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见闻

2011-07-24 20:38 楼主
讲起我和老师的相识其实真是一种莫大的缘份。那是2004年的一个冬天的广州,我还照常去天河公园打拳。可是那天的伙伴却在议论一件事情,说最近公园里来了一个老师傅,很有功夫,懂太极推手,又懂形意八卦,有肩颈痛的人还专门和他学了甩胳膊的方法。我当时听了挺心动的,因为自己很喜欢形意拳,却苦于一直都找不到明师。而之前周围练太极拳的人很多,便先跟一个老师学了个套路。这回来了个行家,心里面甭提多激动,因为可以学到自己喜欢的形意拳了。伙伴们说稍晚一些,一般九点钟之后他就会来。
果然,九点钟刚到,我们已经打完拳了。有一个伙伴叫我一声,说老师傅来了。我马上凑了上去,又有点不好意思,便围在外边看。
只见此人,身材中等,背阔腰圆,双臂修长,最让人影响深刻的是,长在国字脸上的一双精光四射的鹰一般的眼睛,眼角的眉毛自然向上挑起,好一副气宇轩昂的气概。明明是练武之人,可是你却觉得他身上的气质相当儒雅,戴着一副老花镜,看起来竟是一副老工程师的样子。
显然,在我的好奇打量之下,他已经看到我了。我友善的向他笑笑,以示欢迎。他也很和蔼的向我笑笑,那种感觉竟然相当亲切,相当的熟悉,仿佛哪里见到过这个人一样。他正在和别人讲到太极拳的行功之法,我抓了个空当,挤了进去。当时,我没急着问老师太极拳的东西,反而问老师关于形意拳的东西。老师说,形意拳是一个好拳种呀云云。
我以前曾经见过一个老前辈表演形意拳的连环崩拳,拳拳走的都是明劲,象打炮似的刚刚有声,当时对形意拳火爆的劲道就印象深刻,一直难以忘怀。只是苦于无缘相识,错过了机会。便心想,这位老师的形意拳练的如何,请他练练,一比较就知道了。
老师也是有心让我开开眼界,便做了个起势,走起五行拳来。当时的感觉,挺意外的,本以为他的劲道不会象以前那位老前辈那样霸道,但也不至于差到哪去呀。恰恰相反,这位老师是一个刚劲也没发,只是将拳柔柔的递出去,但脚下却走的飞快,说:这是崩拳,这是炮拳,这脚下踏的是寒鸡步云云。
我当时就奇了,他怎么不发劲呢?形意拳不是讲究劲道要很冲的吗?可是,你说他不对嘛又不是,他的身体明明拧转得象机轮似的韵味十足,脚下走的飞快,一副恶虎扑食的气势,感觉他随时都会扑过来,自己也绝难逃脱,可他又确实没扑出来,只是觉得他的神意已经将你罩住了,随时都可扑过来,只是不扑而已,感觉自己已然成了他的口中之食。
心里纳闷,可是出于礼貌,又不好多问。只是,不懂装懂得点着头,心里却在想:不管怎么样,好过没老师吧!既然今天遇到了这样的老师,先学着看吧。于是,心中不由一阵窃喜。
后来,因为好奇我又问起八卦掌的事情来。以前见人走着圈子炼拳一直都很纳闷,这拳都怎么打人呀,别人没事自己倒先晕了。老师又给我比划了一下八卦是怎么回事,我也看不懂呀,所以印象也不深刻。
不多会我们就要散了,便问老师的联系方式。
他就递了一张名片给我,原来他姓荣,叫荣华丰,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人,上面还印了他的师承,尹派八卦掌第四代,车派布氏形意拳第三代,还有马来西亚槟城市太极拳总指导等。

太拗口了,我刚开始还记不住,也没太在意。只是先把名片小心翼翼的放入口袋,以便日后联系。不多会,寒暄几句便真散去了。
过了几天,我有空了,便又去了天河公园。我想荣老师肯定在吧,便打他的电话,他说他正在邓世昌衣冠冢那边。我便急切的走过去,果然见到他了。走上前去问声好,便向老师说出想学形意拳的愿望。
老师这回仔细打量了我说,嗯,你的身形很适合练形意拳。我的形意拳是人家家传的,你能跟我学,那得相当大的缘份。你以前都练过些什么?
我说:以前一直练跆拳道,最近一年练了太极拳。我急于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便对着旁边的石栏杆一个侧踢就踢过去,那脚使足了十成劲,石栏杆被我震得嗡嗡作响,我得意的望望老师,老师却笑而不答,作不以为然状。其实,我的脚力向来就不小,我能一脚踢破四块板,常人帮我拿鸡腿靶,我一脚就能把它踢飞,拿重型靶的就连人带靶一起飞。看着老师的神情,我真是觉得有点郁闷。
我又说:我以前琢磨过形意拳,我练个钻拳给你看看。老师说,你练吧。我便一个垫步,铆足劲打了一个自以为是的“钻拳”。老师很平淡的说:你这与形意拳的钻拳关系不算太大。我当时脸上唰的就红了,还真不知道为什么没关系。
我尴尬的说:那你教我怎么练吧。
老师说,练形意拳先得练站桩,形意拳的桩先站三体式。于是,老师便一手一脚教起我站桩来。才站了五分钟就觉得有点累,因为三体式太拗着身子了,便由右式换成左式,再站一会就开始发抖了。老师说:不错,就是这么站,每天练习十几分钟就行了。
这时,我觉得纳闷了,不是说站桩要站很久的吗,至少一两个钟才对呀,怎么才这么点时间就够了?老师说:站桩贵在自然,想站才站,不要逼自己。虽然每天十几分钟,天长日久也是出功夫的。
于是心中又是一番窃喜,以前就为站桩的事情头疼过,想站又过不了时间这关。这回老师却说只要坚持每天练十几分钟也行,心想练成此拳的可能又大了许多。(可是在后来的日子里,我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从刚开始的十几分钟,我越站越有味道,逐渐能站半个小时,再站到一个小时,到最后我竟站到一个半小时。老师这时才告诉我:如果我当时就跟你说要站久一点,你可能早就吓跑了。我不给你压力,是想让你自愿把时间加上去。事实上,你天天站桩,能保持半小时就够了,关键是一天也尽量不要停。)
我以前是练跆拳道的,向来脚就很快,力量又大。对于中国传统武术的了解是从书刊上网站上得来的,知道它好,可是,至于它为什么好却无从知道去。今天是第二次见面了,我想应该不会太唐突,便向老师提出我的疑问,老师很爽快,说:来,我们试试。
我说:怎么试?用跆拳道行吗?老师说:你随便试。
我一抬脚,一个扫腿正要踢出去,谁知老师比我更快,一抬脚啪的一声,提前把我截住了。我急忙换左脚,又是啪的一声被截住了。一时间,我竟抬不起腿,这时老师一上步,只见他双手软绵绵的往我身上一落,再轻轻一抖,我便如断线的风筝一样飞了出去。当时的一霎那,心里害怕极了,可是一落地才发现自己安然无恙,象是突然被搬起又被放下一样。只是再也不敢和老师比试。
我又问老师太极拳是怎么回事,真有这么厉害吗?我从来没见过能打人的太极拳。老师说:我站好了,你来推推我。
于是,我上步去推老师。老师耷拉着双臂,眼睛半眯着。我心里纳闷,打你打不赢,推你还不成吗?我一使劲,奇了,老师身上竟象个大面团似的,又软又硬,一点劲也使不出来,他脚下象生了根似的。再使大点劲,自己却七倒八歪起来,象踩一块圆石头上一样。几番折腾,老师脚下纹丝未动,我倒累得气喘起来。心里暗自琢磨:看来还真有懂太极拳的人。
推不动我就只好作罢,老师说:我只是给了一点太极拳的小感觉给你,你看你在我面前连站都站不住,我要打飞你还不容易吗?我心悦臣服的连忙称是。
我又问老师形意拳是怎么回事。
老师说:你再试试,你用拳头抵住我的手指。我走上去,两人都是弓步站好,双手向前伸,我用拳头抵住他松软的手指上准备好了,老师一上步,我就起来了,整个人都轻飘飘的出去了,感觉自己就算有劲也使不上。
他再让我抱住膀站好了,他用一个钻拳的动作往我双臂一点,我竟然情不自禁的往后蹦了出去。
他再让我站好了,双手轻轻的往我身上一拍。我竟象皮球一样情不自禁的跳了起来。一连试了好几个动作,我都不能自控的蹦了出去。
老师这时说:内家拳包括形意拳都是靠劲道赢人的。
这时,我大脑里第一次有了劲道的概念。我也初步的了解了,太极拳和形意拳到底是怎么回事。于是,心里暗下决心要好好练功。
分手之前,我请老师吃了个饭,并说好下次还来找他。从此,便开始了我的内家拳的习武之路。

有一回,荣老师和我讲起他的习武经历。
那时,他才12岁,一直都想习武,只是苦于找不着老师。于是便到处打听,后来听说不远处的老刘头就是一个懂武功的人。于是便找上门去,真有一个高高瘦瘦的60来岁的老头。谁知,老头根本就不教,象赶鸭子似的,把他们一起同去的小孩全赶了出来。
荣老师并不气馁,人小耐心却不小,于是便天天跑到刘师爷家去玩,和周围的小孩都打成一片,一下课就去,好象回自己家似的。时间一久,刘师爷就问:这是谁家的小孩呀,怎么天天跑到这里来玩?这时,就有大人帮着说话,说是想跟你刘老师练武的。刘师爷一看,这小孩,年纪虽小倒却挺有毅力的呀,就说:练武得有一群小孩才好练,一个人不行。
荣老师一听,这下来机会了。马上跑回去问,周围邻居家的小孩,都有谁想练武的呀?一下子便有二十多个小孩响应。荣老师便让他们每人想办法凑一块钱,条件好的就多凑一点。结果,竟凑了差不多60块钱,按当时的经济水平,可抵一个半月的工资。荣老师拿出几块钱买了饼和酒,跟剩下的钱一起交到刘师爷手上,当时,可把师爷高兴坏了。于是便立马开班授拳。
那时,刚开始学的还不是八卦掌,而是太祖长拳。一练就是五年。每天都是基本功训练,冲拳扎马。太祖长拳有六路,荣老师却只学了一路半还不到。师爷告诉他,基本功扎实了,套路都差不多,会个一套两套的就够了。世上有两种教武术的人,一种是教套路的,一种是教功夫的。教套路的,教会你一百套,没教会你功夫,到头来也是白费。这也是为什么老前辈常说的:练武不练功,到头一场空。武功武功,有武便要有功,两者密不可分。
荣老师平时爱唱歌,他也跟我说过这个道理,就象歌唱家平时练歌,只是练嗓子,一个歌唱家并不是把所有的歌都唱过了,才能出名的,常唱的也就只是一两首招牌歌而已。老师在我们面前,无论是演示形意,太极还是八卦,都只是一小段而已,从不会说打一套来看的,只是随便几个动作,就把拳味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问老师:那时你们打沙袋吗?他说:不打。我很奇怪,问:练外家拳哪有不打沙袋的?
老师说:真正好练外家拳的老前辈,都是不会去练打沙袋的。因为沙袋毕竟是硬的,拳头是软的,落多了人的肌肉容易僵硬,时间一久,体内的劲道反而吐不出来。最多就是打那种装满布屑的袋子,这样你才敢把劲打出来,天长日久,出拳的威力才大。手上自然也不会布满老茧,反而是细嫩细嫩的,这样才能保持手上的灵感。
我又问:那这样的手打人行吗?老师说:你试试呀!刚说完,便用小臂跟我的小臂一磕。这轻轻一下,竟是让我痛入骨髓。可是,再看老师的手,却又真的长得非常细嫩,手心里一个老茧也没有。
老师说:练功得法之后,每天即使是练空拳,时间久了,身上的内气缚在上面,同样是坚硬似铁,可是手上的皮却是柔软细嫩的。有一回,刘师爷发现我身上起了一些键子肉,便问我是不是在练肌肉,我说是,刘师爷立马严厉的说:马上停下,你要再练肌肉就别跟我学武了。后来才知道,打拳的肌肉和用力量的肌肉是两码事,双方是矛盾的,这方强了 ,那方就会弱。那时,我们附近有一个棒小伙,长了一身的肌肉块,我们都很羡慕,把他带到刘师爷跟前,刘师爷却毫不客气的说:好一身挨打的肉!
我又问荣老师,你们当时长拳的扎马,和我现在学的形意拳三体式的桩功有不同吗?
荣老师说:当然不同,三体式细腻多了,里面的内理要分好几个层次,够你练三年的了。不过,长拳的扎马也不简单,它也是很有讲究的,扎的时间久了,身上也会有很强的内气,身上会练出一种框架力来。以前外家拳的高手都是训练有术的,虽然没有内家拳那么细腻,但是,高手打拳的时候劲道都拿捏的很准的。更何况,许多人的外家拳还是经过内家拳的明师传的,外家拳里过当的地方早已被剔得干干净净。
我很奇怪,内家拳的明师也教外家拳吗?内家拳的东西不是和外家拳是对立的吗?

荣老师说,内家拳和外家拳其实并不是对立矛盾的。两者是可以辩证统一的。其实老前辈们的做法早就证明了这样点:董海川的大弟子尹福,拜师前就是练弹腿的高手,开始尹福不服气,董师说:我只要一下就能赢你。一伸手就是一个弹掌,立马就把尹福打败了;尹福再试,董师又是一个弹掌,尹福还是躲不掉,再吃一记。当时尹福其实已经是一个名手,可是一个照面就输给了董师,于是便心服口服的拜了师。拜了师之后,并不就是练八卦掌,而是先练的罗汉拳,之后才是八卦掌。可是董师教出来的外家拳会和常人教的外家拳相同吗?肯定不同的。还有孙禄堂练形意拳之前,也是练少林的。杨路蝉学太极拳之前,也是练成过很好的外家功夫,在江湖上行走时,常带一枝小花抢。练外家拳的人,经过明师指点再练内家拳,那他把外家拳的打斗经验和内家拳的思想,劲道一结合,他又会打,又会松柔,又会听劲,效果肯定不是纯练内家拳的人一时所能比拟得了的。天长日久,他把外家拳的僵劲一旦去完,把劲道练通练透,身上透空之后,那他就是纯内家的功夫了。
我曾经很好奇的缠着荣老师,一定要看看,太祖长拳是怎么样子的。荣老师先做了一个起势给我看,果然,架势相当严谨,双脚都是向里别着的,膝夹好了,护住裆,拳头的大拇指是摁在拳眼上的,拳头自然就多了一个勾挂的功能,身势很低,整个中线都是在自己的拳脚的保护之下。老师让我试试,一搭手,谁知老师的拳路干净利落,只是一搭手的时间就把我的防御全都打乱了,摞的我七倒八歪,感觉出手又快又精准,拳架更是严谨,一点看不到累赘浮肿的地方。感觉和平时看到的长拳竞赛套路,完全不同,每个地方都是有用意的,一点多余的东西都看不见,全是打仗的玩意。
我算是真正开了眼界,看到了传统的外家拳功夫,拳路里看到的东西不由的令我浮想连翩,想想以前的老前辈,都是怎么用传统的外家拳功夫来闯荡江湖的。
荣老师还说:我前面五年玩命的练太祖长拳,五年里,一点也不知道有八卦掌这回事。直到有一天,刘师爷把我叫到身边,意味深长的对我说:华丰呀,这么多徒弟当中只有你的功夫是练的最硬实的,你要把这门东西给继承下去呀,在我们手上失传就实在太可惜啦,那和欺师灭祖没什么区别。从现在开始,我教你们八卦掌吧。
荣老师说:刚开始时,他学的也只是一个单换掌而已,很是纳闷,这么一个圈子有什么好走的。两下就会走了。一会儿就没耐心了,又回去苦练长拳了。心里以为长拳就已经够好的了,把它练好了,就够用了。一个星期之后,刘师爷让他走来看看,他一走,刘师爷就说:你这也没练呀。荣师心里奇了:怎么我没练他都知道?刘师爷说:不是会走了就行了,叫你走是要你走出功夫来才行。来你试试。荣师便上去,刘师爷一伸手就把他打了个四脚朝天。他还不服气,把平时的长拳功夫使了个浑身解数,可是,不管怎么打自己都输的七仰八叉,狼狈不堪。这时,他才开上眼界了,心里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圈子走出来的功夫竟然这么厉害。从此他便玩命的走八卦,一下长拳也不练。
我又问荣师:为何从此一下长拳也不练?
荣师讲:练了五年了,东西早已入骨入髓了,想忘都忘不掉,就象踩自行车一样,练会之后,你就是一辈子不练你也不会忘,你一踩又会了,最多只是生疏一点而已。
荣师说他的八卦天天都走着,每天至少四个小时,越走越有味,平时和人说话的时候都不歇着,搞得说话的人都讲:说话的时候能否不走,走得人的头都晕了。刚停下来一会儿,他又开始走上了。就是这样,时间一久扎实的八卦掌功夫就出来了。
荣师说:八卦掌练的也是浑圆劲,只不过是会转的浑圆劲,在走掌的过程中,身上自然就会走出功夫,走出很多层次来,一年有一年的层次,三年有三年的层次,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老前辈们就常说:百炼不如一走,是很有道理的。各家的功夫都很讲究练步法,而八卦认为曲线都走的象直线那么容易,走起直线来别人肯定走不过你。相传,形意拳高手郭云深入到宫里面,和董海川比手,打了三天的崩拳也没挨到董师一下。因为董师实在太活了,步法巧妙到极点,你迈步打他前,他就意料到你要往那去,处处占领先机,别人如何打他。
我和荣师搭手时,他如果愿意让我摸上,就感觉象是摸在一个滚动的大肉球上面,肉球时虚时实,时重时轻,时软时硬,时急时缓;肉球一下象铁球,一下象皮球,一下又象气球。在他身上根本找不到凹凹凸凸断断续续的地方。他如果不愿意让我摸上,那时的感觉就象自己走在水里去够一块小木板,脚下走不快,手上还使不上力,你够到哪,它走到哪,自己的脚下没有根,随时都有失足的危险。荣师说:这就是八卦掌如“水中飘木”的道理。后来,我就用这个道理和一个大体重的朋友推手,还真灵!他推别人一推一个跟头,推我却怎么也使不上力气。
这其实也只是,八卦掌的一点小感觉而已。是荣师配着我来玩玩的。真到散手的时候就不是这样了。不走圈也不抱掌,双手耷拉着,自然步走上来,双眼盯死了你。你不动,他不动;你一动,他的双掌就象惊蛇一样蹿到你怀里来,你身上自然就紧了,再一下你就稀里糊涂的飞了出去。根本化不掉,也躲不掉。因为它是用身法来穿的。他一上来的时候,你觉得自己浑身上下都是破绽,防无可防,只有等着挨打的份。这根本就已经不是招法能化解得了的。这是一种动物身上的劲道,不是人所能想象出来的招法。我想,任何靠人类的智慧想象出来的招法,都不能和这种动物身上的天性相比。
这也是为什么道家思想,讲求顺应自然顺应天性,道法自然的原因。相传,董师在事先不知觉的情况下遇袭,也能化险为夷,就是凭着日久天长练出来的,这种动物的天性来化解的。事实上,动物确实是有这种化险为夷的天性和灵感。那是动物天生就比人静,没有思想,它更能融入到自然当中去,有这种本领也是可以理解的。
真正的武术,讲的就是手眼身法步,闪展腾挪,再加上深厚的神意和丰富的兵法战策,就的确不是一般的人所能摆平得了的。
荣师以前就是后半夜三四点起来练功的。点着黄豆大的煤油灯,光能看见个人影,隐隐乎乎的就行了。山里的地方,这种时候万籁寂静,练出的功夫也相当之纯。这时的人和人打手,已经不是用眼睛来看的,而是用心来听的。你说,是你手脚快,还是他的心快。所以,老前辈常说“打拳如同瞎子走路”,瞎子走路是调动全身的感觉器官来走路的,他和常人只用眼睛来看路不同。练内家拳的人就是要跟瞎子学这一样本事。
常人总以为,明师们身上厉害的东西都是一些招法,其实他们身上真正厉害的是秘不传人的练功方法和实战经验。
武术本来就不是招法那么简单,真正经得起考验的是它包含了功夫,兵法,经验,胆识的综合素质。武术本身也就是一种游戏而已,是游戏就包括了技巧,心理素质,作战经验等综合素质,能把武术当成游戏来玩的人,层次往往才能更高。

