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字到人:养生篇》

2009-12-14 20:08 楼主
作者:曲黎敏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开本:1/16

定价:28.00元

上架建议:养生·传统文化·汉字类

ISBN :978-7-5354-3990-1

页码:256页

出版日期:2009年4月

[作者介绍]

曲黎敏,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院长。曲黎敏教授先后获得北京师范大学语言文学学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具有深厚的国学素养,精通文字学、传统医学等。

多年来,曲黎敏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华医道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不仅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主讲“中医与传统文化”、“周易与中医学”、“道家思想研究”、“中国文化经典导读”等课程;还多次受邀在清华、北大、浙大、复旦等著名高校和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山东教育电视台主讲《黄帝内经》及养生智慧。

曲黎敏教授的演讲深入浅出,内容广博,使听众于绵绵细语之中既能领略到传统文化的智慧与魅力,又能参悟大道至简、真切实用的养生智慧。

[内容介绍]

畅销百万册的《从头到脚说健康》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中医文化专家曲黎敏惊蛰半年,全新推出“曲黎敏生命文化系列”第一季《从字到人:养生篇》。

曲黎敏教授在本书中娓娓道出汉字的神秘起源,结合养生之术,探寻生命的本源,从文化的高度阐释了宇宙和生命的关系与意义。从造字原理到文化故事,从日常的保健养生到人生哲学,全书内容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使老百姓通过中国最古老的汉字,了解文化,认识生命,学会养生。

[编辑推荐]

《从字到人:养生篇》——寻汉字之魂,悟生命之道

1、“左手汉字,右手养生”,曲黎敏首次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两个元素——汉字与中医完美结合。内容通俗易懂,老少皆宜。选题之新颖前无古人。

2、2008年年度作者曲黎敏,挟《从头到脚说健康》狂销100万册之威,打造全新“曲黎敏生命文化系列”。本书为该系列第一卷,后续图书将陆续出版。全国百万铁杆“曲粉”翘首企盼的年度大戏。

3.2009年2月北京电视台黄金时段先期播放《从字到人》电视节目25天,再创收视新高,曲黎敏“电视女王”的称号已成为金字招牌。第二季预计将于2009年7月播出,全国近百家电视台将陆续播放。图书、同名电视节目、同名光盘强力互动。

4、曲氏语录妙语连珠:

1)“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国字;有中国字的地方,就有中国心。”

2)“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经典都是研究人的,不解决人的问题,就不是学问。《黄帝内经》是研究人的,它是从五脏六腑来研究人之本性的经典;《说文解字》也是研究人的,它是从语言文字入手来研究人性的问题。当一切从人出发,我们的心灵便随之开启,我们的学问便落到了实处,我们的快乐也会油然而生……《说文解字》又何尝不是一门养生的大学问?”

3)“当我们的生命通过汉字被解读时,我们便有了一个新的视角,它将比《从头到脚说健康》更宽泛、更深入地诠释生命的意义。”

4)“我一向坚持医学与文化的融合,并且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将生命医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一个大医学的高度。当生命之河融入历史的语言之流,我们当下的生命便与被记录下的那些简约的文字发生了奇妙的链接,我们不再孤独无助,无论是有心之‘愛’的相濡以沫,还是无心之‘爱’的相忘于江湖,都是一种先圣哲人的情怀,我们熏染其中,并在对这些文字的爱抚之中走出人生的迷途。”

5)“之所以做这样一个选题,就在于我相信中国的百姓在娱乐性、实用性之外一定对中国文化有着更深的渴求,无论《黄帝内经》还是《说文解字》,都是我们中国人血液里的东西,重新感受它们的热力与温度,重新感受中国汉字的大气、美丽和端庄,谁又能不为之心动?!

传统的经典犹如一扇扇高耸入云的大门,在原始的尘封中一直在等待着被叩响、被唤醒,只要我们愿意,只要我们真诚,我们便可以去触摸那些古老而睿智的魂灵……”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12-14 20:13 2楼
《从字到人:养生篇》目录

目录

序 汉字之美与生命大道

引子 阴阳——阴阳之识人术

阴阳之道

何谓“阴”?

