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机体造血机理与经络之谜1

2011-07-23 13:01 楼主
首先,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我本不是这行里的人,之所以会改行进入这一行业学习,那也是被逼无奈的举动。由于特殊的遭遇,使我心里积下了不少的疑虑,为了解开心中的迷惑,从此,我放弃了一切,步入生理基础学学习,毕竟那时我已是个成年人,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对知识的鉴别能力。
从生物学基础中,我就看出了几点不对劲的地方,再结合现实中所发生的一切,不得不令人起疑。我们今天这个一切从解剖学、电镜下看到的实物上来推断生理的做法对吗?得出的答案是否得当、是否准确?从解剖学基础去了解诸如生理结构、组织结构、生命的物质构成等诸多固定不变的东西,那是再准确不过的视角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它不应该涉足到只有在生命进行时,才会独有的宏观、动态、多变的生理保障运作问题上来。生命在生与死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而这个差别又恰恰集中体现在生命维生系统的有和无上。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只有在生命进行时才会独有的生理现象,就在生命结束的那一刻,它早已灰飞烟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事后从解剖的角度去看待它、理解它,得出来的答案你觉得能有几成是切合实际的?今天人们过分依赖技术,只相信眼前看到的东西,岂不知那只是冰山一角,复杂事物中多方面并存的一个面而已。在过分相信眼前看到的东西的同时,不知不觉中人们已犯下了盲人摸象的错误,常常用事物的一点来代替全面。由此才导致了我们今天所积累储备的生理知识,还不足以去应对生命进程中那些事关生理保障运作方面的生理、病理现象的发生和挑战。例如心脑血管病、高血压、骨质疏松、痛风等等,皆因对生理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了解而不明其发生原因。在事关生理保障运作方面,不客气的讲,现代生命科学从一开始就选错了视角。通过学习研究,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生理保障体系的认识了解,发现生理保障体系,它是一个由血液循环和经络系统共同构筑起来的生理保障网络,且两者关系紧密而复杂,既相互独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工作时又协调统一。一旦分开,那就是中医所述的“阴阳决别”,也标志着一个生命的结束。鉴于两者如此紧密而复杂的关系,从一开始我就意识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两套系统绝不可以分开来看,必须要牢牢地把二者视为一体,综合分析研究它们的工作状态,也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还原澄清他们工作时真实的生理面貌。
由于在经络中运行的是体液,而体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因此,我首先对水能否带气做了大量的研究,结果发现,体液能够利用水分子间隙为机体循环带气。
有氧代谢谢生物的生理活动总是离不开氧的,但气体总是活跃的,它的特点总喜欢从压力高出跑向压力地处。生物体内,是个内外均有膜包裹,组织内不但有密实的细胞,并且细胞间又填满了内容物的封闭组织,是始终存在有一定组织内压的。按照气的特性,单纯的气体,它是根本无法在这个内存有较大压力的体内待住的。那么有氧代谢谢生物的生理活动又一刻也离不开氧怎么办呢?所以生命采用了体液循环带氧的形式来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研究表明,有脊椎动物的体内,大都具备了两种体液带氧形式,一种是化学带氧,即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带氧形式。另一种是物理带气,也就是体液利用水分子间隙,为机体循环带气。以下我们就重点介绍这种物理带气形式。