荣师和我说,他以前和刘师爷炼八卦掌时,不讲推手,就是讲打。那是他在当时已经练了五年的太祖长拳,又走了两年半八卦掌的基础上开始的,一搭手就是手眼身法步和闪展腾挪,被打被放都是家常便饭,鼻青脸肿的爬起来又上,天天如此,吃了大半年的苦头,被打被放的次数就越来越少。直到有一天刘师爷都被缠得不耐烦了,说:行了,不用我带了,你可以自己练功了,劲道也不会跑掉了。才作罢。因为人天生就有一种适应性,处在一种状态久了,自然而然的就融入到这种状态中去了。
这是荣师17岁到20岁时跟刘师学八卦的经历。再接下来,就不必每天都带手了。荣师自己也要去工作了,只能每个星期往刘师家里跑,见了面再沾沾手,一直到25岁时刘老师去世为止共8年,加上前面学太祖长拳的5年,荣师跟刘师学艺共13年。
荣师的功夫就是这样练出来的,当时刘师爷有一种观念:打都打不跑的徒弟才是好徒弟。荣老师后来也继承了这种想法,所以年轻时的徒弟大多都被打跑了。后来,才恍然大悟,发现这种教学方法有问题,毕竟那是前辈们在旧社会的特殊环境下形成的观念。待到荣师年纪稍长的时候,才教的我们,我们才免了不少皮肉之痛,有时想想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缺憾似的,毕竟不是在难度最大的情况下训练出来的。
我曾经向荣师问起过刘师爷的习武经历。
荣师说,刘师爷全名叫刘炳锡,老家是山东乳山的,刘师爷最初跟当地的名师江乃林师傅,在拳房练了十一年的太祖长拳。没学八卦掌之前,外家拳的功夫就已经相当过硬。
有一回,宫宝田回山东老家做寿。因为江师与宫师是好友,为了给宫师助兴,便令自己的弟子们各自打长拳一套。弟子们打完拳之后,宫宝田只是说我的刘师爷打的不错。当时,江师心里很是明白,宫宝田都说不错的弟子那得绝对的出类拔萃,便说:你要喜欢便拿去作弟子。宫宝田当时兴致正高,便满口答应了,以他当时的名望,要是换了其它场合,别人怎么求他都没用。江师马上令我师爷磕头,这师就算拜成了。
宫师在老家一住就是三年,刘师爷也就跟他练了三年的八卦功夫。象宫师这般的高人,教人从不古板,每个教出来的徒弟各自的特点都不同,虽然核心的东西都是八卦掌。因为徒弟们先前的功夫都不同,而我的师爷是练长拳的,宫师便根据师爷长拳的特点,给他编了一个八卦的套路,内涵都是纯正的八卦掌功夫,只是里面包含的是刘师爷自己长拳的特点。记得以前董祖教程廷华的时候,也是根据他以前的摔跤底子而编的东西。因为内家拳最关键的东西是它核心的东西,外形是可以因人而异的。
刘师爷每天天还未亮,就往宫师处跑,因为有一段路程,便当成练功了,跑法也和常人跑得不同,是有专门的一步功法。跑到宫师的住处,外面还有许多练功的徒弟,于是便自顾自的练,宫师却还在房子里面睡觉。等觉睡好了,才出来看看,指点一下这个,再指点一下那个。
刘师爷每天如此的练着八卦掌,直到两年半之后,宫师看他八卦的功夫已经走出来了,便开始教他打手,也象后来刘师爷教荣师一样的教法。半年的时间下来,宫师就说,师爷的功夫已经成了,可以出师了。
后来,刘师爷说;其实当时宫师还有最出名的八大绝技准备教给他,适逢战乱,宫师有急事要入京,师徒俩才不得不话别。
因为好奇,我问过荣师,宫师的八大绝技是怎么样子的?老师跟我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用食指和中指夹在屋檐下,把整个身体的体重都吊住了,然后可以吊上一袋烟的工夫。另一个就是,用双脚的大拇指搭在凳沿上, 一站也是一袋烟的时间。我又很好奇,问荣师:内家拳不是讲用整体力吗,他用的都是梢节的力,那岂不是在用局部力。荣师说:这个绝技特别之处就在于此,身上的劲只会更整了,只是不知道怎么个练法,其奥妙之处连你刘师爷也不知道,因为当时他就差这个没学了。
听到这里只是觉得惋惜而已,又问为什么没有文字流传下来,荣师却说:以前的高手都不会著书立说的,只是将功夫口传身授下去,刘师爷也从来不著书立说。他们知道写出书来,没有老师亲自指导,功夫也是练不出来,反而误导了别人,所以要学就跟本人学,照书学就不必了。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内家拳功夫练的人比解放前多得多,懂真功夫的却少之又少的原因。我也是后来参加了工作之后,才知道原来宫师的名声竟是如此之大。以前总是听刘师回味起宫师时说:宫师的功夫谁也练不出来,那股神韵走的就是好。也不说怎么好。

后来,刘师爷从山东老家搬到了荣师家乡,也就是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自治区,才有了后来荣师跟他学拳的经历。
刘师最初被人取了个外号,叫“刘大巴掌”,因为四几年小日本进犯刘师山东老家时,被刘师碰上了,刘师使出八卦掌功夫,一下一个,把当时的村民都看呆了,刘师长得还高大,有一米七八,之后便传出“刘大巴掌功夫了得,打起人来一巴掌一个”的传言。
刘师以前脾气不好,爱打人,高高瘦瘦的,眼睛精亮,老了的时候身上的皮肉都是耷拉着的,可是皮肤和手却是细软细嫩的,巴掌上一个老茧也没有,又细又长。走哪手上都是拿根光溜溜的小棍,开门从不用手开,用棍把门轻轻一点,眼睛迅速往屋内一瞟,闪身就进去了。因为功夫好,走哪都受人尊敬,从不必干重活,尽是些看羊之类的轻松活。
荣师从小就看惯了刘师爷和人比试功夫。一回来了一个膀汉,浑身是劲,能用两个手指把200来斤的发动机给勾起来甩出老远去,还能一下把桌上的盘子给拍碎几个。听说刘师的功夫厉害,特意找上门来比试,问刘师能办到这些吗?刘师说:你看我的手就知道了,我肯定不行!但是我要打你却绰绰有余。膀汉不服,要比试,刘师一个穿掌就把他放倒在地。
那人连反应的机会都没有,摔了个晕头转向,知道自己的层次实在没法和刘师比,便拱手认输。
刘师不太爱说话,文化也不高,持着浓重的山东口音,但是正是这个原因他看问题更透澈,讲拳也讲的更实在,他常跟荣师讲:对方打过来,我只要双手一称,就知道应该给回对方多少力。那时他不讲听劲,而是讲称劲,从另一个方面更体现出,其内理的细腻程度。
刘师还常告诫荣师:功夫呀,要苦练,一定要练的扎骨才行呀。
刘师对八卦掌层次的要求是:空无。荣师说:刘师的走掌时,表面看起来,柔若无骨,静寂无声,搭手时,却时有时无,根本摸不着他的劲,你有时,他就无,你无时,他就有,和他比手时,老是摸空,脚上亦跟不上趟,身上稍微一紧就被他打出去。阴阳虚实的瞬间转换,快到了极点,对手被打出去的时候,感觉身上受到的劲道象被蛇钻洞一样难受,身体容易挥舞着出去,那是因为他的劲道在人身上,瞬间改变了很多个方向而导致的。
刘师还讲“透空”,身体透空,劲道才能透空,打人一沾就起,被打者毫无反抗:自己被打时,一化就出去了,不会受伤。
我后来见过荣师写的口诀:“脱身换影透空洞,鹰目猿神闪电急”。便是当时刘师功夫的写照。
刘师爷教荣师的时侯,有许多特别的练功方法。八卦初练时走的都是平地,步法渐熟,便改在凹凸不平的地方,也可能是斜坡上,烂泥地里,长满灌木的破树林子里。这些地方都走得随心所欲的时候,再回到平地和人比手岂不太轻松了。以前的老前辈们练八卦时,还要练轻功,每天在院子里搭好的,高矮不等的桩上蹦上蹦下的练习,或者在房顶上练习,在地上只要摸到一点东西就能飞身上房。或者是在栽满树的园子里放兔子,再让你去抓。
以前所谓的飞贼,都是经过这种特殊的训练,穿过到处都是障碍的树林子,象是百米赛跑一样,走直线似的直冲而过,所以,很不好抓。
我后来也见过荣师写的口诀:“卦变无端云风快,奇高凸凹泞泥地,蛇行神功步轻云”。这便是这一类功夫的写照。
后来,刘师爷年龄渐长,而荣师的功夫亦越发精湛越见火侯,八卦掌的真传逐一上身。从此,应付上门比武的差事便交给了他,艺成之后的比试,他竟从来都未曾输过,每次都是干净利索的把来人打倒了。师弟们的训练也是由他来带。他便变成了“二老师”的身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荣师的功夫才得于长足发展。


有一次老师跟我讲起练功时的神韵,我平时也总是觉得老师练的东西就是有味,却又说不出里面的道道。就象初听京剧的人,觉得婉转圆润,舒心悦耳,却又怎么也表达不出心里的感觉一样。
老师说:我跟你刘师爷练功夫这么久,你师爷就只有一次不背着我,直接在我面前练功。他只是走了十几分钟穿掌而已,可我当时的感觉,却是一辈子也忘不了的。他在我身边练功的时候,不知为什么,也就一个穿掌的动作而已,我却总觉得心里面很不舒服,寒毛都要竖起来的感觉,那种神意相当慑人,看到人心里很不自在。
我心里暗自琢磨,难怪平时和荣师搭手的时候,荣师眼睛稍微闪一下,我心里就会直咯噔,身上不由自主的就紧了。荣师的眼睛看起来特别锋利,象鹰的眼睛一样,又像刀子。平时观察荣师,觉得他除了身上的劲特松,走路的时候象狮子,神态还象猴子一样警惕。最特别的就是这双眼睛了。这双眼睛我琢磨过好长一段时间,平时看他走路看人的时候,眼睛明明是向着你的,可是你又觉得他的眼睛好象同时又在看着其它好多地方。他的眼睛明明是半眯着的,可是你又觉得他好象时时都在盯着你。就是这样一双眼睛,我总觉得象一个唱戏的眼睛,里面竟藏着许多让我琢磨不透的东西。后来,才知道,武术毕竟讲的是手眼身法步,眼睛的功夫是相当重要的一步功夫,以后还得单练呢。
我在想:练八卦掌的时候,讲究“龙形猴相,虎坐鹰翻”的神意,天长日久,身上自然就会呈现出动物的形象与神态。这就是内家拳仿生取意的结果吧。
在认识老师的一年之后,有一回,老师说我的基础已经不错了,现在要教我门内的单换掌。刚开始我很纳闷,一个单换掌还分门内门外,有啥好稀奇的。老师也不作声,一个起势之后,便走了起来。
这时,我才开眼界了,什么叫真正的内家拳。那时的感觉真是永生难忘。不就是一个单换掌嘛!可是老师走出来的单换掌,真正叫作神韵十足。你看在眼里的根本就不是一个人在走,而是一只动物在走。再仔细看,老师的神态简直就象一只老猫,而且是一只成了精的老猫。只见他的劲随时都是蓄着的,随时都可能蹦了起来。眼睛灼灼生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腰身走的象条大蟒蛇似的,全身都会蠕动的,那种柔和的感觉就象在天上飞一样,却又很静很静,而且走的飞快,你不抬头看时你根本就感觉不到有个人在你面前练功。
老师一直在我面前走了半个小时,当时我已经把老师练功时的神韵深深的烙在了心里,每每都在心里不断回味。老师在我面前走一个单换掌都走这么久,就是为了让我把这个神韵牢牢的记住不至于忘记。从此之后,我再也没见过老师这么认真的练过。我也想起老师曾经说过,以前的高手练功的时候是从来不给外人看的。一看就会丢东西,丢多丢少而已。看走了人家也不会多谢你。以前老师的师爷宫宝田,在上海练功时,被人偷看了,结果那人被宫宝田狠狠的惩罚了一顿。旧社会,功夫就是财富,就是保命的东西,偷看人练功,跟偷盗财物没什么区别。
后来,老师无论教我什么东西,都要在我面前练上一个小时左右。目的都是为了让我把他练功时的神韵深深的印在脑海里,然后再自己慢慢在家练,我一学会,他就再也不会在我面前练了,等我学到什么的时候,他又在我面前练什么。正是这个原因吧,所以我对老师练功的印象总是特别深,虽然老师只练一遍,可是我常常一闭眼就能想起老师平时练功的样子。平时练功就不单单是在练动作了,更多的是回忆着老师的神韵来练。
其实高手练功是很难得一见的事情,哪怕不会武术的人,看到高手练功,虽然理解不了人家拳学里面的文化,但是一定会被他的拳味和神韵迷住。就象平常的百姓不理解舞蹈一样,可是一看到杨丽萍的孔雀舞,立马就会被她的舞蹈中微妙微肖的神韵所震撼。
还有一次老师有意在嘈杂的公园里面练太极拳,我们几个师兄弟都在,旁边还有一个吹笛子的人。可是,当时的感觉很奇怪,虽然是这样的环境,我们平时一定不会在这样的情况下练功的,老师也告诫我们平时要家里静静的练。可是一看到老师练功,我的心情就平静下来了,心里觉得特别舒坦,气息就象是刚刚练完一个小时的书法一样平和,非常的受用。这种静的感觉以前爬深山老林的时候也曾经有过,入到植被茂盛的林子深处,明明你能听到溪水声,也能听到鸟叫声,可是当时的情形,你一旦把呼吸屏住了,立马就能听到自己心跳声。你自己还会不由自主的竖起耳朵,吊起全身的每个细胞的注意力去听林子里面更深层更细处的声音。老师教我站形意拳的三体式的时候就要我找“深山古道行”的意境。我想其中的内涵就是这个吧。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7-24 20:39 2楼
我以前曾经在视频上看过,一个练八卦的人和一个练搏击的对擂。练八卦的一上去,就抱了个单换掌的型。开始,还能招架一下,到后来竟被人打得狼狈不堪,可他还是抱着单换掌的型不放。我当时就很纳闷:八卦不是很厉害的功夫吗?怎么如此不堪?
等我接触了荣师的八卦之后,我才发现视频上的朋友原来真的是把八卦理解错了。于是,便有了想把我自己看到的,认为是真八卦掌的东西告诉大家。
荣师常讲:八卦掌真正厉害的核心部分,不是它变的外形,而是它变的思想和意识。一般不懂的人,把八卦掌的练功之法,甚至是表演之法搬到擂台上去,那他还真只有挨打的份。老师平时教你走单换掌,是为了让你练出,八卦特有的身法步和浑圆劲,它只能是练功之法,它是不能拿来打擂的。八卦本来就是为了练一个变字,像视频上这样练出来的八卦反而练死了,还不如不练。等你身上真有了八卦的功夫之后,就不是这么用了。一定要抱着掌走着圈上去吗?就不能坠着掌走自然步上去吗?
八卦是你不打我,我不变,你一打我,我立马就变。我变是被迫的被动的,你一逼我时,我便头变尾,尾变头。掉转头就打你不防备的地方。就像人去打蛇一样,你打它尾巴,它一个摆尾就能反过来咬你。再加上,我们平时提炼出来的惊劲,更是无法化解。到后来八卦已经不是招法了,八卦的双手俨然就变成了一条首尾相连的毒蛇,一条时刻盯死你的蛇,它随时都可能受惊之后扑过来,你想谁能应付得了受惊的蛇?
荣师用八卦时,双手就像两头蛇,浑身就像一个长满拳头的滚动的肉球,头肩手肘臀胯膝脚,哪里挨到你,哪里都能打你,浑身无处不是手,随打随进,随进随破。他用八卦时,你就像傻乎乎地站在那里被他打一样,因为你根本无法防范他的进攻,他不和你顶,他也讲顺其自然,舍己从人,他绝对不会去打你有防范的地方,他打的都是你无法防范的地方,他打你的时候像同时多出了几双手来一样,我用嘴都远远无法表达出来的精妙。
八卦掌以前是叫转掌,孙禄堂老前辈用八卦来给它命名,是因为八卦就是一个“变”字,而真正好练八卦掌的高手,都非常了解它的“变”的特性。
难怪,荣师和我推手的时候,总跟我说,八卦不是招不是法,你只要变了,就是八卦。但是,会变了也还要会有功夫呀,八卦的活变还表现为僵活、松活、虚活呢。它还分内理活、外在活;动作活、思想活。就一个活变就可以分出好多层次来。所以八卦讲“定、活、变”,没有练到会“变”的八卦,是无有与人对敌的资本的。
我想真正的八卦掌,至少应该是这样的吧。
荣师习练形意拳的过程
荣师练形意拳的过程是非常特别的。因为他最初是出自八卦门,刘师爷处没有形意和太极,但却令他把八卦给练了个透亮。而事实上内家拳的道理,在顶峰上都是相通的,里面同出一理的地方太多了。再加上那时荣师身边练形意拳的朋友实在太多了,大家便以武会友,以拳换拳。荣师何等悟性之人,凭着自己透亮的八卦功夫,与别人交流,往往别人还没练来的功夫,荣师便看到了其中的门道。天长日久,访的朋友多了,自己又加以苦练,形意拳的功夫逐渐便练出来了。
可是,荣师记得刘师爷在世之时,曾经跟他说过:天下学艺,必定得拜师才能学到真本事。荣师也想,自己的形意拳也修炼有年,也该寻思落根之事。便在多家寻访比较之后,落在了山西车派老布家,他的师父便是布华轩老人,而布师爷的父亲便是车毅斋的高徒,布学宽老前辈。
荣师当时找到老布家时,布师爷已经是80多岁的老人了,一副鹤发童颜,慈祥和蔼的样子。荣师便讲出自己想落根的心愿,手是不能沾的了。荣师说,其实也不必沾手,高手在一起切磋,只要聊上几句,对方就知道你是属于什么层次的。
荣师便提出心里的一些疑问和看法,布师爷都一一点头称是,然后布师爷再把自己家门里面的东西说出来了。
荣师回忆起来说,当时布老讲到家门里面的东西的时候,就只讲了几十分钟而已。可是就这几十分钟的东西,又的的确确不是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所能领悟出来的。那其实是多少前辈的积累和完善,时代相传下来的,就象航天飞机上天之前,是从古代的第一支烟花的发明开始的,是人类多少年的文明和智慧汇聚而成的。
荣师心领神会之后,就拿布师爷的儿子布援强师叔来试手,布师叔也连口称赞荣师使唤的好。那是因为荣师以前就把形意拳的基础给打结实了,所差的只是高手师门里的不传之秘。
荣师说,布师爷虽然只给他讲了几十分钟的形意拳,但是的确讲出了车派形意里面特殊的东西,就凭这点他就给布师爷磕了头,行了拜师礼。
后来荣师每每回味起来的时候,都说:教了你一辈子,可是没教你真本事的,不叫师父:可是,教你教的是真功夫,哪怕只有一手,那他也是你的师父。