何谓“阳”?

阴虚与阳虚

五种阴阳之人

第一章 天卷

第一节 天——因天之序

人的头上有片天

天人合一的具体体现

养生巧用天枢穴

第二节 春——春之生

春:蠢蠢欲动的小虫子

春季如何养生?

感悟春季养生的大情怀

春季养生如何吃?

第三节 夏——夏之长

“夏”字何解?

夏季如何养生?

夏不养生的因果报应

夏季养生饮食要点

第四节 秋——秋之收

“秋”字何解?

秋季如何养生?

第五节 冬——冬之藏

“冬”字何解?

冬季如何养生?

第二章 地卷

第一节 地——地之厚德载物

也,女阴也

厚德载物的地

地食人以五味

五味过重会伤身

“忌口”背后的秘密

第二节 水——万化之源

“饮”字的学问

水为何意?

“水”如何养生防病?

水的哲学启示

第三节 酒——酒是一把双刃剑

酒的起源

酒之功过

喝酒的禁忌

苦酒非酒

第四节 食——民以食为天

何为“食”?

“即”、“既”与食的关系

药食之别

食之道

三餐吃好,少病没烦恼

过节饮食注意事项

五脏与食疗

第三章 人卷

第一节 人——人之生命哲学

“人”从何来?

人——生于天地,成于四时

“人”字的生发(仁、众、从、比、化、北)

第二节 男女——男女有别

男人

女人

男女的不同之处

男女养生


第三节 家室安宁——家和万事兴

“家”的由来

何为“室”?

先学习、立业,后成家

男娶与女嫁的学问

和睦的家庭从安宁开始

第四节 媒——调和阴阳的黄婆

“媒”字从撮合婚姻中来

人体中的大媒人——脾

媒人产生的社会现实背景

媒婆——一份很有技术含量的白领职业

第五节 门户——门当户对的婚姻现实性

“门当”和“户对”的含义

人体上的“门”与“户”

“门当户对”与婚姻和谐

第六节 婚姻——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先有“婚”,再有“姻”

婚姻产生的三种说法

男女以正,婚姻以时

和谐美满的婚姻可养生

第七节 身孕——一个神圣而艰辛的过程

“身”和“孕”的由来

产生滑胎的原因

小产之伤十倍于大产

养胎二法

第八节 生育——生不易,育更难

何为“生”,何为“育”?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人之五伦——“天地君亲师”

人一生的界定

第九节 姓氏——寻根问祖的姓氏

表明出生血缘的“姓”

表示个体特异性的“氏”

姓氏合一

姓氏是优生学的关键

第十节 名——每个人的代号

何为“名”?

出生百日后取名

起名与婚配

各朝各代的取名之法

避讳与改名

第十一节 字——字会生字

生孩子

乳也

指文字

第十二节 名字

朋友——友情是长生大药

两挂贝壳串起“朋”

两手紧紧相握的“友”

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友谊相伴,健康相随

第十三节 和——和谐之道

“和”之渊源

为什么乐师和厨师是中国文化的代表者?

“和”之境界

第四章 医卷

第一节 医——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中的中医文化

独具匠心的“医”字

漫话医学起源

从医者的志向与资质

医生的等级之分

中医文化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 药——用药如用兵

“药”字从快乐中来

中药的作用

药分上、中、下三品

药能否解决一切疾病?

