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黄煌谈“方证相对论”

2011-11-29 08:42 楼主
刘渡舟谈“方证相对论”
凡是学习《伤寒论》需要讲求方法,然后得其门而入,才能做到登堂入室,事半而功倍。因此,对学习来讲,就有远近之分,难易之别了。
《伤寒论》这堵墙很厚,怎样才能穿入?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我不遗余力地为之上下求索。有一次看到晋・皇甫谧的《甲乙经・序》,才得到了答案。
序文说:“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
我从“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两个“本”字中悟出了中医是有学派之分的,张仲景乃是神农学派的传人,所以,要想穿入《伤寒论》这堵墙,必须从方证的大门而入。
《伤寒论》的方,叫做“经方”, 《伤寒论》的证,又叫“证候”。认识疾病在于证,治疗疾病则在于方。方与证乃是伤寒学的关键,而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所以“方证相对论”的提出,起到了非凡的积极作用。
然而最早提出“方证相对论”的,既不是明清的“错简派”医家。也不是日本江户时代的“古方派”医家,乃是公元682年唐朝的伟大医学家孙思邈提出来的。 孙思邈在他著的《千金翼方》一篇序文中说:“今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附,需有检讨,仓卒易知。”日本江户时期的古方派医家吉益东洞所著的《类聚方》是在孙思邈的“方证相对论”启发之下而形成的。这本书的质量较高,尤以临床价值不容忽视。国内医家多以为“方证相对”始于东洞之手,乃有“吾道东矣”的说法,在此为之更正,以免讹误。

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论“方证相应说”


“方证相应说”首见于《伤寒论》第317条:“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伤寒论》并有“桂枝证”、“柴胡证”等提法,隋唐孙思邈遵循仲景这一原则,在《千金翼方》中对《伤寒论》的整理采取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
宋代伤寒家朱肱对“方证相应说”作了更明确的阐述,他将方证简称为“药证”,他说:“所谓药证者,药方前有证也,如某方治某病是也。
明末喻嘉言将“方证相应说”通俗地解释为“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清代名医徐灵胎提出 “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其著作《伤寒论类方》重点论述各方证的病机治法。
与徐灵胎同时代的日本古方派代表吉益东洞,认为: “《伤寒论》唯方与证耳”;“医之方也,随证而变,其于证同也,万病一方,其于证变也,一病万方”。其著作《类聚方》只述方证,不及方意药理,识证更重视实证,强调方证相应近乎过激。
近现代,方证相应说仍成为许多医家的临床指导思想。曹颖甫、陆渊雷、祝味菊、恽铁樵、包识生、范文甫等医家,在中医处在危急存亡之际,开展方证研究,为保存中医学术作出了贡献。现代名医岳美中、吴佩衡、范中林、胡希恕等,临床擅用经方,在方证识别和古方今用方面创造了许多新的经验。
无论是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其最后都要落实到方药上去。对经方派中医来说,方证相应永远是临证始终追求的最高境界。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伤寒辨证论治“五步曲” 老茶馆 灸法保健原理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