形意拳之意
老师说,要好好理解形意拳在意不在力的含义。形意拳是靠站桩练出来的功夫,打人时却是靠意识伤人,而不是靠力量。形就是五行拳的外形,十二形的外形,可是意是什么呢?很多人就是在这里犯难了。
古时的老前辈们,都是一些相当有文化,有生活经验,有境界的人。他们早把形意拳的神意内理,用很精辟的语言表达出来了。可是多少人,对这些语言,望文生义,离题万里,一耽误便是一辈子的事。
一层功夫,一层理。内家拳的修炼是,三分靠练,七分靠想。老前辈们留下的东西都象是一道道的迷题一样,同样的功法早就公布于世了,不同的人却会有不同的理解,而答案却只有一个。所以真正练明白的人不多,而停留在各个层次的却比比皆是。
老师为了考我,便举了几个例子,问我是怎么理解的。
老师说,什么叫作“起手如钢锉”?
我便发挥我的想象力,说:钢锉就是平时用的一种工具,起手如钢锉,指得是练形意拳之人,出手时,劲道要象锉钢锉一样威猛,越强劲越好。
老师说,非也,大多数人都是这样领悟的,所以才把形意拳给练粗旷了。可是,细腻的形意拳却不是这样理解的。你想象的是平时用来锉钉子的大锉子,可是我要你悟的却是另一种锉子。
我问,那是哪种?
老师说,你见过人家修钟表用的锉子吗,那种锉子得用的多细腻多小心呀,就是那种了。形意拳的锉劲只有这样来理解,打出来的劲才会细腻。否则,理解成大锉子了,打出来的劲道肯定粗旷,更谈不上打化劲了。
老师又问,什么叫作“落手如勾杆”?
我胸有成竹的说:落即回也,勾杆即指自己的手应象勾子一样,这样才能把对手勾挂住。
老师又摇摇头说:非也,大多数人也是这样理解的。可是真要这样,那打出来的形意拳就笨了。勾杆其实是指,拿来勾衣服用的杆子,北方人用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具。你回手之时,想象手上用杆子勾衣服之意,自然就可把对方轻松的沾住了,可是对方却觉得你是用整个身体的重量去沾他的。事实上,你又的确是通过手上使勾杆之意,把全身之重力集中到手上的,对方如果是靠枝节力的话,肯定是化解不了的。
这便是形意拳之意,通过意来引领全身的劲道,从而达到克敌致胜的目的。这也是为什么说,力在思想意识的引领下,就变成了劲道。
形意拳象其形,取其意。象的是动物之形,自然之形,生活之形;取其意,取的是动物之意,自然之意,生活之意。
当然前提,必须是通过功法,把形意拳特有的气质内劲练出来,才提的上用其意。而借意,也只是暂时的,它好比是一条拐杖,走不好路的时候才用的,会走路时自然就可把它扔掉。那时的形意拳功夫,已臻化劲,一出手就有。
如车毅斋前辈所言;一式如同出自一手,一手如同出自一意,一意如同出自虚无,这时便不存在什么形意,太极,八卦的区别。只要周身神意圆满无亏,自可上升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间见真意”的境界。

太极灵、八卦巧、形意好;又有一种说法是太极奸,八卦滑,形意毒。寥寥六个字,就从正反两个方面形象的揭示了中国三大内家拳最深刻的特点。
太极灵,是因为它听劲灵,它知己知彼,它对敌人的虚实了如指掌,而对自己虚实变化的功夫又练的得心应手,你认为是实的地方扑上去之后,发现是虚的,对手早已跑了;你认为是虚的地方不去理它,以为不会对你构成威胁,谁知是实的,它对你打了个结实。你认为有的时候就没有,你认为没有的时候却偏偏有。这也是为什么说太极奸的原因,奸的是它的思想,就象下楼梯的时候,你以为已经下完了,谁知还有一格结果膝盖被猛顶一下;你以为还有一个,谁知真是没有了,结果瞬间踏空。所以太极功夫高的人就总是能让他的对手产生这样的错觉,总是让他的对手琢磨不透到底有没有楼梯要下了。因为灵所以才能随时摸准你的心理,因为奸所以才能随时安排好陷阱给你踩。
所以练太极拳的人要把自己身上的僵力去的越干净越好,这样自己的手脚躯干才越听指挥,越听调度。就象现代化的部队一样,机动能力越强战斗力就越强。否则如果移动迟缓,纵有辎重战车也是徒劳。
太极拳练的差的人,只会用自己的实劲和对手对顶来抵挡对手的进攻;稍高明一点会柔化对手,让对手老是使不出劲来,以为能打实了却又老是滑掉了;最高明的还是那种老是能让对手判断出错的人,和他对战只有处处被动挨打,几乎不敢出手,随时都有被打被骗的危险,英雄毫无用武之地。
听起来都象中国人的兵法呀!越会骗人越厉害,越虚越厉害。和懂太极思想的人为敌,就象掉入了天罗地网之中一样,老是看不清老是摸不实,只能被动挨打任由宰割。
从小就知道有太极拳这回事,在自己幼小的心灵里面很早就埋下了太极拳神秘莫测与众不同的印象。就知道太极拳很牛,简直就是神拳,是世外高人是老道练的拳,一旦练成可以以一当十当百当千,可是现实当中却全是见到公园里的老头老太在练。根本看不出神在哪里。后来也一直在一些武术杂志中看到关于某个旧社会太极拳老师傅的报道,又是多厉害,多神奇,而回到现实当中才发现太极拳再厉害也只是一种传说而已。
我就觉得奇怪,太极拳为什么要练的这么慢悠悠软绵绵的?我跳起来抽你一耳光踹你一脚你就玩了。后来才知道,慢才更可怕软才更难对付,蛇慢慢盯住你的时候你敢快动吗?你落到网里面的时候网很软你挣脱的了吗?
后来才知道其实太极拳真正厉害的是它的思想,太极的思想,阴阳的思想,真正的太极拳具有舍己从人、以弱胜强、变化莫测、从不古板的特点。中国的传统文化之所以引人入胜如此迷人,都是由于它的自然而然的变化,它的顺其自然的流露和表达,大到兵法战策,中到琴棋书画,小到民间工艺品,无不从里到外都透露出高明的太极文化。
因为太极是一个大文化,大数,绝不是一个小数,它包罗万象,千变万化,却又能万变不离其中,最后又回归到太极阴阳这个核心和根本上来。
八卦掌更是奇特,更是难以琢磨,名字也奇特,练的功夫更奇特,为什么走着圈子也能打人?曾几何时我一直都在想,敌人在你正面难道也要绕一个大圈上去才能打他吗?双臂挥舞的如蝴蝶翅膀般柔软能伤到人吗?为什么不是用硬梆梆的拳头它不更实在吗?
后来才知道八卦掌以前叫转掌,通过转圈把自己练灵活了,走曲线都走的象直线一样自如了,身体的灵敏程度那定非常人可比。之所以后来改成八卦掌,是因为得了真传的八卦掌,是讲求在变化中巧妙的击打敌人的,一如六爻八卦,是在变数中演算出事物的发展结果。而八卦掌也是这样,它的功夫过程是“定、活、变”,只有达到“变”的层次的八卦掌才能真正去迎敌,并克敌制胜。叫八卦掌更加符合它巧妙善变的特性。
八卦掌通过特殊的训练功法,练出“虎坐鹰翻,龙形猴象”的神意和内劲,它总是在转换中变化中击打对手,它不会以硬碰硬,它是稍微一遇阻力就变,它只打对手虚弱之处,它决不会去打对手有准备战斗力最强的地方。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八卦掌要练的柔若无骨,毫无阻滞,全身各处没有过不去的地方,所谓“抽身倒步自合机”,“不化自化走自走”,“来去宇宙间无阻障”,越能象蝴蝶似的象风中的柳絮一样,就越能以无声无息之间伤害对手。更要象水流一样,它柔软可是什么硬物也阻挡不了它,它总能从你防范不了的地方绕过去。可见说“八卦滑”是很有道理的。

听起来八卦掌多象毛泽东领导红军打的运动战呀!
形意好,指得是劲道好。常人的使出来的劲都是直的,而练形意拳的人使出来的劲都是螺旋的。为什么钉子除了直钉还有螺丝钉?就是为了使钉子和物体接触的更牢更实。为什么枪管里面要刻来复线,就是为了子弹出膛的时候产生螺旋,这样射击的效果就越精准,越不易受外界的干扰。这是可以从力学来理解和分析形意拳的做功原理。
另外常人使力往往只是手臂的力量,而形意拳使力的时候却是整体的全身的力量,更多时候还是脚的腰的后背的另一只手臂的力量。形意拳练的好的人,身上各处非常协调一致,正是“身体如机轮”,身上大大小小的关节就象手表上的大小齿轮一样环环相扣,只要一上发条,便可带动第一个齿轮再带动第二个齿轮,直到带动时针分针秒针的转动,手表要走的越精确,内部的齿轮就要求配合的越精细。所以和形意拳练的好的人一搭手,就象被卷入到机器里面一样,毫无反抗之力,正是合乎了“硬打硬进无遮拦”,“形意霸道不讲理”的老话,其实形意拳硬打硬进也好,不讲理也好,一开始都是从道理中练过来的,功夫大了就显得不讲理了。
此拳为何起名“形意”,其实言下之意就是要求练拳者一定要谨记“象其形,取其意”的要领。因为形意拳的创始人是模仿动物的习性而获得灵感的,他发现很多动物本来就是天生的武术家,习武之人的翻腾跳跃闪展腾挪都必须向动物学习,因为这是它们与生俱来就带有的本领,人类只有向它们学习才能做的更自然更流畅更协调。
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是中国目前最具特点的内家拳。有人说它们这么好,能不能三合一呀?又准又巧妙威力还大,那岂不更加厉害!当然可以,其实本来它们就是一个东西,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比如,练形意拳的劲道很好很整,就不允许他打的更准吗?要求打的更准就要求其听劲更灵,要不就是瞎打,你的威力大的就象手枪一样也白费,这时就把太极拳听劲的长处体现出来了,形意拳的劲道打的又狠又准,说明他里面本来就有太极拳的东西。没有说形意拳一定就要打的实实在在,下下都是明劲刚劲,就不能玩点虚的你认为我打你的时候我就不打了,恰恰你认为没事的时候我偏偏打你,这已经就是太极拳;形意拳在遇到阻力的情况下,它就不能变化吗?不能转到对手薄弱的环节去打吗?当然可以!这已经就是八卦掌,其实也就是练到暗劲化劲的形意拳。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都能明白,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练到高处其实就是一个东西。更关键的,不是打个单鞭就是太极拳,摆个单换掌就是八卦掌,来个劈拳就是形意拳,这些都是肉眼能看得见的表现形式,关键是里面的内涵和文化你能不能看得见。懂虚实就有太极拳,能变就是八卦掌,劲道整了就合乎形意拳的内外三合。哪怕我的表形形式是个长拳,可是我的思想、内劲、内涵是内家拳,那它还是内家拳。所以说武术本来就不分内外,也是说得明白的,因为用长拳的人有了太极八卦的思想,那它就是内家拳,已经没有分别了,只是他用的有多高明罢了。否则,来练的都是内家拳的样子,可是一点内涵和思想也没有,其实都还是慢练的外家拳。

我的一点学推手的心得!(之一)


弹指间,我练太极拳推手已有一年的时间,一年来收获颇多,用老师的话讲就是:全给干货,一点水分也没有,全走直路,一点弯路也没有。

最初的时候,老师也不跟我讲太多的道理,就是拉着我来推手,掤捋挤按也没练,用老师的话说就是胡乱拨拉。我也不明白呀,这是练什么呢?老师总是很轻易的就把我化出去了,什么东西也不用,一化,我就出去。

没几回,我就没兴趣了。后来好几回,还是老师硬拽我起来练这个所谓的“推手”,我总觉得跟别人练的不同,也不是先练单推手,再练双推手;先定步,再活步,规规矩矩,一板一眼的。

老师总是沉默不语,最多只是说:你和我推就行了,慢慢的,这中间的妙处你都明白了。

没办法,出于不想辜负老师的一片好意,我就应付着,可还是老觉得自己身上轻飘飘的。老师一摸我就出去了,什么姿势出去的都有,非常难看。

这时老师再次提醒我:其实你每次出去都是因为你身上紧了,硬梆梆的,哪有不出去的道理?

可是我还是不明白,什么叫硬,什么叫软呀?不管它,推吧!三推二推,有一回,老师推我时,我身上软了一下,以为又要出去了,可是这回偏偏没出去。这时,我停了下来,问老师:就是这个软吗?老师马上点头说,就是这个软。

然后又继续推,真是奇了!我每次被推出去时,都是因为自己身上硬了,每次没出去的,都是因为身上放软了。这次我是真的体会到这个松软了。

这时老师又说了:许多人以为练推手,就是先练定步,再练活步;先练单推手,再练双推手。其实我要真这样教你的话,你八辈子也练不出来。你怎么练也只会生搬硬套,你练再熟练,也是一个死的,真正遇上高手,一推你就什么也不是了。我这样带你,是最快,最直接的往你身上递东西,从随便开始,练出来,先练身上的感受,通过我身上给你的感受来指导你推手,你要进步就很快。这就叫“言传身教”,言传固然要出自明师,这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身教。我只言传不身教,道理讲再明白,我从来不跟你摸一回手,那你也啥也不是。刘老师教我功夫时,就是先教了两年半的基本功,剩下的半年就跟老师推手,每次都是摔倒了爬起来又继续推。一直到刘老师都推烦了。我还冲上去,这时老师才说行了,不推了。再半年下来,终于老师说:成了,你以后可以自己练功了,至少你在我身边已经磨了三年,已经能把住这杆劲不跑道了。

就这样推手有一个月的时间,我已经明白什么叫推手,怎么用松软化解别人的力道,我以为自己已经不错了,便沾沾自喜起来,觉得老师也没把我怎么样啊?

老师似乎看出我的心理,于是一伸手说:我们再来!我没在意,便像平时那样,又和老师推起手来。可是这回奇怪了,我又变得像一个月以前那样,不会松了,什么也不会,一碰就出去。

这时老师说了:刚开始时,你什么也不会,我只是用乱拨拉就能对付你,可是经过这一个月的磨蹭,你身上已经能适应并接受这杆劲了。我再这样推你就没意义了,所以我便开始加难度加东西。

噢,原来是这个道理,我说:那不就等于说你先教我一年级的东西,等我明白了,你再增加难度,教我二年级的东西,以此类推我才能提高。

老师说:没错,道理就在于此。我必须降低层次,从容易的来领你的手,你才能逐渐往高层次上进步。你现在练的就是松沉,练松沉就必须先把身上的僵劲去掉,通过这种练法,等你逐渐把身上揉开了,你才能真正步入练习太极推手的殿堂。

就这样,我又和老师推了两个月的手。每天不间断,开始时,才能推十多分钟,再后来能推到四十分钟,累了歇一下,好了又推。

这时,老师对我说:你身上的僵劲已去掉不少了,逐渐的会松沉,会柔软了,这个阶段也可以叫僵柔劲吧。



什么叫僵柔劲呢?我问。

老师说:僵柔劲就是会柔了,但是僵劲又没去完,所以叫僵柔劲。再往下就叫柔劲。

噢,那再往下还有一些什么劲呢?我又问。老师说:再往下就是轻劲。

我又好奇:轻劲?轻劲是什么,能打人吗?

