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证《桂林本伤寒论》之伪

2008-07-12 16:29 12楼
5,皇帝的新装(中医版)

桂林本伤寒论:阳旦证,发热不潮,汗出,咽干,昏睡不安,夜半反静者,宜地黄半夏牡蛎酸枣仁汤主之;宋本伤寒论无此条!


董红昌按:此条是根据《宋本伤寒论》第七条伪造的条文,第七条如下: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从这里可以看出桂林本的伪造者,本意当为尊古,好让《伤寒论》面面具到,可惜桂林本的伪造者水平实在太差,可以说根本没有半点临床经验!就如其伪造的此条,直是给仲景摸黑!综合此条条文症状,当见脉浮、头项强疼、发热汗出、咽干、昏沉乏力等证,我想不管您是经方派,还是时方派,如果您碰见这么一个病人,拿着下面的方子(地黄六两 半夏半升 牡蛎二两 酸枣仁三两)
,您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说实话,我突然觉得很难过,一个风温的病人竟然被人开出这样的处方,而不明真相的人还争相将其奉为神明,站在一边啧啧称赞!这让我想起了一则童话
——《皇帝的新装》,记得第一次看这个童话的时候,对这个童话很是不屑,因为我觉的故事中的事情根本不可能出现,更不可能发生!可是随着我渐渐长大,才发现现实的世界,太多的事情都是这样,而那些清醒的人却因限于种种的禁忌而不敢说出真相!面对丑陋和欺骗,我们互相沉默,还是沉默,大家互相试探者,脸上堆着恭维和笑容,都希望在别人那里得到一些答案和肯定,可惜谁也不肯说破,因为谁先说破谁就要承担责任,到底是福还是祸呢?所以一幕幕丑剧,还是一天天的在进行者,不知道到底过了多久,终于,有个小孩喊了出来!
我经常在想那个小孩,在那之后,到底要面对什么样的现实,又到底会遭遇什么样的际遇?小孩的声音,是在骗子的威胁和围攻中湮没,还是清醒的人民最终团结了起来?但不管怎么样,日子依旧是以前的日子,我们还是依旧昏蒙的过活!可是有些事情,必须是有人做的,所以我也将继续我的批斗。


此条,既然病为风温,是当先解表透热,自无疑问,麻杏石甘汤略佐滋液之品或为合法。而此处的处方,实在缺乏一些最基本的临床辨证能力。风温的病人,不先解表透热,却用滋润去痰之品,邪无出路自然邪势越长越高,最终难脱液枯津竭之弊!孙思邈云:含灵巨贼,正非此乎?
2008-07-12 16:30 13楼
6,桂林本伤寒论云:若口渴,烦躁,小便赤,谵语者,竹叶石膏黄芩泽泻半夏甘草汤主之。

董红昌按:本条与上条所证同为一条,承上而来,也为宋本所无。是此条若不省略,当为“阳旦证,口渴,烦躁,小便赤,谵语者,竹叶石膏黄芩泽泻半夏汤主之”。此条虽云阳旦证,然口渴、烦躁、小便赤,说明热已入于阳明,且津液已伤,而谵语则提示邪热结于阳明,是故此条条文当见“头痛、发热、汗出、口渴、烦躁、小便赤、谵语”等证,故当用调胃承气汤和之
。内经云: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调胃承气汤,芒硝咸寒以化燥结,大黄苦寒以下热积,甘草以和之。故宋本伤寒论29条:若胃气不和,讝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207条,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248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前后对比,可知此条说述当急下以存阴,调胃承气汤正合其法。而看看桂林本的伪造者,给出的处方(竹叶两把 石膏半斤(棉裹) 黄芩三两 泽泻二两 半夏半升 甘草二两 ),既然病已热结津伤,为何还用半夏劫阴夺津,为何还用泽泻利水消阴,为何还用黄芩苦燥伤阴!


写到此处,我虽觉理已无可再辩,然不明者,我想依旧难明!理当说于知者听,又谁能为知音?
2008-07-12 16:31 14楼
7,宋本伤寒论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桂林作: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閏),此为逆也。

董红昌按:桂林本的伪造者,把“太阳中风”改为“太阳伤寒”,两字之变,病之所系已经根本不同!首先从文字角度上,根本而不存在什么所谓的“太阳伤寒”这个名词,已做专文考证,请看《伤寒研究之太阳病三字考证》,地址为:/threads/40487

其次,从理上探析,阳邪先中于上,阴邪先中于下。阳邪其变速,阴邪其变缓。然不管阳邪阴邪,皆可闭阻经络肌表,而出现浮紧脉,因紧者阻滞不通之征。是平脉篇有: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所为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脏气相熏,口烂食龂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寒者为阴浊,故先中于下,是故宋本伤寒论第3条云: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对照上面条文,我们可以知道伤寒初起不即热者,因阴邪先中于下,故当见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身体疼痛等证,以“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也。表寒不解,内外不通,卫气郁于上焦,久则发热,而可见“口烂食龂也”,以上焦为心肺所居,肺主通调一身之气。表不解则肺气不宣,气不下行,因肺居上焦,上焦主入也;上焦不入,则中焦欲化无源,因而上逆,而可见呕吐一证。是此条若果然是伤寒证,则为什么初起即见“发热,心烦”之证?

