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2011-11-21 10:21 楼主
2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2·1 太阳病纲要

2·1·1 太阳病脉证提纲

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提要] 太阳病脉证提纲

[分析]

脉浮:是太阳病主脉。为外邪袭表,正气向外抗邪,脉象应之而浮

头项强痛:风寒外束,太阳经脉的运行受阻,不通则痛故见此症。

恶寒: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阳被郁,而不能温煦肌表所致。

[意义]

1.在临床上凡具备此脉此症的都可以作为太阳病论治

2.不论疾病如何兼夹,凡具备此脉此症也可以从太阳病论治

3.不论疾病时间的长久,也不论有否过经与传变,凡具备此脉此症也可以从太阳病论治。



2·2·2 太阳病分类

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提要] 太阳中风(表虚)证的脉证提纲

[分析]

发热:风寒中于卫表,卫气奋起抗邪故发热。六经都有发热的症候,但太阳病的发热必须与恶风寒同时出现,否则不是。

汗出:有内因外因之分。内因为平素腠理疏松之人;外因为外感风寒之邪,太阳中风以风邪为主,风为阳邪,其性疏泄,加之卫气抗邪,卫外不固,营不内守而致。

恶风:汗出毛孔疏松,不胜风袭。

脉缓:汗出不能充盈脉道,脉象松弛而呈缓象。缓脉与紧脉相对而言。风性不象寒性那样劲急,故脉象也缓和。



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提要] 太阳伤寒(表实)证脉证提纲

[分析]

发热:外感风寒,正气抗邪。

或已发热:寒邪较轻,或体质较强,被束的卫阳能及时伸展达表抗邪,故发热出现较早。

或未发热:寒邪较轻,或体质较弱,卫阳郁闭较重,不能及时达表抗邪,故发热较迟。

必恶寒:"必"为肯定之词,为寒邪伤表的必有症候,卫阳被风寒之邪所束,不能发挥"温分肉"的功能。

体痛:卫阳被风寒邪气束缚,营阴郁滞,太阳经气流行不畅所致。

呕逆:为一体症,肺胃之气以下逆为顺,由于阳郁不宣,而致肺胃之气上逆。

脉阴阳俱紧:寒主收引,肌肤敛束,皮毛闭塞,故呈浮紧脉象。

本条文未言"无汗"一症,但从其他症中可以推测。

6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睡眠,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者如惊痫,时瘛纵,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提要] 太阳温病的脉证提纲(太阳温病的主证及误治后的变证)

[分析]

(1)太阳温病的主证

发热而渴,不恶寒,脉浮,头项强痛。

(2)误治后的变证

① 误用辛温发汗变成风温逆证

身灼热:身体温度很高,按之灼手,热势鸱张所致。

脉阴阳俱浮:指寸关尺三部脉俱浮盛有力,乃热邪充斥内外,鼓动气血运行所致。

自汗出:邪热内盛,蒸腾津液外泄。

身重:热伤元气。(壮火食气)

多睡眠:呈困倦嗜睡状态,由于邪热内盛,气阴耗伤,影响神明。

鼻息必鼾:热邪壅肺,呼吸不利。

语言难出:热邪内郁,气滞不宣,或热盛神昏所致。

② 误用攻下,津竭风动(误治中的误治, 变证中的变证)

小便不利:误下重伤津液,化源枯竭。

失溲:溲指大小便,此处指大便失禁。因为前面已有"小便不利"一症,故推测此症。乃热盛神昏,不能自控。

直视:热盛神昏,津液枯竭(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睛瞳失养,故眼珠直视无光,甚则热炽而津液枯竭,肝风内动。

③ 误用火攻,津枯火炽,然严重之中又分微甚。

微-发黄色:热甚被火,火毒剧烈,熏灼肝胆,胆汁溢于周身。

甚-惊痫时瘛纵,若火熏之(肤色晦暗):火热炽盛,气阴耗伤,筋脉失养,热盛动风故惊痫瘛纵;肝胆被火热灼伤更甚故肤色呈深黄色。



[鉴别]

中风伤寒温病

病因风邪为主寒邪为主 温热之邪

脉证发热恶寒头项强痛汗出发热恶寒头项强痛无汗发热微恶寒,口渴

脉浮缓 脉浮紧 脉浮数

治则 解肌祛风辛温解表 辛凉解表

方药 桂枝汤 麻黄汤 银翘散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射干麻黄汤与厚朴麻黄汤比较 老茶馆 中药化学成分概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