老师一伸手说:你试试!我便伸手和老师搭上,像平时那样和老师推。奇了!老师搭手特轻,我根本摸不上手,吃不上劲,刚一松懈,啪的一下,老师便打我起来。再试,还是这样,怎么都摸不上劲,而且一不小心就起来。

我便问:这是为什么?老师说:以前的练法,都是练松柔,而轻劲练好了,才能打人。我手轻,是为了听劲,手上再像以前那样就笨了,根本不行。这个感受就像摸老鼠夹子似的,手要特轻,重了就会触动开关,把你的手夹住。如果我用很轻的劲摸老鼠夹,那就很安全。高手推手,一搭上手时,手上都极轻,一重,便啪的一下,打你出去,因为你手上太重了,他听到你的劲了。真正在外面和别人比手,我用的全是轻劲,哪会像现在和你推一样,把劲吃的那么深。

老师又说:你再试试。我又和老师搭上手,这时我竟轻易不敢动弹了,一动,便啪的一下被打起来,心里觉得很紧张,感受处处受威胁。一搭上手,就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整个人都被看住了,一动就有危险。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逐渐悟到太极推手为什么要用轻劲。因为只有手上轻了,才能听到别人身上的劲,所谓“伸手如把脉”,根本无须大力落在别人身上,打人时也无须大力。听到劲时,只要手脚同时到,意足了,力合了,整了,对手自然就会轻易被你打出去,这也合乎“四两拨千斤”的道理。

而且正因为如此,听劲是用心去听的,用身体去感应的,由感即应,一触即发,高手推手闭上眼睛也能推手。这也是为何有“打拳如同瞎子走路”这一说法。常人走路用眼看,还经常被绊倒,那是因为你没有看在心里。瞎子走路时,他却必须调动全身的注意力,包括听觉、触觉、嗅觉等等,稍稍有一点点动静他都能发现。

其实轻劲再往下就是虚灵劲,但是虚无劲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是在推手的过程中,一瞬间表现出来的一种劲道,一闪就把对手打倒了或者走化出去了。所以高手推手,身上会同时带着轻劲、柔劲、虚灵劲三种劲,但是这三种劲要练出来,必须去僵存柔,在松沉的基础上练出来,没有了松沉功夫的基础,这三种劲就算练出也是假的。

老师还常说:功夫好练劲难求。他辛辛苦苦亲自领我推手,其实就是要为我找劲,然后再把住这杆劲苦练,这样练出来的功夫才有好劲道。很多人花很大精力,吃很多苦来练功夫,功夫也吃得很深,但是没练出好劲来,大多数都跑道了,劲没找到,身上都练出一股横劲。层次总上不来,一遇到高手就一点用都没有。

内家拳讲的就是劲道赢人,否则平时练的这么慢,没有好劲道别说对手有多厉害,就是遇到五大三粗,一点功夫也不会,只有一把死力气的人,你也赢不了人家。太极推手的比赛中,就曾经出现过这样的例子,曾经有一个打铁匠,在赛前三个月,突击训练推手,去到台上,竟然拿到了冠军。乍一听来,煞是可悲,中国的国粹太极拳竟赢不了一个打铁的蛮汉。这里面有何武学,有何文化可言!那能说明什么?是太极拳没用么?根本不是,只能说明那些人练的根本不是太极拳,他们全练错了,他们宁愿花大气力去流汗,去使笨力气,也不愿花时间去想去悟,这正是内家拳为何讲究“三分靠练,七分靠想”的道理。
我的一点学推手的心得!(之二)

讲到太极拳推手,我有很深刻的体会。我的老师精通形意、太极、八卦三家内家拳。老师总说三家拳练明白之后,你会发现三家拳其实是一样东西,只是中初级阶段不同,而我的身形适合练形意拳,所以我的功夫是从形意拳的三体式站桩入手的。

当我和老师学站桩已有三个月的时候。有一天,老师对我说,你从现在开始就要学太极推手了。我觉得迷惑,便问,我才站了三个月的桩,而且打起拳来刚感到身上特别舒服,体内气息充盈,但是现在学推手是否太早。老师说:可以开始了,否则你再往下打拳不但不进步,反而会退步。

我又问为什么。

他说:会推手的人一定会打拳,会打拳的人很多都不懂推手,其实也叫不会打拳。学太极拳必须从推手中找感觉来指导打拳,时间久了,再打拳,自然就有了技击意识,不再是那种只会打套路的人打的拳。现在真正懂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少了。许多人不是把太极拳当内家拳练,而是把太极拳当成慢练的外家拳。大家只知道学多少套拳,学多少招式,而对拳理却一概不知,充其量混个身体健康,脚腿灵便而已。一个人是否会打太极拳的劲,只要看他的起势和收势就能看明白,否则打再多招式也惘然。

说完这些话之后,老师便领我推手,可是奇怪的是,老师并不教我推手的掤捋挤按。我又迷惑了。老师说:拳本无法,有法也空。我如果一开始就教你规规矩矩的东西。你一辈子也学不会太极拳,一开始你就随便来,从无法中找有法,不刻意的往上用法,用招式;用什么法,用什么招式是顺其自然用出来的,这样才符合太极拳舍己从人的道理。太极拳是水,避高而趋下,随意而成形,成什么形不由自己,而由面前的障碍物,这也是说为什么太极拳讲究化打的原因。

这时我恍然大悟,对呀,太极拳就象水,因为水的特性才变成各种形状,你轻轻碰它,它就轻轻回应。可你大力打它,那你手心也痛,越大力越痛,也正是太极拳极柔软而极坚刚的道理。我想起以前看过的一则杂志,说有人从上百米的大桥上投河自尽,尸体被捞上来后,发现死者身体表面无一处伤痕,可是解剖之后,发现死者的内脏全部都被震裂了,很显然是被水震裂的。后来老师也说过,太极拳的透劲伤人都这样的,表面完好无损,里面却全部打坏了。

我问老师内家拳与外家拳最本质的区别在哪里。

老师说,外家拳靠招赢人,是有形的,看得见的,能招能架的。可是内家拳却不是这样,它是靠劲赢人,碰到功力比你深厚的人,不管你是否招架,他的劲道都打在你身上,打个比喻吧,如果是棍子扔过来,你可以把它格开,可是一股冷风袭来,你能格开吗?你觉得你已经格开的时候,你身上已经感到寒意了,这就是内家拳。

还有一个比喻,外家拳就象加农炮,威力再大,一旦弹道固定,炮弹的飞行轨迹就定了,它就只能打一处,目标移动了,炮弹就打不中。可是内家拳不同,它就象激光制导导弹,目标走到那它就跟到哪,不找到你它轻易不爆炸,它的精确度相当高。外家拳打人力度拿捏的差,只用一斤力就够,有人偏用十斤,以为越大力越好,其实有九斤都是浪费了,等到要用十斤力时,可能还用不到两斤。内家拳就不同,该用一斤就一斤,改进一尺决不进一尺一;化对方攻势时对方觉得自己的力道如泥牛沉大海,进攻对方时对方觉得如泰山压顶。

我又问,为什么推手的时候,看起来很软又很慢。

老师说,所谓的慢,你只是看到表面而已,你见过蛇捕食没有,表面很慢,其实它已经看住你了,你不动它不动,你一动它便会一触即发,一下把你给咬住了。外家拳再快,没你心快,当你用心去看它时它就不快了,它稍一动,你便会有反应,这也正是:“打拳如同瞎子走路”的道理。“闭眼的比睁眼的看得还明白”,因为人家是用心去看的,能不比你反应快么?

一个大汉捏紧了拳头,捶胸顿足,大喊大叫,他要伤人很难;可是一个娇滴滴的女孩子一声不响,她只要一包毒药就能把你毒死,你说是硬的厉害还是软的厉害?

对于大汉的比喻我明白,可是对于女孩子的比喻我却似懂非懂,这时老师一眼就看出来。他说:来,我们搭一搭手。我便和老师搭上手,老师静静的,并没有平时领我推手时,随意动起来,我便觉得没什么呀,挺安全的,我便主动向老师一挤,我刚一动,老师便啪的一下,把劲吐在我身上,我便感受到了强烈的挤压,一下向后蹦了出去,顿时吓了一身冷汗,幸亏老师只是想让我感受一下而已,发了一个长劲,并不是发透劲。他说如果跟敌人交手的话,这一下已经把人给废了。从此老师再跟我讲手时我总有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感觉,不敢轻易自动一下。

太极拳就是这样,你看它轻轻的,柔柔的,你以为没事,很安全;也正是你麻痹大意,以为很安全的时候,就是你挨打的时候。

以前无知,往往思想上过于主观,爱早下定论,以为太极拳练的那么慢,个个都象老头老太似的,能伤人么?我跳起来踹你一脚,给你一个大嘴巴子不就完了。可是和老师一搭手,我却轻易不敢动弹,感觉处处都是地雷,处处都是陷阱,一不小心就被放了出去。
2011-07-24 23:20 3楼
[题外话 1]

高手练太极拳时,表面看起来病蔫蔫的,眼睛半眯着,抬腿也是细细的。其实他是在用意识炼拳,而且身上极度放松,随时都可能蹦了起来。你看他漫不经心的,其实他时时刻刻都在看住你,而且是用心用意识来看的,你说是你手快还是他意识快。

高手过招不是比手毒,而是比心毒!招毒是因为心毒!高手想伤人的一瞬,心毒过毒药,身上却要极度放松,这样出手才是透劲!太极拳为何在意不再力,就是这个原因了。

越到高境界,越练神走气化。

[题外话 2]

我的老师说,他年轻的时候练功都是半夜起来,点着黄豆大的油灯来练的。那个时候的农村万籁俱寂,人在那么静的环境里容易练出东西。现在人的功夫比以前人差了,也是因为现在的人心里边乱,又是电视又是网络,白天工作压力还大。心静的程度不同,出的功夫也不同。

我的一点学推手的心得!(之三)

推手中的随便

跟老师学推手,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那就是——随便。这也是老师的口头禅。一伸手便说随便。然后你便怎么也推不了他。他软硬不吃,身上又软又硬,又沉又软,结果最后却随了他的便。他随便都能打你起来,他晃晃荡荡,如癫似醉,时而做伸懒腰状,时而又作猴相,时而如游龙般一个摆尾,无论你的力从哪个角度来,他都能化为乌有,而他要打你却只是一念之间。

我记得刚开始认识他的时候,由于无知,竟怀疑太极拳的威力,老师一眼看出我的心理,便说你随便来,结果怎么也推不了他。

后来,正式和老师学推手了,老师还是说随便,他说只有从随便中才能练出不随便来。一开始就定太多规矩,你就连腿都不敢迈了,根本没法学。只有从随便开始练,你才能把什么样的对手、什么样的推法都适应了。老师的身手就是经过无数次的寻师访友、无数次的切磋中锻炼出来的。什么对手他都见过,他跟我说:每次和别人一搭手便说你随便,我什么都不会,你有什么本事尽管用出来。而这个时候很多人反而不会推了,意识紧了,身上也紧了,反过来同时也暗示自己要放松,再怎么推自己都能松好。

这已经是兵法的东西,给对方一个心理上的暗示,让他无法放松,而同时也从心理上暗示自己要放松,对方紧,自己松,此消彼长,一推起手来就占大便宜。

老师在平时讲手时,也是说随便,他让你用最牢靠的方式准备好,你说行了,他再打你起来,不说行,他绝不动手打你。每次出手都是轻手轻脚的把人拣起来,我身上一点也不痛。只是觉得老师用的劲并不大,可是不管怎样都抵挡不了。有力也使不出来,怎样用力不管你顶也好、化也好,都是轻飘飘的出去,仿佛是在两个频道上用劲,根本没法和他的力触到一块去。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曾经出到外面和一些多年从事太极拳训练的老师交流,才发现正是老师当初教我的“随便”,帮了我的大忙。别人的力在我身上总是不凑效。我能接受来自各方面的力道,并通过松柔的方法走化出去。跟我推手的人都显得无所适从,发现我身上根本没有法,就是软摊摊的。按不实,不受力,没规律,又有规律——那就是随便。

这也是老师常说:“拳本无法,有法也空”,推手要靠功夫赢人,而不是靠一些办法,撅手呀,使绊子呀之类,办法用的再熟也只能对功夫差的好用。一遇到功夫比你深的,那什么办法也不灵了。最根本的是要把功夫练到家,有了功夫,办法怎么用都行,都凑效。

[题外话 3]
随便中练出来的功夫,到最后别人才觉得不随便。

但是作为练功过程来说,先练随便,等随便都练出功夫来了,再慢慢进入到不随便,也就是规范的练功方法中去。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境界,和弥补自己的不足。

[题外话 4]

太极拳的高手讲究“听劲”,有的高手讲“称劲”,可见其细腻之处,能称肯定能听,称了才知道要会击多大的劲道。

对方防守严谨时,更有高手主动出击,此时则是“要劲”。你不给我机会,我也可以要来机会。但这却要相当丰富的功力与经验。

高手推手时,还会使用“问劲”的方法,亦即“投石问路”之意。

我的一点学推手的心得!(之四)
太极拳的劲
老师常跟我讲,“功夫好练,劲难求”呀!他问我:劲是什么?我脱口而出说:劲不就是力量么?力量越大劲越大。

老师说:错了,你把劲理解成死力气了,其实劲是活的,是有思想的,有意识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能练出各种劲来,只是跟你的熟练程度有关。铁匠有铁匠的劲,书法家有书法家的劲,如果让铁匠来写字,再有力气也写不了有力度的好字;如果让书法家来打铁,就是他再会写字也打不了好铁,用不好打铁的劲,打出来的也是废铁。再作一个很简单的比喻,假如你是一个右撇子,你突然用左手拿钥匙开门,这时你会发现平时用右手开门,又轻又准,一下子就能把门打开,可是换了左手就又累又不讨好——这就是劲!

噢,原来是这样!我突然想起来,老师有一次搬家,老师跟我说:你别看我长得虎背熊腰,打人时一伸手人就飞,可是一驮重物,我就两三天腰酸背痛,浑身不自在,连你师母也不理解,一到用力的时候就骂我:打人那么有能耐,到使力气时怎么连个女人都不如?

当时我很好奇,觉得老师功夫那么深,他一定具有力拔山兮的气势,可是他怎么连个包都不爱背。

老师说:道理就在于此了,内家拳练的全是巧劲,身上的僵劲你恨不得全把它去掉,平时练的全是松,全是巧,哪还愿用一丁点笨力气?你想想,一个钢琴家,他的手如果老去抓锄头,那他怎样也练不好钢琴。所以呢,弹钢琴就只能弹钢琴,我们练内家拳的,就只能练出打人的东西,要比搬货的功夫肯定比不过搬运工,练什么的就什么行。

原来这样,难怪有穷文富武的说法。穷人练武,晚上练巧劲,如何放松,白天又去推车,搬石头,那他什么功夫也练不出来,劲全跑掉了。听说以前内家拳高手都不干活,全都养在有钱人的家里。我也想起杨澄甫的徒弟李雅轩在四川时从不教穷人,只教富人,原因竟是这个。刚开始时以为他看不起穷人。

老师还说:以前的名家,每天跟人讲动作、讲套路,可是从来不跟人讲劲,结果练功的人怎么也上不去。

难怪老师说:一个人会不会打拳,你只要看他的起势和收势就明白了,劲如果不对,套路再长也白费,劲如果对了,只打一个动作也行,难怪我看老师打拳从来不打套路,他只是随便打,没有固定的动作,也看不出什么型来,走到哪是哪,老师告诉我合乎拳理的情况下,怎么打都行,不合拳理打再多都错。

我曾听人说:三大内家拳,练形意的练明白了一个劈拳,就练明白了形意;练明白了单换掌就练明白了八卦掌;练太极的会起势会收势就会打拳。

原来,都是因为明白了内家拳的劲,所以一理通百理通,会练一个动作就会练全部动作,否则会再多招式都没用。很多人练拳时没有真正理解好内家拳,一直练的都是招,而不是练劲,殊不知招再多劲是错的,全盘都错。那就像给你装上水的酒瓶,再多再漂亮也还是装的水;如果是茅台酒,哪怕装在矿泉水的瓶子里,它也是好酒。太多人追求华丽的酒瓶,其实却失去了里面的美酒。

许多人都把内家拳当作看得见的东西来练,练一个套路就以为会了内家拳,就像看到水和酒一样分不清。实际上内家拳是看不见的东西,好酒劣酒一定要靠品尝了才知道。

而且老师还常说太极拳不能讲法,一讲法层次就低!

太极拳真正要练的是劲道,而不是法和招。

有法不用法,有招不用招。

内家拳都是在模仿动物身上的劲,动物哪有法和招,可是动物身上的那股机灵劲是你用什么法也拿不住的。动物在遇袭时的那种反应完全是一种天性,人要学的就是这个。

身上劲道出来了,别人什么法都对你没用。

孙禄堂曾经说过:万法得来皆无用,身形应当似水流。

这也是老前辈们为什么老说:要顺应天性、顺应自然。

因为自然而然的东西是最强的!

[题外话 5]

讲到劲,我在生活当中就曾经有很深刻的体会。有一次,我去菜市场买鲇鱼,看见池子里放了十几条鲇鱼,但池子里没水,鲇鱼也是一动不动的,我便担心鱼是死的,便伸手去摸。这不摸还不打紧,一摸之下那鱼“啪”的一声蹦了个老高,把我吓了个一大跳,感觉手上象触电一样,心里直打激灵。后来老师跟我说这就是太极拳的惊劲,太极拳的高手要伤人,用的都是这种劲。

还有一次,我在家里给鱼缸换水,水还剩一点点的时候,我想把鱼抓出来,明明鱼已经抓在手里了,可就是抓不实,一用力鱼就挣脱了,连试几把就是不行。道理也是一样,和太极拳的高手搭手时,他如果不想伤你,他便可用这种劲来和你推,你便用再大的劲也摸不实他。我的老师说,年轻时他曾经和一个国家队的重量级运动员试过手,那人力大无穷可举400斤,一般人和他根本推不上手,他和你一搭手就把你抓了整个扔出去,所以他从来不相信什么太极拳。可是我的老师和他一搭手时,他便怎么也抓不实我的老师,十几分钟下来累得狗乏兔子喘,一点力也没了。而我的老师要伤他只要心一狠就行了。

可是这种劲不是告诉你你就能练的,关键在于一个松字,怎么松呢?不是谁都松的了,那要看各家的练法如何。

[题外话 6]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优点,哪怕你个子小,很多老前辈其实都是小个子,孙禄堂个子就不大。太极拳是用内劲的,大个子有大个子的好处,小个子也有小个子的灵活。

我有一个师弟才110斤,可他特激灵,听劲又好,象个猴子一般,一般人和他推手只有挨打的份。

[题外话 7]

练太极拳本来就是要你去僵存柔,你还去练肌肉力,岂不越练越紧了。练习太极拳日久,由于松出功夫来了,肌肉变细变长更有弹性,和练健美的肌肉已经不同,他们的肌肉又粗又短。

手上松了,你背上的的劲才能递到手上来,太极拳是讲究力从背发的,这样才是整体劲。手上僵力未去,一搭手便使出手上的力,背力出不来,就变成局部力了。好练内家拳的能赢外家拳,就是因为用身上的整体力赢人家手上的局部力。

所以,练力量只会让你离真正的太极拳越来越远!