再,此条本为对应阳明病篇宋本伤寒论中189条: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又,本条其后有“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一文,此太阳中风表虚证与大青龙汤之中风表实证做对比也,虽然同为中风,却也有虚实之别。若果然为伤寒,又见脉微弱,请问又如何会出现“汗出、恶风”之证呢?
2008-07-12 16:31 15楼
8,宋本伤寒论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桂林本作:太阳中风,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董红昌按:此条桂林本的伪造者把“伤寒”改为“太阳中风”,伪造者解释不了的条文,就私自修改,实在是可鄙可恶!如果此条果然为太阳中风,既见浮缓脉,自当汗出,以缓脉为胃脉,胃主四肢肌肉,是浮缓脉者,病在肌也。是张仲景以桂枝汤为解肌之剂,而非解表者也。是桂枝汤证之脉,脉浮而缓。今既为太阳中风,见浮缓脉,自当汗出,以桂枝汤解之,又如何能用大青龙呢?

而伤寒见浮缓脉,非为寒郁于肌表,既为湿郁于肌表。寒湿郁于肌表,则脾不能为胃行其水气,而见身重之证;水湿互结于阳明,久而化热,而有黄疸之证。是宋本伤寒论187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繋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鞕者,为阳明病也。又278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此三条条理贯穿,可谓无疑,然桂林本的伪造者,竟然不知。仅改动宋本伤寒39条与187条,而287条则原封不动,真可谓粗心!以此粗粗之思,竟度仲景之巧妙,岂非不自量力!理上至明,可知桂林本的伪造者,既不读书,又不临床,才有如此笑话!千古同见者,当同发一嚎,哈!
2008-07-12 16:34 16楼
回复 11# 致中和 的帖子

我觉得应该对经典有一种严肃的态度,后世有用之理法方药甚多,是否可凭皆可凭己意随意更改!如果是这样,我们学习伤寒,我们是否还真能看出张仲景的原意呢?
2008-07-12 17:39 17楼
我对洪脉的认识,有虚实两途,实则有余,虚则不足!《濒湖脉学》则主要强调其为实的一面,而对虚的一面则阐述不多。关于洪脉为虚的论述,李东垣论证最详,例如补中益气汤和当归补血汤证都可见洪脉,此时若以白虎清之,则为速死之道。

李东垣以为,脾气不足,则心火乘其位,是当见洪脉,以心脉为洪也。是当治以补中益气,兼以和血!李东垣之补中益气,细细推敲,则可自其取法桂枝汤和小柴胡。

此处我以桂枝汤大发汗后,可见洪脉者。以桂枝甘草汤为补心阳之品,芍药甘草汤为益营之品。两相合法,则可桂枝汤本为鼓动心营,提邪外出。(注,此理柯韵伯先为发明,请查看《伤寒来苏集》。)汗为心液,今经桂枝汤大汗后,心阳已鼓,见洪脉应该为当然,而非偶然!

一点看法,可能有错,还请指点。
2008-07-12 18:51 18楼
夏脉如:钩。看“钩子”是前面大,后面小。也是说:头大本小。指脉势。
桂本中的“六气主客篇中内容和内经上对照过。70%其中的症状和内经同。但剩下的就不同。
七篇大论据说是:唐朝王冰加入[现在也承认是内经内容]。想不通这个伪造者为何要写这篇?
他完全可以不写的,反正宋本里是没有的。
平脉法篇章中的内容桂本里顺接性很好。而宋本里说了要望色结果没下文了。接到按脉上了。
伤寒论还很不熟悉,只是看了个大概。
我觉的老兄不必太严肃[一把沙子握的太紧反漏多]。读伤寒的意义:就是“见病知源”
假如一个人能形成自己的“见病知源”理论。也是一代大师。读桂本的人应该也觉的这本书更能见病知源。用于临床也是效如浮鼓。如果无效,他们会回头是岸的
2008-07-13 14:53 19楼
回复 18# 致中和 的帖子

大哥,洪脉的问题可是解读李东垣的关键。根据孙老师的体会,李东垣的用药思路可能是最接近伤寒论的了,您有兴趣也可以去查看一下。
2008-07-14 20:13 20楼
宋本《伤寒论》第89条:“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桂林本作“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逆”
⬅ 《丁甘仁医案》刍议 老茶馆 老年病中医治验录【3】(渔翁诊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