正气的盛衰。正气盛,郁而化火;正气虚,阳虚,可能郁而化寒。气虚、阳虚可能就化寒。实际上也不是化寒,打个比方说吧,什么叫化火啊?你这一股气,你这个人很有劲儿,你郁在这个地方走不动了,火冒三丈啊!周围打个稀巴烂,一股火象!假设一个人是老弱病残,一点儿力气都没有了,它也郁在这了,这就是化寒,所以化寒化火只不过是一气郁滞、虚实的不同,也没有一个完全严格的一个界限,它也是渐渐变化的。所以我们学习一气周流啊,既要通过四象、五行对一气的状态有一个阶段性的定位,同时也要有一个整体的、圆融的概念,一气它是圆融一体的,逐渐变化流通的。这样我们在临床上分析疾病,治病用药的时候就会更灵活,就不会那么机械,顺便多说几句。
问题三:然后悠闲老师问,肝郁是肝血不足还是肾阳不足?
这个也是要看虚实,从象的角度,因为这个一气周流,我们是从气的角度来讲的,它外在的表现在不同的层面会有不同的症状。黄元御讲了很多层面,很多不同的角度来讲,就是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从外在表象的这些东西,都能够从外面的表象看到里面的实质,里面的实质就是一气的周流。所以我们看这个肝郁的时候,肝郁在不同的层面会有不同的表现,它是肝血不足还是肾阳不足,你就看它在不同的层面表现出啥来,如果它表现出来是脉虚涩,爪甲枯燥,那就是肝血不足;相反如果它表现的是脉沉软无力,四末冰凉,这可能就是肾阳不足,根据它外在不同的象,察象以辨气。
黄元御给我们讲了这么多层面,啰嗦了这么多,不就是让我们从不同的外在表现,从象的角度去理解它里面真正的一气状态。所以我为什么出版的那本书叫《临证辨象》,就是从象的角度,从临床症状,从我们可以比较直观的看到感觉到的这种象,不管是病象也好啊,脉象也好啊,去感知人体一气的变化。象是外在的表现,一气的周流是内在的实质,辨象的本质是为了辩气。如果大家对脉诊望诊熟练的话,望而知之谓之神,一看就知道这个气是怎么回事,强弱瘀滞流畅,哪个地方出了问题一望而知,不需要转化。如果不熟的话,可以先慢慢来,从外在的病象,我们可以知道,他里面这个一气是什么状态,这个问题就说到这里。
问题四:还有一位老师,问中土之气从中土出发,流到四象,与后天之气有什么关系什么作用?是这么个意思吧,可能问了这么个问题。这个后天之气,咱们讲先天肾,后天脾胃。后天之气,就是咱们讲的中土之气,就是这股中气,叫法不一样,意思是一样的。咱们讲的后天之气,就是我们讲的中土脾胃之气,就是这股中土之气,所以咱们讲的一气周流,就是从这个后天来讲的,就是讲的中土脾胃之气,流通到外周四脏形成一气周流,就讲的这么一个结构体系。它是一回事,你也可以讲,后天之气,输布全身,形成一气周流,这么讲也可以,意思是一样的。
问题五:老师,你讲几句第一节《阴阳变化》的这最后一段吧,最后一段:土无专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时,则在六月之间。这一句话,大家是不是不太理解?
咱们讲这个一气周流的时候,他这个模式是,中土之气,斡旋升降,流通外出,输送到,外周四象,形成一气周流。黄元御他从一年四季变化上来讲,讲这个规律,为什么叫土无专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这个说法,我个人理解,四季每一季,都是土气。一年夏秋之交,他讲六月之间啊,桑拿天的时候,寒热交蒸,湿气最闷热最多的时候,这个时候是土气最盛的时候,这是从一年当中来讲。中土于中央,它在四季的中间,这个土气表现的最明显。实际上,一年四季的变化,都是中土之气的变化,并不是说只在每个季度的十八天是土气,这个说法,可能是为了便于表述,土气在四个季节里面都存在,可能是为了表述这么个意思。这么一个说法,我个人理解,要是真这么理解,有点机械了,实际上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季,都是中土之气在变化。当然最典型的变化,它是在六月桑拿天湿气最重的这个时候,那是最典型的,其他时候,可能就显得各有各的特点,土性中庸,不升不降,所以它就闷热,不动乎了。
咱们主要从土无专位来理解,至于各十八日,你理解他的意思就行了,我觉得,至少我目前理解不是这么机械的,土气是无处不在的,并不仅仅在这十八天,既然讲了土无专位,哪来的十八天,这不就矛盾了吗,所以我们理解的时候,从整体上去理解,这么讲可能只是为了便于描述。这样的话,从一年的角度来讲,这个,中土之气,它每个季节都有,它实际上是中土之气的变现表现,这样理解就好理解了。各十八日这个问题就不存在,只是这么一个方便的说法而已,这么理解就可以了。大家可以说说自己的一些意见,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问题六:老师还有这一句,怎么设计出三阴三阳来了?
这个问题让小胡给大家说一下,我对易学没有什么研究。这句话,你整体上理解,咱们自己校对的《四圣心源》,封底上有一个图,我给他写了一句话,左边从下往上念是阴升为阳,右边呢,从上边往下念是,阳降为阴。什么叫三阴左升,三阳右降呢,这个降则为阴,升则为阳,运动的趋势,只要是往上升的就是阳,往下降的就是阴,讲的是这个过程。实际上,凡是往上升的,阴升阳降嘛。只有阴性的气才有升的可能,只有阳性的气才有降得可能,阳性不在上,怎么可能往下降呢?先上去才能下来啊,只有降下来,它才有机会升上去,所以这方面阴阳都是相对的,大家不要理解的太死板了。这个等讲第二卷六、七节的时候,我想咱们可以更具体的讨论这个问题。小胡也可以给大家讲一讲这方面的基础课,易经这方面我理解的比较肤浅了。大家哪方面理解的比较好,都可以出来给大家讲,不要我一个人讲,一个人的知识层面毕竟有限,理解的可能有些片面,我们这肯定也有很多老师理解得比我好,希望只要理解的好,都可以来讲一讲,讲一讲大家的见解,互相学习,不是我一个人独角戏,希望我也能从大家这里学到一点东西,我也是来学习的,这个问题留到后面以后来讨论吧。
2011-07-07 18:33 4楼