我的一点学推手的心得!(之五)
训练与实战

我的老师常跟我讲:推手时,训练是训练,实战是实战,一定要分开。

两者如果分不清楚的话,一是推手的层次上不来;二来等到实战时一定吃大亏。

我一开始不明白是什么道理,便问为什么。但凡有问题我必问,问时又无有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刚认识老师的时候,我的问题就特别多,我总想把老师问倒了,问题又多又刁钻,可是老师又总能从容应答,入情入理,令我心服口服。慢慢的老师没被问倒,我的道理却越问越明白。后来我才知道,一层功夫一层理,功夫练明白了,道理自然就圆了。

老师说:推手之时一定要按照规矩来,宁可合理败,不可越理胜。你们初学推手时往往为了争胜而违背了拳理,师弟比你弱,你就要时刻提醒自己切不可以力取胜,更要以技术来迎合他,让他能把东西用出来,又不至于摔倒,那你既领了他的手,同时更练到了你自己的技术。同时切不可大意,哪怕对手是一个小孩你也不可轻视他,你以技术来配合他。如果你把把都是一搭手就把他放出去,他固然是练不出来,而你的技术也一定不会提高到哪里去。想想“老朽戏顽童”你就明白了,老朽要把顽童逗弄起来又不要让他摔倒,自然要一番技术。别人比你强,哪怕你被打出去了,只要你是松着出去的,那就算是输了也不会让他占到更多的便宜。只要你是松着出去的,他打着你,他也不会自在到哪去。如果别人打你时,你硬撑着不出去,不出去是不出去了,但你的体力消耗就厉害了,因为别人是得机得势了。相反对于他来说,他不能打你时硬打了你出去,那他的体力也消耗的很厉害。别人退一尺你就打一尺,别人退一尺你打了他两尺,那你就有一尺是消耗掉了的。对于练功来说是不合理的。这是平时练功之时要记住的东西。
可是,到了实战比赛时,那可就不同了。因为比赛的目的是为了取胜,而你的功夫又还没有练到家,这时你就会违背一些道理,硬胜他也不过分。许多一辈子的老拳师了,稀里糊涂吃亏被人打得晕头转向的,还是大有人在的。他们就是没弄明白这个道理。
我的一点学推手的心得!(之六)
太极拳推手中的进与退

老师常跟我讲:推手中一定要注意进与退的辩证。太极拳本来就是一门哲学,一门艺术,一门辩证法,讲兵法,讲战术的。以前的老前辈常说太极拳是心理拳,这是很有道理的。不要把推手当功夫,你把它当成游戏,你会发现你的层次上得更快。

老师说:推手时,你不能一味只想着进攻想着赢人,否则,你还更容易输。太极拳就是这么奇怪,你不想赢人的时候,你反而会赢。可是,你越想赢你越输。这才正合乎道家的思想:舍己从人,无为而为。

我想起:有一次意外的机会,我在公园里和人比手,那时我才练了半年的推手,而对方却在我们城市小有名气,得高人指点推手有些年,很多高手都输给他,他180斤,比我重了30斤。刚开始,我还很紧张怕输给他,但始终记得老师平时给我说的话: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强手,只要你身上始终放软了,不和他搬力气,不想打他,他就拿你没办法,赢也赢的不痛快。你一用劲就惨了,因为你还不会用整体劲,他不怕你有力气就怕你没力气,你没气力他才借不到你的力。果然,一搭上手之后,我便不和他使力气,软软的,柔柔的,他便怎么也发我不出去,虽然两条膀子又松又软,像熊膀子似的,换了别人早就被他打飞了。

我又想起另一件事情:那是我跟老师学推手已有一年半的时间了。由于我是大师兄,师弟们都和我相差太远,我便沾沾自喜起来。其中有个师弟是练八卦的,才练了半年而已,也不行。可是有一天,老师忽然叫我和他推手,开始我想还不是菜鸟一个。可是一搭上手了才发现,以前像小孩似的他一下子变成猴子了,他不和我推,边沾手边跑,等我不推了他马上回手打我,我一推他他又跑了。我倒成了只有挨打的份了。幸亏我经验多,我才稍赢他一点,几乎推了个平手。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老师看出了我的心事,便说:推成这样,是因为你太想赢太轻敌了,你当时身上的松是一种假松,你的功力因为这个原因何止被削掉一半。虽然师弟的功力和你相差甚远,可是他的战术好呀,他让你没法适应他。所以,将来什么样的对手你都会碰到,都要去适应。战术和兵法不输给人家,推手就不会输到哪里去。所以我说太极拳是游戏,像变戏法似的,但功夫却是要实实在在练出来的,你就慢慢悟吧!
老师又说:别人得机得势的时候,当退则得退。当退之时你强进,那是消耗,以实碰实,毫无意义。高手和人搭手时,表面看起来一直在退,其实他是在逗弄你,一旦找到机会了,他一下就把你废了。退不丢脸,只要身上始终是松着的空着的,没有消耗就行。他逼你到哪,你就让他到哪,如水中飘木一般,他始终用不上劲,不找到好机会你绝不打他。对于他来说,表面上他很有面子,其实累得够呛。太极拳就是要示弱,看起来弱别人才会小看你,你蒙蔽了他他也不知道,要赢他就容易得多。

我又问老师:太极拳讲等打化打,不等到机会就不能打。一味的往后退或者停在原地就叫等打,那不是说太极拳就没有进了?

老师说:当然不是!很多人都算不开这笔帐,所以推手上不了层次。其实,你迎上去也可以叫等打,但不是叫你硬顶上去的迎。举一个例子吧:你扔食物给狗的时候,它可以在原地蹦起来接;也可以边跑上来,边等你扔,你一扔它就蹦起来接,这也是等呀,只不过是迎上来等的。运动员抢栏板球也是这个道理。

我若有所悟:说明太极拳的进退与常人理解的进退还是不同的。

老师说:你能这样理解那就对了!太极拳进就是退,退还是进。这是“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的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慢慢去体会“阴不离阳,阳不离阴”这句话吧,里面含义太深太多。

我的一点学推手的心得!(之七)
太极拳的松

讲到太极拳必讲到松,从练太极拳之日起,便开始了松的练习。可以说太极拳的练习,由始至终贯穿的都是一个松字。

老前辈常说:松松松,出真功!便是此意也。松仿佛就是盖房子用的砖头,离开了砖头房子肯定盖不成。可见,松对于太极拳来说有多么的重要。

可是,就是一个松字竟难倒了多少天下英雄。生活之中,什么都讲松,行走坐卧、工作学习都讲松,你不松连握个笔都握不好,你不松连睡觉都睡不着,那是因为你精神紧了。平常人说话久了,声音会嘶哑,可是播音员不会,因为他的嗓子懂松劲。平常人跑1000米都累,可是马拉松运动员能跑几十公里,那也是他会松。各行各业都讲松,只是松的要求不同,松的部位不同。

所以说,松的层次有高有低,有的是肌肉紧了,有的是意识紧了。在师兄弟面前,你以为你松了。一到老师面前,你又不知不觉紧了起来,控也控制不住。那是因为老师比你松,他用功夫一压你,你就情不自禁地紧了起来。那是你意识紧了,说明你没松透,连意识紧了都不行。

可见,松的程度是很有讲究的,松的要求是相当高的。我的老师就常说:松,是武术家一生之所求!

面对肌肉发达力量型的对手时,哪怕是散手,只要你不会被他的力量给逼硬了,你就有机会把他放出去,或是用透劲打伤他。怕就怕你还没真正松透,对方力量实在太大了,他一逼你,你就僵硬了,那时你就完了,肯定要输。许多人练太极拳还没有松到家的时候就去和人比手,一紧张用的就不是太极拳,变成跟人扳力气了,你平时练的就是去僵存柔,肌肉力已经逐渐小了,一扳力气用的就是肌肉力,那你等于是用己所短攻人所长去了,你着了别人的道,那你肯定输。所以,这就是要看你松的程度到哪了。不管别人如何逼你,抡拳头也好,耍刀子也好,你身上都不硬,那你才至少能立于不败之地。
我的老师说:只有松透了,身上的劲道才能逐渐上层次。

我问老师,身上的劲道是如何个换法。老师说:换劲的过程是从僵劲到柔劲,然后由柔劲到轻劲,再由轻劲到虚灵劲,虚灵至极则成虚无。

内家拳讲“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见真意”,就是指人的功夫练至虚无至极时,身上在受袭时突然表现出来的一种自然反应。受袭者安然无恙,袭击者却被震飞了。这绝对不是吹的,我们平时仔细观察一下,在许多动物身上就能找到答案。

讲到这个感觉,我在生活当中就曾经有过很深刻的体会。有一次,我去菜市场买鲇鱼,看见池子里放了十几条鲇鱼,但池子里没水,鲇鱼也是一动不动的,我便担心鱼是死的,便伸手去摸。这不摸还不打紧,一摸之下那鱼“啪”的一声蹦了个老高,把我吓了个一大跳,感觉手上象触电一样,心里直打激灵。后来老师跟我说:人的功夫松到虚无至极的时候,就会出现这种现象。不是招也不是法,就是啪的一下,连化带打都是它。如果你和人搭手时,身上把把都是这种劲道,那谁也受不了你。前辈们之所以说要顺应天性顺应自然,其实就是要学动物身上这种劲,因为动物身上这种劲都是天生就有的,它们不用练一出世就有了。

可是这种劲不是告诉你你就能练的,关键在于一个松字,怎么松呢?不是谁都松得了,那要看各家的练法如何,学生悟性如何,下的苦功有多少。

所以说:松,是武术家一生之所求。松的程度到了,你的层次才会上来。这还真不是会练几套拳,会讲多少空理论就能解决的。它必须扎扎实实的落在根节上,才能练出来的,至少是有希望的。

我的一点学推手的心得!(之八)
和老师推手的感觉

讲到老师教我推手的事情,就很有意思。老师和我推手纯粹是降低层次来带我,如老叟戏顽童一般逗弄我。不让我摔倒,又让我刚刚觉得有点吃力,而且又能让我使出浑身解数。一般十天半个月我都能适应。刚开始的好多回,我都以为我跟老师的功夫差不多了。心想,这回不用加难度了吧。可是,老师等我一适应马上就换劲,难度马上又上来了。每次都觉得自己的功夫应该差不多了,可是和老师一搭手,却发现老师总是赢我那么一点点,也不多,就是让我满头大汗,又能支持住而已。只是显得非常狼狈,疲以奔命,被赶到东来赶到西。

两年了,老师给我加难度不下四五回。我也换劲换了四五回。我的功夫也不知不觉地突飞猛进。想想当初我大言不惭地和老师说的话就觉得可笑。我说:老师,我现在每天的目标就是研究怎么把你放倒。这一说,老师乐了,说:好呀,这样才叫有志气,自古以来赢不了老师的徒弟都不叫好徒弟,你赢得了老师,老师我才更开心。

可是,后来我才知道自己的想法有多么的愚蠢。

两年来,我还真没把老师放倒过,甚至也根本就没法知道老师的功夫有多深。反正就总比我赢那么一点,就是很撵得狼狈,三撵两撵功夫却越见长进。

我只想起,以前看过一个训练马拉松运动员的电影,前面总是有一辆车子,不让你落下又不让你追上,你多快他多快,反正就比你快一点。天长日久,水平就出来了。他始终没追上车子,但是他却真的拿到了冠军。

后来,还有一件事情让我记忆深刻。有一次,老师拉稀,一晌午拉了五回,他却要推手,我和师弟都在,我150斤师弟160斤。老师说:我要检验一下我的功力现在如何了。便让我们轮流上。两个小时过去了,我们被老师撵得筋疲力尽,平常人光拉稀五回就蔫了,可和老师推手竟丝毫感觉不到他的疲态。要知道我们的功力并不太差,每天都站桩打拳,见面就推手,一天也不懈怠。于是我们大奇,问老师为什么。老师说:那是因为我松的好,消耗很少,所以才能和你们推手那么久。原来,松到家的功夫消耗竟能低到这种程度。

正是老师这种带手的方式让我受益匪浅。每次出到外面和人比手,我都想对手进攻的强度和密度会比我的老师厉害多少,事实上往往连三分之一都不到,平时狼狈不堪的我到了这时竟变得潇洒起来,往往变成我撵着别人来跑,别人变得狼狈不堪了。

的确,和我的老师学推手,心里面总是会有很多奇怪的感觉。一时觉得自己的功夫差不多了,一时又觉得离成功之日遥遥无期;一时觉得自己很厉害了,一时又觉得自己还很差。而我的功夫又真的大大长进了,可是老师却总是赢我一点点。自教我之日开始就是这个感觉。现在两年过去了,竟然还是这个感觉。老师却说:老师我的功夫不可能一下子退步那么快,你的功夫也不可能一下子进步那么快。反正,你慢慢练吧,至少要满三年你才知道我的功夫到底有多深。你现在还不行,就只知道我功夫深,但深到什么程度你却量不出来。

这时,我才知道老师一直都是陪我练功而已。他只是凭着他的功力来磨练我,一点一点的来带,积易成难。老师也曾经跟我讲过一个故事。以前一个扔飞镖的高手在他面前炫耀,老师说:这个练法很简单,雕虫小技而已。那人不服气,反问老师如何练。老师说:先站一个离靶近一点的距离,练至百发百中之后。你再往后退一大步,又练至百发百中;以此类推,日久功夫自然就出来了。话一说完,那人大奇,说:你怎么知道的?我还真就是这么练出来的。老师只是笑而不答。

原来,我们的练功原理竟是这样的。只是里面的拳理和层次复杂得多、曲折得多。因为太极拳更讲换劲,每到换劲的时候就是要上层次的时候,很多人层次上不来是因为劲道换不过来。

换不过来的原因有很多种,首先是自己的老师的层次就不高,一样的劲道只是功力深一点而已。有人可能会以为:功力深了还不行吗?当然不行。在同一个层次上,功力越深功夫越强;层次不同时,功力虽深但却吃力不讨好。举个例子吧。好比一个小学毕业的菜农,他只会一个加减法,一辈子下来他的心算速度会比你大学生还快;可是他的数学水平能和懂高等数学的大学生比吗,肯定不行。那你要用数学问题难倒他还不容易吗?高手比武比的就是“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我用你没法理解的层次和劲道,我天天练而你一下也没练过,一搭手你肯定输。
2011-07-24 23:21 4楼
我的一点学推手的心得!(之八)

其次,劲道换不过来的原因就是学生自己悟性差的问题。我的老师曾经说过,一位高师一辈子想带出一位能完全继承他的衣钵的弟子是相当不容易的。这个弟子不容易找,总觉得这有缺陷,那又有不足。我记得,连孙禄堂这种有这么多高徒的大师,还有不能找到具有完美资质的弟子。有人觉得老师保守,实际上是老师的精力有限,老师教学生也是一种投资,与其每个学生水平平均化,不如努力教好几个徒弟,这样功夫才能保质保量地世代相传。我的八卦掌的刘师爷当时就遇到这样的情况。刘师爷最初跟练太祖长拳的江乃林师傅,在拳房练了十一年的功夫。有一回,宫宝田回家乡山东做寿,因为江师与宫师是好友,为了给宫师助兴便令自己的弟子们各自打拳一套。弟子们打完拳之后,宫宝田只是说我的刘师爷打得不错。当时,江师心里很明白,宫宝田都说不错的弟子那得绝对的出类拔萃,便说:你要喜欢便拿去作弟子。宫宝田当时兴致正高,便满口答应了,江师马上令我师爷磕头,这师就算拜成了。

但老师也曾经在他高兴的时候,露过一些东西给我看。那时,一搭手便觉得,身上不由自主的紧了起来,大脑瞬间一片空白,整个人像断线的风筝一样飞了出去。落地的一刹那,心里会有很多的想法:要抓住哪?会不会摔伤?可是每次都没事。不管怎么样,就是化不了,就像风一样像水一样,怎么化都弄到你身上了。老师说:这就是太极拳的内劲,化不掉的,也不是什么招术,就这么一下,化和打都是它。

后来我见过老师写的歌诀:“练到此处臻化境,突然袭击自服应。耳感不舒一惊恐,发人丈外只一松”,老师当时的劲应该就是这个。已经不是招了,那时仿佛变成了动物的天性和本能。内家拳要仿形取意其实就是这个道理。老师给我摸着时,就象摸在一个飞快转动的大肉球上一样,圆滚滚的,找不着缺口,想打他时,他一下就转走了。打大力了,自己还会像被飞驰的车轮一样带倒。根本听不到劲,所不同的,车轮是主动的,老师是被动的。如果不想给我摸时,我一下也摸不出力来,老师的手始终只和我的手轻轻的搭着,一大力他就走了,他根本不受力。因为老师是练八卦出身的,脚下太快步法太巧了。这时,像摸在灵猫身上一样,吃不上力。
[题外话 9]

太极拳来自于道家思想,道家讲究顺应自然,顺应天性。太极拳练到最后就是一种动物身上的天性与劲道。所以,一切以人类的智慧和方法所想象出来的招和法,都没法和自然而然练出来的天性相比。

这就是,道家为什么要从自然而然中来提炼功夫。这也是为什么说“太极拳本身就是修道”的原因。

[题外话 10]

拳谚言:拳怕少壮!

年轻人的心肺功能,供血供氧的功能肯定会比老年人强大很多。可是为什么强不能胜弱,大力胜不了小力?

