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 镇肝熄风汤

2011-08-18 18:33 楼主
镇肝熄风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怀牛膝一两(30g) 生赭石一两(30g),轧细 生龙骨五钱(15g),捣碎 生牡蛎五钱 (15g),捣碎 生龟板五钱(15g),捣碎 生杭芍五钱(15g) 玄参五钱(15g)天冬五钱(15g)川楝子二钱(6g),捣碎 生麦芽二钱(6g)茵陈二钱(6g)甘草钱半(4.5g)
[用法]水煎服。
[功用]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主治]类中风。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面色如醉,心中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口眼渐形喁斜;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元,脉弦长有力。
[方解]本方所治之类中风,张氏称之为内中风。其病机为肝肾阴虚,肝阳化风所致。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肝肾阴虚,肝阳偏亢,阳亢化风,风阳上扰,故见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面红如醉;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心肝火盛,则心中烦热;肝阳偏亢,气血随之逆乱,遂致卒中。轻则风中经络,肢体渐觉不利,口眼渐形喁斜;重则风中脏腑,眩晕颠仆,不知人事等,即《素问·调经论》所谓“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本证以肝肾阴虚为本,肝阳上亢,气血逆乱为标,但以标实为主。治以镇肝熄风为主,佐以滋养肝肾。方中怀牛膝归肝肾经,入血分,性善下行,故重用以引血下行,并有补益肝肾之效为君。代赭石之质重沉降,镇肝降逆,合牛膝以引气血下行,急治其标;龙骨、牡蛎、龟板、白芍益阴潜阳,镇肝熄风,共为臣药。玄参、天冬下走肾经,滋阴清热,合龟板、白芍滋水以涵木,滋阴以柔肝;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过用重镇之晶,势必影响其条达之性,故又以茵陈、川楝子、生麦芽清泄肝热,疏肝理气,以遂其性,以上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合生麦芽能和胃安中,以防金石、介类药物碍胃为使。全方重用潜镇诸药,配伍滋阴、疏肝之品,共成标本兼治,而以治标为主的良方。
方中茵陈,张锡纯谓“茵陈为青蒿之嫩者”。为此,后世医家有的改用青蒿,有的仍用茵陈。从该书“茵陈解”及有关医案分析,当以茵陈为是。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类中风之常用方。无论是中风之前,还是中风之时,抑或中风之后,皆可运用。临床应用以头目眩晕,脑部热痛,面色如醉,脉弦长有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心中烦热甚者,加石膏、栀子以清热除烦;痰多者,加胆南星、竹沥水以清热化痰;尺脉重按虚者,加熟地黄、山茱萸以补肝肾;中风后遗有半身不遂、口眼喁斜等不能复元者,可加桃仁、红花、丹参、地龙等活血通络。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高血压、脑血栓形成、脑溢血、血管神经性头痛等属于肝肾阴虚,肝风内动者。
4.使用注意 若属气虚血瘀之风,则不宜使用本方。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8-19 20:45 2楼
镇肝熄风汤

怀牛膝30克、生赭石30克(轧细)、生龙骨15克(捣碎)、生牡蛎15克(捣碎)、生龟板15克(捣碎)、生杭芍15克、元参15克、天冬15克、川楝子6克(捣碎)、生麦芽6克、茵陈6克、甘草4.5克,水煎服。

方中石药及贝骨药,近些年多“先煎”。心中热甚者加生石膏30克。痰多者加胆星6克。尺脉重按无力者,加熟地24克、山萸肉15克。大便不实者,去龟板、赭石,加赤石脂30克。

本方主治内风所致的中风病,表现为脉象弦长有力,尤其是寸脉弦长有力,血压过高或上盛下虚,头目时常眩晕,或脑中时常作痛,发热或目胀耳鸣,或心中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或口眼渐形歪斜,或面色如醉,甚至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精神短少,或肢体痿废,或成偏枯。

本方名镇肝熄风汤,是遵《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旨,组织而成。因肝主风,肾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风自内起,上盛下虚,肺气下降,肾气不摄,冲气和胃气也因风势而上逆,于是形成脏腑之气皆上升太过之势,而出现血气并走于上而生大厥、薄厥等急证。急则治其标,故方中重用牛膝引气血下行,虽属治标,在本方中亦当为主药。更以龙骨、牡蛎、龟板、白芍滋肝肾之阴而柔肝、镇肝、潜阳,以熄肝风,而治其本为辅药。佐以赭石降胃气、冲气,玄参、天冬以清肺气,使肺中清肃之气下行,自能镇制肝木。麦芽具有萌芽发越之气,顺肝气条达之性,而不致过于抑郁,且能和胃助消化。甘草和中调百药,且缓其急。又用茵陈具有初春少阳生发之气,与肝同气相求而泻肝热兼舒肝郁;川楝子引肝气下达,二药一升一降而为使药,共达镇肝熄风之效。原书又明确指出:两尺脉虚弱者,当系肾脏真阴虚损,不能与真阳相维系,其真阳脱而上奔,并挟气血上冲头脑,如此,故加熟地、山萸肉滋补肾阴,收敛肾气。

本方近些年来多用于治疗高血压病引起的头晕目眩,面色如醉,两脚无根,欲作中风之证。我的体会是即使血压不高,而出现肝肾不足、肝风内动引致前述主治诸症者,也可以使用。总之辨证为肝阴不足、肝风内动所致的眩晕、头痛等,均可应用。
我还体会到中风之病,常有风痰上扰之情,故痰盛者,可选加化橘红、全瓜蒌、胆星、天竺黄、茯苓之类一二味。头痛明显者可酌加夏枯草、菊花。肝郁生热者,可酌加香附、黄芩。药后大便仍常干秘者,可酌加酒军2~5克,以利下行。

