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学明理沟通的基础是理气阴阳论与生态系统论【十四】

2011-12-25 11:28 楼主
中西医学明理沟通的基础是理气阴阳论与生态系统论【十四】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晋中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兼副教授(退休)郝守玉
《管子·水地篇》曰:“是故具者何也?水是也。万物莫不以生,唯知其托者能为之正。具者,水是也,故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意思是说,什么可以叫作具备一切的呢?水就是具备一切的。万物没有不靠水生存的,只要了解万物的真正寄托,就能证实这个道理。具备—切的,就是水。所以说:水是什么?水是万物的本原,是一切生命的植根之处。
《管子·度地篇》曰:“水有大小,又有远近。水之出于山,而流入于海者,命曰经水。水别于他水。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山之沟,一有水,一毋水者,命曰谷水。水之出于他水,沟流于大水及海者,命曰川水。出地而不流者,命曰渊水。此五水者,因其利而往之可也。因而扼之可也。而不久常,有危殆矣!---水可走也,乃迂其道而远之,以势行之。水之性,行至曲,必留退。满,则后推前。地下,则平行。地高,则控。杜曲,则檮毁。杜曲激,则跃。跃则倚,倚则环,环则中,中则涵,涵则塞,塞则移,移则控,控则水妄行;水妄行则伤人。”
无疑《水地篇》《度地篇》的这些话,是对自然生态系统中,水在地表沉积型循环的总结与阐释,蕴涵了丰富的生态学思想,值得我们继续深入地探索和发现。然而《管子·地员篇》中对水在地表沉积型循环与植物种类及生长之间,生态环境关系的论述,已更进一步涉及水在地表沉积型循环的,土壤质地、地势海拔、地下水泉、等诸因素,大抵包括今生态学之生态系统水在地表沉积型循环的诸要素,初步构成一个水在地表沉积型循环的生态系统。反映当时人们不仅注重研究单一植物个体与水在地表沉积型循环的的关系,而且也开始从一个整体上把握水在地表沉积型循环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形成我国最早的,以水在地表沉积型循环为基础的植物生态观——“凡草土之道,各有穀(谷)造”。在两千多年前就将人类思维与研究视野引向水在地表沉积型循环为基础的生态领域,开启了生态学先河[4],奠定了生态学的基础。《地员篇》的下述这一段话,就简要地说明了水在地表沉积型循环与植物种类及生长的关系。
“凡草土之道,各有谷造。或高或下,各有草土。叶下于芰,芰下于苋,苋下于蒲,蒲下于苇,苇下于雚,雚下于蒌,蒌下于荓,荓下于萧,萧下于薜,薜下于萑,萑下于茅。凡彼草物有十二衰,各有所归。”这就是从水面到陆地在不同地段生长着12种植物:叶、芰、苋、蒲、苇、雚、蒌、荓、萧、薜、萑、茅。“叶”就是“荷”,一种深水所生的植物,是十二种植物生长地势最低下的;“苇”即芦苇,生于浅水及水边的湿地,介乎水陆之间;“茅”是白茅,生长在最高地势上,适于干旱的地方生长。这一顺序说明了水在地表沉积型循环,从一种深水所生的植物荷,到生于浅水及水边湿地的苇,又到干旱地方生长的茅,而决定了生态系统植物的生长种类。可以看出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人已按次递变化,勾画出一副很有规律的,植物生态与水在地表沉积型循环,环境分布的生动图画,形成了特有的生态系统。从“叶”到“苇”属于低地草本植物群落,从“雚”到“茅”属于高地的草本植物,这些植物随着水面深浅、地表坡度、土壤湿度和地下水位高低的变化,在地球表层应按一定层次发生、分化并按一定的方向发生有规律的分布。
中国文化水在地表沉积型循环的水本原学说,也形成了水在地表气态型循环的气本原理论。《说文》曰:“气,云气也。”可见气的本原理论,是从水在地表气态型循环开始认识的。对气的本原学说,《管子》四篇里讲得最早,除了《管子》四篇(内业、侈靡、七法、心术),别的文章也有谈到气的内容。《管子》里谈到气的时候,是把气和精连到一起的,“精者气之精也,一气能变曰精”,精是气的精华,精气可以生天,可以生物,可以生人。不过说得比较笼统,“下生五谷上为星列”,“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怎么生天、生地、生人,人怎么样成为圣人,是从精的方面论述的。所以从《管子》这个时候就开始讲气了,在《管子》之前基本没有人谈到气,以前都谈道、天,真正从气来论述是从《管子》开始。《管子》把道、天与气结合在一起论述,都认为是宇宙生态系统的稳态秩序本原。
《管子·侈靡篇》曰:“夫阴阳进退,满虚亡时。其散合可以视岁。---地之变气,应其所出,水之变气,应之以精,受之以豫。天之变气,应之以正。”《管子·七法篇》曰:“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这里显然是说,天地之间,在水的气态型循环中,水随阴阳进退而发生的,水变气的循环往返变化,是生态系统维持稳态的基础,是体现系统有序恒定法则的典范。
《管子·内业篇》曰:“凡物之精,此(化)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民(此)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音(意)。敬守勿失,是谓成德,德成而智出,万物果得。”“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凡心之形,过知失生。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化不易气,变不易智,唯执一之君子能为此乎!执一不失,能君万物。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得一之理。”上述的这些论述,已经把水的气态型循环稳态秩序,作为本原而典型化、一般化,普遍化、哲学化了。已经上升到系统的哲学层面,成为下生五谷、上为列星、藏于胸中,如登于天,如入于渊,如在于海,如在于己的,得一宇宙系统稳态总法则。
《黄帝内经》则把这个由水的气态型循环而得出的系统稳态总法则,进一步发挥,并且应用于医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黄帝内经》里既论述了大自然的气,天地气节,各种气候的气,同时也论述了人的气。他讲万物都是个气,所以有天、有地、有人,就是气所在的部位不同,在上的生成天,天是气变的,地也是气变的,人、万物都是气。对人的气《黄帝内经》讲得最详细、最细致,在各种气的著述中它讲得也最深刻,后世医家当论述人体气的时候,往往都是遵照内经讲述的气化理论。如在内经中论及气的共有两千余处。学者刘长林在<内经的哲学和中医学的方法》一书中说;“如果说内经的全部学说,都是建立在气的理论之上宾,那并不为过’。而民国时期著名的中医学者,汇通派的代表人物恽铁樵,在比较中西医学时就认定,讲气化是中医学的主要特点。所以中西医学的明理沟通,必须搞清楚气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12-25 18:35 2楼
如果不具有这些能让膜的结构产生变化的酶是不会有疾病的发生的

