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鞠通与山阳医学流派(摘要)

2011-11-05 08:26 楼主
吴鞠通与山阳医学流派(摘要)
淮安市河下国医馆殷大彰
吴鞠通(1758--1836),江苏淮安人,是清代著名的中医温病学家,著有《温病条辨》等书,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在国外如日本中医博士奈良贤太郎著有《内科温病条辩研究》一书,在他的故乡江苏淮安地区后世医家继承余绪,逐渐形成以吴鞠通先生为宗师,以温病学为研究中心的“山阳医学流派”。所谓“山阳”,即今指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原名山阳县),因淮安在明清时代设府治,故其中还包括现在的江苏省淮安,宿迁,盐城,涟云港和部分的扬州,徐州等市的苏北一带,所以山阳医派又称:淮医学派,苏北医学流派。据考证山阳医学流派的形成时间约距今二百余年,有史可考的医家有500余名,其著作有百余部。她和安徽的新安医学,广东的岭南医学,江西的旰江医学,江苏苏南的吴门医学,孟河医学一样,在祖国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祖国医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本文分四个部分介绍了吴鞠通生平与著作,吴鞠通与山阳医派的形成关系,山阳医派的概况和山阳医派近来研究概况。

注:笔者是个体开业中医,江苏省中医学会医史研究会委员,淮安吴鞠通学术研究会委员。
吴鞠通与山阳医学流派
江苏省淮安市河下国医馆 殷大彰
吴鞠通是清代著名的中医温病学家,著有《温病条辨》等书,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如日本中医博士柰良贤太郎著有《内科温病条辨研究》一书。在他的敌乡江苏淮安地区逐渐形成以吴鞠通先生为宗师,以温热病学为研究中心的“山阳医学流派”。本文就吴鞠通与山阳医学流派的关系作一介绍,如有欠妥之处,敬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一 吴鞠通生平与著作
吴鞠通.名瑭.字配珩,以号行。清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河下镇中街人。吴氏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六月某日出生于淮安河下镇中街一书香门弟家庭,父吴守让,字逊夫。据《淮安山雅录》中记载:他乾隆十四年(1749)考取秀才,后为“淮安府学生员”。吴鞠通所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末一个“盛世”,清王朝在政治上取得了较长时间的稳定统一,在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获得长足发展,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增长,呈现出“国富物阜”的景象,封建文化也出现了一欣欣向荣的局面。而吴鞠通的出生地——淮安河下,在当时也是一个经济繁荣,士民殷富的集镇,又是人文荟萃之地,如汉代的文学家枚乘,枚皋父子,唐朝的诗人赵嘏,明代状元沈坤,大名鼎鼎的神话小说《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就连当时为吴氏《温病条辨》作序的礼部尚书汪廷珍均出在这块弹丸之地。在故而少年的吴鞠通“秉超悟之哲,嗜学不厌,研理务精,抗志以希古人,虚心而师百氏(《温病条辨.汪序》)”。但在他十九岁时,其父吴守让,在病了一年多之后终于死去。他眼见时医俗医一不能“确识病情之寒热虚实燥润”二不能“精察药性”,或则胡乱投药,或则束手无策,他“愧恨难名,衷痛欲绝(《温病条辨.自序》)”。认为父病不知医,直没有颜面立身于天地之间。于是他发愤学医。购置了一批医书,在为父守孝期间刻苦攻读。四年后侄儿巧官,患“病温初起喉”,请数医生亦“大抵不越双解散.人参账毒散之方(《温病条辨.自序》)”,他虽读了四年医药书,却还不懂得温病的治法,所以并未敢妄赞一词侄儿终于又“发黄而死”。这惨痛的现实更激起他学医的决心,故先后又拜淮安安东(今涟水县)石氏(温病学家石寿堂的父辈)和本镇谢谢氏为师。医学知识有所提高,吴氏26岁时,二长女患痘疹,延医治疗,未能应手,适值他从安东归来,他给女儿治疗获愈,这是他有史可考的第一次治疗病案,该案后收入他的《医案》中。是年秋,为开眼界他去北京适“四库馆开”,他聘为钞胥,“佣书以自给(朱士彦《吴瑭传》)”。