因为老师们的身上太松了,消耗太少了,他的能量供应得虽然低,可是他用的也只是一点点。

年轻人的能量供应又多又快,可是身上不松,结果消耗也更多更快,所以时间一长总是有消耗完的时候。

因为太极拳推手的实战中,本来比的就是兵法战策,比的就是谁更会精打细算。
我的一点学推手的心得!(之九)
眨眼之间,我和老师学推手快两年了。今天,我终于开始学四正手了。两年来,我就是练了一个“随便”而已。可是就是这么一个随便,却让我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我的老师说,学推手就像学游泳似的,你先得让自己在水里能自如得飘起来,不至于沉下去才行,这时才会有学会蛙泳蝶泳的可能。

练太极拳也是这样,四正手只是前辈提供的一个范例,在这个范例里面体会掤捋挤按,可是许多人练了一辈子的四正手,一旦离开了四正手就不会推手了。

而我们的练法就是,先随便来,等你能将任何一手都适应了,自己能不被人推倒了,才开始来研究四正手。从随便推手到规规矩矩的四正手,这时自己的功夫才能上层次。此时的四正手,完全是一种文劲的推手,手上不允许着一丝的外力,也不许有放人的想法。纯粹就是在这种规矩里面,体会和练习太极拳的文劲。将自己的在随便中推手的拙力一点一点的卸掉,这才是真正的步入到推手中太极劲的练习。时间一久,身上的功夫才会更纯更细腻。

因为随便中的推手是一种框架一种基础,而四正手才是真正的精雕细刻的修饰。就像建房子一样,毛胚房建好了,这时才进行屋内的装修。

许多人的太极拳练不出来,就是因为从一开始就是练四正手,甚至练了一辈子的四正手,一旦碰到一个乱来的,他就不会推了。要知道,四正手只是无数个推手范例动作中的一个范例而已,老前辈把它单独提出来做文劲练习,是因为它最有代表性,练好了它就有希望练好其它的动作。可是它只是所有动作中的一个代表,却不能代替其它所有的动作。实战中的动作瞬息万变,什么形状的动作都会出现,如果你只练了一个四正手,这时你就会变得无所适从了。

就象练书法一样,可以通过练一个“永”字,来练到汉语文字中的所有笔划,可是如果你只是练一个“永”字,那你一辈子也练不出好书法来。

歌唱家也是这样练出来的,他只有在经历过许多的磨练之后,他才会将自己的精力放在一首歌上练习,甚至是几句歌词上练习。可是,这时并不会影响他的层次和境界。

练太极拳也是这样,在你没有真正推手推出一定的功夫之前,你就练四正手,是没有太大意义的。这时你只是练了一个假手,碰到乱来的你就傻眼了,不会推手的你也制服不了他。但是,在你什么角度的推手都尝试过之后,再来到四正手里面找规矩,那就不同了。因为此时你的功夫已经出来了,什么手你都见过了,你也不必什么手都去适应了,你只要在四正手里面练功就行了,在这里面细心雕琢细心体会就行了。因为你已经从复杂回到了简单。怕就怕,你一开始就是一个简单的手,到最后还是简单的手,你根本就不曾复杂过,那就完了。

四正手是让你在里面找规矩的,在里面修饰毛病填补漏洞的,在里面提高层次上境界的,它起到的是一个画龙点睛让自己的功夫日趋完美的作用。它的作用非常重要,非常关键,但却真不是初学者学的东西。以前的老前辈如果不想教徒弟,一来就教徒弟练四正手,那这个徒弟一辈子也练不出来。把好手了,文文静静地推还行,可是一撒开手随便干就不行了。因为只能在四正手里把人放倒的人不算高手,只有随便怎样都能把人放倒的才是真正的高手。

[题外话 11]

我的老师说,练四正手一定要有高手来带才行,没有基础的学生之间练,一点用处都没有。

因为只有用老师身上的劲道来领你,你才能学到东西。

否则,容易推得四楞八角,又笨又拙。那便不是真正的太极劲。

自从学了四正手之后,觉得自己的动作自然地就变圆,变细腻了。

再回到随便的推手中去,发现原来好多地方都很有漏洞。现在的细腻加上原来的经验,再实战时就觉得更得心应手了。

我的一点学推手的心得!(之十)
太极拳的柔弱



太极拳之所以强的前提,首先是因为它的柔弱,柔弱到极点才能坚刚到极点。可是很多人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甚至还有人在以为:太极拳不是大松大柔的,因为真正松柔了,自己就倒了。于是嘴上说太极拳要松柔,实际上自己根本就不敢松柔。始终还是保持着一份僵力。可是他们没有真正想到: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他们的功夫始终都上不了层次。

太极拳本身就是道家功夫,丹道之学,形式不同而已。丹道之学,讲的就是反转乾坤,扭转气极,身上不着一丝气血之力,散落身外的神意才能和功态下产生的内气,融合起来存在丹田变成真正的内劲。

太极拳的刚是因为它柔到底了,自然而然产生出来的刚。柔的越透,然后才越刚,刚是有前提条件的。可是很多人,自己柔得还不咋的,就开始琢磨怎么刚来了。自以为是地认为,太极拳本来就是刚柔相济的,是一开始就有刚的,于是天天练发力,天天练刚,越发越僵,越发越练不出来。不知道太极拳柔够了才有纯刚。结果,交起手来柔也不如别人柔,刚也不如别人刚。连学了几年散打的人都不敢迎战,迎战就要挨揍,这种例子看到不少。

道家思想讲的柔弱,不是虚弱。虚弱是病态的,衰败的,消亡的。可是柔弱是强大的,发展的,兴旺的,充满勃勃生机的。就像初生的婴儿一样,有无限生机,有饱满的元气和旺盛的阳气,为整个生长过程提供了原动力。婴儿逐渐长大,变成大人,肌肉不断的长成,能量就不断的消耗,阳极而阴,最后死亡。这也是为什么要放弃气血之力即肌肉之力的原因。这种练功方法,不但能减少元阳的消耗,而且还能重新提炼出新的元阳来。

太极拳功夫厉害之处,就在于此。所以好太极拳功夫的首先会是好养生的,两者是有根源上的联系的。很多老前辈学太极拳之前,旧病缠身,一练太极拳身体好了,功夫也出来了,这种例子也是很多。

松柔,就象是一个闸门一样。开始学拳的人闸门会小一些,逐渐松得好了,闸门才越开越大,身上的功夫也是越来越强。直到有一天,身上终于松透了,功夫便出现透空,那时身上的劲道无论是虚灵也好,虚无也好,才会有练出来的可能。相对而言,刚的问题就太小儿科了。

可是,大多数人都不敢真正相信松柔。于是,闸门就关闭了,结果练了一辈子的拳,也只是练了一个假松而已,练了一个僵柔劲而已。发出来的劲,也不会是纯刚的,只是比外家拳松一些而已。毕竟有多松,劲道才能发多刚。

太极拳比的是层次的问题,而不是功夫的问题。层次上不来,下再大的苦功,也只是初级水平。那就像小学生不能毕业一样,下了一辈子的苦功,也只是小学的课本。随便拿一本中学的课本就把他给难倒了。

层次从哪里来?层次从松柔来,只有真正松透了,才能练出高水准的太极拳功夫。

[题外话 12]

柔弱的东西似乎总是有其独特的优势。牙齿比舌头硬,可是牙齿掉光了,舌头却还在;石头比水硬,可是石头还是要被水滴穿。
我的一点学推手的心得!(之十一)
太极拳的关卡

古往今来,大家都说太极拳好,可为什么成就者却凤毛麟角。我也常常在思考这个问题,经过两年的太极拳练习,我倒是总结出了一些浅薄的见解。

太极拳之难,首先难在改变观念。太极拳本身就是一门思想拳、哲学拳。太极之初,就是要你放弃平时的观念,平时喜欢练力量的,这时到了太极拳这里就变成了一个病。太极拳不但不让你练力量,还要你把以前练的力量都卸掉,因为卸力量就是弃僵力,僵力弃了,柔劲才能出来。可是多少人,在这时就被拒之门外了,因为很多人不够松。不够松的原因是,不会松,不敢松,甚至是不相信松。不会松的原因是没有明师,不敢松的人是嘴上说松,心里面却一直在怀疑松。不够松的结果,就是功夫一直都是上不了层次。什么时候真正松了,什么时候功夫才能真正开始进步。很多人你说他不松,其实比不练松的还是要松一点,可是你说他是真松了那又是假的,充其量只是一个假松,那他练一辈子也只是一个僵柔劲。几十年的功力也只能赢老百姓而已,一遇到稍微比他柔一点的人,他就是赢不了。

难度之二,是能否理解太极拳以弱胜强舍己从人的思想。太极拳是不想赢人的时候,就赢了。它是被动的,柔弱的。正因为是等打的,才要听劲。如果主动了,怎么听,岂不是被别人听到了吗?很多人,一搭手就想赢人,以至于破绽百出。无论什么太极拳高手,他都要在合乎太极拳拳理的前提之下,才能赢人。因为太极拳是水,水的个性就是“避高而趋下,随意而成形”,没有落差给水的时候,水就是宁静的,可是一给落差给它,它就变得汹涌澎湃,势不可挡。可是又有一些人,把“等打”悟成了“傻等”,同样也是白费。太极拳就是这么奇怪的拳,不想赢的时候才能真正赢,又不许主动,又不许用强。赢人还得被动的赢,赢人还得用小力来赢。很多人又在这里被难倒了。到这里就知道太极拳为什么说是哲学拳。因为哲学是讲辩证的,辩证不过来的时候,就是停滞不前的时候。

难度之三,在于换劲。太极拳每到一个换劲的地方,就是一个关卡,换过去了,你的功夫就换层次了,换不过去,那你就像永远也毕不了业的小学生一样,一辈子都是小学生的水平。就像很多没文化的人一样,以前没有文化,以后一辈子也是没文化。可是,换劲不是想换劲,就能换的,一定要有老师领你的手才能换过来。否则也是白费。到了这里,找不到明师的人,学拳的希望又变得渺茫了。

难度之四,在于能否把太极拳活学活用。太极拳功夫练出来之后,你能把它发挥到什么程度,那就得看你个人的悟性了。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很多人以为,练太极拳只是求它的功夫和劲道,而忽略了具有太极拳特点的思想和兵法。太极拳功夫到底是什么,只是易筋易髓了而已吗?当然不是,太极拳一定要包括了意识、兵法和经验的东西才是完整的太极拳功夫。所以又有说太极拳是心理拳的说法,所谓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越让人琢磨不透你越有胜算,就像打仗似的,以奇致胜。用兵之道,也是讲究诡诈,兵法也用水来形容,“水无常态,兵无常势”说的就是这个。因为太极拳也好,兵法也好,都是来自于中华文化的源头——易经,另外太极拳和琴棋书画也都能找到相同的地方,道理也在于此。

其它的关卡暂且不说,就光光这四个关卡,你想能难倒多少天下英雄。太极拳为什么要拜师,为什么成就者凤毛麟角就不言而喻了。

我常常觉得练太极拳就像在爬一座充满迷途的山。许多人连入口都找不到,结果一辈子还没有真正开始爬山。有人悟性好一些的,找到入口了,可是走不了多远他就迷路了,结果一辈子又在离入口不远的地方停滞不前。这时,还真要老师来带,他才有走出迷途的可能。可是,也并不是每个老师都到过山顶。这还不可怕,怕就怕,这个老师自以为已经到山顶了,而且这个老师的悟性更好一些,他便在他自以为是山顶的地方建起了宫殿,这时,他对每一个被领上来的人都说:你已经登堂入室了。宫殿里面虽然富丽堂皇,可是这个宫殿却是假的。而那些没有辨别能力的人,真以为自己到山顶了。由于主观,这一大帮人一辈子都失去了到达山顶的可能。更可恨的是,这一大帮子人,还到处去山下接人,说他们知道怎么去到山顶,还给他们自以为是山顶的宫殿的图片给大家看。这下惨啦!又有更多人去了这个假山顶,去的人多,宣传的人就更多。结果,越到后来,真正知道怎么去真山顶的人就越少。甚至,到后来,真正知道怎么去到顶的人的话也被当成了假话。长此以往,真人一旦老死,登山之事便后继无人。

说到这里,想想看,多像现今之世的太极拳呀!太极拳可悲之处,就在于此,这也是前辈创拳之时万万无法想到的。

虽然这样,可是我们还是要有信心,世界之大,真正明白太极拳的人还是有的,能否遇到,那就要看大家的缘份了。

[题外话 13]

有人问:碰到悟性极高的人,那这些关卡和岔路不是都不成问题了吗?

可是,悟性好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他必须有一个好老师,否则,悟性越好那他走岔道的可能就越多。

因为他悟性好,那他事先作出来的假设就越多,而其中最多只有一个假设是对的,那相对而言,他走岔道的机率反而更大。甚至,他的众多假设当中根本就没有一个是对的呢?

[题外话 14]

太极拳这么好,不用力,不争强,还能开发智力,可是大多数人就是不理解。

我的一点学推手的心得!(之十二)
越来越觉得练内家拳一定要有好老师指点。经常有人问我,怎样才能练到好功夫。我觉得至少是两个方面的要求:首先要有一个想教你的好老师,想教你就包括言传和身教缺一不可;其次就是自己的悟性和苦练,也是缺一不可。

太多地方没有一个好老师的话,自己早就走偏了。记得自己有好长一段时间,劈拳已经练出整劲来了,常人和我一搭手就一边去了,我还经常和健身会所里面的人来试,结果把把都灵,再加上自己的太极拳的柔劲,更是如鱼得水,令大家都觉得不好对付。

于是便沾沾自喜起来,开始琢磨怎样才能搭手放人时,更刚更猛。刚开始还没什么,可是突然有一天,师弟和我推手时,我发现自己刚劲不好用了。师弟就算出去,也是因为经验,和功力、质量等不如我,并不是技术不如我出去的。所以,师弟出去了,我也觉得很费劲。一开始也没觉得咋的。反倒是有一天在朋友的饭桌上,老师说我现在的技术不如师弟,我才开始吃惊。

后来,我追问老师,老师说我的质量、身架的硬实程度、经验都比师弟好,可是师弟还是能和我抗衡,那就只能说明一点,师弟的技术比我好,要不他凭什么和我抗衡。

这时,我开始迷惑了,平时老师看我和师弟推手,都是叮嘱师弟,不要想打我出去,先是尽量化解我就行了。而我,还是依旧像以前一样,尽量打他出去,只是慢慢的发现师弟越来越难打出去了。开始还没在意,后来才发现,这时老师说师弟是先从练化入手,是因为他的性格偏内向,不爱打人,那就练化为主呗。而我是属于爱进攻的,所以一开始练的就是形意拳,因为形意拳霸道,结果我一旦尝到形意拳的甜头之后,便忘了太极拳的道理是以弱胜强、舍己从人,我的功力虽强,可是违背了太极拳的拳理来推手,肯定费劲的。我以前和很多功力深的人推手,之所以能够不输就是因为自己不想赢,不和他们扳力气才保全了自己,现在自己倒犯起同样的毛病来了。

师弟也是这么练的,他现在还不能打我出去,是因为功力不够,所以先练个不输就行了,等到什么时候打人的东西也出来了,那就不好对付了。

老师和我说,形意拳和太极拳在高层次上是相通的。形意拳为什么后来讲暗劲,讲化劲。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你的明枪已经练出来了,对付差手肯定好用,可是对付好手一样难用。那你这时就要把它练暗了,其实就是“暗下毒手”,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打人,成功率自然就高。这也就是形意拳的暗劲。其实太极拳不也是这样,是靠柔靠软来赢人,不也就是靠暗的吗?明的不行,我暗的来。这就是武术的道理。生活当中说某人奸滑,是指为人。功夫上面指的奸滑,就不是指为人了,那是指劲道。暗劲肯定比明劲“奸滑”啦,可是到了化劲,那就是虚无的了,那又何止奸滑,若有若无的,简直就像鬼一样,难以捉摸,神出鬼没。说好听一点就是,功夫通神了。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我现在研究怎样将人放出去是没有错的,只是不应该研究怎样明明白白地把人放出去,而是研究怎样不知不觉、偷偷摸摸的把人放出去。这样自然就要求自己的劲道越柔越软越松,才能让人在无法防备无法化解的情况下出去。

形意拳习练之初是很霸道的,所谓形意一年打死人是有道理的。那是明劲阶段,才显得霸道。可是到了暗劲、化劲阶段,表面就显得温和很多,但是这时的拳其实内在更是霸道,只是为了蒙蔽你才显得温和。这时的温和就和太极拳的温和不谋而和了,和八卦掌的善变也是相合的。所以,以前的形意拳高手都是懂太极八卦的,只是哪个成份多少的问题。

所以说,太极拳的软弱、温和也是表面的。那是为了蒙蔽人,所以才把内在霸道的练成表面软弱的、温和的。怕就怕,现在很多练拳的把太极拳练成真的软弱的、温和的了,那就惨了!

所以说内家拳练的就是兵法,是计谋,是诡道,是有道理的。也说明三家内家拳道理上是相通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内在的拳理都合乎阴阳、合乎道家思想。

[题外话 15]

许多人的太极拳练不出来,是因为他们没有从重劲推手中过来,而是直接练的就是文劲的推手。所以斯斯文文的推可以,一旦撒开手来干就不行了。

[题外话 16]

形意是主动的,在它的思想里,它是一个强者,它大气、霸道、火爆。

但它的劲道却是从小劲提炼出来的,讲它由刚入柔,是指它的思想是刚的,形意拳讲的是由刚入柔的提炼思想。练的是思想里心里的炸劲,手上出去却很轻。用时,一接触则是雷霆万钧。

太极是被动的,在它的思想里,它是一个弱者,它隐忍,它含蓄。它是以无力胜有力,以柔克刚。讲究由柔入刚,“柔到极处便是刚”指的就是这。它从败中取胜。

如果能将形意刚烈的劲道与太极以柔胜强的被动的思想,结合到一起,形意就会变得更加精准、霸道、无坚不摧。

我的一点学推手的心得!(之十三)
习拳两年,常常会重新想起老师以前和我讲的道理,现在再回忆起来,觉得心里更加的透亮了。

从一开始老师就和我讲套路的问题,他说套路不必练,但是拳架却要盘,只是不必按规定的路数来盘,只练几个单式就行了,甚至连单式都可以不要。

老师教拳也从来不教套路,原来就会套路的人,就让他按照原来的套路,不管是哪一家的套路,只是帮他把拳味改过来;不会套路的就教几个动作而已。

常人往往不会理解,以为老师不肯教他们东西,甚至有一些练了快一年的人,还觉得自己什么东西也没学到。

其实老师这个时候才是真正教了东西,老师不在套路上要求我们,是为了在质量上更加严格地要求我们。首先我们打拳的时间就久了,虽然不按套路来盘架子,可是我们练拳的时间反而久了;其次是打拳的要领要求得更加严格了,从头到脖子,到肩,到胸,到腰胯,到脚;从外型到气息,从气息到神意,只会更加细腻更加精准。

老师不教我们套路是不愿让套路把我们束缚住了,因为很多人一练套路就老在琢磨招式,早把拳理扔到一边去了。就算能按拳理来打,可是在行拳的过程当中,人们往往要分神去想下一个动作是什么,这时打拳的效果自然就会打折扣。可是如果只是练单式,就不存在这种问题了。那时的气息神意要想绵绵的融融的,自然就容易得多了。

可是,练太极拳会盘架子,不推手就行了吗?这个大家当然知道不行。多少人盘了一辈子的架子,却从来不推手,但你说他练的不是太极拳他还不高兴呢。可他确实练的不是拳,而是操,不管他是不是名家教的也好。

作个比喻,人就象一块铁,盘架子就象铁块在火炉里面煅烧,你天天烧,一下也不拿出来锤打,那你怎么烧终究还是一块铁而已。试想要成为一块钢,要经过多少次的锤炼,才能大功告成。这时的锤炼其实就是太极拳的推手。

要想成为太极拳的高手就得在推手中千锤百炼,不从推手中过来的人,松也是假松,柔也是假柔。因为不推手就没法检验自己的松柔是否适度,自己的架子是否盘对了。要不怎么检验呢?