中药的四气五味

是药三分毒

中医看病的四大要素:理、法、方、药

“君、臣、佐、使”的用药之法

用药如用兵

第三节 疾病——疾与病的秘密

疾与病的不同之处

“结草衔环”的故事

临床与行医

与疾病有关的成语

附录

附一 汉字的源流

第一节 汉字起源三说

第二节 三篇文章奠定汉字的根基

第三节 汉字三美

附二 小学四种——研究字,更研究人

第一节 《说文解字》:偏旁部首分类法

第二节 《尔雅》:同义词归类

第三节 《方言》:解释各地不同方言

第四节 《释名》:用声音解释词义

附三 五行与五脏等的对应关系表
2009-12-14 20:14 3楼
《从字到人:养生篇》精彩书摘


1、这些年来,外界有很多呼吁取消汉字改走字母型文字的说法,我认为,至简的大道理是不需要辩的,都摆在那里,明眼的人一看都会知道。所以像我这样的人要做的惟一的事,就是把汉字之美展现在这里,我相信汉字之美是会感动流淌着千万年文明血脉的中国人的。

2、凡是从“人”部的字,都跟人性、人体本身密切相关。其实不管是一个人(人、大)、两个人(仁、从、比、北、化),还是多个人(众),这些汉字的背后其实都是在说做人的至简大道:一个人要做好自己,两个人要处好关系,多个人要各守其位。而认识和了解了这些汉字文化的本源,就能掌握生命的大道,遵从生命的规律,更好更幸福地生活。

3、这两年养生热,祖国山河一片养生,但我们千万不要把养生专门局限在吃什么、喝什么、补什么上。养生的重点首先是一个大情怀的问题。心胸是否足够宽广,是否能驾驭自己的脾气秉性,这都是养生的重中之重。

4、古人讲:“圣人无梦。”圣人都“若镜”了,自然无梦可做了。心若镜,就是最好的养生大法。我们每个人都要去培养自己的情怀,这点非常重要,其余的养生方法都是小术。我们学养生千万不要局限在肉体这个层面上,养生一定是首先关注心灵、灵魂这个层面,就是要让我们的心更高远、更宽广、更包容。

5、整天给孩子讲大道理,什么人的境界一定要多高远,眼光万里长,雄赳赳气昂昂的,是没有用的。他们只知道一个词的定义是领悟不到人生真谛、做人道理的。就天天低头写作业,能高远了才怪呢!我们做家长的要学会通过现实生活的体验让孩子感悟生活、领悟人生,这才是最关键、最重要的。

6、“唤醒”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作为一名虔诚的中医文化的宣介者,这些年出来讲《黄帝内经》也好,以《黄帝内经》的原理讲《从头到脚说健康》也好,都是希望唤醒普通老百姓对生命的一种更为深刻的认知。很多东西其实在我们心底当中都是存在的,但是如果不去触动它的话,它就永远在那里蛰伏不动,而当我们把道理讲清楚以后,它就能够慢慢地生发出来,使我们开化、觉悟,了解自己的身体,洞悉生命的哲学,感悟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轮回。

7、一谈到养生,很多人都会觉得很复杂,其实这个认识是错误的,中国的养生文化并非晦涩难懂,而且大多简便易行。在养生学里最常说的话就是“不过寝食之间尔”,意思就是养生不过就是一个睡觉、一个吃饭的问题。我在《从头到脚说健康》一书里也曾多次说过:人要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多运动,不生气。养生的真谛就这几条,看似简单,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

8、我们常说开方子,顾名思义,开方子实际上就是开一个正确的方向。而这个正确的方向指的是什么呢?就是“和”的状态。人体的身心达到了“和”这个状态,就是走对了正确的方向。

9、“友”字里的两只手具有深远的意境:它们是两只紧紧相握的手;它们是两只心心相印、一见如故的手;它们是人生路上的携手同行;它们是海誓山盟时击掌相拍的手;它们是危难困顿时雪中送炭的援助之手;它们是依依不舍分别时挥舞的手。从古到今,人们对“友情”、“友爱”、“友谊”的理解和感受皆从这两只紧紧相握的手来。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希望大家了解了“朋友”这个词的含义后能够明白,要想健康长寿,除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外,多结交知心朋友,保持天长地久的友谊,胜于服用任何保健品和大补之药。