吴氏自乾隆四十八(1783)秋赴京以后,一直侨寓京师。在抄写《四库全书》过程中他得阅读大量先贤医书的机会获益不少,然尚未敢治一人。乾隆五十八年癸丑(1793)吴鞠通35岁,北京温疫大流行,为害十分严重,死者不可胜数。他看到一般医家沿用治疗伤寒的方法来治疗温病,常常招致失败很为痛心,他说:“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温病条辨.自序》)”。于是他在诸友敦促下决心匡医救世之路。不到一月内他疗“大抵已成坏病”而存活的就有数十人之多。因矢志辑历代名医著述,吴氏早先曾读吴有性之《温疫论》虽感“议论宏阔”,但有嫌“支离驳杂”。继得叶天士医案,见“持论平和,立法精细”,很可取法,又惜立论甚简,惟有医案散见于杂证之中,人多忽之。因而采集历代名医著述,支其驳杂,取其精微,并创立“三焦辨证”作为温病的辨证方法,于是决心写一部温病专著以“济病者之苦,医医士之病”,然而“未敢轻易落笔”。嘉庆三年年戍午(1978),他的同乡汪瑟庵(名廷珍,淮安人,历经嘉庆、道光两朝,官至礼部尚书)先生对他说:明年已未年属温土主运,可能造成温疫流行,望你速成一书,以“益于民生”。他苦心孤诣,历十数年终于写成《温病条辨》一书,此书从嘉庆十八年(1813)刊行以来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后世医家多用以指导临床,日本中医博士奈良贤太郎著有《内科温病条辨的研究》一书。他的故乡淮安清代医家李厚坤先生,为继承学说把《温病条辨》一书改成赋文,以启迪后学者,于是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吴氏在京行医,可谓门庭若市,对于一些“沉疴怪症”他能“应手而愈”。但也有时医妒忌他诟骂他,而有见识的人却都“叹服于他”。他为人“心正口直,性刚气傲”曾有人赠以极帖称他“具古今识艺斯进,真世俗见功乃神(《医医病书.蒋湖书屋主人序》)”道光三年(1823)秋,吴氏66岁他“抵淮省墓”,在故乡期间,与淮安文士丁晏、潘德舆、孔继荣和名医扬福堂、费炳勋等人常有往来,传说他曾为丁晏女儿治愈湿温病,费炳勋闻吴氏回淮省亲,也特从高邮赴淮向吴氏请教医学吴氏赞其才,分别时题赠灯笼二具。故丁晏的《感旧诗》、潘德舆的《养一斋集》、孔继荣的《心向往斋诗集》等均有纪念吴鞠通的诗篇。冬天吴鞠通应赵云涛、胡沄等之邀赴浙江绍兴等地治病,并与精于地理之学的嵊县吴云章等为友,常与之研究温病学与地理之关系故常来往于北京、江苏、浙江等地行医访友。终因衄疾(肺病)于道光十六年(1836)二月某日逝世于北京,亨年七十九岁。吴氏初娶鲍氏生子廷莲,顺天增生,有孙二人:继祖、念祖。继室崔氏有子廷芷,国子监生,女廷茎,媚周宗信,江苏宝应人。庶乎守君之教(朱士彦《吴瑭传》)。
吴鞠通生平著作除《温病条辨》外还有《胎产要旨》、《医医病书》(1831)、《吴鞠通医案》(1833)等。《医医病书》原初抄本,后由江苏科技出版社1984年点校出版,《吴鞠通医案》初由浙江裘、金两氏1916年铅印发行,后由人民出版社1960年重印出版。
二 吴鞠通与山阳医派的形成关系
吴鞠通是我国清代杰出的温病学家,他的名字早同他的巨著《温病条辨》一起誉满神州,这位伟大的医学家于公元1758年生于淮安,并在故乡度过了二十六个春秋。他的学说对家乡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淮安文士顾竹侯氏在民国六年丁已(1917)为太医韩达哉《医学摘瑜》一书作序中指出:“吾乡襟淮带海(注:指江苏苏北一带),代产名医,自吴鞠通先生著《温病条辨》一书,发明伤寒温病之异与三焦受病治法之不同,嗣是医家始不囿于仲景之论,所以生枯起朽者,不知其千万人也。吴书既风行一时,淮医亦遂有声于世,后学缵承余绪,精益求精,卢扁名医不可偻指”另清代温病学家石寿堂先生在他的《温病合编》自序中也云:“又得淮乡前辈吴鞠通先生著《温病条辨》取其论辨而推广之。”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余瀛鳌研究员也在《盐城中医人物志》一书中作序中说:“其中尤以宋之许叔微,清之吴鞠通术造精微,堪称是功迹彪炳,承前启后之医学宗师,具有较大的国内外影响。”所以山阳医学流派是以清代著名中医温病学家吴鞠通为宗师,以中医温热病学为其研究中心的一个医学流派。
山阳医派的概况