那推手两个人随便推就行了吗?当然不行!这时老师的作用又发挥出来了。拳架,拳味,拳理,老师都教给你了。要想成为高手就一定离不开老师来领手。因为功夫是自己能练出来的,层次却是老师帮你提上来的。要自己悟基本上不可能,因为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中,岔道和误区实在太多了,那就像是一片原始老林,没有向导,轻易踏进去,只会有去无回。平时自己练的体能,只是一部份东西而已。要想穿越这片原始老林,非得有人带路才行。

可是这片原始老林实在太大,太深,太远。动辄都要三五年的时间才能穿过去。作为一个向导来说,他必须从入林子的第一步就开始带你,他也得重新在里面走一遍。碰到你过不去的地方,他比你还急,他恨不得背着你来走;碰到你迷惑的时候意志消沉的时候,他还得鼓励你,开导你。路途中会遇到很多关卡,他会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技巧帮你过关,但是脚下的路还得你自己走才行。毕竟是三五年的路途呀!可是,你只要相信跟着向导走,肯定能走出去就行了。

两年了,我越来越能体会老师教拳的心情,真的挺不容易,要教好一个徒弟得操多少心,流多少汗。希望我们进步得快一点,又不能拔苗助长,还得耐着性子,不到时候一点也不教,否则只会害了我们。
我的一点学推手的心得!(之十四)
关于胆识

有一回,我和老师谈到实战当中,关于胆识的问题。

我说:讲到胆识,一定要有虎胆狼心才好吧。

老师却说:虎胆狼心还不如色胆狼心。

我一开始觉得纳闷,把色胆听成蛇胆了,便问:虎胆还不如蛇胆吗?

老师说:我说的是色胆,不是蛇胆。

色胆?我有点迷惑:虎胆还不如色胆吗?

老师说:虎胆还有怕死的时候,可是色胆就不会,色胆上来的时候连死都不怕。我只听过色胆包天,就没听过虎胆包天。

我仔细一品之下,不由得哈哈大笑。

还有一回,老师说,他今天看到小孩打架了。我心想:小孩打架就小孩打架,有什么稀奇的,还拿出来说。

老师说:那可就是你没悟到了。
我问:为什么?

老师说:一个练武的人,如果有相当深的功力,打起架来却又用的是小孩子的心思,那谁也拿他没办法。

我更加奇怪了:为什么要用小孩子的心思,大人的心思还不如小孩吗?

老师说:那可不是吗!大人打架心里面老想着,这一下打下去,会不会把人打伤打死,打伤打死肯定得蹲监狱的呀。这顾虑一多,出手的威力肯定就大打折扣。内家拳本身讲的就是在意不在力,心不狠,神意不足,出手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老前辈为什么再三的讲:眼要看透,神要照透。眼能看多深,劲就能打多深,神意有多狠,伤人就有多重。高手比武的同时其实就是在比心,手毒是因为心毒,手再毒,心不毒也白费。和高手比武,还没出手,他的眼光就已经把你罩住了,你连动都不敢动一下。是因为他的功力实在太深了。平时,我和你们讲手的时候,心里就要特别留意,生怕自己图一时之痛快把你们打伤了,因为内家拳伤人只是心一急,就把人伤了。你的刘师爷老了的时候,大眼皮都是耷拉下来的,可是眼睛却是精光闪闪,非常慑人,和他动手,眼神就把你身上瞟紧了,这已经是一步功夫。

老师又说:小孩子打架可就不同了,因为他们的思想单纯,他们要赢的时候可不会去理蹲不蹲监狱的事情,小孩急起来的时候出手肯定很实在的。只不过我们要的是小孩子实实在在的心思,功夫却是要越虚越好,战术也要越妙越好。回忆一下你们小时侯打架的情形你就理解了,小孩所差的只是没功夫而已。一个小孩如果有你现在的功夫,他和你打,不管你用什么大人的心思你都打他不赢。所以说高手的功夫加上小孩子的心思,动起手手来是很不好对付的。道家思想早就阐述过了,这其实就是“返朴归真”的道理。
2011-07-24 23:21 5楼
我的一点学推手的心得!(之十五)
太极拳的魅力
越来越觉得练太极拳难就难在,劲道难于练纯。功夫谁都能练,但是老是跑道,劲道不纯就象黄金的含量不纯一样,不会值钱的,人家一点就顶你一大块。而其实大家往往比得就是各自最精纯的劲道,把这种精纯的功夫练大了,才是真正大功夫的人。身上的劲道不纯,就象部队没有纪律一样,大家的进攻不在一处,进攻不及时不集中,效果就很难如意。这是为什么部队能以少胜多的道理,集中兵力专打敌人的薄弱之处,其实细究起来相对而言还是以多胜了少。太极拳的劲道也是这样,越能神出鬼没,时有时无,就越能克敌制胜。来时如天兵天将难于抵挡,去时如鬼魅神怪难于寻觅。听劲灵的人,就是能用自己的实去攻对手的虚;能用自己的虚去抵挡对方的实。可是前面的虚,是真虚,虚弱的虚;后面的虚则是假虚,是准备好了的破绽和陷阱,只等莽撞之人上当用的。而前面的实,是精锐的实,灵动的实;后面的实,是粗旷的实,呆滞的实。虚和虚不同,实和实也有不同,那要看大家如何理解,如何提炼。
兵家云:兵者诡道也。太极拳也是诡道,所以才有贬词褒用之说的“太极拳奸”,奸是指劲道奸,劲道里面又有思想,它的思想就是兵法。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军事界就是天才辈出,奇才如云,打仗考的是兵法,诡道。太极拳又何尝不是。
老师常常告诫我说,如果将来有幸能把功夫练大,那就更加应该注意谦逊待人。做人要象自己练的太极拳一样来要求自己,逢人必须把自己的势态摆得最低,那时的感觉就象别人站着,你坐着;别人坐着,你躺下。搭手时觉得自己什么也不是,什么也不会,才能放开心胆逢凶化吉。如果还没沾手你就觉得自己了不起,自己是高手,那就是划地为牢,凶险万分。与人沾手,哪怕是个小孩,也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每一次的防守都当成第一次防守般认真,每一次进攻都当成第一次进攻般猛烈。太极拳比的就是谁比谁细心,谁比谁有耐心,谁比谁认真。粗心是无能的表现,草率是懒惰的表现。谦卑待人,以柔处世,不显刚不显力不求胜,方是太极拳的为人之道。太极拳只有思想松了,身上才会松,思想是紧的,身上只会是假松。一个人搭手时,气息吞吐如长江大河,心胸宽广,身上自然就不会紧,一个人如果怎么都能不让自己紧起来,那谁也赢不了你,太极拳输的时候,往往是输给了自己。
讲了这么多,忽然觉得练太极拳其实是很累思想,很累大脑的,练拳不只练拳,更多是在练心理,练智慧,练观念。这也正是为啥说内家拳三分靠练,七分靠想的意思。太极拳迷人之处,深奥之处,有层次之处就在于此了。

我的一点学推手的心得!(之十六)
太极拳的规范


练拳两年,认真琢磨一下,觉得太极拳真是一种既要求规范而又不规范的拳,很多人却把它理解死了。太极拳的确有它的规范之处,但是又的确不是常人以为的那种规范,它的规范就是没有规范。如果真是有了规范,其实就已经不规范了。它的规范就是它的内理,而它的外形却是顺其自然,无固定之形的。一亿个人就有一亿个拳样,谁也不可能和谁完全一样。可是很多人就是硬要把它做的和大师们一摸一样。其实真正明白的大师,他和他的师父也是不一样的,否则他就成不了大师了。研究书法的朋友都知道,历史上那么多名家和他们的恩师的书法表现出来的都是不一样,可是又都是受其恩师之教化。

如果大家都像模子里倒出来的一样,才真正糟了天下之大糕。每个人的情况,包括身高、性格、体重、身形、血型、心理都不一样,何以在打拳的时候又能一样?如果真是一样了,那肯定有很多人的拳都是被迫的做作出来的,逆着自己的性子和材质强加而成的。那这也正是大家练不出来的原因。

练拳两年,自己在这方面的感受尤其的深,在我的师门里面,我是来得最早的,还有两个师弟来得迟一些。可是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我们三个练的东西竟有主次之分。大家都练太极拳,都练推手,但是平时入手的基本功却不同,偏重也不同。

我很是迷惑,老师说:我教你们的拳,是根据你们的自身的综合特质来制定的。你的性情刚烈,爱主动打人,身形结实,便让你由形意拳入手。而师弟们呢,一个性情内向,不好言语,又老实善良,便让他主修太极拳;另一个体型较小,但是反应敏捷,腰腿相当灵便,是个筋胚,便让他把住八卦一门苦练。

刚开始时,我还真是不以为然,因为我来得早,又是练的形意拳,于是形意拳霸道刚猛的特点就在我的身上发挥了作用。师弟们和我推手,老是被我放出去,我自己也常常沾沾自喜。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二位师弟的基本功逐渐扎实,功力猛长。我和他们竟推出不同的感觉来了。

主修太极拳的师弟,以前沾手时,总是被我的劲道打出去。可是后来发现我的劲道越来越不灵,以前一沾就起的,现在连沾实的机会都少了,更别说放他出去。他身上松的特别好,沾上他时,正有发劲的意思,他早已感觉到了,跑了。而我自己身上稍微紧一点,他就立马打我,因为他早听到了,他早把我身上的劲听死了。他打我也不重,但是很脆,打好了都是一个咧咧,很难防范。记得刚开始时,他要打我,老师却对他说:你不要想打他,他功力比你深,你化他就行了。他很是听话,真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不打我,只是化解我的攻势而已。我当时问老师为什么,老师说:他的性格决定了他必须这样练,他才能更快练出来。他如果像你这样练,那他练一辈子也够呛。眼前,他会吃亏一点,可是将来功夫练大了,他一化你就出去了,根本不用强来,这就是太极拳的化打。这时我才恍然大悟。

讲到那个主练八卦的师弟,更是奇了。他的体重才110多斤,可是身上却像糖胶一样难缠,常人这个体重和我推手,一沾就出去,根本没有招架的余地。可是这位师弟身上却像猴皮筋似的,又有韧性又有弹性,腰还灵活,越想打他越打不出去,完了他还立马反弹回来打我,他根本不怕打。我常常为他身上的劲吃惊。后来,老师跟我说:他身上的劲是八卦的劲,的确是特殊。他不怕打,不怕大力的,越大力他越得力。和没力的推,他才怕。果然,老师在我面前和他演示了一下,老师的手上很轻的时候,他就没法抵抗没法挣扎了,不知不觉就出去。一显力的时候,他就得力了,立马和老师纠缠起来。我很羡慕师弟身上的这种劲,便问老师:我练这种劲好不好?老师说:你何必去练那种劲!师弟是特殊材料,他才练那种劲,那是没有办法的事,他如果练你们这种劲,他就出不来了。

和老师相处的日子,觉得最特别的时候,就是老师要教新学生的时候。老师总是会像一个老工匠一样,端详着自己手上的材料,根据它们本来的特性,把它们雕刻成应有的样子。自然的东西总是最好的东西,因为每个人与生俱来就带着他自己的一种特殊的天性和才能,只有顺着他的特质来引导他,他才会真正地修炼成太极拳的栋梁之材。规范的是它的内理,而外形是不能规范的,也是无法规范的,这才是练太极拳的人要遵循的真正的规范。
我的一点学推手的心得!(之十七)
太极如水


刚练太极拳的时候老师就和我讲过,太极拳的特性就像水一样,“避高而趋下,随意而成形”。因为像水,才正成就了太极拳特有的境界和魅力。

两年之后,老师则反过来问我:你是否能把太极拳和水的联系说得再透彻一点?

我说:我试试。首先是人的思想要像水,像水才能舍己从人,才能始终记得太极拳是在被动中赢人的,水能赢人是因为人给了它机会和势能,外界不给它外力它是不会动的。

人的气息得像水,像长江大河般大吞大吐,只有像水,才会更加松沉,上步的时候气息才能贴着地面向前趟,气息不松沉的人被你一趟就拔跟。

人的劲道也应该像水,只有像水才能合得更密,像水才不会被堵住,堵住左边右边流出来了,堵住上边下边流出来了。功夫再好你能把水空起来吗?你能把水虚一下吗?

人的听劲也应该像水,只有像水,对方攻来你才能自然的把他含化住,对方离开时自己才能自然的合上,一分不多也不少,不紧也不慢。像水波一样地随着外力而荡漾,在荡漾中把对方发出去。只有像水才能发出松沉的软弹力,才能有翻浪的气势。

人的心境也应该像水,像水才能麻痹对方。因为它外表温柔,它恬静隐忍,所以大家敢跳到水中去玩,却没听过谁敢跳入火中去玩。明明是可怕的东西,人们觉得不可怕,而去靠近它,越是这样反而越可怕。

老师听完,说:还算可以,领悟得不错,慢慢来吧,还有更多有意思的地方!
我的一点学推手的心得!(之十八)
太极拳修炼中的反复
那天老师来了我家,我把一直憋在肚子里的心事,告诉了老师,我说:不知为什么,最近老是不小心打翻东西,越是小心越糟糕。有一段时间了,我每天总是要犯不少这样的小错误。有时走在路上,明明是很小心了,可还是蹭着路人把对方弹出去。洗杯子时,为了把水摔掉,结果练杯子也被磕掉了。
一开始,我很担心老师会责怪我,我还是犹豫了好久才说的。因为好久以前,老师就曾经责怪过不小心打翻筷子的师弟。毕竟内家拳是练细腻功夫,讲求听劲,要求拿捏精准的东西。生活之中老是把东西碰翻,会给人笑话的。
结果,老师的回答却令我大感意外,他说:说明你现在功夫大了,出手自然就是用上了腰劲,只是一下子还把捏不住,所以老是碰翻东西。你这是换劲的时候,等你再过三个月,习惯之后情况就不同了。
原来是这样,心里不由大觉宽慰,原来是自己在换劲,才连连出错。老师以前责怪师弟,是因为他没到换劲的时候就出错,纯属于粗心所致。和我的换劲的情况不同,不是自己不小心,而是自己一时无法驾驭自己的身劲,才出现的错误。
以前老师也和我说过,这是太极拳修炼过程中的反复,从跟老师练功之日起,就不停有各种不同的反复,等自己经历了上千次的这些反复,那自己的才会出大功夫。

我的一点学推手的心得!(之十九)
内家拳的刚和柔:
那天老师用八卦功夫和我沾手,结果老师给我的感觉又活又圆又沉,象个滚动的大铁球。任凭我两年来,天天站桩推手的功夫,竟总是情不自禁的被老师研出去。老师的确是浑圆的,浑厚的,可是我心里却有一个疑问:内家拳不是讲松柔的吗?老师天天和我们讲松柔,我们自己也天天在练松柔,可是老师这回接触我的瞬间,为什么我会觉得势不可挡,不但不觉得柔,反而觉得很刚猛呢?老师又的确是听着劲来研我的,可是他的双手和周身和我接触的瞬间,我全身都有要散架的感觉,在老师面前,自己仿佛变成泥捏的一般不堪一击。
我很奇怪,为什么是这个感觉?老师身上的东西肯定不会是僵硬的,否则就听不到我的劲了。因为我以前在健身会所上班的时候,经常和练肌肉的大块头的朋友比试,任凭他们身上横劲再大弄在我身上,我就是软硬不吃,还被我摞的七倒八歪,踉踉跄跄:我也曾经和一些练太极拳多年,还是僵柔劲的朋友推手,任凭他们用什么招,就是摸不着我的劲。可老师身上的劲道,既浑厚,又霸道,听劲还灵,跟老师以前和我沾过的极其虚灵的感觉已是完全不同,那种感觉是,在老师身上落不到实处,他身上会自然走转,活似机轮,全身都象是大大小小的齿轮组合起来的一样,你的手不敢往上落,一落就有被卷进去的可能。于是,身上稍微有点不松,老师就听到了,那时我早已被弹出去了。
可是现在的感觉就象,有台这样的机器,硬是要听着你的劲,开进来一样,所以躲无可躲,避无可避,自己才会被这种机器一样的整体劲弄的狼狈不堪。
这时老师说:你觉得我身上刚是对的,但是我用的刚却是从柔中过来的刚,和初学者的刚是不同的,我的是纯刚,是柔到极处出来的纯刚;而初学者是要先把自己身上的刚劲卸掉,然后在柔里练,这时自然出来的刚,才是纯钢。而这时的刚就是软硬不吃,浑厚无比了,没有出来这样的功夫如何克敌制胜?你想想机器上的劲,它虽然硬,但是它齿轮之间的咬合是绝对合拍的,要不如何做到一给电就瞬间飞转。有了这个基础,你才能有虚灵的本钱。
这时我才明白怎么回事,老师只是想让我知道内家拳的纯刚是什么。但是话说到这里,我却要提醒各位练拳的朋友,纯刚是柔练好了自然出来的刚,不是柔还没练好就去练的刚,那个刚就不是纯刚了,只是僵柔而已。很多练拳的朋友都是在这里出了问题。
老师还曾经说过八卦功夫真正练好了,对手在你身上连根毛都挨不着,这样的功夫才是最难练的,你往他身上落手时,不管他来势再凶,你也能象只蚊子一样轻轻的落在他身上,可是一旦发劲却是如炸雷一样可怕。