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第四
四圣心源》第一卷第一节《天人解》最后几个小节主要讲的是经络循行,讲的是这个十二经络、卫气、营气的循行规律。那么黄元御在前面已经把《四圣心源》阐述的一气周流、土枢四象这个理论模型比较透彻了。后面反复再来阐述,就是再来讲。这个对临床诊病、看病有什么帮助?《天人解》主要是讲土枢四象、一气周流这个理论模型。他先讲了天,然后再讲人,讲天人之间的这种对应。前面的各个小节都是这么讲,到最后纯粹是从经络的角度,纯粹从人体的角度来讲。我们临床上如果运用针灸治疗疾病的话,如何引用《四圣心源》这套理论来指导针灸的治疗,我本人不会用针,手比较笨,都是用药。但是我认识一个很好的老师,他针灸、按摩都很有功力,效果非常好。我和他交流过,请教过一些问题,把他的一些体会,搬过来借花献佛,跟大家交流一下。人体的经络,它是沟通内在脏腑和外在肢节,就像一个通路一样,脏腑之气要想由内达外、疏布周身的话,离不开经络。
我们可以把这个经络理解为人体之气周流的这么一种路径。它不是一个具体的血管啊,神经啊,不是一个具体的组织结构,就像一个飞机的航线一样,你看飞机的航线,北京到上海,它有一个具体的走向,但它不像高速公路一样,它没有这条路,只是这么一个方向,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如果说血管的话就好比高速公路、铁路,那么航线它没有具体的一个东西,但也是确实存在的,经络跟这个有点类似。只有有气血在循行的时候,经络才会体现出来,没有飞机在天上飞,也体现不出什么航线来,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用针灸治病、针灸调气的时候,实际上是通过针灸从外在肢体,从肌表来用针啊,很少有用针用到内脏的,可能也有,比较少。大部分都在四肢,肌表,表浅的经络来用针,那么通过针,医生以针为媒介,通过自己的气来调整病人的气,都是在气的层次来治病,用这个气来调整患者外在肢节经络的气,通过调和外围之气来达到调和内脏之气的目的,这实际上也是由外治内这么一个道理。所以说,想用针灸达到一个很好的治病目的,那么首先自己气感要好,首先你自己要会调气啊,光用针不会调气,针灸是不会有效果的。其次要对经络循行有一个很好的理解,要清楚它是怎么走的,我记得网上有一本书是《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是祝华英道长,他在练功的时候进入胎息状态,对人体的经络循行有自己比较好的一个体验,他就把它写出来了。如果大家看一下这本书,十二经络的循行完全是周流不息,就跟黄元御讲的一气周流的模式是一样的,它是周流不息的。所以作为一个针灸师,你要对经络的循行很清楚,《内经》讲的这个经络循行,那就是先人,就是古代的先贤是在一个比较好的状态,或是功态下。我觉得是他们自身的一种反观内照,是自己体会观察到的,应该是真实而准确的。
如果我们后人没有这个本事,达不到这个水平,那就根据《内经》的所讲的经络循行的线路去用针,也会有很好的效果。
那么它跟黄元御讲的这个一气周流怎么结合,同样是注重中土,土枢四象。我认识的这个老师,他跟我讲,他说以前,他用针的时候只是按照这个普通的针灸啊,历代的著作,哪个穴位治什么病,用什么手法都是这样,感觉要记很多东西,不同的手法,不同的穴位组合,治某一个病,感觉很累,这样记。后来呢,他看了我的书,然后也看了《四圣心源》,他突然发现了,原来用这个理论来指导的话,取穴就很灵活了,手法也是随心所欲,就不需要刻板地去记某一个穴位治哪一个病。他说就像哪个脾胃不好的,他都是先调脾胃这两块穴位,用补法或者是或补或泄。然后觉得这个病人属于这个阳虚,木气不能升达的,他就知道,我可以在肝经肾经这方面用一些补法,相反有一些肝气郁结的,他就用泻法,目的也是让这个一气周流起来。他就不是单纯的说那个穴位治那个病,而是非常灵活的把整个身体的穴位看成一个整体。我的目的就是让这个一气在经络这个层面上,经络、脏腑相关联的这个角度来让它很通畅的流转起来,也是以中土作为一个枢纽。那么这样的话,他在用针时候就觉得胸有成竹,有方向,不像以前那么茫然。然后他发现,用针还少了,不用非得那么多针了,穴位取的也少,而效果比以前要好,尤其是疑难病,他感觉比以前更有把握了,以前往往是碰见一个疑难病,不知道该从哪里去下手,现在知道问题在哪了,知道该从那个地方去解决问题了,这就是一气周流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的这个疾病,它的一个好处。他把这个针灸啊零零碎碎的治疗,综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让我们有规律可循,这就是它的好处。同样按摩也是一样的,按摩不过是用按摩的手法代替了针灸,道理是一样的。
实际上,对一气周流这个体系,我们从书上看,这是一个结构体系或是理论模型,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这个层次上,那么我们对中医的理解还是比较肤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真正对一气周流这个体系,它实际上不仅是一个体系,它实际上是一个真实存在的这么一种状态。如果你对一气周流真正的理解了,也体会到了,那就可以了,就可以用它来治病了,就可以随心所欲了,孰能生巧的问题。那什么人对一气周流这个体系感觉的比较真切,比较深刻,实际上不是用药的大夫,而是针灸、按摩的大夫,他对一气周流这个体系理解的更真切、更有体会。穴位是什么呢?你看我讲有经络,有穴位。穴位它就像一个信息,交流的通道、窗口一样。我们讲这个天人合一,天气,人气,它是在交流的、它是在相互感应的,那么它通过什么途径来相互感应呢?在人来讲,人的脏腑之气,通过经络的循行,在穴位这个窗口上它会跟外界的天地之气、万物之气相互感应,是这么一个途径。因为针灸师、按摩师,他天天就跟这个经络、穴位打交道,所以他的气感非常敏感。我们经常听到说针灸,按摩要得气,这个经络循行,穴位的气感都强调得气。什么叫得气?得气就是人体这股气在经络、穴位这个位置上,它能够流畅地运行,它运行得很流畅的时候,如果你的气感很敏感,你能感受到这股气在这流动,这就叫得气。病态的时候,实际上是气在这里淤滞住了,结滞住了,或者说没有气了,不通了,所以他才病了。针灸的一个要用,有一个老主任,我上学的时候一个针灸科的老主任给我讲,说针灸所有的东西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字“通”,疏通的“通”,流通的“通”,你只要通开了,病就好了,你看多简单。通开什么呀,通开一气周流这条道路。所以咱们学习一气周流,学习黄元御先生这么完美的一个理论体系,用于临床的治疗,不光是学一个理论,学一个花架子,你要学透它的精髓,要能够学以致用。
这就需要我们对一气周流这个体系,有一个很直观,很真切的体会,那怎么能做到这一点?你是学针灸的,搞按摩的还好一点,时间长了有气感,体会到这种境界。如果开药方,平时只是开中药,或者我们很多是爱好者,平时也不怎么接触病人的,怎么能够体会这种境界?一气周流它讲的是气的这么一种规律,那么需要我们本身的这个气很清透,如果自己的气不清透,感觉不到的。那么自己的这个气怎么能清透呢?就像我以前在书里讲的,如果像我懒得去练功,就吃素,气它自己也会慢慢的变得清透的,然后你的各种感觉就会比较敏锐些。当然另一方面呢,这只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外缘、外在的一些办法,实际上,最主要的、最根本的这个办法,还是在于调节自己的心境,佛法讲万物唯心。现在人对传统的很多东西都慢慢的没有感觉了,或者理解不了了,实际上都是因为心没有静下来认识自我,都去追逐外在的名利去了,逐物飘逸于外,忘了自己的根本。所以佛家很讲究禅定,禅定能把自己的心静下来,少一些欲望,多一份淡定,这样的话,你就能够体会到大自然它本来的面目,自己本来的心境。
大道至简,这个东西不是说读多少书,学多少道理能学明白的,这个东西要靠自己去体悟,要靠自己去体会。当你真正能够体会到它的时候,你就会知道真的是大道至简,很简单的道理,我不需要学《四圣心源》我也能体会得到,《四圣心源》只是黄元御老先生引导我们去体会那种境界,给我们指引了一个方向。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是气的文化,这种气文化和我们中医讲的一气周流理论体系都是一致的,也是一个整体,都是强调一气周流、如环无端,非常地圆融,非常地和谐,讲究这么一种境界。所以它和现在科学讲的非常严格的量化、非常严谨的逻辑推理是完全不一样的,它是两种认识世界事物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也好,方法论也好,完全不同的观点。
所以我们要学好中医,首先要学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传统文化的理念就是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天人合一的这种境界,这种境界是圆融和谐,又非常地简单,无欲无私这么一种境界。前一段时间我也讲过了,有些朋友就说,《四圣心源》这里面的这些方子,很多用起来效果也不是很好,好像也没什么效果,这个就是学中医学得有点刻板了,任何一个方子都是某一个具体的点或者面,针对的是某一个问题,不可能针对一气周流的整体。一气周流正常状态下是非常的圆融统一、浑然一体,所以才讲天人合一,就是天、地、人这三气都非常和谐的时候它是贯通如一的,同步地在周流运转着,就像一个整体一样,那么这就是正常的、和谐的。一旦生病之后呢,必然就会有一些不同步的地方,就会有一些瘀滞产生,那么不同的人、不同的体质、不同的季节、生病之后不同的阶段,他产生的这个病症是不一样的,就是他的一气周流,生病之后一气周流的状态,咱们称它是生病的状态,病象也好,病势也好,就是生病之后的这样一种态势,一种大象、形式,它随时也是在变的,可能在某一个阶段,大概的样子是不变的。
打个比方说,胃口不好、中土不运的人,中焦瘀滞了,脾胃的升降、中土的斡旋转不动了这样的一种态势,我们怎么去治疗?黄元御四圣心源里面第一个方子是黄芽汤,黄芽汤是专门治疗中焦不运的,那我们直接用上是不是就会很好呢?不见得,黄芽汤只是告诉我们中土要去养、要去运,要去升降、斡旋,而对于不同的患者同样都是中土不运,他会有虚实相当的不同,有病势缓急的不同,我们要根据病势细微的区别,来灵活地选择合适的药物,来达到中土升降斡旋的这样一个目的。所以对于中土不运这样一个简单的病象,我们去治疗的时候就不要用黄芽汤这样一个方子作为基础去做加减,不是说黄芽汤这个方子不好,黄芽汤是《四圣心源》里面第一个方子,祖方呀,最好的方子了。但是,你用某一个方子作基础做加减,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个很机械的方式。
我开方的时候从来没有加减的过程,也没有用哪个方子做基础方的这样一个过程,那么,我都是怎么开方的呢?在对病人望闻问切之后,他的病态、整个病象就出来了,疾病的象、态势已经就能把握了,知道是个什么问题了,然后就根据疾病的态势选用合适的药物,就像遣兵用将一样,用合适的药物组成一股药的态势、药的象,与病象相对应,正好能把这个病象扭转过来,这就可以了。所以,我开方用药的过程没有加减的过程,直接就出来了,这也是我希望咱们大家以后也向这个方向去学习。
你看《伤寒论》的经方里面有加减,某一个方子什么情况下加哪个药、减哪个药。这个都是张仲景给大家演示一个法,真正的,如果对这个病情很清楚的话,不需要加减,就跟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就是这样,很直接的。那么,这才是对天人合一、一气周流这个体系的最好的理解和体验。
一气周流和天人合一这个体系本身是动态的、圆融的,它既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又是时刻在变化的,那我们就要从整体,就是说一气它本身不管是升降还是中土的斡旋都是一个整体,不光人是一个整体,跟天地也是一个整体,这是从整体的一个角度来把握。另一个方面,又要知道它是时刻都在变化的,时刻都在升降、斡旋、周流着,这是另一个角度。正因为时刻都在变化,时刻都在周流,才不可能有一个一成不变的东西,就要时时刻刻根据这个变化状态,它在怎么变,它现在是个什么状态,在向哪一种局势在慢慢变化,你要有一个真切的把握,然后你才能根据这个情况拿出相应的治疗方案来。用药的话,我用什么药,组成一个什么样的阵势来对应它。用针的话,我取哪些穴位,从哪个地方用针布局,来把这个病势扭转过来。应该是这样一种辩证和治疗的过程。
这样的话,我们用针、用药就都活了,就跟流水一样,病在变,作为医生的话,用针、用药也随时在变。就跟听音乐一样,高山流水、跌宕起伏,我也不会太形容。总之要求咱们对病势的判断和我们的用药,就是说,你的治疗方案和病人的病情一定要丝丝入扣,完美结合,这也是合一呀。病象和治法治疗方案也是要合一的,这样,你才能达到一个最好的治疗效果。
所以学习一气周流,我希望咱们最后能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能够达到随心所欲,随心所欲地去用药、去用针,而不要去记一些刻板的固定的一些东西,那个东西是我们学习的一个基础,有了基础之后,药方不是说我们不需要记了,还是要学一些,但只是学一些前人的经验,你不要去照猫画虎,就是说不要光学了一个样子,要学习他的灵魂。
只要我们能把一气周流这个体系能真切地体悟到,然后慢慢地在临床上学会根据病势、根据一气周流出现的不同的病态,随行就势,它是什么样,我就用什么样的药,来对应治疗。这样慢慢的越来越熟悉的时候,我们对气的把握,对一气周流这个体系的体验就会越来越深,越来越真切,用药经验也会越来越熟练,你的疗效也会越来越好。那么到时候你就会发现,随手用药,随手取效,一剂止,两剂已,对感冒这样临时的时病应该是很简单的,很容易达到这样的一个效果。即使是对比较复杂的一些疑难杂病,我们要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治疗效果也是比较容易的。
经常有一些网上的朋友给我发消息,说是有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让我帮忙看一下,出个方子,我是一般不在网上看病,因为网上看不准。但是偶尔碰到比较简单的问题,有时候我也会帮着出个方子,就出个很简单的方子,可能只有几味药,量也都很小,保证不会有什么问题,安全第一嘛。然后开过之后,我往往也就忘了,过一段时间可能就会有反馈,说用了这个方子效果很好,有哪些效果,我也会经常收到这样一些反馈的短信。我并不是建议大家都去网上看病去,说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因为我见不到病人,也没有四诊,只是根据对症状的描述,就跟盲打一样估计着用了几味药,有时候反而就有很好的效果。当然,我这个估计不是瞎估计的,我是根据他的这个症状估计他的一气周流是一种什么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我应该用什么药去纠正他的这个状态。所以就是信手选出几味药来,组成一个小部队一样,去往这个方向处理,它就会有一些不错的效果,这说明我估计的不错,打中了。当然也有估计错误的,打不中的时候,所以我是很少在网上开方,我尽量都是面诊,四诊合参,这样比较准一些。
刚才讲的就是咱们学了一气周流这个体系后,去用药的时候,不要拿着某一个方子去对,刚开始的时候如果你拿不准也可以这样,什么证用什么方,可以这样,作为基础是可以的,一旦你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水平,想深入学习的时候,这种套方治病的模式必须放弃,否则不可能成为一个高手。那么你就要学会去体验一气周流的这个境界,学会用药、用针去模拟相应的这个态势,来治疗病势。
势,就是形势,势头的这个势。有病势就会有相应的药势,对应的来处理。打个比方说,木气郁结,木气淤滞,气郁到那儿走不动了,人一肚子的气出不来。自己也生气也很郁闷,这么一种状态。如果让我们只选一个药来处理的话,我很喜欢的一个药,就是薄荷。薄荷这药很清凉,很清透,舒达宣散,把里面一肚子的郁气给他散出来。很快就没脾气了,气就通畅了,所以就是这样用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你感觉到气郁到这不动,就是郁到这走不动了,堵在这个地方了,需要舒达宣散的时候你可以考虑用这个药,当然你也可以考虑其他的药。如果这是个老人,胃口很差,土气不足,你怕薄荷有点凉伤他的胃,你可以用生麦芽,用量大一些,代替薄荷,也很好。如果这个人,他这个不光是气不顺,堵在这儿了,可能时间还很长,都有一点郁结了,你可以用连翘,不光能舒达,还有破结的作用。这个药可以随时换,根据不同的病情,你愿意用什么就用什么,就用一个最合适的,并不是一个小柴胡汤可以舒达肝气的郁结,不是这样。方子都是死的,只有一气周流和药是活的。我们就是根据不同的病情,选用不同的药物,或者是用不同的方法。有时候甚至可以不用药,用针也好,用音乐也好,用环境的改变好。如果你学好了,世间万物都是药啊,不只局限中药这个层面。
所以说,咱们学习黄元御先生一气周流这个体系,关键是要学活,学成自己的东西。学成自己的东西就是要有自己的体悟,你要自己能体会到、体验到一气周流这种状态,这样的时候,这样你在看病的时候,你在给患者治疗的时候,你才能体会到患者的那种病象,就是生病的一气周流的那种状态,你才能体会得到。先要体会到正常的,然后你就知道哪个是不正常,你才会知道该或升或降,或缓或急,或扶正或驱邪,你才知道该怎么去处理,都是很自然的就知道,不需要绞尽脑汁去辨证去。
所以我看病,主要是以脉诊为主,四诊合参以脉为主。我看病的时候很少问患者症状,或者说患者跟我讲了半天他哪里不舒服,我可能也没往耳朵里听去。我就是根据我对四诊的把握。我建议起这么一种状态:患者生病,病态的一气周流它是什么状态、什么局面?我建议去建立一种病象来,那么我就直接用药去处理这个病象。至于病人具体的症状我基本上不会去管,所以有时候这个病人说我这嘴长了一个口疮,你给弄点治口疮的药,用了没有?我眼睛上火了啊,你给我用去火的药了没有?病人他不懂,我们可以不去责怪他,但是作为一个医生,你听见病人说我这块上火了,那块耳鸣了,你就给他加上一大堆药,那你就是一个失败的大夫,你不是一个真正的中医大夫。所有的症状都是外在的表象,都是外象,它的根源都在于内在的一气,你要直接用一气周流这个体系这个模式去判断,他的一气,哪个地方出了什么问题,直接针对一气去用药。这个时候,所有的症状都会跟着好转。所以我跟患者治病的时候,很多病人都会讲,我这个,还有某一个症状我一直没和你说,治了这一段时间居然这个症状也好了。所以你看,我们只要把这一气给调好了,所有的病都会好转的。
当然我不是说这个症状一点意义也没有,也不是这样的。你如果对病人一气的把握觉得有点没底,把握性不高的话,你就还是要参考下病人的症状,症状虽然是表象,它毕竟也是根据一气的郁结相关的。它有时候会有一个时间差,会有一种相位差,正气或者是病气的变化和外在的症状它不是完全同步的。打个比方说,你感冒了,在你还没有感冒症状的时候,你的脉象,你的一气已经病了,只是你还没有感觉到。在你还没有症状之前,如果摸脉摸到你感冒了用药的话,几分钟你的感冒就好了;等你有症状了,你再用药,可能两三天也好不了,是不一样的。
所以,气的变化是即时变化,是最早最快的。根据气来用药是最准的,根据症状用药就慢了半拍,或者慢了几拍,有时候就不是很准。所以症状是我们临床用药的一个参考,但是呢,不是最准的。小孩这个药,因为小孩这个气比较清透,他的气一变,症状马上就跟着变了。小孩可以跟着症状来用药,这个老人啊,成年人,尤其是慢性病,症状有时候只能做一个参考。
咱把一气周流这个体系如果能够体会到了,熟练掌握了,就可以根据对一气周流体系的把握,就可以灵活的用药,用各种治疗方案去调整这个体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咱用方用药,实际上就跟素描一样。你看学美术写生的,他到一个地方看一个风景,他坐下来照着样子画下来。有时用药跟这个有点象。来一个病人,我一看他是一个什么病势,是一个什么病象。我就用不同的药,就跟不同的画笔颜料一样,我就画个方啊,你在某一个地方升不上来,左路升不上来,我出一个左路往上升的药;右路降不下来,我就出一个右路往下降的药,相对应。很直观、很直接、完全对应。所以这样治病处方就很简单了,不需要复杂的辨证加减。
学医实际上是有一些乐趣的,不是刻板枯燥,不是这样的。他是很灵活的,有灵气的,你看你是在跟一股气在打交道。过年的时候见过耍龙灯的,那条龙很多人配合得很好的时候,他舞动的很流畅,一股气在流动,很有生气。我们用药来治病也是这样的,要把这一气引导它,让它很通畅,流通起来,让它重新回到圆融清透,引导它在流通,引导它按照天人合一、一气周流的自然状态去改变,回到正常的状态。所以我们治疗的时候,贵在流通。就跟刚才我们讲的老主任讲的针灸,无非就是流通,通而已。完全是这样的,用药也是,就是无非让这一气重新流通起来。
那么我们在一气周流、土枢四象从这个体系上,用药的时候总是要有一个切入点。我们从哪个地方用药啊?那么我们刚才讲的对应,木气郁住,用薄荷,它木气郁结,我们得给它散啊,这种对应叫直接对应。你病在哪个地方,我药也用在哪个地方,这是一种办法,这是一种对应,这种是直接对应。那么还有一种,就要从全局的角度来讲。打个比方说,今天感应问了我一个问题,就是发烧的问题,咱就以发烧为例子吧。
首先发烧是个什么象?发烧就是阳气在外,阳郁化火,气有余便为火。发烧肯定是气在外面收不回去了。阳气本身是温煦、流通,阳气既然为阳,它就应该是往下敛降的,从一气周流的这个角度来讲,阳气要往下走,阴气要往上走,它才能够周流不息。所以我们讲左路阴升为阳,右路阳降为阴。发烧肯定,发热,阳热之气,散到外边了。这是大象,阳气不降,所有发烧都是这个象。是不是阳气不降,我看到这个象,只要是发烧,我用石膏,它就能好啊?石膏它降阳气,肯定不是,常识大家都知道,不是发烧用石膏就能好,石膏是降阳明啊,引阳气下降,是这么一个象。如果直接对应到,我们就这么用。如果单纯的阳明不降,那我用石膏,肯定有效。如果是表寒不解,麻黄汤证的时候,你用石膏,它也好不了。用麻黄往外散,它这个阳气之所以郁着,降不下来,是因为它在左路往上升的时候就已经被挡住了。所以我们要从左路上着手,开表气,散表寒,让左路能够顺利地升上来,这个时候右路它也能够正常地降。升都升不上来,也根本谈不上降了。如果升降都没有问题,小孩吃饭吃多了,中焦淤结住了,他也会发烧。这个发烧呢,既有升不上来的因素,也有降不下来的因素。实际上升降都有问题,主要是降路有问题,主要是通降的问题,尤其是阳气不能敛降下来,堵在中间了,你就要用消导的药,把中间给转开,把阳气降下来,他就好了。如果他肾阳虚或者是气虚得很厉害的话,也会有发烧。那是因为整个气,整个阳气飘散于上,没有力量下来了。这个时候你要用什么呢,飘飘欲散的时候,你得赶紧给它收回来,这个时候要用很多扶正的药。如果是阳虚、陈寒导致的阳气飘散于上,可以用附子,温通散寒。如果是大气非常的虚,一气虚。那可能需要用大量的人参、黄芪补气来增加一气周流的力量,让它有力量降下来,都不一样。这几个都是发烧,我们治疗的方案,用药都不一样。我们采取的药象,或者从方子来讲,这种药势不一样。那根据它的病势不一样,所以我们用不同的药势来对应。症状都是发烧,这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我们从一气周流的整体上看,他是不一样的药势,不一样的病势,所以我们用不一样的药来治疗。
那么这个原则是什么?就是相同类似症状,它的致病的根源是不一样的。我们怎么去判断?采用不同的药物来治疗,这个就是在于我们对一气周流体系的把握。你把握越准确,就越能找到问题根源,就是说我们用药的切入点,我们从哪个方向入手,用什么样的药势,用药物模拟一个什么样的态势,能够把疾病的态势给它扭转,恢复到正常的一气周流的状态,在于我们对一气周流,患者病态的一气周流的把握。
你把握得越准确,越精细,那你用药的时候越准确,越灵活。如果从严格来讲,实际上这个从整体上来应用来把握,就是我们刚才讲的那个直接对应,实际上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这个直接对应是整体上的直接对应。我们刚才讲的那个直接对应可能是局部的直接对应。实际上都是直接对应。那么这个就是一个从由浅入深,从局部到整体,逐步提高的一个过程。刚开始我们可能只对某一个比较简单的疾病,我可以直接对应,我知道该怎么治,效果比较好,慢慢地,我们就会对全局有一个比较好的把握,这个时候很多疑难杂病你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平时这个治疗慢性病开的方子很少有超过三付的,所以我换方很勤。一般的老大夫,这个慢性病来看,他一般都是七付,十四付,甚至开一个月,慢慢吃吧。我除非外地人来一次不容易,没法天天来,这样的人我可能会给他多开几付,一般的能来我这里看病方便的我都是很少超过三付。因为用上药之后,这个的病势,病人的一气周流的这个状态它就变了。它随时在变,我也随时在变,我保证我开的药,始终对应他这个一气周流的状态,始终是吻合的。那这样我的药物始终在引导他的这个病气,始终引导它在往一个正常的状态来转变。我随时都在牵着它,我随时都跟它在一起,所以慢慢的,它就回来了,就好了。
只要我们开的这个方子,这个药物,它组成的这种这个病势,这种药势,跟病人的这个病势,如果对应得非常好的话,这个药用了之后,喝了后这个患者他会很舒服的,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反应,或者说很不舒服的感觉,基本上不会有的。所以很多病人讲,吃了我的药,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慢慢的不知不觉病就好了。这就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过程,还有就是我们看病的时候不要只看症状,即便是相同的症状,它真正的病势,真正的一气周流的状态,可能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你就要去把握去体会。
这个一气周流,它整体上,中土斡旋,左升右降,这一圈,这个整体,它到底是个什么状态。有的是上盛下虚,有的是左强右弱,有的是中土壅滞,有的可能痰浊淤血,很多,各种各样的情况都有。那么根据不同的情况,我们都是,完全的,一一对应的,给他用上不同的药,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病人的一气,恢复中土斡旋、一气周流,如环无端,圆融和谐,就是恢复这么一个正常的状态。你只要按这个方法去应用,效果肯定会非常的明显。而且病人,用药之后会很舒服,不会有太难受的感觉。所以有的朋友就问我,说这个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的体系,它有很多的环节,我到底从哪个角度去作为一个突破口,作为一个起点去用药,我把握不准。那把握不准,就说明你对这个患者一气周流的整体状态还没有看清楚,还没有体会清楚。怎么能体会清楚,那就要求我们平时加强对这个整个一气周流状态的体验多去体悟,先体验正常的,慢慢的你就知道不正常的是什么样。
所以这里面的,严格的来说,没有什么规律性的东西。不是说完全没有,就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病人。规律性的东西都是相对的,真正绝对的东西,那就是所有的东西都在变。它都是动态,这是绝对的。所以我们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严格来说,治任何一个病人,你前面的经验,不光是前人的经验还是你自己的经验,其实都没有什么可借鉴的地方,都需要你重新去体悟,是个什么状态,需要用什么办法来治疗,都是需要你从头开始。
所谓的经验,我觉得不过就是我们这种判断病势,就是判断病人的这个生病的状态,然后我们形成自己的这个治疗方案。我们这个做出治疗方案的过程,这个经验,这个是可以慢慢积累的。就是我们应对千变万化病情的这种能力,这个是可以积累一些经验,就是自己这个形成自己治疗方案的经验,而不是某一个具体的方案,某一个具体的方子。攒了几十个验方,这不叫经验,这没多大用处。今晚上主要给大家讲什么呢,主要就是讲这个一气周流这个体系,它是圆融和谐,真实存在的。我们要积极的用各种办法,去直接领悟、体悟的去体验这个体系。最主要的办法就是你要静心,心静自然明。
心不静的时候,大道在你身边,你也感觉不到。这个心里要干净,不要有那么多的私心杂念,不要有那么多贪着。心静如水,这时候你对这个一气周流这个体系有了一个很真切的体会和把握了,然后你再去熟悉一些药物。再去熟悉一下体验、去体查这个患者的一气的状态,如果能够熟悉,能够学会比较熟练判断患者的生病的时候这个一气的状态,判断他的病势。根据患者的病势拿出相应的方案,你用针也好,用药也好,用按摩也好,或者用其它方式也好,拿出一个相对应的治疗方案,不断的去提高锻炼自己的这种能力,慢慢的就可以达到,处方用药来治病如影行随,随手取效,都可以达到这种程度。那个时候,你再回头来看《四圣心源》,你会发现,《四圣心源》这些所有的方子,还需要去背吗?不需要了。你现在考我《四圣心源》哪个方子,我不知道,但是《四圣心源》我看了很多遍,刚开始的时候,每一个方子我都知道它是哪个药哪个药,甚至几钱我都记得,慢慢的我就忘了,不需要再记了。所以我们用这个《四圣心源》,黄元御老先生在《四圣心源》里面对我们讲的这一套理论——土枢四象,一气周流,这套理论你用得好不好,不在于你这本书学得好不好,不在于《四圣心源》里的方子你运用得灵活不灵活,而在于你对一气周流这个体系,这个真实存在的这种境界体验的真切,体验好了。今天晚上我就给大家交流这么多。如果大家还有什么问题,还有一段时间咱们再交流一下。我看有几位老师提了几个问题,咱们交流一下。
这是提的问题都在这儿了,那我就一个一个的给大家聊一下。悠闲老师问这个木郁风动怎么理解?这个就是木郁就是木气郁结在那边了。木气郁滞,气就会有余,气有余,为什么会有风动,木气郁久,它会化火,气有余而为火嘛,再一个它会有这个风象。如果这个木郁,郁在那个地方不动,没有地方去,那么它就会化火。如果它还有一些通路可以去,它就会形成风,这就是股气它在那里会有股力量,它就会往外散,就会形成风象,所谓的风象,就是一气周流,这种力量不是正常的柔和的那种力度了,比较急,比较快,带着一股劲,这就叫风象。它在外的症状就表现出一些颤抖啊,像这个出血呀,一些生理或病理的这个代谢谢物的排泄,这都是风象。这就是个比喻,风就是空气流动。木郁风动就是木气这个导致这个一气流动的急一些,像刮风一样,是这个意思。
如何判断一气周流的病象?这个正常的一气周流,它是很柔和的,这股气清透柔和,浑然一体。你摸着到处都是很顺滑的,你摸脉的时候,你望诊的时候也能感觉出这个舌苔上来讲它也是很均匀的。神气上是很自然,从各个层面你都能够看到这个正常的一气周流,它是这种圆融和谐。而一旦有病的时候,它就不是这样了。肯定有的地方有郁结,走不动了。有的地方可以是比较虚,比较急,就是一种感觉。这个东西不是你去判断,你直接就能感觉到,就好比我们看一个人,他长漂亮还是丑,你一眼就能看出来了,你不需要去推断半天,这个人好像鼻子比嘴大,显得比较丑,不是这样去判断的。
十八个小男孩问什么药左升右降?这个需要大家对药比较熟悉,以后可能等药象这本书出版后大家看一下可能会更清楚些。这个咱今天就不多说了。
如是如是老师说:幼儿发烧有种说法是听之任之,以排陈寒,这个说法是没有道理的?我觉得小孩发烧他也是生病,生病你要去处理。只不过,就是对发烧咱们要处理的时候,要顺着一气周流的方向去处理,我们治疗发烧的同时,是为了恢复一气周流,用恢复一气周流这个办法来退烧,而不是为了退烧,让一气周流走不动了。所以西医它这个抗生素,有时候退烧很快。但实际上呢,抗生素对中土,抗生素是比较凉的,可以伤及中土的这个阳气。中土阳虚,中土它就转不动了。所以用抗生素的小孩,即使烧退了,他很长时间胃口都不好,就是对整个一气周流的状态有比较明显的影响,所以我们治小孩的发烧,还是要积极的去治,但是在治的同时要考虑到,顾及到小孩的这个一气周流,不能为了治发烧,损坏了小孩的一气周流。那么西医,它的缺点就在于没有看到这个一气周流的整体,只是为了治发烧。而中医,我在治发烧的同时,我是按照恢复一气周流来给他退,退了恢复得很快,不会有后遗症。这个发烧可以排陈寒,这个说法呢,也不是说完全没有道理。但是,小孩这个发烧,他毕竟还是一气郁结在这个地方了,如果他将这个寒气排出去,他自己就会退烧的。如果他烧了好长时间,他还退不下来,说明他本身没有这个能力把体内的寒气排出去,你不能听之任之,再说了这个发烧也不见得完全就是陈寒呀,有很多原因,不光是只有陈寒才引起发烧,所以这个幼儿发烧,听之任之,这个说法不太正确。
五行一个有问题了,是治一个还是其它都要治?这个是一气周流的把握问题,五行本来就是一行,就是一气,哪有五行。这个五行一个有问题,这个不可能出现这个情况,说我这个五行,只有中土出现问题,其它出现不了问题,它只是相对轻重的问题,一气本身是一个整体,只要有一行出现问题,其它四行都会有问题。你中土有问题的时候,升降肯定要受影响,不可能一点问题都没有。当然说,五行有一个有明显的问题,那其它的还治不治呢?这个就要看相对轻重的问题。打个比方说,这个中土有问题了,中土郁结住了,有中土郁结,如果没有其它的症状,只是觉得这个胃口有点差,舌苔有点厚,那你只调中土就可以了,因为其它的影响还不大,不需要升降的问题,可能不需要去管它,有可能一个平胃散就好了,只调节中土。相反如果这个中土郁结引起发烧,引起咳嗽了,引起不能睡觉了,那你就要治了,其它的也都要一块儿治。但是会有一个轻重,根源在中土,以中土为主。治与不治,完全在这个我们对病态的把握,这个没有一个固定的原则。就是还是我前面说的,你对整个一气周流这个状态,有一个真切的体会,对病人的病势有一个非常准的这个,就跟观察一样,就跟看到一样,有那么一个比较好的把握的时候,从哪个地方治,哪个地方用药轻,哪个地方用药重,需要用什么药,哪些需要升,哪些需要降,一目了然,你不需要去思考,就是不存在推理的问题了,都是很直接的问题了。所以我们如果有一些问题,在治病的时候有一些拿不准的问题,他不知道该怎么治的时候,那么大部分问题出在我们对病人这个病情的把握不够准,不够深,不够细。
这个老师问的关于营卫的问题,营卫这个问题在《四圣心源》已经有很清楚的描述了,你去里面找找有答案的,营卫就是经络的气血。
玄风说您能回忆一下最初您运用一气周流治疗的几个案例吗?我想不清了,案例太多。大家用一气周流来治,临床上如果用得多了,每一个案例都会成为一个经典的案例。不需要回忆,碰着一个案例都是一个典型病例。
问道老师说,增加肾水收藏之力的药主要是哪些?一般是种子类的药比较好一些。
安子老师问是否理解脾胃的功能强弱就是人体正气的强弱?如果从后天的角度来讲呢,可以这么理解。但是人体一气呢,它从先天来讲, 它的源头来自肾阳,还是不太一样,只要下焦肾气比较足,那么人体这个正气的强弱他就是脾胃的功能强弱,这么理解也可以。
问道老师说:我从扶阳的角度看,现今的病症,好像该收潜阳气的病症很多,所以问一下增加肺金收敛肾水收藏之力的药主要有哪些?肺经的敛降、肾气的收藏都是右路的问题,右路它往下降都要经过中土,所以,降肺气,收肾气,前提是首先你中土要转得比较好的前提下,降的药是要用比较滋润的药,像麦冬,沙参、山药都可以,这都是帮着往下润降的。同时,收藏就是种子类的药,主要是收藏肾气比较好,像补骨脂,菟丝子,枸杞子都可以。整个这个左路是温升,温润而升,右路是凉润而降。所以右路你在温运中土的同时,可以用一些凉润的药,麦冬是偏凉、偏润的药,这样的话,就可以把这个阳气引导下行,简单来说就是这样。今晚上就到这里,好吧。
2011-07-07 18:37 5楼
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第五课(六气解一---五运六气基础)
今天晚上来学习六气解,学习五运六气,今天晚上《卷二•六气解》我也没打算讲具体的内容,因为牵扯到五运六气,很多人看着都头疼,包括我也一样,我个人对五运六气也没有非常系统非常深入的研究,也没有。所以《卷二•六气解》讲起来,说实话我也没有什么底气,只能是把我个人对五运六气对《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的一些粗浅的理解,跟大家交流一下,供大家参考。因为《卷二•六气解》主要是讲主气——六气的问题,讲得比较简单,所以许多朋友理解起来呢如果没有五运六气相关知识做背景的话,可能比较困难一些,所以今天晚上,咱们不是讲卷二的内容,而是讲一些五运六气基础性的东西,先打个基础,我们知道五运六气是怎么回事,然后再来看《卷二•六气解》,这样看起来可能会容易一些,比较好理解一些,不至于像看天书一样不知所云,所以今晚上跟大家来交流五运六气。
五运六气也是中医理论比较重要的内容,它的比较系统的理论阐述主要是在内经的几篇大论里,《素问》里面天元纪大论、六元正纪大论、五运行大论等等,这几篇大论主要是讲五运六气,它们核心理论,五运六气演变规律等等,讲的很复杂,我也没有全部的认真的看完和深入的研究,也只是粗略的看过,有一个大概的印象。所以我今晚上跟大家交流的东西,只是我个人一些粗浅的认识,也可能讲的不对,咱们互相交流。咱们讲这个五运六气,还是从黄元御先生的一气周流这个体系开始讲起,我们知道一气周流这个体系,大概来分的话它分成五块,如果你要分土枢四象、视为五行啊,它是五部分。而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与三阴三阳相对应,它是六块,六部分。一个五一个六,它不一样,所以我们怎样把这两者统一起来,黄元御在《六气解》这一卷里讲了所谓五运、六气本质上它是一样的,它是讲了这么个意思,《六气解》里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原文是六气乃五行之魂,五行即六气之魄,它这句话的意思实际上是讲五运六气、五行六气它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是说的一个东西,说的是一回事。但是,五运和六气又明显的不一样,一个五,一个六,我们怎样去把握,这是我们今天晚上主要讨论的一个问题。从这个角度我们来讲一下五运六气,五和六如何统一在一起,因为大道至简,大道相通,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来讲,所有的东西都归一,万法归一,所以它肯定是讲的是一回事。
但我们怎样去理解,它为什么是一样的,土枢四象这个理论模型它是五部分,是五行,中土在中间斡旋,木火金水周流一圈,这个理论模型很简洁,我们也很熟悉了,现在突然多出一部分来,成为六了,这怎样安排啊?所以我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也是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能理解,比较苦恼,后来慢慢的才理解了。那么它的源头在哪里?我们从河图开始说起,河图大家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下,河图、洛书,咱们从河图作为一个源头开始说这个问题,有图的可以先看着,没有图的网上找一下,河图也很多的。大家都看到这个河图了吗,自己都找到了吗?那就开始说了,看河图这个图,河图这个来源不说了,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我个人的一个观点,实际上河图反映了天地之道的本质的规律,它也是按五行相生、土枢四象,是按这个规律排列的,河图所反映的天地之道的运行规律与黄元御老师讲的这个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理论体系是完全一致的。中间只看这个奇数,河图的底下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然后左边是天三生木地八成之,上面是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右边是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中间是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正好按五行相生,底下是水生左路的木,东方木生南方火,南方火生中间的土,中土生西方金,右路降的金气,然后西方金生北方水,那么它这个五行相生,实际上咱们注意到中土在中间,它就暗含着中土作为一个枢杻,土枢四象,一气轮旋,暗含着天地这个规律,所以我们说黄元御先生讲的这个一气周流、土枢四象这个理论体系,这个不是他自己凭空想象出来的,是他对传统经典的东西有了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之后,概括总结出来的,或者说他把前人这个已经总结出来的东西,给我们用比较通俗形象的方式表述出来,不是他发明创造的,天地之间、天地之道本来如此。河图的出现要比黄元御先生《四圣心源》这本书出现的早得多,它也揭示相同的规律,天地之道是一样的。我们知道从人体来讲,单讲这一气,一气周流。周流就是在动啊,动则为阳,动而为阳,静而为阴,所以这一气是一股阳气,那么天地之间,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如果从天地之气的角度来讲,那么这一气主要是一股阳气,天气、天之气,就是讲这一气它的变化,这一气主要是讲天之气。
天之气是什么气?对我们地球来讲,对我们人来讲,天上最大的是什么?是太阳,所以这个天之气,它最主要的因素实际上是讲的太阳,阳热,这一股阳热之气,主要是指太阳。五行相生,河图或者说黄元御讲的这个一气周流体系都是按五行相生这个规律,按土枢四象,中土在中,四象在外周旋,都是按这个规律存在变化,那么它跟太阳和我们地球的角度来看,它和太阳本身这个变化是一样的。我们知道地球围着太阳转,但是反过来,如果从地球的角度来看的话,这就是相对而言了,那么太阳它是东升西落,春暖夏热,秋凉冬寒,一年四季太阳在变化。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的话,一气的变化,这股阳热之气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它主要是太阳这股阳热之气变化。一天的早晚,白天夜晚,上午下午,它都是可以分成四部分。一天可以分成早晨、中午、傍晚、半夜,但是它一天的温度都是在人体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这个范围就是中土,所以它也是一个土枢四象这个模式。从一年四季的角度来讲,春夏秋冬它也是四象,也是土枢四象。而这个变化都围绕着地球而言,如果地球不自转了,不是围绕着太阳公转的话,也没有这些变化。所以四象离不开中土,中土为根本,地球就是土,什么是地,你看地的造字土也,地球本身就是坤土,大地,这就是最大的土气。这是我们从天地之间来看——土枢四象,一气周流,这个规律,也就是河图所揭示的这个规律,它讲的主要是在地球上,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它本身围绕着太阳在转,它又在自转,所表现出来的太阳这股阳热之气的变化规律。阴阳之间,火神派为什么注意扶阳,注重阳气有它的道理,阴阳之间还是以阳为主,相对来讲是阳气为主,阳气在人在,阳气亡人亡,所以,在描述客观规律的时候,主要是从阳气本身这个角度,从阳的角度来描述。
《内经》讲,天为阳地为阴,人居天地之中,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天地合气不光有人,它还会化生万物,我们在地球上、在社会上看到的万事万物都是天地化生的,天地之间以天为主,所以它都符合天之阳气这个规律,什么规律呢,就是河图所讲的这个规律,也就是黄元御在《四圣心源》里面讲的这个规律,就是土枢四象,一气周流,就是这个规律。所以它是从阳气或者说是从正气,从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这个自然之道,从事物的本性,从这个角度来描述这个规律,所以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土枢四象、一气周流这个理论的时候,我们知道它讲的是天地之道,它并不单纯是治病看病的工具。所以《四圣心源》真的学好了呢,你可能不仅仅是会看病,其它的很多东西你也能看明白了。如果熟悉《易经》的朋友,那么知道易有这么一句话:易有太极,太极呢,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那么这个阴阳之间呢,阴阳之中复有阴阳,这就是讲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问题。阴有太阴、少阳;阳有少阴、太阳,由阴阳作分为四象,四象再演生为八卦,这就是《道德经》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到了八卦相当于到了生万物这个阶段了,八卦可以演变为八八六十四卦,重卦,又可以演变成为更多的卦,几千卦的都有,易经里有几千卦啊,但是从根本上来讲呢,它还是四象,八卦为基础,这四象就是周易讲的这个四象、八卦,它实际上也是这个阴阳的升降变化。与河图描述的这个五行相生,讲的这个一气周流,一气周流也是这个阴阳升降变化的一个过程,意思是一样的。那么有一点不同的地方就是,这个卦象它应的都是这个用爻来表示,一个卦有三个爻,如果是重卦的话,那就是六爻。所以这个周易呢,我们从周易的这个卦象里就看到六爻,六这个数这就出来了。我们刚才讲的这个天地之道,天地之间是一气,这一气的变化规律,这土枢四象,它这个变化规律我们分成块的话,分成五块,而这个易经呢,八卦这个东西呢,从它表示的规律来看,它也讲的是天地之道,阴阳变化之道,讲的是同一个东西,但它为什么用卦象来表示的时候,选择用六爻?每个重卦都是六爻,六十四卦每一个卦都是六爻,相当于它用这个卦象代表阴阳的升降,每一爻代表不同的阴阳变化,它为什么选择这个六来表示呢?为什么不用像我们刚才表示用的这个五,五行的这个角度?从这个八卦,易经八卦的源头来看,我们知道它根据这个,我们刚才讲的这个五行,它说的是一回事,都是这个道的变化,天地之道,都是一气升降周流,因为这六十四卦也是如环无端的。六十四卦这个最后一卦是未济卦,就是没有结束,这个就牵扯到了地气的问题,咱们知道这个五行呢,从这个纪年的角度来讲,天气,它变化的规律是五,以五为数,为规律。五个五个的来,所以我们中国传统的阴历,它用天干地支来纪年,十天干、分阴阳,阴阳相合是五对,为什么叫天干呀,就是以天气的变化为主,主干就是主干。地支,地是地气,支就是分支。所为天干为主,地支为辅,就是以天气为主,以地气为辅。想配合,一起来表示这个天气之间的变化,这就是天干地支。
那么这个天干十天也就是五行的意思,它是分对的。十二地支,它是六对,你看六这个数字出来了。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知道,六这个数也不是凭空出来的,它是从地气这个角度,或者说从天一的角度,天为阳,地为阴,从这个角度,有这么一个影响因素。它的规律是六,或者说它的规律是十二也可以,它会影响到天气的变化。天地之间的这个规律,大到的规律是五,小一点的规律是六。这两个不同的规律,天地之气为五,天地之间的五之数以五为主,以六为辅。那么这个六指的是什么呢?咱们知道一年有十二个月,所以这个六我个人认为,它实际上是月亮带来的一个规律,我们知道月亮对这个人体的影响还是很明显的,很多女性的这个月经周期,一般都是在月亮最圆的时候,来月经,月经周期也是一个月,正常情况都是二十八天左右,它对我们这个人的影响很深刻。那么一年十二个月,每两个月算一个节气段子,我们从六气的角度来讲,五运六气的角度来讲,这就叫一气,两个月为一气,一年分为六气。所以这个六啊,从月亮的角度得出来的。大家如果有这个二十四节气图,二十四节气是按阴历排出来的,不是按阳历排出来的。阴历是怎么排出来的,阴历是按月亮排出来的,二十四节气,每四个节气,算一气,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六之气一共是六气。初之气从这个大寒开始,两个月一气,这就是一气,那么这就是六气。这个六气,我个人认为呢,它这个反映呢由于月亮的存在,所带来的这个地气的变化规律,地气是从属于天气的,举个例子来讲。天之气它的变化规律是土枢四象,是五行,它的规律是五。那么我们如果看月亮的话,月亮它是有这个月初,刚开始是月亮最初的时候叫朔月,月亮最圆的时候叫望月,每个月农历十五月亮最圆。这个每个月的月初、月月底月亮看不见最小,这就是分成两半,然后这个月亮一半的时候,既不是上玄月,也不是下玄月,正好在中间的时候,那这就代表的是上半月和下半月中间的一个状态。它实际上也是分成这个四块,它从这个一个月的月相变化,月亮每天都在变啊,从这个月亮的月象变化来看,也可以明显的分成四个阶段,从没有月亮到半个月亮,再到一个月亮,再到半个月亮,再到没有月亮。它也是四个阶段,也是四象,所以本质上来讲呢,它能仍然服从天地之间这个大的这个五的变化规律,它仍然是服从的。 只不过这个月亮本身啊,绕着地球公转周期因为它自身的规律,它影响到了天地之气在地球上的变化,它是有影响的,那么这个影响,它的规律就是六,而不是五。因为这两个规律相对来讲,都比较重要,太阳的规律可能更重要,月亮的规律也不能忽略啊,所以古人很聪明,他以这个河图做为一个范围更广,更普遍的一个真理,一个规律。这是这个土枢四象,一气周流,就是这么一个规律相当于是。在这个基础上,他加入了这个六气,或者说加入了这个六的规律,与五相配,反映在咱们这个传统文化上,天干地支来记年,今年是庚寅年,明年是辛卯年。这样的话,它就把这两个规律合二为一,就能够更准确的反映天地之气在地球上的变化,核心都是地球,离了地球什么都谈不上,所以核心都是中土,都是土气,都是围绕土气在说这个事。
那么讲到这里呢,我请大家看《内经》的一篇大论,就是《内经•素问》的第六十六篇: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帝曰:愿闻五运之主时也何如?鬼臾区曰:五气运行,各终期日,非独主时也。帝曰:请闻其所谓也。鬼臾区曰: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谓也。
帝曰:善。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知迎知随,气可与期。应天为天符,承岁为岁直,三合为治。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天元纪大论篇,我这里有一个网址,我把它发上去,大家可以打开看一下http://www.rongaitang.com/guoxue /2010/0323/776.html。打开就是《内经•素问》的《天元纪大论》,大家都看到了吧,大家对着这个把我们刚才讲的东西再看一遍,看看我们讲的这个东西,在《内经》里面是怎么说的,你看这个《天元纪大论》:“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你看《内经》讲的天之气这个变化规律,它是五啊,有五行,所以对应的来说有五脏,这讲的是天之气的规律,是五,是《内经》说的呀。《内经》说的跟河图适意的规律是一样的,跟易经讲的这个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也是一样的。后面接着看《天元纪大论》:“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它这五运是指一个挨着一个来运行,一个接着一个周而复始,这就是一气周流的意思,你所以你看这个《天元纪大论》是《内经》里的讲五运六气很重要的一篇大论,它开篇就讲了天道,天气的规律,它的规律是五,它是五运相袭,周而复始。这就跟咱们河图讲的这个规律,跟黄元御讲的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规律是完全符合的。说明黄元御老先生只不过是把《内经》,咱们传统文化当中已经有确凿定论的东西,给我们用一个更简洁,更形象,更通俗的方式跟我们讲了出来,便于我们后人学习和理解,不是他自己发明创造的,天道这个东西也不是人创造出来的,它本来就是这样的,所以你看《内经》它也是这么讲的,所以我们知道《四圣心源》的理论体系和中医的经典理论和天地之道本来的规律是完全吻合的。那我们再接着看《天元纪大论》:“ 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玄为变的意思,道的变化,天地的变化,
玄是什么,玄就是玄妙不可测的意思,看不见的意思。这个变化,什么变化呀,道的变化,天地之道呀。天地之道是什么呀,就是五运阴阳啊。你看上面这一行,“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五运阴阳是讲的天地之间的变化。阴阳变化,生降周流。那么这个变化呢,表现出来它的用处在哪里?它会表现出一些什么东西来呢?那么,这变化从天的这个角度来讲,他是不可见的,不可测的,很玄妙的。玄生神。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啊,甚至你都不可测,怎么去讲它呢?有一个办法可以讲,玄可以生神。有了神,就有了灵性。有了意识了,你就可以去认识一些东西了,这个跟佛法讲在一起是很相似的。然后在神的这个层次你就可以讲了,这就相当于后天的一些东西了。神你看,“在天为风,在地为木”,这就是变化,实际上这个神也讲的是变化。“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这还是讲了五行,不过是分天地来讲,就是“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所以你看这个五运阴阳,天地之道啊,它的变化,在天地有不同的表现。然后,“在天为气,在地成形”,这个形气相感呢,就会有万物化生,就会有我们这个大千世界的出现,然后我们就有很多象可察呀。就有这个上下左右,就有这个水火,金木,就是。所以在最后总结了一下,“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这个变化、多少、盛衰,你看都是很明显的,都是一些象了呀,这个就很明显的看出来了。从刚开始,言神秘不可测,测都不可测,到后面,各种明显的象出来了,上下损益,这就是一个从无到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讲的这个过程。那么这个过程的规律,《内经》里面认为它的规律,大的方面来讲还是五,天有五行以御五味,木火土金水,还是五行的规律,它的变化规律还是五。那么然后这个黄帝在第一段第二行他问了一句话,说这个五行周而复始我已经知道,那它与三阴三阳怎么结合呢?黄帝也有这个疑问啊,不光我们有这个疑问。三阴三阳的规律是六的规律,五行是五的规律呀。它们之间怎么结合呢。所以我们看黄元御的六气解,我们有看不懂的地方,这很正常呀,黄帝这么高明的人,他都要问一问,他都有搞不清楚,所以我们不理解也是很正常的。我们跟黄帝一块来学习,我们看这个五行跟六气,也即是跟这个三阴三阳怎么结合。看这个鬼臾区是怎么回答的。这个鬼臾区讲,咱们看这个第三段,“帝曰善,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怎么来结合,大家看这个,再往下看,第四段。第四段倒数第二行,“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那么这句话,这就讲了六的来历了,这个六从哪里来的你看。“应天之气”,那么这主要讲的这个天之气的变化规律,“动而不息,五岁而右迁”。“五岁”就是五运的意思,一岁一运,就是五行,它的变化规律是五,天之气变化规律为五。而地之气呢,“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地的地之气这个规律,静而不动啊,它的变化规律是六。那么我们来想这个地之气规律为什么是六,那我刚才讲的,我个人的见解,我认为这个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他讲的这个月亮,本身的这个运行规律,对地之气的影响,产生了六的这个变化规律。因为从这个阴阳的角度来讲,日为阳,月为阴,所以这个月亮,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地气。根太阳相比的话,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地气的一部分,月亮就好比地球的一个分部一样,或者说是子气一样,总体呢还是属于地气。就是因为月亮的存在,使得地气有一个,周期为六的这个规律。
所以你看《内经》它虽然没有明言,但它讲了这个六的规律是地之气的一个规律,不是太阳本身的规律。那么我们对月亮的这个周期,一年十二个月,一对比就知道,它确实是地球上六的规律,就是月亮引起的。所以我个人认为呢,这个六气这个六,它实际上是月亮引起的。那么你再看,接下来的这么一段,它讲的就更具体了。“帝曰,上下周纪,其有数乎”。就是说这个在上天之气,在下地之气,它们这个周流不息,用来纪年的话,有什么数的规律呢?鬼臾区就回答说:“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那么这个东西,这句话怎么理解,你看,这实际上讲的是因为天干地支,它要配合的话,实际也是从这个五运六气的角度来的。天的规律是五,五运啊,地气的规律是六,六气,他们要想配合起来,完成一个相同的周流的话,要有一个共同的起点、终点,要不然怎么去描述它呀,所以你看他讲这个五和六他不同有一个最小的公倍数是三十,五六三十,所以说“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天的数,它的运动规律是五,那么呢,它就是六个五就算一对,所以这个节呢,我认为你可以理解为节律的意思。所以呢这个一圈,天气的变化规律,一圈是五,六圈就是三十,三十这就是一大节,一大块,这一大块。那地以五为制,地是这个六气,六小块为一圈,那五圈的话,五六三十,这个天地之气,六节天气,五制地气,它都是三十,这个时候他们就吻合起来了,这个规律就找到一个起点和终点了,就和我们数学上找这个最小公倍数的意思是一样的。所以“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天纪,一纪是五,六气就是三十气了。不是,六气就是三十,六个五,五六三十,也一备。这个地纪者,五岁为一周。这个地纪呢,它是规律本身是六,五岁,五六三十,也是一圈。这样这一段他是具体的这个天干地支相结合的角度,来讲这个天地之间这个气的规律是不一样的。后面一段,“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所为一纪”。“凡三十岁……这一纪年……六十甲子”。从《天元纪大论》这一篇,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天干地支,六十甲子纪年,它也是用五运六气这个基础演变过来的,能看出来。同时我们也知道,五运六气,它是以五运为主,六气为辅,它的运动变化的规律,根本的规律还是五运,这个六气呢,是因为这个在地球上受到月亮的影响,产生六气的这个变化,有了这个六的变化规律。它本身还是阴阳之气多少的一种变化,所以在这个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他也不是凭空多出了一气来,而是分得更细,分成了六段,也有它固有的六的规律,是这个意思。但是这个六气,这个六的规律,它是包含于五的这个规律之内的,服从于于天道,天之气。以五为变化规律的主旋律。这是我个人的认识,供大家参考。那么讲到这里我们就知道,既然这个六气是服从于五行,或者说是从属于这个五行,所以这个六气本身呢?它实际上从大的天道来讲,它实际上也是只是五部分。那么这个六如何变成五呢,我们这个五行各一,只有这个火是有两个,一个是君火一个相火。那么《内经》这个《天元纪大论》在里面也讲道了说,“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两个火你看,它也讲了两个火。所以实际上这六气有两个火,其它的呢是其它四行。所以从本质上讲,六气它本身它的本质还是五行,还是木火土金水五行。只不过火呢分成两个,成了君火和相火,有这两个区别。这就是以五变为六。所以我们从这里来看呢,这个《六气解》呀,它实际上解释的是什么呢,还是讲的五行。它是从六气的角度讲五行,只不过把火分得更细一些了,分成了君火和相火。如果大家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的话,我想这个《六气解》到时后可能就会好理解一些。就是说所谓的五运六气,它并不是割裂的,不是说五运六气这个完全分开,是两个东西。它不是的,那么这个《四圣心源》里面这个六气解呢,它主要是从这个主气上来讲的。《内经》里面讲了五运六气它有主气,有客气。有主客加临,有胜有负。
他有比较复杂的一些规律,我也没有很深入,很细致的去研究。我也不给大家讲。今晚上主要讲的意思就是讲,这个五运六气本身呢,它实际上是这个,五运和六气是一回事,是一个东西。只不过,五运是个整体的和主体的东西,放之四海而皆准。五运这个东西,可能不光地球有这个规律,地球外它也是这个规律。而六气,是只在地球上有这个的规律,火星上可能没有这个规律。所以这个六气呀,它是五行的规律在地球上的一种单独的体现。六气同属于五。本质上六气也还是五行。是这样的,当然因为我们人生活在地球上,这个六气实际还是客观存在的,这一年是十二个月不是十个月。你看人有十二经络以应十二月。火分君相,君相也都是客观存在的,心为君,三焦为相火,它有各自的经络,这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要知道它也是一个客观规律,它是服从这个土枢四象,五行周流,五行就是一行,一气周流,他仍然符合这个规律,并不矛盾,主要讲这么个意思。如果觉得五行是一个规律,六气又是这么一个规律。到底按哪个规律来分析事物。往往让人容易产生一些错乱,因为黄元御《四圣心源》这本书,它讲的这个规律,它是从一个更高的层次来讲。所以它讲的土枢四象,一气周流,以这个为主。我们可以看到后面讲杂病的时候,它并没有过多的从六气的角度来讲,它还是从五行的角度来讲,就是说从更根本的规律上来讲。
所以,我们学习六气解呢,可以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更进一步,更深一步来了解五行在人体上存在的一些更现实、更细致的表现方式。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人有十二经络,有三阴三阳。伤寒有六经。我们用《四圣心源》的土枢四象,用五行,用规律为五的办法,来去研究它,学习它,仍然是有效的。仍然不会出错。道理在哪呢?道理就在于六气从属于五行,六是五的一种特殊规律,六是五在地球上的一种特殊规律。它是月亮导致的,这是我个人的一个理解。那么我们把五和六的这个问题,讲到这里我觉得应该算是解决了。没有五和六的区别了,都是五,六也是五,五也是六,但是以五为主。
我们以后看病、疹病,还是按土枢四象,一气周流,还是按五的规律来。六呢,你知道它存在,但是可以不去深究,也无关紧要,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相反如果你只学会了六,不知道五,你往往就会失去方向,所以五是很重要的。天地之间,五合之内啊,你要知道天地之间的主要规律啊,五是主要的。这就是今天晚上我跟大家交流的内容,就讲这么多。后面还有一点时间,大家看看有什么问题,咱再讨论一下。我讲的都是我个人的见解,也不见得就对,供大家参考。我是怎么理解《四圣心源》的,我就很坦诚的和大家交流一下,是对是错呢?我自己也不敢断言,只是供大家参考。所以,有不对的也请大家多指正。
我来看一个问题,叶落知秋老师讲:天有六气,地有五行,这是《四圣心源》第二卷六气解里面的一句话。说天有六气,地有五行。天为阳,地为阴。那六气是不是阳?
刚才它说我讲六气是地气,这个要怎么理解。那么我们刚才看《内经》上讲,它说天有五行御五味,内经讲天有五行。黄元御讲地有五行,这个怎么理解呢?实际上,这就跟阴阳一样,天有阴阳,地也有阴阳。五运六气都是这样。天有五行,地也有五行。天有六气,地也有六气。表现不一样。所以,黄元御讲的天有六气、地有五行和内经上讲的天有五行以及三阴三阳的六气是不一样的。那么黄元御说的天有六气,这个六气呢,如果从地球和月亮的角度来讲,因为六气的规律,主要还是月亮本身的运行规律,影响到了太阳的阳气在地球上的变化,导致了六的规律。所以呢,它从地球的角度来讲,月亮也是在天上,所以六气你认为它是天气,也是对的,可以这么理解。地有五行呢,五行有五方、有五时,一些成形的东西。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天上有五行,地下有五行,这个是不矛盾的。
黄元御在书的表述和《内经》上讲的有些出入,讲的角度不一样,表达方式不一样,但是呢讲的道理是一样的,是说的同一个问题。咱们理解的时候呢,不要仅仅拘泥于《四圣心源》这一本书的说法,不要只看黄元御他文字上的表述。我为什么今天晚上没有讲《卷二•六气解》啊,为什么要讲了很多包括内经之外的东西啊,就是你要有一个比较广的背景,知道真实的道理,知道真实的规律它是什么,五运六气它本身是个什么意思,你把这个搞懂了。至于它怎么说,你都会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你就知道它说的是什么意思,而不是钻到里面出不来了。要学的话,我觉得还是包括内经,也不要单纯拘泥于内经,内经讲的已经比较详细了。但是你也还要多看看其它的,像天文啊,地理啊,周易啊,八卦啊,你都要去学,都要去了解。河图洛书都讲的啥啊,都讲得同一个东西,它们之间的关系怎么样啊。你看的多了,你的知识面广了,你就会对整个的体系,有个整体的把握。那时候你就知道,它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你才能有个比较深刻的理解。如果严格来说的话,黄元御这句话,天有六气,地有五行。严格的来说这句话,不是很严谨,是有一些问题。但是呢也不能说它错,因为阴阳,五运六气,它确实是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嘛。天上也有五运六气,地上也有五运六气,确实也是都有的,都存在的。这个问题呢我就解释一下,看叶落知秋老师能不能理解。
Zhixingtang打的拼音,Zhixingtang老师说了一个问题,天有六气,地有五行,这个是否可以理解成时空?
时空的概念,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里面已经把时空统一起来了,时间和空间它认为是一个整体。这就说,再说的话就说的不着边了,和中医的关系就不大了。这个五运六气我觉得它还不是单纯的时空的关系,我是觉得一气周流、土枢四象这个规律,它在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表现。你看,它从时间上来讲,它是春夏秋冬,它从方位上来讲,它是东西南北中。这是时间和空间的关系,都可以用一气周流统一起来。所以,你看一气周流这个体系,它把时间空间都统一起来了,都可以用这个规律来解释,这就跟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都是一样的,所以大道都是相同的,也是这个道理。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认为这是讲的时空的关系,五运六气它应该还是讲的根本规律,不是时空的关系。我们简单说到这里,这不能多说了,说多了就……
我更正一个错误,方才讲易经,谈到易经讲四象的时候,感应同学给我指出来了。我跟大家讲了,我对五运六气,周易啊,也没有一个很系统的、很深入的研究,所以刚才这个讲错了,我刚才讲阴有太阴、少阴;阳有,少阴、太阳。这句话讲错了,应该是阴有太阴、少阳;阳有少阴、太阳。这是易有四象,四象的来源。这是我讲错了。如果照着图的话就很清楚了。大家自己有两仪四象图大家自己查一下。这个说错了。意思还是那个意思。它讲的四象也还是阴阳升降变化的一个连续的过程,名字我说错了。我不是专门研究周易的。有些东西可能还是记得不是很准。
有一个朋友又讲了一个问题:厥阴和阳明是怎么出来的啊?这个在内经里面有说明,从四象的角度来讲,本来只有四象,春夏秋冬啊,只有四象。那么厥阴它是两阴交尽,阳明它是两阳合明。它是两个转弯的地方。由阴出阳,叫厥阴,由阳入阴叫阳明。阳明主降,厥阴主升。左路升,右路降的问题。这个问题,确切的答案我也不知道。我就是把这个《内经》的说法给大家说下我的理解,内经里面因为是这么讲的,它认为阴阳四象,少阴、少阳、太阴、太阳。这四象呢,就是在升降的过程中,由降转升,由升转降的时候它需要有一个力量,辅佐它来完成升降转换的过程。所以呢,配上了厥阴和阳明,就是把升降转换的过程。单独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厥阴和阳明。大概是这么个意思,这个《内经》里面的一个解释。
“海总是那么蓝”说,天的气象有六气,地的气象有五行。刚才我都说了,五行六气,五行六行啊本质上都是一回事,都是讲的一气的周流。它只不过是从大的方面来讲,五行的规律更普遍一些。六气的规律主要在地球这方面有这个特点。
上海源头活水这位老师问,为什么少阴少阳是升降之枢?少阴是枢。少阳是甲木、木气。我个人理解少阴肾它是元阴元阳所在地,一气周流的源头,水火的枢纽,这个枢主要是从水火的角度来讲,从源头的角度来讲。而少阳呢,它主要指的是甲木,指的木气。木气呢,人的一气只要在周流,只要在动,你就可以把它理解成一股木气。虽然我们知道木气主要是升的,但实际上啊,不管是升降,只要是气郁住了,动不了了。只要产生郁滞,我们都可以认为是木郁,就是这个一气周流整个在周流的时候,你不管它在哪,你都可以理解成一股木气,这就是广义木气。而这股气,少阳这股气,它在这股气里面,既不是最里面,也不是最外面。大概是一个居中的位置,表里居中,最中间的位置。它容易,一旦它有郁滞了,里里外外就都堵住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少阳这股气,这个枢纽是这么个意思,只要把它调升了。里外就都通畅,大概是这个意思。少阳居三阳之中,半表半里,出入的枢纽。这位老师说的挺好。没有问题今天晚上就到这,好不好。
2011-07-07 18:38 6楼