由于与经气门通道结构变化有关的酶的存在,所以发生疾病的原因就不止是与经气分子的分布状态有关了,一些与疾病相关的生理变化为什么只能导致某些人产生疾病,而另外一些人却不会发生疾病,可以推测,就是因为这种与经气须要通过膜的结构变化有关的酶並不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如果不具有这些能让膜的结构产生变化的酶,只有经气的随生理反应而产生的分布变化,是不会有疾病的发生的,相关的生理反应过程的强弱只能是暂时性的,也就这些生理反应过程,是不会发展成为一些慢性疾病的,疾病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就是与经气通过有关的膜的结构变化的过程,而这种结构的恢复也同样须要相应的时间,所以有西医快,中医慢的经验之说,原因就在于结构的恢复是须要时间的,这与气功周天对于经脉的结构改变都是相同的原理,都是须要一定时间的。
2011-12-25 18:37 3楼
这种氢键的变化与二级键变化很有可能是相同的原理,也是由酶所决定的

与气功通经脉或通周天有关的酶所产生的结构变化属于二级结构就是化学键的变化,而一般疾病中也存在的结构变化是一级键,是氢键的变化,这种氢键的变化与二级键变化很有可能是相同的原理,也是由酶所决定的。
如在实证甲亢病病中,经气分子所激活的是一级键聚合酶,这种聚合酶在对改变甲状腺的膜结构中有对氢键数量增加的作用,从而加大和扩张了甲状腺体对经气分子的门通道,有过多的经气分子在膜的构象变化时进入到甲状腺中,使得甲状腺素的合成功能被增大了,就是甲亢病症的形成,或一些中医的实热证产生的物质结构基础。

而在虚证中,如甲低时则是由于另外的有相反作用的离解酶的作用,将甲状腺体的膜结构的一些氢键结构离解离散了,这种结构的改变,对于经气的门通道的作用与聚合酶是相反的,由于结构的这种相反的变化,造成了经气分子进入到甲状腺体中的减少,没有足够的经气分子对ATP酶的激活作用,所以无法合成足够多的甲状腺素,就是甲低或中医的寒证之类发生的原因。
2011-12-26 11:05 4楼
转贴
这是治病,还是算命?
=====

这就是中医理论,看不懂,就是还没进中医的门。
上大学时我也不懂,经常问老师:肾主纳气,怎么纳的?通过什么途径纳气?肾里有气吗?
--
你现在就明白了吗,你还是不真明白吧。
肾里有没有气,准确的解释是,肾是合成制造气的器官或肾的腺体功能之一就是分泌气体分子,古代中国人称做是经气,真气,元气,丹田气及五脏六脏气的来源,输入于各经脉就是所谓经气,现在你明白了吗。
2011-12-26 12:59 5楼
将这种致病的结构酶和DNA进行生理学改造或者去除才能真真消除疾病