10、上海名医章次公赠学生朱良春(当代中医内科专家)的一句话非常经典,他说:医生要有“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

什么叫“儿女性情”?儿女性情就是真和纯。小孩子是不会耍心眼的,他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真和纯。做医生要真实纯粹。

所谓“英雄肝胆”是指,作为医生,你要像英雄那样既有正气,也有杀气。没有正气,就做不好人;没有杀气,就驱不了病魔。

“神仙手眼”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做医生的要有灵性和悟性。其实任何学问都是研究人的,而人又是天地万物之间最复杂的一个系统。光读好书不见得能做一个好医生,好医生要有感悟力,要能分析人性、剖析人性、看透人性。

“菩萨心肠”就是一定要有对众生的慈悲之心,这样才可以做一个好医生。光真诚是没有用的,医生要救人利物,要有悲悯之心,用慈悲的心去化解人的病痛。。

11、说实话,我经常觉得,做医生是一个很悲哀的职业,立志从事这个职业的人一定要先想好。首先,医生每天都要面对生老病死,这是对人性的一个极大考验,你没有慈悲之心,没有浩然的正气和果敢的杀气,就没法应对这一切。其次,做医生时间越久,就会明白有许多疾病是医学解决不了的,因为人的病证有很多层面,除去身体的,还有心灵的。所以,一个真正的大医是要全方位解决人的所有问题。这说来容易,做起来极难。所以做医生难,做一个道术兼备、心怀天下的名医更难。

12、汉字,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人内心的一种造化。《说文解字》、《尔雅》、《方言》和《释名》表面上是在研究“语言文字”,实际上是用来研究“人”的。这四部文字经典把中国文字从字形、字义、地域、声音等方方面面进行了总结,其主旨与中国文化的生命哲理息息相关,而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人”。
2009-12-14 20:17 4楼
《从字到人:养生篇》序言


汉字之美与生命大道

中国古代把学问分成两种:一种叫“大学”,另一种叫“小学”。

大学是性命义理之学,也叫君子之学,旨在学了这些学问就可以培养一种君子的品德,就可以自立利人,就可以服务于社会。所以不是认识字的人就可以被称之为君子。

小学指文字、训诂学。小学是启蒙教育,是每一个小孩子在十几岁就一定要掌握的基本知识。

事实上,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经典都是研究人的,不解决人的问题,就不是学问。《黄帝内经》是研究人的,它是从五脏六腑来研究人之本性的经典;《说文解字》也是研究人的,它是从语言文字入手来研究人性的问题。当一切从人出发,我们的心灵便随之开启,我们的学问便落到了实处,我们的快乐也会油然而生……《说文解字》又何尝不是一门养生的大学问?

当我们的生命通过汉字被解读时,我们便有了一个新的视角,它将比《从头到脚说健康》更宽泛、更深入地诠释生命的意义。

我一向坚持医学与文化的融合,并且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将生命医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一个大医学的高度。当生命之河融入历史的语言之流,我们当下的生命便与被记录下的那些简约的文字发生了奇妙的链接,我们不再孤独无助,无论是有心之“愛”的相濡以沫,还是无心之“爱”的相忘于江湖,都是一种先圣哲人的情怀,我们熏染其中,并在对这些文字的爱抚之中走出人生的迷途。

汉字是中国人心灵上绽放出的花朵,是中国人人心的造化。要想了解人,不仅可以从身体入手,去倾听五脏六腑生克制化的交流,而且还可以从它借以表达思想的诸多方式入手。比如,当人痛苦时,可以哭,可以长啸,可以诉说,可以书写,可以沉默……当这些声音、面容、文字呈现时,我们一定会被打动,因为我们熟悉那些情感,那些方正而又如画的汉字就像手纹一样清晰、神秘,熨贴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

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国字;有中国字的地方,就有中国心。我们说着、唱着、书写着,每一个汉字都珠润饱满,音声嘹亮。我们都爱着、恨着、感动着,从造字的仓颉开始,我们古老的生命便以一种方方正正的方式存在,并在世界历史中写意地绽放。

