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症针灸——红斑性肢痛症

2011-12-14 22:21 楼主
【概述】

红斑性肢痛症是一种肢端血管扩张所引起的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在温热的环境中,阵发性双侧指或趾端对称性发红、皮肤温度增高和烧灼样疼痛,多累及下肢。发作时间数分钟至几小时不等。本病为少见病,多为男性患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均不清楚。现代西医学多使用热的脱敏及给予血管收缩剂等治疗,尚无更理想的疗法。
用针灸治疗本病的现代报道,始见于1955年[1],采用针灸配合中药获效。之后,陆续有个案刊载。60年代初起,出现多病例观察的临床文章,除针灸外,还应用穴位注射、刺血等。70年代,耳针被引入本病治疗,发现耳电针与温针结合,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尽管本病为少见病,但仅八、90年代来发表的临床文章(包括个案)就有10余篇之多,而有效率平均在90%以上。基本上表明,针灸是本病值得推荐的方法之一。

【病因病机】

【辩证分型】

【治疗】

(一) 体针
1.取穴
主穴:三阴交、昆仑、太冲。
配穴:内庭、行间、解溪、丘墟、中封、侠溪。
2.治法
每次选主穴2~3穴,酌加配穴1~2穴。一般采取快速进针,得气后施提插结合小幅捻转之泻法,待出现较强烈的针感后,即行出针。体质较弱者,得气后予以轻度平补平泻法,留针10分钟~15分钟。针柄上燃拇指大艾炷。轻者隔日1次,重者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日。
3.疗效
共治24例,用上法全部治愈[2,3]。
(二) 耳针
1.取穴
主穴:分3组。(1)交感、神门;(2)心、皮质下;(3)心、神门。
2.治法
每次取1组。可以第1组与第2组交替使用,亦可仅用第3组。据症情变化和治疗情况而定。均取双侧穴。探准敏感点后,将毫针速刺入,以不穿透耳软骨为度。接通电针仪,连续波,频率600次/分,电流强度以耐受为度,通电30分钟~60分钟。每日1次。有条件者,可在睡前加针1次。10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日~5日。
3.疗效
共治疗16例。其中14例,治疗6~24次痊愈,2例治疗56次及106次痊愈。随访2年~10年,均未发作[4]。
(三) 刺血
1.取穴
主穴:气端、八风。
配穴:足三里、三阴交。
气端穴位置:足十趾端。
2.治法
据病变累及部位,取相应主穴,如累及整个足跖部或足趾,则均取。气端和八风穴可交替轮用。治疗方法为,医者以左手拇、食指用力捏紧足趾,右手持三棱针,对准穴位,迅速点刺,挤出绿豆大血珠1~2滴。用消毒棉球拭净。如第1次刺血,症状未见减轻,可加一配穴。配穴用针刺法,针芒向下,进针得气,提插探寻,使针感传导至足,再施一进三退之透天凉手法3~6遍。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日~7日。
3.疗效
共治42例,结果痊愈36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达100%[5,8]
(四) 拔罐
1.取穴
主穴:分2组。(1)上肢:华佗夹脊自C5~T7,曲池、外关;下肢:华佗夹脊L1~5、秩边、阳陵泉。(2)上肢:八邪或上八邪(手背第1~5指掌关节后缘之间凹陷处);下肢:八风或上八风
上八风穴位置:足背第1~5趾跖关节后缘,两跖骨间。
2.治法
第1组穴位针刺,秩边穴以75mm长之毫针,深刺;馀穴用40mm~50mm毫针,华佗夹脊略斜向椎体刺,馀均直刺。得气后,采用捻转泻法,运针3分钟~5分钟,留针15分钟~20分钟,隔5分钟运针一次。一般每次取1~2穴,穴位交替取用。
第二组穴用拔罐法,每次取一穴(双侧),穴位可交替轮用。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然后拔以抽吸罐(一般玻璃罐难以吸拔),留罐10分钟~15分钟,以吸出5ml~10ml血液为度。
上述方法每日或隔日一次,针刺与拔罐同期进行。
3.疗效
以上法治疗8例,结果临床痊愈5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87.5%。其中最短10日,最长治疗14日[6]。
(五) 体针加穴位注射
1.取穴
主穴:分3组。(1)太冲、足三里;(2)足临泣、三阴交;(3)血海、中平。
中平穴位置:足三里穴下1寸。
2.治法
前两组用毫针刺法,每次取1组,两组交替。穴位常规消毒,进针得气后用提插泻法,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5分钟行针1次。
第三组用穴位注射,每次取1对,用5ml注射器配5号齿科长针头,吸取丹参注射液2ml,迅速刺入穴位,得气后回抽一下,若无回血时,将药液注入穴位中,每穴1ml,以上治疗每10次为一疗程 ,疗程 间休息3日~5日。
3.疗效
用上法共治疗19例,结果:治愈12例,显效7例[7]。

