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经方会议归来之南阳篇

2011-10-25 11:00 楼主
作者:黎小裕 邮箱:lichongyu103@163.com
南阳其实是很休闲的一个城市,那边的老人很多一大早就在小广场锻炼,南阳不是很富有的一个城市,马路上很多骑摩的上班的人们,但是那里的人非常热情,去问路他可以和你具体说怎么走,足够自信地用南阳纯正口音和外地人交流,详细的告诉你具体如何拐弯,南阳的的士也是比较便宜,起步价5元,市内一般十元左右即可搞定。
这次宛西制药的服务真的没得说,一个企业文化可以做的这么好,这么周到,真是的是非常难得。我们跟车的小贺人不但长的漂亮,声音甜美,而且非常热情,负责。观看了宛西的厂房,非常不错的一个企业,文化内涵很深,文化根基深厚。
回来的火车上遇到很多河南南阳的民众,一个阿姨特别能说,她看我在阅读中医的期刊,跟我搭话说:她家她爷爷,她父亲都是学中医的,而由于家里的规矩是传男不传女,虽然她小时候看过很多中医书,但看书看的囫囵吞枣,现在基本都忘记了,她的一个儿子在县人民医院搞西医外科,一个女儿在南方药厂上班,都没有传承家中的祖传基业,家里还有很多用毛笔字抄写的书籍,可惜到他们这已经无人问津,或许这样的中医故事持续在很多地方重复上演着。
我们问了一下有关伤寒论条文中有关伤寒论方言方面的问题,主要是问他们该怎么读,是何意思,想明确一下现代人对于河南南阳方言的解释是否准确。如:
项背强痛
《伤寒论》第1条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上海中医学院伤寒温病学教研组校注的《伤寒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3年4月第一版)对此的解释是:“强[jiàng犟]:不柔顺的意思。”而新世纪第二版伤寒教材(熊曼琪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7年1月第2版)的解释是:“头项强(jiāng,音僵)痛,强,不柔和,有拘紧感。”两版教材字义解释一样,但是读音却完全不同,而胡老的《胡希恕伤寒论讲座》(胡系恕讲述,学苑出版社出版,2008年7月第1版)第六页对此解释是:“而且强(qiáng)。这个强啊,就是强直的样子,这个在书的注里给改作僵(jiāng),这个也通。这个强啊,现在河南人说身上哪个地方板(音),他就说强(qiáng),张仲景是河南人,可见这个强是河南的一个语言,还是对的。”这样的话一个字在这段话中有三个不同的读音,我们问南阳的阿姨具体是读什么音,阿姨说是“强”字的读音是jiang(僵),就是僵硬,不舒服的意思。
不中
《伤寒论》第16条曰:“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五版伤寒教材解释为:“不中与:即不能再给病人服用。”而新世纪第二版伤寒教材解释为:“不中:即不可的意思。”孰是孰非,一时还真难辨别,阿姨告诉我们:“南阳平时会说中不中,就是可不可以的意思,也就是行不行的意思。”这么说不中(音zhōng)的意思其实就是不行,所以新世纪第二版的教材的解释应该是正确的。
颇能食
《伤寒论》第384条曰:“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新世纪第二版伤寒教材(熊曼琪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7年1月第2版)的解释是:“颇:古为双向词,此处不作“甚”字解,意为“稍微”“略微””。而郝万山讲伤寒论也认同教材的说法:““颇能食”就是稍稍的能够吃,这是胃阳到了第二个7天,有所恢复的表现。这个“颇”的本义我们在前面说过,《说文解字》说它是从皮从页,是偏头,把头偏向一边,进一步引申,它可以往多的这一边偏,可以往少的这一边偏,往多的这一边偏就是很、甚、多,往少的这一边偏,就是稍微、稍稍、少,这里的“颇能食”就是稍微能吃一点儿,这是中阳恢复,第二个7天,胃气有点儿恢复,中阳有点恢复的表现,“复过一经能食”就是再过7天,到第三个7天了,就能够正常进食了,能正常进食完全提示了胃阳的恢复,“过一日当愈”就是过了三个7天,21天,然后到第22天的时候,这个病就全好了。正气恢复了,邪气退了,如果不愈的话,不属阳明。”而阿姨直接来一句:“颇就是太的意思,就是颇能食就是太能吃,很能吃的意思,不是稍微能吃。”抑或南阳人本身胃口就好,平时吃的也多,等病情一稳定,胃口一好就挺能吃,不得而知,存此待考。
此次在南阳回来的火车上都受益良多,诚然此次经方会议是满载而归实非过誉之词。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来俩大腰子补补肾——话说进补(一) 老茶馆 小柴胡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