当《从字到人》的同名电视节目在北京电视台财经频道的《城市》栏目首播时,就有人感叹此次选题立意与视角的精准。把每一个耳熟能详的汉字重新挖掘探索,从生命的涵义、从做人的涵义,依准原始经典再次解读,即是对中国文化之根柢的一次全新的漫游和感悟。而稳定走高的收视率也让我们为之工作的全体人员感动,借此机会也向所有拥趸我们的广大观众、读者表示感谢。

之所以做这样一个选题,就在于我们相信中国的百姓在娱乐性、实用性之外一定对中国文化有着更深的渴求,无论《黄帝内经》还是《说文解字》,都是我们中国人血液里的东西,重新感受它们的热力与温度,重新感受中国汉字的大气、美丽和端庄,谁又能不为之心动?!

传统的经典犹如一扇扇高耸入云的大门,在原始的尘封中一直在等待着被叩响、被唤醒,只要我们愿意,只要我们真诚,我们便可以去触摸那些古老而睿智的魂灵……

曲黎敏

写于北京元泰堂

2009年3月
2009-12-14 20:17 5楼
阴阳(阴阳):何谓“阴”?

1.左阜右邑

“阴”字的左边是“阝”旁,叫阜部,也叫左耳朵,我们上小学时都学过。有一个成语叫“左阜右邑”,阜部和邑部作偏旁时都写成“阝”,但阜部固定在左边,邑部固定在右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左耳朵”和“右耳朵”。

左耳朵在古文里写作“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将这个部首逆时针旋转90度就会恍然大悟,原来是山的形状,阜部就代表山。凡是从阜部的字,也都跟山有关。比如说“陵”,就是大山的意思。中国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都是根据一个事物的外部形状用图形画下来,因此最早的汉字都是象形字。

“邑”的本义是人群聚居的地方,引申后泛指城市,在古代也代表封地、国都。凡是具有邑部(“阝”右耳朵)的字,意思都和地域、地名、城郭、古代诸侯封国等有关,如“邢”、“邯郸”等字,都是古代诸侯所封国名。

2.迎贵宾时为何要铺红地毯?

具有左阜或右邑的字有很多有意思的引申,我们拿“除”字做例子讲述一下。

我们迎接贵宾时都会铺红地毯,这是什么意思呢?有何讲法?其实这是古代“扫除”礼仪的一种现代版。扫除到底是扫哪儿呢,其实扫的是台阶。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到“扫除”一词。“除”字左边即从阜部,阜部前文说过,是山的意思,这里引申为台阶。此台阶并非上下楼梯的台阶之意,这里的含义实际上是迎接贵客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姿态。

讲一个小故事:刘邦登上王位前是个江湖混混,他的父亲刘太公一直嫌他没出息,屡次拿他和其兄长比较。刘邦深感烦恼,后励精图治,成就一番事业。刘邦当上皇帝后,父子之间虽然也从不受拘束,但有人对刘太公进言,认为他应该对这个皇帝儿子有所恭敬。刘太公颇感发愁,不知怎样做才能既合乎礼仪又不丢了自己当父亲的面子。有人给他出了一个主意,下次等刘邦来时,表现出一个尊敬儿子的姿态即可。于是当刘邦去探望父亲时,刘太公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动作——他扛着把扫帚出来了。

刘太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迎接贵客时一定要把地打扫干净,而扫台阶时,主人是低头退行,以示谦卑。

所以,“扫除”的真正含义是表示对贵客的尊敬,这种习俗延续了数千年。到了现代,我们迎接贵宾时都会铺上红地毯,这其实就是“扫除”礼仪在现代的一种变体版,是尊重客人的意思。

3. 山之北,水之南

“阴”的古代篆书写作“阴”。“阴”字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山之北,水之南”,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阴”字中的“ ”是“今”字,代表了“阴”字的读音。“阴”字中的“ ”代表云,云遮蔽的意思,就是天上有云朵飘过时地上就会有阴影。

