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年间山阳医派杰出代表——汪筱川

2011-11-05 08:29 楼主
民国年间山阳医派杰出代表——汪筱川
淮安市河下国医馆 殷大彰
汪筱川(1868~1947),名九成,字仪庭,一字筱川,为安徽休宁汪氏医家在河下的第六代传人(汪氏第九十二世)。
汪筱川幼年天资聪颖,智力超群,为太学生。十六岁弃儒从医,曾作《弃儒从医感赋》诗,抒发胸怀:
自恨今无泮水游,悠然岁月是虚浮。
虽蒙夫子垂青眼,怎奈严君已白头。
糊口尚需依木本,出身原要学风派。
英华留与儿孙发,麟阁标名我不求。
汪筱川虽然放弃科举功名,仍孜孜不倦读书,不但读医学典籍,对经史子集,旁及百家技艺,都有所涉猎。他还工书法、擅绘画,尤精兰竹,也精棋艺、善弹琴,达到于学无所不窥,琴棋书画无不通晓。先随父学医,并在清江浦石码头西坝盐务公立同善堂管药局施诊外科。由于医术精湛,又认真负责,父亲病逝后,即被该局任用。汪筱川秉承家学,对群众疾苦介介于怀,深得各科医师器重,称之为“后生可畏”。凡有疑难杂症都召其会诊。他们接诊达百人,从不肯草率敷衍,救人之心时时不忘。有时因公务影响就诊,内心常常感愧疚。清末清政府撤销淮北盐务局,停办施药局,筱川回河下挂牌应诊,求医者仍门庭若市,病员来自苏北各地。由于汪筱川对历代先贤医著能书记理解,灵活运用,对中医内、外、妇科及温病辨证准确,用药无误,疾病往往应治而愈。淮安关(设板闸)某监督老母患病,“脘痞”不适,自以为“虚”,老人性格固执,医师为其开药,不用人参,则拒绝服药。连换医师数十人,均无疗效。监督特邀汪筱川去诊治。汪仔细对病人诊脉,又问了平日的生活起居,脾气秉性,试拟了一方:“人参二钱,以萝卜汁半杯冲服。”该方药服后显效,“脘痞”豁然而消。这是以“补少消多”,所谓变通之法。河下仁德堂药店老板章某患病,时而发热,汗出热退,继而复热,身痛面黄。诸医认为是伤寒中风,用“桂枝汤”治疗,连服数剂没有好转。一天,汪筱川信步来到章宅,视其病情,诊为“湿温病”,建议用吴鞠通“黄芩滑石汤”试试。之后,章家邀河下几位名医来会诊。诸医云“药性凉,不敢用”。第二天,筱川又来章宅探望,见没有退烧,问其服药情况,家人吱唔不答。汪筱川知道是怎么回事,于是开了黄芩滑石汤加青篙,叫人撮药,亲自督煎,给病人服下。服药后一个时辰,汗出热退。病人崔某换“脑疽”半于月,头脸漫肿坚硬不红,头顶破溃处无脓,麻木无疼痛感,日暮寒热不解。汪筱川拟“阳和汤”加当归、川芎、乳香、没药,病人服药两剂后,头顶破溃处脓渐出,知觉恢复,又服数剂,热退痛减,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休养,病愈。一李姓女孩患“乳蛾”(扁桃体炎)双发,红肿疼痛,身热恶风,咳嗽气粗。汪筱川拟“麻杏石甘汤”加元参、桔梗、薄荷,两剂药服后肿消痛减。
汪筱川为振兴中医,保存国粹,热心可嘉。民国初年,他已认识到中医传统的授徒方法不符合医学发展的形势,倡议举办“山阳中医学校”,经当时县府同意,并拨给了开办补助经费。学校设在城内射阳书院,龚镜清为校长,汪筱川教授中医外科。可是,该校只招收了一期学员,就因经费拮据而停办。为团结同仁,有利于中医学术研究活动,汪又提议成立“山阳中医研究会”,被推举为首任会长,主编《康健新声》月刊。在该刊“发刊词”中,鼓动青年医士说,近中西争讼,嚣然未已,入奴为主,互相排挤,此即国医变动之见端,亦奋斗之时期。不意吾乡僻壤区域,竟激动一班青年后学之医士奋发兴起,结成团体,立青年医学会,悉心讨论,网罗搜索。凡现代之科学,一一引为学术之材料。更以怀疑之态度,研求古训,为人民生命谋健康。故月刊名“康健新声”也。他用“后生可畏”、“莫蹈五分钟热度”等热情的话语,把中医的发展和推动中医结合的事业,寄望于青年医生。自己身为中医,力倡青年医生学习西方医学知识,真乃难能可贵。