水就像一块带有弹性的布,它是有伸缩张力的,水只有在流动过程中,其分子间隙才能被拉开,各种溶水物才能溶入水分子间隙中去。不流动的水,由于它的分子间隙较小,一般不是活性很强的物质,是很难自动溶进水里去的。要把惰性物质溶入水中,需要搅动、摇晃或震荡,总之是要让水动起来才能形成溶液。正是因为水的这种特性,因此,在生物体内要想用水来运输物资,那全身的体液就要一刻不停的流动起来,这就是体液循环的缘由。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提出质疑了,组织液都是有一定黏稠度的,不像我们喝的水那样清稀易流动,黏稠的体液能流动吗?这个问题我不想在这里回答,因为它涉及到一些生理条件问题,请稍候,我会在经络一节中回答你这一问题。那么体液又是怎样带气、怎样进行气体交换的呢?体液在流经肺脏时,他是在肺泡壁内运行的,由于肺泡壁那特殊的形态,流经此处的体液,它必须要展开、超薄、成水帘型通过,水的这种运动形态,最容易把水分子间隙给拉开。在流经肺的上部时,它首先把从体内带出的二氧化碳和部分热量,在肺的呼气压力作用下释放出去,而后在肺的吸气压力作用下,再带上新鲜的空气缔合前进。那么活跃的气分子又是怎样能够保持安静的待在水里的呢?原来水也是有膜的,只需适量的压力,水膜就能把气牢固的封闭在水分子间隙中(生活当中,人们常见到的水泡,就是水膜包裹着一些气体形成的)。正是因为水的这一特点,水利用水分子间隙带气,对压力的变化较为敏感,一旦压力突然降低,活跃的气分子,即可就会从水分子间隙中发生逃逸。发生在潜水员身上的事故,就是这一点最好的证明。生活中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同样会导致身体内局部出现这类现象,例如有人因过食冷饮而伤及脾脏,导致脾脏代谢谢紊乱、功能下降、肌动力不足,此时脾脏的压力也会随之降低,流经此处的体液,就会因压力的降低而发生气从水分子间隙中逃逸,此时人的肚子里就会“咕噜、咕噜”的作响,有甚者还会伴有大便汤泄现象。还有一些慢性疾病患者,例如气管炎、关节炎等,他们对环境大气压的变化十分敏感,气压的任何一点变化,他们都会预先感觉到,为此人们称这类人为身边的“天气预报”,这是因为他们自身某些压力调节机制已明显降低的缘故。测试气在低压状态下,从水分子间隙中发生逃逸的试验方法:取一个2000ml的烧瓶,放上适量的水,瓶口处放上一个真空泵,连接一个气压表,密封。用真空泵快速的把瓶内的空气抽出,使压力降到零,观察气从水分子间隙中发生逃逸的过程,其气逃逸的速度,甚至能够导致水出现沸腾,由此可见水中的带气量之大,令人惊讶。
生命起源于水中,这话一点都不假。陆生动物之所以能够离开水环境生存,那是因为它们已进化出了一个能够利用压力把大气中的氧交换进体液的肺。而生活在江、河、湖、海中的鱼儿们,因为没有进化出肺,仍保持着那种和我们体内组织一样的,只能在水中呼吸最原始的生命生存形式,从它们的身上,便能直观的折射出我们体内组织的生存环境。它们也是有氧代谢谢生物,又一直待在水里,它们身体所需的氧是怎么来的?就是靠喝水得来的,是水利用水分子间隙带气供应而来的。一旦离开了水环境,虽说大气中的含氧量要远高于水里,但终因缺乏了气的运载工具“水”,使得它们无法呼吸,窒息而亡。这就相当于,在我们的体内,体液不再流动的结果。
一、对机体造血机理的研究
血液是生命的源泉,现代生命科学在快速进步的科学技术帮助下,已对血液里的有型部分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对血液里无形部分的研究和了解,却相对滞后了。研究表明,人的血液实际上是由内源物质血和外源物质血两部分所在组成的。两者的功能不同、原料不同,生产地也不在一处。内源血是在整个血液循环系统内产生的,而外源血是在消化系统里产生的。
内源血里的全部物质,都来源于自身,各组织不断替换下来的细胞。那么组织为什么要不断地进行生新替旧,细胞不断生新替旧的意义又何在呢?我个人只意识到了它有两层:
1、它能源源不断地为机体生产内源血,提供原材料。
2、保障生理的正常运转。
只有活力旺盛的新生细胞,在较高的内呼吸和物质交换过程中,才能为组织提供出较为强劲的生理机能,以跟上其他组织的节奏,保障生理的正常运行。随着它日积月累,储存的物质、能量越来越多,合成生命信息的逐渐成熟,它对物质的需求已不再像刚诞生时那么渴望了,于是,它的内呼吸开始变慢,物质交换频率也越来越低,已不适应再为组织提供高效的生理机能工作了,于是它便为新生的组织细胞给替换下来了。被替换下的细胞,它绝不是衰老的结果,而是机体正常储能、合成带有特殊生理功能蛋白质的果实,是机体制造内源血的唯一原材料。只有成熟细胞里的蛋白质,才具备内源血生理功能,不成熟幼稚细胞里的蛋白质,是不具备内源血生理功能的。但被替换下来的细胞,破碎成无数个小囊的也好,整体的也好,此时,它们仍被一层薄薄的生物膜所包裹着。有了这层生物膜的阻隔,机体就无法对内含物质进行有效地利用。有关这一点,我是从哺乳期婴幼儿那里得到了启迪和线索。乳液也是由人体乳腺分泌出的高分子溶液,哺乳期的婴幼儿食用后,他也不能全部的吸收应用,仍有部分食物残渣存留,那么这些食物残渣究竟是什么呢?换句话说,它到底是乳液的哪一部分呢?后经研究证实,这些就是包裹在乳液蛋白质、脂肪等物质外面的那层胶体生物膜。只有打破生物膜,各种带有特殊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和生物大分子,才有幸被释放出来溶入水中,被机体所运输吸收应用。机体这个打破生物膜,将内含物质释放出来溶入水中的过程,便是机体的造血过程,也是血液中的无形部分的形成过程。
1、内源血的产生