我们常用“光阴”一词来形容时间,古语有:“圣人不重尺之璧,而重寸之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为圣人者,并不看重尺寸很大、价值连城的碧玉,而是珍惜稍纵即逝的光阴,即“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里就特别强调时间对于人的重要性。

4.太阴、少阴和厥阴之说

根据天地阴阳的变化,古人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而中医认为,人体中的十二条经脉恰与十二时辰相应,五脏六腑又与十二经脉相对应,因此,我们的脏腑也有了不同的阴阳属性。

中医把“阴”分为太阴、少阴和厥阴。在中国文化里讲阴阳的人和书都很多,但只有医学经典把阴阳各分为三,讲出次第来了。但这也成了医学经典令人难懂的之处。
2009-12-14 20:19 6楼
阴阳(阴阳):何谓“阳”?

一、何谓“阳”

1.山之南,水之北

“阳”字在《说文解字》里的释义是“山之南,水之北”,这与阴正好相反,山的南面是能够被太阳照到的地方,所以“阳”有温暖的含义。

“阳”字的大篆写做“阳”。 左边从阜部,所以也跟山有关。右边的上部是“ ”,代表太阳;下边的“ ”代表“阳”字的发音。

2.太阳、阳明和少阳之说

中医把“阳”分为太阳、阳明和少阳。

太阳是什么含义呢?日就是太阳,是阳气很盛大的意思。对应人体经脉,足太阳膀胱经气足了则能固摄全身,手太阳小肠经气足了就能吸收。

阳明呢?阳明是指温和之阳。在人体经脉中,胃经和大肠经属于阳明。

少阳呢?少阳就是初生之阳,未大之阳,如同少男,正在逐渐地成长壮大,纯洁、有力、阳光,所以不能被憋被堵,对应人体经脉,胆经和三焦经属于少阳。

归根结底,无论是太阴、少阴和厥阴,还是太阳、阳明和少阳,都跟天地之间的变化以及天人相应有关,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所以人应该顺应这个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天地给我们的自然启示录。
2009-12-14 20:20 7楼
三、阴阳之道

古语云:“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道”既不虚,也不玄,衣食住行处处有阴阳。

在穿着方面,古人穿衣上为衣,下为裳。古人讲“天玄地黄”,皇帝在出席重大礼仪时穿衣就十分讲究。下衣为黄裳,黄色对应大地和土,因此就对应“阴”;上衣为玄色,就是黑里带微赤的颜色,对应天,天为阳,所以玄色就对应“阳”。所以穿衣也是与天地阴阳属性相对应的。

在饮食方面,水与火相对,水为阴性,火为阳性;中医里把水还分出了阴阳,地下水为阴,草叶树枝上未落地的露水等又为阳水。所以阴阳在中国文化中不是一个绝对的、相互对立的概念,而是一个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概念。再比如酒,酒有水火二性,酒表面看上去是水(阴性),点燃后却是火(阳性)。牛羊肉等畜类的肉食为阳性,鱼虾则为寒性,就是阴性。面(小麦)是阳性,而米(水稻)则为阴性。

在居处方面,古人认为,高处多阳,低处多阴,所以在建房子的时候,多选高处朝阳的地方,而不选低处背阴的地方。一般来说,地下室都不会住人,因为地下室见不到阳光,阴气过重。古代中国人还爱管活人住的房子叫“阳宅”,而逝去的人要入土为安,所以就有了“阴宅”之说。

在行的方面,走路时抬起的脚为阳,落地的脚为阴,但抬起的脚会再落下,落下的脚又会再抬起,这就是阴阳。走路这个很简单的动作,就体现了一种阴阳的转换。

生活中的阴阳还有很多,比如我们用筷子吃饭时,不动的那根筷子为阴,动的那根为阳。一阴一阳的筷子搭配起来才能夹起饭菜,把美味送入口中,这也是阴阳之道。

我们的脸上都会显现出阴阳:下眼皮不能动就为阴,上眼皮可以动就为阳。

还有我们人,女子为阴,男子为阳。

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凡是一个事物都会有两个方面或两种不同的表现,也就可以称之为阴阳。