民国后的北洋政府曾下令废止中医,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轰动,遭到中医药界人士的抵制。汪筱川团结淮安同仁,积极与各地中医联络,组成“医药请愿团”,反对“废止中医案”,并选出代表参加在苏州举行的江苏中医请愿抗议活动。民国11年(1922),“山阳医学研究会”改为“淮安医药研究会”,会址设在北门大街药王庙内,由何干臣、龚镜清、应金台先后任会长。从此,河下设分会,又称“钵池山医学研究会”,汪筱川兼任分会长。民国12年,他又在赵小楼编辑的《医曙月刊》第二期上发表《医学细菌解》,引证庄子《逍遥游》,试图从宏观上来说明我们老祖对细菌的认识。民国17年又在当时淮安地方当权者的支持下,成立“淮安中西医学研究社”。次年,上海召开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抗议“废止中医案”再揭高潮。汪筱川积极会同淮安医药界人士致函、致电响应。这一斗争取得了胜利,中央国医馆成立。汪筱川又与国医馆馆长焦易堂、副馆长施今墨书信往来,结成千里“神交”。民国19年(1930),淮城、河下分别成立中医公会。26年两会合并,汪筱川一直担任会长、分会长、名誉理事长等职。特别是民国24年,江苏省民政厅发文审查中医资格,合格者发给资格证书和准许开业执照。汪筱川不遗余力帮助会员办理申报手续。不久,淮安中医公会会员全部临到了开业执照。
清末民初,中国人民多灾多难。面对天花、霍乱、伤寒、白喉、麻疹、脑膜炎黑热病等瘟疫的流行,富人寻医求治,穷人只能坐以待毙。贫病者的悲惨遭遇,牵动汪筱川的救世之心。民国元年(1912),汪筱川在河下粉章巷“孚佑帝君庙”内创办“公济施药局”,聘用他的学生谭济安、姚肃吾、邱慕韩等轮流应门诊,为贫病者诊治,药品开支,由施药局承担一半。民国15年河下瘟疫流行,民国20年大水,运河西水灾后疫病爆发。汪筱川与朱定一先生在河下闻思寺开设“中国红十字时疫医院”,他担任顾问。还在安徽砀山联合山联合医药界同仁,开设砀山医院。民国21年,汪筱川与张锡周在河下创设河下防疫施药局,施药局药品和经费由各药店和医生集资,并接纳社会捐助。先后参加工作的还有鞠开太、叶善芝、钟采芝、张伯元、刘道同、笪尉堂,玛继宗、王效和、王序东、蒋佩绅、程正常、许春扬等。汪筱川为淮安的医药事业和民众的身体健康,可以说是费尽心力。
汪筱川从三十岁即投入地方公益事业,受到乡里民众的爱戴。清末被候选“布政司理问”、“补用州同”。民初被选举为第一届、第二届县议员,江苏省议会议员,出席过在苏州召开的省议会。还被推举为河下镇乡董、河下镇保卫团“团总”。他多次兴办慈善公益事业,曾兴挑淮安东北水利渔滨河,与殷砺甫共同担任“总代表”。两次修复二帝阁及状元楼,以及河下名胜古迹魁星楼、古天兴观、孚佑帝君庙、三元宫等。还热心慈幼、济贫、“救焚”、“拯溺”、馈药、“施槥”(为贫苦人家施以棺木)、掩骼(掩埋暴露的尸骨)、“义地”(旧时由私人或团体购买供贫民埋葬的坟场)等,捐款承办河下公善堂、量济堂、救济院,得到地方人士的赞扬,赠以“弥患无形”匾额和楹联两副:
严以治道,宽以待人,郑东里负经济才能,令此乡安堵无恐;
周旋中规,折旋中矩,鲁大夫为赵魏老县,征我公刃游有余。

计安桑梓,望靖萑苻,保境为民皆伟绩;
