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生“招兵买马”不易 队伍建设需政策配套

2011-07-11 18:50 楼主
7月7日,卫生部公布《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省拿到岗位培训合格证书的在岗全科医生有9300多人,但济南市槐荫区中大槐树办事处裕园社区卫生服务站主任张永红认为,“名义上是不少了,但按标准卡,我省全科医生实际上少得可怜。”

服务社区的“片儿医”

全科医生开展的是一种全新的服务,不同于原来意义上的医疗服务,应该是“家庭医生式服务”。据省卫生厅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处处长丁凤深介绍,全科医生的概念来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家庭医生,实际是服务社区的“片儿医”。西方国家根据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对服务区域的家庭和居民合理分片,确定每位医生负责的户数,原则上每个医生服务居民2000人。

全科医生的工作内容主要服务残疾人、老年人、慢病患者、孕产妇和儿童等重点人群家庭,进行健康状况评估,及时发现健康问题,开展健康教育,为居民提供慢病预防、控制和健康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和初级医疗服务。

谈起目前全科医生的素质,张永红说,在职医生的转岗培训,要临床半年,看起来时间不短,可分到各个专业、科室,时间就少了,内、外、妇、儿各科都得转,一个专业只有1周,简直是走马观花,目前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5+3”模式不容乐观

全科医生的另一种产生方式是经过5年临床医学大学教育,毕业后再经3-5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获得合格证书,内、外、妇、儿各皆通,也就是目前国家要求的“5+3”培养模式。而据记者了解,通过这一途径产生的全科医生,在全省屈指可数,最多不过50人。

据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心副主任郭媛教授介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作为一项与国际接轨的医生培养模式,多年来的整体报名情况一直不理想,除2004年报名人数多于招收人数几倍外,这几年都不高:要么跟招收人数持平,要么低于招生数。

今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500人的计划中,全科医生30人,然而由于用全科理念处理健康问题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学生们仍对全科医生有偏见,不看好,普遍认为能开颅、开胸才是技术、是人才,全科医生工作在社区,没有高精尖技术,谁都能干。不被看好,报名人数也不容乐观。

去年省政府“利用3-5年的时间,每年招录1500名医学本科毕业生,经过3年为乡镇卫生院培养起一支全科医生队伍”的计划也落实得不很好:开始录用了400多名,而真正参加培训的却不到300名。

政策不配套,学生有顾虑,培养后的出路问题是关键。据郭媛介绍,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员以“社会化”身份,在医院受训,既不属于医院的职工,也不能跟研究生一样提高3年后的就业“含金量”,培训积累的价值不为社会承认,直接影响了学生报名的积极性。

再就是培训费用一直没有稳定的列支渠道。省财政只兑现了乡镇全科医师年人均6000元,其余经费完全由各培训医院承担;而每位社会化学员的工资、住宿、技能培训、考核等各项年均费用高达5万元以上。

队伍建设需要政策配套

“工作在基层,待遇没保证,晋升没门路,政策的不配套是妨碍全科医生制度落实的关键。”张永红分析认为,全科医生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尽管新出台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一些要求,但真正具体落实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全科医生在基层社区、村居卫生室,要进村(居)、入户,风里来、雨里去,条件相对艰苦。张永红说:“多少户居民,哪家哪户,保健、医疗、康复,对辖区内每个家庭、每位居民的健康状况都要了解得一清二楚。”

随着近年来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推广,基层全科医生的工作量也急剧增加,任务越来越重,而各级政府的人力、物力投入并没能相应提高。

全科医生没有独立的职称晋升体系,即使现在从事全科医学,但评职称时还是要回到内、外、妇、儿等相应的专业去,再加之工作内容定位主要以健康保健服务、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决定了全科医生发不了论文、出不了科研成果,在职称晋升时缺乏竞争力。

“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吸引,才能使全科医生招得来、下得去、留得住,作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基层流动,真正让居民享受到全科医生的服务。”张永红呼吁。(记者 王凯)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宿迁药改新方案“补需方”:医保之外另补30% 老茶馆 精神病医院困难重重挣扎生存 破解有限无奈颇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