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第六讲(六气解二)
先试一下声音,能听得清楚吗?过年快过完了,过了十五就算过完年了。所以今天一块来学习四圣。首先,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都能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一卷很多朋友反应不好理解,看四圣,最头疼的就是卷二六气解,因为它牵涉内容比较繁杂,再加上黄老在讲的时候又比较刻意追求辞藻,追求文辞工整,所以,有些地方行文讲述的时候,故意用一些比喻的手法,搞得很多人更稀里糊涂,雾里看花似的。我个人对五运六气也没有很深入的理解,学习得也不是很深,所以六气解让我来讲,很没有底气,我也很害怕,只是把我个人的理解,跟大家交流下。我也不敢说我的理解是对的,我们互相学习互相交流,讲得不对的,请大家多多指教。
我们知道四圣理论体系是土枢四象、一气周流为核心框架的体系,也是说以五行为主,中土斡旋,四象轮转,它是五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行。那么六气呢,它分成六块。五和六不是一个体系,这是一个问题。今晚我们来谈谈六气解,虽然分为六气,本质上依然是五行,它的核心还是五行,这是一个问题。再一个,讲一下,根据六气的名目,根据六气对应六经,人身十二经络的周流,讲的就是这么个问题。
我在四圣的群里上传了一张六气图的图片,可以下载下来看下,因为一会讲的时候,照着我画的图来讲,所以大家可以先下载下来看一下。大家找不到图的,图是在qq群,如果没在群里的朋友,大家看下有没办法把图传过去。群已满,加不进去了。在群的同学看来有没什么办法让不在群的朋友也能看到这个图。有会的给大家提供下。这里好像发不了截图。这样吧,看看谁有网上空间。我再给大家一点时间,好把这图拿到,我们好下一步好讲。这段时间,我把六气的名目说一下。内经讲的五运六气,五运大家都知道-木火土金水。六气呢,就是风火暑湿燥寒。五运六气跟人体的五脏六腑是相对应的。我看大家已经发了好几个可以下载图片的网址了,大家抓紧时间下载,稍后我们讲正式内容。这是我自己画的一个图,大家能看得清楚嘛?我们就开始讲了,看着图讲。
今天讲的六气,实际上是有一个跟三阴三阳相结合的命名原则,有特定的名称。大家翻到第二卷六气解,第一小节,六气名目,六气名称: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我们刚才讲的五运六气。六气里实际上有两个火用的是五行的名称,多了一个火。五行各一,火分君相,这样五变为六。上一次跟大家讲的时候,曾经谈到五和六的问题,天地之道是以“五”为一个变化规律,咱们内经里还讲到我们传统文化的源头,像河图,讲的都是以五为周期,以五为规律的天地之道变化。那为什么有六气,包括周易的卦相有六爻,一年有十二个月,人生有十二条经络,有6对,三阴三了加起来也是6。为什么还有6的规律呢?我的个人观点,这个大的周期,本质上的周期,普遍的规律应该是5,而由于月球,离咱们地球比较近,也有一个很明显的影响。它对地球的影响,就是一年有12个月,就是6对,这样引出6的周期,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那么这个6的周期,他是本质上不脱离“五”,他的内部本质还是“五的”规律,只不过在形式上表现为六。咱们可以这么理解,从小的方面来讲,每一天,相当于分成4个半天,上半天,下半天,上半夜,下半夜,这一天,整个一天,这就是四象,这个四象有一个核心,你可以理解为中土, 这就是五分法。那么一气周流就是这么一个体系。从一年四季来讲,春夏秋冬也是。不管从小的分还是大的分,这种五,就是土枢四象,一气轮旋,一气周流这个规律 ,他在任何一个层面都是存在的,但是你把这小的一气,一天可以理解成小的一气周流,那么一个小时甚至一个分钟,可能也有这个规律,在不同的地方会有这个规律。我们把一天作为一个小的单位来讲的话,那么一个月呢,是30个这样的小的一气周流,两个月,就是60个这么小的一气周流,那么这一气从实际上讲六气,一年分为六气的话,一气大概是60个这样小的这样的一气周流,他的规律是5。所以我们看大的方面来讲表现的规律是6,实际上他的每一步每一气内部核心变化实质是5,仍然符合天道本来以5为核心的规律。6只是在地球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实质仍然是5。这是我们从大的时间层面上来讲,5和6他的实质是以5为主,6只是5的一种特殊表现,可以这么来理解。
当然还有其他的规律,像8卦,它8的规律,刚才讲到女孩8男孩7的规律,8也是一种周期,不同的周期,他们都是不同的层面不同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额外的规律现象,但从本质上讲天地之间根本变化之道是以5为主的规律,所以四圣这本书,他讲的理论体系,讲结构的时候,是以五行为主的,中土在中间,斡旋周流,产生四象,四象轮旋,循环不息,周流不止,那么是这么一种规律,他并没有把六气作为全书的理论核心来讲,而是以五行来讲,遵从大道,但是人体生活在地球上,确实有这种很明显、很实际的六的这种规律,一年12个月,是六的周期,人体从经络的角度来讲,有十二经络,从解剖结构来讲,有十二对肋骨。你看,这也都是很现实的六的规律。也不可避免。所以呢,四圣心源这本书呢,它也从经典的著作里面,遵从经典著作的论述,也给大家阐述一下六气,实际上是六经的一些内容。放到卷二里面,专门做六气解来讲。
那么我们现在呢,大家就看着这个图,我们看图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主要给大家讲的目的就是讲六气的实质仍然是五行,主要是讲这么一个目的。大家看的时候呢,我画的图可能有点乱,大家不要头疼,我一点一点的给大家讲,讲完了,大家应该看的就比较清晰了。首先呢,我们要知道,《四圣心源》讲的六气它在内经里面,就是内经讲的,它这个说法是继承于内经经典里面的,并不是它自己的发明创造。刚才六气的名目,就是六气叫什么名字呢,我已经给大家念了一遍了,不再重复,大家有四圣心源这本书的,还是把书打开,看卷二第一小节六气名目,它是以表格,那么这个表格里面呢,大家看厥阴风木它分为足厥阴肝和手厥阴心主两条经脉,或者说是两个脏腑。大家看后面,中间的也好看。前面是六气中间对应的是脏腑。后面的这个足厥阴肝它又叫乙木,手厥阴心主它又叫相火。那么下面少阴君火里面呢手少阴心又叫丁火,足少阴肾又叫癸水。前面大家可能还比较熟悉。大家对于中医基础理论啊,稍微熟悉一点的。厥阴风木,少阴君火这都是常识。不会觉得陌生。但是对于后面的什么乙木、癸水、丙火啊这个很多朋友可能会比较生疏,这个东西呢。这也不是黄元御的原创,不是他创造出来的,这实际上都是传统文化里面的一些内容。在内经里面呢,它没有直接说甲木,乙木,但是呢它有这个说法。我给大家敲一段文字大家看一下……。这是素问藏气法时论第二十二篇我截取的一段文字,大家看第二段。第二段“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之,其日甲乙。”足厥阴就是肝,足少阳就是胆,“其日甲乙”,就是分属甲乙,甲为阳,甲木就是少阳胆,乙为阴就是厥阴肝。虽然它没有明确的讲甲木乙木。实际上内经的说法跟黄元御的这里讲的甲木乙木意思是完全一样的。甲木乙木直接有名称的在易经很多书里面都有很多明确的说法。甲乙丙丁,这就是十天干,天干和五行相配,这个是不是叫纳甲啊,易经我没有很好的研究,我说不准。可能这种相配是不是叫纳甲,纳天干的意思。
所以你看乙木啊,甲木啊;戊土,己土, 这种天干和五行相配。这种说法在内经里面就有,就是它没有明确的说出来,但是对应都是一致的,意思都是一样的。只是没有明确的名称说出来。这个和我们传统文化里面易经里面的很多论述也都是完全一致的,都是相通的。这是给大家讲六气名目里面它有不同的名称、名目。中间十二脏腑实际上代表了人体的十二经络。前面六气的名目呢它实际上代表了三阴三阳六气。上次我跟大家讲三阴三阳的时候也说过了。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所以成就了三阴三阳。三阴三阳它本身也代表了阴阳之气的阴阳的变化。所以六气呢它从本质上来讲也是讲了阴阳之气的变化规律。它讲六气名目的时候它是从人体的十二经络相对应的角度来讲的。就是说天地之间的六气它统摄人体十二经络。或者说人体十二经络它是表里相应,相对应的六对,那么这六对呢也相对应天地之间的六气。这也是天人合一的一个意思,天人相对应。因为它是结合人体的经络来讲,结合人体十二正经来讲的。所以呢,我们今天晚上来分析六气的时候呢,我们也是按照人体十二经络周流的次序,人体十二经络经气的流行,它是怎么流通的啊,根据这个经络流通的层面上,我们来看,六气它有什么规律,它是不是也表现出土枢四象,一气周流这个五行的规律。咱们来看是不是有这个规律。
大家现在来看这个图表,看这个图。熟悉的人呢,人体十二经络的流行次序有一句顺口溜。肺大胃脾心小肠,胱肾包焦胆肝详。给大家打一下。没关系我给大家打一下。网上邻居老师已经把这句话打出来了。我就不再打了,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呢就是内经上讲了人体十二正经它这个经气流行贯入的一个次序,五脏六腑的经气如环无端贯通周流不息,是按这个顺序来的。大家来看这个图,图的中央部分我用圆圈画都是人体内部的五脏六腑。首先肺气它先是往外走,肺这个气,顺着肺经,往外流通。这就是手太阴肺经,你看经气是往上画的,它往外流通。它实际上是沿着胳膊出来了。肺经在人体的上肢内侧前缘。所以你看,我这个图上面是手,下面是足。先把这个图的总体结构跟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图的中间的圈写着五脏六腑的名字,中间的圈呢,这些圈这就是身体的内脏内部。画的一圈一圈的线,代表十二经络。十二经络主要循行部分都在人体的四肢。上面的是上肢,下面的是下肢。等于中间是内脏,上下的两部分是外在的四肢。它是经络循行的主要部位,这是个示意图。我们看,从肺经开始,沿着箭头,我都标上箭头,咱看顺序,肺经出来,然后呢,到了大肠经。肺和大肠相表里,经络是相通的。左边,大家看,这个图的左边都是脏,右边都是腑。脏腑互为表里,所以中间都用虚线连起来了就是互为表里的意思。实际上肺呢,它是在这个手足肢体的末端,经络的末端,相为表里的脏腑它的经络在肢体的末端,手脚啊,它是有相互接通的地方。所以肺经,你看,肺经出来经气出来之后到了手阳明大肠经。然后呢大肠经和胃经都属于阳明之气,它们这两个也是走这个相互沟通的地方。大肠经和胃经的经气在接下来会流通到胃经。胃呢,下来会流通到脾,脾经呢,再下来沿着虚线走,就会流通到最左边的心。心经呢,沿着虚线走到右边的小肠,小肠经。大家按照这个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胱,下来,是肾,下来是心包经,然后是三焦经,然后是胆经,然后是肝经,最后又回到肺,这一圈。通过这个图能看出什么?首先我们能看到五脏六腑的这个气从内经的讲述来看呢,。所以我画的这个图呢,大家看一下,实际上是按照内经讲的。通过这个图,我们能看到一个。首先我们能看到五脏六腑的这个气从内经的讲述来看呢,它都连到一块,它讲一气周流,一气周流怎么体现?在这经络循行它就有一个体现,你看,他是一个整体,转了一圈,确实是如环无端,整个经气的周流是连在一块,不是分开的。这是一个我们可以得出这一个结论的。另一方面呢,脏腑在内为阴,四肢百骸在外为阳,这都是内经的一些论述。
那么我们如果把这些线看成跑道的话,他不是一个人沿着跑道在跑,不是这个意思啊,他是这个跑道上都站满了人,就是这个跑道上全都是气没有空的地方,是一块儿在动,同时在周流,是这个意思。这个大家要能想象,就是我画的所以这些线都充满了气血,他都同时在周流,按着一个方向,所有的地方都在动。这样我们就好理解了。你看这个气呢,他在同一时刻,(我这画的,咱看上半部分,上肢相当一个胳膊,上肢内侧和外侧,就是阴阳不同,一个对应脏一个对应腑)有从内脏往外出的气,你看这三股气,少阴、厥阴、太阴,这三股经气都在由内脏往外出,同时右边这三股气阳明、少阳、太阳他都由外在的肢节向内在的脏腑入,一个出一个入,他是同时的。脏腑在内,四肢百节在外,在内为阴,在外为阳,所以这个经气由脏腑往外走,就是由阴出阳,(经气)由肢节向内脏即向六腑里面回,就是由阳入阴,大家去想这个过程。看图的上半部分,左边是往外出的,由阴出阳,右边是往里进的,由阳入阴,即由外入内嘛,这个本身就是咱们讲的一气周流的左升右降,咱们讲的一气周流的土枢四象,既是理论模型是概括出来的,不是一个实际东西;同时他是确实存在的真实的一个状态,就好比我们的经络循行。
我们看下面也是这样的,来看下半部分的图,胃、胆、膀胱这三个腑,它的经气由内在的三个腑往下即往外走,由阴出阳,这是由内向外。左边这个肾、脾、肝脏他的经气由腿向内脏去的时候,是由外入内,这也是一气周流的意思,也是一升一降。
我们如果看经络的图上,你看图的两端,每一条经络的图上我都写上了三阴三阳的名字,即六气的名称,最左边是少阴,下面也是少阴,一个是手少阴心,一个是足少阴肾,再往里走,手厥阴心包,足厥阴肝,都是相对应的,少阴对少阴,厥阴对厥阴,只是手足分布不同,再往里手太阴肺,足太阴脾,右边是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手太阳小肠和足太阳膀胱,你看这五脏六腑十二经络。那么这六气,我们知道人体这一气,十二经络,整个十二条经络穿在一块周流的,这是一个层面;另一个层面,我刚才讲的,从内在脏腑、外在肢节这个层面来讲,他是有出有入,有升有降,内经讲人体一气周流,脏腑为本、经络为标,就是说外在经络,胳膊腿上这些经络的气血,他是来源于内在脏腑的,他不是凭空的自己产生的,他的根源还是在内在脏腑的。所以你看内在脏腑,十二个脏腑我都用圈给他圈起来了,还画了一个框把他框起来了,这就代表了人体的内部。那么这个人体的一气,在这个升降出入,循环周流这个过程中,谁让他升,谁让他降,谁让他走,谁让他走的快,谁让他走的慢,谁让他回来,谁让他出去,这个脏腑是有分工的呀,当然脏腑是应天地阴阳之道来产生一些自然的变化,但是在人体十二经脉气血流通的过程中他这个五脏六腑是有分工的。有什么不同呢,拿这个图来说,大家看这个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刚开始六气名目,大家熟悉一下六气的名字。第二小节就是六气的从化,六气从化这一部分,很多人跟我讲说理解不了,因为人体有十二经,十二经呢,只对应着六气,所以他有一个从一个化的问题,就是有个主次的问题。打个比方说,咱们看中间的太阴这个经脉,就是手太阴肺和足太阴脾,肺呢,属于辛金,脾呢,属于己土,他们从六气来讲都属于太阴之气,为什么我们讲这个太阴,六气名目他叫太阴湿土,以脾为主,好象是没有管肺的问题,以脾为主,所以,那就是从化了,肺服从于脾的一些规律。我们这个地方,黄元御在第二小节六气从化里面,他是用的从化,什么七月从夫,子母相生,讲的比较繁琐,很多人一看就头疼,觉得不好理解,所以今天我就把这一小节结合这个图,给大家讲一讲我的理解,我不用黄元御的这种说法,照这个图给大家讲。
首先,从脏腑阴阳的角度来讲,脏为阴腑为阳,你看脏腑都在人体的内部,都属阴,但是阴阳这中复有阴阳,内脏里面,五脏加上心包是六脏,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之气他这个由内向外宣发,认为是由阴出阳的一个层面,而这个六腑之气呢,由外向内,是由阳入阴的过程。这个升降的过程,因为阳气升而为降,阴气是降而为升,阴在内主升,有往外走的趋势,阳呢在外主降,有往回走的趋势。这是他们不同的趋势,这实际就是阴阳循环无端的意思,要不然就不会产生一气周流了。所以呢,我们从阴阳相对的这个角度看这个图,你看左边,肾、肝、脾,他的气,经络循行箭头都朝上画,现在大家先暂时不要理解为十二经脉,只要脏,就是,上肢下肢箭头都往上代表阴气主升,右边六腑箭头都朝下,代表阳气下降,你暂时不要把他理解成经气的循行,理解成五脏六腑的本身气的特性,一个主升一个主降,他这个自然规律就是阴升阳降,形成循环。咱们看左边这个六脏气都是升的,由下往上升,右边六腑都是降的,由上往下降。这个讲的是阴阳升降的规律。我们看为什么手太阴肺足太阴脾,都是太阴气都主升,都是往上升的,内经里的名字,叫太阴湿土,实际上它讲的是脾,脾为土,太阴这股气的特性,是以脾气的特性来概括,湿气,容易产生湿,因为脾属土肺属金,他们不一样,为什么用脾来概括整个太阴之气的特点,而不是用肺的辛金来概括,我是这样理解的,这个脾的经气通于下肢,肺的经气通于上肢,上肢为阳,下肢为阴,从阴阳的角度来讲,脾气,脾的这股太阴之气他的阴柔之性比肺的这股太阴之气更偏于阴一些。不过从阴的角度理解,谁的力量大,脾的力量大,他在下面,所以两者靠实力来说话,谁来主宰?太阴之气,把他理解成一个单位的话,谁来当老大?谁管全局?就脾来管。肺虽然也是我这个部门,但他力量不够,没有脾有实力,偏上了,没有那么多阴气,所以,脾来管这个事儿。用湿土来概括太阴的特点,原因就在这里。同样的道理,再往左看厥阴,我们知道他有名字叫厥阴风木,我们知道厥阴心包经他实际上是相火,同样的道理,也是因为肝的阴柔之性比心包的阴柔之性更阴,阴气更重,所以从阴的角度来讲,肝木就是乙木,厥阴肝木的这个能量要强于厥阴心包,阴气更胜,所以用厥阴肝(肝属木,所以厥阴就是风木)用他的特性来概括描述厥阴的特点。所以一提到厥阴,我们就知道是肝木,因为心包代表不了厥阴,他的实力没有肝强。
大家看右侧,阳气是主降的,所以呢,手阳明大肠和足阳明胃,都是主降,都是阳明,谁说了算啊?手阳明大肠在上肢,足阳明胃在下肢,上为阳下为阴,上面的肯定是阳气更盛,阳中之阳;足阳明胃经阳气相对就弱一些,他在下面哪,有点阴气,他就不如手阳明大肠经阳气盛,所以谁说了算?手阳明大肠经实力比较强,所以他说了算,因为大肠是庚金,属于这个金气,所以他的特点就是阳明燥金而不是土,因为足阳明胃他属土啊,所以阳明之气,他的特性是金气,由大肠足阳明庚金说了算而不是土阳明胃说了算。
同样看少阳,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也是,上肢是阳下肢是阴,上肢阳气就重,下肢阳气就弱一些,上为阳下为阴嘛,所以手少阳相火他的力量就强大一些,足少阳胆呢,他的阳气啊,力量就弱一些,所以他说了不算,他得听手少阳三焦的,听相火的,所以呢,我们一提到少阳的时候,我们知道是少阳相火。这个胆他属木啊,胆虽然属于少阳,但是呢,他更多的表现出相火的特性,原因在这里,他说了不算。这四对,厥阴和太阴是从阴的角度来讲,循行于下的这一脏他阴气更重,所以用他的特性来概括整个本气的特点;而阳经呢,阳明和少阳,循行上肢的脏腑阳气更重,所以是由相应的大肠和三焦他们的特性:燥金和相火,分别来概括阳明和少阳的特性。这样理解,就不是所谓的从谁化、谁生谁的问题了,当然黄元御说的也对,不是他说的不对,黄元御跟我说的是一样,只不过他可能更喜欢把这个描述从文字的角度把它写的更工整更华丽一些,反而很多人摸不着头脑,实际他说的就是这么个意思,我只是更通俗更直观的把它重新说一遍,变了个说法,意思是一样的。
刚才我们讲六气都有自己的特点,那么他这个特点跟这一对脏腑里边呢,只是由某一个脏、实力比较强的一脏来决定,但是呢,有两个是例外的,大家看最边儿上,最左边是足少阴肾和手少阴心,最右边是足太阳膀胱和手太阳小肠,这两个跟里边的规律是相反的,按说呢,看左边足少阴肾经呢,它这个阴气要比手少阴心的阴气还要重一些;应该足少阴肾选作代表.手太阳小肠在上,它的阳气应该比下面的足太阳膀胱的阳气要盛啊,为什么要选足太阳膀胱? 这个太阳叫太阳寒水,膀胱之气;少阴叫少阴心火,选的是心火之气. 反而选了我们理解相对比较弱的一个,跟我们前面理解的恰好相反。这一点我个人理解是这么个原因:人体一气周流,左升右降,水火立极,到了水火的时候这就走到两头了,到了火是最高了,到了水是最低了,再不能走了,再走就阴阳离决了,就该回头了,那怎么办呢,那就赶紧拐弯,所以,最边上这个水火,最边上的心肾小肠膀胱, 这两脏两腑代表的是水火之气,水火之气就是物极必反,就是它要回头啊,所以呢,代表本气特性的脏腑和其他的正好相反,原因在这里,大家把这一点看明白了,再看《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的时候啊,就容易的多,六气的从化,黄元御讲的六气的从化就是五脏六腑表现的特性啊,为什么他还表现出太阴湿土的特性来呢?一感冒就老咳嗽老有痰啊,痰不就是湿气变来的吗?金气本来是一种金燥之气,干燥的,肺喜燥,但是他最容易产生湿气,就是因为它与太阴湿气相对应,所以他更多的体现出湿气的特性,因为他本身的金气,不如太阴湿气的力量强,所以他很容易表现出太阴湿土的很多特点,所以我们有痰的时候,我们讲肺里有痰要温化中土,为什么要温化中土,你把太阴湿土的湿气一散,肺里自然就没痰了,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再看黄元御讲的六气从化的时候,就比较简单了,大家看这个图来理解,六气从化实际就是谁有实力谁说话,谁有实力谁就管事儿,决定这一气的特点,就是这么个意思,很简单,大家不要再去执着于文字上去纠结,什么夫妻啊、母子啊,到底谁听谁啊,黄元御的意思就是这么个意思,这么理解就可以了,不要再在文字上掉进去出不来了。
那么咱把六气从化,从这个阴阳强弱(听不清)的角度给大家讲了一下,这就是把第二小节就讲完了,《四圣心源》卷二第二小节六气从化给大家说了,下一步说什么呢,给大家讲六气虽然是从六的角度来讲,它本身实际上还是五行的结构,那么我们就从这个图表,图表就是:六经六气十二经络、五脏六腑(加上心包六脏六腑了),我们怎么从这个图里边推导出五行这个模式来,土枢四象,我们如何从这里边把它演变成,大家看左边有一个中土斡旋、四象轮周、一气周流的模式图,我们现在就从右边这个十二经脉流行这个图,推导出左下方的土枢四象这个一气周流图,现在来做这个工作,大家来看:
我们既然知道黄元御讲了六气从化,就是只有一个说了算的,那我们就可以简化啊,咱看太阴,太阴之气是脾说了算,你看我在脾这个经脉上画了个圈啊,看到了没有,那么厥阴之气谁说了算,肝说了算,对不对?厥阴风木,乙木说了算.右边阳明之气是大肠说了算,是吧,所以我在手阳明大肠这个经脉上也画了一个圈. 少阳这个呢,少阳相火说了算,所以我在手少阳三焦相火这个经脉上画了一个圈,那么大家看我现在画了几个圈呢?肝一个、脾一个、大肠一个、三焦相火一个,一共画了四个圈了,五脏六腑里边有实力有代表性的,那么其他我可以不管了,我只看这四个,这四个里边,一升一降,脾属土,肝属木,大肠属金,三焦属火,我们从五行的角度来讲,木火金土都有了,还差一个水,还没有水,水在哪里呢?我们来找找水,我们看最右边的太阳之气,太阳寒水,水在这儿。我们刚才讲水火立极,他代表性的脏腑跟其他的规律是相反的,因为这个小肠太阳丙火之气,他实际上要敛藏,他要敛藏到膀胱壬水之内,然后才能演变成肾水,才能藏精,阳气才能藏起来,太阳之气,按说是阳气最盛的,大阳吗, 阳气比较盛,为什么要用寒水来代表这个气?就是讲阳气最盛的时候一定要藏起来,不要张扬,阳气越盛越要藏好,要不然全散了,所以他用寒水来代表这个特性。那么最左边这个君火,手少阴心火,我们知道火分君相,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君王很少见人,都藏在深宫里。
所以我们呢,你看这个肾气,看我画的这个线,他到手少阴经心包里去,他不是直接上心里去,为什么呢,因为肾为水,它里面是内藏着元阳之火,这个火是藏在里面不外露的,一旦它发动外出的时候,他实际上就是相火,这个相火就跟宰相一样,大臣是可以出去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君火呢,正常情况下是藏而不外露的,他含蓄地藏于内,足少阴肾是癸水,有火的特性,他是强调这里边一股阳热之气,你这股水不能收藏,肾主藏.水中的真火,所以这样呢,我们就把两边的火,都可以用水来解释,两边一个是火,一个是水,他这个水火立极,水火立极,他的根源在哪里呢,根源在肾水,也就是说下焦,下焦实际上是水火合一,水中蕴有微阳,或者说真阳藏于水中,是这么一个状态。这样我们就把这个少阴君火和太阳寒水,我们可以把他合并为一行,都是水。这样,我们就把这个六气,六藏六腑十二经,把这么多东西选出了五个代表来,这五个代表就是我们讲的五行,木火土金水,其中土气,咱们看这个十二经络的循行也是,你看脾胃它在中间的,中土斡旋,脾胃接纳水谷,推陈至新,化生气血,这是一气的来源。那么这一气灌注五脏六腑的时候,学内经讲营卫气血的时候,说水谷精微洒布五脏六腑,都输布到五脏六腑里去了,那么他又在这个全身经络循行的时候,谁来主这个生发,谁来鼓动这个一气往外走呢?是肝来鼓动的,肝为乙木,肝就好像一气的一个,理解成一个水泵也好,理解成这个一股有推力的力量也好,肝脏乙木这股气他推动全身五脏六腑这股气,在流动,动力来源于他啊,肝是主生发的啊,没有他这个功能,五脏六腑这个气升不起来出不来。同样的道理,金气,大肠庚金这股气主肃降,五脏六腑的气没有大肠庚金这股金气的敛降,就回不来。而这个相火呢,他一定要,升已而降,而水气呢,他一定是把火藏的是非常严密,然后藏已而升,就是两头的水火,实际上的一体的。这样的话,我们就相当于十二经脉循行的大的周流图,跟我们讲的三阴三阳的六气,相对应。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这六气,它们也都有自己的代表.我们都选出一个代表来,它们各有各的功能。它们的功能可以概括为左下角这个图,就是土气斡旋中焦,乙木之气负责鼓动生发,庚金之气敛降,水(听不清)降已而升。我们通过分析发现,尽管六气是六块,是十二经,是六部分十二部分也好,实际上本质仍然是五行的规律,仍然是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规律。目的呢,其实就是跟大家讲这个我们人体有五脏六腑,有十二经络,这个呢,也是客观存在的,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我们不否认,这个规律本身是符合土枢四象这个五行的这个规律的,他的本质仍然是五行在周流,我们可以说,六经六气十二经络他是外在的表象,他内在的规律仍然是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五行规律。
如果大家看过《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密》,这本书是一个祝道长写的,网上有这本书大家可以下载来看。那么祝道长讲呢,他说这个黄帝内经只是画了一侧,实际上是上肢下肢嘛,祝道长在胎息状态他自己的体验,他说这个,人体左右同时存在一气周流,就是十二经脉同时在周流,而且是方向相反,就是我们看到画的这个假设是左边的,所有的经脉按这个方向在周流,同样的经脉就是正好按相反的次序在周流的。我在纸的左上角画了一个8字型,代表人体左右两侧,一气周流的相反同时进行的。他也是贯通如一的,把左右两侧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更大的一气周流。因为单从一个小的方面来讲,假设脾胃,你看我下面画了两个脾胃,左侧右侧脾胃周流的方向是相反的,但是呢,脾升胃降,脾胃呢又互相络属,单纯脾胃本身也是一个小的周流啊,人体左右两侧大的周流,两侧各有十二经脉的周流,连在一起就是一个更大的一气周流。所以我们说人体的一气周流有很多层次,每一个层次上都是在如环无端的周流。只要是如环无端的周流我们都可以概括为左下角这个,中土斡旋,四象轮周,一气周流的这个模式,都可以用这个模式概括。他的每一个层次上都符合这个规律。黄元御先生非常了不起,他能把这么复杂的东西用这么一个简洁的模式,放到哪都是适用的,准确无误,在哪都适用,是很了不起的一个贡献。这个不是他拍拍脑袋就想出来了,我个人认为他体验的周流就是这样的他才能讲出来。
所以我今天给大家讲呢,这个六气跟三阴三阳相配,对应人体的十二经脉规律,属于一气周流,他都是串在一块的,那么一气周流也是一个小圈。六气,主气的这个角度,谁说了算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找出五个代表来,他仍然是一圈,仍然可以概括为一气周流的模式。所以大家学习四圣心源呢,不要学了六气解就糊涂了,说前面讲的是五行,后面成了六气,一会儿是五一会儿是六,这到底哪个为标准呢?照哪个学呢?今天我跟大家讲呢,你就照这个五行这个五来学就可以了,这个六气的本质上仍然是五行。就是这么个意思。
你们临床临证诊病治病的时候,我们就直接用五行,用这个一气周流的五行模式图来分析判断人体所有的疾病,打个比方说,我摸脉,咱们看右边这个十二经脉循行图,中间是脏腑,外面是四肢经络,我们摸的是寸口,手太阴肺经上的一个部位, 相当于诊的是经络之气.通过感知外在肢体的(不清楚),是这么个意思.假设我们可以直接把手放在我画的这个图(不清楚),上下各有三条虚线代表的是三阴三阳经络之气交接的地方。假设我把手放在最上面的虚线上,可能就感受到经络之气了。就是我们把手放在这个经络线上,你就能感应到这个气的话,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个经脉之气的盛衰,能够感受到里面内脏的这个气的盛衰,那就是这个道理啊。通过外在经络之气感知内脏之气盛衰,因为人体之气根源在内脏.你就可以去调内脏之气. 比方说,我的手不管放到哪个经脉上,我觉得它很弱,我就知道他哪里出了问题,就知道是肝脏出了问题,所有的经脉,只有生发之气才能让它有旺盛往上生发的力量,你就去调达肝气就可以了。假如我摸着这个脉,这个脉气很洪大,寸脉大,上面的脉气很大,放到下面,感觉脉气很小.实际上是寸大尺小,这个火气下不去,我就知道相火不降,要用降相火的药。从中焦脾胃的角度,运转中焦,降胃从而达到降火的目的。所以我讲这个一气周流这个左下角的模式图,他实际上不是一个凭空得来的一个图,他是很实在的,他和这个人体这个一气周流,十二经脉的循行,是完全对应的。不要把他认为只是一个模型,只是一种概括的抽象的规律,他就是实实在在的真正的状态。那么我们看着左下角这个图好像只是很简单的中土斡旋一气周流这么一个模式,实际上我们在临床上,你摸脉的水平如果达到一定的水平的时候,你搭上脉,五脏六腑这个气就直接在你面前展现出来了,应该能达到这种状态。很清晰的就跟看一样,所以我希望大家呢,如果你搭了脉之后,按照土枢四象一气周流这个模式去分析,分析出什么结果来? 你就能直接分析出十二经脉循行这个图,在这个大图上就直接能知道是哪些地方出了问题,能达到这个水平看病就很好看了。
所以我们今晚晚上主要是讲这么多,一个是讲了六气是什么东西,六气就是三阴三阳,所代表的和五脏六腑相对应的六气所各有的特点,就是六种不同的阴阳之气.六气有不同的代表脏腑,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代表脏腑呢,是因为这个,他们是能者说了算,或者说是能者为主。谁能量大谁就做主。另外一个特例就是水火立极,他们选的代表是相反的,这是讲的从化。另一个就是六气本身虽然分为六块,他本质还是五行。你看我们讲了半天,从六气的角度,实际上他还是一个五行的规律。不管在哪一个层面上,他都是五行的规律。所以呢我们在临床上分析问题的时候,直接用五行来分析,没有必要非要用六气来分析,这样简洁。但是用六气分析也没有错,我个人觉得你要是用针灸的话,从六气的角度就是从十二经脉的角度来分析,他更方便,更准确,对应性更好,如果只是从脏腑的角度调气用药的话,直接用五行更方便。也更便利,这是我们今天晚上讲的主要内容,我就讲这么多。大家有什么问题再交流,这都是我个人的理解,也不一定都对,供大家参考。
2011-07-07 18:41 7楼
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六(六气解二)