《黄帝内经》中有:“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意思是说,阴阳是中国人看待天地万物的根本出发点,天地由阴阳而出,万物受阴阳约束,阴阳的交互作用导致了无穷变化,独阳不生,孤阴不长,生与死的转化同样发端于阴阳……阴阳如同一个无所不包的大仓库,把天地自然囊括其中。
2009-12-14 20:21 8楼
阴阳(阴阳):阴阳之识人术

五种阴阳之人

《黄帝内经·灵枢·通天篇》中把阴阳作五行论,便有了一个有趣的分类,就是将人分为阳人和阴人,根据阴阳多少不同的表现再细分为五种人:少阴之人、太阴之人、少阳之人、太阳之人和阴阳和平之人。

中医认为:阴阳和合是为人,人的阴阳气血的偏失也会影响性格的形成。下面我们分别介绍下这五种人的性格特点。

1.少阴之人是小人

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愠怒,心疾(嫉)而无恩。

意思是这种人心眼不太好,特别喜欢占小便宜;看见别人受了伤害就高兴,看见别人受了磨难就会偷着乐;还特别喜欢伤害别人,而别人过好了就会愠怒生气,常有忌妒之心而不懂得感恩。

少阴之人阴气很重,是典型的小人之象。

2.太阴之人要提防

太阴之人比少阴之人阴气更重,他们“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心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意思是他们贪婪而不具备仁爱之心,只喜欢得到而不喜欢给与,为人阴险狠毒,狡诈奸猾。

这就不只是小人的问题了,是大恶之人,但这种人也是喜怒不形于色的人,能力强,能干大事。这样的人我们在生活中必须要提防。

3.太阳之人刚愎自用

太阳之人的阳气特别充足,而阳气过足的话,往往性格狂妄。这种人“居处于于(喜欢住大房子),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小事不做,大事做不来),志发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是非感不强),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意思就是太阳之人好大喜功,爱幻想、爱谈论不切实际的宏图大志,但做事并不踏实、稳健。他们好高骛远,刚愎自用,且不知反省,屡败屡战。

4.少阳之人沾花惹草

少阳之人的阳气没有太阳之人那么多,这样的人性格上比较自恋,特别好面子。

少阳之人“谛好自贵,有小小官,好为外交而不内附”,就是自己特别拿自己当回事,当个小官就高兴得不得了,天天指手画脚,老想去管别人。哪怕就是当个小组长也要整日发号施令,开个玩笑说,这样的小组长往往特别喜欢开会,为什么呢?因为一开会好挥斥方遒啊,充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另外,少阳之人还比较喜欢四处交往,不顾家,到处沾花惹草。

5.阴阳和平之人奔向成功

无疑,阴阳和平之人是五种人中最好的,这样的人气血平和,为人中正。

阴阳和平之人喜好安静,不争强好胜,但这样的人遇事能担当,办事稳健大度,无往不利。他们常常表现出一种很高的的境界——无为。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能够轻松掌控全局,不用亲力亲为,却能使事情按着自身的规律运作得通达顺畅。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强调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无为而无所不为”。

阴阳和平之人喜怒不形于色,因为他们肾精足,气血和谐,所以他们能够做到“婉然从物”。阴阳和平之人既不一味守旧,也不过度膨胀,他们能够与时俱进,顺势而为,顺利奔向成功。

用阴阳五行来识人识己,其实只是中医提供给我们的一种看问题的角度与方法,并不是判断一个人的绝对根据,而这种利用阴阳识人的方法的基本原则还是气血水平。什么样的气血决定了人什么样的性格,决定了人做事的行为。这其实也是一种识人之术,认识好了别人,也认识好了自己,才能知道如何与人交往,这也是养生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2009-12-14 20:21 9楼
天(天) :天人合一