我的一点学推手的心得!(之二十)
太极拳的悟性
今天和朋友谈到悟性和老师的作用。很多人认为,以前的老前辈功夫好是因为全靠他们悟性好。以前自己受武侠小说的影响,所以也一直有这样的观念,甚至以为连老师都可以不要了,只要自己能得到一本武功秘笈,那就万事大吉了,什么绝世武功也是指日可待。书上电影上不都是这样描述的吗?为了一本秘笈追到天涯海角去。
可是后来等自己真正跟了老师的时候才知道,功夫要练出来非得“言传身教”才行,东西再好也一定要有一个明白老师教,“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很多关键的地方没有一个明白老师帮你一针见血的点出来,那你根本就练不出来。这时,你才有了悟东西的基础,可是再往下,就一定要老师的“身教”了。老师光凭嘴上说从来不和你摸手,那你一样是纸上谈兵,练个嘴把式而已。
悟性在练功的时候是很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有个好老师。你的悟性再好,也是要在老师给你东西的前提下去悟,否则就光凭自己的悟性,一辈子也悟不出来。
很多时候大家都在争论太极拳的对错,其实应该说,太极拳没有对错,因为太极拳是多层次的。相对于高层次来说,低层次的当然是“错”的,但是前提是你一定得从低层次过来呀!就象你第一天练太极拳一样,能说对错吗?对错都只能练成这样。怕就怕,一辈子都是一个初学者的水平,那还能说什么呢?只能说是层次低。
许多练太极拳的人就是弄不明白,其实太极拳的层次就必须象上学一样,分出大中小学来,可是国家没有这样做,也没有这样宣传,自己的实际水平如何也没有一个标准的地方去考证。所以许多练太极拳的人,练了一辈子的小学生水平的太极拳也不知道,反而去怪太极拳不行。也有一些层次稍高一点的,到中学生的水平了,以为自己已经得到太极拳的大学水平了,便对太极拳妄下定论,甚至发自内心的抵触和怀疑老前辈留下来的太极拳论,并根据自己现行的水平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太极拳理论,这样的人一辈子也不可能上太极拳的大层次的。
有了一个好老师和一个好悟性,就是最好的条件了吗?一开始我也以为是这样。可是后来老师和我说,还有一样很关键的条件,就是最好要有一帮师兄弟一起练,你才会进步快。我一开始还不理解,以为一直要有老师这样的好手来带,自己的功夫才能练到最好,于是便不是很重视和师弟们推手。
可是时间一长就发现,只和老师推是不行的。一来老师功力深厚,自己的东西不管用的对错,对老师都不起作用,用对了也不知道要记住这个对的感觉,印象不深刻。可是跟师弟用就不同了,用对了师弟肯定接受不了,错了自不必提了。经过这样在老师和师弟之间的反复验证,自己的东西才能真正练出来。二来老师和你推手,肯定是量身定做让着你来推的,他如果不让着你,一沾手你就出去,那你什么也练不出来;可是和师弟推就不同了,大家实力都相当接近,要赢对方都得真干,这样才能练出真正的实战经验。
所以有个年富力强的明白老师和一帮年龄相当的师兄弟,要练出真东西来是绝对有希望的。

我的一点学推手的心得!(之二十一)
师父的“保守”
有一次我和老师聊天,说在网上见到一种说法,为什么现在的弟子越来越不如师父,因为当初师父传艺时,只传了90%,保留了10%;以次类推,到徒孙辈时,就只得81%;再往下就是70%多。
老师听了,立马反对说:功夫师父都已经交给徒弟了,之所以徒弟功夫不如师父,是因为徒弟的功夫下得不够。这是不能怪师父们的。你们现在一天练多少,以前的师父们一天练多少。量变产生质变,量越大,质变就越大,这才是功夫之间的差别。根本不是师父们保守了,秘诀就是得法之后苦练。
据说当年,孙录堂的儿子就曾经在师弟们的怂恿下,于私下里问孙老,拳学里面到底还有什么秘诀,结果孙老说:只有苦练。
师父在徒弟的层次还没上来之前,就急忙教他新的东西,无异于拔苗助长。熟系农业的朋友都知道,植物在刚发芽的时候是不能帮它剪枝的,也不能太急于给它施各种各样的肥,如果不按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来操作那就把庄稼毁了。师父教徒弟也是这样,徒弟的层次还没上来的时候,就教他更高层次的东西,最后他什么也练不出来,结果只是毁了他而已。下场最好的,都还得回去返工,去练以前连过的层次,这样多没意思。
师父教自己的徒弟的时候,没有隐瞒的必要。更何况是父子,所不能改变的是自己之前下的苦功及自己上的层次。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儿子不尽孝道,父亲真的不想教会这样的儿子,毕竟武学是一个拳师一生之中最宝贵的遗产,更别说不孝的徒弟。但是世间就算有不懂孝道的儿子,而师父却总能找到孝顺的徒弟,这时的老师肯定是竹筒倒豆子,倾囊相授,绝无保留的。这时的徒弟再不如师父,那就不是师父的问题了,因为师父真没有把东西带到土里去的必要。那就只有一个可能,就是徒弟没下苦功。
自古以来就有一句这样的话:徒弟不必不如师父,师父不必贤于弟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的一点学推手的心得!(之二十二)
太极拳的适度
那天老师和我讲,太极拳推手中的劲道其实就是围绕适度二字来把捏的。太极拳讲“无过无不及”,其实讲的就是一个适度。别人进一尺,你化了半尺不叫适度;别人退一步,你才跟上半步也不叫适度。该还击十斤力,你才还击五斤,由于投入不足而导致效果没能最大化,也不叫适度。
如何才能更适度呢?主动了,肯定就难于适度,因为主动往往容易导致自己的劲道僵硬,高手推手的瞬间虚实的变化相当快,硬上的结果只能为人所致,被别人听了劲而将你打出去。这也是为什么太极拳要练松柔的原因。越是松柔越是象水一样,就越能和对方合上。因为只有象水才能“避高而趋下,随意而成形”。水永远是最贴外物的,最被动的,沾的最合适的。你来我就走,你走我就进,手上总是沾好了你,而且总是沾的适度,象是和你本来就是长在一起的,那就很难摆脱,很难对付了。
有人说:我觉得我已经很松柔了,可是为什么还是被人打出去。结果只有一个,就是别人比你更松,因为松是相对于对手而言的,松的程度也是不同的。而且,从来也没哪一个武术家会觉得自己已经松够了的,因为松是无止无尽的,松是武术家一生所求一生所练。
还有人说:练松的没有练硬的好,看到很多练松的反而被那些没那么松的推的狼狈不堪。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练松反而不对了吗?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还提出“练太极拳不应该彻底练松”。其实道理很简单,练松的被练硬的所制,说明练松的人的功夫还没练到家,松的不到家,一味的求松反而偏懈,结果被别人的硬手一下攻破了。这其实也是一个劲道用的是否适度的原因。别人手虽然硬,可是相对你的松懈的手,那就叫适度,反而正好能克制你,这和他练拳的大方向的对错无关,只是当时正好适度好用而已。再遇到真正会松的高手,他的硬劲还好用吗?肯定不管用了,要真管用,岂不连太极拳“以柔克刚”的真理都被推翻了?
所以练太极拳不该怀疑练松。关键是你的松是否用的适度,其实这时用出来的东西就是劲道,练太极拳求的就是更加高明的劲道,推手时费尽心机去找别人的劲,其实就是在意不在力的体现。不用心思的瞎来,迟早被别人放倒了。

我的一点学推手的心得!(之二十三)
武、术、功
有一次,我在网上看到现在老外对中国武术和中国功夫的理解。他们普遍认为,中国武术只是套路而已,只能表演没有其它什么用处;可是提到中国功夫,却肃然起敬,因为他们认为只有中国功夫才是货真价实的,具有实战意义的东西。
习练内家拳之初,老师就曾给我解释过武术的内涵,逐渐又告诉了我功夫的内涵。
老师说:武是指能看得到的,是招是拳等表现形式;而术是在别人心里的看不见的东西,其实更多指的是内涵内理心法兵法之类的东西。可是现在人往往有武而无术,练拳架和套路的人越来越多,可是懂拳理和内涵的人却越来越少,到最后也只能练个花拳绣腿而已。
有了好的“术”之后,还要把它练成大功夫,才有意义。现在的老师往往有两种,一种是教拳的,一种是教功夫的。教拳的老师教了你一百套拳,没有告诉你一点内涵,没有教给你功夫,你还是白费,因为你不具备拳里面的劲道,不具备某种拳的特性和能力。可是教你功夫的老师就不同了,老师一旦把各个层次的内涵告诉你,你千锤百炼,自然可以脱袍换骨换层次。
以前的老前辈喜欢说太极拳是太极功夫,形意拳是形意功夫。大家都知道太极拳只是练十三式就够了,十三式明白了,个个套路都是十三式;形意拳的崩拳打明白了,下下都是崩拳。关键是里面的内涵明不明白。因为我们要练的是功夫,关键是哪一层的功夫。有哪一层的功夫,就有哪一层的劲道;是明的,还是暗的,还是化的。
所以这时我们就应该知道功夫练的大不大,巧不巧,那就要看“术”的细腻程度,一样的练功思路,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那肯定不是大方向的问题,而是细节的问题,也就是细腻程度的问题。
内家拳经过以前的老前辈的提炼之后,其实到后来就变成一些练功方法而已,往往老师傅不轻传的就是练功方法,也就是“术”。而平时大家能轻易看到的,都只是一些表演方法表演形式而已,也就是大家看到的套路,即武。可是世人却常常把表演形式当练功方法,把武和术给混淆了,练来练去成不了功,到用时自然无法得心应手。这也是老前辈常说的“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的意思。所以术越好越有内涵,功就能练的越巧越细腻。功夫笨,其实是术不够高明的原因。

我的一点学推手的心得!(之二十四)
有一次,练完四正手突然有个疑问,我便问老师,四正手是太极拳所特有的功法训练 ,通过练四正手的确能把自己身上练柔练活了,可是作为三大内家拳的之一的形意拳和八卦掌,它们可是没有四正手这样的训练功法的,那它们不就练不柔练不活了吗、那又何以能与太极拳并驾齐驱为三大内家拳呢?老师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形意拳八卦掌不练四正手是因为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比如形意拳讲得是一触即发,它根本就不跟你柔化,它的一触即发本身就是一种化解方式,这就不是走的柔化那条道;而八卦掌柔化不行,所以它通过步法的变化走转就把对手的攻势给化解了。
太极拳讲究在圈内打人讲引进落空,而八卦掌讲求在圈外打人讲变打,所以练内家拳的人如果能把它们两者的优点都融合起来,在圈内圈外瞬间转换那就很不好对付,如果再能把形意拳的劲给加上那就更是难斗了。
三大内家拳各自的优点,都给了我很深的印象。我是练形意拳为主的,所以好发劲,常人和我一沾手往往就会被我放出去,可是和我的师弟推手,就很难找到机会把他放出去,和他推手感觉就象拿枪去打小鸟一样,小鸟停住的时候还有机会打它,可是它在地上蹦蹦跳跳的时候就很难打中它,因为他是练八卦掌的,脚下走的特别快。老师教拳之初就告诫他,因为他体重只有120斤,所以一定要灵活要勤快不怕辛苦,这样才能弥补自己体重的不足,要不如何凭着自己的小体格站在原地不动的来和人推手。后来和一个200斤大力气的人推手,我才发现这时我的150斤的体重就变成了师弟的体重,逼得我立马就灵活起来了,连旁边观战的师弟都惊奇起来说:你怎么用起我的东西来了,灵活的象只猴子。
有人练太极拳硬是觉得自己的东西纯,一旦输给其他拳种便说,人家用的是形意拳八卦掌的东西,言下之意就是赢了也不算。其实三大内家拳是一个东西,都是来自太极文化,因为太极本来就是一个大文化,在拳它能表现成太极拳,就还能表现成形意拳和八卦掌,就象包子馒头和花卷,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其实里面都是面粉做的。只会做包子的,肯定不如三样都会做的更吃的开,生意更好。
三家内家拳都兼练的人,能比单练一家的人更客观的看待问题,能够避免各自毛病,真正到用的时候,肯定管用很多。
后来我遇到一个练十几年形意拳的和他推手,结果发现他也很有功夫,我有的整体劲他都有,可是最后他却输了,他不是输在形意拳上,而是输给了我的太极拳思想,因为我一旦发现他的功力深厚之后,我便不再强攻,而是变成防守,用身上的柔劲来吃化他,让他不但打不出好劲来而且还消耗了体力,等我感觉到他的体力消耗的差不多的时候,我便用出了自己的形意拳连续把他放出了四五次,直到他没有体力为止。
我的形意拳体会(之一)
平生第一次知道形意拳这回事,是在读大学时,于图书馆的武林杂志上了解到的。当时只是知道形意拳厉害,也一直很仰慕前辈们的神奇的形意拳功夫,在现实之中却一直无缘遇到练形意拳的老师,直到毕业之后,返校参加武协周年志庆才见过一个老前辈演练形意连环崩拳,那时真是开了眼界,见识到了形意拳的刚猛霸道的特点。
那时由于还在练习外家的东西,所以却并不是很有诚意学,待到想学之时老前辈已经作古了。于是内心一直引以为憾,直到遇到我现在的老师。我的习练形意拳的历程才算开始了。
形意拳由习练之日起,便一直强调站桩,也即是三体式。那时刚站的时候,心里总是充满好奇与期待,总是在想自己会在桩里站出什么神功来。
老师只是淡淡的说:你慢慢站下去就知道了,里面的确有东西,如果没有东西,以前的老前辈也不会这么强调它。但是我可以向你保证,练这个桩你肯定不会练到飞起来。那时心里不由的觉得老师真是幽默,同时自己的心也沉静下来了,既然自己这么喜欢形意拳,那自己一定要立志把这个桩站好。
果然一个星期下来,觉得自己身上的内气逐渐增强,虽然站着的时候觉得膀子有些酸痛,可是一歇下来,酸痛就没有了,觉得精力特别充沛,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那时我便去找老师,老师有点意外,显然是很高兴说:一开始我以为你不会站下来,没想到你还真有心,我教过很多人站三体式,结果他们都静不下心来站,形意拳不站桩是练不出来的。你有现在的感受说明你开始上道了,不错。于是这回老师又认真的给我校正了一下三体式,很奇怪每次老师跟我讲的东西都不多,可是每次老师跟我讲东西的时候我都信心十足,虽然知道老师懂得东西很多,而老师每次只是跟我讲一点点。
老师只是说你能练上这个功夫得多大的缘分呀,慢慢练你迟早能出大功夫的。
从此,我天天站三体式,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怕给自己压力,所以只是站15分钟,逐渐越站越有味,便站到30分钟,半年之后,我竟能站到一个半小时,那时我再问老师三体式是否要越久越好,老师说:能站久一点当然好呀,一般标准是能站到2个小时,但是不必天天站这么久,只是需要有这个能力而已,如果能天天站,30分钟都已经很不错了。
这时我才明白,记得刚开始时,自己还是肌肉力在撑,可是时间一久,僵力逐渐化去,筋开始粗起来了,身上越来越扎实,腹部内气很是充实饱满。再过一些时候,觉得胸前后背,浑身的关节缝里面又酸又痒又痛,我便问老师这是为什么?老师说这是伸筋拔骨,这段时间里面,浑身都比较难受,时间一久就习惯了,不再难受,果然后来我竟发现自己的臂膀变长了,肩关节处出现了一个坑,肩膀竟变成溜肩的了,跟以前的平肩大不一样了,再往后后背逐渐变圆,竟拱起来了,腰变圆变粗,慢慢的显现出虎背熊腰的样子来了。大腿往地上一站,实的象轮胎似的,相当有弹性。走起路来,觉得后背被人推着走一样。
还有一段很有意思的经历,那段时间我上班比较累,得经常性的熬夜,以至于后来晚上睡觉竟喘不过气来,老觉得乳下心脏住隐隐酸痛,我竟怀疑起自己是否得了心脏。后来才知道,酸痛是因为练功后伸筋拔骨的作用,使得胸部的肌肉酸痛,并不是心脏有问题;而晚上胸闷难眠是因为,练功日久,身上灵敏度突增,象灵猫一样逐渐不爱受力,自己睡觉有把手放在胸口的坏习惯,以前不知道难受是因为自己还没出东西,后来等到功力增加的时候,便觉得被手压得很是憋闷。时间再久,发现自己不爱驮重力,也不爱接受重力,一受外力就想躲,自己的肌肉老是想偷懒,别人的手臂往我身上一放就嫌重就想躲,拿一本书都嫌重,可是自己的手往别人身上一落,别人却觉得我象是把大半个身体压上去一样,老师说是因为我的整体力出来了,虽然只是手接触别人,可是自己老是练松肌肉自然就会下意识得偷懒,就整个身劲压上去了,可是不到这个功夫的人给他压都做不到这点。
眨眼2年的时间过去了,我每天还在站三体式,但是我现在的感觉大不同以前,大大小小的换劲我已经经历了三五回,内涵和拳理在不断的升华。
虽然我是练形意拳的,但是老师说形意拳要练的细腻,必须要练推手,因为你的劲道再整,如果不能找到别人的劲,那也是白费。又会打整劲又会听劲,东西才会好用的。就象你手上有枪,可是你的枪法不准,那你也很难打准猎物一样。很多人以为形意拳就只是外表威猛而已,其实真正会练形意拳的老前辈,是绝对细腻的。要不形意拳何必分明、暗、化的阶段。暗劲是讲柔,柔到极致才是暗劲的结束化劲的开始,而练到化劲的功夫才逐渐轻灵虚无起来。如果练形意拳不能琢磨如何练柔练暗,那一辈子也上不了层次的,只能打明劲,明劲打常人好用,一遇到听劲稍好一点的人就用不上了。就象你有枪也打不中活动的猎物一样。
2011-07-25 00:14 6楼
说的很好,获益颇深.
2011-07-25 15:01 7楼
中国功夫,象中医一样充满神奇色彩!
2011-07-25 17:37 8楼
真是拳中精华,只能意会.
2014-02-19 15:56 9楼
很喜欢太极拳,仅限于一知半解,看了老师讲解的心得很是佩服,越发的仰慕其中的奥妙。
2014-02-20 11:13 10楼
王家祥 说:
我的一点学推手的心得!(之十五)
太极拳的魅力
越来越觉得练太极拳难就难在,劲道难于练纯。

想有个好老师真难,难于上青天
2014-03-27 07:07 11楼
楼主您好:有个问题想问一下,子时练太极拳好吗?或者说每天哪个时间段最好?有种太极拳说早不朝东午不朝南晚不朝西 ,这是为什么?好像武当太极练功追求面向太阳?哪个合理?还是说有动静功之分?
⬅ 诗经国风:叔于田 老茶馆 观《资治通鉴》有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