先试一下声音,能听得清楚吗?过年快过完了,过了十五就算过完年了。所以今天一块来学习四圣。首先,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都能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一卷很多朋友反应不好理解,看四圣,最头疼的就是卷二六气解,因为它牵涉内容比较繁杂,再加上黄老在讲的时候又比较刻意追求辞藻,追求文辞工整,所以,有些地方行文讲述的时候,故意用一些比喻的手法,搞得很多人更稀里糊涂,雾里看花似的。我个人对五运六气也没有很深入的理解,学习得也不是很深,所以六气解让我来讲,很没有底气,我也很害怕,只是把我个人的理解,跟大家交流下。我也不敢说我的理解是对的,我们互相学习互相交流,讲得不对的,请大家多多指教。我们知道四圣理论体系是土枢四象、一气周流为核心框架的体系,也是说以五行为主,中土斡旋,四象轮转,它是五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行。那么六气呢,它分成六块。五和六不是一个体系,这是一个问题。今晚我们来谈谈六气解,虽然分为六气,本质上依然是五行,它的核心还是五行,这是一个问题。再一个,讲一下,根据六气的名目,根据六气对应六经,人身十二经络的周流,讲的就是这么个问题。我在四圣的群里上传了一张六气图的图片,可以下载下来看下,因为一会讲的时候,照着我画的图来讲,所以大家可以先下载下来看一下。大家找不到图的,图是在qq群,如果没在群里的朋友,大家看下有没办法把图传过去。群已满,加不进去了。在群的同学看来有没什么办法让不在群的朋友也能看到这个图。有会的给大家提供下。这里好像发不了截图。这样吧,看看谁有网上空间。我再给大家一点时间,好把这图拿到,我们好下一步好讲。这段时间,我把六气的名目说一下。
内经讲的五运六气,五运大家都知道-木火土金水。六气呢,就是风火暑湿燥寒。五运六气跟人体的五脏六腑是相对应的。我看大家已经发了好几个可以下载图片的网址了,大家抓紧时间下载,稍后我们讲正式内容。
这是我自己画的一个图,大家能看得清楚嘛?我们就开始讲了,看着图讲。今天讲的六气,实际上是有一个跟三阴三阳相结合的命名原则,有特定的名称。大家翻到第二卷六气解,第一小节,六气名目,六气名称: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我们刚才讲的五运六气。六气里实际上有两个火用的是五行的名称,多了一个火。五行各一,火分君相,这样五变为六。上一次跟大家讲的时候,曾经谈到五和六的问题,天地之道是以“五”为一个变化规律,咱们内经里还讲到我们传统文化的源头,像河图,讲的都是以五为周期,以五为规律的天地之道变化。那为什么有六气,包括周易的卦相有六爻,一年有十二个月,人生有十二条经络,有6对,三阴三了加起来也是6。为什么还有6的规律呢?我的个人观点,这个大的周期,本质上的周期,普遍的规律应该是5,而由于月球,离咱们地球比较近,也有一个很明显的影响。它对地球的影响,就是一年有12个月,就是6对,这样引出6的周期,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那么这个6的周期,他是本质上不脱离“五”,他的内部本质还是“五的”规律,只不过在形式上表现为六。咱们可以这么理解,从小的方面来讲,每一天,相当于分成4个半天,上半天,下半天,上半夜,下半夜,这一天,整个一天,这就是四象,这个四象有一个核心,你可以理解为中土, 这就是五分法。那么一气周流就是这么一个体系。从一年四季来讲,春夏秋冬也是。不管从小的分还是大的分,这种五,就是土枢四象,一气轮旋,一气周流这个规律 ,他在任何一个层面都是存在的,但是你把这小的一气,一天可以理解成小的一气周流,那么一个小时甚至一个分钟,可能也有这个规律,在不同的地方会有这个规律。我们把一天作为一个小的单位来讲的话,那么一个月呢,是30个这样的小的一气周流,两个月,就是60个这么小的一气周流,那么这一气从实际上讲六气,一年分为六气的话,一气大概是60个这样小的这样的一气周流,他的规律是5。所以我们看大的方面来讲表现的规律是6,实际上他的每一步每一气内部核心变化实质是5,仍然符合天道本来以5为核心的规律。6只是在地球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实质仍然是5。这是我们从大的时间层面上来讲,5和6他的实质是以5为主,6只是5的一种特殊表现,可以这么来理解。
当然还有其他的规律,像8卦,它8的规律,刚才讲到女孩8男孩7的规律,8也是一种周期,不同的周期,他们都是不同的层面不同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额外的规律现象,但从本质上讲天地之间根本变化之道是以5为主的规律,所以四圣这本书,他讲的理论体系,讲结构的时候,是以五行为主的,中土在中间,斡旋周流,产生四象,四象轮旋,循环不息,周流不止,那么是这么一种规律,他并没有把六气作为全书的理论核心来讲,而是以五行来讲,遵从大道,但是人体生活在地球上,确实有这种很明显、很实际的六的这种规律,一年12个月,是六的周期,人体从经络的角度来讲,有十二经络,从解剖结构来讲,有十二对肋骨。你看,这也都是很现实的六的规律。也不可避免。所以呢,四圣心源这本书呢,它也从经典的著作里面,遵从经典著作的论述,也给大家阐述一下六气,实际上是六经的一些内容。放到卷二里面,专门做六气解来讲。
那么我们现在呢,大家就看着这个图,我们看图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主要给大家讲的目的就是讲六气的实质仍然是五行,主要是讲这么一个目的。大家看的时候呢,我画的图可能有点乱,大家不要头疼,我一点一点的给大家讲,讲完了,大家应该看的就比较清晰了。
首先呢,我们要知道,四圣心源讲的六气它在内经里面,就是内经讲的,它这个说法是继承于内经经典里面的,并不是它自己的发明创造。刚才六气的名目,就是六气叫什么名字呢,我已经给大家念了一遍了,不再重复,大家有四圣心源这本书的,还是把书打开,看卷二第一小节六气名目,它是以表格,那么这个表格里面呢,大家看厥阴风木它分为足厥阴肝和手厥阴心主两条经脉,或者说是两个脏腑。大家看后面,中间的也好看。前面是六气中间对应的是脏腑。后面的这个足厥阴肝它又叫乙木,手厥阴心主它又叫相火。那么下面少阴君火里面呢手少阴心又叫丁火,足少阴肾又叫癸水。前面大家可能还比较熟悉。大家对于中医基础理论啊,稍微熟悉一点的。厥阴风木,少阴君火这都是常识。不会觉得陌生。但是对于后面的什么乙木、癸水、丙火啊这个很多朋友可能会比较生疏,这个东西呢。这也不是黄元御的原创,不是他创造出来的,这实际上都是传统文化里面的一些内容。在内经里面呢,它没有直接说甲木,乙木,但是呢它有这个说法。我给大家敲一段文字大家看一下……。这是素问藏气法时论第二十二篇我截取的一段文字,大家看第二段。第二段“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之,其日甲乙。”足厥阴就是肝,足少阳就是胆,“其日甲乙”,就是分属甲乙,甲为阳,甲木就是少阳胆,乙为阴就是厥阴肝。虽然它没有明确的讲甲木乙木。实际上内经的说法跟黄元御的这里讲的甲木乙木意思是完全一样的。甲木乙木直接有名称的在易经很多书里面都有很多明确的说法。甲乙丙丁,这就是十天干,天干和五行相配,这个是不是叫纳甲啊,易经我没有很好的研究,我说不准。可能这种相配是不是叫纳甲,纳天干的意思。所以你看乙木啊,甲木啊;戊土,己土, 这种天干和五行相配。这种说法在内经里面就有,就是它没有明确的说出来,但是对应都是一致的,意思都是一样的。只是没有明确的名称说出来。这个和我们传统文化里面易经里面的很多论述也都是完全一致的,都是相通的。
这是给大家讲六气名目里面它有不同的名称、名目。中间十二脏腑实际上代表了人体的十二经络。前面六气的名目呢它实际上代表了三阴三阳六气。上次我跟大家讲三阴三阳的时候也说过了。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所以成就了三阴三阳。三阴三阳它本身也代表了阴阳之气的阴阳的变化。所以六气呢它从本质上来讲也是讲了阴阳之气的变化规律。它讲六气名目的时候它是从人体的十二经络相对应的角度来讲的。就是说天地之间的六气它统摄人体十二经络。或者说人体十二经络它是表里相应,相对应的六对,那么这六对呢也相对应天地之间的六气。这也是天人合一的一个意思,天人相对应。因为它是结合人体的经络来讲,结合人体十二正经来讲的。所以呢,我们今天晚上来分析六气的时候呢,我们也是按照人体十二经络周流的次序,人体十二经络经气的流行,它是怎么流通的啊,根据这个经络流通的层面上,我们来看,六气它有什么规律,它是不是也表现出土枢四象,一气周流这个五行的规律。咱们来看是不是有这个规律。
大家现在来看这个图表,看这个图。熟悉的人呢,人体十二经络的流行次序有一句顺口溜。肺大胃脾心小肠,胱肾包焦胆肝详。给大家打一下。没关系我给大家打一下。网上邻居老师已经把这句话打出来了。我就不再打了,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呢就是内经上讲了人体十二正经它这个经气流行贯入的一个次序,五脏六腑的经气如环无端贯通周流不息,是按这个顺序来的。大家来看这个图,图的中央部分我用圆圈画都是人体内部的五脏六腑。首先肺气它先是往外走,肺这个气,顺着肺经,往外流通。这就是手太阴肺经,你看经气是往上画的,它往外流通。它实际上是沿着胳膊出来了。肺经在人体的上肢内侧前缘。所以你看,我这个图上面是手,下面是足。先把这个图的总体结构跟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图的中间的圈写着五脏六腑的名字,中间的圈呢,这些圈这就是身体的内脏内部。画的一圈一圈的线,代表十二经络。十二经络主要循行部分都在人体的四肢。上面的是上肢,下面的是下肢。等于中间是内脏,上下的两部分是外在的四肢。它是经络循行的主要部位,这是个示意图。我们看,从肺经开始,沿着箭头,我都标上箭头,咱看顺序,肺经出来,然后呢,到了大肠经。肺和大肠相表里,经络是相通的。左边,大家看,这个图的左边都是脏,右边都是腑。脏腑互为表里,所以中间都用虚线连起来了就是互为表里的意思。实际上肺呢,它是在这个手足肢体的末端,经络的末端,相为表里的脏腑它的经络在肢体的末端,手脚啊,它是有相互接通的地方。所以肺经,你看,肺经出来经气出来之后到了手阳明大肠经。然后呢大肠经和胃经都属于阳明之气,它们这两个也是走这个相互沟通的地方。大肠经和胃经的经气在接下来会流通到胃经。胃呢,下来会流通到脾,脾经呢,再下来沿着虚线走,就会流通到最左边的心。心经呢,沿着虚线走到右边的小肠,小肠经。大家按照这个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胱,下来,是肾,下来是心包经,然后是三焦经,然后是胆经,然后是肝经,最后又回到肺,这一圈。通过这个图能看出什么?首先我们能看到五脏六腑的这个气从内经的讲述来看呢,。所以我画的这个图呢,大家看一下,实际上是按照内经讲的。通过这个图,我们能看到一个。首先我们能看到五脏六腑的这个气从内经的讲述来看呢,它都连到一块,它讲一气周流,一气周流怎么体现?在这经络循行它就有一个体现,你看,他是一个整体,转了一圈,确实是如环无端,整个经气的周流是连在一块,不是分开的。这是一个我们可以得出这一个结论的。另一方面呢,脏腑在内为阴,四肢百骸在外为阳,这都是内经的一些论述。
那么我们如果把这些线看成跑道的话,他不是一个人沿着跑道在跑,不是这个意思啊,他是这个跑道上都站满了人,就是这个跑道上全都是气没有空的地方,是一块儿在动,同时在周流,是这个意思。这个大家要能想象,就是我画的所以这些线都充满了气血,他都同时在周流,按着一个方向,所有的地方都在动。这样我们就好理解了。你看这个气呢,他在同一时刻,(我这画的,咱看上半部分,上肢相当一个胳膊,上肢内侧和外侧,就是阴阳不同,一个对应脏一个对应腑)有从内脏往外出的气,你看这三股气,少阴、厥阴、太阴,这三股经气都在由内脏往外出,同时右边这三股气阳明、少阳、太阳他都由外在的肢节向内在的脏腑入,一个出一个入,他是同时的。脏腑在内,四肢百节在外,在内为阴,在外为阳,所以这个经气由脏腑往外走,就是由阴出阳,(经气)由肢节向内脏即向六腑里面回,就是由阳入阴,大家去想这个过程。看图的上半部分,左边是往外出的,由阴出阳,右边是往里进的,由阳入阴,即由外入内嘛,这个本身就是咱们讲的一气周流的左升右降,咱们讲的一气周流的土枢四象,既是理论模型是概括出来的,不是一个实际东西;同时他是确实存在的真实的一个状态,就好比我们的经络循行。
我们看下面也是这样的,来看下半部分的图,胃、胆、膀胱这三个腑,它的经气由内在的三个腑往下即往外走,由阴出阳,这是由内向外。左边这个肾、脾、肝脏他的经气由腿向内脏去的时候,是由外入内,这也是一气周流的意思,也是一升一降。
我们如果看经络的图上,你看图的两端,每一条经络的图上我都写上了三阴三阳的名字,即六气的名称,最左边是少阴,下面也是少阴,一个是手少阴心,一个是足少阴肾,再往里走,手厥阴心包,足厥阴肝,都是相对应的,少阴对少阴,厥阴对厥阴,只是手足分布不同,再往里手太阴肺,足太阴脾,右边是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手太阳小肠和足太阳膀胱,你看这五脏六腑十二经络。那么这六气,我们知道人体这一气,十二经络,整个十二条经络穿在一块周流的,这是一个层面;另一个层面,我刚才讲的,从内在脏腑、外在肢节这个层面来讲,他是有出有入,有升有降,内经讲人体一气周流,脏腑为本、经络为标,就是说外在经络,胳膊腿上这些经络的气血,他是来源于内在脏腑的,他不是凭空的自己产生的,他的根源还是在内在脏腑的。所以你看内在脏腑,十二个脏腑我都用圈给他圈起来了,还画了一个框把他框起来了,这就代表了人体的内部。那么这个人体的一气,在这个升降出入,循环周流这个过程中,谁让他升,谁让他降,谁让他走,谁让他走的快,谁让他走的慢,谁让他回来,谁让他出去,这个脏腑是有分工的呀,当然脏腑是应天地阴阳之道来产生一些自然的变化,但是在人体十二经脉气血流通的过程中他这个五脏六腑是有分工的。有什么不同呢,拿这个图来说,大家看这个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刚开始六气名目,大家熟悉一下六气的名字。第二小节就是六气的从化,六气从化这一部分,很多人跟我讲说理解不了,因为人体有十二经,十二经呢,只对应着六气,所以他有一个从一个化的问题,就是有个主次的问题。打个比方说,咱们看中间的太阴这个经脉,就是手太阴肺和足太阴脾,肺呢,属于辛金,脾呢,属于己土,他们从六气来讲都属于太阴之气,为什么我们讲这个太阴,六气名目他叫太阴湿土,以脾为主,好象是没有管肺的问题,以脾为主,所以,那就是从化了,肺服从于脾的一些规律。我们这个地方,黄元御在第二小节六气从化里面,他是用的从化,什么七月从夫,子母相生,讲的比较繁琐,很多人一看就头疼,觉得不好理解,所以今天我就把这一小节结合这个图,给大家讲一讲我的理解,我不用黄元御的这种说法,照这个图给大家讲。
首先,从脏腑阴阳的角度来讲,脏为阴腑为阳,你看脏腑都在人体的内部,都属阴,但是阴阳这中复有阴阳,内脏里面,五脏加上心包是六脏,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之气他这个由内向外宣发,认为是由阴出阳的一个层面,而这个六腑之气呢,由外向内,是由阳入阴的过程。这个升降的过程,因为阳气升而为降,阴气是降而为升,阴在内主升,有往外走的趋势,阳呢在外主降,有往回走的趋势。这是他们不同的趋势,这实际就是阴阳循环无端的意思,要不然就不会产生一气周流了。所以呢,我们从阴阳相对的这个角度看这个图,你看左边,肾、肝、脾,他的气,经络循行箭头都朝上画,现在大家先暂时不要理解为十二经脉,只要脏,就是,上肢下肢箭头都往上代表阴气主升,右边六腑箭头都朝下,代表阳气下降,你暂时不要把他理解成经气的循行,理解成五脏六腑的本身气的特性,一个主升一个主降,他这个自然规律就是阴升阳降,形成循环。咱们看左边这个六脏气都是升的,由下往上升,右边六腑都是降的,由上往下降。这个讲的是阴阳升降的规律。我们看为什么手太阴肺足太阴脾,都是太阴气都主升,都是往上升的,内经里的名字,叫太阴湿土,实际上它讲的是脾,脾为土,太阴这股气的特性,是以脾气的特性来概括,湿气,容易产生湿,因为脾属土肺属金,他们不一样,为什么用脾来概括整个太阴之气的特点,而不是用肺的辛金来概括,我是这样理解的,这个脾的经气通于下肢,肺的经气通于上肢,上肢为阳,下肢为阴,从阴阳的角度来讲,脾气,脾的这股太阴之气他的阴柔之性比肺的这股太阴之气更偏于阴一些。不过从阴的角度理解,谁的力量大,脾的力量大,他在下面,所以两者靠实力来说话,谁来主宰?太阴之气,把他理解成一个单位的话,谁来当老大?谁管全局?就脾来管。肺虽然也是我这个部门,但他力量不够,没有脾有实力,偏上了,没有那么多阴气,所以,脾来管这个事儿。用湿土来概括太阴的特点,原因就在这里。同样的道理,再往左看厥阴,我们知道他有名字叫厥阴风木,我们知道厥阴心包经他实际上是相火,同样的道理,也是因为肝的阴柔之性比心包的阴柔之性更阴,阴气更重,所以从阴的角度来讲,肝木就是乙木,厥阴肝木的这个能量要强于厥阴心包,阴气更胜,所以用厥阴肝(肝属木,所以厥阴就是风木)用他的特性来概括描述厥阴的特点。所以一提到厥阴,我们就知道是肝木,因为心包代表不了厥阴,他的实力没有肝强。
大家看右侧,阳气是主降的,所以呢,手阳明大肠和足阳明胃,都是主降,都是阳明,谁说了算啊?手阳明大肠在上肢,足阳明胃在下肢,上为阳下为阴,上面的肯定是阳气更盛,阳中之阳;足阳明胃经阳气相对就弱一些,他在下面哪,有点阴气,他就不如手阳明大肠经阳气盛,所以谁说了算?手阳明大肠经实力比较强,所以他说了算,因为大肠是庚金,属于这个金气,所以他的特点就是阳明燥金而不是土,因为足阳明胃他属土啊,所以阳明之气,他的特性是金气,由大肠足阳明庚金说了算而不是土阳明胃说了算。
同样看少阳,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也是,上肢是阳下肢是阴,上肢阳气就重,下肢阳气就弱一些,上为阳下为阴嘛,所以手少阳相火他的力量就强大一些,足少阳胆呢,他的阳气啊,力量就弱一些,所以他说了不算,他得听手少阳三焦的,听相火的,所以呢,我们一提到少阳的时候,我们知道是少阳相火。这个胆他属木啊,胆虽然属于少阳,但是呢,他更多的表现出相火的特性,原因在这里,他说了不算。这四对,厥阴和太阴是从阴的角度来讲,循行于下的这一脏他阴气更重,所以用他的特性来概括整个本气的特点;而阳经呢,阳明和少阳,循行上肢的脏腑阳气更重,所以是由相应的大肠和三焦他们的特性:燥金和相火,分别来概括阳明和少阳的特性。这样理解,就不是所谓的从谁化、谁生谁的问题了,当然黄元御说的也对,不是他说的不对,黄元御跟我说的是一样,只不过他可能更喜欢把这个描述从文字的角度把它写的更工整更华丽一些,反而很多人摸不着头脑,实际他说的就是这么个意思,我只是更通俗更直观的把它重新说一遍,变了个说法,意思是一样的。
刚才我们讲六气都有自己的特点,那么他这个特点跟这一对脏腑里边呢,只是由某一个脏、实力比较强的一脏来决定,但是呢,有两个是例外的,大家看最边儿上,最左边是足少阴肾和手少阴心,最右边是足太阳膀胱和手太阳小肠,这两个跟里边的规律是相反的,按说呢,看左边足少阴肾经呢,它这个阴气要比手少阴心的阴气还要重一些;应该足少阴肾选作代表.手太阳小肠在上,它的阳气应该比下面的足太阳膀胱的阳气要盛啊,为什么要选足太阳膀胱? 这个太阳叫太阳寒水,膀胱之气;少阴叫少阴心火,选的是心火之气. 反而选了我们理解相对比较弱的一个,跟我们前面理解的恰好相反。这一点我个人理解是这么个原因:人体一气周流,左升右降,水火立极,到了水火的时候这就走到两头了,到了火是最高了,到了水是最低了,再不能走了,再走就阴阳离决了,就该回头了,那怎么办呢,那就赶紧拐弯,所以,最边上这个水火,最边上的心肾小肠膀胱, 这两脏两腑代表的是水火之气,水火之气就是物极必反,就是它要回头啊,所以呢,代表本气特性的脏腑和其他的正好相反,原因在这里,大家把这一点看明白了,再看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的时候啊,就容易的多,六气的从化,黄元御讲的六气的从化就是五脏六腑表现的特性啊,为什么他还表现出太阴湿土的特性来呢?一感冒就老咳嗽老有痰啊,痰不就是湿气变来的吗?金气本来是一种金燥之气,干燥的,肺喜燥,但是他最容易产生湿气,就是因为它与太阴湿气相对应,所以他更多的体现出湿气的特性,因为他本身的金气,不如太阴湿气的力量强,所以他很容易表现出太阴湿土的很多特点,所以我们有痰的时候,我们讲肺里有痰要温化中土,为什么要温化中土,你把太阴湿土的湿气一散,肺里自然就没痰了,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再看黄元御讲的六气从化的时候,就比较简单了,大家看这个图来理解,六气从化实际就是谁有实力谁说话,谁有实力谁就管事儿,决定这一气的特点,就是这么个意思,很简单,大家不要再去执着于文字上去纠结,什么夫妻啊、母子啊,到底谁听谁啊,黄元御的意思就是这么个意思,这么理解就可以了,不要再在文字上掉进去出不来了。
那么咱把六气从化,从这个阴阳强弱(听不清)的角度给大家讲了一下,这就是把第二小节就讲完了,四圣心源卷二第二小节六气从化给大家说了,下一步说什么呢,给大家讲六气虽然是从六的角度来讲,它本身实际上还是五行的结构,那么我们就从这个图表,图表就是:六经六气十二经络、五脏六腑(加上心包六脏六腑了),我们怎么从这个图里边推导出五行这个模式来,土枢四象,我们如何从这里边把它演变成,大家看左边有一个中土斡旋、四象轮周、一气周流的模式图,我们现在就从右边这个十二经脉流行这个图,推导出左下方的土枢四象这个一气周流图,现在来做这个工作,大家来看:
我们既然知道黄元御讲了六气从化,就是只有一个说了算的,那我们就可以简化啊,咱看太阴,太阴之气是脾说了算,你看我在脾这个经脉上画了个圈啊,看到了没有,那么厥阴之气谁说了算,肝说了算,对不对?厥阴风木,乙木说了算.右边阳明之气是大肠说了算,是吧,所以我在手阳明大肠这个经脉上也画了一个圈. 少阳这个呢,少阳相火说了算,所以我在手少阳三焦相火这个经脉上画了一个圈,那么大家看我现在画了几个圈呢?肝一个、脾一个、大肠一个、三焦相火一个,一共画了四个圈了,五脏六腑里边有实力有代表性的,那么其他我可以不管了,我只看这四个,这四个里边,一升一降,脾属土,肝属木,大肠属金,三焦属火,我们从五行的角度来讲,木火金土都有了,还差一个水,还没有水,水在哪里呢?我们来找找水,我们看最右边的太阳之气,太阳寒水,水在这儿。我们刚才讲水火立极,他代表性的脏腑跟其他的规律是相反的,因为这个小肠太阳丙火之气,他实际上要敛藏,他要敛藏到膀胱壬水之内,然后才能演变成肾水,才能藏精,阳气才能藏起来,太阳之气,按说是阳气最盛的,大阳吗, 阳气比较盛,为什么要用寒水来代表这个气?就是讲阳气最盛的时候一定要藏起来,不要张扬,阳气越盛越要藏好,要不然全散了,所以他用寒水来代表这个特性。那么最左边这个君火,手少阴心火,我们知道火分君相,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君王很少见人,都藏在深宫里。
所以我们呢,你看这个肾气,看我画的这个线,他到手少阴经心包里去,他不是直接上心里去,为什么呢,因为肾为水,它里面是内藏着元阳之火,这个火是藏在里面不外露的,一旦它发动外出的时候,他实际上就是相火,这个相火就跟宰相一样,大臣是可以出去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君火呢,正常情况下是藏而不外露的,他含蓄地藏于内,足少阴肾是癸水,有火的特性,他是强调这里边一股阳热之气,你这股水不能收藏,肾主藏.水中的真火,所以这样呢,我们就把两边的火,都可以用水来解释,两边一个是火,一个是水,他这个水火立极,水火立极,他的根源在哪里呢,根源在肾水,也就是说下焦,下焦实际上是水火合一,水中蕴有微阳,或者说真阳藏于水中,是这么一个状态。这样我们就把这个少阴君火和太阳寒水,我们可以把他合并为一行,都是水。这样,我们就把这个六气,六藏六腑十二经,把这么多东西选出了五个代表来,这五个代表就是我们讲的五行,木火土金水,其中土气,咱们看这个十二经络的循行也是,你看脾胃它在中间的,中土斡旋,脾胃接纳水谷,推陈至新,化生气血,这是一气的来源。那么这一气灌注五脏六腑的时候,学内经讲营卫气血的时候,说水谷精微洒布五脏六腑,都输布到五脏六腑里去了,那么他又在这个全身经络循行的时候,谁来主这个生发,谁来鼓动这个一气往外走呢?是肝来鼓动的,肝为乙木,肝就好像一气的一个,理解成一个水泵也好,理解成这个一股有推力的力量也好,肝脏乙木这股气他推动全身五脏六腑这股气,在流动,动力来源于他啊,肝是主生发的啊,没有他这个功能,五脏六腑这个气升不起来出不来。同样的道理,金气,大肠庚金这股气主肃降,五脏六腑的气没有大肠庚金这股金气的敛降,就回不来。而这个相火呢,他一定要,升已而降,而水气呢,他一定是把火藏的是非常严密,然后藏已而升,就是两头的水火,实际上的一体的。这样的话,我们就相当于十二经脉循行的大的周流图,跟我们讲的三阴三阳的六气,相对应。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这六气,它们也都有自己的代表.我们都选出一个代表来,它们各有各的功能。它们的功能可以概括为左下角这个图,就是土气斡旋中焦,乙木之气负责鼓动生发,庚金之气敛降,水(听不清)降已而升。我们通过分析发现,尽管六气是六块,是十二经,是六部分十二部分也好,实际上本质仍然是五行的规律,仍然是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规律。目的呢,其实就是跟大家讲这个我们人体有五脏六腑,有十二经络,这个呢,也是客观存在的,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我们不否认,这个规律本身是符合土枢四象这个五行的这个规律的,他的本质仍然是五行在周流,我们可以说,六经六气十二经络他是外在的表象,他内在的规律仍然是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五行规律。
如果大家看过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密,这本书是一个祝道长写的,网上有这本书大家可以下载来看。那么祝道长讲呢,他说这个黄帝内经只是画了一侧,实际上是上肢下肢嘛,祝道长在胎息状态他自己的体验,他说这个,人体左右同时存在一气周流,就是十二经脉同时在周流,而且是方向相反,就是我们看到画的这个假设是左边的,所有的经脉按这个方向在周流,同样的经脉就是正好按相反的次序在周流的。我在纸的左上角画了一个8字型,代表人体左右两侧,一气周流的相反同时进行的。他也是贯通如一的,把左右两侧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更大的一气周流。因为单从一个小的方面来讲,假设脾胃,你看我下面画了两个脾胃,左侧右侧脾胃周流的方向是相反的,但是呢,脾升胃降,脾胃呢又互相络属,单纯脾胃本身也是一个小的周流啊,人体左右两侧大的周流,两侧各有十二经脉的周流,连在一起就是一个更大的一气周流。所以我们说人体的一气周流有很多层次,每一个层次上都是在如环无端的周流。只要是如环无端的周流我们都可以概括为左下角这个,中土斡旋,四象轮周,一气周流的这个模式,都可以用这个模式概括。他的每一个层次上都符合这个规律。黄元御先生非常了不起,他能把这么复杂的东西用这么一个简洁的模式,放到哪都是适用的,准确无误,在哪都适用,是很了不起的一个贡献。这个不是他拍拍脑袋就想出来了,我个人认为他体验的周流就是这样的他才能讲出来。
所以我今天给大家讲呢,这个六气跟三阴三阳相配,对应人体的十二经脉规律,属于一气周流,他都是串在一块的,那么一气周流也是一个小圈。六气,主气的这个角度,谁说了算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找出五个代表来,他仍然是一圈,仍然可以概括为一气周流的模式。所以大家学习四圣心源呢,不要学了六气解就糊涂了,说前面讲的是五行,后面成了六气,一会儿是五一会儿是六,这到底哪个为标准呢?照哪个学呢?今天我跟大家讲呢,你就照这个五行这个五来学就可以了,这个六气的本质上仍然是五行。就是这么个意思。
你们临床临证诊病治病的时候,我们就直接用五行,用这个一气周流的五行模式图来分析判断人体所有的疾病,打个比方说,我摸脉,咱们看右边这个十二经脉循行图,中间是脏腑,外面是四肢经络,我们摸的是寸口,手太阴肺经上的一个部位, 相当于诊的是经络之气.通过感知外在肢体的(不清楚),是这么个意思.假设我们可以直接把手放在我画的这个图(不清楚),上下各有三条虚线代表的是三阴三阳经络之气交接的地方。假设我把手放在最上面的虚线上,可能就感受到经络之气了。就是我们把手放在这个经络线上,你就能感应到这个气的话,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个经脉之气的盛衰,能够感受到里面内脏的这个气的盛衰,那就是这个道理啊。通过外在经络之气感知内脏之气盛衰,因为人体之气根源在内脏.你就可以去调内脏之气. 比方说,我的手不管放到哪个经脉上,我觉得它很弱,我就知道他哪里出了问题,就知道是肝脏出了问题,所有的经脉,只有生发之气才能让它有旺盛往上生发的力量,你就去调达肝气就可以了。假如我摸着这个脉,这个脉气很洪大,寸脉大,上面的脉气很大,放到下面,感觉脉气很小.实际上是寸大尺小,这个火气下不去,我就知道相火不降,要用降相火的药。从中焦脾胃的角度,运转中焦,降胃从而达到降火的目的。所以我讲这个一气周流这个左下角的模式图,他实际上不是一个凭空得来的一个图,他是很实在的,他和这个人体这个一气周流,十二经脉的循行,是完全对应的。不要把他认为只是一个模型,只是一种概括的抽象的规律,他就是实实在在的真正的状态。那么我们看着左下角这个图好像只是很简单的中土斡旋一气周流这么一个模式,实际上我们在临床上,你摸脉的水平如果达到一定的水平的时候,你搭上脉,五脏六腑这个气就直接在你面前展现出来了,应该能达到这种状态。很清晰的就跟看一样,所以我希望大家呢,如果你搭了脉之后,按照土枢四象一气周流这个模式去分析,分析出什么结果来? 你就能直接分析出十二经脉循行这个图,在这个大图上就直接能知道是哪些地方出了问题,能达到这个水平看病就很好看了。
所以我们今晚晚上主要是讲这么多,一个是讲了六气是什么东西,六气就是三阴三阳,所代表的和五脏六腑相对应的六气所各有的特点,就是六种不同的阴阳之气.六气有不同的代表脏腑,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代表脏腑呢,是因为这个,他们是能者说了算,或者说是能者为主。谁能量大谁就做主。另外一个特例就是水火立极,他们选的代表是相反的,这是讲的从化。另一个就是六气本身虽然分为六块,他本质还是五行。你看我们讲了半天,从六气的角度,实际上他还是一个五行的规律。不管在哪一个层面上,他都是五行的规律。所以呢我们在临床上分析问题的时候,直接用五行来分析,没有必要非要用六气来分析,这样简洁。但是用六气分析也没有错,我个人觉得你要是用针灸的话,从六气的角度就是从十二经脉的角度来分析,他更方便,更准确,对应性更好,如果只是从脏腑的角度调气用药的话,直接用五行更方便。也更便利,这是我们今天晚上讲的主要内容,我就讲这么多。大家有什么问题再交流,这都是我个人的理解,也不一定都对,供大家参考。
2011-07-07 18:42 8楼
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七(六气解三——经脉循行)
那么我就从头开始说吧,上次讲的《四圣心源》第二卷六气解呢,主要是讲了六气,它的核心呢,实际上也是五行。也就是说六气它在人身上对应的是十二经脉,是五脏六腑。实际上呢它本身的变化规律呢仍然是天道五行的一种体现,只不过这个五行规律在人体上、在地球上、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它表现出六的一些规律。那今天呢,我们就从这个天人相应,脏腑和五脏六气相对应的角度,来讲一下十二经脉在人体的运行周流,它的一些规律,我们进一步来讲。
首先呢,还是讲一下一气周流,在我们画的这张图上,它有几个层面,这个算是复习了。从一个最大的层面来讲就是十二经脉如环无端,就是我们画的这个一圈一圈的经络线示意图,它是一条经脉接着一条经脉,这样在贯穿如环、循环不息,是这样在周流。那么这是一气周流的一个模式,这是人体十二经脉本身固有的这么一种周流模式,这是一个层面。另外一个层面呢,就是脏腑相互表里的周流。你比方说,肺与大肠相表里,在脏为肺、在腑为大肠,肺与大肠经相互表里的意思就是相互络属,肺经属肺络大肠,大肠经属大肠络肺,会有相应经络的支脉相互络属,那么这两个相为表里的脏腑,也形成了一个互相周流的体系,这也是一气周流的一种形态。还有一个呢,还有一个层面就是五脏六腑在体内循行的经脉,大部分都是在外在的四肢、头面,那么这个经气由脏腑循行,外出到达四肢,然后再由四肢周流,回到体内进入脏腑,这个出入的过程也是一个周流的过程,它也是一圈儿。所以从我们画的这个图上呢,我们能看到三个层面不同的一气周流。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以前我跟大家也讲过,一气周流呢,它并不是说在身体里面就简单的画了一个圈,不是这样,它有很多个层面,有很多个层次,每一个层次上都有一气周流。如果我们从西医学的角度来讲,人体的每一个细胞,它都有一气周流,有完整的升降出入的过程。每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比方头面部、一只手,它也有相对独立的一气周流,也都是有的。所以才有这个全息图,脸部也是一个人的对应,脚心它的穴位也是对应人的整体,有这种全息的说法,所谓的全息就是一气周流在不同的层面的一种体现。任何一个层面都能体现出一气周流这种固有的规律来。
那么咱们就要想这个一气周流在人体之内有这么多层次都在周流。那我们掌握起来还是很复杂啊,很多朋友觉得还是不好掌握呀。你看有一个子午流注,搞针灸的朋友都知道,子午流注就是讲经脉在不同的时辰,它流经不同的经脉,经过不同的经脉的时候不同的穴位会有不同的状态,根据这个来取穴治病,效果比较好。这个就相对来讲比较麻烦,也是比较复杂的一件事儿,一般人可能很难学。那我们能不能把这个简化一下,相对简单一些,如何去把握这个人体内部这个一气周流。我们作为医生或者作为中医爱好者,我们最终要面对的主要的对象还是人体,自己或者朋友或者是患者的这个活生生的身体。那么身体里面有五脏六腑,有十二经络,有气血的流行,气血在周流。他这个周流,固然是遵从一气周流这个规律,但是又有这么多个层面,又显得这么复杂,我们怎么去实际的把握它,所以今天主要是讲这个问题。那么这个呢,就要从《内经》这本书里面去找答案。所以黄帝内经这本书呢,是目前现存的医集里面,就是中医的源头、鼻祖。这经典里面的东西,很多我们都是只能去遵从。我个人理解,内经这样的经典,都是前人、得道高人、得道先贤,用内经的话来说是上古真人,他们自己悟道之后,感悟天地之道写出来的,不是我们看看书、研究研究、想一想,凑出来的,它不是这样。所以经典自古至今它的魅力不会衰减,因为它本身就是天地之道的一个直接的记录或体验。
那么内经里面它对这个人体是怎么描述的呢?内经里面它认为这个人体是五脏对应五行。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以五行御五位。所以天地之间道的变化,内经里面也称作神,神气的神。那么神呢它在不同的状态下也有不同的表现。这个神也可以理解成天地之间这种固然的变化规律,就是一种本能的、本来的变化的力量,就像原动力一样,它自始自终都在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在变化着,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内经讲这个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湿,在地为土;还有一个是在天为寒,在地为水。这就讲神这个东西,实际就是神气,它呢在天地之间化现为五行,因为它在不停的变化,当它处在不同的状态的时候,他就会化现为五行,五种不同的状态。那么同样的道理,这股神气在人体内部也同时存在,它在天地之间化为五行,它在内脏呢也对应着五脏的神气。内经讲五脏藏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肾藏志,五脏也藏神,五脏是有神气的。五脏的这股神气就与天地之间的神气相对应的,实际上也是一体的,是一个东西。所以人与天地,天人相应怎么对应,为什么能够相应,相应就是因为它有相通的东西,有共同的可以交流的东西,这共同的东西就是这股神气,就是这种神。所以人体这种结构,它是以五脏为核心,五脏藏神呀,五脏为核心,然后呢,跟天地之间这股化现为五行的神气,互相感应,互相交感,互相影响,所以天人合一它是有物质基础的,不是说这个毫无关联的,就跟两个人一样,你想想我,我想想你这样相互感应,不是这样的,它是有这种真实的交感,就是这种神气的交感。那么对人体来讲呢,人体的核心就是五脏,只有五脏是藏神的,那么六腑是与五脏相对应、相配合的。而这个经络呢,经络和穴位是五脏的神气,由天地五行与天地之间的神气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一些通道、路线。
那么这么来讲我们就知道,人体的核心是五脏,而五脏对应着五行。五行呢,它的模式就是我们讲的,五行就是一行,就是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这么一种模式。所以我们去理解人体的经络气血的循行,理解这个一气周流的时候呢,就比较好理解。那我们怎么去理解呢?我从两个方面来讲。第一个呢,就是五脏各有所主。人体的五脏呢,肝主升,肺主降,中土主斡旋,心和肾是水火两端,一个散一个藏,代表着水火立极,极端的状态。那五脏在人体内部就像官员一样,是管事的,有职权的,因为五脏它有神气,就和一个人有智慧一样。所以内经里面讲人体的五脏六腑的时候,说这个心为君主之官。心是一身的“君主”,皇帝啊,它的官最大,主明则下安。心神正常,皇帝英明,下面都各司其位,各尽其职,脏腑的功能都乱不了套,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皇帝如果昏庸无能,那国家肯定乱了套。内经这个比喻很确切,很恰切。为什么呢,因为这五脏在人体内部确实像管理者一样,它是有职权,有职能的,五脏有各自的功能。肝脏呢,就主一气的生发,人体内部气血的生发全部由肝脏来主持、主管。那么肝主生发,肝这个“官员”它负责一身之气的生发,它并不是仅仅负责肝脏自身这一脏器的生发。也就是讲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络每个地方都有气啊,这个气要生发的时候,全都是肝说了算。比方说肺,肺本身啊它是主降的,但是肺气呢它也有由脏腑到经络的这种出入过程,肺气本身它也是一个小的一气周流啊,它也有生发的时候,它也有敛降的时候,那么它这个生发的过程是由肝来负责的,肺气本身这股气在经络循行的过程当中,它也有往上升的时候,它这个升就由肝来负责,不是它自己来负责的。任何一个脏腑,任何一个地方的气,它的生发的功能都是由肝来负责的,由肝这个官员来主管。同样的道理这个气呢要往下敛降,这由谁来说了算呢,这就是肺,肺主治节,肺呢就主管人身所有的气敛降、收敛,都往回走。肝这个官员督促、督导着大家都出去,都往上走;肺呢正好相反,监管着这个气血全都回来,全都往下走、往里收。一个往外散,一个往里收。我们知道这个人体经络气血的循行,它由这个内脏、五脏六腑往四肢、经络循行的时候,就是由内出外,由里达表,这个过程是升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肝脏来主管。那么反过来,肌表四肢经脉的气血往回走,往五脏六腑,往回往内部去收藏、回归的时候,这个过程是由肺脏来主管。
所以你看我们在临床摸脉的时候,我们摸脉的位置在寸口,就是在肺经上。虽然这个脉只是一经之脉,但是呢本身这个十二经脉的气血是贯穿如一的,就是肺经上这个脉气其实蕴含着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的信息。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气血都是如环无端贯穿在一块周流,所以它本身是一个整体,不是分开的。所以我们从肺经这条脉搏搏动之处,太阴、寸口这个位置,就可以体会到全身五脏六腑的这个脉气的变化,这是一个。另一个方面呢,当这个脉啊,我们摸的时候,这个脉搏跳动一下,我们可以把它细分为升和降。你摸这个脉一下子来了,这就是升;然后又去了,这就是降。那么这个脉搏动这一下这就是一个升降,是一气周流的一个过程已经完成了,这就是转了一圈,这也是一个层面的一气周流。所以我们在摸脉的时候呢,这个脉升,来了这一下,这就是反应的肝气的状态。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肝脏官员啊它主管这个一身之气的升达啊,你摸脉脉搏往上跳来的这个一瞬间,也就是一秒钟,这一瞬间来的有力无力,来的通畅不通畅,来的柔和不柔和,还是来的很焦躁?反应的都是肝气的状态。肝这个系统,它是一个系统,这个官员它的职责是正常还是不正常,完全能反应出来。当这个脉搏落下去的这一瞬间,它反应了肺气的功能。能不能很通畅、很柔和的落下去?也就是这个气能不能很好的回去?这反应了肺气的功能。我们在摸脉的一瞬间,这个脉搏跳动的这一下,这一瞬间我们就体查到了两个脏腑的功能。简单的来讲至少这两个脏腑的功能是可以看出来的,可以感觉到。肝主升,肺主降,这两个还是能体查出来的,这是最简单的一个摸脉的体会了。
我们如果从这个图上来看呢,中间是五脏六腑,外面就是经络,在上下四肢的经络、经脉,整个气血从脏腑往外循行到四肢的时候,都是由内出外、由里达表,都是一个升达的过程,这个都是由肝脏来主管,反过来就是由肺脏来主管。我们讲这个一气周流的时候啊,当我们判定一个人是肝气不升,木气不升的时候,我们指的是肝脏本身它主管的升达的职能出现了问题,而并不是说肝脏自己升不上去了,这一点尤其要跟大家讲清楚。我们所说的木气不达,木郁,左路木一气不能升达的时候,指的是肝脏本身升达的功能出现了问题,并不仅仅是讲的肝脏本身这一脏的一气升不上去了,不是这个意思,这一点一定要理解清楚。很多人都误以为肝木不升就是肝自己的问题,这是错的。我们从《四圣心源》这个角度来讲,左路木气不升,讲的是主管升达的肝脏这股气功能不正常,它不正常,不能升达,这个位置呢不一定在哪个地方。升达不上去有可能是全身都升达不上去,也有可能是光肺脏升达不上去,也有可能只有脾胃升达不上去了。它升达不上去就是郁住了,郁滞产生的位置是不一样的,病位并不一定在哪个地方,木郁不一定是只在肝这个脏器上,全身各个地方都可以产生木郁。那我们怎么去定位呢,当我们从脉象上,脉搏的跳动上我们感觉到是木气郁滞的时候,我们知道一定是不能升达了。哪个地方不能升达了呢,就要从六部脉,左三部,右三部,都是寸关尺,从六部脉上再去找,不同的部位对应着不同的脏腑,这个以后我们会细细的讲,这就是一个定位。打个比方说右寸脉单独弦而大,这就是木气郁滞的地方在肺脏,在肺经上,以此类推。五脏的功能,五脏对应不同的脉象,都是这样的。
那么这是说,我们从一气周流的角度来讲,左升右降,火气开达,肾气藏煦,中土斡旋。那么他讲的,并不单纯是五脏本身自己的功能,而是讲的五脏他本身的职能,在全身整个的一个表现。打个比方说,中土斡旋,如果是出现中土郁滞的时候,这个脉一般都是偏软的,濡软,土生湿气,温气盛的时候,脉一般濡软无力,转不动。这是从虚的层面讲,如果从实的讲,有可能导致木郁了。如果从虚的话,单纯一个虚,脉软无力,为土虚,湿气盛。那么这时候,他的病位有可能是在肝经上。有的人,有些小孩子,阴囊潮湿,这是中土之气、湿气,在肝经方面的一个表现。也有的表现在皮肤上,长湿疹,很多小孩子的湿疹很难治,好长时间不好。肺主皮毛,主肌肤。这个就是中土,土气这个病,他的病位实际上是在肺这一块。所以我们讲,中土为病的时候,不见得这个病一定在脾胃上,我们讲的土虚不能斡旋的时候,并不一定就是脾胃病。所以这一点呢,我们讲四圣心源这个理论模型,土枢四象,一气周流,大家对这个的理解,这点一定要搞清楚,不要混了。我们这个模型讲的是五脏的功能,并不单纯指五脏本身,这一点一再强调,不要搞混了。这个跟大家一再说的原因,说得有点罗嗦,但是这个是很容易搞混的地方,所以跟大家多说几句。这是讲的四圣心源一气周流这个模式,土枢四象、一气周流、中土斡旋中焦,四象在外面轮旋,那么他这个核心,主要是从功能状态来讲,不是从具体五脏来讲,是这个意思。
但是人体毕竟也是有具体的五脏六腑,有具体的十二经络。那我们怎么去进一步再细化的去理解他,再深一步去理解,这个一气周流,这个升降斡旋,我们讲的这个状态,和人体真实的五脏、经脉、经气的循行,如何去对应呢,如何去形象的把他们联系到一起?那么大家看着图,我给大家讲。我们知道人体之气,在十二经脉之中循环周流的时候,我画的这个图上,所有的代表着经络的线,以及内部的脏腑,他们之中都充满了经气。正常情况下,他们好比一套循环体系里边都灌满了水一样,到处都是水,满满的,并且这个水呢,是在循环周流着,气血在里头周流,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水,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血。那么他就延着我们线上标的方向、线路,如环无端的在周流。如果我们从大的层面来讲,刚才我们讲的脏腑之气,外出到达四肢,这是升达的一个过程,是由肝脏来主管。比方说,我们来看图的左上角,心经、心包经、肺经,左上角的三阴经,他这个经气,由内脏向外循行,到达上肢内侧,然后往手掌循行的过程。因为这个三阴经同时在向外循行,他向外循行的同时,右上角的三阳经,在手臂的外侧同时向人体的大肠、三焦、小肠,向三个腑在回流,往回循行,这都是同时进行的。左边的三条经络的气血,由内出外,就是一个升达的过程。右边的三条阳经的经脉,气血由外入内,就是一个敛降的过程。这一升一降也是同时在进行的。左边升的同时,右边就是在降,一块在周流,同时进行。那么,他这个往外升的过程,就是肝脏这股力量、这股职能主管了他,他能升出来;他的降的过程,就是肺脏经气这股敛降的职能主管他能回来。你看在同一时间既有升又有降,主升的肝脏与主降的肺脏他们同时在执行自己的职能,同时在发挥自己的作用。因为人体十二经脉的循行,阴经和阳经,他这个运行的方向相反,但是运行的步调是一致的,就是同时在动,你在升我就在降。从这个层面来讲,升降这种一体性的内涵,也就是说升降是不可分的,因为他经气是贯穿在一块的,如果没有左边的经气的上升,右边也就没有经气来敛降,这就是没有升也无所谓降。所以有时候,我跟大家讲四圣心源这种模式,左升右降,说升和降本质上也是一体的,升的同时也同时在降,如果没有左边的升,右边根本也没法降,所以升就是降,降就是升,他有时候就这么讲。大家如果从周流的角度来想,假设左路的升和右路的降,我们不要把他看成升也不要把他看成降,我们只是把他看成连成一块儿的一根管子,他不过是水在里边流而已,哪有什么升和降。所以所谓的升降,都是相对的。当然他由内脏出外到四肢,肯定还是一个偏于升散的过程,由四肢回到脏腑肯定是一个偏于收敛的过程。所以我们分别用肝主升和肺主降来描述这两个过程,实际上说这两个过程由两个不同的脏腑功能来主导。但是他们并不是截然分开,要知道他们是本身就是一体的。从这个图上,大家会好理解一些。升的同时他也在降,升其实就是在降,既有区别,又是完全一体的。这一点,大家要去体会要去理解,可能我说的还不是很清楚,大家再回去体会体会这个意思。升降本身是一体,但是又有区别。这是从整个大的一气周流,人体十二经脉周流的层次来讲《四圣心源》左升右降是怎么回事,这样就对应上了。下肢也是一样的。
那么在另一层面上来讲,咱们知道十二经脉的循行,他有次序,也有时辰。一天有十二个时辰,每一个时辰对应一个经脉,所以有子午流注之说,每一经都有自己的时间,循行时间。这个怎么理解呢。并不是说,比如说寅时,肺经,并不是说其他时辰肺经没有气血了,不是这个意思。这个经脉,哪一个时辰是哪一经,这个意思呢,就跟海水的涨潮一样。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十二经脉的气血,它在经脉里面循行的时候,并不始终是一样多一样快,它不是均匀的,而是随着时间、时辰的变化,也是一个有规律的强弱变化,就像大海里的潮水一样,它是有起伏的。如果见过大海的人都知道,一个浪来的时候,这个浪,有的就跟一排、一条线一样,远远的就推着过来了,那么它经过的这片海域,浪经过的地方就高高的升起来,就是一个浪花。那么这个浪花它不是在这个地方不动了,它是不停的往前走,往前推动。在这个浪花的前后,海水相对就平静一些,那么这个经脉循行也是。打个比方说,肺经当令的时候,这个时辰是肺经,那么这个肺脉,就好比方说,这个地方有一个潮水,那么这段时间,这个气血啊大部分都集中在这个肺经这个经脉上,这个地方的气血比较盛,比较多。如果碰巧你这个肺经肺脏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毛病的话,在肺经当令之时,这个疾病就会表现的比较明显和严重,相反你用药治疗的话,在这个时辰治疗肺经上的疾病就会得到天时的相助,这个时候肺气本身在这个时候就是最旺盛的时候,这个时候用药他也最容易治愈,是这个意思。
如果我们形象地来理解,就好比在这个人体12经脉循行的这个路线上,有一个浪花,这个浪花呢,它的长度正好是一个经脉的长度,这个浪花呢在这个十二经脉循行的路线上它在不停地往前推进,从一个经脉推进到另一个经脉,就跟这个海里的浪花在大海中推进一样,一点一点地往前挪,一点一点地往前走。人体这个经脉气血形成的浪花也是,它这个浪花呀,也是一条经脉一条经脉地往前挪,按这个12经脉循行的次序,它也是一条经脉一条经脉地往前挪呀,一条经脉一条经脉的这个浪花它这个循行过去了。每一条经脉都会经历这个涨潮落潮这个状态,那么这个状态,那么这条经就是对应这个时辰,经气比较盛,经脉主时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这个经脉呢,经脉的这股脉气在某一个时辰,在它自己对应的时辰这个经气比较旺,那么这一点,这也实际上跟这个脏腑本身的这个功能是密切相关的。或者说脏腑它的这个功能,它本身的职能所对应的天道的状态,跟它主时的这个时刻的天道的状态是相对应的,所以才有经气的这个涨潮一样的盛衰的变化,它本身也算是这个一气周流的变化,也符合一气周流的原理。只不过它更多的是脏腑本身和天地之间的交感来导致的这么一个规律。
所以咱们对人体自身的一气周流呢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方面呢,就是所有脏腑的一气,他的升降出入,他的循行,都受到人体自身这个五脏功能的调控,是符合四圣心源所讲的这个中土斡旋、一气周流这个模式的,这是一个方面,这是一个最主要的状态。那么同时,在这个状态的基础上它还有一些细微的变化,这个细微的变化就是讲的这个十二经脉的主时,十二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会有一些细微的盛衰的变化,这是由五脏六腑本身的功能,本身与天地之间的感应相关的。如果我们在用药治疗的同时,能够考虑到这种因素的话,考虑选择最佳的用药时间,可能会达到一个更好的效果,针灸的时候这个可能更重要一些。当然,从用药的这个角度来讲呢,最主要还是调整五脏所具备的这个升降出入的职能。调五脏,这是最重要的。至于十二经脉与这个五脏六腑本身的跟天道相对应的这个一天之内的细微的变化呢,也不是说不重要,相对来讲呢,因为它的变化更精微、更细微一些,不容易查觉,所以我们可以暂时不作为一个重点。就是你如果不是很熟悉,不是很确定的了解它的状况,可以先忽略不计。你可以先按照这个四圣心源这个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体系,来调五脏调升降,也可以把整个一气给调好。整个一气调好了,它自然这个天地交感,也自然会恢复正常。
那我们为什么跟大家讲这么多呢?实际上,还没有正式给大家讲六气的内容。主要就是跟大家讲,首先要把人体这个模型要理解透。尽管它的周流好象也很复杂,实际上呢,它的这个实质,这个运行规律,是完全符合四圣心源讲的一气周流这个模式的。所以我们学习四圣心源,我们学的不光是一个理论体系,要跟具体的脏腑,要跟这个天地之气的升降要完全地合在一起。就是我们要体验到它这种一气升降、出入,它这种真实的状态,你要体会,不能只是看到四圣心源这个理论上的描述,一气周流就是画了一个圈,画了一个圈就完了,这不行!因为这个一气周流呢会有很多的层面,会有很多不同的表现,所有这些不同的表现实际上在源头上都是相通的,他们都是体内五脏不同功能的体现,在不同层面的体现。所以我们这个源头在哪里?源头在人体内部就是五脏,在天地之间就五行。他们之间都有神气相通,这个神气就是天地之间亘古不变的、本然的变化的规律,是一种本性。这样我们学起来就学活了。就是四圣心源,黄元御老先生在书里讲的这个理论体系,这个模型,它是很实在的,是很鲜活的一种境界。你看到这个体系,看到这个理论,你马上能够感受到这股气,在体内是很生动地在升降出入,在天地间也是很清晰地有这种上下的交感,都在动。所以我们学了以后,你要感受这种气的变化。摸脉也好,察象也好,都要去感受这个气,感受这个气的动态的变化。你就知道它来来回回,升降出入,无非就是周流而已。去了又来,来了又去,来来往往,如此而已,要有这种体会。
学这个六气解的目的呢,就是知道,这一气,它在人体内部的循行,固然有六腑,(五脏加上一个心包,相当于六脏了,心包也是虚的)它在人体这个五脏六腑的这个循行表现出不同的特性,与天地之间的六气也相对应,有不同的特点。实际上,它仍然是天地之道五行的本性的体现。等我们下一次具体讲这个六气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个六气实际上也只有五气。所以这个六气解其实是最不好讲,实际上,它难就难在它的名相,很多的名目。这个名字,那个名字,很多人可能一下子理解不了,或者觉得比较繁琐,实际上它的本质,它的核心,是一样的,很简单,就是五行,就是一气周流。
今天是接着上一次把这个人体十二经脉,也对应六气,对应着三阴三阳,把这个人体一气,十二经脉这种一气周流,结合这个五行,又跟大家做了一个深入的探讨,希望能够让大家加深一下理解,能够理解地更细致,更清晰一些。今天呢我就讲这么多,下一次我们开始讲具体的六气。今天时间还比较充裕,大家有问题的可以提出来,咱们再交流一下。
2011-07-07 18:44 9楼