一、人的头上有片天

“天”字的下面是一个“大”字,就是一个站立的人。上边的一横是指头顶。所以就是头上有片天之意。

1. 天,颠也

《说文解字》中对天的解释有两个,第一个为“颠也”。颠即指头顶。

正是由于“天”字中含有头顶的含义,因此古代很多跟头有关的用词都会有个天字。在中医里,管头痛病也叫做疾天症,也是用了天有头顶的含义。

2.“天”与“帝”

“天”字的第二个含义是指至高无上。如我们常说的“老天”、“上天”、“天帝”,都是这个概念。至高无上的定义在于老天有“好生之德”,这个“好生之德”表现在“帝”这个字上。

天为天之体,为本体;帝为天之德,就是所谓的德行、功能,它的功能就是指古代的生殖崇拜。
2009-12-14 20:22 10楼
二、天人合一的具体体现

1. 修身是一切的基础

天与人又有什么样的密切关系呢?

“天”字的造字就是由“大”和“一”组成,“大”字就是人的正面像,是指人的身体。

《大学·中庸》里曾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也好、治国也好、平天下也好,做一切事都是从修身开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

从这句话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一条中国传统生命文化的线索:由“天”延伸到“修身”,而修身既包括个人修养,也包括对养生之道的感悟,最终就是人对生命的感悟。

“天人合一”就是人的身体要首先遵循天道。这样来理解“天人合一”就顺理成章了。

2. 疼叫妈、苦叫天

“天人合一”绝非一个空洞的概念,从我们的日常用语中,就会发现一些非常有趣的痕迹。典型的例子就是“疼叫妈、苦叫天”。

我们挨打的时候都会叫喊,回想一下,我们会叫什么?通常都是叫“妈呀”。人的身上只要一疼,就会本能地叫“妈”。这是为什么呢?

用中医的理论来趣解一下:脾主肌肉,而脾胃在人体的五脏六腑中就扮演着家庭中母亲的角色,无论家里人谁生病了,母亲都会跟着难受。所以,人的身上一有痛楚了,就自然会引发到母亲头上。

肉体受到痛苦会使人本能地叫“妈”,而心灵受到痛苦和伤害就会叫“天”。

我们常看到人在失去了亲人的时候极其痛苦,比如女人死了丈夫总是哭喊“天啊,天啊”,这时候就不会喊“妈呀妈呀”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刺激时就会自然地喊“天”,就好像是天塌了一样。

3. 人体中的天

古语有:“天下即人身。”天和人的身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人把人的身体按各个部位划分成天地人。

中国古代对人脸的描述为:两眉之上叫天,鼻子下面叫地,中间的部分叫人。

形容一个人长相很好的时候,我们常说“天庭饱满,地阁方圆”,知道了人脸上天地人的位置,就知道这句话都指的是什么部位了。

中医在认识人体的时候,也是遵循天地人的观念,人体上的很多穴位的名称都以天地人来命名。人体肚脐以上为阳,肚脐以下为阴,阴阳沟通的枢纽就在肚脐旁开两寸,此穴位名为天枢穴。

天枢穴示意图

天枢穴是人体的一个大穴,地位十分重要,因为它是人体天地(阴阳)之气转化的枢纽。
2009-12-14 20:22 11楼
三、养生巧用天枢穴

经常按摩天枢穴,可以养生。

按摩的方法是用两个拇指顶在天枢穴位置,然后做轮转按摩即可。这样做可以使腑气通畅,帮助人改善脏腑气机,治疗便秘。

经常这样做,对不少疾病也有独特的治疗作用,比如说腹痛、痢疾以及高热等。腹痛如果是因上下气机不交引起的,我们就可以用艾条灸天枢穴二十分钟,就能使病情很快得以改善。
⬅ 祝味菊用附子的故事 老茶馆 祝味菊生平及其学术见解举要(转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