所以可以很清楚的知道人的疾病与相关的酶,能够影响膜的结构变化的酶的有无是密切相关的,气或者是经气的分布状态的变化,只是疾病形成的一个原因,虽然也是主要的因素,但是如果没有这些可以影响结构变化的酶的存在是不会发展形成为疾病的,这些酶分布在各类器官腺体之中,由于人的机体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分布状态,如在肾上腺有这种结构酶的分布就可能在某种刺激时因经分子活动的变化而被激活,从而引起肾上腺体的结构改变又影响肾上腺的分泌功能,随之产生相关的生理反应在及生理功能的变化,其它腺体可以类推,也分别有各自的结构酶的存在,一旦被经气分子激活,也都会产生相应的腺体器官的代谢谢反应的增减改变而影响到有关的生理功能变化。
当然这种酶的有无分布与遗传有密切关系,其控制来源在DNA,所以有些人得病有些人就不得病,有的人吸焑时间很久却不得肺病,有得人吸烟不多却得肺病,就是与DNA和结构酶的不同有关。
以中医药治病往往是好了又得病,也是与结构酶有关,只要这种结构酶存在,如遇外界刺激酶就会再发生作用,所以疾病会再次发生的。
如果要从根本上阻止疾病的发生,只能以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分子学的研究,将这种致病的结构酶和DNA进行生理学改造或者去除才能真真消除疾病,也就是所谓中国古代医家所讲的真正的上医治未病。
2011-12-26 14:57 6楼
中医对人体结构的认识是在气化结构上,远不是我们肉眼看到的解剖结构,气化结构和我们肉眼看到的大不相同,如不是这样,中医有什么博大精深可言啊。太小看中医了
---
生理学已经研究到分子层面了,还有什么看不见的,当然关于膜的结构变化确实研究还不够全面。
2011-12-26 15:03 7楼
回复 175# ylkk

【中医两千多年的继承和发展走过了一条肯定之肯定的路程,错误很少,那些所谓的“错误”
引用 212# | 高智海 发表于 2011-12-26 06:50


“解剖方法可导致中医西化”,而“已有的解剖知识不会导致中医西化”。若连西方已有的解剖知识都不接受,那么,“中医和中华文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包容西方还原论”就成了空话。

..

高先生的这观点我颇为赞赏。用解剖的方法学习中医肯定不行,那会不中不西的。

我们能否既接受已有的西方解剖知识,同时把中医解剖知识的错误部分纠正过来。如果不认为是错误的话,可以换种说法:尽量把中医有关解剖的名词、术语和现代医学统一起来,省的老百姓看不懂、听不明白,我们中医人自己也别扭!
-----
把医学生理都解释为解剖学,是很落后的理解医学生理学。
2011-12-27 00:23 8楼
中医与西医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观念是不一样的。可以说,中医的关注点主要是“人”,目标朝向主要是维护健康,是如何让人的脏腑机能协调正常、人与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是如何通过调整人体的机能状态来预防和治疗疾病;西医的关注点主要是“病”,目标朝向主要是如何祛除各种细菌、病毒、毒素等致病因素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过治病来维护健康。

比如说,有人感冒了,西医希望能找到病原体,看是何种细菌或病毒,然后用药物来杀灭这种细菌或病毒。而中医关注的是病人在什么状态下感冒了,感冒后表现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根据发烧、发冷、咳嗽、头痛等不同状态开出不同的处方,追求的是怎么能够把各种表现不一的失调状态调整为正常。事实上,当你的发烧、发冷、咳嗽、头痛等异常状态恢复正常后,病原体也就被消灭了。

有人用西医杀病毒治感冒的标准来衡量中医,认为中药处方一是没有杀病毒的药,二是一人一方,于是就说中药治病靶向不清楚,没有标准,无法重复,认为中医不科学,这是完全错误的。中医之所以能够根据其不同表现对同患流感的患者开出了不同的药方,是有中医的标准的。评价其是否科学,不能够依据其与西医的观念和治法是否吻合,而应依据是否可以治好病。



---
中药也同样有杀菌灭病毒的作用,实际上就等于替代了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所以不会有炎症的反应的发生,而中药的另一部分效果也包括了消除炎症的作用,其余的就是阴阳平衡补气扶阳之类的调 节内分泌的作用了,一个中医大学的校长,就没学学中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吗。
2011-12-27 00:27 9楼
可以说,中医的关注点主要是“人”,目标朝向主要是维护健康,是如何让人的脏腑机能协调正常、人与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是如何通过调整人体的机能状态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
知道自古中国医家为什么这样治病吗,因为中草药及针刺的效果就是可以调节人的生理机能,所以才有这类治病方法,西药现在还不行,所以就是西医想学这类治病方式,也不会有效果的。
2011-12-27 00:32 10楼
评价其是否科学,不能够依据其与西医的观念和治法是否吻合,而应依据是否可以治好病。

----
就凭你讲的这种话,中国古代的治病方法,只是一门古代的治病技术,虽然也可称做是较为先进的技术,但远不是科学的程度。
2011-12-27 00:36 11楼
神机定通这两贴有道理。
⬅ 圣诞节快乐 老茶馆 续《夜读录》:严力回忆爷爷严苍山的风雨岁月 ➡