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石病论治述要

2011-12-19 20:53 楼主
胆石病是一种因代谢谢失常而造成胆囊或胆管(包括胆总管或肝胆管)结石的疾病。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汉代女尸,经解剖发现胆囊中存有结石。这就证明,早在二千多年前,人类已有胆石病。限于当时的检查手段,没有能够发现胆囊中的结石。因此,在古代的医籍中没有胆石病的病名。但是,在类似的病症记述中,诸如:黄疸、腹满、胁痛等,都留下有关的论述,为后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笔者借鉴古代的论述,治疗现代的胆石病,取得满意的疗效。仅将多年的心得,作一简要的论述。

1、病机刍议

胆石病的病机,就脏腑而言,病位在肝与胆。中医认为肝胆相为表里。肝为阴木,喜条达;胆为阳木,主疏泄。王叔和云:“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故胆又称“中精之腑”。表明其精清而不藏,疏泄有序,若肝移热于胆,疏泄无序,壅滞不畅,郁结为病,则结石生焉。故其病虽在胆,其本却在于肝。

胆结石的形成又与热结、气滞、湿蕴有关。肝移热于胆,则燥炼胆汁,日久成石。热郁则气易滞,气机不畅,气滞郁结,又易于使胆汁凝滞,郁结成石,壅滞胆道而为患。其间每多伴有运迟湿阻。运迟则分清化浊乏力,输布津液无权。促使湿浊内蕴,湿胜则热易结,气易滞。热结、气滞、湿蕴三者相互为患,每易招致结石生长。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比喻肝脏与人的情绪有关。肝喜条达,就是要保持平常的心态。若情怀忧郁,思虑过度,则易肝气郁结,久而生热化火,或阴津暗耗,亦易导致结石的形成。

2、治则简述

胆结石的形成,是由于人体脏腑失调,代谢谢失衡所致。去除结石固然是重要,但是调整脏腑,平衡代谢谢更为重要,这就是中医“治病必求本”的治疗原则。这样才能消除结石产生的因素,以免旋去(消)旋生,反复为患。

调整脏腑的功能,首在肝与胆。在肝,为清肝、疏肝、柔肝;在胆,为清胆、利胆。其间亦须顾及脾土与肾水。健脾助运化湿,滋肾益阴以涵木。凡此种种,需根据临床症情而权衡之。

胆石病的治疗,除了调整脏腑,平衡代谢谢外,还要注意清热、理气、化湿、止痛、消石。

清热。热清则气不郁结,湿不内蕴。清肝胆之热,药用龙胆草、黑山栀、黄芩;通大便以降腑热,药用大黄、火麻仁泥、瓜蒌仁泥;利小便以泄郁火,药用车前子、白茅根。

理气。气调则热可自清,湿可渐化。疏理肝气,则用制香附、广郁金;理气宽胀,药用苏梗、枳壳。

化湿。湿化则郁热自清,滞气得调。药用川朴、生米仁、生苍术;利小便以渗湿,则用车前子、泽泻。

止痛。胆石病每多胁痛、脘痛,甚则绞痛。理当止痛。止痛效果不显时,则应从热重、湿胜、气滞三者之中,分析何者为甚,区别对待,相应用药,这比单纯应用止痛药可收事半功倍的效果。

消石。药用冬葵子、金樱子等。消石一法,或用泻下法,使结石从胆道排出。但若结石较大,则不易排出,或用手术摘除、微波碎石。但手术摘除,多有再度发生结石,又再次手术者,为什么结石屡取而屡长呢?要知道,结石是人体自身长出来的。手术取石就像开屉取物一样,一取了事。但不能防止其再次成石,这就需要应用中医的辨证论治,调整脏腑,平衡代谢谢,以减少或消除再生结石的因素。

3、治案举隅

吴×,女,30岁,个体户。

1996年12月28日初诊。近数月来,右胁疼痛,连及背胁,食油腻则痛甚,恶心,口干,脘胀,纳差,少寐,大便间日一行,溲利,苔薄根黄,脉沉细。一周前B超检查提示胆囊萎缩,胆总管结石。此乃思虑过度,肝失条达,胆失清净,湿热内蕴,郁久生石。治拟疏肝利胆,清热化湿止痛,佐以安神。

处方:桑叶10g,杭菊12g,龙胆草6g,蒲公英15g,银花10g,连翘10g,延胡10g,青皮6g,枳壳6g,赤芍12g,六曲12g,楂炭10g,蚤休10g,龙葵15g,夜交藤30g,合欢皮15g,生白术15g,白茅根30g。服七剂。

二诊(1997年1月4日):药后甚适,右胁疼痛锐减,恶心亦少,尚觉口干,得食脘胀,纳呆,便通,溲利。苔薄,脉细。药已中的,法不更张,再宗前药增减。

处方:上方去桑叶、杭菊、夜交藤、合欢皮、生白术。加茵陈15g,桑寄生15g,丹皮12g,广郁金6g,金樱子10g。服14剂。以后守方增减,连服2月余。

三诊(1997年3月15日诊):药后甚适,右胁痛已,尚觉脘部时有作痛,纳差,便通,溲利。苔薄,脉细。B超复查,结石已消。再宗前药调治。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1-12 09:56 2楼
好帖,应认真学习。
⬅ 重症肝炎中医药诊疗经验 老茶馆 病毒性心肌炎的辨治和保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