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八 (六气解四)



前两次呢,把这个《四圣心源》第二卷《六气解》,咱们理论部分做了这个交流。今天呢是把后面分着讲的这个六气,每一气它有什么特点,我们临床治疗的时候需要如何去处方用药,这原则性的东西,今天来讲这些内容,后面这部分内容呢其实是占的篇数比较大,六气呢,每一气都有一节,后面呢,有一个小节,每一气有一个代表性的方子,内容很多,但是呢实际上是我们有了前面的基础,原则上的东西呢,前面两次讲课已经跟大家交流过了,所以后面的内容呢,虽然内容多我们今天晚上一次就把它讲完了,比较好讲。
今天晚上我们讲具体的六气,六气的特点,那么这六气呢,就是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大家看这六气里面,实际上有两个火,就是君火和相火,如果把这两个火看作一个火来对待,那这个六气实际上是按五行相生的次序来排列,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是这么一个次序,这跟我们前面讲的一气周流、五行相生的次序是一样的,为什么要列出两个火来,内经里面讲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君火它是,就跟这个君主一样,它应该是内藏,而不外露,而相火呢,它是通达于外温煦周身,是做具体事情的,就像一个宰相,治理国家一样,君主有什么命令,宰相就去执行,人身这一气无非是阳气,气动而为阳,所以这一气周流就是阳气在周流,阳气它在动的时候呢,实际上是有神明,有心神在指导,这个心神呢,就相当于人体的君主,所以它的权利是最大的,所以内经还讲主明和下安啊,心神清明,那么下,下面就是五脏六腑十二官,君臣佐使,下面这文武百官啊,各个脏腑功能才会各据其位,各职其能,这就是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的这个意思。所以这个心火啊,少阴君火,它实际上是代表着心神这种地位,通常情况下,心火它应该是清明内藏不外露,一旦有心火外露的时候,那就是你的脏气衰了,脏气不藏了,五脏藏了不泄,五脏藏精气而不泄,一旦心火外露,这就是比较危险的症状,我们临床上摸脉,很怕见到真脏脉,那这个心火也是这样,临床上见到心火这样的症状也比较少,一般都是危证,我们一般情况下见到的火都是相火,所以呢这个,虽然六气解讲的是六气,实际上本质上还是五行,君火在这个五行当中,它是隐而不见,所以我上次跟大家讲水火合一、水火一体,就是这个意思。君火藏于水中,它和肾中元阳在本质上是一回事,当然这里面也有区别它们都属于人体真阳,相当于是。只不过肾中元阳相对于君火来讲,它处在一个更加收藏的状态,而君火呢处在一个清明开散的状态,元阳易升,它要动,是一个动力;君火呢,以明易降易藏都是无形真气,都处在敛藏的状态,只不过它们主导的是多隐藏,当然我们讲六气解,六气的时候,我就不在一节一节的讲了,我呢,因为最后一节呢,是讲六气治法,每一气它有一个主导的主方,没有剂量,只有药就是讲这个意思,那我会把这个方和一气,对应着来讲。
首先看这个厥阴风木,我们看厥阴风木呢,厥阴风木对应的方子,实际上是桂枝汤的加减,桂枝汤加味,我们知道桂枝汤是伤寒论第一方,经方之祖。那么桂枝汤呢,我们知道它是舒达肝木的一个方,这个厥阴风木应春气,在脏为肝,春气生发啊,需要气比较流畅,柔润而生发,它不是说单纯的只是那种辛散,不是说只有桂枝的这个辛散它就能够升发上去,就跟我们,春天要植树,要浇水啊,光栽树,种下去不浇水下去它活不了,所以有时候咱们讲一气周流呢,说这一气啊,动则为阳,是一股阳气,一气周流就是一股阳气在周流,实际上呢,这么讲是从动的角度来讲,动则为阳,流通吗,但是阴阳都是一体的,阴阳是不可分,一体。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所以这个厥阴风木之气,要想很好的生发,它也要有足够的阴津,也就是说这股气要足够的柔润,它才能够生发,那么桂枝汤这个原方呢,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相对来讲偏燥一些,所以黄元御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加上了当归、阿胶,还有茯苓。厥阴风木之气就是左路木气,它本性生发易动,以前有几年,北京一到春天风特别大,为什么风特别大呢,因为绿化搞的不太好,最近这几年绿化搞的好了,水土保持的比较好,到了春天这个风就小多了,厥阴风木之气,也容易生风,因为它容易生动,容易动,所以它特性就是生风,动则为风,这是它的特性。跟春天这股生发之气相对应,就跟小孩好跑啊,多动啊,调皮啊,是一个意思,那你就要好好调教它啊,从这个用药的角度我们怎么调教它呢,那就要润养,你要是干巴巴的,光让它往上升,那就是燥而生风,就是没有节制了啊,到处横冲直撞,这就是生风了,所以实际上黄元御在四圣心源里面讲,这个一脏之气病,则见一脏之气,就是说那一气病了不正常了,你才会看到,身上表现出这一股气来,木气病了,就会表现出风气来,就会有一股木郁生风之气,而病的本质上是虚,这个脏精,五脏藏精气,从脏腑的角度来讲,脏气没有说太实的,都是虚,那么肝木之气,厥阴风木之气呢,如果没有郁结的话,只要有风气表现出来,实际上是阴虚了,为什么阴虚呢,因为左路这股气,虽然是生动为阳,但实际上呢,从阴阳交感的角度,地气升为云,天气降为雨,他都是一股生动之气,所以这个左路之气,从它这个动的特性来讲为阳,从这个由阴出阳,由阴化阳这个角度来讲它属阴,所以你看,左为肝,肝主血讲的就是这个意思,体阴而用阳,可以这么来讲,在体为阴,在功能为阳,这就是左路之气的特点,它本身就是比较润的一股气,所以这股气呢,要保持足够的荣润,一旦津血亏虚的时候,木气不润,那就会郁而为风,这就是厥阴风木的特点。所以厥阴风木之气呢,它要正常的生发,一定要有足够的阴津,足够的阴血,因为现在人消耗比较多啊,阴津亏虚的都比较常见,所以有一些人呢,他也会有这种,觉得这个上火啊、发脾气啊,就是木气淤滞的这个症状,很明显,有时候你用这个,会越用越差,实际上这种情况你要仔细问一下他,往往都会有这种手脚凉啊,或者脚脖子容易酸啊,容易凉啊,没劲儿,皮肤不够荣润啊,就是这个阴津亏的症状,很明显,阴津亏的时候,一气周流不畅,四末不微,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所以就要去养,不能散,要用一些比较柔润的药,像当归、阿胶、沙参之类的,要去养。所以黄元御呢,治疗厥阴风木为病,他很清楚,知道要养、要润,所以他加上当归和阿胶,在桂枝汤的基础上,桂枝汤主生发啊,那么当归、阿胶呢,补这个阴血、阴津,这就是切合厥阴风木的这个本性特点,酸味入肝,酸味能敛能柔,如果厥阴风木之气大虚的时候,需要急救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大量的酸药、酸味的药,那么伤寒论的乌梅丸,用大量的乌梅酸敛、酸柔来治厥阴病,实际上就是救急的一个药,五味入五脏,有时候是可以救五脏真去的,救急。临床上有一些妇科大出血,女子以血为主,男子以气为主,肝主血吗,所以这个厥阴风木,肝气对女性来讲呢可能更重要一些,有些经血崩漏不止的时候,危急重症,有些有经验的老大夫,用药的时候呢,会用大量的醋,用醋来煎药,那就是取这股酸味儿,醋这个酸味,酸入肝,急救收敛,来救肝脏的真气,是这个意思,能很快的止血,效果很好,止血药用醋。我们很多疏肝的药都用醋炒,醋制,医理也是这个意思。轻重不同会用到不同的药物,就厥阴风木来讲呢,一般情况下,阴血还比较充足的时候,单纯的不能升达,那么直接用桂枝汤就可以了,那么大部分情况下,它实际上是由这个加当归、阿胶,当然还有茯苓,加茯苓实际是轻轻运一下中焦的意思,中焦去湿气。不过,这个厥阴风木之气亏的比较厉害,就是肝气亏虚得比较厉害,那就需要用酸味药来救急,急救真气。所以这个内经讲得五味入五脏,它也不是一个空洞的理论,它是有很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那么在这个方子里加茯苓,方才讲的是去湿气,去中焦湿气,会升达的更通畅一些。 这个土木相克,木能克土,木能克土,它是正常情况下,这是我们需要的,需要木来克土,是什么意思呢?中焦土气土湿之气容易生湿,湿气濡软缓滞,土气本身就如懒汉一样,老偷懒,不想动,木气呢,就跟一个淘气的孩子一样,老跑的不停下来。所以一个勤快,一个懒,正好调和一下。所以木克土,就是用木气的生动之气,去带动土气也跟着动起来,也能跟着斡旋起来。所以正常情况下,木克土,是我们需要的一种作用,我们需要人体的一股气,有相生有相克,我们既需要相生也需要合理的相克,相互制约,所以说木能疏土。木气能把雍滞的土气疏达通畅,让他给周流起来,这是我们需要的。所以我们治疗一些中土气,中土湿气比较盛的时候,我有时候喜欢用点升达木气的药,象用一点点麻黄、比较量多的生麦芽,有时也用会一些桂枝,治疗一些脾胃病,效果也很好。通过木克土的作用,用木气的动力。看出黄元御老先生对厥阴风木的认识是多么的到位,通盘考虑。这股木气主生动,这股生动之气,它需要有充足的阴精作为化源。同时,整个一气,从后天化生的角度来讲,都源自中焦,所以要同时兼顾着中焦之气。木气生动为主,阴精的根基也要厚,中土不能太粘滞。这几个方面都调好了,那左路木气就有了比较好的升达之性,也就符合了厥阴风木之气的特点,能够通畅、升达、柔润、和缓的升达之气,这就是厥阴风木之气的特点。那么厥阴风木之气主升,阳明燥金之气主降,升极而降。夏天过去了,秋天就来了呀。物极必反的一个状态。它是一股火气,阳明为二阳,所以这股火气它要往下降,左路厥阴风木阴血往上升,升达阴化为阳,成了木气;阳明燥金是阳化为阴,阳需要往下降,为什么叫燥金?如果这股火气降不下来,就会灼伤阴精化,为一股燥气。所以它的特点就是不容易往下降,容易化燥。我们讲厥阴风木之气的时候,木气容易生风是因为阴亏,而金气容易化燥也是因为阴亏。我们都知道火性炎上,本身是往上走的,不是往下走的,一定要有阴柔、镇降的药物来引导他。在天地来讲,天地本身这个阳明燥金之气,它就是一股沉降之气,所以可以把火气自己给压下来。一旦这股沉降之气不足,火气就停在上面,化火化燥。阳明燥金,黄元御给出的方子,它实际上就是咱们比较熟悉的白虎汤的加减:百合、石膏、麦冬、五味。白虎汤和生脉饮意思。东青龙,西白虎,白虎是主降的。主要石膏这个药,石头嘛,西方之玉、金石之气,可以演变的金气。从治疗上来讲,主要用石膏来镇降不能自己敛降的火气,金气本身往下镇降的,石膏就是一股金气。那为什么还要加上麦冬、五味,加上百合?这些百合、麦冬都是比较滋润的药,相反的,但是都是阴柔的药,都是滋润的药。所以我讲一气周流,阴阳一体,一气既有阴又也阳,只不过在升降不同的阶段,它的阴阳有偏多偏少,偏升偏降之分。分之为阴阳,合之为一气。从这个用药我们可以体会出来。所以阳明燥金之气如果不降,一定要用清凉润降的药,百合呀、麦冬呀这样的,比较清凉,比较滋润。阴药本性是下降的,往下降的。我们知道秋天这个秋老虎很热呀,总是很热,不凉快的时候,下一场雨就凉快了,一场秋雨一场凉。也是这个意思,也是这个道理。因为这个燥金之气如果要降,一定是润降,滋润才能降下来。左路木气如果要升,一定荣升,荣润才能升达。这个角度来讲,从阴阳相对的角度来讲,阴气有时比阳气还重要些。没有阴气,阳气则无所附,全都散了,这身体的一气还周流什么呀?阴阳离绝了,谈不上什么周流。只要一气没散,必然有足够的阴精来载气,阴以载气。气不散,就是阴阳和合。所以你看阳明燥金之气,它的特点就是:本性宜降,但是偏偏不容易降,容易化火、化燥、伤阴。我们治疗时要润降,所以白虎汤除了石膏还有粳米、有知母。这些实际上也是比较润的东西。黄元御在这里用了五味子,五味子是偏收的,实际上是补肾的药,可以认为是五味子补肾的,这就是提前从肾水收藏的角度治疗不降,这个力度更大一些。不光是往下降,都开始往里收了。从这一点来讲,黄元御这个方子,它降阳明之气的力量要比白虎汤看得更远,步子更大,势力更强。不是说白虎汤不好,白虎汤也是经方呀,也非常好。那是单纯从阳明,降阳明的角度用药。而黄元御的方子已经从收肾气的角度,牵涉到收肾气,所以更有味道,更有境界。不要只看这个简单的方子,就这么几味药,连个量也没有。《四圣心源》的方子,很多方子都是在说法,表法,说一个意思。你如果能够领会进去,就可以举一反三呀,就不至于抱着一个方子,束缚住了手脚,不知道变通。所以我们学《四圣心源》,主要是学它的思路,学它的思想,而不是去死记几个方。经常跟朋友讲,我说我基本上不用《四圣心源》的方子,《四圣心源》的方子我也记不住,我只用它的法,所有的方子都是随证处方。如真是考我《四圣心源》,我可能都不及格,都记不住。所以书都是给我们指方向的,因指而得月,不能得指而忘月呀。道理看明白了,书可扔了。这是讲了厥阴风木之气和阳明燥金之气,它们的特点和相应的治疗方法。其中给我们比较重要的启示,那就是一气本身就是阴阳和合阴阳一体的。只不过木气偏阴,体阴而用阳,金气体阳而用阴。木气宜升,金气宜降,但是恰恰它们一旦为病,木气不升,金气不降。木气不升,就会郁而化火化风。木郁生风,大家不要认为生风就生动的更快了,不是这个意思。木郁生风,可以理解为:如果从正虚的角度来理解,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底气不足,站在那瞎嚷嚷;如果从邪气的角度来讲,从郁结的角度来讲,可以理解为就是道路不通畅,走不动,急得在那叫,一个意思。就是光打雷不下雨,光有动静,实际上并没有往前面走半步。所以我们看木郁生风时候,很多患者躁动不安,有的象小儿多动症,还有肢体振擅呀,都属于木郁生风,风象。但他们的脉都很虚,肢体四末不温,肌肤不荣,都是不通畅的一些象。如果说这个木郁生风,就是一气周流都很通畅了,跟风一样快了,那倒好了,那病自己就好了。只要经脉通畅,一气周流通畅,这个气就会阴阳和合,不可能表现出风象来。一旦出现风象,必然是走不动,或虚或郁,必然是有郁滞。所以我们才需要桂枝去升达,帮着它往上走。木气本性好动,宜升,偏偏容易出现不升的病症。金气是宜降,正好容易出现不降的病症。所以黄元御在这个《长沙药解》里面,讲这个药时候(忘了讲哪个药了),他讲金木之气不随其性则病生,水火之气各随其性则病现。好象是这个意思。就是说,生病呢,从金木升降这二气来讲,正常情况下,是要随顺它的本性,木要升,金要降,这样才不会生病。而水火刚好相反,火性炎上,实际上我们需要它降,水性润下,实际上我们需要它升。物极必反,阳能降,阴能升,才能周流如环,否则这个一圈哪里来呀?所以水火之气不能随着它的性,要反过来压制。这个我们后面再谈。金木之气都是一气,都含阴阳,都是阴阳和合的一气。只是因为它本身所处升降的位置有所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特性。所以我们在治疗时候,就要从阴阳和合为一气的角度去治。既要照顾到本气的特点,又考虑到阴阳和合,或者说从体用的角度来讲,既要考虑到用,也要考虑到体。如果我们从流通的角度来讲,我们可以更形象的来理解。木气从下往上升发,大家看,可以想象一个喷泉,喷泉底下有水,喷到上面升已而降,如果下面没水,没什么可升了。木气要升,首先要有阴精,阴精要足,它有东西可升。金气要降,同样如此。也要有足够的阴精来润降。它才能降下来,否则阳气要散,火性炎上,不会自己降下来的。大家想一想,假设这个喷泉,喷得足够高,喷上去的水气那可能真的就散了,这个喷泉的水可能就降不下来,能降下来的一定是水气。有水才能降,就是这个意思,只有气,是降不下来的,所以这个喷泉它能降下来,就是它还有水呀,大家这样去理解, 形象一点,可能更好理解。
我们学中医基础理论会讲到,气以行血,血以载气,这个说得很好,但是也不是光学了这么一个说法,不知道什么意思,它实际上就是阴阳和合的意思。阴阳互不可缺,那么在临床上体现在用药上,要注意这一点。从一气周流的角度来讲,发现气周流不畅,或者说木气升的不通畅的时候,我桂枝用100克,行不行?可能有效。因为你身体里面可能还有一点阴精供你挥霍呀,你连着用上一周100 克,你试试?同样的道理,大量的用附子也有这样的弊端,附子散的作用比桂枝更厉害。所以我们讲,任何时候,让一气升或降的时候,不要单纯从阳气的角度来考虑,也要更多从阴精的角度来考虑 ,或者说,更确切地说,要从阴阳和合的角度来考虑,为什么,黄元御老先生在四圣心源里讲一气,他很多时候没有单纯地讲阴讲阳,讲一气,包含了阴阳。金气,木气只是偏于阴或者偏于阳,都不是纯阴或者纯阳,都是阴阳和合的一股气,只是阴阳的偏重稍有不同而已。所以我们用药也是这样,都要考虑到阴阳和合。阴阳离绝那就没有一气了,只要有一气,说明阴阳还没有分离,还是合在一块的。就跟一个家里,有男人有女人 ,有丈夫有妻子还是一个完整的家一样。所以临床用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单纯温阳也不要单纯去滋阴,要注意阴阳和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一点,需要我们注意的。
内经里面原文我记不太清了,专门讲这个阴阳和合的,大家可以去查一查,不管是《内经》呀, 《四圣心源》,还有其他中医经典呀,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经典 ,《易经》、《道德经》、《阴符经》都讲了很多大道的道,天地之道的道,这种道理,真理。这种东西,我们不要去学习文字,要去体会这个境界,你去体会这个境界的时候,你就会明白文字不足于表述真实境界的,我有的时候和朋友们讲,阴就是阳,阳就是阴,升就是降,降就是升 ,好多人都理解不了,也有人觉得我这个说的是废话。实际上,真实的境界就是这样,你要去体会。当然这个境界体会不到的时候,可以先从文字上去理解,真正去学好,要学到一个比较好的水平,你要去修行,就是要去修心养性,提高自己的境界,然后去体会这个境界。
这是讲的厥阴风木和阳明燥金之气的特点和治法。
下面我们看,太阴湿土,中土。中土之气容易生湿, 土湿之气。太阴湿土,黄元御给出的治法:固运中土,渗利湿气。甘草、 茯苓、 白术、 泽泻,其中,甘草和白术固中土,甘温之药,白术还比较润一点。土气就像打地基一样,培补得厚一点。茯苓、泽泻,中土容易生湿,把湿气往外带一带。中土之气的主要特点,就是生湿,以利湿作为治疗的一个重点。另外,中土也是一气周流的一个枢纽,中土斡旋嘛。中土能升降,能运转,一气还有后天源源不断的一个来源。中土之气如果虚的时侯,也需要去运,去补和运。白术这个药, 即能补又能运,我经常讲,白术固运中焦,固就是补的意思,运就是转的意思,就是动,使得中土之气既得到培补又能够转起来,白术一药两能。所以黄元御的方子都很小,但是都能非常贴切地与各气的特点相吻合,根据每一气特点提出一个非常恰当的方子,我们看这个方子,就能看出本身治病的特点。
我们在临床上治病的时候,中焦湿气重的话,除了用茯苓泽泻,还可以用薏米。泽泻利的力量比较快,正气虚时我就换成薏米。薏米柔和一点,还有一点扶正气的作用。如果不用利湿的药,有时候治中土效果不太好。所以中土湿气盛时侯,利湿气,比运中焦见效会更快。所以很多中药,尤其是入脾胃的中药在制法上,都会用土炒、 麸炒。麸炒就是小麦皮磨碎后成了麸子,那么用土炒 、麸炒后,就多了一些土气,多一些温燥的土气。这股温燥的土气他也能够治水气,为什么叫燥湿,我们在说用药的时候,用一些药来温燥湿气。因为湿气本身属阴。中土之气为什么容易生湿气,因为中土这股气,比较柔和,比较缓和。我刚才讲好像一个人比较懒,它本身就不快不慢的,快不起来的一股气,一旦出现阳气虚,出现一气周流不畅的时候,就没有人帮它了,力量更弱了,更不足了,更动不了。阳无以化湿,阳气化不了阴气,湿气就会在中焦停聚起来。产生了中焦湿气,那么正常的土气是一股温燥之气。温燥之气可以运转湿气,可以把湿气运转出去,或者让它动起来。 所以用炒过的药温燥之气比较足,土能克水的意思,
譬如下雨了,路上很泥泞,无法走路,湿气很多。在乡下,没什么好办法,以前农村的院子都是土,一下雨,院子很泥泞,走不了路。有条件的,放几块砖头踩着过去。有些人家里穷, 连砖头也没有,就把灶膛里草木灰掏出来,撒在院子里,就可以成为一条路。草木灰就是一股温燥的土气,它能够吸收水气,让环境变得干燥一点,就可以出去了。所以土气这股气,虽然容易生湿,但是正常情况下,中土这股气是不燥不湿,不应该表现出湿气,它能够斡旋的时候,它就会阴阳和合。正因为本身这股土气走得慢,容易出现雍滞,最容易出现的邪气就是湿气,实际上就是阳虚不运,湿气内停 。所以我们这个中土之气,生病的时候大部分是吃得不合适,吃得生冷东西,受凉了,有的人,就会上吐下泻,胃不舒服,吐酸水。首先是中阳之气受损 ,阳不能化湿,然后中土的湿气就表现出来了,产生各种病症。治疗的时候,温燥利湿,是太阴湿土的治法。当然中土也有伤阴的,燥气太盛,伤了阴的,像大承气汤,阳明燥热伤了阴精,土气都是一片燥火,它需要紧急通下。或者有一些萎缩性胃炎患者,也是中土阴不足,火气有余,也是需要润养。但是从大的方面讲,大部分情况下,中土之气最常见的症状,还是湿气盛,十人九湿,真正阴虚化燥的,百不二三,这是黄元御调查的结果 。所以我们运中焦,温燥利湿,这是原则,只要湿气比较盛的时候,就是这样来治疗。所以我们治疗针对的是阴阳不能和合如一。阴阳有偏,不是正常的和缓的一气,就会出现病症,我们治疗的时候要根据各气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药物把它恢复到阴阳和合的状态,就是在它的位置上,阴阳和合的状态,至于木气来讲,就是荣润生发,金气来讲,润降,对于土气来讲,和缓,这些气本身都是阴阳和合,都是既有阴,又有阳。我们对于六气的理解,始终要从一气的角度去理解,从阴阳合一的角度去理解,不是单纯地,非阴即阳,它不是分开的。用药也是这样,用药的目的,就是为了恢复六气在本位上阴阳和合的状态,这是一个指导思想,这个需要大家去注意。在任何时候, 虽然有升有降,实际上我们始终在追求圆融如一阴阳和合的状态。从整个一气周流来讲,它是和合如一的,从每一气每一个阶段来讲,它仍然是阴阳和合的,只不过阴阳略有偏盛而已,略有偏升偏降而已,他仍然是阴阳不可分的一体,所以才为一气,这需要大家加以重视。并不是说左路纯粹一股阳气,右路纯粹一股阴气 ,这种纯阴纯阳的理解是错误的, 所以有些朋友学习火神派的温阳行气的思路的时候,往往会犯一些错误,往往忽略了养阴回阳,就是因为他对一气周流,一气圆融的这种认识还不足,不到位。火神派本身其实也是很圆融的一个学派, 郑钦安老先生对阴阳两方面都做了很精辟的论述。所以我们学的时候不能学偏了,始终要注意阴阳和合。我们讲一气周流,周流就是动呀,也是看重阳气。也是注重阳气,也不否定。但更多的是,这股气本身也是阴阳合一。我们只是在注重阳气的基础上,更加注意如环无端阴阳和合圆融的这种境界,整体性更强一些。那么把金木土这三气讲完了,那我们来看看重要的水火之气,那么少阴君火、少阳相火以及太阳寒水,刚才说这君火,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君火不应该出现呀,怎么还有个治君火的方子呀。这个就是出现危险,君火外显时用的。一般情况下用不到,我们刚才说了一起为什么会生病,金木不遂其性为病,水火各遂其性也为病,所以一气周流在转的过程中,他转的这一圈,水火两端、水火立极是两个转折点,这很重要。所以我们看病先看水火,火气在上,水气在下,心火在上,肾水在下,这两个极,火气在上他那是火气宜降,他要降下来,肾水在下,水气宜升他要升上来。物极必反,阳极必降,阴极必升,这两个转折点,两个极点是人体一气周流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 如果水火两极不能正常的发挥作用,火不能降,水不能升,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一气周流的存在,一气周流就断了,所以一气周流还存在,水火必然在发挥作用。火还能降水还能升,水火有一个不升或不降得,一气周流就断了,就会出现一气散失阴阳离决,那就是危症了。所以我们调这一气中医治病是调气,是调一气周流。绝大部分情况下不会出现水火的情况,最常见的是不升不降中土不能斡旋这种情况,水火这个大本营一般不会出现情况,出现问题的情况不多,一般不需要我们去调理,但是一般出现问题都是比较重的问题,需要我们紧急救急,水不能升需要我们紧急去升,所以火神派善于姜附升达阳气,下元水这一极出现问题,出现危险,如果火不能降,上元火这一极出现问题需要紧急去降,升用附子,降用什么,黄元御用黄连来降,所以我们这个要知道治疗这六气为病,六气本身还是一气,实际还是从一气周流的角度来讲如果真阴真阳水火之气出现问题,这就好比咱学过物理都知道,我们家里用电有两根线,零线火线。如果直流电的话就会有两个极-阳极阴极,他们之间是有电压的,这两根线或电池两个极就是水火两极,只有这两极存在电压时才可能有电流产生。如这两极没有电压了,就没有电流产生,电流就是一气周流。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两极的水火,如果两极的水火都站不稳脚跟了,那就跟我们用电没有电压一样,你哪来的电可用,水火都站不住了,两端都出问题了,哪来的升降可言,哪有金木之气,所以我们如果治这一气,如果出现了危症,一定要判断水火的问题,水火还能不能站稳脚跟,火能站住脚跟,就是火还能降下来,水能站稳脚跟就是水还能升上去。所以真火君火不降的时候赶紧用黄连赶紧给降下来。黄连大苦大寒啊,这个大苦大寒之药就是当头一棒赶紧把这火气先打下来,迅速的藏下来,救急。
你看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在用这个通脉四逆汤的时候,用大量的附子回阳的时候,危症时,他提出来要在药里要加上猪胆汁,加上人尿,猪胆汁大苦大寒的药,也是藏君火的药,火味苦,苦味救君火呀,苦味入五脏,救五脏之精,救急用。所我们很多人只知道如果水不能升,就是阳虚呀,用桂附,用附子去升,但很多人不知道君火不降的时候怎么去降,用这种大苦大寒的药去降,也是救急之法。所以黄元御治少阴君火用的方子,第一位药就是用黄连,后面白芍生地丹皮都是辅助的药,都是阴药,没有一味是阳药,但后面有个说明下寒当用椒附,如果水不能升了,如果水火都有问题了,救火要用黄连,救水要用附子。我们看太阳寒水的治法,甘草干姜茯苓附子,他就用到了干姜附子,所以水火立极,水火两端一旦出现问题就是危症急症,必需紧急把水火两端给固定好,这样水火立极这个格局定下了,就好像有了天地一样,才能化生万物,才能够产生一气周流,所以大家看治水之药,都是温燥之药,治火之药都是苦寒之药,都是为了火气下降水气上升,所以黄元御在药解里面讲水火不能由着他的性子,由着他的性子水不能升,火不能降,两极不能发挥作用,一气周流的体系一下子就垮了,讲到这里我们现在就把一气周流的体系在回顾一下,我们天天讲左升右降,中土斡旋,很少跟大家谈到水火立极的问题,是因为水火出现问题的概率比较少,但不是没有。他可能比中土斡旋的问题还要重要些,所以危症急症的时候,大家要注意水火两端的问题。火神派为什么能救一些危症急症,他是从元阳、肾水的角度考虑的来用药的,水火两极他至少救了一极,但是水火两极为病出现问题,下元肾水出现问题更多一些。真正少阴君火外露不降,肾水没有问题的不多见,一般火出现问题,肯定水也出现问题,水火本身是一体的。所以黄元御在治少阴君火的方子里,注明如有下寒当用椒附。他告诉你要用附子,其实要用附子的概率是很高的,如果刚刚出现君火不藏的时候,你用点黄连去藏把它恢复一下还是可以的,若是时间长了,君火他也就散了,黄连也不能用了,只能用附子先救水,然后用胆汁、童便啊苦寒之性相对柔和的药来防止君火得继续外散,所以治少阴君火的方子不能常用,不能久用。要用到恰到火候,见效即止,他这个药都是比较霸道,药性比较猛,黄连用多就会把君火按这了,也走不动。这是讲的少阴君火、太阳寒水,君火宜降,寒水宜升,因为水中含有元阳,火中含有真阴。实际说的意思就是火气,真火你要往下藏,真阴内含元阳一定是往上升的,是这个意思。最后我们看一下少阳相火这一气,六气少阳相火的治法,它的特点,相火他跟君火就不一样,相火就是一个很普通的问题,我们常见的上火呀,火气不降呀,都属于相火的问题。因为这个时候君火还是能够在位主政的,有问题还不是大问题,他只是局部的火气不通。气不通郁而化火而已,不是天崩地陷,水火两极要崩溃了,没有这个危险,所以治疗的方法是疏通,疏通一下就好了。所以用小柴胡汤的意思,小柴胡汤加白芍,柴胡疏达木气,黄芩去去郁火,甘草、半夏、人参、生姜、大枣运中通降,白芍清清风木。整个方意疏通,疏通郁火。这种情况是最常见,什么情况,火郁,一气周流,凡病则郁,在那都是郁火,所以有的老大夫一辈子就用一个方子小柴胡汤,就用一个方子加加减减,什么病都能治,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病多数情况下都不是危症,不过气郁,所以用小柴胡汤加加减减,绝大部分情况都是可以应付的,绝大部分病症又能有一些效果,只要你加减好了,所以这六气,六气的特点,六气为病,他实际上除了水火两极,水火两端是比较危重的情况,需要去紧急处理,去温升或者去苦降。其他的都是比较柔和、比较缓和的情况。主要的思路就是疏通,中土出现问题不能转了,运转一下,加上点利湿的除除邪气。木气不升的时候帮他升一升,养一养,增加一下化源。金气不能降得时候,帮他降一降,滋润一下,增加向下降得力量。 如果是也不是明显的升也不是明显的降,只是有点火气郁着了,整个气不通畅了,那用这个小柴胡的意思,把这个气给疏打一下,把火气疏打一下,通行一下,也就可以了,都比较好治。无非就是帮他升,帮他降,帮他运中焦,帮他疏打通路都比较简单。只有水火两端真火不降,真水不升,是需要我们紧急处理的,是要我们用比较猛的药,帮他升助他降,确立两极牢固的位置。而从六气整体来讲他依然是我们前面讲的四圣心源的体系结构,中土斡旋,一气周流,这么一个结构。只不过我们今天讲得更细一些,除了左升右降,中土斡旋,木升金降。我们又谈到水火立极的问题,但这种情况平时比较小见,平时讲的少,但是这种情况大家要知道,知道水火立极比木升金降更重要,甚至比中土斡旋还要重要一些,所以这个火神派独重阳气,重用附子,有他的道理。如果我们从水火立极的角度讲,我们的认识就可能更全面,也不会偏于散。也知道有发有收。会用附子也要会用黄连。我们会用辛温行散的阳药,也会用滋养润降的阴药,不管是水火立极也好,还是每一期的阴阳之药的搭配也好,还是我们讲的整个一气周流的结构也好,本质上我们都是为了实现阴阳和合,如环无端,合而为一,都是为了实现这么一个正常的周流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阴阳和合,一气圆融。它体现出来的状态就是一个缓和的一股土气,人身本身属土这一气就是一股缓和的土气。有升有降,不急不慢,阴阳合一,这是最理想的状态。
一旦为病,就会在不同的位置,在不同的阶段,出现不同的致病特点。有什么症状,你就知道,它是在哪一个阶段,哪一个脏气出现了问题。那么根据它的特点,取用相应的药物,帮助它恢复这个一气圆融如一的状态就好了。根据这个病症的缓急,中焦,水火,左右,分清重,分缓急,这么一分析呢,其实也好治了,所以我们讲的黄元御的一气周流啊,它并不是一个空洞的理论。它跟人体的五脏六腑是紧密不可分的。人体本身就是这么一种状态。它本身就是按这个模式来运行的。当然我讲的跟这个《四圣心源》这个原文呢文字表述可能不太一样。实际上呢,真实的意思是一样的。原文讲得更细,我主要是从一气周流的整体来讲,实际上没有矛盾的地方,大家看原文的时候不要拘泥于文字。很多人认为我讲的和《四圣心源》说的不太一样,或者《四圣心源》书里前后讲得不太一样,不要拘泥于文字,要领会它的意思。讲课呢,今天就讲这么多,有什么问题呢,可以交流一下。下一次,我们开始讲券三了,讲脉了。

