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拈花一起临床

2008-06-30 15:27 楼主
.夏季发热案郑,男,26岁。连续三年夏季发热。三年前,一场肺炎高热之后,即出现每年夏季发热,吃西瓜可以缓解,所以患者入夏后每天一个西瓜,此种情形到秋天后即慢慢消失。平时大便成形,口不干,其手凉。舌正苔薄白润,双脉缓滑。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8-06-30 16:39 2楼
这个有意思,暑热多责阴虚,按常理‘肺炎高热之后’亦多伤阴。
此例‘口不干,其手凉’‘舌正苔薄白润,双脉缓滑’又无半点阴伤见证,,,,,,思考中。

其发热有什么特点吗?
2008-06-30 20:09 3楼
这个,感觉有点麻烦,疑难病吧
2008-06-30 20:23 4楼
阴阳格

阴阳格,清阳不展,四逆 / 理中之类可否?
2008-06-30 20:53 5楼
回复 1# 拈花指月 的帖子

夏季发热,吃西瓜可以缓解,秋天后即慢慢消失,“能冬不能夏”,热证无疑
大便成形,口不干,舌正苔薄白润,双脉缓滑,非实热
其手凉,热郁于内,不能外达
四逆散合竹叶石膏汤加减
2008-07-01 08:56 6楼
夏季发热,吃西瓜可以缓解,秋天后即慢慢消失;
‘口不干,其手凉’‘舌正苔薄白润,双脉缓滑’。
夏季热--湿热型。用藿朴夏苓加味(解暑热)。
2008-07-04 21:34 7楼
这个案是比较有意思的一个案子.希望大家深入一下
2008-07-04 22:14 9楼
此为郁火,当发之。
2008-07-04 23:39 10楼
素体中焦升降失度,夏季,天主发散,人亦应之,浮热于外。冬主收藏,热即不显。。
“西瓜:消烦止渴、解署热、疗喉痹、宽中下气、利小便、治血痢、解酒毒、治口疮等”其用暂时可以减热,利湿,终不能复中焦运转,所以次年旧证复发。方选东垣清署益气汤。
2008-07-07 20:51 11楼
王洪图教授《内经》临床运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洪图教授是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医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不仅理论水平高深,而且临床经验丰富,尤其擅长运用《黄帝内经》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且疗效甚佳。笔者随师多年,捡点滴奉献于读者。


2 火郁发之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火郁发之”。王冰注曰:“火郁发之,谓汗令疏散也”。张介宾注曰:“发,发越也。凡火郁之病,为阳为热之属也。其藏应心主、小肠、三焦,其主在脉络,其伤在阴分。凡火所居,其有结聚敛伏者,不宜蔽遏,故当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非独止于汗也。”火郁指火热之邪郁而内伏。火性炎上喜升发,郁甚则不得升发而为火盛之病,故宜发之。发,发越、升散之意。

2.1病案

李某,女,31岁,北京人。2004年8月8日诊。患者9年来每到夏天,若在太阳下行走超过1,000m,体温即到38.5℃以上,无汗。询其病史,谓曰:9年前曾因发烧住院,治疗约一周,诊断未明,但体温恢复正常而出院。此后每年夏月遇热即体温升高,久治无效。给其工作、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患者面微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数。大便调。

此为火热内郁之证,治当宣散郁热。处方:荆芥6g,防风6g,炒栀子12g,黄芩12g,赤芍10g,焦三仙各10g,水红花子10g,茅芦根各12g。6剂。水煎服,每日1剂。

药后病人微有汗出,再遇环境炎热及阳光下行走,体温保持正常,病愈。

2.2按语

刘完素在《内经》的基础上,详细总结了火热病的病机,特别提出火热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在于阳气怫郁。认为阳气郁结,气机阻滞,则玄府闭塞从而产生多种火热病变,并提出“随其深浅,察其微甚,视其所宜而治之”的治疗原则,主要使用宣、清、通三法和辛苦寒药。这对于后世治疗火热为病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本病患者当初发烧,虽经治疗暂时热退,但其体内火热邪气尚存郁于体内,不得宣泄,—旦遇到外界火热之气,则内火引动更盛,出现体温升高。

火性炎上,卫表受遏,腠理闭塞不开而无汗,使火热邪气不能外达,可导致体温上升,正如《素问玄机原病式》里所述的“汗偏不出者,由怫热郁结,气血壅滞故也”,故以宣散郁热之法治疗。方中荆芥、防风辛温解表,宣散邪气;栀子、黄芩苦寒清热;赤芍、水红花子清热凉血,散瘀去热;茅、芦根清热利湿、生津;焦三仙和中健脾,以防寒凉太过伤及脾土。诸药配伍得当,宣散不耗气;清热无伤阴,使9年病苦顷刻尽除。
⬅ 老年病中医治验录【2】(渔翁诊历) 老茶馆 董红昌读医札记之 神秘的脉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