本方与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山栀、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神)均可用于治疗肝风内动所致的头晕、头痛、耳鸣、目花、震颤、麻木甚至半身不遂等症。但本方镇肝熄风、滋养肝肾之力较强,天麻钩藤饮清肝热、安心禅、平肝熄风之效较优。本方重镇滋柔以熄风,天麻钩藤饮清凉安神、益肾平肝以熄风。天麻钩藤饮中之桑寄生、杜仲、黄芩均有安胎的作用,故把方中的牛膝、益母草去掉,适加菊花、僵蚕、防风、羚羊角,可用于治疗子痫及妊娠高血压引起的头痛头晕、昏仆咬牙、四肢抽搐等症。

本方与羚羊钩藤汤(羚羊角、钩藤、桑叶、川贝母、竹茹、生地、菊花、白芍、茯神木、甘草)皆可用于熄风。但本方主用于肝阴虚,肝风内动,手足不遂之证,镇肝熄风是其特长;羚羊钩藤汤则主用于肝热生风,神昏痉厥,手足抽搐之证,清肝热、熄肝风兼能化痰安神是其特点。后方加生赭石30克、生石决明30克、桑寄生30克、泽泻20克,也可用于高血压病出现肝热生风而头晕、头痛、失眠、目花等症者;加桑寄生20~30克、黄芩10克、白僵蚕9克、白蒺藜9克,也可用于子痫。镇肝熄风汤则不能用于子痫。

痰湿过重之人,不宜用本方。


摘自《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著)
2016-09-27 13:31 3楼
组成:怀牛膝30g 代赭石30g 生龙骨15g 生牡蛎15g 生龟版15g 生白芍15g 玄参15g 天冬15g 川楝子6g 生麦芽6g 茵陈6g 甘草4.5g

方歌:镇肝熄风芍天冬,玄参牡蛎赭茵供,麦龟膝草龙川楝,肝风内动有奇功。

功用: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主治:类中风。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心中烦热,面色如醉,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口角渐行歪斜;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脉弦长有力者为肝阳亢盛之象。
方解:

代赭石重镇,能入冲脉、牛膝既能补益肝肾,又能引血下行、龙骨、牡蛎――镇潜,针对阳亢,治标;

龟版、玄参、天冬滋肾阴、白芍――滋补肝肾之阴,治本;

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盖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果,若但用药强制,或转激发其反动之力。茵陈为青蒿之嫩者,得初春少阳升发之气,与肝木同气相求,泻肝热兼疏肝郁,实能将顺肝木之性。麦芽为谷之萌芽,生用之亦善将顺肝木之性,使不抑郁。川楝子善引肝气下达,又能折其反动之力。方中加此三味,而后用此方者,自无他虞也”;甘草――调和药性。甘草、麦芽相配,可以和胃调中,防止金石类药物碍胃之弊,颇似磁朱丸中的神曲之意。

配伍特点:重用镇潜药,配伍滋阴之品,镇潜以治其标,滋阴以治其本,标本兼顾,以治标为主。
2016-09-27 13:32 4楼
镇肝熄风汤

组成:怀牛膝30g 代赭石30g 生龙骨15g 生牡蛎15g 生龟版15g 生白芍15g 玄参15g 天冬15g 川楝子6g 生麦芽6g 茵陈6g 甘草4.5g

方歌:镇肝熄风芍天冬,玄参牡蛎赭茵供,麦龟膝草龙川楝,肝风内动有奇功。

功用: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主治:类中风[1]。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心中烦热,面色如醉[2],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口角渐行歪斜;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脉弦长有力者为肝阳亢盛之象。

方解:

代赭石重镇,能入冲脉、牛膝既能补益肝肾,又能引血下行、龙骨、牡蛎――镇潜,针对阳亢,治标;

龟版、玄参、天冬滋肾阴、白芍――滋补肝肾之阴,治本;

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盖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果,若但用药强制,或转激发其反动之力。茵陈为青蒿之嫩者,得初春少阳升发之气,与肝木同气相求,泻肝热兼疏肝郁,实能将顺肝木之性。麦芽为谷之萌芽,生用之亦善将顺肝木之性,使不抑郁。川楝子善引肝气下达,又能折其反动之力。方中加此三味,而后用此方者,自无他虞也”;甘草――调和药性。甘草、麦芽相配,可以和胃调中,防止金石类药物碍胃之弊,颇似磁朱丸中的神曲之意。

配伍特点:重用镇潜药,配伍滋阴之品,镇潜以治其标,滋阴以治其本,标本兼顾,以治标为主。

问答题:

镇肝熄风汤主治何证?病机有何特点?方药配伍有何特点?方中为何配伍川楝子、生麦芽、茵陈三药?结合病机加以解释。


附:催乳与回乳:催乳用生麦芽,可配伍黄芪、党参补气血,漏芦、路路通通经下乳;此外,猪蹄、鲫鱼汤亦有下乳之效。回乳:用炒麦芽60g,单味即可,或可加清热解毒药如蒲公英30~60g,赤芍,也可加川楝子、青皮疏理肝气,行气活血。



[1] 肝肾阴亏,肝阳上亢,气血逆乱。“水不涵木”

[2] 此为高血压危象。
⬅ L 羚角钩藤汤 老茶馆 T 天麻钩藤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