课后交流
问题1:这有一位朋友问了一个问题,很有意思。一气周流在某个时刻,是一个圆还是一个点?
答:肯定不是一个点,你说是一个圆呢,可以理解为一个圆,实际上它不是简单的是一个圆,周流是任何一个地方都有气血,从模式上来讲,它象是一个圆。就是气血,这一气,它这一圈,中焦升降,水火,任何一个地方都有,不可能只在一个点上,不是这样的。
问题2:如果是一个圆的话,在这圆的上面,木升金降,升降的速度是同步的,还是有快有慢的?
答:一气的升降正常情况下肯定是同步的。升就是降,降就是升,阴阳是一体,升降也是一体。不可能有快有慢,有快有慢,那就是出现了淤滞,就出现了病症,所以才会有不升和不降之说,所谓不升不降,就是升降不同步。就是有的升得多,有的降得多,就是升降有多有少了。这个同学善于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学好。
问题3:如果升降是同步的,那么子午流注是怎么回事?
答:子午流注是因为气血每一个时辰都不一样,这个是不矛盾的。一气周流这股气,它升降是同时的,但是呢,为什么每一个时辰,每一个气,每一经,每一档的气,还有盛衰的不同呢?这就好比这一股气在周流的同时,它是有潮起潮落一样,有一个地方是潮起,气就盛一些,可能就是这一经主气之时,这一经之气主时。实际上,它任何一个时候都是在周流,都有气血在周流。那么在这一圈气血当中,你可以认为有一个浪头,前浪推后浪,有这么一股波浪,这个一气周流的通路上在慢慢的往前推进,它是受天地之气的这个影响,在慢慢地往前推,往前流动,整个气的流动和浪花在气里面的推动是不矛盾的,是同时存在的,所以才有子午流注的气的强盛的规律。这就是对一气周流,子午流注是对一气周流更详尽的解释,《四圣心源》里面讲得不多,但也并不是否定子午流注,而讲的更大的一个框架,更大的层面来讲一气周流。子午流注是从一个比较细的层面来讲一气周流,或者说是更细一点的一种规律。
问题4:水火这两个转折点能够向湖泊一样缓冲吗?
答:这个问题我也没思考过。按说呢,应该有这样的缓冲作用。至少水气收藏,应该是有这样的作用的。收藏一下,然后才能冲上去啊。火气要降,至少这个水火之气都很充足,它才能够实现火气能降,水气能升,这么一种转折点的作用。这几个问题很好,有的我都没想到。
问题5:君火不降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答:一般的火气不降挺多是上火,口疮啊,眼睛容易上火啊。君火呢,君火为心火,心主神明,心通神,只要君火不降的时候,必定心神不安。君火是龙雷之火,会比较盛一些,火气往往表现得比较严重,而且伴有明显的神志上的症状。象心悸不安,彻夜不眠等等。有的人甚至是 ,大部分会出现下面肾阳虚的情况。方见上焦火盛,当知下焦水寒。君火不降与下焦元阳虚,往往是同时并见。当然,刚开始的时候,也有单独君火不降的症状,大部分表现是比较重的失眠。有一些老人阴精不足的时候,出现顽固性的失眠,也属于君火不降的一类。需要用苦寒之药给他降,黄连阿胶汤,就为这种情况而设的。治疗君火不降的代表方,比如朱鸟汤,就是黄连阿胶汤。是对的。跟黄元御的方子是类似的。
问题6:厥阴风木,肝气一般不能升达,用桂枝汤,亏得厉害,用酸味的中药救急,能否说一下临症的区别?
答:这个主要是从脉象上来分。如果这个脉是弦象比较明显,脉弦而饱,比较饱满的话,说明阴精还可以,不是亏得很厉害,用桂枝汤就可以。如果脉比较涩,比较弱,又有郁结在里面,那可能需要酸味的药来救急。这是大概的区别。
问题7:太阴湿土的术甘苓泽汤和理中汤的辩证区别在哪里?
答:术甘苓泽汤主要是运中和利湿,理中汤主要是温中和补土。术甘苓泽汤针对的是中土,湿气容易盛的状态,理中汤更多针对中土阳虚的状态。所以,术甘苓泽汤用的机会更多一些。理中汤它没有利湿的药,所以有中焦湿盛的时候用了反而会不舒服。只有温,没有利湿,用于中土纯粹的比较虚,阳虚湿气不是很盛的时候。它是一个温养的方子还是不错的,但它没有去湿气的作用。所以它针对中焦的适用面就窄一些。
问题8:某经有病,为什么会在它主令之时会加重?
答:因为在它主令之时,它需要的经气也比较多,负担就比较重,如果本身病了,本身都不足,病则正气肯定是不足的,所以在主令之时会加重。但是往往也是在主令之时,会病愈。因为这个时候天地之气,也是偏重于照顾它的。你要合适的用药,帮它恢复。借助的天地之气的助力。在这个时候也容易恢复。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问题9:水火立极是火神派的思路,黄师以固运中土为药,以保护正气为前提,感觉是两个不同的路子?
答:不是这样的。黄元御老师在一气周流里面,强调中土,中土的特点是一气圆融,阴阳和合,他强调治病要注重阴阳和合,注重圆融合一的状态,所以没有单独强调水或者火,没有单独强调温阳或者育阴,总体还是偏于温阳一些。实际上它的本质是一气,既然是一气,就没有刻意分阴阳,他就是推崇这种阴阳和合,圆融的状态。这种状态它的代表就是一气,尤其是中土这股气,这就是黄元御老师强调中土的含义。他不仅仅是强调脾胃的中土,更重要的是强调一气,阴阳和合,圆融的这种状态。他跟这个水火立极,跟这个火神派没有冲突啊。只是比火神派讲得更圆融、更圆满、更透彻一些。黄师的一气周流实际上包含的火神派的思路,更周全一些,具体的用药呢,以后再讲。
问题10:中土阳虚不是容易有湿气吗?不就是中焦会有湿?
答:对,中土阳虚是容易生湿气。所以黄师的这个方子就更合适。附子理中汤的这个温运中焦,更多的是从扶正气的这个角度讲,如果这个正气虚得比较厉害的时候,需要紧急扶正的时候,可以先用附子理中,也是治本,就象水火不能立极的时候,首先要急救水火一样。但它应用的机会没有术甘苓泽汤既有运中焦又有利湿的机会多。黄师的方子都是最常见的情况,也不是说附子理中汤就不好,它也很好,只是用的机会没有术甘苓泽汤多,是这个意思。
2011-07-07 18:58 10楼
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九(脉法解一)
咱们今天接着一起学习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中医四诊里面望闻问切,切脉对很多人来讲可能是最难学,跟门槛一样,很多人迈不过去。黄元御先生在第三卷《脉法解》里面给我们做了比较详细,成体系的讲解。这一卷我们打算用两次时间来讲完。今天晚上咱们主要讲一下诊脉的一些基础东西,诊脉最基本的道理啊,脉象的规律啊,今天不会讲具体那一个脉,讲一些基础性的东西,常识的一些东西,跟大家一起学习一下,第二次,就会针对具体的脉象,讲一些日常、结合临床,咱们常见的疾病,讲一些具体的脉象,讲的这些内容呢,跟《四圣心源·脉法解》原文的内容可能不完全一致,不会照着书上的内容挨着一个一个讲,可能会穿插着讲,所以要求大家对这一卷的内容,都要比较熟悉,如果还没有看的,看的不是很熟的,希望大家回去把这一卷都看一下、都看完。我首先讲一下,诊脉咱们常用的是寸口脉法,摸手腕这个地方,太阴肺经这个脉,就是脉法解的第一小节,寸口脉法,讲的这个寸口脉法,诊脉的方法呢,或者诊脉的部位不同,有不同的诊脉方法。从《四圣心源》这本书记载的有寸口脉法、寸口人迎脉法还有三部九候脉法。

我们现在在临床上用的最多的是寸口脉法,就是只是诊寸口脉,诊这个手太阴肺经的动脉,实际上一身所有的脉都可以诊,都可以去摸,所以的动脉,体表的动脉,能摸的到的,都可以摸,都能诊断出一身的脉气。之所以寸口脉现在是用的最多,主要原因是它最方便,而且它能够体现出一身五脏六腑的脉气。这其中的原因呢,就是内经讲的肺主气,朝百脉,百脉都入于肺也好,或者归于肺也好,用《四圣心源》的话来讲:十二经脉之气皆受之于肺。因为在脉气它来源于中土,中土化源,化生气血,然后是上归于肺,肺气散布精微于全身,流通十二经脉,是这样一个过程。所以说这个肺经这个脉气,它实际上是人体一身气血散布的一个聚散点儿一样,所有的脉气都在这儿聚集,然后又分散。这是这节内经讲肺朝百脉的意思,所以肺经它的动脉,这股脉气就能够很好的体现出人体所有脉气这种即时的状态,你摸寸口脉、摸肺脉就可以知道一身之气的强弱、盛衰,都能够摸的出来。这是讲为什么咱们诊脉诊寸口脉就能知道一身之气的状态,道理就在这里,内经讲的肺朝百脉这句话是它的根源。那我们知道中医咱们要看病,诊断是很重要的,诊断不清楚,治疗就没有依据。诊断呢,中医讲究四诊,望闻问切,望诊、听诊、问诊还有这个切脉,这四诊都很重要,实际上没有先后,重要不重要的分别,这四诊都是很关键。那么只不过呢,有一点摸脉这个切诊它有一点是比较特殊,特殊在什么地方呢,它比较客观、信息比较及时,你比方说这个望诊,望诊按说是最精微的,望而知之为之神吗,但是这个望诊呢,我们很多时候可能,功夫不到的话,神气可能望不出来,只能望个形态,望诊注意是望神气,不单只是望它的形态,所以很多人他这个望诊的功夫要想达到如神的境界,就能达到望神的这个境界,一看就能把这个神态、这个神气能看到,这个望诊就算比较有水平。

当然按照我们指的这个望诊,我们大部分都处在一个望形的,是看一个形态这样一个水平,那么这种望诊得到的信息是有限的,或者说是它不是一个动态的、即时的信息,可能是人体的病变在一段时间之内,表现出来的一种表象,所以我们说这个望诊,一个是很多情况下取决于这个望诊的医生或者望诊的这个人的水平所限,不一定能得到一个很全面的信息,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如果你这个望诊的水平不是很高神气这方面望不出来的话,那么在形态这方面就有很多受影响的因素,比方说有些人喜欢美容,有些人他会故意掩饰一些东西,你望,不管是望面色还是望舌苔啊,还是望形体啊,他有很多患者啊,他会有意无意的去掩饰很多东西,你可能不见得能看到的是一个很真实的状态,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望诊得到的信息有时候也会有一些不准确的东西。这个问诊和听诊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你问患者一些问题,他不见得是如实的跟你回答,听诊也是这样,听诊可能还相对客观一些。像这个小孩感冒咳嗽,你听一下,这个小孩可能不会做假。但是这个听诊呢,实用面有限,有一些疾病它跟声音关系不大的时候,听诊帮不上太大的忙,所以对我们来讲,作为一个中医大夫,实际上普通大夫真正想以中医这种方式来看病的话,脉诊,就是切诊最适用,也是最准确的。

原因就在于一个就是脉诊,很多人不会也很难做假,一个人可以改变自己的表情、面色、舌苔,他都可以去处理一下,脉象他自己很难处理,所以脉象一般来讲都是真实的,没有做假的可能,这是一方面。首先我得到的诊断信息是正确的,不是假的。那么再一个呢,由于这个脉象,我们诊断的这个脉气,一直在跳,脉动,一直在动,就是脉气的流通,它是即时的信息,即时、动态,就是当时的一个信息,反应了疾病当时的动态的、最准确的变化,就跟现场直播一样,你比方说舌苔,舌苔它变化比较慢啊,但是脉象的变化就非常快,几分钟之内脉象就会有一个很明显的变化,而舌苔最快也得一天半天吧,所以舌苔反应的信息它不是一个即时的信息,而脉诊反映的是当时的一个信息。从这一点来讲脉诊反映的信息最及时、最迅速,也最准确,所以从这个诊病的角度来讲,我们要想诊断明确,首先你这个诊病的信息、依据要准确、要及时,所以这个脉诊,望闻诊切四诊里面的脉诊,就我们一般大夫而言,在临床上是最有实用价值,是最可靠,也最好用的一条。但是这个脉诊很多人也是感觉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我看了很多讲脉的书,学了好多脉,看书的时候知道是那个脉,或弦或滑好像也很清楚,真正摸脉的时候,摸到这个脉到底是什么脉自己也不知道,这可能是很多朋友遇到的一个共同问题,那是一个共性的问题,所以我们今天晚上主要把如何学脉这个问题跟大家讲一下。那么首先咱们摸脉是为了摸出什么信息来,想得到什么,这点我们要搞清楚。我们摸脉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摸出这个脉是弦脉还是滑脉,是数脉还是迟脉,是浮脉还是沉脉啊。我们摸脉的目的,问题只是说为了摸出这个脉是什么脉,你这样来学习脉诊,恐怕很难学有所成,很难入门。摸脉的目的是为了感受患者的脉气,而不是为了知道这个脉是个什么脉,不管是那一本讲脉的书,不管讲了多少脉,不管讲了多少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有一个名字,但是这个名字实际上是为了说明脉气某一方面的特点,临床上完全一样的脉象即便是同一个患者也很难见到。何况还有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脉气,所以严格来说,我们每一个人的脉象、每个时刻的脉象都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大夫在临床上很难摸到两个完全一样的脉,这种概率非常小。

就是说你任何时候去摸脉,可能每次摸的脉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你说你去摸一个脉,然后照着脉经上的说明去套,这是那一个脉,很难套的上,所以为了摸出是什么脉,这种学习方法是很难入门,也很难提高的,那我们怎么去学呢,那就是不要对各种脉的名称把我们束缚了。不过大家要学脉呢,我建议大家先把自己学的这个脉诀、二十八脉啊,先把这些东西先放下,权当自己没学,心里面先不要有成见,然后咱开始重新学习怎么去摸脉。摸脉就是去感受患者这个脉气流通这种动态变化形式,或者是形态。可能大部分人都有过游泳的经历,不管在那里游泳,游泳的时候,不过是在水流动的这种小河里的时候,这种感觉可能是跟摸脉的感觉很像,小河里的水,它在缓缓流淌,那么你在游泳的时候,你能感觉水在你身边流过,有的时候根据你游泳的动作不同、方向不同,你可能感受这水流啊,有的时候急、有的时候慢、有的时候力量大、有的时候力量小、有的时候水流可能往上、有的时候水流可能往下,在游泳的时候水流也在变化,你的身体、皮肤应该有这种水流的感觉,

脉气就如一条河一样,它也在流,它也是在跌宕起伏,或急或缓的在变化着。不同的人,他的脉气,就好比是不同的小河,他的流水缓急不太一样,水有多有少,有崎岖不平,也有这个平坦缓和。所以我们去摸脉的时候,去感受脉气的时候,那么相当好比在感觉一股水流在河里流动的感觉。你去体会那种感觉,体会那种脉气在脉里面流动那种形态呀气势呀。用心慢慢地去感受,不要去想这是什么脉,都不管他,只是去感受这脉气。当然这个东西需要心特别静,心静才能感受得清楚。别人摸了半天脉,说只感觉脉在跳,其它的没感觉。你的心就没在这个脉上,摸脉需要心非常静。所以一个大夫要想成为一个好大夫,必须能够随时做到心静如水。所以你看这个孙思邈,他在这个《大医精诚篇》讲到,一个好大夫,去给患者看病的时候,不要为前后左右的因素所影响,人家有什么好东西也不要看,这家里很可怜什么也没有,也不要去瞧不起,一心只是放在病人身上,这个时候才能专心致志,一心去摸脉。首先,你这个心要静,心要专,这个时候去体会脉象的时候,就按体会水流的感觉,往这个方向去体会。可以想象,我手指下患者的脉象就是一条小河,这个手指头摸到这个脉时,就好像把手伸到水里一样,能感觉到水的水流流来流去感觉,能体会得到,实际上人的手指,这个指尖上,指腹的敏感度是很高的,把手放到寸口这个部位,稍微左右上下挪动一下,找到这个脉象最清析这么一个点,这叫寻脉。先找到脉,找到在哪个地方跳呀,然后,让手指头最敏感的指腹部位贴到脉跳动的地方去体会这股脉气。

体会这股脉气象流水一样,或强或弱,或缓或急,来来去去地在流通。这个东西,这种感觉,只要你心静到一定程度,必然会感受这股脉气,感受到就像一股流水一样的脉气,就过来了,就有体会了,而且会有一个比较好的一种很形象的感觉。打个比方说,滑脉,尤其是怀孕的女性,三、五个月时的滑脉,摸着是很有灵气的,很饱满,很欢快,很有灵气,像一个小孩在那里跳跃,撒娇,在那玩一样。你这个功夫到家的话,一摸脉,你都摸出是男孩是女孩来,秉性是不一样的呀。相反,如果这个痰湿比较盛的时候,滑脉主痰呀。当痰湿比较盛,也出现滑脉的时候,那个脉象呢,它是饱满而有力,但是这个脉气呢,就感觉水里带着污垢、泥沙一样。脉气感觉有点浊,不够清澈。怀孕的滑脉,脉很清透,很空灵,饱满又空灵。很干净的感觉。可以理解成怀孕的脉,就像一条一尘不染的小河,涨水了,很饱满,甚至还有小鱼在跳,生机勃勃,一尘不染,是那种感觉。而这个病象的滑脉,就好比这个水土保持得不好,一下雨,泥沙全冲下来了,有点混浊,咆哮着就流过来。那种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都是滑脉你看,那种脉气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去摸脉的时候,并不仅仅是摸这个二十八脉里的哪一脉,这是最基础的东西了。实际上,往往容易把一些初学给栓住了。本来古人讲这二十八脉是为了方便后学,结果呢是把这些后人手脚给栓住了,反而不知道怎么学脉了。所以这个脉象,你要分的话,何止二十八脉呀,二万八千脉都不止呀,无数种脉象。前面我跟大家聊过,我说很难碰上完全一样的脉。是吗?那你一辈子得要摸多少脉呀。所以,脉象不要去照搬这个脉诀,不要去生硬的去套二十八脉,没有大用处的。那我们怎么学?是去体会脉气,去直观地去体会脉气。当你能够体会这个脉气的时候,你就好比直接看到这脉了。为什么古人把这个脉叫作脉象?脉本来就是脉气动态的变化,按说你是看不到这样子的呀。但是,当你心足够静的时候,当你对这个脉气体会细致入微的时候,这个脉的形象自然就在你心里产生了,这跟看到的是一样的。所以古人用脉象来讲这个脉,我以前出的那本书叫《临证辨象》,我讲我们临证要去辨象,包括脉象也是一种象,辨象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辨气。察象辨气,去看这个象,讲的时候我们是讲这个象,实际上还是在察背后真正的脉气,象就是气的形象,它本质上还是气。所以我们学脉,这个脉学,诊脉你能不能诊好,诊得准不准,不在于你学了多少脉,而在于你能不能感受这个脉气。你如果能清晰感觉到患者的脉气,如能感觉这脉气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那你这样诊脉就算入门了。即使你什么脉也没学,照样也能看好病。

那么很多朋友就讲,我摸了半天了,没感受到这脉气在哪呀?怎么样才能感受到脉气呢。这个,有一些小的技巧,如何去感受脉气,第一呢,你自身呀,首先你的感触,指尖感觉要保持一个敏锐的一个感觉。所以摸脉的手要注意保养。我有时候,家里有一点事情,需要去做一些体力劳动的时候,有时候偶尔也会手摩得有点粗了,指尖的感觉,皮比较厚,比较硬了,这样感觉就差一些。这时候你去摸脉,摸的准确度就差一些。你摸脉的时候,首先要保持自己手指的灵敏度,有一个比较好的状态,这是一条。再一个,自己自身的这股气也要能够比较清透,我们去摸脉,去感受患者这股脉气,是依靠自身的这股气来感受,你去摸脉时候,你身上这股气和患者身上的这股病气在交流,打招呼呀,所以有些病人病气比较污浊的时候,郁结比较重的时候,医生敏感度比较高时,摸了脉后,感觉会非常不舒服。好比说,有一个人,自已很爱干净,不抽烟,现在让你跟一个非常喜欢抽烟,抽了几十年烟的人,一身烟气,一说话都带一股烟味的人,你跟他面对面聊天,聊上二个小时,你会感觉很难受。摸脉也一样,当气感很好时,有些病人病气比较污浊,郁结比较重时候,他的这股气也会影响到你,你也会觉得很难受。相反,有一些患者本身这股气比较浊,久而不闻其臭,你让他去摸脉,他可能什么也摸不出来。所以摸脉的好坏跟自身这股气的清透程度也是直接相关的。不过,你的本身这股气比较干净,那你的敏感程度就比较高一些,病人的气稍微有点变化异常,稍有点偏,你都能感觉出来。如果你本身的这个气就很偏了,甚至就已经污浊了,那你就很难去感受出别人气的好坏来。就好比一个抽烟的人,让他到有烟的屋子,他也不觉得呛。你说让他到空气很新鲜的地方,他也可能也不觉得有多新鲜,他的应变能力比较差些。所以我们要把脉摸好,作为一个医生来讲,首先自己要保证一种比较好的状态。保证自身的这股气比较清透,比较干净些,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那么如何让自身这股气比较清透、比较干净呢?实际上,人生病,从气的角度来讲,就是气郁了,或者说气浊了,或者各种原因,导致气不通畅了,所以就生病了。