【古案选介/名家验案】

崔××,男,35岁,工人。1978年6月25日初诊。
主诉:两足脚趾及脚底火烧样疼痛10天。
病史:患者当年6月3日至5日在建筑工地赤脚下水,每天2小时左右,6日上午两足麻并伴有刺痛样感觉,而后调换工作,症状仍未减轻而且逐渐加重,疼痛时两足发热变红,夜不能入睡。曾在蚌埠市某医院诊治,口服麻黄素、盐酸氯丙嗪及冷敷等仍未好转,故到我院求医。
检查:两足脚趾及脚底疼痛灼热、拒按,局部有红斑,得热则剧,得冷则舒,局部红赤。舌苔黄,脉滑数。
经络检查:循右足阳明经及足太阳经,膝关节以下分别出现3个、4个压痛阳性反应点,其深部可扪及条索状节(阳性反应物)反应点之痛阈前者为323.5 g/mm3±55.83 g/mm3(30点次均值±标准差,下同),后者为317.50 g/mm3±48.62 g/mm3。循左足阳明经及足太阳经于膝关节以下分别出现2个、4个阳性反应点及反应物,反应点之痛阈前者为295.3 g/mm3±40.23 g/mm3,后者为301.40 g/mm3±43.56 g/mm3。两足底皮温测定:右侧33.50℃±1.25℃,左侧32.70℃±1.55℃。
诊断: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
治则:清热通络,疏导气血。
取穴:足三里(双)、解溪(双)、昆仑(双)、承山(双)、商丘 (双)。加配:阳性反应点。
治法:患者取坐位,两腿下垂,针刺得气后,用泻法,但其强度循序增加,5分钟后,接自制Zm-1型电脉冲治疗仪。频率12周/秒~15周/秒,峰值电压2.65V±1.20V(30穴均值±标准差),波型,头脉冲波,每日2次每次20分钟。
治疗第1疗程结束后,患者只觉患部热胀及刺痛。第2疗程结束后,患者已无刺痛样感觉,局部仍感热胀。第3疗程结束后,患者症状消失。继之,第4疗程以巩固其疗效。第4疗程结束后,两侧足阳明经、足太阳经小腿原阳性反应物明显变小或消失,右足阳明经、足太阳经阳性反应点之痛阈,前者为432.70 g/mm3±45.73 g/mm3,后者为452.33 g/mm3±43.65 g/mm3,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别。左足阳明经,足太阳经阳性反应点之痛阈,前者为387.50 g/mm3±54.20 g/mm3,后者为417.86 g/mm3±42.55 g/mm3,与治疗前相比也有明显差异。患者患部皮肤温度:右足30.33℃±1.75℃,左足29.50℃±1.25℃,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不同。病人痊愈。随访1年8个月未见复发。
(原存信医案)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尚志等.针灸疗法加服加味龙胆汤治愈红斑性肢痛病一例.中华医学杂志,1955;(5):473
[2]韩祖濂等.温针灸治疗红斑性肢痛病9例疗效观察.中华医学杂志,1974;(2):103
[3]赖惠真.针刺治疗红斑性肢痛症15例.新中医,1986;18(6):33
[4]周燮生.耳穴电针治疗红斑性肢痛16例观察.江苏医药,1984;(1):32
[5]蒋汉林.针刺治疗红斑肢痛20例.新中医,1977;(6):37
[6]陈森然.针刺加刺血拔罐治疗八例红斑性肢痛症.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8;7(4):39
[7]杜鹏志.针刺治疗红斑性肢痛症19例.上海针灸杂志,1994;13(6):279
[8]丁正康等.针刺放血治疗红斑性肢痛22例.上海针灸杂志,1992;11(2):21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急症针灸——痛风 老茶馆 急症针灸——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