山阳医学流派,所谓“山阳”即今指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原名山阳县),因淮安在明清时代设府治故其中还包括现在的江苏淮安、宿迁,盐城、涟云港和部分的扬州、徐州等市的功北一带。所山阳医派又称:淮安学派、苏北医学流派。据笔者考证,山阳医学流派的形成时间距今二百余年,从清代中叶以来,在江苏范围内谈到中医即有“南推孟河,北数山阳”之说。该派继宗师吴鞠通之后名医接踵而起。据陈道瑾教授在《江苏历代医人志》中不完全统计清民两时期中名医就有500余人。吴鞠通故乡淮安河下镇,清未明初一度称为“从医镇”不到两公里方园的小镇有近百名医悬壶应诊。其著作继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医医病书》后还有温病学家李厚坤的《温病条辨赋》、《温病条辨汤头歌括》石寿堂的《医原》、《温病合编》、“淮扬九仙”的刘金方《临证经应录》子刘少方的《三世良箴》,太医韩达哉的《医学摘瑜》,苏北三大名医的赵海仙《寿石轩医案》,《霍乱新编》(与江曲春、吴良宪合编),《霍痧辨证》(与江春曲合编),余奉仙的《医方经验汇编》和子余无言《湿温伤寒病篇》、《斑疹伤寒病篇》等。费炳勋的《临症医案集》、蔡锦杨《临证易知录》、张子评《烂喉痧疹死候诸诀》、汪哲《医案印存》、刘鹗《温病条辨歌括》、《要药分剂补正》、《人寿安和集》、《老残医记》(耿鉴庭编),高映清《鲁石山房医案》、高行素《重编吴鞠通温病条辨全书》、《妇科概述》、《行素轩医案》、何金扬《临证经验录》、王萃农的《温病辨证》、《医学一贯》、叶霖《伏气解》、《痧疹辑要》、陆篙泉的《陆篙泉医书十六种》等。近代还有刘树农的《医论选》、张贯仙《中医内科经验录》、曹映台《痘疹经验录》、汪贤《三世医方录》、严冰的《温病条辨剖析》等医著,这些医著有的早已蜚声医林、流布海内,但还有不少珍本鲜为人知尚待发掘推广。
四 山阳医派近来研究概况
山阳医学流派的研究,已有数年历史,民国初年淮安中医就成立了山阳医学研究会是国内中医研究组织最早之一。近十年来江苏省中医学会先后两次在淮阴市召开吴鞠通学术研计会,淮阴市中医学会先后三次编印《吴鞠通学说思想研究》专辑。1986年淮安市人民政府在吴鞠通逝世150周年之际还将淮安市中医院更名为淮安市吴鞠通医以示纪念,并成立了吴鞠通学术研究会和医史研究组,该会(组)五年多来,先后两次召开研讨会,已完成吴鞠通故里、逝世地和山阳医学流派的形成考证。对《温病辨赋》、《医学摘瑜》、《温病条辨汤头歌括释义》三书进行整理点校编写。已在市级报刊中发表论文10余篇,省级报刊中发表论文7篇,中央级报刊中发表论文3篇和在市级学术研讨会中交流论文20余篇,省级以上学术研讨会中交流论文10余篇,其中《吴鞠通下焦篇和妇科奇经用药初探》一文还在首届“中华儿女传统医学国际青年学术交流会”中交流,并被评为优秀论文。1991年3月《淮安卫生》和1991年5月18日《中医药售息报》以“淮安山阳医学流派研究有成果”为题作了报导。
结语:吴鞠通著《温病条辨》,为中医温病学形成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山阳医家继承发扬吴氏学术、逐渐形成山阳医学流派,她和安徽的新安医学、广东的岭南医学、江西的旰江医学、江苏苏南的吴门医学、孟河医学一样在祖国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祖国医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为此,我们要把继承、挖掘、整理、研究“山阳医学”作为继承发扬祖国医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振兴中医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注:笔者是个体开业中医,江苏省中医学会医史研究会委员,淮安吴鞠通学术研究会委员(本论文在第一届国际中国医学史学术交流会,第十届中华中医学全国学史学术交流会,第五届江苏省中医学会学史学术交流会中交流;其中《摘要》收入第一届国际中国医学史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中,现发表时略有改动)。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11-28 06:58 2楼
谢谢分享
⬅ 再版《中医民间妙方》 老茶馆 民国年间山阳医派杰出代表——汪筱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