各组织不断替换下来的细胞,即刻就会被流动的体液带走,通过淋巴渠道送回血液循环。在血液循环系统内,由红细胞不断地带氧放氧,利用水氧结合的氧化分解能力,对其进行反复的氧化分解,直至打破生物膜,把内含物质释放出来溶入水中,以便于机体的运输应用。由于血清已成水性,在血管内压的作用下,它会自动脱离血浆纤维蛋白的束缚,渗出血管来营养组织。
2、水氧结合、氧化分解的工作原理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机体生产物质的过程,是利用水氧结合的氧化分解能力,在打破生物膜。这里我想把水养结合的氧化分解能力,做一下解释。由于内源血始终处于一个不断产生、不断应用的动态过程中,而全身各组织一刻也离不开内源血,这就需要有一种高效的分解力量,在时刻保障者我们全身的用血需求。经过多方面的考证、实验证明,单靠氧自身的分解能力,效率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由此我断定,机体内一定还潜藏着一种更为强劲、有力,更为高效的分解力量,那它到底什么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长时间,始终找不到头绪,直到一天生活中的一件事情出现,才使我茅塞顿开。原来那就是水氧结合的氧化分解力量。水有不断向外转移物质能量、降低物质质量的作用,氧有摧毁、分解一切的能力,二者结合,便铸成了自然界仅次于火氧结合的另一把分解利剑,可以说是无坚不摧。不用说那层薄薄的生物膜了,就连坚硬无比的钢铁、石头,也能最终被分解成氧化铁和沙子。在大山上,有水经过的地方会形成溪流,在水量较大经常流淌的地方,水氧的侵蚀,还能劈开大山,形成大峡谷。地下河还能穿山而过,形成巨大的溶洞。而这些仅靠氧自身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正是水氧结合,它可以随着身体的调节能快能慢,有较高的分解能力,才保障了我们身体无论身处在何种情况下,都能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
机体生产内源物质血,是一个将自身物质分解开来重复利用的过程,也就是生物学上所讲述的分解代谢谢。血浆是机体用来生产内源血的载体。它所含的胶体部分,可将水和有形物牢固的束为一体,以便于红细胞循环带氧、放氧,对分解物进行反复的氧化分解,还便于把释放出的物质充分的溶入水中形成血清。同时,也便于把造血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指那些被剥离下来的生物膜皮)运送至肝脏,由肝脏将其转化成胆固醇后,继续参与循环应用。分解不开的和有毒的胆红素,则顺胆管渠道排出血液循环系统。
3、外源物质的产生
外源物质,即机体从食物中获得的营养物质,它的生理功能:为机体提供生理所必须的能量、营养素支持。由于它是构筑生命组织的基础原材料,所以中医给予了它足够的重视,有“人之所以有生,全赖其二气”的说法。一个气指的是呼吸来的新鲜空气,另一个气,指的就是外源物质水谷之气,两者都是构成真气重要组成部分。食用有机食品的人和动物,食用的都是以死去的动植物组织。而各种动植物组织,它们也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组织。由于消化道里不存在一个,能够进一步将细胞膜也分解利用了的肝脏,故消化系统在生产外源物质时,它只是利用水氧结合的氧化分解能力,在打破包裹在食物内外的生物膜,将内含物质释放出来溶入水中,以便于机体的吸收、运输、应用。机体消化食物所需的氧,经研究证实,它是来源于体液循环。这种带氧形式,由于它的载体多(身体内含水约60%—70%,除少数不能流动的结合水外,其他绝大部分可以流动的水,都能利用水分子间隙为机体循环带气)所以它的带氧量也大。它不仅只为机体消化食物供氧,同时它也是为全身组织代谢谢供氧的主体。在消化道里,体液是在消化道壁中运行的。肺脏会把交换来的新鲜空气溶入体液,而后,出肺入食道,沿食管壁下行。当食物进入消化道后,会刺激消化道蠕动,同时也刺激了脾脏在加快收缩运动,脾脏此时加快收缩运动的目的,是通过脾经向胃里调水,以调和胃里不断增加的食物量,稀释食物。当胃内食物排空后,脾胃的消化工作态结束,恢复其保持生理的常态。那么循行在消化道壁中的体液,又是怎样分泌出来对食物进行氧化分解的呢?是通过消化道的蠕动来进行的,当肌肉收缩时,由于内压的增大,会把运行在其中含气的体液,透过肌黏膜向外分泌,对食物由外到里的进行层层氧化分解。当肌肉舒张时,由于内压的降低,和外压的升高,它又形成了一种向回的吸力,会透过肌黏膜,把溶解于水中的养分,吸收回体液循环。就这样通过肌肉的收缩,不断把含氧的体液泌出,对食物由外到里的进行层层分解。舒张时又能及时的把溶解于水中的养分吸收回体液循环。食物被消化后,物质多以大分子的形式被直接吸收入体液循环。剥离下来的生物膜皮,则以排便的形式排出体外,这些便是食物残渣的来源。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9-13 14:19 2楼
欢迎大家与我交流
⬅ 儿童厌食 老茶馆 破解机体造血机理与经络之谜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