凡病则郁嘛,郁就是气瘀、气滞。实际上呢,人身这股气,如果你没有太多的欲念的话、没有太多的贪着,它本身不会有太多的郁滞,一个人活得比较简单的,没有那么多欲望的人,他的脉气一般都比较清透一些,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怪病,不会有什么重病怪病。从临床上看,凡是生一些很重的病,或者说顽疾怪病这样的患者,这种人往往也是从本身从心智角度讲,往往是比较偏的,或把某些东西看得很重,或某一方面想不开,总之,心里也是有个结。精神层面有问题了,就会导致气跟着出现郁结。从这个角度来讲,要想把这个气呀,自体的这股气保持比较清透、纯静的状态,一个人至少不能太自私,不能什么事都只考虑自己,有很多欲望,要这要那,这样的话,欲望越多,郁结越多,气也就越郁浊。所以古人讲,一个大医,首先要重医德,医德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不能太贪着。看病不能先想着,是为了挣多少钱去看病。从心态角度来讲,首先要,简单地说寡欲,欲望要少些,自私心要少一些,这样的话,自身的这股气慢慢就会变得干净一些。另外,从生活习惯上来讲,也是一样的。饮食要简单清淡,尽量素食。吃素呢,相当于吃得比较简单。吃这个鱼肉呢,吃荤呢就是吃得比较讲究。实际上素食搭配好了,营养也是足够的,不会吃了吃饭没营养,缺这少那的。《内经》里讲,饮食呀五谷是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平时吃的五谷杂粮,这是最主要的东西,为主。其它的,都是搭配的,辅佐性的食品,也就是说可有可无。人可以不吃肉,但是不能连五谷也不吃。所以正常的人,你都是要吃饭,吃五谷杂粮,以这个为主。植物性食品,植物本身它没有什么欲望,植物本身这股气比较简单,就是一股生发之气,比较平和的一股气,比较干净。所以人吃素时间长了,身体也会慢慢变得干净起来。肉食是动物的肉,动物相对跟植物相比,它就会有了很多欲望,自己要觅食,争斗呀。动物相对植物而言,动物的欲望要多很多。所以动物这股气与植物相比,要污浊一些,尽管它们的肉,你吃得可能当时觉得很香,实际上,它的肉这股气到身体里面去,相对而言还是一股浊气,可能你觉得越香,肉吃得越好吃,这股浊气污浊得越厉害。所以很多吃肉吃得比较多的人,往往也会容易得一些慢性疾病,例如肥胖呀,糖尿病呀,高血压呀。有很多,就是因为饮食不注意,吃这个吃荤吃得太过了,可能会导致一些疾病。咱们日常生活的饮食呢,还是尽量以简单清淡天然为主比较好,所以保持自身这股气比较清透,比较干净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吃素。吃素能够坚持半年以上,自身的这股气基本上就能够达到一个比较好的状态,为什么这么讲,这一身之气的根基在于肾气,而肾属水,其数6,6个月肾气完全能够更新一遍,就跟一个人脱胎换骨一样,换了一个人一样,所以吃6个月的素,坚持半年以上,你的整个一气都是全新的,都是比较干净的。这个时候,再去摸脉的时候,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以前摸脉可能就觉得脉在跳,一下一下的蹬蹬噔,现在你摸脉的时候,你可能觉得这个脉不光是在跳了,这个脉跳的姿势你都能摸出来了,就是这个脉气你就能感觉得到,很自然你就能感觉到这股脉气,这股脉气是急匆匆的来的?还是慢悠悠的来的?它是像一个人满头大汗一样热气腾腾的来的?还是像一个人冻的打哆嗦一样凉飕飕的来的?都不一样都能感觉得到。有时候碰到阳气比较虚寒气比较重的患者,他的脉气是冰凉的,一摸把我的手都给凉的发麻了,那么这种脉是什么脉,28脉没有这个脉啊?没法对号是吧,起个名字叫寒脉还是冰脉?但是你一摸这种脉你就知道他的气比较寒,比较凉,治疗的时候肯定要考虑温阳散寒啊这种思路。所以你看是不是很简单啊,你摸脉摸好了,这股脉气他是什么样的一个形态,是一个什么样的气势,非常清晰一目了然的展现在你的面前,就跟你看到一样,所以作为一个中医大夫,要想把中医学好首先要做到这一点,摸脉的时候很直观的能够感受到这股脉气,能够感受到一个比较准确清晰的脉象,你能够感受这种很鲜活的感觉。不是那种心中茫然不知手底是什么东西,光知道有点动,有点在跳,完全不是那种概念,就是你摸到这个脉感觉他就像一个鲜活的生命一样,他的喜怒哀乐,他的形态、强弱缓急,非常形象的一种感觉,到那个时候你觉得摸脉已经不是摸脉了呀,就是跟另一个生命在气的形态交流。

前两天有一个出家的师父找我看病,摸了他的脉之后呢我就跟他讲:“你呢不要太着急”。出家师父就很惊讶,他说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老爱着急,他这次病也是这么得的。因为摸脉的时候能感觉到他的这种脉气,就是一个人很着急的,不知道该去哪儿那种感觉,脉弦、脉急、脉促、脉有力;所以你看我们要用语言把这个脉象要表达出来,要准确的描述出来,是很不容易。有时候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很难准确的把它描述出来。但是如果你们能够把这个脉象很好的体会得到的时候,也不需要去描述,所以我看病为什么一般不在网上看啊,因为摸不了脉啊。有的人说:“我找个老中医,摸摸脉告诉你”。我说没有用啊,他摸的感觉和我的感觉可能不一样啊,即便都是弦脉,弦的程度怎么样,你自己不去摸的话你怎么知道啊。是弦急还是弦弱啊,是浮弦还是沉弦啊,是弦滑还是弦涩啊?完全不一样。所以中医有时候呢,也有这个局限性,你想看得好,必须面对,当面切脉,这是最准的。不过你脉诊很准的话,你摸脉啊,这个病人的整个病气都展现在你眼前,对病人全身的一气的状态就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为什么这么讲呢,下面进入我们要讲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从整体上去把握脉象。刚才是讲我们要从体会脉气的角度,先去诊脉,感受脉。现在讲一下从一气周流的角度,从整体上去把握脉象。这个脉呢,分左手右手,寸关尺三部。左手的脉,寸脉为心,关脉为肝,尺脉为肾;右手的脉,寸脉为肺,关脉为脾,尺脉为肾阳命门;左尺是相当于肾阴。左右手的脉相当于一气周流的左路右路,可以先这么理解,对应着左路和右路。左手的脉由阴出阳,水生木、木生火,是这么一个过程。右手的脉由阳入阴,他是火生土、土生金,这个脉气呢,从左手的尺脉,左尺脉,为肾阴、为水,他向上升发,到左关脉的时候相当于木气,再到左寸脉相当于火气,心火之气;然后心火之气转个弯儿,敛藏,演变为肺金之气,就到了右寸脉上来了,右寸脉为肺气,肺金往下敛降,然后呢右关脉,中土斡旋,是枢纽,也是右路通降的一个必经之地,肺气往下敛藏入肾,为肾阳,右尺。左右手这六部脉呢,它这个六脉也相当于是一气周流的一个简单的模式,就是左升右降,也是这么一个模式,所以你把两手的脉象摸完之后呢,就相当于一气周流这一圈脉气也就都出来了,所以你得出这个脉象他的具体的情况,整个这个一气周流的全局,他是虚是实,是缓是急,整体的状况已经有了。那么某一处,可能有单独的不一样的地方,也能感觉出来。比方说,脾胃有问题的,可能右关脉容易出现滑象,或者出现比较弱的涩象,虚实的不同,其他的脉也是这样。那我们摸脉呢,首先要感觉,为了感受这个脉气,知道这个脉气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形态,然后呢,把你摸到的所有的脉气,按照一气周流的次序、结构,把它串起来,那你就知道这一气周流他是在哪个地方出了问题。他是左路不能升了还是右路不能降了?摸脉都可以摸出来的。然后脉气里面这个郁结,是痰还是郁啊是寒还是热啊,也能感觉得出来。正气的强弱,病气的性质,疾病的病位,在哪个地方,全都可能摸出来。所以摸完脉之后,病人身体的一气,整个周流的状态,就跟一幅画一样,已经在你面前显示出来了。这个时候你说你能透视五脏六腑,怎么讲,从某一个角度来说,这么讲也不为过。所以说摸脉呢,摸好了,就相当于为患者做了一个全身的体检一样。有的时候,脉诊的结果可能比西医的健康体检或者一些临床的检查还要准确,还要全面。所以说一个好的大夫,他的脉诊的水平,决定了他治病的效果的好坏,决定了他医疗水平的高低。

如果连脉诊啊都摸不出个所以然来,摸了半天也不知道病人的脉气是咋回事,那你这个治疗就等于是空中楼阁,没有根据,只有一个准确、形象的诊断,才会有一个针对性非常强的治疗方案,然后根据这个做出来。所以我们临床治病,如果大家真的想往专业的方面去发展,想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水平,能够做到一剂知两剂已,能够做到效若浮鼓,用药即效,这个不是你看多少病,多少经验就能够会、能够达到的,必须要有一个很好的脉诊的基础,能很精确的诊断。只有这一点,才能够让你对病人的病情有一个非常真切、清晰的把握,然后你才知道怎么去治疗。所以我们讲脉法解,讲一下怎么学脉呢,主要是这两条:第一条,就是要学会去感受脉气。不要只去摸他跳不跳啊,那谁都会摸,一定要感受脉气。感受这个脉就像一个生命一样,像一股灵气一样,他有他的非常形象的动态的变化,有一个即时的形态。甚至他也有他的喜怒哀乐啊,你要这么去感受。摸脉摸好了,一个人的性情、脾气,一摸你就知道。第二个呢就是,摸了脉之后呢,要把这个脉,把两手的脉象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一气周流的整体。从一气周流的角度,从整体上去评判、把握患者全身的一气周流的具体的状态,要把你得到的信息整合起来。左手的脉相当于是左路升的,右手的脉相当于是右路降的,他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这样去把握,就对患者的一气,从总体上有一个非常清晰的了解。如果这两点大家都能够做到的话,不需要再学什么28脉了。因为脉气的这种跌宕起伏的流通的形式,他有无数种形态。就跟一个人,你出去看风景一样,即便是同一座山,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它也有不同的形态。所以脉象有无数种脉象,不要拘泥于是哪一种脉,只要你感受这种形态就可以了。刚开始可以去感受那种流水一样的感觉,去体会脉气。当你对脉气体会也已经很熟练的时候,你还可以更进一步。体会脉气的时候你可以去体会风景,跟看风景一样。不光是去体会那种流通,像看风景,看一个人一样,那个时候你感受的东西会更多,甚至会有一些不敢相信的东西,你都会可以感受得到的。就不再多说了,说多了成了迷信了。但是最起码的你要感受到那股脉气,这是最基础的东西,你连脉气都感受不到只是感受到跳动的话,那就还是在外形,查形,不是查气,那就不叫摸脉。诊脉就是诊脉气,不是摸它跳不跳。今晚上讲课的内容就讲这么多,大家有什么问题,咱再提出来再交流一下。



课后交流

杏林小学徒:1、脉象是真实的为什么有舍脉从证一说?2、如何理解脉象的来、去、里、外。

有时候,病人的脉气郁结的很深的时候,他这个脉是沉的,而且你浮取中取都摸不到脉,沉取的时候才勉强感受有脉在跳,脉的力量也不是很大。按说这种脉是一种虚像,是脉虚。实际上病人的疾病是郁结之症,肝郁,郁得很厉害。他并不虚,这种人甚至是闲不下来,两条腿走上三里路都不累。这个时候按照传统说法叫舍脉从证,脉摸得是虚,实际上病症是实的,肝气郁,郁得比较实,比较重,不能补,越补越郁,要疏肝散血散气,从这个角度来讲,所以舍脉从证这么一说,也算对,严格来讲就没有舍脉从症这个道理。为什么?脉气任何时候都是最准确最真实的。舍脉从证他是针对对脉的体会还不够深,属于一般的大夫,初学者。因为他体会不到真正脉气,他可能体会到脉形,所以教你要脉症合参不要错。如果你对脉气真的有很深的很真切的体悟,就不存在舍脉从证的问题。他的脉,就像刚才我讲的,肝气郁得很深,冒似看得很弱,如果你用心去体会,他的脉在很沉的脉象,藏着一股很强的力,欠按不衰,甚至那种脉气能把你的手指都推开,刚摸的时候,皮肤都是软的,摸不到脉。按到底,仔细去体会,有时候会觉得脉气非常郁,郁的很重,由一个很弱的状态,慢慢的就能体会到那股力量爆发出来。不过你从脉象上已经知道这是一个郁结很重,气郁不到外发的病相。你自然就该知道用疏达外散的药,不会用补虚的药。这哪来的舍脉从证一说。不需要这种说法。所以这种说法针对的是对脉象不是很精通,水平不是很好的,是防止辩证不准,防止误断,所以教你脉证合参的规律。如果你觉得诊脉的功夫已经没有问题,这个时候你可以认为这个说法没有,不需要考虑这个说法,这个说法是错误,脉永远都不能舍,证可以舍,脉不可以脉。第二个如何理解脉象来去里外,这个我们下次再讲,具体的脉象东西,我们下次再讲。土枢四象问:摸脉是不是左手摸对方的右手,右手摸对方的左手。

这个无所谓。你看有些小孩子不配合,一会儿转这边一会儿转那边,你怎么摸。只要能摸到脉就可以。对于成人来讲,大部分情况,看患者坐在哪一边,患者坐在你一边,你就用一只手摸脉也可以。不过患者坐在你对面,也可以两个手交替着摸脉。左手摸右手,右手摸左手,用哪个手摸脉,这个不是关键问题。关键问题是,你的手感要好。手感好的话,哪个手摸都没有问题。

业余学中医问:老师讲的流水一样的脉气是指参的时候共同感觉还是单独一个手指出现的感觉?

那我们摸脉是三个手指一块摸,这个感觉,刚开始,大家学的时候,可以用一个手指感觉。这样单纯,可能感觉更敏锐些。等你学得比较好的时候,熟练的时候,三个手指一块摸,同时都会有这个感觉。这个脉气的感觉是每个手指都会有的。当然因为每个手指摸的脉的位置不一样,分别摸寸、关、尺,这个感觉有差异。这就是脉气升发的不同阶段,他的状态也是不一样。即有共性的东西,也有不一样的。比方说:如果是滑脉,痰盛的滑脉,可能三个手都有滑的感觉。但是,尺脉指头的感觉可能是脉细沉而滑,关脉的指头,脉浮滑而大,寸脉的指头,可能是脉滑微动,可能都不一样。可能都有滑的感觉,滑的感觉不一样。同时都会有感觉。不是只有一个指头有感觉。

摸脉是医患之间脉气的交流,所以自己不可以给自己摸脉吗?

也可以,自己给自己摸脉更准呀?为什么这么讲?讲摸脉是脉气的交流,这个是客观的,但是对脉气的交流是谁在体会?是脉气自己在体会?不是。是你的心神,你的神气,在看着在体会着脉象。所以,自己给自己也可以摸,因为脉气是在你自己身上的,摸的更好,不是脉气在看着脉,而你的神气,神气跟脉两个层面。

摸脉是三指,还是分别单独用不同的力量摸不同的脉?

这缘头活水问的一个问题。这是一个摸脉的具体技巧问题。摸脉有浮取,中取,沉取,实际上这是大概的一个分法。你可以三个手指头可以一块用力同时浮取,中取,沉取。也可以分开单独的来体会,先体会尺脉,尺脉这个指头先按下去,其他的手指头先不按。都可以用。如果刚才对诊脉的方式做过多的讲解,这都是手段,这都是一些具体的诊脉方式的问题,这都不是关键问题。关键的问题是要把这个脉,脉的脉气感受清楚。这个脉气,如果他是饱满很旺盛的一股脉气,自然不需要你沉取。轻触即得,浮取就能感受得到。所以你摸脉的方式,我是浮取,沉取,是根据患者的脉气悉悉相关的。患者是沉脉你浮取肯定取不到;患者如果是浮脉,如果你沉取的话,如果他还有根,那就是,说明这脉气比较饱满,如果脉轻取即得,沉取即无,这就是脉浮于上,无根脉,还比较危险。至于怎么去摸脉,这完全取决于脉气本身,是什么样的脉气,就需要什么样的摸脉手段。这个需要大家灵活处理。当然传统浮取、中取、沉取,大家可以多多都可以用一下。

小楼落樱问:把脉是同时把左右手还是一个个把脉?

我是把完一个手,再把一个手。当然也有的大夫,他们是两个手一块把脉。按说两个手一块把脉可能效果更好,那个是更同步,但是这个需要技巧,要更高一些。需要大家摸脉的水平,心要更静,要求会更高,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可以,还是一个手一个手的来吧,先别急。如果你的水平很高的时候可以试一下左右手同时把脉,这时感觉可能不一样。其实一个手一个手的把脉也够了,把脉也就一两分钟的时间,一两分钟的时间脉象变化还不是太大。

品茗问:如何能感受到脉气,如何能感受到凭脉用药。

这个如何能感受到脉气,刚才已经讲过了。如何能凭脉用药以后讲。

天意问:摸脉是否跟季节、时辰联系起来?

这是必然的。不同的时辰不同的季节,疾病不同的状态,他的脉象也是不一样的。比方说四圣第3卷,四时脉象,春夏秋冬都不一样。春天脉多弦,只要他的弦脉,有一股和缓之气,这就是正常的。我们这个患者这个脉象,他跟时辰季节也是很密切的。但是,我们更主要从患者本身的脉象考虑问题。因为四时脉象,跟时辰季节相关联的脉象,对正常人来讲,他虽然也有变化,像春脉弦,夏钩,秋毛,冬石,虽然有变化,他还是都在缓脉的范围之内,就是这个脉象,是缓和正常的基础上,稍微有所偏。还不算病脉。而一旦生病之后,他的脉象离这个缓和的正常脉象偏得有点远,他偏的程度远远甚至远远超过时辰季节的变化所引起的脉象的变化,远远的超过了这个程度。可以认为时辰季节的变化而引起的脉象的变化是生理性的变化。而生病的变化是更重的病理性的变化,他的脉象变化更重一些,偏得更严重一些。所以我们摸脉的时候更主要的是考虑患者本身的脉象。比方说如果我在春天摸到一个缓脉,春天肝脉弦样是正常的。如果摸到软软的,烂泥一样,一点弦象都没有。这个时候你就要从脉象本身,濡软,湿气重,土气不运,这个角度来应用。而不是管春脉弦,他怎么不弦呢。不弦就不弦。一切以我们能感觉到的真实脉象为基础。

谦明生问:左右脉可以理解为左升右降之象,人体左侧有病是不是在左脉上就反应出来。

这个问题不完全是这样,我们用左右脉来模拟一气周流的左升右降,这是没有问题的。至于人体身体左侧有病,是不是在左脉上反应出来?有时候他能反应出来,有时候他反应不出来。身体的左右侧,左侧和右侧,与这个脉象,左手跟右手的脉,并不是完全对应。这个脉气,左右手的脉,更多的是反应脉气。或者的说他反应的是一身的气,不仅仅是左侧和右侧。当有些郁结比较重时,确实内经也讲,郁积,脉大部分脉是比较沉的,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沉脉在左边,左手的脉郁积就在身体的左边,有这种对应。但是不完全是这样,有很多病不是这样。所以不要这么机械的去套,而是更多从脉气,脉的象上去感受一身之气的升发收降,他的动态的变化。比方说:左路升,升的脉象正常的话,那就是肝气的问题。肝气一身上下无处不在。当然在肝脏系统本身体系,他可能表现出来的症状更明显些。你可以根据脉象的形态以及患者的病症的表现,综合来参考,看这个问题出在哪。左脉有问题,这个病不见得就在左边,有可能在右边,也可能在上,有可能在下,有可能在表,有可能在里。不一定,还是要根据你的脉象来具体判断。实际上你摸脉摸得很好,一摸脉就知道病在哪,病在不同的部位,脉象也是不一样。谦明生问的这个问题,说明对脉象的体会不够深入,还处在逻辑推理的层面,离直观看象还有一段距离还要继续努力。

重楼之光问:临床上,很多病人的脉象左右摆动不稳定,还有左手摆动或还有右手的摆动,都需要怎么思考,还有用药怎么入手。

脉的摆动实际上,如果你摸好,他应该也不会摆得很厉害。就像小孩子他动的时候可能会有这个感觉,或者比较瘦的人,或者脉跳得比较厉害的,可能会有这个感觉。他再怎么摆动,你还是要去随着摆动,你始终要跟着他体会脉气。就跟一个人练平衡,在路上可能很平衡,在车上可能就站不稳,你要练得在车上晃得时候能站。脉也是这样。有些脉的确是不太好摸,你要把功夫摸得练得到家。脉不管怎么变,我都能感受到这个脉气。只要能感受得脉气,我就能知道你的情况,用药就比较简单。诊断出病情你才能用药,如果脉一摆动就摸不了了那你怎么用药呀?所以要把脉摸清楚。

既逸且康问:老师 我的右手是反关脉 从尺脉斜向手腕侧往合谷穴方向上行 对于反关这样的脉在把脉时应该怎么把 有什么特别要注意的吗?

反关脉的问题,我也没有很深入的研究,临床上碰到反关脉的时候,我有一点体会就是,反关脉反应的脉气跟患者的病情,有时候,觉得准确度差一些。我估计可能这个反关脉这股脉气,已经不是属于太阴肺脉那股脉气,所以它的代表性就差一些,不能很准确地来传递一身之气的信息,准确度差一点。你感觉摸出来的脉气。跟患者本身的病情的关联度不是很高,或者不是那么吻合,这是我个人的感觉。所以碰到反关脉的时候,我可能以舌像,问诊为主,不是把脉象作为最可靠的依据。这是反关脉和正常的脉象的一个区别。也可能是我把脉的功夫还不够,按说,只要你对脉气的感觉足够精细的话,反关脉任何一个地方的脉象,都能体察出全身的脉气来。从这点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古人选寸口选属太阴肺脉,作为诊脉的一个技法,是肯定有他的道理,所以肺朝百脉不是一个空话。正常的脉象,只要是属于太阴肺,属寸口的脉象,它是很容易摸到全身的脉气,而反关脉有时候感觉不够真切,感觉这个脉气摸得不是很全。

问题二:老师如何感觉病人本身体质的脉象和病脉的区别,例如有的人不管什么时间脉象都很沉,算病脉吗。

是这样,这个体质脉象严格来讲也是病脉,只不过,它是一种相对比较稳定的病脉,有的人,他的脉象什么时间都是沉的,因为正常的脉象应该是不浮不沉,缓脉呀,缓和才是正常,所以这种人什么时间都是很沉的脉象肯定也是不正常的。就是他的这种体质就代表了他的身体一直处于这种沉脉的状态,体质也是可以改变的。一个不正常的体质脉象可以认为也是一个慢性病。如果临时有了其他的病,可以认为一个急性的脉象。就是这么一个区别。都算病脉。如果一个正常的体质就不可能出现一个不正常的脉象,有不正常的脉象说明其体质必然是不正常的。

问题三:学脉是不是要练功啊?

那你会练当然更好,反正我也不会。我刚才也说了一些方法,你可以参考。

问题四:双手同时摸病人的双手来感受脉气能行吗?好像现在的病人关脉总是大于其它部,而寸脉常较沉这是什么机理?

可以呀。这看来是摸过一些脉了。我们摸到病人大部分都是关脉大。寸尺脉小。关脉就是中土,黄元御为什么独重中土?有他的道理。任何时候,中土是最重要的,所以关脉总是大。

问题五:左手属阳还是属阴?传统认为男左女右,左为阳,右为阴。

左手是体阴而用阳,右手是体阳而用阳,你说阴也对,阳也对。左手主生,阴生,主阴,主血,主生动。从阴血的角度,它属阴,从生发的角度来讲,它属阳,右脉正好相反,右脉主气,主阳,从这点来讲,属于阴脉,右脉主降主藏。从这一点来讲属于阴脉,这个看你怎么去理解。

问题六:脉缓和为土气之象吗?

对呀,正常的脉象是就是缓和呀。土气和缓有力有神,这就是正常的脉象。所以我们摸脉首先要有一个标准,什么是正常?就是缓脉。大家看这个的脉象,(《三指禅》)这本书,所有的脉都是缓脉演变过来的,就像四圣心源里讲的一气周流都是土气周流变化是一个意思。所以摸脉,正常的就是:小河流水,缓缓而流,不急不迟,不浮不沉,和缓有力,饱满有神。这就是一个正常的脉象。知道正常的脉象就会知道不正常的脉象,和正常的不一样就是不正常的脉象。

问题七:听说有的时候给病人摸脉会传病,把病人的病传到自己的身上。

这个不是传病,而是这个病人的病气会影响到医生,或者是把脉的人一气。把脉的人的一气和病人的一气在交流,如果你的气比较清透,病人的气比较污浊,他的气会影响到你的气,会有一些不舒服的感觉,这个感觉和病人自身的感觉是类似的,甚至是一样的。你自己只要能够静心调气,很快就可以恢复正常。这不叫传病。

问题八:如何从脉象区分脏腑?

简单来讲,就是沉取为脏,浮取为腑。这是一条,另一个就是寸关尺三部,左右手六部,对应不同的五脏六腑。
2011-07-07 18:59 11楼
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十(脉法解二)