术擅轩岐,才同王米,儒林文苑并传人。
汪筱川六十诞辰时,地方上很多民众自发的来为其祝寿。文友赠以贺诗、寿幛,前清翰林王研荪还为其书写“贤良待选”匾,其跋云:汉公孙宏六十以贤良证齐武诏曰,惟年六十有道心,听朝贤选序。筱川先生服务梓乡垂三十年,声誉卓著,兹逢六十,适当待选时期,爱书此额,以为先生寿。在上海行医的学生朱伯屏还邀请他去沪过生日。汪筱川亦即兴写下《六十述怀》(四首选二):
年幼家寒世味谙,早将医学细心探。
求谋衣食无恒产,生性痴愚又浑涵。
七事都从三指进,百般全仗一肩担。
前身夙债何时了,俟了清时丝尽蚕。

霜筋雪骨耐艰辛,转瞬光阴六十春。
闲把诗棋消岁月,时凭书画长精神。
非穷非达非高尚,不富不贵不贱贫。
天若假予金石寿,白头犹练苦吟声。

1939年2月,日寇侵占两淮。汪筱川和同里儒医季风书先生到上海避难。在沪行医数月,与上海名医吴莲洲、夏应堂结为好友。由沪回里后,见家园遭受劫掠,一片破败景象,心中悲凉。
原来,汪筱川在中年事业兴旺时,家境比较优裕。曾在河下二帝阁南买了一处颇为宽敞的宅子,有“安乐窝船厅”三椽,隙地一块。圆内有百年的胡桃树,大可合抱。更种有樱桃、葡萄、枇杷、石榴、梨、梧桐等果木;牡丹、芍药、天竺、茉莉、石蒜、萱兰等花草。园中建有书斋一处,署名“梅竹山房”,并有廊、亭,石几、石凳。昔日淮安、河下的文人雅士聚会之此,常来此流连的有路山夫、王研荪、殷砺甫,徐绍泉、顾竹侯、毛元征、田鲁渔、尹伯寒、裴梓卿、米笠人、季凤书、刘小南等社会名流。他们还组织枚里、消夏、消寒诗社,吟诗作画、打灯谜、下围棋,好不惬意。如今老友凋零,物是人非。从此杜门却扫,不与闻时事,终日与二、三老友博弈赋诗,经济也开始拮据,他写了自嘲的打油诗:
残书千百卷,破衣数十件。几枝秃大笔,几方坏端砚。
分文不值钱,无财可动念。空心大老倌,外面难看见。
产业都卖尽,穷名早出现。处世怕卑污,恐讨人嫌弃。
汪筱川晚年对自己从医经历念念不忘,对自己教授学生也深刻牵挂。他在《丙戌(1946)新正口占》这样写道:
岁月天增七七年,清风两袖少金钱。
粗研祖业贫翻富,一生难得子孙贤。
而今各事无闻问,但愿医能代代传。
自注:吾家自迁淮始祖文益公精于医术,虽未问世,自吾先大夫星吉公,因务失业,始行问世,已历八世矣。
民国36年(1947)五月,汪筱川仙逝,享年八十。淮安县中医师公会理事长杨幼坪率全体会员吊唁,致哀词曰:
公天资明敏,性气和平,秉家学之渊源,承先启后,得轩岐之奥旨,济世活人。福庇枌乡,对公益不辞劳瘁。功弥淮北,遇疾苦不计富贵。……诚吾邑之完人,公会之领袖也。……
汪筱川原配金氏,继室杨氏,生子士彪、炳文,孙辈树堂(号雨生),青棠(即汪贤,字继先)、荫堂,均业医。
汪筱川一生,由于忙于诊务和社会公益事业,著述较少。所辑《汪氏外科秘方》、《三世临证奇异录》、《汪氏医案》、《李厚坤〈温病条辨赋〉修整》等。有的被其孙汪继先献给了淮安卫生部门,有的在文革中散失。
汪筱川一生,不仅医术高明,而且怀着古道热肠为两淮民众服务垂六十年,可谓德高望重,声誉卓著。同行医家、乡里百姓均对汪筱川以极高的评价。是淮安地区民国年间山阳医派的著名医家。
(本文承章湘侯,玛继宗,许春扬老师提供资料和田富生医师参编,附此致谢谢)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11-28 06:59 2楼
谢谢分享
⬅ 吴鞠通与山阳医学流派(摘要) 老茶馆 江苏主要中医流派分类与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