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汤剂的服用方法

2011-10-02 20:23 楼主
在中药传统剂型中,汤剂以其吸收快、起效迅速且能辨证加减药物、应用极其灵活的特点,成为中医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剂型,被广大患者所接受。笔者从事中药调剂工作数十年,在长期窗口服务中,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疾病防治意识不断增强,选择服用中药汤剂的患者愈来愈多,并对中药汤剂的服用方法较为关注,成为医院药事咨询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患者服用汤剂存在误区的情况尤为普遍。《医药源流改》曰:“病之愈不愈,不但方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笔者认为,提高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掌握正确的服用方法是不容忽视的环节,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 当前普遍存在的几个服药误区

本院门诊中药房坚持开展药师咨询服务,工作中发现患者对如何服用中药汤剂十分关注,但普遍存在几个误区。如大多数患者认为服药时间无关紧要,有的认为只要喝得下,什么时间喝都可以,有的则认为凡是中药都是饭前喝好,吸收完全;对服药温度认为以温服为好,2~3次/d。对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服药后的护理等知识更是缺乏。可见患者对正确服用中药汤剂的相关知识了解是不全面的,有待加以指导和规范,使其合理使用。

2 中药汤剂的服用方法

2.1 服药时间

适时服药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方面,古代医家对此甚为重视,《汤液本草》说:“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所谓食前食后盖有义在其中也。”秉承于此,笔者认为,无论饭前、饭后服药,均应间隔1 h左右。《本草纲目》记载“病在胸隔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日,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表明服药时间与患病部位有关[1];此外还应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的特性,选定最佳的给药时间。

2.1.1 餐前服为了充分发挥药液对胃肠道的局部作用,同时避免食物对某些药液吸收的干扰,使药力速达病所,一般汤剂大多在饭前服用,如补益药、利气药等,另泻下药、通便药及作用于四肢血脉的药,宜空腹时服,利于药物迅速进入肠内,并保持较高浓度,而迅速发挥药效。

2.1.2 餐后服对胃黏膜有刺激性的汤剂,餐后服可减轻脾胃损伤,同时可减慢胃排空速率,使药液缓慢而均匀地到达肠道吸收部位。如消食化积药、利导药等;如病在上焦(心、肺部)的,宜饭后服,使药力停留更久;含毒性较大的汤剂,应饭后服药,以免吸收太快而发生毒副作用。

2.1.3 睡前服凡镇静、补心安神的汤剂,须睡前30~60 min服药,使适时入睡;缓下药宜睡前服,以便翌日清晨排便;治疗哮喘的药物宜睡前服;此外,如治疗病在关节、腹背等疾病,也宜临睡前服用。

2.1.4 隔夜服驱虫药睡前服1次,第2天早晨空腹再服1次,使药力集中以便将虫杀死排出体外。

2.1.5 其他急性病应立即服药而不拘时间,昼夜频服,使药力发挥持续以维持疗效;治疟药宜发作前2 h服用;治妇女经血病的应在月经来潮前5~7 d服药;涩精止遗药应在晚间服用1次。

2.2 服药次数

一般汤剂,1日1剂,2~3次,每次服用200 ml。

2.2.1 顿服指多量一次服完。常用于重症和胃肠道患者及病在身体下部者,如通便药、活血化瘀药。

2.2.2 频服指分数次频频慢饮或代茶饮,如治疗咽喉疾病的、呕吐不止的均可频服,以维持药物在体内的正常剂量;生津止渴药,可代茶频服。

2.3 服药剂量

2.3.1根据患者病情、年龄、性别、地域、发病时间对年轻体质强壮、初起或急性病患者,剂量宜大;对年老、体质虚弱或久病患者,因正气已虚,用药剂量宜少;儿童用药剂量一般50~100 ml;妇女在月经期、妊娠期用活血祛瘀通经药,剂量不宜过大;冬季、北方严寒地区,使用发汗药剂量易大。

2.3.2 根据药物特性滋补类药,剂量不宜过大;服用发汗药、泻下药,如药力较强,应适可而止,一般得汗得泻即可停服;对呕吐患者的药量要小,以免胃气上逆;使用峻烈或毒性较大的药物,宜先少量服用,而后逐渐加量,取效即止,不可过量,以免中毒或损害人体正气。

2.4 服药温度

2.4.1 温服汤剂一般采用温服法,温服能和胃健脾。服辛温发汗解表、活血行气之剂,需要热服以助药力。

2.4.2 冷服清热、解毒、祛暑之剂皆宜冷服,以利药效。

3 服药时饮食禁忌

饮食禁忌系指患者在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不宜同时进服,俗称“忌口”。《本草纲目》有“凡服药不可杂食肥猪犬肉,油腻羹,腥臊陈臭诸物;不可多食生蒜,胡荽,生葱,诸果,诸滑滞之物”之说。一般应忌食生冷、油腻、辛辣、腥膻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及具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

按照疾病的辨证属性,凡寒性病患者,温热服药后应忌生冷及寒凉饮食;热性病患者,冷服药后需忌辛、辣、烟、酒及其他热性食物;胸痹患者应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服人参等滋补药时忌饮茶;高热、脾胃虚弱患者应忌食油腻、油炸、冷寒固硬等不易消化的食物;肝阳上亢、头昏目眩、烦躁易怒等应忌食胡椒、辣椒、大蒜、白酒等辛热助阳之品;服用镇静安神类中药时,忌食辛、辣、酒、咖啡及浓茶等具有兴奋神经作用之品;肾炎及水肿患者则应忌食高盐类食物[2];患哮喘、过敏性皮炎、肝炎、疮疡的患者应禁食鸡、羊、猪头肉、鱼、虾、蟹、韭菜、发菜等食品;此外,常山、蜂蜜忌葱;人参忌白萝卜;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等[2-3]。

4 服药后的护理

服发汗药后即需安卧,服辛温发表药宜盖被取微汗,而服辛凉发表药则不宜捂被,且凡服发汗药者,只宜取得通体微汗,不可大汗淋漓,若发现服药后汗不出者,可加服些热开水或热稀粥,以助药力;服催吐药如出现吐而不止者,可食些姜汁、冷稀粥或饮凉开水[4]。患者服药后还必须注意自身一些变化,如观察自己的排泄物、分泌物等,这样有利于帮助医生了解临床疗效,加速患者康复。

5 讨论

中药汤剂服药方法在中医治疗过程中尤为重要。服药方法正确与否,可以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由于患者的病情和病变部位不同,要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服药方法。

作为中医药工作者必须学习古人的服药经验,掌握各种服药方法的规律,在实际工作中加以灵活运用,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同时还应在临床工作中指导患者正确服用汤剂,向患者多宣讲,普及相关知识。尤其在医疗体制改革的浪潮中,发挥药师职能,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提高服务质量,更是我们的职责和义务。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治脚臭验方 老茶馆 杜雨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