咱们上一次主要讲了第三卷《脉法解》,主要是讲了摸脉基本的一些方法,主要讲要去体会脉气,体会脉气那种自然而然地周流的即时状态。这是脉诊的基本功,那么今天咱们接着来讲,讲这个具体的脉象,以前历代的脉学、脉经,都会讲到很多的脉象,所谓的28脉也好,多少脉也好,会讲很多的脉象。那么这个脉象一多呢,虽然可以分门别类,讲的比较细,但是也容易流散无穷,这么一个弊端,多了反而不容易从整体上去把握。包括《四圣心源》黄元御先生,他在讲脉象的时候,前面讲了一个总论,后面也是分为24脉,也是一种脉象一种脉象的来讲,那么它的好处是,它是一对一对的来讲,两个脉对应着来讲,所以有了归纳的意思在里面,而且讲的时候这个脉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的结合在意思,不同的脉象之间可能会有穿插的,不同的脉的部位有一个什么样的脉象。他也是按一气周流这个意思来穿插着讲,所以这一点是跟其它脉诊、脉书、讲脉法的一些其它书相比而言,这是《四圣心源》讲脉法讲得更有意义,或者说是着眼点更高一个地方,历来脉法确实不是很好讲,因为这个东西其实是一种感觉,如何能够把它讲的很形象、易于让大家理解,方便大家学习接受,我也没有很多的经验。《脉法解》这一卷,今天晚上就把它讲完,后面还有很多的内容,怎么去讲,我是想把后面这24脉所有的内容,我把它揉合在一块来讲,不去分开一个脉一个脉的讲了。我把它全部综合在一块给大家讲,讲的也是我个人的体会,这样希望能够让大家理解的时候能够更方便一些,大家结合我讲的再去分开看,可能更容易理解一些。《四圣心源》原文它是两个脉两个脉的分开讲的,我讲的时候不会分开,我会把所有的内容根据我的理解,把它综合在一块,来给大家讲讲我的体会,这是今天晚上讲课的主要形式。
那么首先说一下,我们要摸脉,病人来了你要摸脉肯定是摸这个病脉、不正常的脉,那么我们首先就要知道正常的脉是什么,要有一个标准,正常的脉象我们都知道它叫缓和之脉,缓脉,脉贵缓和、脉贵有神,什么叫缓和之脉,就是脉你摸着很软,又比较有力、比较饱满,跳动的过程感觉很有灵气,很有神气,脉气很清透、很灵润,也不快也不慢,也不沉也不浮,就是那种雍容和缓,落落大方,如果从脉气的感观把它当成一个人的话,就像是一个很有教养的书生,那种感觉。那么正常的脉象,我说了半天,大家其实也不见得有一个直观的体会,所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你去摸一个正常人的脉象,那么这个缓脉,正常的缓脉,什么人他的脉象最好、最标准呢,一般就是学生,尤其是上大学的学生,为什么呢,中学、小学作业很多,孩子的身体其实都不好,上大学后学业反而轻松,没啥事儿。这段时间,大学生又比较年轻,相对来讲没有什么压力和负担,这段时光最幸福,他的脉象也是最好。不管是男学生还是女学生,只要是身体健康的,你去摸一下,那个脉都是非常好的缓脉,尤其是这个女孩她这个缓脉,可能摸着这个感觉代表性可能更好一些。为什么呢?因为女孩属阴,男孩属阳,属阳的话,阳性脉率略微偏高一些,女性脉率略微偏柔一些。缓脉应该是偏柔的一种脉,所以上大学的女孩子身体健康,你去摸她的脉,她是一个非常好的缓脉,这就是一个正常的标准的缓脉。
你要是把这个缓脉具体的描述出来,那就要用很多很多的语言,那今天晚上不用说别的了,光说缓脉怕就说不完,你要去体会,那种非常清透、有神、缓和、润泽,而且还比较饱满,就是那种。这种脉象你一摸你就知道是一个身体很健康的一个人,所以,我们首先知道正常的脉象是什么,就是缓脉,缓和之脉,这是一个正常的脉象。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如果你真的会养生,或者说始终能保持一个平常心的话,人的这一生都能够保持比较缓和的一个脉象,都保持在一个比较正常状态。但实际上,在临床上接触到的这个患者,哪怕不是患者,就只是一般的朋友,你去摸脉的时候,你只要踏上社会,有工作了,有压力、有追求了,这个脉大部分不是完全缓和的,病人的脉可能离缓和之象就更远了,偏的更严重一些,都是不太正常。所以我们在临床上要摸到一个非常标准的缓脉,其实比较难,那么临床上的病症很多,脉象也是千变万化,所以我以前跟大家聊过,说脉象远远不止28脉,可以分成几百脉、几千脉都不止,所以我们怎么去把握整体的脉象,这么多脉象变化多端、错综复杂,我们如何去执简驭繁,去把握它。我给大家概括了几条,跟大家交流,我们刚才已经知道什么是缓脉,缓脉就是正常的脉象。它实际上跟土气雍容和缓,周流通畅一个象,那么对于病脉,把脉、摸脉的时候我们从那几个方面去体会呢?概括的讲就是四个字,哪四个字呢,就是邪、正、虚、实。邪气和正气,然后是虚还是实,这个是脉象、摸脉的时候从这四个字上下功夫,如果再概括一下的话,实际上就是正气和邪气,就是正气和病气的意思。这两方面,正气和邪气都是有虚有实,实际上我们摸脉,主要是摸正气与邪气的关系,并且体会它们之间的虚实对比,很简单,就通过这两方面,内经讲,就是说正气虚则补,邪气实则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实际上我们摸脉,主要就是判断正邪虚实,就是判断着四个字,所有脉象不会外乎这四个字,这四个字掌握明白了,所有的脉象你就都会了,不管是什么脉,它都是这四个字的组合,这样大家觉得是不是简单一些。
首先讲一下正气和邪气的关系,我们知道一气周流,这一气它是内含阴阳,所以我们摸脉的时候,体会这个气里面本身就包含阴阳,这个我们去体会脉气的时候,去同时体会阴阳两方面的信息,同时包含在脉气里面在,能够同时体会到。我们要知道,咱们摸得这个脉啊,不管是左脉还是右脉,虽然我们讲过左脉主要反映左路升的问题,右脉主要反映右路降得问题,那么实际上它的左脉右脉同时都包含着阴阳两方面的信息。我们要在这个脉气当中,首先知道它是阴阳合一的,它是阴阳一体的,一股气阴阳并没有分开,但是这一股气,它既然病了,是病态的了,它必然就有偏阴偏阳这种偏盛的问题,所以你要在这个阴阳一体的脉气当中,去体会出或阴或阳的这种偏气来,所以我们讲这个正气凡病则郁。从另一方面来讲,凡病则虚。为什么这么讲?人体的脉气根源在五脏,五脏之气流通于外,会化现为外在的经脉之气,所以五脏是藏精气而不泄,满而不能实,它是只有虚没有实的,五脏只要产生疾病呢,凡病必然是五脏精气偏虚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这个角度来讲,凡病必虚,凡病,只要是生病,一定是五脏精气偏虚。那为什么说这个正气也有实的时候呢?正气实,实际上是从凡病则郁的角度讲的,就是说一气在周流的过程中,如果有某种原因引起郁结,这个气在郁的那个地方走不动了,是局部的实,不是整体的实,实局部是实的。包括表症感冒,风寒外感,全身发烧恶寒,脉是浮紧有力,算是一个实象,实际上它也蕴藏着脏器之虚。如果脏器真的是足够充实有力话,它自己就发汗了,自已就会解表,不至于生病。
所以我们讲正气的虚实,从生病的角度来讲,正气只有虚没有实。它的实,都是相对的,是局部的一个实象,就是郁。正气实,本质上是正气郁。所以正气的虚实,我们在摸脉时候要去体会,要作为一个用药治疗方向治病的时候,这是一个最根本的参考,或者说是最重的一个依据。因为我们用药之后,并不是说这个药物它主动去帮你治病,药物实际上是协助自身的正气去治。药物任何时候都处在一个辅佐的位置,不会处在主导地位的。人体之内,处在主导地位的始终是人体的正气。所以呢我们用药的时候,用药,用什么药,用药用多少,药量的大小,用药药象的方向,要根据人体正气的虚实去判断。咱们都知道中医内科,有一句常识性的话: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意思就是:正气比较充足的人感冒了,你就发汗就可以了;正气比很虚的人感冒了,你要给他建中,补益中气,你不能再去发汗。这就是根据人体正气虚实,来决定用药方案,决定药量和药味的一个基本原则,这是举了个例子。实际上我们在临床上治病的时候,任何时候都要按照这个规则,来推出一个合适的治疗方案。它的依据就是人体正气的虚实。
从原则上来讲,如果虚的很厉害的时候,需要急救其虚,比方说象阳脱呀,阴阳欲竭的时候,这个时候已经无暇治病。首先要留人呀,先要救正气,所以呢四逆汤就是急救回阳,它是救急用的。所以我们用药的方案,首先要考虑正气的强弱。当然临床上需要救急的时候并不是很多,只有一些比较危重的病人,可能需要我们首先考虑去救急,急救,顾护正气。 大部分患者他本身正气可能还可以,还能够维持自身一气的周流。这个时候,我们更多的去考虑邪气的问题。什么是邪气呢?行者老师讲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当其位则正,非其位则邪。一气它如果能够正常的在它该走的路上,在它自己的位置上,发挥正常的功能,这就是正气。一气不在这个位置上,那就成了邪气。也就是说咱们讲的凡病则郁,气郁。这个气正常周流,就是正常的一气,不能正常周流了,郁在这了,有可能就成了病气。气郁就成了病气,气郁而化火,成了火气,它就变成邪气了。所以从气的角度讲,邪气与正气有时候分得也没那么明确,也是一气的一种变化,这是从气的层面来讲。但是五脏各有不同的邪气。比方说中土容易生湿气,肝木容易生风气呀等等。所以呢我如果把邪气概括一下的话,咱们最常见的邪气就是木郁之气,就是郁结之气。临床上我们通常称为肝郁,或者说木郁,脉象一般都是弦象,这是最常见的。当然,这个它不仅仅见于左脉,左关脉为肝呀,不仅仅见于左关脉,任何一个脉,这个六部脉任何一个地方都能见到,也就五脏六腑都自己的郁结之气,气郁结在五脏六腑任何一个地方,我们都可以称为木郁,都可以称为肝气郁滞。
这是最常见的,凡病则郁,所以最常见的脉象就是弦象。其次,比较常见的就是湿气。中土容易生湿气,湿气如果说粘滞的比较多,郁结化痰的话,它会成痰浊之气,单纯的湿气比较濡软,脉象一般偏软、偏弱、偏缓无力,湿气比较盛。如果是湿气郁而化火,郁结成痰,脉象就会变成滑象。这就是通常讲的滑脉主痰,是这个意思。这是临床上比较常见邪气的脉象的表现。气郁脉弦,湿盛脉软,脉濡软,然后呢,痰盛的时候,脉滑而有力。还有一个就是,如果再比较严重的,出现结滞的时候,结滞就是气与痰湿包括瘀血,在体内郁结日久,出现这种接近有形的邪气,这个时候,脉象会出现结滞之象。结滞之象是什么意思?这个脉摸着,不光是脉气不够流畅,而且你能摸出来,在这个六部脉位上,你能可以摸出脉象已经硬度都不大均匀,疙疙瘩瘩的感觉,脉气不够清透,脉位肌肤的感觉也不是那种均匀柔和的感觉。正常人的皮肤是很均匀,很柔和的,也是一种很清透的象。这种郁结比较重的患者,你指头按下去,它的六部脉的脉位局部肌肤,包括血管,摸着不是那种均匀的弹性,摸的这个柔韧度弹性都不均匀,不够滑利。就象我们走在一个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路上一样,只是那种感觉。当然没有那么硬了,类似有那样的感觉。这个郁结就比较重了,邪气比较重的脉象。我们摸脉,主要是比较正气和邪气的关系,那么在脉象上如何去区分哪个是正气哪个是邪气,这个需要我们用心的去体会。简单的来讲,正气都是比较清透的,带着一股灵气,而病气都是比较郁浊的,病气给人感觉有点浑浊不清。另外,从这个气感上来讲,病人的正气,说得简单点,病人正气不管是虚还是实,你摸了之后,不会有不舒服的感觉。而这股邪气,只要这邪气只要比较重,你摸脉之后必然会有一些不舒服的感觉,只要你的气感比较好的话,会有这种感觉的。这是从自我感受上来分。简单来说,就是看脉的清透程度。脉气,你去体会这脉里既有正气又有邪气,病气与正气是揉和在一块的,你要去体会脉里清透之气有多少,这种郁浊之气有多少。你要去把它分开,它是一块来的。你要分别把它体会出来。这就要求医生本身,你要有细致入微的敏锐的感觉,要求本身气场比较清透,否则你是体会不出来。那么实际上所谓二十八脉、二十四脉讲的这个脉,都是病气之脉,而我们摸脉的时候,不要只去体会病脉。一定要去体会它的脉气之中的这股正气,这股清灵的本性之气。人体这一气周流本来是很清灵的,很有灵气的,因为生病,脉气里面会有郁结、痰浊、结滞,脉气变得不够清透,脉象有缓急、浮沉、迟数也会有些变化。虽然有千变万化,实际上本质上来讲,它不过是人体的正气,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失去了一个正常的形态,变成了一个正气与病气相互夹杂的这么一种状态。
有没有说,这个脉气中只有病气没有正气呢?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一旦脉象中只有病气,没有正气的时候,没有正气人都没有了,所以我能体会到的脉象,只有病人还活着,你体会到的脉气,必然是正气与邪气就是这个病气和正气相互夹杂,相互柔和在一块的这么一个状态。所以我们去摸脉,体会的重点首先是正气的强弱,其次是邪气的强弱以及它的具体的形态。为什么首先要体会正气的强弱呢?因为正气的强弱决定了我们用药的方向和药量。正气很虚的时候,一定要先去急救正气。正气如果不是很虚,我们就可以先驱邪气。驱邪气,药量的大小,也不是完全根据脉象里邪气的强弱或者它具体情态来决定,也要根据正气本身强弱来决定药量,至少药量是根据正气的强弱来决定的。所以我们摸脉,需要掌握的情况,就是一个首先看正气的强弱,这股清透之气的多少。其次是根据邪气的性质,邪气是单纯的气结、还是有痰浊、瘀血还是比较顽固的结滞?它不同的情况会有不同的脉象,我们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治疗,来驱邪气,来治病,但是药量的大小,用药的强弱,用药刚柔缓急的取舍,还是要根据自身正气来决定的。正气越足,你用的药就可以越猛一些;正气越虚,用的药就要缓和一些,缓缓去病。一切都是以正气的虚弱为根基来处理,所以摸脉很重要。如果你摸脉连正气的虚实都摸不出来,你用什么药啊?有的人脉象正气很虚,邪气相对来讲比较实、比较足的时候,有时候也不可以用很猛的药,也要缓缓来的。那么临床上大部分患者都是这种正气不是很虚,邪气相对比较实、比较盛,这么一种状态,我们治疗的时候就可以先祛邪、再扶正,遵循这么一个原则。那么我们怎么去判断邪气具体的性质、病位、强盛?《内经》里有一句话值得我们借鉴,它说疾病感染人体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先是皮毛、然后肌肤、入于经络、入腑入脏,是这么一个过程。那么同样的道理,我们摸脉的时候,在脉象上也是邪气和正气的拉锯战,相互交持的一个状态。你在脉气的体会也是由浮到沉,浮中沉嘛,由浅入深的这么三步,脉的感觉去体会病的部位的深浅。一般来讲,你摸到的脉气在一个比较表浅的部位,郁结比较重,郁象比较明显,比如说脉弦、脉滑等等,那么它的病气也相对比较浅一些。如果你沉取的时候,这种感觉就不明显了,沉取脉比较弱,那么你感受到的人体的自身正气为主。就是大部分疾病,相当而言,咱们浮取或者中取的时候摸的可能是病气,一般的疾病位置还是比较浅的,不会特别地深。沉取的时候因为病气比较少了,感受到比较多的是人体的正气,所以沉取实际上是应五脏。所以你沉取的时候感受到的是五脏之气,感受的是正气。那么我们在对邪气的把握上,一个是从脉象的浮中沉不同的部位去把握,看看它是属于比较表浅的邪气、还是比较深一点的邪气,邪气的脉象肯定不是那种缓和之脉,只要摸到不缓和的,它就是病气、邪气,只不过相对来讲,单纯的弦象就是气郁,有点滑象可能是痰浊,有点涩可能是瘀血,有点紧的话可能是寒气,大家可以结合《四圣心源》里的二十四脉再去看。
不同的六部,左右寸关尺,不同的部位它代表了相应不同的脏腑,也是有一些区别。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在六部脉不同的浮沉之间去体会出邪气在什么位置,它的强弱有多大。你比方说,外感表寒的时候,六部脉都是浮紧的,脉偏浮、偏紧,紧为寒,浮为表,你就知道它的邪气都是郁结在肌表,是寒邪,束缚肌表,表气不能开达。沉取的时候,它的脉象可能就没那么紧,沉取不紧,说明里面的正气是其实偏虚的,整个正气都郁在肌表去抗邪了。那么这种象,你就可以用麻黄汤之类的,帮助正气开达表气,驱邪外出。这是从整个脉的浮沉方面来判断邪气的位置。从脉的部位来讲呢,比方说中焦痰盛的时候呢,中焦痰浊比较雍盛,这个时候右关脉往往会滑象特别明显,甚至会出现滑动之象,动就是阴阳搏击一样,纠缠住了,脉象描述动脉如豆状,确实是这样,就象一个小豆子在那跳一样,很滑利,这种脉象有时候临床上也会碰到,而且很典型,当然这种情况比较少一些,但是确实是一旦碰见,你会发现古人的描述非常形象,确实象一个小豆子一样,非常滑利地那里决决动摇地动个不停。这个时候,关脉单独地滑盛、动摇,这种脉象,中焦痰盛,多见于两关脉,左关或右关见得比较多。那你就可以用比较大量的运中化痰的药,把痰气温化流通开就可以了。还有的时候邪气会郁得比较深,你摸脉的时候,感觉浮取中取都没有,只有沉取的时候才能摸到脉,而且脉好像还郁结地比较重,沉弦、沉紧、沉滞啊都有,这种情况有时候正气反而不容易体会,因为邪气都已经比较深了,正气整个都郁在里面了,很难反映出来。有时候在临床上摸到这种病气特别重的患者,他的脉气非常地浊,你几乎体会不出里面有什么正气来,这种情况正气必然是虚的。大家要知道,我们摸到的脉气,我们讲的是邪气是病气,实际上它也是正气在里面抗邪外出,我们才能体会到这股病气,假设没有正气在里面顶着的话,没有那股抗邪外出的力量,这股病气也表现不出来,这一点大家要记住。所以只要你摸到他的脉气里还有一股病气,即使你体会不到他的正气,像脉郁得比较重、比较沉的时候,那你就要知道正气肯定还有,正气肯定比较弱了,因为正气它自己露头的机会都很难了。这种情况呢,只要没有危象,有时候这种病人自己反而感觉不明显,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症状,或者说自我感觉症状不重,这个时候也是以祛邪为主,等这个邪气一去,郁结呀,痰浊呀,你判断他是什么邪气,你给他用相应的药物去化解之后,慢慢地他的脉象就变得软了弱了,虚象就表现出来,一般的疾病都是这种规律。邪气去则正气虚,正气的虚象就会表现出来。所以咱们摸脉呢,如何去区分脉的浮沉迟数,六部分主,我怎么去把握,那么我们就单纯地只去考虑正气和邪气这两方面就可以了,就比较简单。脉象不管是偏浮还是偏沉,脉象饱满还是不饱满,是急还是不急,是紧还是硬,有很多的脉象、很多不正常的病象,可能不同的六部脉表现也不太一样,那么这些都是定位用的、定性用的。真正需要我们从根本上去考虑的,只有正气和邪气的相互关系,相互对比的问题,这是问题的关键。
你只要看到正气还可以,还能感觉到一点清透的正气,邪气呢,就根据他的性质,以及他的病位,性质呢就是24脉里的哪一部脉,那一种脉代表着不同的邪气,病气。它的病位就是不正常的脉象、病气出现在六部脉的哪个位置,代表了疾病对应哪个脏腑,这就是定位的问题。另外结合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层次,它在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脏腑,我们可能需要用不同的药物,偏表的我们可以用轻轻的药物来疏通,偏里的我们就要用比较沉、比较坚实的药来疏通。象比较轻的肝气郁结我可以用薄荷,比较重的我可以用柴胡,再比较深一点的我可能要用元胡,不同的病气它出现的位置,表浅不同,你用的药物也是不同的。不同的药物也是对应着不同的病位深浅。我们这样就可以从一个比较动态的角度去理解脉象,这股脉气正常情况下是比较缓和的,很清灵,很自然的一种状态,一旦生病之后,它或者是郁在表、或者是郁在里,或者郁得轻、或者郁得重,它会表现出很多不同的病气、病象来,脉象会表现出相应的不同脉象,二十八脉、二十四脉啊,临床上脉学的书籍对这些不同的病气给了很多描述。但是我们不能一看脉弦,肝郁,就用柴胡,这是不对的。一定要看病气和正气的对比,要看正气足不足,还有没有正气,正气还有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支撑我们所要用的药物。任何一个疾病,它的正气和邪气都是一个相互交持,相互进退的这么一个过程。生病的过程就是邪气逐渐由浅入深,逐渐进入脏腑的过程,而治愈的过程就是邪气逐渐化解散出去,正气逐渐恢复,然后脉象逐渐变得缓和,就是互为进退这么一个过程。那么这样的话你对整个脉象的把握就不是一个脉一个脉去想了,而是想这股脉气,整个的脉象,他是在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当中,我会从这个脉象当中体会到,邪气现在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是浅表还是比较深、比较里,正气是虚还是实,里面的缓急也是不一样的,有时候病气郁的比较重的时候,郁的比较急;有时候正气虚的时候,整个脉象也是比较缓,偏软偏弱一些。实际上一个脉象,如果我们形象来讲,一个脉象就代表了战场上的一种局面一样,你看我们下象棋的有棋局,作战的有战局,那么脉象有病局,这种局面一定有正气和邪气的双方力量对比。我们摸脉的目的就是摸清双方的情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这个意思。所以一定不要说,只看敌人在前了,冲啊,不知道自己还有几个人,这就不叫大夫了,所以一定要首先看,知道自己的正气自己的力量还有多少,要搞清楚对方、邪气,他的情况怎么样,我们的情况怎么样,然后才决定要找个最合适、最合理,最优的方案来处理这个局面。
所以开方治病实际上就是一个驾驭全局的过程,前提是首先你要先搞清楚这个全局的形势,搞清楚全局的形势一个最直接最快捷的就是脉诊,脉诊因为这个脉是动态的即时的也是全局的,最便于我们把握整个病象。所以咱们摸脉呢,不要拿着二十八脉往上套,是个什么脉,这样是学不会脉诊的。一样要通过摸脉感受那种脉象,感受那种脉气,然后把这两手的六部脉结合到一块儿,形成一个全局,去看这整个局面的邪正虚实的对比。摸脉的目的,是为了搞清楚整个病象的邪正虚实,你要看清楚患者他目前的整个病局的当前的形势怎么样,你怎么去处理啊,所以这是我们摸脉的思路和方向。二十八脉只是告诉我们去判断敌情的当然严格来说二十八脉也有正气这方面的脉象,但它是一个一个的给你分开了,没有让大家从整体的角度去全局把握,我讲的是你可以不懂二十八脉,没关系,但你不能不懂把握全局,摸脉的目的是把握全局,不是为了摸出二十八脉来,这一点要搞清楚。
那么我们通过脉象去把握全局的邪正虚实,把握这个对比之后,就会有一个恰当的治疗方案拿出来。如果正气虚的很严重,首先要自保啊,病气得先放在一边,敌人先不打了啊;只要正气还可以,那就或者是一鼓作气或者是持久战,要分情况;不同的邪气就好比我们面前不同的障碍,你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克服,所以用药如用兵就是这个意思。一个不知道把握全局的这种邪正对比的大夫,是不可能对疾病的全程有个很好的驾驭和治疗的,也不可能有一个很理想的结果。有的人可能会一时取效,但不能完美收工,原因就是始终不知道去把握这种全局邪正的对比。所以咱们摸脉呢看似比较简单,只是去摸摸这个滑脉啊浮脉啊,其实不是的,一定要去体会其中的正气和邪气的这种力量的动态的变化。包括你用药,用药之后,脉象也会有变化。只要你对邪正双方通过脉把握的很准很好的时候,你的治疗方案必然也是合理的,如果你对药物也比较熟悉,你出来的方子针对性就会非常强,效果非常好。
我自己在临床上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务必要一剂见效,当然实际上做不到这一点,但是绝大部分人基本上可以达到,一剂见效,大部分患者在我这可以达到这种效果,当然很长时间吃了不理想的也有。但是我们如果有这么一个方向,有一天你会体会到,原来真的可以,古人讲的“一剂知,两剂已”,“覆杯而愈”,其实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不是天方夜谭,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得到,这就取决于我们对病象病情这种非常准确的把握,对全局的很准确的把握,那么脉诊的时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对邪正双方情况摸清楚。所以我平时在临床上给患者开方子,很少开好多副,一般都是两三副,所以很多患者不理解,说,我们大老远的这么辛苦跑过来找你看病,你才开两三副,过两天还得来跑。他不知道有时候这个药根本不能开多了,开了这两三副整个局面完全就给他扭转过来了,你再用就是矫枉过正,可能就会出事儿。因为他觉得以前的方子吃上十天半个月好像也没什么效果,一般人想不到两三副药就会有这么好的效果。所以你给他用上药之后呢,他整个病势、局面可能就有变化了,那你就必须再根据这个情况重新调整用药,随着病情的演变你的药也要随时在变,这样你的用药永远跟病情是完全吻合的,丝丝入扣。你的每一副药都是有效的,那么这个病慢慢的就完全好过来了,比较快的就好了。
所以除了一些比较简单的病,一个方子可能吃几副就好了。象外感、小孩消化不良、或者单纯的正气虚没有什么太多郁结的,用点补药吃上一个月也就好了,这种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情况都是病气邪气比较重,而且不是一种邪气,有气的郁结有痰的郁结,还有可能比较重的就结滞也有,正气虚也有,中土弱也有,邪气实、正气虚,虚实夹杂,这种情况最多。那么我们怎么去把握,你一定要随时通过脉象去体会他这种邪正虚实的进退变化然后随时调整你的药量,随时调整你的用药,随时都要用一个最佳的治疗方案去处理你所面对的病象。这个时候,我们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们的根据就是脉诊的结果。所以大家说脉诊重要不重要。我网上很少看病就是不能摸脉,我只能拍拍脑袋,估计着开方子,所以这就有可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有些朋友觉得我好像架子比较大,请你看个小病你都懒得给我看,实际不是这个意思,我是宁愿不给人治也不要把病给治坏了,把人家给耽误了。我尽量要求患者来面诊,面诊失误就会少很多,不能说完全没有,相对会少很多,比较准确,脉诊的重要性如此可见一斑,非常非常重要。所以作为一个好的中医大夫,一定要把脉诊学好学会。
脉诊的核心,第一次跟大家讲你要先去体会脉气,体会脉气你才能够有观察全局的机会,连脉气你都不会去体会那怎么去摸脉啊,会体会脉气了你就能摸出脉象,然后你在摸脉的时候呢,就体会邪正虚实,就体会这四个字就可以了。邪气有各种各样的邪气,大家对二十四脉,二十八脉,去对,看看不同的邪气有不同的脉象,是什么意思。正气无非就是阴阳气血,阳虚脉气偏凉,阴虚脉气偏细,气虚脉无力,血虚脉偏涩;但是邪正的对比主要是从脉气的清浊程度来把握,如果你摸一个脉非常浊,这就是病气比较重;如果脉比较清透,只是比较弱一些,可能只是偏于正气虚,邪气比较差一些。病气越重,病就越难治。脉气当中的正气越多,或者说越清透,哪怕他弱一些,这个病都好治。所以疾病的轻重程度,跟脉力的强弱不是完全成正比,有时候脉很有力,但很浊,这个病就不好治;有时候脉很弱,但是他的气比较清透,这个病反而好治。所以我们看虚实相对于邪正来讲,大部分情况下,正气和邪气,他们的对比是最主要的。虚实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正气还可以,邪气相对盛一些,绝大部分病都是这种情况,所以虚实一般而言,不用过分担心。只有一些久病或者急症的时候需要首先考虑虚实的问题,有时候可能危症的时候来不及考虑邪气和祛邪的问题。大部分情况都是我们不用考虑虚实的问题,更多的注重邪气和正气的对比,实际上就是注重驱邪气。那这个驱邪气,我们就要从脉象上去体会,他这个脉气,这种郁浊之气,这种不缓和的脉气,他是在哪一个层面上,是偏表还是偏里,是偏上还是偏下,六部脉他在哪一部上,这就是给了一个定性。这股气的郁浊的性质,是弦象?滑象?濡软之象?还是结滞之象?这是一个定性。然后他的脉位,上面还是下面?是表还是里啊?是六脉的哪一部?这是他的定位。整个这个邪气的定性、定位之后呢,他这个邪气这方面的情况就基本把握清楚了,你就知道该怎么对付他了,那么正气呢,一般来讲就是体会脉里的这种缓和之气。
如果你实在不会体会清透之气,你就去体会脉里的缓和之气。正气必然是缓和的,不会很着急,即便这个脉是比较数,他那里边那股正气,那种体会也是比较缓和的,正气是本性。所以你再看脉里边缓和之气多不多,如果还有比较好的缓和之气,正气就比较足,自身的力量还是可以的,就放胆去用驱邪气的药,量可以多一些没关系,因为我们有这么多力量,可以去使用药物来攻邪。药物你可以理解成攻击的武器,我们自己这一方的正气就好比士兵,去使用。自己都没有人了,给你再先进的武器都没有用。所以你用药的多少就好比你投放的武器的多少,有十个人就用十个人的量,有两个人就来两个人的量,只有两个人,你非要让他们扛着一百个人的武器去上战场,把自己都压趴下了,根本就啥也干不了。所以这个用药的药量要与正气本身的强弱程度相当,他才能够合理的、恰如其分的,利用这股药气去化解邪气。
所以咱们今晚讲的整个摸脉的意思就是说,虽然有那么多的脉象需要我们去学习与了解,并不是说就不需要去学了,也要去学。但是呢最后我们一定不要流散无穷啊,不要学了那么多就记了这个忘了那个,一定要把他们糅合在一起来综合运用。那么这个运用的技巧就是:要放在一个察象,要放在整体把握全局,邪正对比的层面上,来去考虑所有的脉象。这是诊脉的一个起码的要求,这也是入门的基本要求。如果这一点做不到,你就是学上二十八脉,你学上二百八十脉也没有用,没有任何用处,只是一盘散沙而已。所以我们学诊脉的核心,就是要通过诊脉去体会出整个患者本身病象这个局面的邪正对比的一个真实状况。他都是体现在脉象上,邪气的盛衰啊,正气的盛衰啊,邪气的定性、定位;正气本身的强弱缓急,你都要通过脉象仔细的去体会,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然后据此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那么你的方子就出来了。你的治则、治法、处方用药啊跟着就出来了。
所以你的脉诊学好了,摸脉的过程就是辨证处方的过程,所以我有时候跟朋友讲,你看,摸完脉这个方子自己就出来了,根本不需要辩证。辩证是逻辑推理啊。咱也不是说一点辩证没有,这个辩证的过程就是我考虑,面对这种局面我用哪个方案最好。那么应该说,这个应该算辨证的过程,但是这个就是比较简单。因为整个局面你通过摸脉如果能够很清楚看清楚的话,该用什么你很自然的就出来了。这个地方是寒象我自然用热药;这个地方是郁结我自然要用疏达之药啊;他的正气虚我自然要补正气啊;中焦瘀滞住了我自然先运中焦啊,都是很自然的,所以不需要去很复杂的辩证了。所以你看有些人他摸脉摸不清楚,仅凭患者描述的很多症状,然后去归纳总结,搞了个很复杂的辩证,最后凑出一个方子来,结果用了一点效果都没有。所以我们学辨证论治,要学他的精神,不要机械的去辩证。
说到这里就说一下脉象和症状的关系,脉象是人身体气血动态变化的即时反应,所以这股脉气反映的是最即时就跟现场直播一样,反映的是最准确的情况。而症状呢,他一般是人体的气血偏颇,出现了郁滞,出现了一段时间,导致比较重的时候才会出现一些症状,比较轻的时候他是没有症状的,感觉不到的。有时候你摸脉已经问题了,病人反而没感觉;有时候用上药以后呢你摸脉病人已经有好转了,但他自己还没感觉出有什么好转。那么这都是说明脉象要早于症状。所以呢我看病的时候,症状基本只是作为一个参考,不作为用药的依据的。我用药的依据是完全凭脉象来用药。而小孩呢,因为他身体里的气比较清透,他一般有什么症状就有什么脉象,对应性比较好。小孩可以根据症状来用药。一般慢性病患者,大部分情况下还是要根据脉象用药比较准一些,根据症状用药可能会误事。所以大家如果想在临床上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不要被患者陈述的各种症状把你搅糊涂了,患者他说的也没个头绪啊,从头到脚哪个地方都不舒服,一身病,那你怎么用药啊,所以这个时候就要凭脉用药,这就有准了。
今天晚上给大家讲的呢主要讲这么多,讲了摸脉的一个思路,并没有讲具体的哪一脉主什么病,因为这个书上我觉得都写的很清楚了,不需要我再去重复。那么我就根据我的理解给大家讲一下咱们在临床上需要我们注意的地方,我觉得讲这些东西对大家可能更有用一些,照着书念没啥意思。还有一点时间,大家有什么问题我们再相互交流一下,讲课的内容就讲这么多。

问题解答
问题1、除了吃素还有什么方法可以锻炼气感?
答:吃素就是很好的办法呀,其他的锻炼气感呢其实主要就是要心静,你只要私心杂念少一些也是一个办法。
问题2:区分正与邪气是在同一层次区分,还是可以在不同的层次来区分?如浮脉是在浮的层次区分。
答:这个我刚才讲脉象里边这股脉气,他其实是正气和邪气相互交持、互为进退这么一种状态,一般来讲邪气都是由浅入深,正气是随着病进,他也是节节后退,疾病恢复的过程,疾病就是由深出浅,正气他也是跟着慢慢出来,由内出外,慢慢恢复正常。不过严格来说,正气邪气他还是有一些层次上才差别,一般来讲邪气偏外,正气偏内,所以浮取的时候一般来说看邪气比较多一些,沉取的时候看正气比较多一些,这是常见的情况是这样,当然也有例外的,有时候可能正气很虚的时候,直接散出来了,虚阳外脱的时候你摸到的就是正气,所以还有这个五脏脉的真脏脉,一旦出现就是危症,另外有一些郁结比较深的,沉取的时候你也摸不出正气来,很难摸得出来,就是郁结很重,这个时候呢他实际上正气也是虚的,主要看的是邪气。当然这个正气和邪气也不是说截然分开,就像那个油和水一样,不融合,也不是这样,比方说浮脉,你在浮的这个脉象里边呢,你能体会出既有弦象,紧象,滑象,它里边也有缓象,缓和之象,这股缓和之气就是正气,只不过如果体会的缓和之气少,其他不正常的脉气多,就是邪气盛,正气比较虚一些。反过来,如果觉得这个脉象缓和的成分多,整个脉象还是比较缓,稍微有点弦象,稍微有点滑象,那就是正气比较足,邪气比较少,这在同一个层次是可以区分的,当然在不同的层面,可能区分的就更直接,这个问题就说到这里,既可以在同一个层次区分,也可以在不同的层次来区分,都可以。
问题3:
(1)《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尺内两旁,则季肋也,尺外以侯肾,尺里以侯腹……这里、外如何理解? 答:这相当于现在的全息脉诊的意思了,跟我们讲的寸口脉不是一回事,可以去查一些,有本讲全息医学的书,忘记名字了,里边也讲到这个问题,跟这个是类似的一个东西。这也是病位的内经上讲的一种办法,跟我们的寸口脉可能不太一样,我对这个也没有太多研究。
(2)金逆而莫收敛,则君火失根而左寸亦大,木陷而行疏泄,则相火下拔而右尺亦大。这句话理解不了望老师详解。
答:黄元御写的书他很讲究雅致对称,所以遣词用句就非常讲究,我们如果古文基础比较差的反而被他讲的糊涂了,你只看这个就行了,左寸脉大和右尺脉大对应的是什么情况。左寸脉实际上就是气郁于上不能下,就是金气不能降了,就是金不能收敛了;右尺脉大就是相火不能藏,相火不能藏可不就是木气在疏泄么,布散啊,因为木郁则发散,肝气本身是疏散的,木郁则生风啊,他也是个发散疏泄之象,所有右尺脉大的时候,肾主收藏,他不能藏啊,所以他脉大啊,这么理解就可以了。一个是郁在上面,火郁于上不能降;一个是气郁于下不能收,就这么个意思。
(3)“疏泄”一词怎么理解?
答:疏是疏达,泄是外泄。不能正常的疏达就只好外泄了,可以这么来理解吧。
问题4:请教素体偏虚而肝气郁的老人感冒了咳嗽,如何选择用药思路?驱邪担心伤正。补正又怕助邪。谢谢!
答:我们很多朋友可能都会有这种担心,既有正气虚,又有邪气实,那怎么办。实际上,驱邪和扶正可以一块用,他是各行其路互不影响的,当然这个话也不能说的这个绝对,有一个前提是,咱们讲凡病则郁,郁就是气郁而不行,所以你用扶正的药的时候,要用这个易于流通的扶正的药,因为我们知道驱邪的药一般流动性比较好,象这个疏肝解郁的柴胡啊,通腑泻下的大黄啊,他都是一些能动,疏通的药,所以祛邪药一般都是动作比较快的,走动的药,而扶正的药,大部分都是偏养偏收的药,所以这个时候如果你要补虚祛邪的时候,你不能把扶正的药收的很厉害,可以适当的用一点收,但是一定要注意,养正气的同时还要注意疏通,最好既能养正气又能疏通,打个比方说中土比较虚痰浊又比较盛的时候,化痰浊我需要用温散的药,比如说生姜之类的,如果中土比较虚呢,我需要用养中土,固运中焦的药,那么养中土,甘草白术都可以,但是你用甘草用白术呢,他这个固守的力量比较大,容易留邪。所以慢慢你怎么样,我又需要养中焦,所以你可以用点生麦芽,炒麦芽啊,象这样的他既能养中焦,他本身的气又比较流通,就不会留邪,你就可以同时用。就是驱邪和扶正可以同时用,只要注意一下这个补正的药不要收的太厉害了,就是不要阻碍一气周流不要太重就可以了,因为我们治病的根源,根本目的是恢复一气周流。
问题5:六部脉侯五脏,那如果六腑有病,如何能从脉象里感觉出来呢? 答:那么这个问题在难经里边有很详细的解释,就是六脉,什么时候侯脏病,什么时候侯腑病;实际是沉取的时候侯脏病,稍微浮取的时候侯腑病,他是有区别的,但是这个东西属于比较精微细微的感觉,我目前也没有百分百的把握这个就是腑病这个就是脏病,脏病好感觉,腑病有时候确实感觉的稍微差些,那么大家怎么去把握呢,一般来讲腑病多实,因为六腑是通降为和,腑是藏而不能满的,他要推陈致新,是要通下的,一旦腑有病,他会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我们要从临床症状上来判断,就更好判断一些,比摸脉更容易。
问题6:我摸脉的时候,遇到两手六部脉感觉是有点沉弦又有些力量不足,左手三部比右手三部偏弱,左寸脉很微弱感觉快要断了,升不上来了似的。请问这种情况要从“正”的方面入手还是从“邪”的方面入手去治疗,病位主要在哪?谢谢!
答:这个情况,因为你说的这个感觉呢,有时候这个脉象别人说的感觉和自己的体会也是不一样,所以我只能根据你说的意思来推断一下,因为我不知道你这个感觉是准确还是不准确,我只能是姑且认为你这个摸的是没有问题的是准确的来判断。那么象这个脉沉弦又有些力量不足,那么邪气比较明显正气比较虚这么一个象;左手比右手弱,寸脉感觉很微弱,就是正气在左部虚的更明显一些,像这个情况我觉得只要他没有出现正气虚的危象,只要感觉他的脉有沉弦的感觉,就先去邪气,为了防止伤正,也是为了防止正气不能驾驭药物去祛邪,可以适当的用一点扶助正气的药物,祛邪为主扶正为辅这个思路。具体的病位,我觉得他这个病位,如果从正气虚这个来讲呢,你看左寸脉很微弱感觉快要断了,这个木气升达很差了。不过看你这个沉弦的感觉哪个地方明显,我觉得沉弦的感觉可能是左关或左尺比较明显,如果是左尺感觉比较明显,那么这个问题主要的病位就在左尺脉,相反呢,如果是左关感觉比较明显,那么主要的病位就在左关脉,只要有沉弦的脉象,他的主要病位肯定不会在左寸这个地方,左寸只是被这个病气,沉弦之脉郁结之气在下,正气不能升达,他表现出一个虚象来,可能这个虚象是个暂时的或者相对的一个假象,真正的问题可能是气郁在下,郁结导致的正气不能升达,我觉得这个病位应该偏下,根据你的描述这是我个人的判断,治疗的时候我觉得还是以祛邪,把这个沉弦脉化解开为主,辅佐上一点扶正的,升达木气的。
问题7:摸脉怎么打基础?
答:只能慢慢去体会脉气吧,不光摸自己的脉也好还是摸别人的脉也好,慢慢的把心静下来,能体会这个脉有不同的感觉,摸到有那种流水的感觉,不同的形态,你慢慢有感觉的时候自然就体会到脉气来了。
问题8:我是眼科医生,平时碰到右眼角膜炎的感觉很难治疗,脉象尤其是那种很软的偏大的脉,尤其是关尺部大而软的脉,很难治疗。 答:大而软的脉,尤其是右关部,一般都是中土湿气比较盛,中土湿气盛的患者,他的阳气不容易降下来,所以出现眼,尤其是右眼,右路主降吗,右眼的发炎,红肿啊,这是很常见的,这个时候用消炎药越用越厉害,根本治不好,用中药会有比较好的效果,就是用温润中焦加利湿的药为主,把中焦的气,把大而软的脉把它流通开,就是把湿气一去,把这个脉气流通开来,这个大而软的脉就会比较流畅,然后再用升左路,木气升发的药,把这个一气再给他推一下,这样是比较好治的不会很难,这种病我也经常遇到,当然如果中土还伴有粘痰的话要加上化痰的药。司马秉风说推荐《眼科奇书》,对,《眼科奇书》就是很好的一个,就是用麻黄、细辛之类的非常强力的升达左路的药去推这个一气去转,主动的把这个郁结把他推开,但是如果中土非常软的时候,偏大偏软,中土湿气很盛的时候,一定要加上运中焦利湿的药,否则单纯用左路木气,只能升发木气的药,有时候也会比较累。
问题9:左部脉细小,右部浮弦。怎样解释。
答:左部脉细小偏阴虚,右部浮弦阳不降。阳气不降,从这个脉象来讲,左部用当归往上升一升,右边用半夏往下降一下就可以了。
问题10:老师好!我是一名学生,在医院实习的时候老师提醒我摸一个糖尿病人的右寸是“典型的弦滑”,我也摸到了,但是不知道对于这个病人病情有何提示,请解惑!
答:右寸主肺,右寸弦滑肺里边有痰啊,可以给他用点化痰的药啊。
问题11:请问老师清透之气是怎么一种感觉?
答:清透之气就是脉气,因为你接触病人多了你就知道有浊气,知道浊气你再回来摸正常人的脉象你就知道什么是清透之气了,都是相对的,如果没有摸过病人那种瘀浊之气你也不知道什么是清透之气,正常的脉气就是清透的,就象正常的空气都是清新的一样,你天天在很好的地方你可能也不知道什么是清新的空气,这都是对比的感觉。
问题12:大家好,我儿子两周岁了,左眼斜视,该怎么帮助小家伙呀?
答:左眼斜视可能是先天性的吧,这个病我也没治过,是不是需要做手术啊,先天性的眼疾,结构上的问题,可能用药,效果可能有局限。
问题13:如何能把体内的气运顺畅呢?我好像体内很多气,只要一按身体就会出现打隔现象。
答:这个要看气郁在哪个地方了,凡病则郁,你体内气多就是气郁啊,你这么说的话我也不好判断,你实在不行吃两包小柴胡试试,小柴胡是调肝气的,你把气调一调试试。
问题14:(1)老师我可以感受到病人的浊气,我摸到病人浊气身体很不舒服。
答:是呀,你一个大夫,他的气越清透,那么他对浊气的感受越深,可能他就越感觉不舒服。“有的浊气重的我会感到恶心反胃”,不光是恶心反胃,会有很多不舒服的感觉,所以当一个好大夫也很不容易。要付出很多代价的。
(2)摸脉之后浊气怎么排除体外呢
答:作为一个大夫呢,临床上你给病人看病肯定要碰到各种各样的浊气,我也经常能碰到,确实很不舒服,有时候很难受,那么怎么去排呢,我觉得首先是要预防,其次才是排。预防就是你要加强自己的修养,你的心越纯正,越单纯,心念越静越不容易留邪,即便他来了他也容易去,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另一方面呢,如果要排的话,可以用一些化痰,活血,祛瘀,通腑,这样的一些药,根据情况,用一些去浊气、扶正气的药,就可以了,也是一个排邪的过程,另外看病之前啊,要正心,自己把心要先调正了,不要有太多的杂念,这样的话自己这股正气就会比较圆融,浊气不容易在身上留陷,即便他过来你有个不舒服的感觉,可能很快他就自己就去掉了。所以最根本的办法不是说病气来了在身体上不停的去排,最根本的办法不要让他粘上,他来了之后粘不上,即便对你有影响可能也是暂时的,短暂的,这就需要一个好大夫要把自己的心态调好。
问题15:老师,你好!有的脉书说上、中、下三部,这与浮、中、沉三部是同一意思还是不同啊,不同的话又是指哪三部呢,谢谢。
答:这是不同的,上中下就是寸关尺,浮、中、沉就是浮取、中取、沉取的意思。
问题16:老师好,左尺脉无脉象,摸不到,右手寸关尺都洪大,补肾的药膳吃了半年都未果,该如何呢?
答:这个脉象来讲左边阴虚很厉害,右边整个都阳气不藏,我觉得你可能需要先泻火啊,右边可能有郁,是不是有郁火啊,可能需要先泻泻郁火然后再补。
问题17:老师,我上周拿的药,效果感觉挺好,基本上都改善了。不知道还用不用复诊?如果复诊,隔一周再去不知是否影响治疗?
答:你这必须要复诊,你这好还早着呢。我的药只是见效比较快,但是并不代表你就好了,隔一周来也没关系,但是最好来几次,或者说我把治疗的方法告诉你回去自己慢慢治也行。
问题18::两脉摸起来又浮又微,中,沉取都没?这是什么状况?是全脉。
答:这个情况可能属于正气偏虚为主,正气虚的可能有点气往外散的感觉,可能是这样,但是真实情况是不是这样就看你脉摸的准不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是一个单纯的虚证了,直接往里收就可以了。
问题19:左尺脉浮大而空,其余皆细而无力如何理解?
答:左尺脉浮大而空的话,这就是一个左尺为肾阴,阴精亏;其余的脉细而无力也是一个阴亏而弱的象,这可能是整个正气阴亏为主,然后加上身体的下焦,左路血分里边,可能还是有一些虚火,一气根基不固,然后又要往上升,所以显示出一个浮大的空象来,正常的尺脉都应该是偏沉的,可能下面有点郁火往外散,这个情况可以以滋养阴精为主,滋阴为主就可以,可以试一下。
⬅ 请老师给看看这个方子 老茶馆 马悦凌一天连发十余微博 称让截瘫患者站立行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